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焦點

【政府認證不牢靠4】稽查不足 標章再多也白搭

民代要求,更落實的農產品產銷履歷機制,才能真正保證食安。(圖/報系資料照)

民代要求,更落實的農產品產銷履歷機制,才能真正保證食安。(圖/報系資料照)

農委會推行農產品安全標章計畫,打造食品安全形象,但有民代爆料目前標章認證未完善,有認證標章的農產品一樣殘留農藥。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執行長黃璋如說,只有更密集的抽檢頻率,更完善的農產品檢驗計畫,才能讓通路商重視產銷履歷認證,只願意販售有認證的農產品,也才能讓農民,只能依據標準生產規範耕作,打造高規格的食安。

立委洪孟楷、台北市議員李柏毅等人呼籲,農委會應儘快完成標章整合,比照台北市府設置「中央食安官」,跨部會整合資源,重建TGAP(台灣農業優良規範)。洪孟楷說,政府有時雖然立意良好,卻經常因執行力不夠或層級不高,讓原本的好計畫一直未達到原來的目標,所以有一個可以統合農委會、衛福部等跨部會的部門,才能真正落實與國際檢驗標準接軌的農產品產銷履歷認證。

市議員李柏毅說,農委會計畫在今年底前,將現有的「台灣優良農產品」、「台灣有機農產品」、「產銷履歷認證」和可供追溯產品來源的「QR Code」等標章,整合成「TGAP台灣優良農產品」和「有機認證」兩大認證系統,將現行多頭馬車的認證標章整合簡化。但目前只看到「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併入產銷履歷認證,市場上仍充斥著多種令人眼花撩亂的各式標章。

在桃園經營有機農場逾20年、不願透露姓名的農場主說,去年8月起農委會轄下,包括農業改良場、農糧署等,已積極派員協助各地農民轉型,加入產銷履歷等認證機制中。只是對農民來說,驗證程序十分繁雜,所以建議,相關單位能開發出類似手機APP的系統,方便農民登錄驗證,如此才能讓更多農民願意加入驗證機制,提升農產品質。

宜蘭有機中心執行長黃璋如說,國內有機農業面積約只佔全國農作總面積的1%,產銷履歷認證的農產品普及率也不高。只有更密集的抽檢頻率,更完善的農產品檢驗計畫,才能讓農產品通路商(後端市場)重視產銷履歷認證,逐漸只願意販售有認證的農產品。

良性循環下,負責耕作的農民,為了加入認證機制,增加市場銷售量,就會在生產過程嚴格執行GAP(良好農業規範),包括用藥、施肥、採收等所有步驟與程序。如此,就能一步步完成所有農產品,都納入產銷履歷認證或有機產業機制的目標,提高國內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