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張雅淳」記者的文章列表

共發表 2,391 篇文章
疾管署示警,腸病毒、流感疫情皆升溫,請民眾仍要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勤洗手、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庫)

流感新增7死「已累計33例」 腸病毒疫情仍持續上升

疾管署說明,上週新增32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19例A型H1N1、11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為19例男性、13例女性,發病日介於5月15日至27日,其中25例具慢性病史,28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另新增7例死亡(6例A型H1N1、1例A型H3N2),年齡為未滿10歲及80多歲,為3例男性、4例女性,發病日介於4月2日及5月22日,其中6例分別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失智等慢性病史,4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統計,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達75,897人次,較前一週上升4.4%,整體疫情趨勢上升;近期社區流感病毒A型H1N1占比上升,與H3N2同時流行。本流感季自去年10月1日起截至今年5月29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219例(95例A型H1N1、114例A型H3N2、5例A型未分型、5例B型),其中死亡33例(13例A型H1N1、19例A型H3N2、1例B型),79%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94%具慢性病史。疾管署呼籲,目前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仍持續活耀,請民眾仍要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勤洗手、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尤其若是自身及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另外,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2023年5月21日至5月27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2,924人次,較前一週(12,423人次)上升4%,近2週上升幅度趨緩,惟整體趨勢仍呈上升且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仍須警戒;另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維持累計3例,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伊科病毒21型,均為5歲以下幼童。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亦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上升,請提高警覺及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一但發現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大醫院接受治療。

接種疫苗可預防併發症,疾管署表示,未打滿3劑疫苗有2,416例(約49%)併發症,其中又以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者約70%為多(1,684例)。(示意圖/侯世駿攝)

上周平均日增209例確診 逾5成是XBB「併發症65歲以上佔76%」

疾管署今(30)日公布國內自3/20新制實施後,近7日(5/24-5/30)每日平均新增209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較前7日(5/17-5/23)之每日平均新增203例上升;5月起本土併發症累計4,904例,未打滿3劑疫苗有2,416例(約49%),其中又以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者約70%為多(1,684例)。上週(5/21-5/27)平均每日新增20例死亡,較前一週(5/14-5/20)之每日死亡平均數18例上升;新增死亡個案中,95%具慢性病史、58%未打滿3劑疫苗、94%為60歲以上。綜合病例趨勢、醫療資源使用情形、口服抗病毒藥物開立數及住宿式機構陽性率等指標研判,疫情處於上升階段,須持續監測。疾管署指出,上週新增檢出160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89例本土個案分別為59例XBB、29例BA.2.75、1例BF.7;另71例境外移入分別為58例XBB、12例BA.2.75、1例BA.2。近四週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佔59%,已為主流株,其次為BA.2.75佔39%,須密切觀察。WHO表示XBB、BQ.1及BA.2.75等變異株具較佳傳播力及適應力,BA.5次世代疫苗對變異株仍具保護力,而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佔比約9成,以XBB.1.5為多(41.6%),另XBB.1.9.1(15.7%)、XBB.1.16(13.2%)、XBB.1.9.2(5.2%)及XBB.2.3(3.6%)佔比上升,但現有證據顯示致疾病嚴重性未明顯增加,將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因應國內近期COVID-19疫情上升,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佔76%,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史及未接種滿3劑疫苗,為降低長者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請長者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以及早獲得保護力。此外提醒兒童如出現抽搐,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請立即就醫,以即時治療,獲得妥善照護。疾管署呼籲,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BQ.1、XBB等新興變異株仍具效力,請符合資格且尚未接種的民眾儘早接種,並仍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特別是以下四種情形: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要戴口罩維護自身及他人健康。

針刺穴道安眠一、安眠二等,可達鎮靜安神之效,不僅改善失眠的問題,耳鳴聲也有機會變小聲。(圖/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耳鳴吵到失眠又焦慮 中醫治療「疏肝理氣」改善症狀

