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評論

泰公開講/劉泰英:津貼難催生 問題在托育

泰公開講/劉泰英:津貼難催生 問題在托育(圖/周志龍攝)

泰公開講/劉泰英:津貼難催生 問題在托育(圖/周志龍攝)

教育部長潘文忠上周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明年起將分四年落實總統蔡英文的「零到六歲國家一起養」競選政見,將育兒津貼從現行的每月二千五百元,逐年提升到每月五千元,雖然該政見獲得幼教業者歡迎,但立委及婦女團體顯然不太買單。

婦女新知基金會指出,許多媽媽都是職業婦女,就算提高育兒津貼,也很難吸引職業婦女辭職帶小孩,唯有多設立高品質的「公托」,鎖定少子化對症下藥才是良策;民進黨立委高嘉瑜也批評,一味增加育兒津貼沒有用,政策應以布建公托資源為優先,希望未來能達到「公共幼兒園零抽籤」的目標。

有鑑於健保費十月份可能又要調漲,以及勞保給付縮水等問題,若不徹底解決少子化,無論健保費如何漲、勞保給付縮水多少,都難以減緩公共保險財務惡化的困境。

我認為,台灣生育率一直沒有成長,如果不是政府的「解藥」有問題,就是還不足以吸引年輕夫婦認同。台灣現在的問題是,許多年輕夫婦不敢生;等存夠錢了,就算想生也力不從心,而且經濟愈差愈不敢生,這其實也衍生了包括貧富差距與階級不平等種種問題。

少子化確實是一項嚴重的國安問題,試想十年、二十年以後,台灣都是老年人,別說勞、健保財務負擔愈來愈重,納稅的人數也會銳減,消費市場亦將萎縮,經濟如何帶得起來?國家安全又要誰來保衛?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家長都呼籲增設「公托」,但政府態度卻很冷淡,反而傾向補貼私立幼兒園。問題是,要不要生小孩是由父母決定,政府鼓勵生育,卻堅持「走自己的路」,不認真傾聽年輕夫婦為何不生?盲目投入大筆資源,豈不是做白工?

近年來,我不斷呼籲,政府應全盤思考都市更新,藉由獎勵都更,在都更後的新社區空間,或者是運用荒廢的學校,合併設立安養及托育中心,鼓勵還有能力的老年人幫忙托兒,共同照顧小朋友,讓老年人不只是在安養中心看電視、發呆,生命可以有更多重心。

到了晚上,老人和幼兒就由家人就近接回自宅照顧,降低安養托育中心人員的壓力,全家共享天倫樂。如此一來,大家一起分攤照顧老人和幼兒的壓力,不僅能鼓勵生育,還能減少社會問題。

台灣經濟型態轉變快速,年輕人想追求高薪愈來愈難,通常得以長時間、高壓的工作做為代價。對很多年輕上班族而言,下班後已精疲力竭,照顧幼兒對他們簡直是場惡夢;但照顧小孩有苦有甘,最辛苦的階段就是小孩幼年時,度過這個階段後,父母壓力就不會那麼大。因此,我建議政府多傾聽年輕夫婦心聲,排除萬難多設公托,畢竟每位新生兒都是國家未來不可或缺的棟梁,國家當然有義務多照顧他們。

作者/劉泰英 1936年生,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博士。在李登輝總統時期,以中華開發董事長頭銜,出任國民黨投管會主委,與李前總統關係密切,外界當時也以財經國師、國民黨大掌櫃等稱號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