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張向晴」記者的文章列表

共發表 61 篇文章
炎炎夏日,許多人為了消暑躲進冷氣房或喝冰飲,反而容易讓體溫調節功能失常,引起熱感冒。(圖/陳家欣繪)

疫情症候群1/溽暑導致體溫失調 熱感冒民眾增2成

疫情減緩降級後,生活逐步恢復正常,醫師發現,門診因為冷氣房待太久,導致出現感冒症狀就醫者大約增加兩成。醫師提醒,熱感冒原因主要是因為體內熱氣無法排出而導致,食衣住行都要注意,才能避免熱感冒上身!小陳前一陣子因為疫情關係幾乎都待在家辦公,每天都在家裡吹著冷氣沒有出門,身體也沒甚麼不舒服。沒想到解封後回到辦公室上班,才沒有幾天就開始出現類感冒症狀。頭暈不舒服,身體微微發熱又沒超過三十八度,甚至還有點食慾不振。降至2級警戒後,民眾外出遇高溫,又進入冷氣房裡,溫差太大,讓身體難以適應。(圖/報系資料庫)小陳以為自己是感冒了,到醫院就醫才知道可能是得了熱感冒。醫師要他回家多喝水,進行一點快走運動讓自己微微出汗;並提醒他要讓身體有適應時間,不要一下子就進到冷氣房,也不要覺得熱就大口灌冰水。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解釋,醫學上並沒有熱感冒這樣的疾病分類,主要是可讓民眾淺顯易懂才逐漸成為通用語。基本上引起熱感冒主要原因為環境溫差大,造成體溫調節功能失調,病患多半會出現體力精神不佳、頭暈想吐等類似感冒症狀。醫師康宏銘表示,幼兒的皮膚調適能力比較差,較容易罹患熱感冒。(圖/康宏銘醫師提供)康宏銘指出,大腦有體溫控制中樞,一旦感受到外界溫度變化,就會透過流汗或是微血管擴張打開毛孔散熱,皮膚就是人體體溫最大的調節器官,調節能力會因為環境變化、年齡、免疫力等狀況而有所不同。康宏銘表示,近來發現有些民眾因為頻繁吹冷氣、喝涼飲等行為,導致皮膚微血管呈現收縮狀態,汗腺毛孔也變成閉合,讓體內原本應散出的熱氣無法排出體外,最後影響循環與代謝系統,產生熱感冒現象。康宏銘說,銀髮族與嬰幼兒身體調適能力會較差,特別是慢性病患更是熱感冒的大宗;當然門診中也會有因為工作關係,需頻繁進出冷氣房的年輕人;或者是一些作息不正常導致免疫力下降而罹患熱感冒的案例。若罹患熱感冒,可透過快走運動,打開毛細孔散熱,並調整排汗機制。(圖/123RF)康宏銘建議,若是出現熱感冒症狀應當以休息為主,同時補充水分;若身體狀況允許,可以讓自己稍微動一下,例如快走等,讓身體毛細孔打開散熱,並透過流汗調整身體排汗機制,才能逐漸將體溫調控機能回歸正軌。(圖/123RF)

刮痧雖是對抗熱感冒的好方法,但須刮對穴位,才能有效緩解不適。(圖/123RF)