54歲林先生平時容易緊張、個性較為急躁,前陣子因為工作壓力較大,左耳便開始出現細微的耳鳴聲,一開始還算小聲便不以為意,沒想到經過一個月後,症狀不僅沒有減緩反倒愈來愈大聲,甚至吵到晚上睡不著。心急如焚的他,前往耳鼻喉科檢查,檢查發現耳朵沒有明顯異常,推測是退化或是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服了西藥但症狀卻仍不見改善,林先生更急了,心情也更焦慮不安,開始四處求醫,但耳鳴聲依然存在,甚至得到可能要一輩子跟耳鳴聲共存,令人心碎的答案。 林先生抱著姑且一試尋求中醫的協助,經台南市立醫院趙念廷醫師診治,認為耳鳴是情志不舒造成肝鬱化火所引起。林先生第一次針灸搭配內服中藥後,就覺得整個人輕鬆許多也比較好睡,讓他有信心更認真回診。持續治療數個月後,雖然耳鳴聲尚未完全消失,但已能控制在白天時幾乎聽不到聲音,日常生活也漸漸回歸正軌,心情跟剛發病時比起來放鬆了許多,晚上睡覺時也不會受到耳鳴干擾,沒有失眠問題。 趙念廷中醫師指出,耳鳴會與情緒、壓力等有關,中醫認為肝脈絡於耳,肝氣鬱滯會影響耳朵的生理功能,造成如耳鳴等症狀。常用處方如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等可疏肝理氣,進而起到治療的功效;此外,針刺穴道如經外奇穴的安眠一、安眠二等,可達鎮靜安神之效,不僅改善失眠的問題,睡得好耳鳴聲也有機會變小聲。趙念廷醫師也提醒,睡覺時也可利用些許的環境音,如舒適的輕音樂來遮蔽耳鳴音,就寢前也盡量不要看電視、滑手機以減少對大腦的過度刺激,此外,情緒與睡眠問題與耳鳴之間往往互相影響,有些病人的耳鳴會影響睡眠品質,而失眠又造成隔日耳鳴聲加大,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通盤的考量,才能事半功倍。

毛小孩規劃的民宿房間,不僅空間寬敞,也有專為寵物設計的坐墊等相關設備。(圖/樂吧溪畔莊園提供)

「毛孩超越新生兒」商機一年上看390億元 旅宿業推「寵物樂園」搶市

依據內政部資料,去年全國出生人數僅13萬8千人,跟2018年相比大幅減少23.5%,但「毛小孩」卻反而增加!根據財政部數據顯示,去年寵物狗共140萬隻,4年增加41.4%,寵物貓去年總計82萬隻,4年增幅更高達115.8%。莊園中最受矚目的是寵物泳池,採用商用銅銀離子機的無毒環保過濾系統,保證毛孩健康不受影響。(圖/樂吧溪畔莊園提供)受到疫情影響,防疫拉開人與人距離,反而讓人更依賴寵物的情感,寵物熱潮因此有增無減,根據財政部統計,寵物相關產業家數2018年全國共計6,486家,2019年家數增加6.0%,2020年家數年增4.8%、2021年年增6.9%、2022年年增幅8.2%,共8,335家。寵物相關產業一年銷售額高達387.3億元,4年成長45.7%。寒舍集團就看準寵物商機,在宜蘭推出自創品牌的礁溪寒沐酒店,為搶攻毛小孩市場,打造「寵沐苑」狗狗專屬的旅館,提供寄宿、安親服務,希望飼主享受渡假樂趣的同時,也不用擔心毛小孩的飲食起居。除了毛爸媽可享用美食,園區內也有毛孩們專用的食物,讓一家老小都能開心出遊。(圖/樂吧溪畔莊園提供)近來更出現「寵物樂園、人類友善」號召的旅宿住所。位於苗栗縣南庄鄉的樂吧溪畔莊園將於6月初開幕,總經理Eric表示,經營團隊是由一群愛狗愛貓、志同道合的好友所組成,每一名成員都是各領域的專家,由於彼此皆認同「毛小孩就是我的家人」之理念,所以莊園裡所有的環境規劃均以毛小孩為主角出發,從園區內隨處可見的牽繩掛勾、狗便袋、雙門設計等貼心設置便能感受一二,在這裡,所有的一切都是寵物為主、人類友善。Eric說,團隊中只有一個家庭育有子女,由此就可看出現在毛小孩當道的趨勢,所以樂吧溪畔莊園也由此規劃,是全台灣唯一的綜合性專業寵物園區,毛爸、毛媽們可以跟毛孩一起在草皮上奔跑玩耍、享用美食、看狗狗在泳池中開心戲水、為牠們挑選寵物用品,或是一起入住兩人或四人房的民宿,你與愛寵的所有需求,都能在這裡獲得滿足。如果毛孩有短暫安親或過夜寄宿的需求,也能提供學園式的寵物寄宿,並於寄宿期間,為寵物規劃社會化、爬山、游泳等課程,這也是全台唯一的學園式寄宿服務。其中「五星級寵物泳池」是莊園最大亮點,重金引進美國的商用銅銀離子機,也就是無毒環保的過濾系統,同時泳池採淺灘漸進式設計,不只有適合老狗與小型犬安心玩耍的淺灘,也有讓大狗盡情戲水的標準深度;另外,園內的「草皮跑跑區」共有三塊,各自獨立又可相通且每區皆設置安全圍欄,特別是全區使用NuGreen系列環境友善清潔用品,堅持不使用農藥和化肥,讓毛小孩可以自在無憂的奔跑玩耍。總經理Eric透露,未來也會定期邀請寵物營養師、獸醫師、溝通師、寵物行為訓練師等專業人員來園區開座談分享會,希望能滿足每一位毛孩與毛爸媽們。

