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權」作者的文章列表
舒心BAR/吳若權:克服拖延 活得更輕鬆
停止浪費生命,對付時間小偷!和自己的心念直球對決,拋開煩惱與憂慮。透過練習「正念冥想」,專注於呼吸、並開放覺知。給大腦一次重新翱翔的機會。管理時間,就是管理生命!你認為生命有多寶貴,時間就有多寶貴。有句古老的話:「時間,就是金錢!」但來到現代人生,時間已經遠比金錢更為珍貴。缺錢的時候,可以賺錢;沒時間的時候,還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就像你延遲一分鐘才趕到高鐵月台,但列車已經開走。就算支付十倍價錢,也無法回到那班稱之為時間的列車上。《為什麼事情明明很多卻不想做?》表面上告訴你如何揮別情緒倦怠、克服心理拖延,做好「時間管理」,但這本書不只探討「時間管理」,有更多的篇章在講的是,靈性方面的課題。書中提到:為什麼工作堆積如山,總到死線前才熬夜趕工?其實問題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因為你沒有消除「拖延不做」的壞念頭!人生最大的拖延,不只是工作的進度,或日常的計畫,而是耽誤對自我生命靈性價值的追求。善用正念 管理人生大部分的人,多數時候,都不會真正去關注當下。相反地,只是一直重複過去的錯誤,或不斷盼望未來,繼續做著白日夢、進行各種計畫,或是焦慮地等待事情發生。這種模式不斷重複,就無法覺察到習慣性拖延,對人生造成的影響。訓練自己時時刻刻意識到,你在逃避什麼、不經意地拖延哪些事,你就可辨別自己什麼時候、會拖延哪些該做的事。你必須清除腦中凌亂的思緒和擔憂,因為這些念頭,會讓你的大腦變得混亂。正念,就是指覺察自身當下的狀態。雖然正念源自於佛教,但目前已經成為西方一種主流的實踐方法。由於這種做法,對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它也受到廣泛研究,並已證明極具效果。每當展開新的一天或一項新工作,你可以先去了解,自己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根據這個目標,制定一套計畫與執行細節,讓自己知道,每一項任務都邁出一步,朝向目標前進。提防大腦 成為慣竊這個過程中,你還必須要提防幾個「時間的小偷」,他們可能會在你疏於防備時,偷走你的時間。例如,冗長的會議、無意識的滑手機、回覆電子郵件,都是很巨大的「時間小偷」,你必須很有警覺性地控制時間,像設定鬧鐘那樣限時截止,主動喊停!你一定要控制它,不是任由它來控制你。此外,還要留意你的大腦,它可以說是最強的時間小偷!大腦是一個很神奇的工具,可以用來創作交響樂、打造外太空探測器、開創振奮人心的新業務,也可以在手機上看好幾小時抖音,不但毫無生產力、更說不上有實際的娛樂效果,只是殺時間。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大腦專注於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務,而不是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跟人生目標無關的事物上,讓自己整天漫無目的、無意義地瞎忙呢?由於每個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當意志力耗盡之後,大腦就會想休息,到處遊蕩一下。所以,首要任務就是:先認知自己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困難、和最重要的任務上。例如,如果你的專注力,最巔峰的時段是在早上,你就可以把最困難的任務,安排在早上,把比較沒有難度的工作,留在下午。工作之餘,專注力變差的時候,瀏覽幾分鐘有趣的媒體內容、偶爾看一下搞笑影片,就變得無可厚非。重點是,你必須設定好,讓大腦休息的時間,一旦充電好,就可以重新回到你的目標上。要是你沒有定時休息,大腦就會決定自行放假。也就是說,當你真正需要用腦的時候,它就不會靈光了。我們一天就只有這麼多的腦力和注意力。因此一天中要有短暫的休息,晚上和周末則要抽出時間讓自己充電,好讓頭腦保持清醒!透過冥想 提升專注現代人之所以難以集中注意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不肯讓大腦適當運作,導致大腦累癱了。我們沒有專注於手頭上的單一工作,反而一心多用,還被信件、電視、科技產品等各種干擾包圍,這些東西爭奪著每個人內在的心智能量。因為填塞了太多外來的工作和資訊,大腦就像一隻被剪掉羽毛的鳥,無法順利飛行。因此,我們要學習停止一心多用,透過練習「正念冥想」專注於呼吸、以及「開放覺知」讓自己放鬆,以便於快速聚焦於單一工作,給大腦一次重新翱翔的機會。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商周出版《為什麼事情明明很多卻不想做?》,我所為你整理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 和我分享:你是不是有勇氣與智慧,面對自己人生真正的追求,從此不再拖延怠惰呢?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為什麼事情明明很多卻不想做?》書封(圖/商周出版提供)《為什麼事情明明很多卻不想做?》自我激勵的喊話、過於深奧的理論,都不足以克服怠惰。本書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方法,幫助讀者有步驟、有計畫地, 重新改變習慣,徹底根治拖延問題。———————————————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發現自己 就是奇蹟
