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社會
調查

瑾園保衛戰3/身分多變的林子瑾 一生就是半部中國與台灣近代史

瑾園歷經百年滄桑,屋況老舊、圍牆頹圮,還曾長期遭人占用蓋違建,目前四周以鐵皮圍起,台中市府將瑾園登錄為歷史建築,卻不保管維護。(圖/張文玠攝)

瑾園歷經百年滄桑,屋況老舊、圍牆頹圮,還曾長期遭人占用蓋違建,目前四周以鐵皮圍起,台中市府將瑾園登錄為歷史建築,卻不保管維護。(圖/張文玠攝)

瑾園的原址保存問題,因瑾園主人林子瑾後代與台中市文化局的官司,意外引起外界對瑾園主人林子瑾的好奇。林子瑾的一生,可說是半部中國與台灣的近代史,其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和感情世界,參雜自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以來,台灣人與異族日本人既對抗又合作的民族情結與恩怨情仇。

位於台中市東區的「瑾園」建於1911年,是日據時期「櫟社」、「台灣文社」等重要文化團體活動場所,也是「台灣議會」之父、霧峰林家掌門人林獻堂的姻親林子瑾的故居,如今其後代子孫正為爭回祖產而與台中市府對簿公堂。

1878年出生的林子瑾,父親是福建漳州來台行醫的清朝秀才林染春,母親是台中望族吳鸞旂的長姐吳幸元,在父母的教導下,幼年的林子瑾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18歲眼見腐敗的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官民組成的「台灣民主國」無法與日軍對抗,悲憤寫下《詠黃虎旗詩》,鼓勵台灣人莫灰心喪志。

在秀才父親林染春和私塾老師的教導下,林子瑾的漢學底子深厚,矢志振興漢學,1911年加入霧峰林家林俊堂、林幼春等人成立的櫟社,每逢春秋佳日,擊缽分箋、吟詩作對,後來瑾園也成為櫟社的聚會場所,同年林子瑾還與林獻堂、連橫等人接待保皇黨要角梁啟超,在梁的啟發下,林獻堂等人決定採取愛爾蘭模式,以議會路線、保護台人。

 建造瑾園的林子瑾是台灣近代史名人,與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有親戚關係。(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建造瑾園的林子瑾是台灣近代史名人,與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有親戚關係。(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堅持漢族傳統的林子瑾,雖在日本統治時期經商和炒股而致富,還擔任日本總督府的台中州評議員,仍不忘爭取台灣人的民主與自由,除了1921年加入蔣渭水等人發起的「台灣文化協會」,擔任議長,並積極參與林獻堂推動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並與林獻堂同赴東京請願。

1923年底日本殖民政府大事搜捕「臺灣文化協會」幹部,隔年林子瑾避居北京,只在1937年返台奔母喪,1940年就返回北京,從此未能返台,也沒法再親炙他一手創建的瑾園。

在大陸時期的林子瑾依然活耀,醉心於中國革命的他,與推翻滿清的黃興、北洋軍閥吳佩孚都有交情,據說他當過吳佩孚大帥府的僑務處長,也當過吳佩孚、閻錫山的法政顧問,以及日本佔領北京時期,北京特別市長江朝宗的參事。外傳抗戰期間,汪精衛政權想找吳佩孚出山,還曾透過關係找林子瑾牽線。

外界不解的是,支持中國革命的林子瑾,不時與黃興等辛亥革命元勳吟詩唱和,卻當上了北洋軍閥的官,在台灣高舉民族大旗、矢志對抗日本侵略,後來卻加入辜顯榮發起的「公益會」,與他也曾加入的「台灣文化協會」對抗,在大陸還當過汪偽政權的官,宛如希臘神話中,複雜而多變的人面獅身「史芬克斯(Sphinx)」,也讓他真實的面貌,增添幾分神秘色彩。

 1911年清末保皇黨要角梁啟超來台參訪,林子瑾、林獻堂、連橫等櫟社成員接待合照。(圖/翻攝自開放的博物館網站)
1911年清末保皇黨要角梁啟超來台參訪,林子瑾、林獻堂、連橫等櫟社成員接待合照。(圖/翻攝自開放的博物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