隨著夏天來臨,颱風季也即將到來,除了做好防颱準備,也要留心氣壓、溫度變化會誘發心血管疾病。示意圖  劉耿豪攝(示意圖/劉耿豪攝)

夏天要命習慣1/颱風天前「做這2件事」恐猝死 醫示警:無三高也會中鏢

隨著極端氣候影響,近年來夏天心臟病案例愈來愈多,但沒想到除了溫差,氣壓變化竟也會誘發心肌梗塞?!醫師指出,颱風天前氣壓會劇烈轉變,如果此時飲酒、喝冰水,就可能導致血管收縮導致猝死,而且就算沒有三高疾病,只要吸菸、或有心臟病家族史,還是可能短短數秒鐘就撒手人寰!根據衛福部110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心臟疾病是國人第二大死因,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僅次於癌症,但若將所有心血管疾病加總起來,每年死亡人數高達5.4萬人,早已超越癌症。心臟病是一個概稱,其中包含了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肌炎等等疾病,其中急性心肌梗塞最容易猝死,倒下去第一分鐘如果立刻急救,還有8~9成機率活命,之後每拖一分鐘存活率就下降7~10%,10分鐘後就幾乎就沒機會了。「我們都知道氣溫忽冷忽熱、驟降是心臟病發的關鍵因素,因為氣溫降低會增加血壓、血液黏稠度和心臟負荷。」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表示,過去大家較常提醒溫差變化會誘發心臟病,事實上,氣壓變化也同樣具有危險性,因此颱風天前就是一個關鍵時間點。黃奭毓說,颱風來臨前是高氣壓轉變為低氣壓的時刻,這時候除了會讓血管收縮得較為劇烈,也會影響自律神經運作,情緒也會變得易怒,因此更增加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如果平時又有飲酒、喝冰水的習慣,等於不斷增加血管與心臟的壓力,這時候隨便再給一點壓力,就會引爆心血管疾病。」醫師提醒,就算沒有三高慢性病,若有吸菸習慣、家族史,一旦感覺胸悶、胸痛,建議趕緊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示意圖/黃威彬攝)瑞典蘭德大學醫學院在1898~2013年共追蹤27萬4029位心肌梗塞患者,結果發現氣溫降低、低氣壓、較高風速、較短日照皆是誘發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主要是因為這些氣象變化會導致血管收縮、交感神經活化,因此會增加心臟負荷,這項觀察16年的結果也刊登在國際期刊《JAMA Cardiology》。黃奭毓表示,其實許多生活習慣也和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例如日夜顛倒、熬夜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血壓失控、褪黑激素分泌不足,都會增加心臟病機率。「其實就算沒有三高等慢性疾病,還是可能突然爆發心臟病!」黃奭毓說,許多人自認沒有心血管風險,事實上只要吸菸、或是家族中曾有心肌梗塞病史,例如男生45歲前、女生55歲前因不明原因猝死,就具有心臟病的潛在風險,建議定期檢查,一旦出現胸悶、胸痛、喘等心臟病發徵兆,應趕緊就醫治療。