消除限制性信念;發現生命的真相。你的身體,不是你;你的情緒,不是你;你的心智,也不是你!你千萬不要再錯看自己,才不會再錯過豐盈的人生。這幾年來,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大家常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掛在嘴邊。它提醒我們更客觀小心地看待親子關係,讓真正的愛,不存在任何控制的念頭。但如果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句話,改編成「你,不是你自己」,你能意會這句話的意義嗎?多解釋一點,「其實,你不是你以為的自己。」這樣你可能就有些想法了。這次摘要的這本書《最大的祕密》,講的就是:發現生命的真相,真正意識到自己是誰?你的身體,不是你;你的情緒,不是你;你的心智,也不是你!你的身體和感官,只是要讓你用來體驗生命的真相。而大多數的人,卻都搞混了。大家都把身體和感官當作自己,把心智和意念當作自己,甚至因此把這一生,都活在限制性信念中,認為自己是有限的、是受苦的、是不完美的。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是覺知!你是完美的,是永恆的。以上這個來自西方的論述,跟東方佛學《心經》講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以及「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都是同樣的道理。只要你意會,就揭開了生命的真相,也就是最大的祕密。就在當下 從心智解脫《最大的秘密》中的「心智」,比較像是《心經》中的「受想行識」,我在《先放手;再放心》書中,有很詳細的解說,一言以蔽之,可以說是我們透過頭腦、各種感官運作,所得到的念頭、想法與判斷。這裡所說的「心智」,並不是大腦,而是由許多念頭所組成。但是,當你相信你的念頭時,他就會變成一座巨大的發電廠。很多念頭,都不是真的!你一旦選擇相信自己的念頭,它就對你產生很大的影響力。明明是個妄念,卻成了你以為的實相。此刻你最需要的是「覺知」,用「覺知」去提醒自己:存在於「心智」的念頭,並不是真的!「覺知」,就是一種超然的「觀察」;而「心智」,只是不斷地做「評斷」。你要靠「覺知」去清理「心智」;只是「觀察」而不做「評斷」。無論出現什麼念頭,就讓它飛走,不要去捕捉它、對抗它。否則它會更有力量,停留更久。立刻終結 負面的感覺「心智」包含了「正面的」和「負面的」念頭, 你可以靠著「覺知」,去觀察到它們有所不同。但因為我們天性喜歡快樂拒絕痛苦,一旦拒絕,痛苦便更深刻地黏著,不肯離開。因為,你賦予它傷害你自己的力量。要終結負面感覺,唯一的做法就是歡迎它、接受它。當我們注意到某個感覺,允許它存在,不再壓抑它、抗拒它,就算是很極端的憤怒,也會很快消失。就像是你用手掌,抵住另外一個人的手掌, 彼此互推時就會感受到抵抗力;如果彼此不再用力推,雙方的手都會立刻往下掉。所以,只要允許負面感覺存在,它的能量就會被釋放。當你可以欣然接納負面的感覺,抗拒就會奇蹟般地停止,而負面感覺就消散了。你原本很抗拒的那個情境,也就能夠隨之改變。徹底清除 限制性信念無論你相信什麼,都一定會經驗到!如果你抱持著以下的金錢觀:「能獲得更多錢的唯一方法,就是花更多時間更努力地工作。」這個信念就會阻止金錢,從其他來源流入,你就會徹徹底底,成為一個完全沒有偏財運的人,連投資股票,也會變成親友眼中的反指標,買什麼就跌什麼。這就是限制的信念,對人生的巨大影響力。這個問題,真的很嚴重;幸好,還是有解決的方法。同樣地,你所需要用的是「覺知」!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那個信念,並不是真的!當你覺知到某個信念不是真的,它就崩解一大半;如果你繼續提醒自己這是限制性信念,不是真的,它將完全消融。這就是覺知的無限力量。因為這些信念,都是由站不住腳的念頭組成,一旦被你的「覺知」發現,它們就很容易會被消除。就像所有負面的感覺,都被釋放的時候,所有潛意識信念,都被意識到,你消除了其中一個,也同時消除了另一個。揭露限制性的信念,會很快把你帶往持久的快樂、完全的自由、豐盈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你世俗生活裡的每個領域,都會戲劇性地變得更好,因為它不再受困於限制性的信念。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方智出版《最大的祕密》,我所為你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是不是開始慢慢懂得,接納所有的遭遇,並且不再和負面念頭對抗?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最大的秘密》書封(圖/方智出版提供)《最大的秘密》方智出版本書帶領讀者進入靈性的領域,提供可以立即運用的練習,以及能夠化解恐懼、不確定、焦慮和痛苦的深刻啟示。讓你不再繼續受苦,擁有充滿深刻喜悅的人生。———————————————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放下煩惱 超脫生死
當你能做到「遠離顛倒夢想」,願意接受病老、不貪戀青春;願意承擔痛苦、不依賴快樂;願意付出大愛,不被恐懼宰制,就抵達超越生死、沒有煩惱的境界。幾年前,我媽罹癌,被診斷出時已接近末期,後來得到觀世音菩薩和眾神明的保佑,找到很優秀的醫護團隊,經過治療之後,奇蹟般地康復痊癒。我媽今年八十六歲了,每天清晨起來,都會跟我一起誦讀《心經》,而且她也很會背誦,得到諸神的祝福。這些年來,我持續講授《心經》的課程,從學員身上發現多數人認識《心經》的機緣,跟我有些類似,都起始於自身一個悲傷又溫馨的故事。我是在父親過世的法會中,回憶起童年時外曾祖父誦經的畫面,重新連結起對這部經典的音律。然後在「人,離開之後,究竟到了哪裡?」的疑惑中,試著精讀理解經文裡的字句。表面上是探詢生死議題,內心則是叩問自己存在的意義,從而開啟靈魂的療癒之旅。度過喪親的痛苦,是一段非常深刻的過程,但也因此而學習更深度的靈性成長。《心經》雖然只有短短兩百六十個字,卻能安慰我們對情感的失落,解答我們對人生的困惑。它教會我們,看透而不看破;放下而不放空!換個角度看事情:如果你願意把所有的困境,都當作只是一場遊戲,終將發現:它只是一種愛的鍛鍊。其實我們從未真正受困,而且一直擁有翱翔的能力。它真正的用意,是要我們記起自己完美的靈性。對每一個人提醒著:你就是愛,愛就是你。除了愛,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所有不愛、與不被愛的, 都只是妄念而已。我認為《心經》裡面有很多觀點,都能夠幫助我們放下對生死或痛苦的罣礙,讓自己和有情眾生,都能得到幸福。對我來說,體驗最深的三個重點是:一、放下執念 心靈也要斷捨離《心經》的經文中,「照見五蘊皆空」這「照見」,直接解釋的意思,就是看見、洞察。「五蘊皆空」,講的就是:放下對「色」、「受」、「想」、「行」、「識」五種要素的執著。透過這五種感官所得到印象,並非恆常的存在,當相對關係變換之後,所覺知到的印象就改變了。所以,千萬不要執著於感官印象,而是要不斷地放下。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層次很高的「斷捨離」!意思是說,如果要消除執念,就必須進行排毒,讓不該存在的雜質都清除乾淨。這些人之所以相遇、那些事之所以發生,都是一時的因緣和合,不再執著於擁有,能提起的,也能放下。這時候的空無,就跟圓滿沒有差異了。二、化解煩惱 不再把虛幻當真所有的煩惱,都來自妄念。