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暖化問題嚴峻!奧地利冰川進入生命倒數階段 預計2050年底「完全消失」
近年來有多位科學家表示,全球暖化問題幾乎已經進入不可逆的狀態。現在又有科學家表示,奧地利的賈姆塔弗納冰川(Jamtalferner glacier)的生命已經進入倒數階段,而當地其他冰川,預計在2050年底就會完全消失。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奧地利科學院(ÖAW)冰川學家費雪(Andrea Fischer)表示,根據他與團隊測量冰層的結果來看,目前奧地利境內的冰川都有明顯退縮的跡象,在此之前,冰川僅有崩解,但從未出現退縮的情況。其中賈姆塔弗納冰川有可能再幾年內就會完全消失。據了解,冰川是冰雪經過幾個世紀壓實形成的冰塊,然後緩慢地流過陸地,所以才稱之為冰川。而過往以來,都認為冰川的溶化是彰顯氣候變遷最明顯的跡象。先前就有科學家估計,按照目前的氣候變遷趨勢,到本世紀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冰川將消失。而冰川學家費雪表示,幾年前團隊還預估,冰川至少能存活至21世紀末,但如今的狀況看起來,在2050年底時,奧地利所有冰川將會全數消失。報導中也提到,奧地利本身擁有大量的冰川,甚至以此吸引了為數眾多的觀光客,如冰川實際真實消失的話,屆時將會嚴重打擊當地的觀光、農業,甚至是商業行為。

日研究驚爆雲層中有「塑膠微粒」 遇紫外線將產生溫室氣體
先前才有科學家在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塑膠微粒的存在,現在又有日本科學家發現,其實在雲層中也有塑膠微粒,而且更麻煩的是,這些塑膠微粒被紫外線照射到後,就會產生溫室氣體,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學術期刊「環境化學快報」(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日前刊登一篇論文,是由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院教授大河內博領軍的研究,他們從富士山、神奈川的高山上收集雲層的水氣,之後透過成像技術來確認這些水氣的物理與化學特性。結果研究團隊從中發現了塑膠微粒的存在,每公升的雲層水氣中含有6.7至13.9塊的塑膠微粒。而這些塑膠微粒中當中有9種不同的聚合物與1種橡膠,大小介於7.1至94.6微米。也由於部分聚合物具有親水性,這也代表著這些塑膠微粒有著快速形成雲層的作用,對於天氣影響甚巨。除此之外大河內博也提到,這些塑膠微粒被紫外線照射後,會分解並產生溫室氣體,對地球溫室效應影響頗大。大河內博表示,塑膠微粒汙染問題必須要積極解決,否則會在未來帶來不可逆的環境破壞,同時也會讓氣候變遷等問題真正的出現在人們眼前。

「腰綁鉛球」潛水才知氧氣機沒電 昏迷1個月奇蹟甦醒
大陸廣東惠州一名熱愛潛水的女子為了追求更深入的體驗,因此在身上綁鉛球,沉入海底,沒想到因為海底壓力過大,氧氣機又電量耗盡,因此讓她差點喪命,所幸被同伴救起後,立即送醫。綜合陸媒報導,來自廣東惠州一位30歲出頭的羅姓女子,日前和朋友出海潛水,下水2次她覺得不過癮,因此第3次下水時決定在腰間綁一顆鉛球。怎料,下水後才發現氧氣機早已沒電,鉛球又拆不下來,導致她緊張萬分,最後沉入海底。幸好同伴看見羅女身上的警示燈亮起,意識到她身處危險,立刻跳入海中將她救起,據報導,當時羅女的心跳已停4分鐘,友人立刻實施心肺復甦,但因為溺水時間過長,因此送醫後仍陷入昏迷,但在1個月後羅女奇蹟般地甦醒,連醫生都覺得驚訝。根據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神經內二科主任鍾水生表示,羅女在送醫時已陷入深度昏迷,血氧僅剩65%,他說明一般人要維持在90%以上腦細胞才能正常運轉,「這種缺氧狀態如果超過4到6分鐘,就是一個不可逆的腦細胞的壞死」,在呼吸器及高壓氧的治療下,羅女已經恢復意識,這可說是醫學奇蹟,超過大多數預期。

逃亡30年!就醫時遭逮遭警方逮捕 黑手黨最後教父因病逝世
目前有消息指出,以手段兇殘聞名,逃亡30年的頭號通緝犯、綽號「惡魔」(Diabolik)的黑手黨教父德納羅(Matteo Messina Denaro)在遭到警方逮捕後,目前已經因病逝世,享年61歲。據了解,德納羅是黑手黨「柯沙諾斯特拉」(Cosa Nostra)的首腦,他因為在1992年涉嫌謀殺2名專門掃蕩黑手黨的檢察官法爾科內(Giovanni Falcone)與博爾賽利諾(Paolo Borsellino)而被提出訴訟,雖然他沒有出席審訊,但最後法院還是直接判處他無期徒刑。而之後德納羅又涉入在佛羅倫斯、羅馬和米蘭的炸彈攻擊,這幾起炸彈事件至少造成10人死亡。從1993年起,德納羅就遭到通緝,但警方一直沒有任何德納羅的消息。在西西里黑手黨家族的首領「會計師」普羅文扎諾(Bernardo Provenzano)與「野獸」里納(Salvatore Riina)相繼於2016年、2017年逝世後,神隱的德納羅就被視為有機會成為統一義大利黑手黨的領袖。後來義大利特警「憲兵隊」在掌握情報的情況下,於1月份時在一家私人診所逮捕正在就醫的德納羅。診所內的員工表示,德納羅是近一年才來診所開始就診,主要是治療結腸癌,前幾個月甚至還動過一次手術,診所內的員工根本不清楚德納羅的真實身分。而根據《衛報》報導指出,近期由於德納羅的病情惡化,義大利警方便將其從最高級別的監獄轉移至醫院接受治療。但這次德納羅要求醫院不用進行積極治療,德納羅本人也於22日晚間進入「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最後,德納羅在女兒的陪護下,就這樣在昏迷中離世,享年61歲。而義大利政府是24日才發布德納羅的死訊。

