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黴漿菌肺炎大爆發 病原體如何區分?專家給答案:精神狀態是關鍵
大陸北方地區近日進入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呈現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種病原體共同流行的態勢。當孩子出現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時,家長如何正確處理?又該如何區分是哪種病原體感染?對此,北京兒童醫院呼吸一科主任醫師秦強做出詳細說明。《北京日報》報導,秦強表示,支原體感染一般多見於學齡期的兒童,一些年齡較大的兒童早期症狀表現為高熱和刺激性乾咳;而流感的早期症狀是突然高熱,往往伴有全身症狀,一些年齡較大的兒童會出現頭痛或肌肉關節痠痛,年齡小的孩子可能不太會表達,通常表現為精神狀態與以往不同,嬰幼兒可能會出現精神萎靡等情況,需要引起家長關注。秦強說,腺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也是呼吸道感染中常見的病原體,但這些病毒感染沒有特效治療藥物,以觀察病情變化和對症治療為主,「腺病毒有很多種分型,其中只有部分型別感染才可能在2歲以下的兒童中引起比較重的腺病毒肺炎,表現為持續高熱,經過一般治療往往沒有緩解,同時伴有呼吸系統明顯改變,出現呼吸費力、明顯咳嗽喘息等,甚至出現精神方面的改變」。專家說明,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兒童檢測出腺病毒陽性,如果沒有明顯的下呼吸道感染,可以在家對症處理;而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一般來說就像普通感冒一樣,只要科學護理、對症用藥、適當多喝水就能安然度過感染階段。只有少部分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基礎疾病的兒童,當病毒侵犯到下呼吸道才可能引起一些比較重的感染,情況比較少見,需要臨床醫生鑑別診斷。秦強指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世界範圍內引起5歲以下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重要的病毒病原之一,感染後早期症狀類似於普通感冒,可出現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聲啞、低燒等症狀。大多數患兒症狀會在1至2週內自行消失,少部分可以發展為毛細支氣管炎或肺炎。大多數感染者可完全康復,但感染後不能產生永久免疫。孩子出現發熱等症狀是否需要立刻就醫?秦強表示,年齡較小的嬰幼兒,特別是3個月以內的嬰兒出現明顯發熱,建議及時就醫。學齡期以上的兒童,出現高熱伴有輕微呼吸道症狀,沒有其他全身表現,建議居家觀察並使用一些對症藥物。如果持續高熱3至5天,或伴有明顯的呼吸系統症狀加重,建議家長及時帶患兒就醫。

4歲童高燒不斷!父母做「這件事」孩子腦損傷進ICU 醫揭「首推退燒方法」