《心經》中「遠離顛倒夢想」這句中的「顛倒夢想」,不只是勉勵我們落實真正的理想,不要空談夢想這個層次而已,也鼓勵眾生不要把虛幻當真,耗費心力去追求不可能的存在。例如:無止境地想要應用醫美技術,讓自己青春永駐;不運動、不養生、不重視均衡飲食,卻期待自己永保健康;丈夫不幫忙做家事、不體貼太太,賺點錢拿回家,就希望家庭幸福;以為佔有一個人,控制他一定要愛我到老,絕不能變心,就是感情的保障……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當你可以做到「遠離顛倒夢想」,願意接受病老、不貪戀青春;願意承擔痛苦、不依賴快樂;願意付出大愛,不被恐懼宰制,就可以抵達超越生死、而沒有煩惱的境界,這就已經到了下一句經文「究竟涅槃」的層次了。三、超脫生死 活得像雲般自由所謂的「沒有煩惱」,並非煩惱不會再出現,而是當煩惱出現時,我們接納它的出現,但不被它干擾。煩惱,對我們起不了作用。人生到了這個境界,連生死煩惱都可以超脫。《心經》是一部非常溫暖的典籍,它從不站在智慧的高點,威脅恐嚇說:你不好好修行,就會下地獄。而且,還以「德不孤,必有鄰」式的勉勵,鼓舞大家共同修行,彼此扶持,既是利己、也是利他,這就是同理慈悲的意義。近幾年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全球,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真正的幸福:是要讓自己活得好;也要幫助別人活得更好!所有靈性學習,不能只是個人成長,還要為利他而精進!《心經》最末段結論之後所附的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就是邀請眾生一起學習菩薩的大智慧,超越煩惱,前往彼岸。所有曾經的虛空,化為當下的圓滿。這是勉勵、也是祝福!生命的道路,或許難免孤單,過程中即使迷路摸索,只要不貪戀、不執著,都能活得像雲般自由。因為,愛,一直在途中。你、我,其實也在成佛的路上。所有的菩薩,都已經可以成佛,祂們只是捨不得眾生,才又乘願歸來,重返人間,陪大家一起學習、精進。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悅知文化出版《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全新增訂版,我所為你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對《心經》最有印象的經文,是哪幾句?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書封(圖/悅知文化出版提供)《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這是一個最迷亂的時代,卻也最有機會找回初心。當外在變動無常,安頓自己,是給世界最好的祝福。本書透過一字一句的誠懇解讀,陪你再一次,讀懂《心經》。———————————————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保有正能量 需要防護罩
一般人在負面的念頭上,會更執著、而且更強烈。所以一定要學會設定結界,打造防護罩,讓吸引力只吸引到好事,幫你擋掉壞運氣,阻隔小人和壞事靠近。每次跟讀者聊到「吸引力法則」,最常被問的都是這類問題:「那我專心想著一千萬元,就會得到一千萬元了嗎?」面對這個問題,我其實很心疼大家的困惑。一定有很多人想要相信「吸引力法則」,但嘗試很多次,都沒有如願吸引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結果,才會那麼失望、產生疑惑吧!針對這樣的失望與疑惑,《好事吸引力結界》這本書,提供了另一個角度的解答:「吸引力法則」是宇宙運行的法則,不只發生在人的身上,也會發生在宇宙萬物之間。這個法則根本無關「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而是所有你想到的都會發生作用,甚至包括你潛意識中所擔心的事,也會被你自己吸引過來。那要怎麼做,才能只吸引到好事,不吸引到壞事呢?關鍵就在於「設定結界」,也就是類似是一個「心靈的守護罩」,更精準地說,是「能量的防護罩」,它可以讓你只把好運吸引進來,把壞運阻擋在外面。這個道理就像是日本神社的「鳥居」,它是把神明的領域和人類的領域區隔開來的分界線。因此晦氣等不好的能量,就不會進入神社的領域之中。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設定「結界」,阻隔小人和壞事靠近。破除心牆,開通潛意識一般人對「吸引力法則」的解讀,都是「實現願望」。最常見的迷思,就是大家誤以為,只要想像某個想要得到的東西、希望達成的目標,就可以美夢成真。但許多人即使已經很努力地,在腦海中描繪出清晰的畫面,願望卻沒有如期實現。這並不是「吸引力法則」沒有發揮作用,而是同時吸引到潛意識裡,你所害怕或恐懼的東西。就算大腦有「想變得更有錢」或是「希望遇到真命天子」的願望,但潛意識裡,卻認為「錢很髒」「錢太多反而會不幸」「像我這種沒有魅力的人,怎麼可能遇到好對象」,這些負面的想法,比起正面的想法,會更快實現。因為一般人在負面的念頭上,會更執著、而且更強烈。因此,如果希望願望實現,就必須先打掉心裡那一道「心牆」,重新與潛意識建立良好的關係,才能吸引好運上門。所謂的「心牆」,大多是在我們兒童時期就形成,當時是為了保護自己在情感上不受傷,因此而否定自己真實的感覺,所以必須破除這道「心牆」,才能真正開通潛意識。劃清界線,讓小人退散一個人要有好運勢,氣場的能量要夠強。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不要和所有的人打交道。學會把握兩個原則:一、讓喜歡的人、處得來的人,都願意靠近自己。二、讓不喜歡的人、難相處的人、會攻擊自己的人,都不要靠近。 你要特別留意的是:討厭鬼的身上帶有很強的負能量,我們很容易被這些討厭鬼牽著鼻子走,每天都過得很不開心。所以一定要先辨識出他們,然後盡量避免接觸來往。如果常常無法避免,就是會碰到他們,你就在心裡做個「和小人斷捨離」的儀式,想像你和小人之間有個繩子或緞帶,拿起剪刀,「喀嚓」一聲,瀟灑俐落地把這段孽緣剪掉。在心裡做完這套儀式之後,還要建立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告訴自己「一切問題的原因都在我!」這並不是在責怪自己,而是在面對,並接受問題。因為如果把問題歸咎到別人身上,就會想著要改變對方,這會使得問題永遠不可能解決。所以,要換個角度操作,既然告訴自己「一切問題的原因都在我」,所以「解決問題的責任都在我」。一旦接受了這樣的想法,問題就能夠很快獲得解決。對方會跟著改變、討厭鬼會遠離、原本的煩惱也無法再影響自己。