別忽略健檢報告「2數值」 及早挽救可避免洗腎
67歲的楊女士長期有三高問題,起初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有蛋白尿卻沒有放在心上,不料隨後腎功能跟著三高控制狀況不佳而急速惡化,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第3期,確診8年以來頻繁出入急診、住院治療,今年因血尿及劇烈腹痛住院,經醫師評估因為腎功能嚴重受損,必須接受洗腎治療。另一位飽受洗腎之苦的85歲汪奶奶,同時有糖尿病及心血管共病,確診兩年內因腎功能惡化而反覆住院,今年再度住院時,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第5期,需要接受洗腎治療,反覆住院的生活讓她的身體機能日益衰退,多數時間只能臥病在床,仰賴家人照料,心理也因為自責成為子女負擔而終日鬱鬱寡歡。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慢性腎臟病因初期症狀不明顯,近6成被診斷時已是晚期(3-5期),此時腎功能已受損且不可逆;腎功能下降恐讓病人加速面臨住院、洗腎、死亡等問題。過去用於治療慢性腎臟病的藥物,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張力素第二型受體阻斷劑或配妥西菲林等藥物,對於延緩腎功能下降仍有侷限,值得慶幸的是,目前SGLT2抑制劑可以幫助延緩腎功能下降,進一步降低住院、洗腎或死亡的風險。全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已突破200萬,換算約平均每8位成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而末期腎臟病發生率與盛行率多年以來也高居全球之冠,在這個背景下,台灣每年新發生的洗腎人數更是超過12,000人,足足可以坐滿一座小巨蛋。當腎臟因為疾病受損,導致腎功能出現超過3個月以上的持續損傷,就稱為慢性腎臟病,此時腎功能已不可逆。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說明,慢性腎臟病帶來的腎功能下降與住院、洗腎、死亡三大危機息息相關,不但容易引發心衰竭、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等高危險性的心血管疾病,隨著腎功能越差,將大幅增加住院與死亡的風險,根據統計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可能因為腎功能惡化而面臨每年平均掛2次急診、每次住院天數長達10天,且每5位患者就有1人在住院後一個月內會面對再次住院,甚至死亡的威脅。台大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趙家德指出,延緩腎功能惡化,以進一步減少未來住院、洗腎與死亡風險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目標,為此,臨床上十分重視及早診斷、定期追蹤、積極治療、危險因子控管的治療策略。舉例來說,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三者密不可分,約有5成心衰竭患者、4成糖尿病患者會同時患有慢性腎臟病,所以應安排多專科團隊模式以顧及腎糖心的共病照護。在藥物治療方面,除了過往常用的藥物,國際腎臟醫學會也於2023臨床指引中,將SGLT2抑制劑列為慢性腎臟病治療建議使用藥物,趙家德醫師提醒,讓腎功能惡化的因素非常複雜,已知具有腎臟病危險因子病人接受篩檢比率卻只有兩成,呼籲本身具有三高、肥胖、吸菸、長期服用未經醫師處方藥物、高齡(65歲以上)、腎臟病家族史等高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定期安排腎功能檢查,若出現「泡(泡泡尿)、水(下肢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典型症狀時,則建議儘快就醫。此外,健康檢查中抽血與尿液報告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與「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 」容易被民眾所忽略,卻是評估腎功能的2項關鍵指標,建議民眾可以對照國際腎臟醫學會推出的慢性腎臟病風險分級表,依據低風險的綠燈到非常高風險的紅燈,到腎臟科門診就醫並安排對應的腎功能追蹤與治療方案。

視神經不知不覺間越來越少 等到看不見就不可逆了!
