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健康

男未出國卻出現猴痘症狀 高雄再傳1例本土個案

猴痘常見症狀有頭痛、發燒、水泡等。(圖/高雄市衛生局官網)

猴痘常見症狀有頭痛、發燒、水泡等。(圖/高雄市衛生局官網)

高雄今(28日)再傳第3例猴痘個案,這起病例是1名30多歲男性,最近沒有出國史,卻在這個月初陸續出現畏寒、肛門口出現水泡等症狀。經研判應是本土病例,目前已匡列8名密切接觸者、2名高風險接觸者及6名低風險接觸者共16人,目前均無出現症狀。

據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消息指出,這名高雄市30多歲本國籍男性,3月初接連出現畏寒、倦怠、肛門口出現水泡、鼠蹊部淋巴腫大、皮膚紅疹、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通報採檢,於3月22日確診猴痘,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

該個案於今年(112年)未曾出國,僅2月有中部及北部活動史,研判應為本土個案,不過高雄市衛生局表示,該男子的傳播鏈還需進行基因定序才能確定。而經疫調後,匡列8名密切接觸者、2名高風險接觸者及6名低風險接觸者共16人,目前被匡列眾人皆無出現症狀。

自去年6月23日我國將猴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起,高雄市至今已累積2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共3例病例;全台則累積14例本土及7例境外移入,共21例確診病例。

衛生局也再次提醒,猴痘傳染具侷限性,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如親吻、按摩、擁抱、性行為;接觸患者使用過未消毒的物品;接觸感染動物等。此波疫情主要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

若民眾曾至流行地區或出入國內高風險場所,應留意是否出現皮膚相關症狀,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若有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

猴痘好發於四肢、生殖器與臉部。(圖/高雄市衛生局官網)
猴痘好發於四肢、生殖器與臉部。(圖/高雄市衛生局官網)

中央疾管署預計將在4月中旬開放第2階段猴痘疫苗,供欲接種之高風險民眾登記。另外,衛生局也提醒已接種第1劑疫苗的民眾,疫苗施打後14天才有保護力,在疫苗生效前,仍應適當保護自己,以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