大陸廣東深圳有名4歲女童於近日反覆高燒,父母多次用75%酒精擦拭和濕敷以試圖降溫,然而竟導致女童臉色蒼白、嘔吐、渾身沒力氣,經診斷為酒精中毒,大腦功能受損,被緊急送入加護病房。醫護人員指酒精可以透過皮膚吸收,呼籲勿用偏方退燒。對此,兒科醫生也分享了「首推退燒方法」。女童母親表示,女童於近日反覆發高燒,所以她用棉片沾酒精擦拭和濕敷孩子的身體及額頭,只要一高燒就會擦,未料女童臉色蒼白、嘔吐、渾身沒力氣。而後緊急送女童至醫院檢查,發現丘腦稍微腫脹,顯示有代謝性腦病或者中毒性腦病,經診斷為酒精中毒,大腦功能受損,被送入加護病房,所幸經2天的治療後終於甦醒,近日除了語速稍慢,沒有其他大礙。醫護人員指出,酒精可以透過皮膚吸收,大量使用恐會導致過敏,嚴重更會引起急性酒精中毒,建議勿用偏方。武漢兒童醫院專家提醒,除了擦酒精退燒,還有幾種退燒方法家長也別嘗試,像是使用阿斯匹靈、過多的退燒塞劑、逼汗。對於低燒的孩子,專家則首推溫水洗浴,但若孩子燒到39度以上,使用退燒藥後,仍高燒不退,且有精神不佳、氣喘不休、疼痛難耐、嘔吐不止其一症狀,就要盡速就醫。

打造不生病體質2/發燒就吃藥?棄械投降恐更糟 營養師揭「3大禁忌食物」
發燒要不要吃藥?專家認為若只是一般感冒,太快服用退燒藥猶如自行棄械投降,反而讓病毒有長驅直入的機會,建議試著先相信自身的免疫力,讓免疫細胞抵抗病毒。營養師也提醒,生病時一定要避免3類食物,包括「超加工食品」、「精製糖」、「油膩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降低免疫力,同時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恐怕會讓病況更惡化。根據疾管署資料,單周類流感就診已達8.1萬人次,其他如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也在社區內造成流行,而新冠單週併發症通報也達流感重症的6至10倍,小兒科醫師巫漢盟日前也在臉書發文說「生病寶寶多到爆」,同時也提醒家長今年冬天要格外當心。李思儀中醫師透露,曾有一位小女生因感冒來求診,不僅咳嗽、多痰,甚至出現頭痛、胸痛,連續吃抗生素將近一個月,卻還是感到不舒服,也因此一直請假無法上學。「我先用針灸緩解她的頭痛、胸痛,再開立一些扶正氣的中藥,後來小女生回診明顯好轉,還開心透露連生理痛都解決了。」李思儀說,每個人無可避免都會生病,但如何因應就很重要,例如許多人確診新冠肺炎後有長期咳嗽等後遺症,有些可能因初期延誤治療所導致,另外也可能因本身氣管敏感較弱所致,但一不舒服就亂吃成藥也不正確,因為中醫認為要「論證辨治」,才能對症下藥,如果只是靠藥物壓抑症狀,沒辦法讓身體真正健康。「以發燒來說,不建議立刻吃退燒藥,而是應該先觀察體溫,如果是長時間低燒就要警覺,找出低燒的原因;或有熱筋攣病史的幼童才需要退燒。如果觀察是感冒引起的發燒,即使燒到攝氏39度也不必緊張,應該試著相信身體的免疫力。」李思儀說,發燒是免疫系統正與外來的細菌或病毒作戰,心跳變快、血流增加是為了送更多的免疫細胞去前線作戰,這時退燒猶如先息兵,病毒反而容易長驅直入到體內,病程反而比較久。發燒時如果選擇中藥治療,可以增加服用藥粉的次數,李思儀說,以她自己開立的中藥為例,可以每隔3小時服用一次。「這樣做的用意是增加藥物濃度,有助縮短發燒時間,讓『外邪』(病毒)不要長驅直入。」研究顯示,若能全家人一起用餐,孩子飲食會較為均衡、不挑食,也會減少吃油炸食物。示意圖 高市觀光局提供(示意圖/高市觀光局提供)營養師程涵宇認為,正確的飲食習慣可以讓身體更好地應付細菌、病毒攻擊。「身體的免疫反應依賴許多微量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D、鋅、硒、鐵和蛋白質等,所以首先一定要均衡飲食。」蔬果尤其重要,但如何讓孩子多吃一些?程涵宇建議將水果做為孩子平時的點心,例如在麥片或優格中加入水果;同時在冰箱或家中顯眼處放置水果,勾起孩子想吃的慾望。