雖然多數人擔憂的是視力衰退,但更恐怖的其實是「視野缺損」。視野缺損可能因為腦部疾病而突然發生,也會因為青光眼而漸漸缺損。發現時常常為時已晚,因此要特別小心。當視野越來越狹窄,察覺到的時候就一定要特別注意,等到看不見的時候就太遲了,沒辦法恢復眼睛健康,希望民眾多注意自己的狀況。近九成青光眼患者 沒有接受治療雙眼對人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但要注意的地方並不僅止於視力。如果上下左右的視野出現缺損,日常生活就會受到限制,甚至走路也難以判斷道路狀況。而視野缺損的問題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視野缺損的起因當中,青光眼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四十歲以上每十七人就有一人;七十歲以上每七點五人就有一人罹病,因此絕對不是罕見的疾病。然而約90%的病患,對此疾病是置之不理,並未接受治療。青光眼是眼睛(視網膜)與腦部連結的視神經斷裂,造成視野變窄的疾病。不僅如此,視野一旦缺損就無法復原,可能就此失明。在日本,青光眼是最常造成中途失明(後天性)的原因。」這麼恐怖的疾病,為什麼接受治療的人卻那麼少呢?「簡單來說就是不易察覺。上方視野缺損的病例,比下方缺損的多,而一般上方視野缺損不容易察覺,再加上即使缺損,只要有一眼正常,就不會發現問題,就算兩眼缺損,隨著視野重疊,缺損的部分也會變小。除此之外,看不見的地方大腦還會自動「腦補」修正,因此在患者很難在罹病初期就發現自己有青光眼。」視野缺損的範圍會鯨吞蠶食地慢慢擴大。初期真的很難察覺。即使感覺到異常,也只會覺得視力開始衰退模糊,導致未接受治療的病患增加。年過四十之後,建議一年至少接受一次眼科檢查。視野缺損也可能是腦部疾病作祟然而,青光眼並不是唯一會導致視野缺損的疾病。「只要光線傳導至大腦的路徑某處出現異常,就會引起視野缺損。例如大部分視覺皮層所位於的枕葉若發生腦中風(腦梗塞、腦出血等),就會導致雙眼左側看不見,稱為『同側半盲』。此外,如果腦下垂體長了腫瘤壓迫到神經,就會出現雙眼外側看不見的問題,稱為『雙外側半盲』。好發於年輕族群,有時是因為視野缺損了才發現腫瘤的存在。其他還有接受光線的視網膜脫落,造成視網膜剝離;原本應該保護自己的免疫功能卻攻擊眼睛,造成視神經發炎等問題,都會導致視野缺損。」眼睛看不清楚的原因,除了眼睛本身之外,也有可能是腦部或神經纖維的緣故。如果放任視線繼續模糊,可能將導致無法挽回。無論原因為何,至少在症狀出現後,就立即前往醫院就診吧!【解說】東京大學醫學院眼科視覺矯正科學特別講師朝岡亮醫學博士。曾於東京醫大、濱松醫大、英國Mooelds Eye Hospital及City University London(日本學術振興特定國派遣研究員)等任職。曾獲國際視野學會學術獎金獎、Glaucoma Summer Camp,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獎項。本文出自ALBA阿路巴高爾夫雜誌第45期

菜瓜布肺比癌症致命? 確診急性惡化一年內身亡
你常忽略咳嗽、喘不過氣等肺部症狀嗎?近年國人對於「肺纖維化」這個名詞已不陌生,但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甚至誤當成小感冒而不以為意,導致延誤治療。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首度攜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於919台灣肺纖維化日前夕9/17(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活動。呼籲國人應建立正確肺部健康觀念,留意「咳、喘、累」三大症狀外,也應定期檢測肺功能。