隨著疫情解封,許多人紛紛搭車出遊,醫師提醒塞車憋尿也十分危險,建議先規畫好「定點解放」的地點,以免造成膀胱、腎臟負擔,產生後遺症。(圖/報系資料庫)

夏天要命習慣2/年輕愛憋尿「老了有夠慘」 頻尿卻滴滴答答「還可能洗腎」

炎炎夏日多補充水份之餘,也代表需要更常跑廁所,但許多人習慣性憋尿或忙於工作,當心長期下來可能重創腎臟健康,甚至要終身洗腎!醫師表示,年輕時這些壞習慣還不會造成多大影響,但年紀大了之後,就會開始上門「討債」,可能會頻尿但又尿不出來,排便、射精都會疼痛不堪,猶如活在地獄之中。依據國健署調查顯示,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且發展至後期則需洗腎,除了老化是原因之外,其實也可能與長期憋尿有關。國泰醫院泌尿科蔡樹衛醫師表示,大多數人都有憋尿的經驗,像是工作很忙走不開、讀書太專心,或遇上塞車、長時間坐遊覽車都可能需要暫時憋尿,生活中時常會遇到這些情況,讓人不得已憋尿,似乎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有些人已經習慣性憋尿,尤其是夏天炎熱喝水量增加,許多人懶得一直去上廁所,就會刻意憋尿,而一旦憋尿太久或時常憋尿,就可能影響健康。蔡樹衛說,「有尿意卻強忍就是憋尿,當尿液儲存於膀胱內不停膨脹,膀胱肌肉會像橡皮筋一樣撐大,長期下來就會失去彈性變得疲乏,可能會導致膀胱無力,另外尿液留在膀胱過久,也會引發膀胱發炎、尿道發炎等問題。」除此之外,長時間的反覆憋尿除了會造成細菌感染,也可能引起泌尿道結石、尿液滯留造成逆流,最後導致腎功能惡化,甚至可能需要洗腎,如此將得不償失。腎臟科醫師洪永祥也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研究顯示,憋尿時間過長會使腎臟血流量減少,進而損害腎絲球的過濾功能,長期憋尿的人腎臟功能較差,時間一久就造成腎臟萎縮,必須終身洗腎。長期憋尿會引發一系列泌尿系統的問題,甚至傷害腎絲球的過濾功能,嚴重可能導致終生洗腎。(示意圖/黃耀徵攝)不只如此,憋尿會導致尿液過度濃縮產生結晶,泌尿道結石與血尿的機率大增,通常後腰到下腹會出現痠痛、絞痛等劇烈疼痛症狀,大結石有可能早成腎臟跟輸尿管水腫與急性腎損傷。另外,憋尿時尿液會在膀胱中滯留,超過6小時易引起細菌繁殖,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嚴重者甚至引起急性腎盂腎炎、腎膿瘍、敗血症等。洪永祥表示,憋尿甚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膀胱腫漲時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就可能誘發急性腦中風與心肌梗塞。「而且年輕時若習慣憋尿,很多後遺症都會在年紀大的時候跑出來,人生會變得很悲慘。」洪永祥說,憋尿會增加前列腺的壓力和壓迫,導致前列腺腫脹充血也會讓細菌進入前列腺進而引發慢性前列腺炎。這是非常痛苦且影響生活作息的症狀,常見有畏冷發燒、下背痛、睪丸、陰莖疼痛;排尿時無法一次排乾,頻尿且排尿、排便和射精時會疼痛。另外,憋尿也會使腹壁、腰部、骨盆底肌肉緊繃,長期下來腰椎過度彎曲或肌膜筋膜炎而導致不明原因下腹痛與腰痛的發生。另外,相較於男性,女性由於尿道較短,若有憋尿習慣更容易產生後遺症,其中又以細菌性感染最為常見,尤其夏季相當濕熱,建議女性朋友下半身穿著寬鬆、透氣,同時私密處要保持乾爽,就算是女童小便後也要使用衛生紙按壓一下私密處,以保持清潔。而且最好不要使用護墊,因為許多人往往會忘記更換護墊,非常容易孳生細菌,生理期使用衛生棉時也要勤更換,才能避免私密處反覆感染。

