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美旅

轉角遇到工藝師 雲林北港‧職人篇

周秀惠的3D立體作品《開山媽祖》用肉眼看、用手機看,是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圖/焦正德攝)

周秀惠的3D立體作品《開山媽祖》用肉眼看、用手機看,是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圖/焦正德攝)

雲林北港以擁有豐厚的宗教文化底蘊聞名,造就了傳統工藝的興盛。我們從文創的角度出發,拜訪幾位入選「北港街角藝事館」計畫的工藝師和他們的創作空間。

為了打造巷弄文化新亮點,雲林縣政府將北港在地工藝師的工作室,轉型為小小文化館,在水牛設計部落創辦人呂耀中的帶領之下,來到「秀惠拼布工房」。

立體拼布 巧奪天工

一進去就被巨幅的3D立體作品《開山媽祖》震懾得回不了神。很難想像那精緻細膩的構圖呈現,是用拼布縫接起來的,尤其是負責人周秀惠建議我們拿起手機直接對著作品,透過相機模式看,會發現線條更柔順,光影更明顯,莊嚴慈祥的媽祖樣態,栩栩如生躍然布上,就連華麗神衣的羽毛部分,彷彿也變得輕盈。

周秀惠已經創作了一系列媽祖相關作品,這幅是「北港媽祖」。(圖/焦正德攝)
周秀惠已經創作了一系列媽祖相關作品,這幅是「北港媽祖」。(圖/焦正德攝)

「拼布是一種化零為整的藝術,最特別的是獨一無二的特質,即使素材相同,每個人的作品也都不會相同。」周秀惠開始接觸拼布時就被深深吸引,她結合馬賽克藝術,把布當成顏料,針線當成筆,掌握不同布料色澤的差異,一一比對、拼接,最後呈現出具有深淺變化的3D視覺效果,讓拼布不只是拼布。

只是神像,風景及臨摹名畫的拼布作品也很精彩。(圖/焦正德攝)
只是神像,風景及臨摹名畫的拼布作品也很精彩。(圖/焦正德攝)

兩光小巷 趣味橫生

「石顏藝術彩畫坊」的油畫工藝師蘇俊碩,則聊到如何從玻璃業轉而接觸戶外彩繪。在北港當地的鎮安宮七王爺廟、南陽國小側牆及「兩光巷」,都有他的創作足跡。

名字讓人莞爾的兩光巷(義民路一九三巷),由來是「帶偶回家工作室」負責人陳威光及藝術家許碧光,合力用彩繪和地景藝術,在這裡營造出獨特的老街場域,陳威光打趣地說:「應該說我們兩個是日光與月光,一起照亮這條暗巷。」

陳威光運用各式花盆媒材為兩光巷做裝飾,吸引不少遊客專門來打卡。(圖/焦正德攝)
陳威光運用各式花盆媒材為兩光巷做裝飾,吸引不少遊客專門來打卡。(圖/焦正德攝)

陳威光原本開設遙控模型店,因母親經營花店,從小就與盆栽結下不解之緣,母親去世後留下許多花盆,他便動手製作花盆人偶,沒想到大受歡迎,無心插柳成為藝術創作者。「以前是賺錢,現在要賺的是快樂!」

「帶偶回家工作室」的門口擺放兩隻花盆豬,模樣逗趣。(圖/焦正德攝)
「帶偶回家工作室」的門口擺放兩隻花盆豬,模樣逗趣。(圖/焦正德攝)

從兩光巷底沿著北港溪畔的河堤道路走,有兩座由知名建築師廖偉立設計、獨特前衛設計感的橋樑,為充滿濃厚傳統人文風情的北港鎮帶來現代質感。

前衛雙橋 網美最愛

「北港天空之橋」座落在前身為台糖小火車運甘蔗的舊鐵道上,廖偉立採取三種手法,將其改建成線性綠帶空中廊道,先以木紋石板鋪面帶出舊鐵道意象,接著以使用大量混擬土的清水模建築工法,打造線條俐落、灰白簡約的不規則造型迴廊式走道,最上方則是鋼構景觀橋,一路走到眺望平台,眼前就是「北港女兒橋」。

在「北港天空之橋」的瞭望平台,可看到「北港女兒橋」及目前已成斷橋的「北港復興鐵橋」。(圖/焦正德攝)
在「北港天空之橋」的瞭望平台,可看到「北港女兒橋」及目前已成斷橋的「北港復興鐵橋」。(圖/焦正德攝)

橋名取自《紅樓夢》詩句「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的女兒橋,以一種躍動的韻律感橫跨北港溪。隨手拿起相機拍攝,都能拍出一張張超美意境照。

「北港女兒橋」外觀十分搶眼,也成為很多網美取景的聖地。(圖/焦正德攝)
「北港女兒橋」外觀十分搶眼,也成為很多網美取景的聖地。(圖/焦正德攝)

不遠處的「北港公館里彩繪社區」,是北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小巷弄裡許多老舊房舍,過去因缺乏整理而外牆損毀,當地里長發起重新美化,目前共有五十餘幅互動彩繪,主題從Q版媽祖、恐龍世界、海洋生態、農村景觀都有,最特別的是與在地企業公司合作,以吉祥物「邦尼熊」做串場,出現在各壁畫中,深受小朋友喜愛。

「北港公館里彩繪社區」可以看到各式風格各異的彩繪作品。(圖/焦正德攝)
「北港公館里彩繪社區」可以看到各式風格各異的彩繪作品。(圖/焦正德攝)
可愛的邦尼熊出現在多幅壁畫中,深受小朋友喜愛。(圖/焦正德攝)
可愛的邦尼熊出現在多幅壁畫中,深受小朋友喜愛。(圖/焦正德攝)

鉛字印刷 見證歷史

民國十三年創立至今的「華星印書局活版故事館」是美好的壓軸。第二代的蘇明堂今年已經七十一歲,店內保留了上萬個鉛字、銅版及諸多器材,他還示範將鉛以高溫融化後,倒入模具熔鑄成字,蘇明堂表示,早期有專業「撿字師」,從眾多的鉛字中找出正確的字排成活字版,當他拿出已經有八十年歷史的手動式名片印刷匣,更是令人大開眼界。這一趟收穫滿滿,視覺與心靈都大滿足。

「華星印書局活版故事館」保留了上萬個鉛字,是見證鉛字印刷的活歷史。(圖/焦正德攝)
「華星印書局活版故事館」保留了上萬個鉛字,是見證鉛字印刷的活歷史。(圖/焦正德攝)
蘇明堂示範製造鉛字的過程,現在已經很難得見到。(圖/焦正德攝)
蘇明堂示範製造鉛字的過程,現在已經很難得見到。(圖/焦正德攝)
早期的手動式名片印刷匣,皆是從鉛字中挑選需要的字拼成版型。(圖/焦正德攝)
早期的手動式名片印刷匣,皆是從鉛字中挑選需要的字拼成版型。(圖/焦正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