比許多癌症更致命 醫授護肺三招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成因非常多元,較為大眾所熟知的有發病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醫師表示:「特發性肺纖維化不可逆,病友容易因外部因素刺激導致肺功能急速下降,嚴重者走幾步路就覺得氣喘吁吁,甚至感到呼吸困難,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五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醫師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也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提醒病友對於呼吸道症狀或身體異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為提高大眾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健走日當天活動現場醫師更傳授護肺三招,教大家為自己的肺部健康把關!第一招:出現「咳喘累」可能是肺正發出求救訊號肺纖維化常見症狀為「咳、喘、累」,臨床觀察到,民眾往往都要咳到無法入睡,或是打擾到別人時才願意就醫諮詢,一旦確診為肺纖維化,此時肺功能早已嚴重下降,不僅要透過補充氧氣來維持日常活動外,嚴重者還需住院插管治療;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嚴重呼吸道疾病,民眾如出現「濕咳、多痰、易喘」症狀且持續達三周以上,也請儘快到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齊走畫面第二招:高危險群應落實「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肺纖維化的發展過程是由肺底往肺尖方向移動、周邊往中心方向蔓延,「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王鶴健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企業高階主管,平時就有咳、喘症狀,自認身體還很硬朗仍能負荷這些小問題就不以為意,也沒有「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觀念,在一次健康檢查時發現CA19-9指數偏高,誤以為是惡性腫瘤,轉診至胸腔內科才發現肺部已嚴重纖維化,並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很快地病情發生急性惡化,不到一年即病逝。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成因尚不清楚,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工作者,都是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王鶴健醫師指出,當肺部開始有纖維化的跡象,醫師在聽診後背下肺葉時,就可聽到有如魔鬼氈撕開的聲音,若有出現「咳、喘、累」三大症狀且已經持續八週以上,儘快到胸腔內科檢查,當醫師懷疑是特發性肺纖維化者,則會進一步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是否確診與疾病侵犯的範圍。第三招:自體免疫疾病者 應定期肺功能檢查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因免疫系統錯亂而導致敵我不分地攻擊全身器官,侵犯到肺部就可能發生肺纖維化。鄭添財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病友,無論是否出現「咳、喘、累」症狀,都建議在醫師的專業評估下,每3-6個月定期安排肺功能檢查,追蹤觀察是否有肺纖維化的狀況。鄭添財醫師也感嘆地提起過去曾有一名硬皮症病友,在類固醇等傳統藥物治療下,硬皮症狀得到控制,但肺部纖維化卻持續進展,肺功能如自由落體般的快速下降,隨著身體衰退、病情惡化,還來不及得到有效治療即抱憾離世。雖然肺纖維化無法根治,對肺功能的傷害亦不可逆,所幸近年已有抗肺纖維化藥物可協助病友改善症狀,恢復生活品質外,更能延緩肺功能下降程度,避免疾病持續惡化,鄭添財醫師強調,病友也要配合醫囑,若有症狀都要即時向醫師反應,切勿自我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台中醫使用禁藥鉛中毒案宣判了 受害人怨判太輕
