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綜合

不敢上公廁?專家揭「1招就能自保」…比狂噴酒精還有用!

專家表示如廁後洗手就能大幅降低致病機率。(示意圖/Pixabay)

專家表示如廁後洗手就能大幅降低致病機率。(示意圖/Pixabay)

公廁對臨時內急的人來說宛如是沙漠中的綠洲,而乾淨的公廁更是可遇不可求。專家指出,不只公廁的馬桶會有致病病菌、微生物存在,甚至「公廁內其他物體的表面上」也存在大量病菌,且「沖馬桶」也會讓微生物噴濺在空氣中,並停留1小時或更久時間才會落到物體表面。不過,只要如廁後確實洗手並避免碰觸其他物品,就能大幅降低風險。

據《紐約時報》報導,亞利桑那州大學微生物學教授格巴(Charles Gerba)指出,糞便、尿液內的病菌和微生物,在公廁主要透過沖馬桶讓它們以「氣融膠」形式噴濺出去,儘管致病病菌和微生物會被噴濺至1.5公尺高、在空中停留至少1小時,讓諾羅病毒、沙門氏菌和A型肝炎病毒充斥在空氣中,但「皮膚沾到一些病菌」並不一定會讓人生病。

格巴指出,除非皮膚感染、尤其遭受具抗藥性的金黃葡萄球菌(MRSA)侵襲,才會因皮膚接觸讓人生病,且MRSA還能透過皮膚傳播至其它物體表面、再傳播到另一個人的皮膚,因此格巴建議,若真的不放心,可在如廁前使用消毒濕紙巾清潔坐墊或用馬桶坐墊紙降低感染風險。

南澳大學教授唐納(Erica Donner)也表示,比起在意坐墊清潔或是用半蹲這類降低接觸面積的如廁姿勢,「如廁後是否有正確洗手」,才是決定是否可能遭感染的關鍵。他引述美國CDC建議,如廁後應使用肥皂搓揉至少20秒後再沖洗並擦乾,但他也坦承「大多數人洗手時間都不夠久」,且「公廁常缺乏肥皂和擦拭紙」等物品。

唐納也強烈建議,「在公廁上廁所最好把手機收好」、「盡量不要碰觸任何物體表面」、「把馬桶蓋關上再沖水」都能大幅降低氣融膠產生與接觸,並間接減少「糞口途徑」傳染的風險,當然還不能少了洗手這項關鍵。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副教授帕克(Dr. Ina Park)也提到,除非病菌進入性器官,否則在公廁感染性病的機率幾乎等於0,並強調提款機、電梯按鈕和置物櫃把手等物體「風險程度和馬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