疫情症候群2/中醫教授簡易刮痧法 5種狀況刮了更糟

熱感冒發生時,在身體狀況允許下中醫多半會輔以刮痧將暑氣帶出體外。「其實痧在中醫上來講,比較像是血管內造成通透度比較不好,或是流通不好的地方,利用刮痧的方式把這些東西引到表面來。」康華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家蓓這麼解釋。頭暈微熱、食慾不振等,都是常見的熱感冒症狀(圖/123RF)甚麼時候是刮痧的時機點呢?張家蓓說,如果感覺體溫輕微上升,或是突然的頭痛,都可能與暑氣排不出體外有關;或是沒有感冒症狀卻出現腹脹、食慾不佳等等,也可以考慮用刮痧來緩解不適。中醫師張家蓓指出,過於頻繁地刮痧,易造成角質層變厚,反而不容易刮出痧來。(圖/翻攝自人蔘保健知識庫網站)「現在其實多半都會自己刮痧,但我發現,除了刮的深度不夠外,很多人還因為太常刮痧了,反倒造成角質層變厚,反而更不容易刮出痧來。」張家蓓建議,應等痧退了之後或是間隔一到兩週再進行是比較恰當的;此外,若刮完痧兩三天後症狀又出現,代表沒有刮到位,張家蓓提醒,正統刮痧要刮頸部到腰部的膀胱經,但一般民眾在家中較無法做到,建議只要先做肩頸部即可,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建議應該請專業的中醫師進行。(圖/翻攝自醫師easy網站)

醫師表示,每人每日應攝取充足水量,每一公斤的體重,至少需要三十毫升的水分。(圖/123RF)

疫情症候群3/預防陰暑最忌水分不足 口渴才喝為時已晚

中醫對於熱感冒也有一翻見解。康華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家蓓說,即使躲在冷氣房一樣會罹患熱感冒。因為冷氣也是一種外在的風邪,一旦身體的氣不足時,風邪就容易入侵,造成所謂的熱感冒,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中了「陰暑」。鰻魚飯或少量人蔘片都是補氣的好食材,有助於疏散體內暑熱。(圖/于魯光攝、翻攝自人蔘保健知識庫網站)張家蓓分析,比較容易得到熱感冒體質多為氣虛或是陰虛體質,通常免疫功能、抵抗力都不佳,才容易受到風邪入侵。容易罹患熱感冒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氣虛身熱」,如何補氣就最重要,像是可以多吃一些補氣的食材,像是鰻魚或是少量的人蔘片。「因為氣要足了才能把暑氣帶出身體外面。」不論中西醫都認為,補充水分是預防熱感冒最重要的工作。「水分不夠的話,就像煮開水的時候乾燒一樣,這樣只會更容易中暑而已。」,張家蓓強調,很多人會等到覺得口渴了才喝水,其實這樣都已經太慢了,建議一定是要出門前就補充足夠,這樣才有足夠的水分可以讓身體不怕大太陽一直加熱。中西醫都認為,正確補充水分,是預防或緩解熱感冒症狀的好方法之一。(圖/123RF)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則建議,每人每天每公斤必須補充30cc水分,若體重為60公斤每天水分攝取量至少需1800cc。而且盡量不要以自我感覺來評斷水分夠不夠,因為水分隨時都在微蒸發,人體通常無法感受,若等到感覺口渴已為時已晚。康宏銘提醒,可以從尿液評斷水分補充,他說,若尿液顏色偏黃過多,代表體內水分不足;同時最好是每一到兩個小時排尿一次,才代表體內水分是足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醒自己定時喝水,最能避免身體缺水狀況發生。民眾若戶外運動大量流汗後,馬上進入室內吹冷氣,易使汗腺毛孔閉合,進而讓體內累積熱氣,因此專家建議,室內溫度應維持約攝氏26度。(圖/周志龍攝、報系資料庫)康宏銘強調,容易熱感冒的人對周遭環境變化更應該特別注意,例如進入冷的環境就要多加件輕薄衣物,爭取體溫調控反應時間;若是進入熱的環境則要提前補充水分增加代循環,當身體有點小警訊時就要特別注意,千萬別等到熱感冒發作再來解決,反而是事倍功半。

即便康復,新冠肺炎患者仍可能產生肺纖維化等後遺症,醫生建議透過有氧運動、阻力運動及呼吸運動,進行肺功能復健。 (圖/陳家欣繪)