盛唐、九褔中醫診所3年前以禁藥硃砂、鉛丹摻入藥粉給病患服用,造成前台中市議長張宏年1家4口等40多人「鉛中毒」。台中地方法院15日依違反《藥事法》分別判盛唐負責人呂志霖、九褔負責人洪彰宏及欣隆藥業負責人歐國樑3人有期徒刑7年6月、7年2月及6年不等、欣隆藥業併科80萬元罰金。不少被害人獲悉判決後認為判得太輕,將提起上訴。衛生署2005年公告將硃砂、鉛丹列為禁藥。判決指出,歐國樑2016年受洪彰宏委託將硃砂混入中藥材研磨製成「五寶散」,洪彰宏分裝後以1兩6000元賣給病患;原名呂世明的呂志霖2017年底向歐國樑買硃砂入藥,治療失眠、鎮靜安神。不料,歐又誤將鉛丹「誤當」硃砂,製成五寶散販售及供貨,期間兩診所看診逾千人次,服藥病患近200人。張宏年、張彥彤父子1家4人長期服用呂志霖開立的自費藥粉,張彥彤在2020年因腸胃痛、嘔吐等身體不適而就醫,才檢驗出中藥粉裡的鉛、汞超標,毒中藥事件爆發後造成社會震驚,除了前國民黨台中市黨部主委陳明振之妻林美雲也是盛唐被害人,彰化也傳出民眾服用九褔的中藥粉也遭殃。30名被害人委託消基會提出團體訴訟,向盛唐及九褔求償有20人,年齡最大85歲、最小5歲,血中鉛濃度檢測結果最高364.8ug/dl,遠高於正常值10ug/dL,部分被害人並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賠償訴訟,還在審理中。目前擔任台中市議員的張彥彤獲悉判決後表示,判刑太輕了。至今他的手還是會抖,至於當年血中鉛濃度最高的父親,更是影響到一生健康。被害人代表林美雲也說,受害人健康遭受不可逆傷害,飽受後遺症荼毒,不止10年、20年可解脫。

外籍看護申請條件擬放寬 衛福部:身心障礙者可望優先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提出長照政策,主張有條件免除巴氏量表,引發社會共鳴。在行政院指示下,衛福部與勞動部今日舉行跨部會會議,討論放寬家庭看護移工申請條件。衛福部部長薛瑞元昨透露,身心障礙者可望優先獲得放寬,申請外籍看護,免除做巴氏量表評估。2024大選,在各陣營政策激盪下,國人的社會福利迭有改進。侯友宜近日提出放寬聘僱外籍看護移工資格,主張80歲以上、70至79歲患有癌症二期以上,申請外籍看護,不需做巴氏量表評估,回響頗大。行政院馬上跟進,指示衛福部和勞動部對家庭看護工的申請條件,提供便民的多元認定方式。薛瑞元表示,今日將邀集罕病團體、身障團體和代表團體,對申請外籍看護的12項身心障礙類別進行討論,了解哪些可以免評。其他初步規畫還包括,使用長照服務一段時間後,因病況惡化或有改變,無法滿足照顧需要,也可免評。不過也有專家認為,放寬申請移工門檻僅能解燃眉之急,民眾黨黨團與國民黨前立委蔣萬安等人曾提案修正《長期照顧服務法》,均認為家庭看護移工應落日,即家庭看護移工進入現行長照的督導體系,家庭不再是雇主,改由機構聘僱並提供訓練,才是長久之計。勞動部委託研究指出,全球性人力競爭激烈,外籍看護工人力必大幅減少,將「移工納入長照體系」或「建置融合移工人力的長照體系」是不可逆趨勢,建議同時修正《長照法》,納管外籍看護工,在我國長照產業未完善前,充實人力資源。桃園市看護工職業工會祕書長黃姿華表示,現在許多家庭找不到合適的看護移工,原因包括休息時間少、薪資待遇不如其他產業移工等,「家庭看護24小時的長照是建立在剝削上」。她認為,個人聘僱制的24小時在宅看護應漸漸落日,改以如長照2.0到宅模式,若需要全天照護可以輪班等模式,或許成本會較高,國家應負擔公共政策的成本。不過,台北榮總家庭醫學部社區醫學科主任陳育群認為,每個家庭的照護需求不同,如將看護移工納入長照體系,該如何合理分配給有照護需求的家庭?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也認為,由機構聘僱及培訓的作法太過理想,一個單位頂多訓練40、50名外籍看護,恐怕無法負荷龐大的需求。

加拿大老師「餓壞」了! 自種這個下場慘