「以我自己為例,我每天會讓孩子至少吃一種富含維生素A 的綠葉或黃色蔬菜,如菠菜、青花菜、深綠色蔬菜或胡蘿蔔;每天至少也要吃一種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如柳橙、柚子、草莓、番茄、奇異果和青花菜。」程涵宇更建議盡可能全家一起吃飯,研究顯示,當孩子們與家人一起吃飯時,他們會吃更多的蔬菜和水果。當孩子生病時,程涵宇會給予足夠的水分、蔬果,同時還有好消化的蛋白質食物,例如蒸蛋、去皮肌肉、洋蔥雞湯等,同時再額外補充維生素C、D保健品,同時提升抗氧化力與免疫力,縮短病程。另外,程涵宇也提醒生病時絕不能吃「超加工食品」、「精製糖」、「油膩食物」3大類食物,否則會增加身體發炎反應,讓病況更惡化。李思儀則建議生病時「減食」調養,「生病時要傾聽自己的身體聲音,不餓就讓腸胃道休息,多喝水、多睡覺,不必急著補充大量蛋白質食物。」李思儀說,如果發燒的孩子昏睡不想吃東西,媽媽千萬不要強逼,這時候讓孩子多睡覺反而比較重要。如果孩子餓了就吃清淡的吃白粥這類不油膩的食物,慢慢等待身體恢復食慾,當感受到飢餓感時,中醫稱之「胃氣來腹」,也是身體邁向恢復健康的時候。

高燒不退難以表演 薛之謙「真的退票了」…來回機票住宿也包退
中國藝人薛之謙的演唱會有個蠻著名的梗,就是粉絲總是會找理由在某個環節大喊「退票」戲弄薛之謙,沒想到這個梗近期真的成真了。薛之謙日前在四川成都舉辦演唱會時,因為高燒39度遲遲不退,虛弱到無法表演,就在演唱會開場環節時,親自現身向粉絲致歉,現場宣布開放退票。而且退的不只是演唱會的門票,就連粉絲的交通、住宿費用也全包了。薛之謙在10日出現在成都演唱會舞台時,氣色明顯不佳,說話也有氣無力。在與進場的粉絲進行短暫的寒暄後,薛之謙就開玩笑的表示「你們今天看到我穿成這樣上台,想必應該知道有事發生了吧?好吧,那我就不瞞你們了。非常不幸的一件消息,我現在發燒發到39度,然後我扁桃體發炎也發炎到一個最重的狀態了,所以可能今天的演出沒法正常進行了。」薛之謙也在舞台上表示,原本只想透過微博、抖音等社群平台公布消息,但想到有許多粉絲是千里迢迢的來到現場,所以他覺得自己有義務親自向粉絲們致歉。之後,薛之謙更是帶頭玩起過去粉絲最愛玩的退票梗,直言「儀式感還是要有的,如果今天不能演的話,你們應該喊什麼?」粉絲們也很齊心協力的大喊「退票」,滿足玩興的薛之謙也笑著大喊「我今天同意了」。之後薛之謙在舞台上講述退票規則,他表示,成都當地的觀眾,可以隨時進行退票。而非成都、從外地來的觀眾,不僅能退演唱會的票,包含火車、飛機票等交通費用,以及在成都當地住宿的費用,薛之謙直言「這些我都給你們退了,我來負責」。薛之謙最後也表示,未來他一定會重返成都,觀眾們也可以選擇保留這次演唱會的門票,屆時待薛之謙下一次返場成都後,可以直接用現在的門票進場下次的演唱會。而讓人感動的是,薛之謙並非是單純上來說說規則就馬上離場,而是在台上待上好一段時間,竭盡所能地與粉絲聊天、合唱,事後也有不少粉絲因為薛之謙的態度而被感動。而主辦單位也在微博上發表聲明,表示「薛之謙先生昨日出現低燒和扁桃體發炎症狀,在緊急治療後未見好轉。在今天登台表演後,因身體原因無法保質保量完成演出。對此,主辦方潮石音樂對於給所有觀眾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所有觀眾均可無條件申請退票。」

6歲男童動包皮手術10天後死亡 家屬控醫療疏失:2項指數超高