康復路迢迢1/新冠肺炎患者嘆「回不去了」 心跳血壓全走鐘

「進隔離所五天都是高燒不退,幾乎都昏昏沉沉的,想大口吸氣就會不停咳嗽。」小冠(化名)是新冠肺炎確診者,確診當時因為檢疫所床位不足,在家裡自我隔離了三天才被通知入住檢疫所。其實小冠入住之前就已經發燒了三天,住進了檢疫所還繼續發燒了五天。「體溫大概就維持三十九度,吃了退燒藥就好一點,藥效過了馬上又燒起來,身體疲累得幾乎不想離開床舖。」讓小冠更難受的是只要稍微大口一點吸氣就會不停咳嗽,也時常覺得氣管縮起來,呼吸不到空氣的感覺。進到隔離所第五天狀況終於穩定下來,衛生單位也安排中醫師電話問診,最後給了五天份的清冠一號與其他藥粉,終於在進到檢疫所十天後康復離開檢疫所。新冠肺炎患者因氣管及肺部遭病毒攻擊,容易出現喘、咳等症狀,即便靠著清冠一號(左圖)等藥物康復後,仍可能留下後遺症。(示意圖,非當事人)(圖/123RF、員生醫院提供)最讓小冠困擾的是,現在康復一個月了,身體都還沒有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態。小冠生病前運動量相當大,平常量血壓、心跳大約都在110/70、60下,但現在血壓卻一直在120~130間,心跳平均增加到73、73左右。雖然平常走路不會喘,但是騎腳踏車強度稍微高一點就會變得比較喘一些。「離開檢疫所前沒人告訴我身體狀況怎麼樣,也沒叫我要去哪裡追蹤。」小冠說,自己是想要回醫院去檢查看看,畢竟聽人家說,罹患新冠肺炎肺部容易出現纖維化,如果沒有積極治療恐會影響肺功能。在身體處於低血氧狀態下,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發炎狀況難以改善,因此醫療人員會以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協助恢復血氧值,避免插管。(圖/報系資料庫)「SARS與新冠肺炎雖然同屬冠狀病毒,但兩者基本上還是有很大不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說,SARS當年因為發展時間快沒有特效藥,只知道要用氧氣,沒想到卻增加肺部氧化壓力,肺部很快就被病毒所佔據,只能使用類固醇藥物控制,因此才會留下不可逆的肺織纖維化。但是新冠肺炎則不同,周百謙指出,透過分子醫學進步,科學家很快就能掌握病毒特性,馬上推出疫苗、單株抗體、高流量給氧等有效方式,減少病毒在肺部的破壞。而且對付組織破壞主要是來自病毒,並非像SARS一樣來自自體免疫細胞攻擊,所造成的傷害也比較可逆,但仍需後更多研究觀察。新冠肺炎與SARS雖同為冠狀病毒,但現在有疫苗、單株抗體等藥物,可提供較有效的治療。圖為新冠肺炎患者住院照。(圖/萬芳醫院提供)

針對新冠肺炎後遺症多樣化,醫師周百謙建議,醫療單位開設復原門診,協助患者進行全面性復原治療。圖為新冠確診者出院時,聽從醫護人員進行復健運動。(圖/周百謙醫師提供、翻攝自花蓮慈濟醫院臉書)

