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社會
調查

海蟾蜍襲台3/每天走140個足球場 專家徒步巡邏到深夜只為監控牠

特生中心為確認海蟾蜍擴散範圍而兵分多路巡視,每天約調查1平方公里,相當於140個足球場面積。(圖/張文玠攝)

特生中心為確認海蟾蜍擴散範圍而兵分多路巡視,每天約調查1平方公里,相當於140個足球場面積。(圖/張文玠攝)

外來物種「海蟾蜍」體型碩大、食量驚人,身體內還暗藏致命毒液,被列為全球百大入侵種,在世界各地均惡名昭彰,卻於上月在南投草屯現蹤,生態專家們如臨大敵,特生中心更每天都徒步巡邏到深夜,只為確切掌握其分布狀況,希望能將海蟾蜍控制在草屯境內,讓牠們盡快在野外匿跡。

11月24日晚間5時許,當多數民眾結束一天工作,準備回家享用豐盛晚餐時,特生中心人員林湧倫卻還有硬仗要打,只見他帶領林務局人員重裝上陣,穿戴頭燈、雨鞋後深入野外,在草叢、田間和水溝中仔細探索,開啟漫長而艱辛的調查之路。

林務局人員加入海蟾蜍移除計畫,他們穿戴頭燈、雨鞋深入野外。(圖/張文玠攝)
林務局人員加入海蟾蜍移除計畫,他們穿戴頭燈、雨鞋深入野外。(圖/張文玠攝)

「這其實成就感很低,卻『一定要做』。」林湧倫說,海蟾蜍原先是用來清除甘蔗上的害蟲,日據時期就曾有人試圖引入,所幸當時並未釀成災禍,也因歷史上僅3筆紀錄,國內對海蟾蜍「瞭解甚少」,包括在台灣是否冬眠和其他習性都難以掌握,首要調查的就是分布範圍,這工作則只能靠人力一步一腳印完成。

林湧倫解釋,目前由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率領志工團隊在重災區御史里負責移除工作,特生中心則針對既有族群往外擴展2到3公里搜索,確定「哪裡有、哪裡沒有」才能做出最精確的判斷。

也因此,特生中心在草屯畫出數百個方格,每個方格的面積約0.4平方公里,他們兵分多路巡視,每天約調查1平方公里,相當於140個足球場面積,幾乎都要忙到晚上9點才能收工,更曾一路巡邏到12點,隔日早上則繼續上班。

在專家和志工努力下,至今已移除逾200隻海蟾蜍,有上百隻在特生中心收容並進行學術研究,副研究員林春富也從牠們的排遺發現大量原生種生物,包括盲蛇、溪蟹、蜥蜴和蛙類等小動物,甚至有貓狗飼料和廚餘,研判牠們是為了捕捉小蟲而將廚餘吃下肚,證明海蟾蜍食性雜、環境耐受能力強,體內毒性甚至會導致掠食者死亡,一旦在台灣野外生根,其後果將難以想像。

海蟾蜍喜歡在有水的地方生活,移除人員不敢大意,仔細審視水溝水池內的生物,就怕有任何錯漏。(圖/張文玠攝)
海蟾蜍喜歡在有水的地方生活,移除人員不敢大意,仔細審視水溝水池內的生物,就怕有任何錯漏。(圖/張文玠攝)

林湧倫說,海蟾蜍在野外蔓延恐與寵物市場脫離不了關係,牠們繁殖力驚人,每對一次可生下上萬顆卵,且「1年可以生2次」,倘若在野外的族群就是目前已掌握到的群體,就有可能在一年內進行防堵,呼籲民眾發現海蟾蜍後通報特生中心或地方政府,勿私自飼養造成對生態無法抹滅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