吸引好事,要下對訂單接下來,你要寫下理想的生活樣貌,先設定好目的地,才會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這就像汽車導航一樣,上路之前必須先設定目的地,才有辦法為我們指引正確的方向。其實很多人從未思考過,什麼是理想的自己?這個理想中的自己,必須是發自內心的期望,不要給自己太多設限,寫下內心真正的想法,抱著期待、雀躍的心情,誠實寫下理想中的自己,並在腦海中描繪具體形象,願望就會一一實現。寫下理想中的自己之後,繼續要做的是:列出目前已經擁有的人事物,並且對他們表達深深的感謝。因為,感恩是波動很強的能量,只要能感覺自己正處於豐足的心念,並充滿感恩,就能吸引好運上門。最後,除了對身邊的人事物表達感謝,也要感謝自己、相信自己、愛自己,這是「吸引力法則」的終極密碼,它將為你在美夢成真的足球場上,獻出臨門一腳的威力,請你一定要試試看!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方智出版《好事吸引力結界》,我所為你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對其中的哪個「結界」特別有興趣?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好事吸引力結界》書封(圖/方智出版提供)《好事吸引力結界》認為吸引力法則沒用的人,有九成都誤會了!本書說明:吸引力法則為什麼無法讓你心想事成?因為,你也吸引到壞事。若想要只吸引好事,就要使用「結界」!———————————————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相信生命 就能擁有自信
在艱苦的試煉中,仍然能夠感受到喜悅;即使在生命中遭遇刻薄吝嗇,依然熱愛生活。遠離恐懼、退縮、與焦慮,不要刻意和人比較,你就能夠擁有自信!很多人以為,一定要很有能力、表現很優秀,才能擁有自信。其實並非如此!很多人的能力或表現,未必是最突出的,卻因為能充分接納自己當下的狀態,而顯得很有自信。這次導讀的《自信的躍進》,拿一個小女孩學騎腳踏車這件事情比喻,當父親放開原本幫忙扶持的手,讓小女孩靠自己保持平衡,輕盈前進的那一刻,說明了學會騎腳車的自信,來自下列三個方面: 一、有父親的陪伴,代表她對別人有信心。二、經由多次練習,鍛鍊出騎腳踏車的能力之後,她對自己有信心。三、她發現自己成功學會騎腳踏車時,產生與生命共鳴的喜悅,超越了學會騎腳踏車的滿足感,這是對生命有信心。這個實例,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驗,讓我們深刻領悟到,建立自信,不只是靠增進能力或表現就能獲得,還有很多相關的因素,有待學習與了解。培養人際的連結每個人最初的自信,都是來自他人的幫助。就像亞里斯多德觀察到的,人類出生時還只是半成品,比起其他任何哺乳類動物的幼兒都脆弱。我們剛出生時,無法自己行走,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學會這個技巧;然而幼小的馬兒,出生後只需要幾個小時、有時候甚至幾分鐘,就可以開始四處活蹦亂跳了。有一項研究指出:如果一個兩歲大的小男孩,可以對走進他家的陌生人問好、微笑、主動接近觸碰這個人或和他談話互動,那是因為這個小男孩有足夠的內在安全感,讓他可以面對新事物,嘗試接觸未知。不過,即使有些人的童年遭遇比較悽慘,無法得到足夠的安全感,長大後要彌補,也永遠不嫌晚。但前提是:必須要足夠了解自己,才能意識到自己有所缺乏,並願意尋求補強的辦法。書中舉了巨星瑪丹娜的例子。她小時候,非常害羞,缺乏自信。在她五歲那年,母親就因為乳癌過世,後來她也沒能從父親那裡得到充分的照護,父親再婚後,繼母把她送去一所位於底特律的天主教學校。她在那裡遇見了舞蹈老師克里斯多福福林。福林老師曾經對她說:「妳美麗、充滿天分,並且有著非凡的魅力。」瑪丹娜成名後,回憶往事,認為是這一句話,扭轉了她的命運。從這個小故事,可以發現:自信最初的來源,就是愛與友誼。沒有人能夠在孤立的環境中,得到真正的自信。即使童年家庭環境,沒有給你足夠的安全感,長大之後,還是有機會替自己建立自信。面對自己的渴望雖然與他人建立連結,可以發展自信;但是如果陷入與他人之間的比較,就又會打擊到自信。尤其現代人,很容易接觸到社群網站,也很無可避免地在種種貼文與照片中,產生和別人比較的心理。而更糟糕的是,常被拿來比較的圖片或文字,往往是對方精心設計的,未必是他真實的人生。我們的日常,實在無法跟那些人比較,相較之下就顯得自己不如人。但這些比較,傷害了我們之後,卻沒有教我們如何把自己變得更好。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跳脫「比較」的陷阱,才能在人際連結中,獲得正向的力量,而不被無謂的比較傷害。解決之道就是:要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在哪裡、心裡嚮往的是什麼?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陷入競爭的比較之中。因為每個人的目標不同,起點不同,終點也不一樣。如果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最深的渴望,是追求獨特的天職,就不會被「比較」的心態所影響。相信宇宙的奧祕自信,雖然可以從培養人際連結,和發現自己的獨特中建立起來,但「相信生命」才是真正的土壤,能夠使自信成長茁壯。即使遭受不公不義、愚蠢和憎恨,我們還是可以相信生命。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刻,往往才最需要展現信心。悲劇,能強化我們對生命的信心;極度貧乏,能使我們對生命的信心,達到高點。在艱苦的試煉中,仍可以感受到突然湧上的喜悅;即使遭遇刻薄吝嗇,依然熱愛生活,知道生命即使不完美,也值得好好認真體驗。只要能夠這麼做,就會碰觸到自己內心深處、最原始、也最核心的信心,在生命中千百個不同的時刻,帶給我們自信。自信並非相信自己,而是擁有面對不確定性的勇氣;不逃避未知,在疑惑中找到繼續前進的動力。這,就是宇宙最大的奧祕,也是最大的奇蹟。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究竟出版《自信的躍進》,我所為你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是不是對於如何增加自信,有更多的把握了?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自信的躍進》書封(圖/究竟出版提供)《自信的躍進》法國暢銷作家沙爾.貝班,透過現代哲學、心理學,借鑑許多智者、成功人士、專家們的實際經驗,與讀者分享自信的真諦,讓生命能夠遇難不退、遇風起飛。———————————————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清理雜訊 創造命運