苗栗一名加拿大籍陳姓男子,今年初來台擔任補習班美語老師,因本身有吸食大麻習慣,擔心來台「斷糧」,從母國攜帶大麻種子入境,竟在租屋處種植大麻,還大方供外國友人施用,保安警察第3總隊第1大隊日前直搗毒窟,查扣大麻植株4株、大麻花成品472公克,市價250萬元,陳男明知台灣嚴禁毒品,卻知法犯法,全案正由苗栗地檢署偵辦中。陳姓男子在加拿大有施用大麻習慣,明知在台灣大麻是不合法,不但不好購買且價格昂貴,來台前擔心「斷糧」,從母國攜帶大麻種子入境,並由上網自學栽種技術及購買相關種植設備,他坦言年初至今已收成過1次,不只供己使用還分享外國友人。警方表示,陳嫌種植大麻市價高達250萬元。(圖/警方提供)保安警察第3總隊第1大隊 8月底持搜索票前往陳嫌租屋處,查扣大麻植株4株、大麻花成品472公克、大麻種子及栽種設備、肥料等相關證物,人贓俱獲,陳嫌觸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的「轉讓、販賣或運輸、製造」重罪,造成嚴重社會治安問題。警方表示,陳嫌所種植的大麻,若流入市面市價「高達250萬元」,報請苗栗地檢署宿股檢察官張文傑指揮偵辦。陳嫌在網上自學栽種大麻技術及購買相關設備,遭查獲大麻植株4株,他坦言已收成過1次。(圖/警方提供)第3總隊第1大隊表示,網路發達導致違法錯誤訊息滿天飛,國人施用及栽種大麻毒品案件有增加趨勢,尤其在毒品派對群聚活動中,因毒品催化作用,極易混雜施用各類毒品,對身體產生不可逆的重大危害,如意圖供製造毒品之用,而栽種大麻者,依法將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500萬元以下罰金」,請民眾勿觸法網。

山西明代長城竟被挖斷 工人:想抄截徑
大家可能都聽過「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而長城也是中國大陸著名的古蹟之一。如今山西省的「三十二長城」近日直接被2名工人挖出一個缺口,因為他們想抄捷徑,令人震驚又傻眼。據《中新網》報導,山西省右玉縣公安局上月24日接獲通報,千河鄉的三十二長城被人開挖,而警方到場後發現長城被大型機具開挖毀損,之後調查,發現是1男1女所為,2人都是內蒙古人,因為在三十二長城附近施工,為了想抄截徑,竟然用挖土機直接開挖,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涉案2工人已被逮捕,案發詳情待釐清。三十二長城空拍圖。(圖/翻攝微博)據悉,三十二長城是明代所建,因為右玉的第32個烽火台得名,有完整的牆和烽火台,算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極具研究價值,不料現在卻被破壞。消息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故意的吧」、「人家不知道長城嗎?不會吧,人家根本就不當回事」、「土牆真的一點都不像文物」、「寧夏這邊也有很多長城被挖,有些地方的城牆和烽火台被人挖去蓋房子了」。也有人說「挖開之前是怎麼樣的呢?是否有明顯的提示,如果沒有的話可能沒有意識到,當地文物保護部門也有責任吧」、「從圖片來看,基本就是不管不顧,等著風化,然後從名單中刪除的一類,這類文物不好開發旅遊,也升級不了國家級,所以基本沒有什麼經費,換句話說就是等著消失」。

「超級淋病」全球病例不斷增加! WHO警告:病株耐藥性高恐奪人命
一般淋病還能使用藥物治療,若是感染「超級淋病」就有可能喪命了。世界衛生組織(WHO)透露,「超級淋病」的感染人數正在不斷增加,於澳洲、加拿大、法國等地都有發現相關病例,而這種病株不僅耐藥性高,還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症狀和致命危機。根據英國《鏡報》(The Mirror)的報導,淋病是由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所引起的一種性傳染病,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菌株的傳播,它也逐漸進化出了一定的耐藥性,並被稱作為「超級淋病」(super gonorrhoea)。世界衛生組織性傳播感染問題的負責人特奧多拉博士(Teodora Wi)提到,許多性傳播疾病可以透過抗生素治療,但隨著這種耐藥性高的菌株不斷被傳播,目前研究已經表明「超級淋病」的耐藥率很高,原先用於治療淋病的藥物,包括頭孢曲松(Ceftriaxone)和阿奇黴素(azithromycin)等等,對於其的治療效果變得越來越差。該機構警告說,英國、奧地利、丹麥等國家已發現了相關病例,而全球15至49歲的人群中,每年更會收到8200萬的淋病個案報告。報導也指出,淋病主要由陰莖分泌物和陰道液中的細菌傳播,可能感染子宮口、肛門、直腸,甚至喉嚨、眼睛等處。另外,淋病的典型症狀為排尿時疼痛、盆腔或腹部疼痛、直腸搔癢或出血、排便時疼痛、眼睛疼痛或分泌物、咽喉痛等等,更可能導致頸部腺體腫脹、關節僵硬疼痛。若有類似的顧慮,建議要儘速就診尋求專業的協助。