福州一名6歲男童日前在包皮手術10天過後,身體持續低燒不適、意識喪失,最終搶救無效死亡。對此,家屬控訴醫院在術前並未確實注意,檢查結果存在異常仍進行手術,而相關工作人員則回應,稱該異常僅超出正常範圍一點,當時患者手術順利,複診時也處置得當,認為手術與後續併發症無關,建議家屬驗屍釐清死因。根據陸媒《海峽都市報》的報導,當事醫院的醫務部工作人員表示,患者(6歲男童)十幾天前(7月24日)動了小手術,順利完成後就出院,2日又因傷口局部疼痛複診,但在3日上午,患者出現無明顯誘因嘔吐等症狀,並無及時就醫,而是選擇當地(貴安)一家診所進行診療,下午4時患者症狀加劇,最終搶救無效死亡。對此,男童家長出示了孩子的術前檢查報告,並稱孩子當時明明有2項數值超高(肌酸激酶同工酶、竇性心律),醫院卻無及時告知和提醒風險,術後也沒有對超高數值的2項問題進行複查,後來主動回診,醫師也沒有在病歷上登記,更表示低燒就吃布洛芬(常用於止痛、退燒、消炎的藥物),僅僅是口頭安撫而已。隨即,院方解釋,患者術前檢查結果異常僅超出正常範圍一點,且患者手術順利,但院方會按照規定調查當事醫生疏漏病歷之事;另外,醫院工作人員表示,患者目前死亡原因仍不明,存在中毒、外傷、急性疾病發作、延誤就醫等多種可能,與前期的診療沒關係,建議家屬進一步驗屍找出死因。

平時愛吃燒烤竟感染「E型肝炎」 醫師提醒孕婦與老人要特別小心
愛吃燒烤的人要注意了!南京一名男子平時喜歡吃串燒,尤其是烤腰子(豬腎臟),但在日前,他突然感到身體無力、噁心想吐,甚至出現了低燒反應,緊急到醫院就診後,才發現自己感染了「戊型肝炎」,俗稱「E型肝炎」。根據陸媒《937江蘇新聞廣播》的報導,「戊型肝炎」是由一種「戊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臟疾病,算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若食用受感染動物並未被煮熟的肉類,亦可能不小心感染。此種病症好發於春夏,潛伏期一般為2至8周,主要病症表現為食慾下降、疲乏,甚至出現黃疸。報導指出,感染戊型肝炎者亦可能出現急性肝衰竭或致死,尤其是孕婦,更將導致流產風險提高,死亡率更會高達20至25%。另外,對於抵抗力差的族群,特別是老人,更要注意食品的衛生狀況,包括不要食用不乾淨、未煮熟的貝類或肉品,加強清洗蔬菜水果等等。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相關資料顯示,對於戊型肝炎來說,預防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般患者不需要住院,但若是孕婦、猛爆性肝炎則要住院治療;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在處理食物或進食前應徹底清洗雙手,盡量使用公筷母匙,也應妥善儲存食物,並確定肉類、內臟、海鮮等有確實煮熟才開始食用。此外,也應特別注意齧齒類動物的衛生環境,避免直接赤手接觸,或選擇在接觸過後盡速清洗消毒。

婚禮用餐後「48人食物中毒」腹痛狂拉 衛生局一查傻眼:在畜舍旁烹飪
越南廣治省肇豐縣日前發生一起集體中毒事件,大家在婚禮派對上用餐後,有48個人食物中毒,出現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衛生局接獲消息後錢來調查,發現準備菜肴的地方就在牛和家禽畜舍旁邊,且一旁還有蒼蠅飛來飛去,環境非常差。綜合外媒報導,事發於5月15日上午11點,有500多人前來參加一場婚禮,沒想到卻有48個人食物中毒,出現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有些人甚至出現頭痛和低燒。廣治省衛生局接獲消息後,立刻前來調查,發現婚宴上的食材、肉類、海鮮以及冰塊中,含有多種能夠大量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且經專業機構認定,負責準備此次婚禮菜餚的女廚師,不具備營業執照、食品安全知識培訓證書等必要證件,且她在準備食材的地點,僅距離雞舍和牛舍1公尺,目前案件還在調查當中。