過度強調正向思考、鍛鍊堅強意志,有時不但沒有用,還會因為壓力,造成反效果,這時候你真正需要的是――清除「心理的雜訊」!實現夢想的障礙,往往跟自信低落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有個人,許願中彩券得到一千萬元獎金,心裡又出現一個自己的聲音說:「哪有這麼好的事?」「我會這麼幸運嗎?」這就是所謂的「心理雜訊」,必須加以清理,願望才會實現。另一個常見的例子:天天喊著減肥,但始終沒有成功。這也是有「心理雜訊」干擾的關係,一方面想瘦、另一方面又覺得「好麻煩!」「衣服都要重買。」「搞不好會影響健康!」這時你要學習清除「心理雜訊」,認清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每件事都有正反兩面,過度強調正向思考、鍛鍊堅強意志,有時候不但沒有用,還會因為壓力,造成反效果;你需要是「自我接納」,無論這些念頭是好是壞,接納此刻全部的自己。也許沒辦法立刻變得積極正面,但如果可以從自我接納開始練習,就是實現夢想的第一步!揭露內心真正的想法如果要消除「心理雜訊」,就要面對事實,才能覺察自己到底在擔心什麼?書中提到一個例子,每次換住所的時候,都一心想要高樓層,不論是買或租,但最後始終住在低樓層。經過仔細覺察才發現:雖然腦中想要的是「我想住超高層大樓豪宅」,但內心深處卻存在著「三樓公寓比較安心」的雜訊。當頭腦和內心在拉扯,就會無意識地替自己踩煞車。這時只要能察覺雜訊,就能理解自己真正的渴望和恐懼,進而接納全部的自我,找到「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感覺,接著就能做出選擇。不再輕易評論與貶抑雖然每個人對於事物的善惡、好壞,都有自己的判斷。但自我肯定感變低,就是因為評斷。無論是批評別人、貶抑自己,每個人的判斷標準,其實深深受到雜訊的影響。例如,如果你的內心一直存在著「應該以他人為優先」的雜訊,就很容易委曲求全。這就是「自我肯定感」低落的表現!如果要改善這個現象,你要練習停止評論與貶抑。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方法:「內在小弟」。想像自己內心裡住著一條,很會阿諛奉承的哈巴狗,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會把你捧得天花亂墜的部屬。無論什麼事,都要讓他來誇讚你一番。或許你會覺得這麼做很蠢,但想要糾正心靈的壞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反覆地做。做著做著,你就能慢慢戒掉負面評論的習慣了。如果你還是不習慣這樣討好自己,至少要保持在一種「這樣也很好,那樣也很好」的態度裡。很多事情都一樣,從這一面來看被否定,從另一面來看卻受到肯定。只要改變看待事物的角度,就能改變評論的結果。只要你願意保持中立,對自己客觀一點,也會因此而可以對別人友善一些。認清煩惱背後的渴望當你逐漸找到真正的自我,就會產生「我怎麼會為這麼無聊的事情煩惱?」「我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吧?」的想法。你會發現過去的煩心事,其實只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伎倆。也就是說,你真正的願望並不在此。舉個剛剛提到過的例子,以為自己想變成有錢人,但卻一直沒有實現。如果要解決這樣的困擾,可以問自己:「變成有錢人之後,你想做什麼?」答案很可能是:想買一間大房子,讓家人開心!想在米其林三星餐廳用餐,上傳照片到臉書或IG,獲得別人肯定! 但你會發現:其實不用變成有錢人,也有其他方法,能讓家人開心、能獲得別人肯定。規劃夢想時,先察覺自己真正的目的,再下決心,要放手一搏去努力、或是雙手一攤就放棄?無論答案是什麼,都是一個勇敢的決定。因為不論選哪一個,其實都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即使「放棄」這兩個字,剛聽到的時候,會覺得很負面,但選擇積極地放棄,是一種瀟灑啊。消除「心理雜訊」的行為,會讓自己很有信心地知道:無論怎麼選擇,都是對的。而所謂消除「心理雜訊」,不是說你從此不會再有「心理雜訊」,而是讓自己,不再受到雜訊干擾!所以到最後,我們要感謝「心理雜訊」,並且放下「心理雜訊」,它讓我們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與恐懼,並且幫助自己做出決定。當有一天,「心理雜訊」不再干擾時,你就已經是一個能夠全然接納真實自我的人。這就是最終極的自我肯定,可以無條件地活出自己最真實的樣子,光是這樣很自然地活著,就感覺人生很有價值!以上分享的是,由究竟出版《清理你的心理雜訊》,的摘要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是否願意練習清理你的「心理雜訊」?你真正的想要追求的價值是什麼呢?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清理你的心理雜訊》書封(圖/究竟出版提供)《清理你的心理雜訊》本書主旨為,每個人從小到大累積很多慣性思考,逐漸進入潛意識。只要學會清理心理雜訊,就能看清楚真正的渴望,接納全部的自我,擁有真正想要的人生。———————————————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改寫記憶 創造命運
我們的很多記憶,都不是真的!但它卻形成根深蒂固的信念,影響自己的一生。藉由回到過去,重寫記憶,來調整信念,最後就可以改變現在和未來的命運。甘地說過一句名言:「你的信念,會成為你的想法;你的想法,會成為你的語言;你的語言,會成為你的行為;你的行為,會成為你的習慣;你的習慣,會成為你的價值;你的價值,將成為你的命運。」他所講的是「信念」和「命運」的關係,也就是從「信念」到「命運」之間,環環相扣的過程。想要改造命運,就要從改變信念著手。然而,存在於我們心中這些牢不可破的信念,究竟是怎麼來的呢?《療癒密碼2 改寫根源記憶》書中論點,每個人的信念都來自「根源記憶」,偏偏我們的很多記憶,都不是真的!它卻形成根深蒂固的信念,影響自己的一生。幸好我們可以藉由回到過去,重寫記憶來調整信念,最後就能改變現在和未來的命運。一切都和記憶有關所謂的「根源記憶」,是由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自己的想像,所創造而成的。其中還包括歷代祖先遺傳下來,累積在你心底的經驗與印象,儲存在你的潛意識裡。