康復路迢迢2/後遺症千變萬化 醫師建議成立康復特別門診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攻擊非常多元化,從上呼道的鼻黏膜到下呼吸道的肺泡組織,都可能因病毒肆虐受到傷害。多數輕症患者主要以氧氣治療為主,但若有原先存在的氣管性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一定要先維持病況穩定,才能增加病毒清除機會。至於胸腔科醫師最擔心的下呼吸道纖維化問題,周百謙認為,目前由於病程發展迅速導致病患快速死亡;許多病理報告切片都只發現病人肺部發炎,還未進入纖維化階段。但是為了避免纖維化所造成的影響,應該要提前防範。周百謙提出精準治療概念。「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每個人受到病毒傷害位置不同,治療方式也不一樣;例如大小氣管受損可以用吸入性藥物進行保養治療;如果是肺部纖維化,則要避免運動中缺氧,同時利用藥物減緩纖維化程度。」新冠病毒主要攻擊呼吸道及肺部,因此民眾篩檢時會從鼻腔採檢,若發現確診且氣管受損,可利用吸入性藥物,幫助氣管擴張或保養治療。(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彭子桓攝、123RF)不僅要關心肺部問題,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遺症比想像中更複雜。周百謙指出,根據一份來自歐洲的研究發現,即使是輕症居家隔離者,還是會產生虛弱、失眠、記憶力變差、呼吸偏喘等後遺症,相關單位絕對不能輕忽。周百謙建議,相關單位應該要趕緊建立治療通則,釐清不同病患狀況;最好是能成立「新冠肺炎復原門診」,透過醫病之間的討論,評估危險因子,不僅是針對肺部功能,而是全面進行復原治療。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孟志指出,肺部組織一旦進入肺纖維化後病程不可逆,所幸目前有新型藥物研發,可以延緩肺纖維化程度與急性惡化機率。現在相關學會也在推動肺復原計畫,可以在專業物理治療師監督下進行肺功能復健。醫師林孟志建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以透過騎自行車、舉啞鈴、腹式呼吸等運動,幫助復原肺功能。(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報系資料庫、123RF)林孟志說,肺復原主要透過有氧運動、阻力運動與呼吸運動,針對每個病患不同狀況進行訓練。有氧運動像是踩腳踏車、跑步;阻力運動則為彈力帶、啞鈴、登階運動;呼吸運動則是以腹式呼吸為主,利用腹式呼吸搭配擴張運動,進行深度的肺部擴張。林孟志提醒,一般民眾也可利用這三種運動訓練心肺功能與肌力,如果是已經有纖維化,建議應該在專業人員監督下進行,學習正確方式較有效率。要了解自己肺功能狀況,可以進行一分鐘登階測試。若是一分鐘內可以登上五十階樓梯,代表肺功能及格,若少於五十階則建議前往胸腔科就診。醫師表示,民眾可透過登階測試肺功能,若1分鐘登階數低於50階,建議至胸腔科就診。(圖/123RF)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會出現失眠(右圖)等後遺症;此外,施打疫苗(左圖)的時間也需精算,以免造成免疫系統紊亂。(示意圖,非當事人)(圖/林士傑攝、123RF)

康復路迢迢3/疫苗注射反應多 醫:一周未消失應就醫

隨著接種疫苗人數越來越多,皮膚專科醫師鄭惠文提醒,接種後皮膚反應可以分為立即性反應與延遲性反應。急性反應包括蕁麻疹、皮疹、掌紅斑等,延遲性反應多為紅腫、皮膚原本症狀加劇;統計顯示,施打兩劑疫苗都會產生皮膚症狀比例為16%。(圖/翻攝自鄭惠文臉書)鄭惠文說,研究顯示疫苗注射會引起皮膚症狀,可能與疫苗中賦形劑PEG2000(聚乙二醇)有關,所幸這些皮膚症狀都不會產生嚴重過敏反應。在家中可以加強保濕修護,輔助含有消炎成分如甘草萃取(Licorice)等。如果癢感無法控制、症狀範圍擴大或是皮膚疹界線不清楚、持續時間超過一周,建議應該就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也相當憂心,確診者痊癒後疫苗施打問題。他認為,感染者痊癒後抗體持續時間不太一樣,如果沒有精確去計算就進行疫苗施打,恐會造成免疫系統紊亂狀況。建議政府應該要提供生物標記進行偵測,用精確的數據建議痊癒者打疫苗的時間。(圖/翻攝自鄭惠文臉書)

因新冠疫情嚴峻,大家幾乎過著類隔離的生活,心情難免受影響,更應該注重心理健康。(圖/張文玠攝)

