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財經
熱線

租屋不NG 2/找房子避開耗電冷氣 專家教2項指標驅逐「吃電怪獸」 

最近高溫炎熱酷暑難耐,租屋族開冷氣前多先考量房東配備的冷氣是否耗電,不如再找尋租屋時把冷氣型號規格一併考量,就不會擔心電費高漲捨不得吹冷氣。(圖/周志龍攝)

最近高溫炎熱酷暑難耐,租屋族開冷氣前多先考量房東配備的冷氣是否耗電,不如再找尋租屋時把冷氣型號規格一併考量,就不會擔心電費高漲捨不得吹冷氣。(圖/周志龍攝)

「不敢開冷氣,每晚都被熱醒!」一名租屋族網友吐辛酸,在社群上引起不少共鳴。租屋族對電費爆漲頭疼不已,尤其租屋配備多是老舊家電,CTWANT記者請到專家幫租屋族解惑,承租前如何判斷冷氣是否易耗電,只要避開「有吃電怪獸的耗電宅」,夏季就能輕鬆開冷氣一夜好眠。

社群版上租屋族近期都在討論開冷氣電費暴漲的問題,奇美家電空調企劃部經理曾挺茵給出答案,想要吹冷氣不傷荷包,冷氣必須是「變頻冷氣」及「1級能效」,如果正在找房子,可以把冷氣規格也納入考量範圍,讓夏天過得舒服一點。

如何分辨「變頻冷氣」?曾挺茵解釋,變頻顧名思義就是可以變換頻率、調控溫度,假設冷氣設定27度,當室內溫度下降到設定溫度以下時,壓縮機轉速也會降低,此時進入省電狀態,新款冷氣都是變頻冷氣;反之,舊款的「定頻冷氣」無法隨著環境溫度調控頻率,只有開和關的功能。

另外,家電都有政府發的能源效率分級認證(CSPF),共1~5級,第1級最省電,第5級最耗電,比第1級更省電的會發「節能標章」,一般能效分級都會貼在產品上,若是貼紙被撕除可上網查同規格產品。

以電費舉例,假設使用定頻冷氣1個月電費是2000元,若是換成變頻第1級的冷氣只要1500元,電費上有相當驚人的差異。不只冷氣,包括冰箱、除濕機等都可以以能效分級判斷耗電量,可提前避免和「吃電怪獸」同一屋簷生活。

奇美家電空調企劃部經理曾挺茵表示,「變頻冷氣」及「1級能效」才是最省電的,租屋族看屋時可以留意一下冷氣機,若是上頭的能效貼紙被撕除,可上網查同規格產品。(圖/奇美家電提供)
奇美家電空調企劃部經理曾挺茵表示,「變頻冷氣」及「1級能效」才是最省電的,租屋族看屋時可以留意一下冷氣機,若是上頭的能效貼紙被撕除,可上網查同規格產品。(圖/奇美家電提供)

針對穩定租屋中的人,曾挺茵也建議3招讓吹冷氣能更省電。第1招,不要隨手關冷氣,「開開關關最耗電,如果只是半小時內暫離,其實開著反而更省電。」若家裡使用變頻冷氣,剛開機時壓縮機轉速最高,也最耗電,等到溫度降低時,轉速變弱,耗電量也相當少,所以一旦因為室內溫度已降低又把冷氣關掉,室溫提高又重開冷氣,壓縮機又會進入加速運轉,反而更耗電。

第2招,每季要清洗濾網,冷氣的空氣循環,是將從濾網進入的熱空氣製冷後從出風口送出冷風,因此濾網會積灰塵、塵蟎或動物的毛,若是長久不清理會影響效能,感覺冷氣不冷時又會將溫度調更低,陷入耗電的惡性循環,所以冷氣不冷時,可以優先清潔濾網。

第3招,可搭配循環扇,因為冷空氣是向下流動,若能在房間角落搭配電扇或循環扇,可以加速調整室溫。曾挺茵也提醒,溫度調越低越耗電,尤其很多人喜歡蓋棉被吹冷氣,建議最佳溫度設定在26~28度。

另外,也有不少網友電費暴增找不出原因,曾挺茵說,通常快煮壺、吹風機、烤箱這類速熱家電,在開啟時最耗電的。建議煮水可以一次煮好後放進保溫瓶中,避免反覆加熱;吹頭髮前可先用將頭髮多餘水分擦乾,減少吹風機使用時間。

此外,電費收取的合理性,也是常見爭議。因台電採「分段累加計費」,而租屋市場最常見統一以每度5元收費,所以常被質疑有超收疑慮,特別以承租分租套雅房產生的糾紛最多。

分租套雅房電費計算最公平的方式是向台電申請一址多電表,礙於現況無法有獨立電表,可以參考「每度單價以總繳費金額÷總使用度數」,統一以每度X元收費將產生超收疑慮。(圖/周志龍攝)
分租套雅房電費計算最公平的方式是向台電申請一址多電表,礙於現況無法有獨立電表,可以參考「每度單價以總繳費金額÷總使用度數」,統一以每度X元收費將產生超收疑慮。(圖/周志龍攝)

崔媽媽基金會法務組長曹筱筠建議,合理的計算方式可採「每度單價以總繳費金額÷總使用度數」,直接以台電帳單上的總繳費金額÷台電電表的總使用度數,得出每一度的平均單價後,再用平均單價x每個房客各自的使用度數,如此一來,房東收取的總費用將會等於台電帳單的總金額。

但這種計算方式,對於使用度數低的房客而言,仍然會有合法卻沒那麼公平的感受,最好還是向台電申請一址多電表(向台電申請通過後須自行委託水電行配管線、開關箱及表箱),有自己獨立的電費帳單,就不會有房間數多導致用電級距拉高的問題。

曹筱筠也提醒,電費收取是代收費用,房東不可以此營利,向房客收取的電費額度,需區分為夏月(6月~9月)及非夏月,所收取的費額都不能超過台電公司所定當月用電量最高級距的每度金額。房客若發現有超收行為,可以撥打1950,向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或當地縣市政府消保單位、地政單位申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