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國際
大陸

「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 「海底蝗蟲」仍有謎團未解

「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圖/翻攝自新京報,下同)

「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圖/翻攝自新京報,下同)

7月6日,大陸青島膠州營海碼頭漁民胡大山在自家養殖區里捕撈出1200多斤海星、「白泥螞」等敵害生物。他家5000多畝蛤蜊苗被這些敵害生物吞噬掉三分之二,這意味著數百萬元的損失。

《新京報》報導,青島海域的「海星之患」,最早引發關注是在2006年。當時,青島僅膠南地區因海星災害導致的鮑魚養殖損失就達到4000餘萬元。去年,青島膠州灣海域牡蠣、蛤仔底播海區再次爆發海星,平均密度達到50個/平方米。此次,與海星一同出現的,還有一種被稱為「白泥螞」的軟體動物。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消息,因對貝類養殖生產造成危害,青島市決定暫時在一定區域允許養殖戶採用地籠網、底拖網對海星和「白泥螞」進行全面清理。白泥螞成規模出現,這在青島是首次,而對於這個新對手,人類還知之甚少。

43歲的胡大山自小在膠州灣長大,從事海洋水產養殖已經15年,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那麽多白泥螞。“它們就像軍團一樣,密密麻麻衝進養殖區,將成片的蛤蜊苗吞掉。胡大山說,潛水員5月底發現,養殖區裡已經出現了海星,還有少許白泥螞,但因為當時數量較少,大家並沒過多在意。一個月後,養殖區5000餘畝蛤蜊苗遭受滅頂之災。

「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
「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

白泥螞學名為「經氏殼蛞蝓」,為殼蛞蝓科殼蛞蝓屬動物,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等海域,一般體長在40-42mm左右。其生長速度較快,腹腔內牙齒發達,能夠捕食蛤蜊、牡蠣等養殖貝類,長相酷似蝸牛,外邊有一層薄殼。

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成林表示,比起不起眼的白泥螞,海星已經在北方海域泛濫了十餘年,人們把這樣的敵害生物稱為「海底蝗蟲」。作為一種兇猛的肉食動物,海星主要掠食鮑魚、蛤蜊、扇貝、貽貝等經濟貝類,有時也攝食蠕蟲類、海鞘以及海膽等其他棘皮動物。

據了解,海星進食時,首先用腕和管足抓住食物,將胃從口中翻出包住食物,然後分泌各種消化酶消化食物,因此,海星對貝類養殖的危害很大。相關數據顯示,一個剛滿月的小海星,6天內能吃掉50多個小海螂,一個成年海星1天內可以攝食5至6個海蛤。

相比之下,人們對於白泥螞知之甚少。截至2022年7月8日,以白泥螞、經氏殼蛞蝓為篇名的知網學術論文為零篇。據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消息,目前可以確定,海星和白泥螞都能夠捕食蛤蜊等,是養殖貝類的敵害生物。但白泥螞為何會成規模出現在膠州灣、它們從哪里來、是否與海星存在捕食等關系,仍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