心理校正回歸1/從SARS到新冠肺炎 醫護人員感觸最深

面對嚴峻疫情之下,除了身體上的健康,心理狀態的變化與調適,也是抗疫成功的關鍵要素。不論你是確診者、被隔離者、居家檢疫者還是一般普羅大眾,疫情下的心理學最需要大家一起「校正回歸」。「好像回到十幾年前SARS的時候喔!不過現在反應快多了。」因為近距離接觸確診個案,而被匡列隔離的T小姐,透過電話感慨地告訴醫院派出的關懷團隊同仁。「不同的是,那時只知道怕!」T小姐在SARS當時只是剛出道的護理師,就是聽從指令,只能把極度的懼怕壓在心裡深處。有別於SARS期間直接封院的作法,如今醫護人員若接觸新冠確診者,會被集中送往篩檢或隔離,並由關懷團隊持續關心。圖為和平醫院人員被送往隔離。(圖/黃鵬杰攝)T小姐現在已經是主管也是兩個孩子的媽,身分角色早已不同。問她怕嗎?她說怎麼不怕,可是怕的不一樣。「臨床這麼多年,看多了也沒那麼擔心,生老病死就這麼回事!現在怕影響我的組員、我的小孩、我的病人!」T小姐回想起當天晚上被召回採檢是有點不敢置信,特別是幫忙採檢的都是多年的老同事,但包在防護衣裡面,即便面對面,卻感覺距離那麼遠!「家人是最無辜的,剛剛請長輩接走小孩,並且再三囑咐千萬不能說自己的媽媽被隔離。不要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你以為大家真當你是犧牲奉獻?跟病毒扯上關係,你就是異類,家人也好不到哪裡去!」處在抗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十分沉重,如今許多醫院都成立關懷團隊,給予心理輔導。(示意圖)(圖/報系資料庫)

疫情期間資訊繁雜,若有出現焦慮情緒,建議應避免緊盯疫情相關訊息。(圖/黃鵬杰攝)

心理校正回歸2/限制資訊接收 吃睡正常抓穩生活節律

疫情爆發之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疫情第一時間就啟動院內關懷團隊,身心科主治醫師李信謙說,瘟疫傷的不僅是人的身體,更傷害人的心靈。比起SARS時封院阻隔的粗魯隔離方式,這次許多醫療機構都啟動關懷機制,希望達到「被說出、被看見、被分擔」的目的。「疫情的心理影響不論在時間、深度、廣度上,影響範圍非常廣泛。」李信謙舉例,四月發生的太魯閣號事件是屬於急性且短暫性的心理壓力。但疫情卻是不斷在變有延續性,而且與每個人都切身相關,所帶來的心理影響當然也就更嚴重。短短幾個月的SARS事件到現在許多人還記憶猶新,就是最好的例證。醫師李信謙表示,因疫情發生時間較長、每日都有變化,容易造成民眾焦慮,甚至變成慢性壓力。圖為李信謙透過電話關懷被隔離者。(圖/李信謙提供)李信謙解釋,疫情的時間軸拉得很長,每天都有新的數據、新的改變;壓力大的人焦慮感會因為這些刺激不斷升高,逐漸變成慢性壓力;民眾要提升危機因應能力,就必須靠正向心態增強心理韌性提升自我抗壓力。疫情所影響的廣度與深度也超過其他事件。李信謙說,疫情演變至今幾乎就像在自己身邊一樣,這種恐懼感會擴散到生活每個地方;至於深度則是疫情影響了大家的生活型態;生活型態改變本來就是一種壓力,現在大家過著類隔離的生活,若疫情無法控制,影響層面只會越來越深。李信謙就接獲一個個案,本身是退休人員具有統計專業,有高血壓病史偶爾失眠;原本疫情爆發時就知道會影響自己的心情,所以並沒有特別關注。但是周遭親朋好友關心不斷,讓他好奇把電視打開,沒想到打開後就關不掉了。「他有統計上的專業,對於數字特別敏感,他還會蒐集指揮中心公布的相關數字,做出自己的預測模型,隔天緊盯著電視,看看是否如自己所預期。」結果不論預測得準不準,都對他心裡造成極大影響,失眠變得更加嚴重。李信謙後來提醒他,要先嚴格限制看電視新聞的時間,每天只要固定接收適當訊息即可;同時也希望家人協助幫忙轉移注意力,經過了兩三個禮拜,才慢慢恢復正常。疫情打亂了眾人的生活節律,醫師建議應盡量保持規律作息,尤其三餐時間固定為佳。(圖/123RF)李信謙分析,比較容易出現焦慮憂鬱感的人,第一步就是減少接受訊息的時間,並建立抒發管道。把焦慮說出來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方法;如果再加上聽的人可以好好的對待與處理,相信一定可以降低很多不需要的負面情緒。李信謙特別提醒,疫情下大家都過著類隔離的生活,幾乎打亂了「生活節律」,如果是短時間影響不大,一旦疫情時間拖得比較長影響就會出現。所以建議基本節律一定要維持,起床、就寢、三餐時間都要固定,才不至於太過走鐘。李信謙也呼籲,不需要用歧視的眼光看待確診者或是被隔離者。他解釋,會有歧視是因為對疾病的不了解,進而產生害怕;如果歧視者能多一點了解,被歧視者能夠理解歧視者的心理,這樣就能產生互相體諒的正確心態。