「根源記憶」對每個人的影響很大,它像是一個濾鏡,你用它來看待自己,以及你在這一生中,所遭遇的一切人事物。所以它會決定了你的想法、感覺、信念、行動,甚至是體內的荷爾蒙和生理狀態。遺憾的是,「根源記憶」也容易出錯。一般人以為記憶就像錄影,如實記錄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其實並非如此。很多真實經驗,會因為自己選擇的鏡頭過濾,而讓記憶出了差錯,也就是這段記憶被自己扭曲、誤解,而建立另一個與事實並不符合,但自己信以為真的價值觀。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堅定的信念,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書上提到一個有趣的故事,叫「冰棒記憶」。有個女孩,天資非常聰穎、才華洋溢,但她的工作成績,卻總是表現得不如預期。後來發現,這問題出在她小時候,一段被自己扭曲的記憶。母親給姊姊一根冰棒,卻沒給她。儘管當時母親明明有跟她說:「姊姊已經吃完午餐了。等妳吃完午餐,也可以吃冰棒。」但因為那時候,她年紀很小,不是很懂事,所以用了另外一個角度,來詮釋這個件事。她認為:「媽媽給姊姊冰棒,卻沒給我,因為媽媽比較疼愛姊姊。媽媽之所以不愛我,表示我有哪裡不好。當別人跟我在一起時,他們一定也會看出來我有哪裡不夠好,所以也不會愛我。」這段記憶經過療癒以後,她的工作表現,就突飛猛進了。打開心的安全裝置當我們在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會以為自己需要很多的資源才能生存,也會以為需要擁有很多世俗上的東西,才會快樂,包括:財富、名譽、頭銜、甚至是控制他人的權力,而且會急切到「現在就要!」如果沒要到,就會很不安!但我們明明知道,事實不是這樣的。其實是因為太恐懼會失去,而讓自己變得自私自利,才是所有不快樂的源頭。如果一個人真正面臨,會損害到自己生命的危機,確實需要照顧好自己,長遠來看,這麼做也是在讓自己將來有能力幫助他人。就像搭飛機時宣導安全的廣播,先讓自己戴好氧氣罩,再去幫助身邊的人。但是,如果並沒有碰到那樣緊急的危機,我們應該多為別人著想。除非別人贏了,否則勝利也不會屬於自己。你的內在有個「心的安全裝置」,每當碰觸到任何恐懼記憶的事件,它就會派遣「恐懼反應小組」去應對。它的首要任務,確實為了是讓你在生命的前六年到十二年,可以平平安安長大。但現在的你已經成年,你必須要學會:讓自己竭盡可能地,時時刻刻活在愛中,才可以解開「心的安全裝置」,讓自己不再活在恐懼之中。進行改寫記憶工程向自己的心解釋:那些因為恐懼而自私的影像,都不是真實的,你為了修改這段記憶而創造的正面影像,也是暫時的,只是程式設計之用,抵銷負面的影像和錯誤,才能創造完美、真實的新記憶,這些全新記憶,將成為你此後人生的預設值。你不必知道或改變每個負面的記憶,只需在心靈創造足夠的正能量,以消除負面能量。這就是能量醫學的作用方式:用正頻率碰撞負頻率,於是能量互相抵銷,或變成新的正頻率。你不必因為恐懼,讓自己長期處於生死交關的緊張狀態。你沒有那麼脆弱,身處的環境也沒那麼危險。這世上,唯一比死亡更重要的事,就是愛。當你心中有愛,你的心就會取消恐懼的記憶排序,開始優先處理正面的愛的記憶。這時,恐懼的記憶就變得不再令人畏懼,因為它們被新湧入的、大量的愛,給改變了。以上分享的是,由方智出版《療癒密碼2 改寫根源記憶》,我為你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網站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對自己成長中的哪個記憶特別有印象?而這段記憶,又為你帶來哪些影響?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療癒密碼2改寫根源記憶》書封(圖/方智出版提供)《療癒密碼2改寫根源記憶》本書作者洛伊德博士認為:根源記憶會影響我們的內在與外在狀態。他開發「記憶工程法」,藉此能量醫學工具,療癒並改寫錯誤的根源記憶,幫助讀者超越困境、自我成長。———————————————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認清依附風格 愛得更親密
維繫關係,是兩個人都要共同努力付出的事情。學習去辨識出彼此的依附風格,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並且與對方建立更美好的關係!從此不用再拚命索討愛、或逃避愛!我們常聽到:要找「對的人」!好像這一生很難遇到對的人。其實不論友誼或是愛情,我們並不是真的都沒有遇見「對的人」喔,而是我們在相遇之後,很容易就徹底地忽略他。因為所謂「對的人」,有兩個重要特質:一,他們非常無趣;二,他們可能都已經有伴侶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可以透過心理學的依附理論,找到解答。心理學的三種依附風格不同時期的心理學家,都曾提出對於依附關係的先知卓見。儘管論述方法略有不同,但大致而言,可依照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短暫離開孩童的這段期間,觀察孩童會不會抗議,及抗議的強度,分為三種基本的依附關係: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安全型:這樣的孩童在玩耍的時候,非常活躍。和母親短暫分離時,會感到沮喪。但是,當母親回到現場,他可以很快回到剛才的狀態,繼續全神灌注地玩耍。這樣的孩童,長大後比較有安全感,情緒不容易波動,也比較能體貼、關心別人。焦慮型:孩童在母親離開房間之後,會變得非常不安,但是媽媽回到房間後,他會有矛盾的反應。一方面看到媽媽回來會很開心;也會因為媽媽剛才離開而生氣。所以會哭鬧一陣子,表達抗議。這樣的孩童,長大之後會比較沒有安全感,很渴望被擁抱,喜歡比較黏TT的相處方式。逃避型:有些書上,會以「疏離型」的描述,代替「逃避型」,但意思是差不多的。當母親離開房間時,孩童會表現出好像不在意的樣子;等媽媽回到房間,也沒有特別開心的反應。表面上看起來很平靜,但其實他的內心隱藏著焦慮。這樣的孩童長大之後,認為自由比親密更加珍貴。在兩個人的關係裡,會很重視獨立空間,且跟對方保持距離。焦慮型容易碰到逃避型辨識出自己依附風格,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就比較容易跟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你可以觀察自己,和朋友或戀人的相處狀態, 了解自己的依附風格。譬如:剛認識一個你喜歡的朋友,彼此交換了聯絡方式之後,你會不會很期待對方打電話或發訊息給你?