沒有調味的白米飯,常常讓許多主婦認為不易腐敗,事實上只要保存溫度低於攝氏60度就可能孳生細菌,導致食物中毒。(圖/報系資料庫)

夏天要命習慣3/你也錯了嗎?剩飯「放電鍋保溫」超危險 「這細菌」長年害人不淺

天氣愈來愈熱,食物若不及時冷藏保存,很容易變質腐敗,專家表示,看似無害的米飯,卻經常是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兇手就是仙人掌桿菌,因為許多主婦習慣將剩飯放在電鍋內保溫,一旦溫度低於攝氏60度以下就有中毒危險。根據食藥署最新資料,仙人掌桿菌長年是最常見食物中毒排名第二的細菌,110年甚至造成1271人受害,超越金黃色葡萄球菌,由此可見其威力。根據食藥署資料顯示,最常見的食物中毒前兩名細菌為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都廣泛存在於環境中,仙人掌桿菌屬於孢子型態,存活時間可長達數周;金黃色葡萄球菌會釋放腸毒素,加熱也無法除去毒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於肉、蛋、乳製品等,較廣為人熟知;而仙人掌桿菌多存在於米飯等澱粉類製品。「許多家庭主婦常有一些錯誤迷思,例如認為米飯沒有調味,所以比較不會壞,很常將剩飯直接放在電鍋繼續保溫,一旦溫度沒有管控好,很容易孳生仙人掌桿菌,造成食物中毒。」程涵宇營養師說,仙人掌桿菌中毒會引起嘔吐、頭暈、發燒或四肢無力等。食藥署也特別提醒,食品加熱的中心溫度需超過攝氏70度,細菌才易被消滅。保存溫度方面,熱存溫度需高於攝氏60度,冷藏溫度需低於攝氏7度,才能降低細菌生長速度。而溫度介於攝氏7~60度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因為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會快速生長繁殖。食藥署指出,當電鍋電路切換至保溫功能時,傳統電鍋鍋蓋因非完全密封,較難確定保溫時可維持在超過攝氏60度的狀態,若不小心落入「危險溫度帶」,反而容易助長細菌大幅孳生,保溫時間太長,食品就越容易有腐敗變質的情形發生。食物放冰箱不保證絕對安全,除了不要放置過久,也要注意冰箱內的環境是否衛生,例如生熟食應分開放置,會比較安全。(示意圖/黃鵬杰攝)除此之外,白飯冷藏過久也同樣危險。程涵宇說,95%的仙人掌桿菌中毒都是這樣發生的,建議如果白飯沒吃完,就要趕緊在降溫到攝氏60度前冷藏或冷凍保存。「以我自己為例,我會立刻先放冷凍,再盡快吃完,最晚在3個月內吃完;如果放冷藏,就建議在2天內吃完。」程涵宇也建議冰箱的生熟食應分開存放,同時要注意食品是否過期,若等到出現異味或發霉才清理,很容易讓食物在氧化作用下,產生乙烯及異味分子,或是和細菌、黴菌、酵母菌等酵素或微生物作用,使食物變質,一旦食用這些變質食物,將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另外,夏天外時也要格外小心,例如小吃攤的炒麵、炒米粉,若是長時間處於保溫狀態,也可能孳生細菌,建議選擇現炒的餐點較為安全,同時也多注意餐廳衛生,才能吃得安心。想要避免食物中毒,程涵宇建議掌握5原則,包括調理食品前後都需洗手、食材與水源新鮮衛生、生熟食分開料理、加熱再食用、保存環境溫度低於攝氏7度,才能大啖美食又維持健康。