每年65萬人創傷性腦損傷! 「降血脂老藥」成治療新曙光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台灣每年約有65萬創傷性腦損傷案例,其中約10萬人為中重度腦損傷,倖存者長期後遺症嚴重,包括神經功能受損及認知功能障礙等,失智症風險亦高於一般人4倍以上,但目前仍缺乏治療藥物。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秀芳與研究團隊以「老藥新用」策略,發現降血脂藥「普羅布考」(Probucol)有促進神經可塑性及神經發育之特質,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突起之生長,獲刊於國際知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創傷性腦損傷極度不可逆 目前仍缺乏治療藥物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表示,創傷性腦損傷泛指外力撞擊所造成的腦部傷害,常見於交通事故、摔倒和暴力事件等。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陳倩玫說明,創傷性腦損傷可能導致長期後遺症包含頭痛、暈眩、嘔吐、感覺障礙等神經功能症狀,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障礙、失智、失語等認知功能障礙;住院復健患者5年預後僅26%改善,另有22%不變、30%惡化與22%死亡。▲台灣每年約有65萬創傷性腦損傷案例,其中約10萬人為中重度腦損傷,倖存者長期後遺症嚴重。(圖/國衛院提供)頭部遭外力撞擊當下,除了局部腦神經細胞死亡,更恐造成腦神經網絡大範圍受損,包含瀰漫性軸突損傷、神經樹突退化、和突觸消亡等。但成年人大腦神經元新生能力及可塑性有限,若由其他未死亡之神經細胞來產生替代作用,也需要修復軸突和樹突,並重組腦神經網絡,速度緩慢,難見明顯功能性改善。因此,尋找及研發藥物刻不容緩。腦壞死區域減小、神經功能改善 成果登國際期刊林秀芳研究團隊以老藥新用策略,尋找可促進神經再生的臨床藥物,並探討其擴大應用至創傷性腦損傷的潛力。降血脂藥普羅布考是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藥物,研究團隊於離體細胞實驗發現:普羅布考有促進神經可塑性及神經發育之特質,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突起之生長。▲在創傷性腦損傷之動物模式中,降血脂藥普羅布考可促進大腦神經新生及神經可塑性,可改善創傷性腦損傷,降低神經及認知功能障礙。(圖/國衛院提供)研究團隊於小鼠模式發現:在腦損傷後給予普羅布考,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之表現增加,新生神經細胞及增殖中之神經前驅細胞增加一倍,腦壞死區域減小33%;腦神經網絡修復及重組亦受到促進,壞死腦區四周神經樹突及突觸皆大幅增加,並和腦損傷後運動功能成正比,顯示普羅布考可透過促進腦神經可塑性,改善腦損傷後之神經功能。同時,普羅布考也可以降低腦損傷所引之認知障礙,記憶功能大幅改善,有望降低倖存者罹患失智症之風險。此研究成果於今(112)年6月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本項研究於小鼠模式發現降血脂藥物普羅布考可促進腦損傷後腦神經再生及可塑性,可改善腦損傷造成之神經及認知功能障礙,如未來於臨床試驗建立合適人體的劑量及療程,將有望擴大應用於創傷性腦損傷之治療。陳倩玫指出,這項研究為「老藥新用」,有助省下研發新藥的大量成本,讓藥物更快速且安全的應用於患者。不過根據現階段研究顯示,若創傷後3-7天才給藥,效果較為不明顯,因此需把握黃金用藥時間;且先前研究指出,若腦神經短時間發展太多,可能會促進癲癇,因此仍需要更多臨床資訊。 研究論文全文之網址:https://bps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ph.16157

腋下多汗手術造成汗水代償 醫:副作用恐終生無法逆轉!