如果一直沒有等到對方的電話和訊息,你會不會焦慮生氣,甚至想要奪命追魂call ?如果會的話,那你很接近焦慮型。假使你明明在等待對方的電話和訊息,卻表現出很不在意的樣子,或轉移注意力,開始忙著其他工作?或是,你會找別的朋友聊天,像是已經把這件事跟這個人,都忘得一乾二淨?如果是的話,那你很可能是逃避型。焦慮型的人,很容易碰到逃避型的人。因為逃避型的人,比其他任何類型的人,都更容易因為失戀或離婚,而回到單身的感情狀態。所以,他前前後後待在感情市場的時間也比較長久。相對之下,安全型的人通常不會談很多次戀愛,因為他一旦安定下來,就會建立一段長久的關係,所以並不容易出現在戀愛市場上。逃避型的人,不太可能跟同類型的人交往。因為如果兩個人都是逃避型的人,根本沒有辦法建立感情的連結。所以,逃避型的人和焦慮型的人,最容易碰在一起。那這樣的兩個人,究竟該如何相處呢?該試著調整或決定離開心理學專家,提供以下五個原則給你參考:1 真情流露:真實表達自己的情緒。2 關懷彼此:聚焦於自己的需求,同時也要考慮到對方。3 清楚明瞭:說出你要什麼,讓對方知道。4 不要指責:一味地抱怨,很容易傷害對方。5 立場堅定:誠實表達需求。市面上,有很多暢銷書以及YouTube影片,都會教你如何透過一些手段,吊盡對方的胃口。例如,不要讓對方覺得你很好約;你千萬不要主動打電話給對方;你不要表現得太在乎對方……表面上,看起來這些做法,是為了要讓你看起來更有魅力,並且能夠得到對方的尊重。但事實上,如果這些手段,都並不符合你真正的需求和感受。或許偽裝自己,暫時會讓你看起來很有魅力,但卻沒有真正展現出實際的依附風格,所以很容易弄巧成拙。你永遠要知道,你的需求一定要被滿足,你才會覺得快樂。如果誠懇溝通之後,對方真的做不到,就趁早分手吧!畢竟,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至少我們曾因這樣的相處經驗,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也許這段友誼或感情無以為繼,但我們對於人生的眼界和幸福的看法,都會因此更開闊一些。以上分享的內容,摘要自三本和依附理論相關的書籍,分別是:遠流出版的《依附》,以及另一本同名的《依附》是由小樹文化出版,另一本是時報出版的《關係免疫力》。歡迎你到《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或提出問題,並且和我分享:你是不是因為更了解自己的依附風格,而對相處關係更有自省的能力了?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依附》書封(圖/遠流出版提供)《依附》在一段關係中,許多問題的癥結都源於互相衝突的「依附需求」。唯有正確掌握伴侶和自己的依附風格,彼此更精確地知道對方在意的事,就能提升安全感,讓關係更親密。———————————————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寂寞蔓延時 孤獨而不孤立
在疏離的時代,需要學習如何建立真實的連結。不論是在超市排隊結帳,到公園裡散步,只要我們願意伸出手、付出關懷、支持他人,就可以去除孤單感,找到支持的力量。有一天,我在住家附近租用U-bike,租到一台座椅高度很難調整的自行車,螺絲被鎖得很緊。正好旁邊有個陌生人看到,立刻主動過來幫忙,調整到適合我騎乘的高度,而且確認座椅沒問題才離開。這個經驗,讓我覺得好幸運。我必須承認自己是個孤僻鬼。但有趣的是,我從來不覺得孤獨是個問題。一來,我自己很享受孤獨的時光;二來,當我需要和朋友互動時,也不至於完全找不到人。朋友雖不多,一、兩個知己總是有的。更何況,就像剛剛分享的租借自行車經驗,有時候碰到麻煩時,還會有陌生人願意主動伸出援手。如果你要問我:「獨立」和「孤立」有什麼差別?我認為最關鍵的不同是:「獨立」的人,雖然常常處於自己一個人的狀態,但其實仍然保有和他人之間的連結,可以視情況決定要不要開通。「孤立」,可就是真的四面楚歌,孤立無援,主觀地認定自己需要幫忙時,完全沒有可以連結的管道。除了害怕被孤立,更可悲的是:我們還會把陷入孤立的種種原因,都怪到自己頭上,想著為什麼情況會變成這樣,然後不斷挑自己的毛病。自責地問:我為什麼交不到更多朋友?我很討人厭嗎?而這些自責,只會讓我們更加孤立。因為啊,就在你自信消失的同時,孤立的牢獄就這樣被自己建立起更高的圍牆了。社群媒體的惡性循環根據研究,如果我們為了追求和他人的連結,而過度依賴網路社群,最終將導致我們失去一些重要的溝通能力。最有可能是因為過度依賴社群媒體,而愈來愈逃避和別人的對話,以及其它有意義的面對面活動。有一個現象,被稱之為「錯失恐懼症」,它是指:一個人對網路社群的過度依賴,每天掛在網路上,一直查看手機,怕錯過任何訊息,怕沒跟上、怕被別人遺忘,會持續看著別人都在做什麼,拿自己和對方做比較,造成心理很大的焦慮。雖然一開始的動機,明明是要和別人保持連結,最後卻因為社交焦慮,而讓自己變得孤立。這就是不可忽略的惡性循環,所以必須倒反過來,重新學習如何適當地利用社群媒體和網路,找到真實與虛擬之間的平衡點,將會有助於我們加強和別人關係的緊密度,也讓彼此有更多實際交流。靠自我倡導走出孤立如果有一個人,過去已經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孤立,想要走出這個狀態,就需要找到一個讓他覺得安心的人,或一個讓他感覺安心的環境,才能夠卸下心防,願意向外求助,進而建立起愉快的人際連結。這時候,如果可以參加一個支持團體,或是找到合適自己的心理諮商師、心靈療癒師,總之呢,就是找到一個值得信任的人,跟自己聊聊,會有很大的幫助,有可能可以幫助自己慢慢克服孤立的障礙。萬一,暫時沒有找到專業人士,可以先從生活周邊開始,慢慢試著踏出第一步。這裡有個積極的建議,稱之為:「自我倡導」。它的運作原理是:讓別人知道,我們需要的人際支援是什麼。當我們有機會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並且讓自己的故事被聽見時,我們就成為自己的擁護者。我們讓別人看到,自己是如何面對挑戰,以及如何克服問題,請求對方聆聽,並且以我們所需要的方式,來提供我們幫助,請他跟我們一起協力,來完成這個任務。向社群尋求支持協助正因為現代人的孤立,很多時候是從網路社群而來;一定也可以用正確的方法,從網路社群中尋求支持與協助。先回頭檢查,以下四種人際支持的種類,無論是真實的生活、或虛擬的網路,你的資源分布如何?這有點像是你日常生活需要的養分,必須適當攝取、多元接觸,並且平均分布,才能確保身心健康!一、情感支持。你可以向這些人吐露心事,毫無保留地分享內心的感覺。二、實質支持。對方可以提供實際協助,像是跑腿、照顧、接送就醫等。三、親和支持。比較像是加入網路社群、社會團體, 可以增加歸屬感。四、知識支持。提供資訊、技能、建議、幫助做決定,規劃未來。