獸醫師建議,消費者應選擇已經符合AAFCO、FEDIAF及PARNUTs規範的產品,以保障毛小孩的健康。(圖/業者提供)

《動保法》修正案明年1月上路 寵物食品標示不可涉及醫療效能

現代人將毛小孩視為家人,近年寵物周邊衍生商機大爆發,台灣寵物經濟規模年產值即將突破600億元,其中寵物食品類就佔了7成,但坊間有不少寵物食品原料、添加物魚目混珠、標示不明,導致寵物食品的品質參差不齊,讓飼主們提心吊膽。有鑑於此,農委會積極推動近年最大規模的《動保法》修正案,透過強化飼主課責、加強管理動物利用與虐待傷害、精進寵物產業管理及動物保護檢查員執法等4大面向,落實台灣動物保護。其中,寵物業者管理,與飼主的生活最息息相關。明年1月1日即將上路的《動保法》修正案,針對寵物食品標示做了較嚴格的規定,並參酌日本、加拿大的做法,對寵物食品標示宣傳廣告涉及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認定原則做出明確規範。舉凡涉及醫療效能或是改變動物器官、組織、身體結構、生理或外觀的誇張或容易產生誤解的用語,像是預防、改善或治療動物疾病、疾病症候群或症狀,或減輕、降低導致動物疾病有關之體內成分,如血壓、體溫、血流、免疫力、抵抗力等字眼,都不可使用,否則即有觸法風險,業者宜恪遵自律。中華民國獸醫內科醫學會理事長鍾昇樺獸醫師表示,過去台灣針對寵物食品的相關規範相對國際先進國家,的確較不嚴謹。如今透過修法,循序漸進,為毛小孩的健康照護向前邁進一步,值得嘉許。但政府若有心輔導台灣寵物食品業者能打開國外市場,那歐盟FEDIAF與美國AAFCO寵物食品標籤規範,甚至FDA,都更具權威性。現階段的台灣動保法,或許無法一步到位,直接與歐美法規接軌;但這部分的動作有必要加速,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保護毛小孩,另一方面,也為台灣業者打造更堅強,可以進攻國際的實力。此外,針對寵物處方食品部分,目前規定只有處方食品可以加上疾病名稱,同時須標註「依照獸醫師指示使用」的詞句。然而,最重要的,何謂寵物處方食品的定義,目前尚未公告。在歐洲,獸醫處方飼料的營養特性在PARNUTs 指令中有清楚規範。處方食品不含藥物仍屬於食品品類,是明確針對毛小孩疾病狀況,特別調整特定營養成分或含量的配方,以照顧生病的毛小孩之營養與攝食需求。鍾昇樺理事長建議,對處方食品,應有更清楚明確之定義,同時最好規範銷售渠道,並加以要求須由獸醫師開立使用,才能讓需要生病而特殊飲食照顧的毛小孩,透過專業的意見,得到符合該病症的營養管理,以幫助疾病管理。而在法規尚未明確前,鍾昇樺呼籲,最好選擇已經符合AAFCO、FEDIAF及PARNUTs 規範的產品,且應依據獸醫師的評估與建議,以保障毛小孩的健康。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今表示,人工生殖補助申請人數持續上升,迄今已有近7萬件次的申請、撥款率高達9成。(圖/張雅淳攝)

