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國際
最新

習普會牽動國際秩序 時機、意義格外引關注

(圖/達志/路透社)

(圖/達志/路透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定3月20日到俄羅斯進行3天正式訪問。雖然自2013年以來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已會面過40次,但因俄烏戰爭久而未決,中美關係又日見低迷,因此這次「習普會」,無論時機、意義、成果,都格外為人關注。

中俄峰會當然不能只放在雙邊關係的框架裡觀察,一定要拉高視角從國際政治的大格局俯視,庶幾見其全貌。

北京宣布習近平訪俄的消息是在3月17日,距離3月10日中國宣布成功調停沙烏地與伊朗復交才剛滿1周,因此努力想把習近平此行順勢包裝成中國為弭兵止戰所做一系列努力的一部分,塑造習是和平促進者的新形象。

這是一種國際宣傳,但也有國際秩序典範轉移的底蘊。因中國調停沙伊復交,證明中東國家在多極的世界裡可以有美國以外的更多選擇。中國加強與沙烏地合作,也不只是深化雙邊關係,更要與沙國的主權基金一起對中東與北非國家提供經濟援助,讓他們不再完全依賴西方。

其實不只是中東,非洲和拉美國家、甚至印度,在俄烏戰爭上也並非皆與美歐同調,可見一個多極化的國際秩序正在胎動,這就是很多觀察者指出的「典範轉移」。

但西方卻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習近平的俄國之行。美歐認為習此行是為俄國送暖的。因為17日宣布習近平訪俄當天,國際刑事法院正式指控普丁犯下戰爭罪,對他發出逮捕令;北約歐洲盟國決定對烏克蘭提供戰機;土耳其同意芬蘭加入北約,這都證明普丁愈來愈孤立。所以姑不論習是否會承諾對俄提供武器,只要兩國抱團愈抱愈緊,就會讓中國和俄國一樣,都和全世界其他國家站在對立面。在西方眼裡,世界就是支持侵略和反對侵略兩邊,沒有日趨多極的典範轉移。

西方認定中國是要拉攏與西方不睦的國家,如俄國與伊朗,一起挑戰美國所領導的國際秩序,因此西方必須加以圍堵。他們也認為沙伊復交根本經不起考驗,中國沒有促和的能耐。

對於中國想調停俄烏戰爭,西方的批評主要在兩點。一是中國立場看似中立,但卻是親俄的假中立。第二,美國算準習近平在莫斯科一定會呼籲俄烏雙方停火,所以先發制人,表示此時停火,無異追認俄國的侵略,這是萬萬不可能答應的。歐盟也表示要停止戰爭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俄國撤軍,恢復烏克蘭的領土完整,主權獨立。所以習近平此行想在調解俄烏戰爭上有任何進展,怕是不可能的了。

然而細究中國提出解決俄烏戰爭的12點方案,也確有執行難度。如第1點尊重主權,這必須撻伐俄國侵略;第2點重視各國合理的安全利益與關切,這又必須同情俄國,兩點在執行時的平衡就很難拿捏。

所以在政治面,西方不可能成全習近平調停俄烏戰爭成功,讓他由破壞秩序者變成和平締造者;在技術面,中國方案也真不是那麼容易平衡落實。所以習近平此行縱有全球格局的恢弘企圖心,但最後的成果可能還是只能落在雙邊關係的加強之上了。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