妙齡女狂喊累!醫一查「肝指數衝2000」 曝2徵兆恐是病
現代人作息不正常、工作壓力大,經常感到身體疲乏,不過就有醫師提醒,若是適度休息過後仍覺得累,或是伴隨發燒、頭暈、體重增加等症狀,要小心恐是「疾病性」疲勞。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在臉書分享診間病例,一名長期失眠的年輕女性前來求診,並不斷抱怨「我好累、我真的好累」,原先以為是睡眠不足導致,不過因病史紀錄該名患者是B肝帶原,為了保守起見還是抽血檢查,沒想到病患的肝指數竟飆至2000,立即通知她到腸胃科進一步追蹤治療。陳欣湄指出,一般的疲勞可能因為缺乏睡眠、身體過度運動、長期壓力等原因造成,但若是不論怎樣休息都無法緩解疲勞,又或是疲勞合併出現其他症狀,便須檢查是否為疾病引起。以下為4大合併症狀1.慢性疲勞症候群:主要症狀是疲勞,但可能出現其他症狀,像是肌肉痛、低燒、喉嚨痛、淋巴結腫大或注意力問題等。2.各種類型的貧血:因血液供應氧氣的能力降低,很常聽到貧血者會容易出現疲累感,可能合併頭暈、掉髮的症狀(但有的貧血什麼症狀都沒有)。3.甲狀腺低下:甲狀腺負責身體代謝,代謝下降就可能感覺疲倦,有些人會合併怕冷,頭髮粗燥、易落髮、體重增加等症狀4.糖尿病:高血糖會對粒線體造成傷害,糖尿病嚴重時會合併3多症狀(吃多、喝多、尿多)對此,陳欣湄提醒,正常的疲勞在適度的休息後,會改善不少,「但疾病性疲勞,不論你怎麼睡、怎麼休息,恐怕改善程度都不大!」

新冠後皮膚過敏搔癢難耐 中醫:這類食材搭配兩大穴位幫助改善
近日國內又新增數起確診後出現「猴痘」的病例,除了「猴痘」之外,新冠後出現皮膚搔癢及皮膚顆粒水泡的問題也十分常見,但新冠後皮膚癢及「猴痘」皮疹之間有什麼區別?讓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來說明。確診後胸腹出現塊狀紅疹 泛紅、搔癢難忍受二十二歲的王小姐在年前曾經感染新冠肺炎,經治療後,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狀均消失,但是在洗澡時發現腹部及胸口處有紅色塊狀的疹塊及水泡,大小約五元幣大,以腹部為中心叢聚散生,不時會有突發性搔癢,周遭皮膚泛紅,偶覺得烘熱,紅疹周邊有粟粒狀的脫屑,夜間及洗澡後搔癢難耐,反反覆覆地發作,有時會搔抓至出血,影響皮膚外觀,因而求助醫師。賴博政醫師說明,新冠後期出現的長新冠症狀,其中一個常見的是皮膚病,這類皮膚的疾病類似「猴痘」,相類似之處是有皮膚搔癢、頭痛、肌肉疼痛、低燒和倦怠沒精神表現,但是「猴痘」比較常發生在發燒後三天內出現,往往較集中於面部和四肢,大小較小,以顆粒狀紅疹為主,但此類皮疹往往是新冠後反覆出現,以大面積斑塊為主。賴博政醫師指出中醫早期就有提過類似的概念,像是古書《金匱要略》提到「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隱疹。」外邪入侵、病邪未除 兩大穴位緩解皮膚搔癢目前對於確診後皮膚搔癢、容易有破皮搔抓的情形還不是明瞭,中醫認為可能與外來時疫邪氣有關,一開始出現外邪風熱邪氣侵犯體表,造成體表以發熱為主,頸項肌肉緊繃,氣血循環不流暢而造成的頭痛。中期在身體正氣不足的狀況而造成,全身疲勞倦怠,體力精神都變差。