人工生殖補助申請近7萬件 近6成女性抱怨「老公備孕不同調」

人工生殖擴大補助自2021年7月上路至今即將屆滿兩年,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今(24)日表示,人工生殖補助申請人數持續上升,迄今已有近7萬件次的申請、撥款率高達9成。魏副署長也公布整體補助成效佳績,計畫實施以來總計誕生10,285名寶寶,兼顧母嬰健康的單胞胎率達88%外,單一植入與雙胚胎植入的比例更高達94%,僅次於紐澳。且與過往人工生殖常見早產狀況相比,足月出生比例達75%、出生體重超過2500公克的嬰兒比例也達76%,為台灣注入更多健康活潑的生命力。然台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透過大數據平台統計,一年有高達34,000筆生殖醫學/不孕症的網路討論中,除基本的療程討論,高達1/4竟然與老公有關,其中有近6成為對老公的不同步抱怨,包含檢查不主動、療程不積極、以及想提前結束療程等,都是不利於求子的障礙。台灣第一份不孕症家庭調查顯示,30-34歲結婚的家庭第一次嘗試不孕治療的平均年齡為36.3歲。然女性在35歲後不管是生育能力或卵子儲備量都將開始急速下降,而男性的精子數量、活動力等也在34歲後開始減少,因此夫妻若越晚開始進行備孕計劃,懷孕成功率只會越來越低。此外,隨著年齡上升,生殖醫學成功率也會受影響,以小於35歲時的治療成功率來說,還有高達起碼33%,但超過40歲僅剩一半,42歲後更低於8%。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黃貞瑜醫師提醒,無論自然懷孕或生殖醫學,精卵結合是重要第一步,若其中一方過晚意識到科學檢查的必要性,或在療程初期失敗後產生中斷治療的念頭,都將增加雙方的求子壓力。黃貞瑜醫師提醒,現今不孕問題男女已各占一半,因此無論備孕或生殖醫學,雙方一起檢查、一起治療是相當必要的。一份國際研究指出,所有不孕症病例中大約有40-50%與男性有關 ,與門診中統計的不孕比例相差不遠。國外一份針對全球男性精子數量調查也顯示,從1973年到2018年,男性精子數量平均每年下降1.2%。此外,從2000年開始,精子數量下降速度加速到每年2.6%以上。隨著空氣污染、暴露在有害化學物質或過熱環境中,都有可能加劇男性生育能力下降。黃貞瑜醫師表示,備孕或不孕治療都是長期抗戰,惟有夫妻雙方共同參與、互相體諒,才能降低雙方在「時間、溫度、知識」上的落差。調查指出,從伴侶身上得到更多支持是排名第二的成功因素。然黃貞瑜醫師卻分享,門診中常看到男性因錯誤的知識與表達方式,導致妻子抱怨另一半不積極、不主動,造成雙方拖延的案例。據WHO定義之不孕症標準為夫妻正常性生活無避孕超過1年,但未能懷孕極有可能是不孕症。因此建議婚前或婚後務必先透過科學檢查,包含男性進行如精子數量、活動力檢查等、女性可透過AMH檢測了解卵子狀態。越早同步掌握夫妻的生殖能力與狀況,才能與醫師討論更有效率且適合的生育計畫與時間。生殖療程非一蹴可及,取卵、植入等過程中可能遭遇失敗需要重來,因此黃貞瑜醫師提醒夫妻要有面對失敗的勇氣,不應對療程抱持錯誤期待;此外,台灣生殖醫學技術先進,也不須給自己或伴侶太大壓力,對治療保持信心與樂觀,才能更快迎接新生命。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也呼籲,自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後更友善不孕症治療的夫妻,以妻子年齡未滿40歲者為例,生育單一胎次嬰兒過程中最多可補助6次。提醒備孕夫妻如有需求,可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

由於搶救及時,79歲的林女士腦中風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不僅撿回一命、擺脫失能,現在已經可以稍微站立。(圖/中醫大附醫提供)