面對種種不安,適時轉念維持正向思考,才能在疫情期間有較高的心理抗壓力。(圖/123RF)

心理校正回歸3/失眠可為評估因子 疫情睡好覺有三招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田育建議,疫情期間可以用眠與睡眠障礙,做為心理健康預測指標。他說,根據國衛院的研究發現,「失眠」是受疫情影響心理健康最敏感的指標,當各國實施封城後,19個國家的死亡增加數,與「失眠」搜尋量增加天數呈正相關。陳田育說,失眠相關關鍵字在google搜尋增加最多的是「隔離失眠」、「失眠原因」、「冠狀病毒失眠」和「失眠療法」。顯見失眠可能是由於隔離政策增加了社交孤立,進而加劇了這些負面的影響。在疫情之下的心理健康評估中,「失眠」與睡眠品質的改變,佔有重要的角色。醫師陳田育(左)提醒,失眠是檢測疫情期間心理受負面影響的重要指標。(圖/翻攝自陳田育臉書、123RF)陳田育建議,失眠是疫情期間身心健康的指標因子,睡眠又與健康息息相關;若持續於疫情期間出現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或是比平常早醒的睡眠型態改變,影響到日常生活能力,且一週內有3天以上,就建議應該尋求醫療上的協助。陳田育醫師也提供疫情下好眠三招讓民眾參考:一、 睡前兩小時,遠離新冠肺炎訊息睡眠持續閱讀相關資訊,容易提升警覺度,導致入睡困難及夜眠中斷等問題。建議每日由官方記者會獲取最新消息即可,最好與於前兩小時斷絕疫情訊息。二、 居家輕隔離 正常作息維持生理節律作息改變會延後睡眠也延後起床時間,現在許多民眾已經改為居家遠距工作,小孩也因為停課之故改為在家學習,原本生活節律被打斷。建議應持續保持原本工作與上學期間的作息時間,才能在疫情解封後迅速回歸正常生活。運動可以增加腦內啡,促進新陳代謝,減少失眠狀況。(圖/123RF)三、 轉念加正向,減少憂鬱與焦慮轉念與正向可以減少焦慮與憂鬱的情緒,較不容易出現睡眠障礙,建議要多做正向積極的思考。例如因為疫情因素取消的許多活動,可以藉此檢視相關活動對於自己生活的重要性,重新檢視生活的重心。孩子因疫情無法上學,也能因此做機會教育,讓孩子更了解在學校就學的可貴。

醫護人員在這波疫情下,職場與平常生活,都面臨比一般人更大的壓力。(圖/黃威彬攝)

心理校正回歸4/疫情讓我恐懼嗎? 輕鬆檢測及早發現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李信謙說,疫情心裡還是可以檢測的,大家有空不妨可以用以下的評量表進行簡單的評量,若出現問題可以更進一步到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網站,進行更完整的檢測。如您自覺很困擾,或發現自己落在高風險群,請您務必向專業人員諮詢,安排進一步的詳細評估。

前往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