這四種類型的朋友,不會都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領域,所以要建議你廣泛交友,而且要從給予幫助、和接受幫助開始,才能創造出有自尊、有自信的互助關係。人生中的每一次的相遇,不論是在超市排隊結帳、或到公園裡散步,都是克服孤立的機會。只要我們願意伸出手、付出關懷、支持他人,連結感和歸屬感也會跟著增加。練習主動對別人表達關心,就可以讓自己擺脫孤立。就像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個隱形人,此刻如果有人對我們伸出援手,突然間覺得自己被看見,整個世界的門,就這樣打開了。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商周出版《你可以獨立,但不孤立》。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是不是對於如何孤獨和孤立,有更清楚的認識,並且開始有意願,創造更多連結?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你可以獨立,但不孤立》書封(圖/商周出版提供)《你可以獨立,但不孤立》本書以十五位個案的真實故事,搭配社會研究和心理諮商的專業,試圖告訴讀者,如何與孤獨為友。為那些因疾病、喪偶、失業和照顧生病的家人而被孤立的人們,帶來療癒!———————————————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打造心靈的防彈背心
不斷鍛鍊自己的膽識,同時也要洞悉人心!因為勇敢,需要刻意練習!面對人生無常,你要強大到無所畏懼。尤其被欺壓霸凌時,更要懂得運用適當的技巧反擊回去。讀過很多心靈與靈性的書,你覺得自己的內在夠強大了嗎?如果面對人生的無常,你暫時還無法做到無懼,那麼到底要如何鍛鍊自己的心智,讓我們可以徹底擺脫「受害者」的思維,成為最勇敢的自己? 我們在警匪片、偵探片中,看到主角好像天生膽識過人,遇到緊急狀況,都能從容以對。羨慕之餘,也會想說:我要怎樣鍛鍊自己,才能像這些主角那樣,可以勇敢面對自己生命的難關?當有人想欺負我們、欺騙我們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才能一一識破,毫不退縮地與對方直球對決、或運用更有智慧的技巧,不必直接拆穿對方,就讓他知道悔改。這次要分享給你的這本書《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一開始就提到,當我們面對重大的緊張威脅時,會有三種極端不同的反應,被簡稱為「3F 反應」,也就是:「戰鬥、逃跑、或僵住(Fight、Flight、Freeze)」當我們認為自己足以壓制眼前的威脅,就會進入戰鬥模式;如果我們認為能逃離眼前的威脅,就會進入逃跑模式;如果我們覺得打不贏也逃不掉,就會在原地僵住。先了解自己的3F反應,就能學會控制自己,提前辨識自己打算怎麼做,並評估這個反應的成本和好處。當你對自己3F反應的控制力愈強,就愈能應付困難的局勢,並在這個世界平安順利地生活,這就是替自己打造防彈人生的基礎。挺身而戰 不要恐懼逃避如果你有決心要擺脫生命受害者的角色,成為一個可以主導自己人生的人,我就要強力地建議你:不要害怕衝突,必須正面迎戰!無論是陌生人、朋友、同事、上司、家人、伴侶或公婆,當掠奪者進入你的人生時,不要忍氣吞聲扮演「受害者」,而要成為「反掠奪者」,願意主動出手,擊退任何一個想要欺負你的人。掠奪者通常會挑選他們眼中的弱者下手,也就是很好對付、不敢反抗的那種人。你的委曲求全,只是正中下懷,變相鼓勵他們得寸進尺。他們能夠得逞,是因為我們在被欺負之前,都誤以為他們很強悍;其實是因為我們把所有的恐懼,投射在他們身上,才讓他們變厲害。過去你退縮,是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是有選擇的、也可以是有能力的。只要你學會勇敢,看清恐懼的真面目,就能不被恐懼操控,而是發揮內在的力量,去保護自己、服務需要幫助的人。放下自尊 才能拆穿謊言每個人都會說謊!說謊的理由,包括:為了顧及情面,為了恐懼、為了怕丟臉,為了自保。或許這些動機都情有可原,但要看清謊言,必須先拿掉自己的情緒。因為發現對方說謊時,我們常會當作對方針對我們的攻擊或操弄。最典型的反應是:你竟敢騙我。你一定以為我很好騙。發現自己被騙時,自尊就會受傷。一旦牽連到自尊,就常常會影響我們判讀對方真正的動機。孟子曾說:「觀其眸子,人焉廋哉?」觀察一個人,要看他的眼神。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例如,對方感覺無助或焦慮時,眼睛會往上翻,就是一種「老天啊救救我」(圖片1)的表情。我曾蒐集到充分證據,當面詢問一個夥伴是否有做對團隊不利事情時,當時他就是這個表情。事後,也證明他確實假公濟私。如果對方確實說謊,很怕被拆穿,他的表情就會僵住,很像「被車頭燈照到的鹿」(圖片2)。除了這些眼神的細節,你還要多觀察對方的肢體動作,他很放鬆、他正在防禦,其實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影響他人 要先敞開心胸所謂的影響力,並不是堅持自己可以改變他人。對方若會改變,是因為他們想改變,不是因為你希望他們改變。如果你想影響某人,必須先敞開心胸,明白他的觀點,同理他的感受。讓對方覺得自己很特別,是你能夠對他發揮影響力的重要祕訣。美國民眾覺得柯林頓總統很迷人、很有魅力,是因為他願意跟人們說話,也願意聆聽。他想知道民眾說什麼。通常位高權重之人,容易失去對凡夫俗子的好奇心或興趣,但柯林頓顯然不一樣。他公開演講時,直接走向觀眾區域,不只打招呼、拍個照,而是跟每個人握手,跟人群裡的每個人談話,問他們叫什麼名字、來自哪裡,提出任何引發他好奇心的疑問。他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特別,所以別人覺得他很有影響力。以上是由方智出版《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我為你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是不是對於鍛鍊勇敢、捍衛自己有更多自信?請你留言一起討論喔。《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書封(圖/方智出版提供)《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作者伊芙波普拉斯曾經擔任美國特勤局的特務,她在書中揭露各種的技巧,傳授讀者如何面對各種衝突與壓力,並且能夠主導事態,掌控全局!———————————————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