今年是10萬年來最熱的暑假,一般民眾已難以忍受,更不用說對於多汗症患者更是煎熬。近期就有多位多汗症自救會患者至衛福部陳情抗議,因為接受交感神經切除手術出現不可逆的嚴重汗水代償。紅孩兒第一帥男星王海輪也是手術代償受害者之一。此次抗議的召集人,原想解決腋下多汗,術後卻成全身性出汗,身體反而味道更重,希望衛福部能廢止此項手術,不要再讓更多的人受害!傳統交感神經阻斷術止汗 轉代償性多汗不可逆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黃耀立醫師表示,傳統交感神經阻斷術是從腋下開孔進去,讓肺塌陷找到中膈腔裡面的交感神經叢後燒掉,一旦神經被破壞,上半身雖不會排汗,但汗水可能轉移到下半身,變成代償性多汗是不可逆的!若想永久處理多汗問題,以腋下問題來說,不動刀的新治療趨勢如微波熱能止汗術,通過美國FDA及衛福部「腋窩多汗症」治療功效認證,透過高強度的微波熱能直接精準破壞腋下小(多汗)汗腺以及大(味道)汗腺,只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療程,就可以一次同時解決多汗、味道問題。經過長庚醫院臨床證實,效果可以媲美手術,且不用擔心傳統手術造成汗水轉移的問題,也不會留下永久性疤痕。真的「汗如雨下」 一小時解決30年多汗困擾典型家族遺傳多汗症的洪小姐,家中四個姊妹就有三個人有腋下多汗及異味問題,嚴重時汗水更會直接滴到地上,因此有「挑衣達人」的稱號。近期因Y2K穿搭熱潮興起,嶄露曲線、鮮豔色彩的亮色系服裝成主流,電影《芭比》更帶起粉色風潮,洪小姐無奈表示亮色系是多汗症的地雷款式!自己就曾被拍到粉色無袖上衣留下明顯汗漬的照片,下定決心要永久解決腋下問題,經皮膚科醫師諮詢後,進行微波熱能止汗術療程,約一個小時就解決三十年來的困擾,當天施作完療程即正常上班工作不影響生活。黃耀立副部長提醒,若有腋下多汗或是異味問題困擾之民眾,不要聽信偏方,需尋求專業醫師諮詢協助,並可上網搜尋就近的全省皮膚科下設立之清新門診預約諮詢,審慎評估為自己的就診的安全及有效權益把關,輕鬆重返清新自信人生。

評估老年患者功能期望 手術治療脊椎疾病有效提高生活品質
脊椎疾患在老年人中極為常見,可以被視為身體退化及衰老的必經歷程,且往往伴隨危及神經功能的變化。安南醫院榮譽院長林瑞模表示,由於近30年來,人類平均壽命提高了二、三十歲,治療的觀念(尤其是手術)迅速調整,「微創」的概念也隨之被強化,預留日後關節退化時可治療的空間。不過,微創的重點絕對不是「傷口小」,而是盡量保持脊椎管及神經附近組織受到最小傷害。手術治療脊椎疾病 患者滿意度高達85%林瑞模院長進一步說明,脊椎的退化及衰老會導致椎間狹窄、黃韌帶鈣化、骨質疏鬆、韌帶鬆弛和小面關節炎等,鑒於複雜的變化及考量長期影響,時常為診斷和治療帶來困難。他提到,手術治療基本上已經可處理脊椎所有疾病,包括疏鬆性骨折、椎管狹窄、滑脫、側彎等,且患者術後中長期滿意度高達85%。然而,也有七至八成以上會自行緩解、或以保守治療就有不錯結果;需要進行手術的,通常已經存在不可逆的解剖和病理變化。人口老齡化使脊椎手術需求增 2大問題須正視林瑞模院長指出,手術對老年脊椎疾患而言,效益肯定是正面的,惟疾病多樣性及手術的適應症,必須根據多因素來考慮,像是疾病類別、一般醫療狀況、身體和心理評估等。不過,人口老齡化和脊椎手術數量的增加,引發了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因應人口結構變化,醫療費用急劇增加,預估到 2040 年,醫療保險費用將增加六倍;二是脊椎手術依然存在大量併發症的風險,因而更需慎選符合資格的醫師和適合病人的適應症。術前謹慎詳細評估 改善老後生活品質另外,老年患者的脊椎手術目標與年輕患者不同,重返工作崗位為非必要考量,而是改善「生活品質」為首要。因此,林瑞模院長解釋,任何手術介入之前,必須考慮患者的功能期望,並詳細說明手術建議,才能獲得最安全、最舒適,以及最持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