老婦爆發腦中風「只花90秒鎖定傷區」 AI大數據助急救更迅速

79歲的林女士在廚房做菜時,突然發生左側手腳無力,被家人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林女士左側手腳僅能稍微移動、左側忽略症、左側顏面麻痺、嚴重口齒不清,神經部蔡昇達醫師初步研判為右側大範圍腦中風,需要立即進行電腦斷層掃描,幫助找到腦部受損位置與面積。中醫大附醫專家團隊先以無顯影劑的腦部斷層影像確認林女士損傷狀況,為避免長者施打顯影劑可能突發的健康風險,以及加速醫師臨床評估的準確性,中醫大附醫專家團隊隨即啟動人工智慧中心開發的「iStroke腦中風診斷平台」。運用AI大數據建構的人工智慧模型,分析CT腦部影像,並模擬其施打顯影劑後的影像,來預測林女士損傷的腦部區域落點與體積,診斷出林女士為右側中大腦動脈阻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結合後續AI分析CTP得到的可救治區域與不可救治區域等資訊,輔助醫師判斷其治療成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蔡昇達醫師,立即建議林女士接受「經動脈腦血栓去除術」,隨即由取栓治療專家神經外科郭政宏醫師進行治療,及時取出動脈血栓。林女士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不僅降低了大範圍腦中風後的死亡風險,其左側肢體與口齒不清的狀況大幅改善,手腳可以抬高,並從原本臥床狀態進步到可以乘坐輪椅,而忽略症也消失了,後續將繼續復健以強化肢體力量。腦中風發生後會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理功能,甚至導致死亡,電腦斷層檢查是現今相當重要的高階醫療影像診斷技術,神經部蔡崇豪主任指出,臨床上依據腦部灌流掃描來診斷缺血性腦中風並評估其範圍時,需要花費額外時間來施打顯影劑以及完成腦部掃描。此外,慢病族群、急性腎臟傷害或重度慢性腎衰竭等病人對顯影劑也可能有過敏風險,注射顯影劑時,會發生噁心及嘔吐,若原本意識不清者,可能會因為將食物吸入肺臟而產生肺炎。中醫大附醫神經部與人工智慧中心合作,運用大量NCCT影像資料,設計出『無顯影劑電腦斷層下的缺血性中風偵測系統』,只要約90秒即可判斷有無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再結合中國附醫開發之『腦部灌流掃描(CTP)成像智慧分析系統』,建立iStroke平台,強化對於腦中風的診斷與治療決策能力。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強調,「iStroke腦中風診斷平台」平台利用深度學習架構以近400位病人資料進行人工智慧模型的訓練,使模型學習分析NCCT及CTP影像,自動圈選出腦部缺血區域、以及其內部的核心區域和缺血半影區域,以協助醫師準確評估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患者接受緊急處置後的療效。目前該系統對於大於70毫升的腦部缺血體積,達到92.5%的準確率、100%的敏感度、與89.7%的特異性,已突破傳統人工判讀的能力。中醫大附醫神經部呂明桂醫師表示,依據衛生福利部2021年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高居第四位,死亡人數超過1.2萬人。中風對國人健康衝擊甚鉅,且中風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是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存活下來的病人往往會經歷漫長的復健,以期改善生活功能,但仍有許多患者需要長期照護並承受終身失能的痛苦,同時也導致社會與家庭沉重的負擔。呂明桂醫師進一步說明,中風可分為兩大類,其中大約80%的腦中風屬於缺血性腦中風,而20%則是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中風為突然的激動、血壓升高或其他原因造成腦部的血管破裂,血液進入腦部組織,進而引起腦部大範圍的受損。至於缺血性中風,則是目前台灣最常見的腦中風型態:由於腦血管硬化,導致血管狹窄及閉塞或心臟病引起血凝塊阻塞了腦部的血管或動脈,使腦細胞缺血缺氧受損,呂明桂醫師說,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治療具有急迫性,病人被診斷和接受治療的時間越久,可以挽救的腦部缺血範圍就越少。因此快速診斷病人是否罹患急性缺血性中風,並量化可救治的腦部範圍,是病人可以及早接受治療與恢復良好的關鍵之一。中醫大附醫的無顯影劑電腦斷層下的缺血性中風偵測系統在快速識別可接受經動脈腦血栓去除術的腦中風患者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果,發表於台灣神經醫學學會第23屆年會並獲得優秀論文獎項,另外也發表在2022年的亞太中風會議上。該平台能協助醫師提高腦中風的診斷效率,使更多患者能接受緊急治療,改善其病後的生活功能。

前往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