後期因為病邪未除,邪氣入血分造成血熱內盛,皮膚底下因為充血後有紅暈,突起於皮膚表面且十分搔癢的表現。中醫會針對皮損的樣貌及兼症,加入體質的概念,做出不同的診療。賴博政醫師分享,平時可以善用兩個穴位,預防緩解皮膚搔癢的發生。1. 曲池穴:曲池穴本身是手陽明大腸經,屬於氣血湧盛的經絡,且具有疏熱祛風,調氣和血的功能。位置:彎曲手肘,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骨邊連線的中點。2. 筑賓穴:筑賓穴是腎經的穴道,具有疏理下焦,清熱解毒的功能,是中醫認為的解毒要穴。位置:小腿內側面,內踝尖上五寸,在骨後緣肌腹內下方凹陷處。此外,在飲食宜注意多吃些性味寒涼等蔬果,可以幫助體內熱毒餘邪的排解,在水果類可以多吃香蕉、西瓜、香瓜、水梨蔬果,因為以上四種水果性味是甘寒,帶有些清熱解暑,除煩止渴的作用。蔬菜類可以多食用芹菜、苦瓜、綠豆、薏苡仁,因為以上蔬菜帶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在,適合因熱盛引起的皮膚斑疹,並帶有利水滲濕的作用。但須注意以上蔬果都偏寒涼,如果食用過量,也有可能造成腸胃腹瀉的情況,最好諮詢專業醫師以尋求幫助。

起床總覺得累? 小心「慢性疲勞症候群」找上門
我有一位女性友人,年紀33歲,在美妝公司擔任產品企劃行銷。面對工作的她,十分有幹勁、而且充滿活力,常常加班也不覺得累,下班後還會揪朋友去居酒屋喝兩杯閒話家常,在我看來,是個在工作與生活上都能享受壓力,還懂得減壓放鬆的女生。最近,她跟我抱怨這兩年體力變差,老是覺得疲累,無論刻意將睡眠時間拉得多長,但起床後不到一小時就開始無精打采,甚至感冒時還會全身肌肉痠痛。漸漸地,上班精神不濟,想文案的速度變慢,她越來越難集中精神,記憶力也逐漸退步,一轉身就忘了現在該做什麼。因此,每天工作必須喝上三杯咖啡才能稍微維持清醒。好不容易熬到六點下班,只想趕快回家,窩在沙發休息,完全沒有動力出門社交。就算休息了一整個晚上,隔天又重複同樣的情形,每天都希望盡早下班、週末趕快來臨。奇怪的是,就算週末在家休息了整整兩天,沒特別做什麼,依然覺得很累。她曾以為自己是不是有內科疾病或罹患癌症,但到醫院做了精密的健康檢查也沒有找到答案,於是便向我求助。聽完她的陳述,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呢?如果有的話,你可能也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一員喔!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當你發現,自己有長達半年以上或更長時間出現嚴重的疲勞感,而且還伴隨著肌肉痛、頭痛、低燒、胃腸道症狀、淋巴結腫大等現象,無法找到明確的病因,但是有這些自律神經失調和免疫功能紊亂的表現,就是所謂的慢性疲勞症候群。美國疾病管制局將其做了具體診斷標準,你可以針對下列條件判斷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症狀。慢性疲勞症候群主要診斷條件一種持續且逐漸發展出來的疲憊感,持續半年以上,無法藉由休息來緩解。沒有合併其他可以解釋疲勞原因的情形,如過度運動、慢性疾病等。造成工作、日常社交活動降到正常狀態的一半以下。【書籍資訊】《今天也活得輕鬆一些:身心科醫師給「高功能焦慮者」,關於心理健康的全面方案》獻給自我要求高、不想讓他人失望的你!結合[身心醫學]X[認知治療]X[用藥說明]陪伴你找回身心的平衡!身心科醫師‧李旻珊 著

手腳冰冷全身抖 毒物專家怕爆:是不是被跟了
口罩政策即將鬆綁,大家也漸漸習慣和疫情共存,但其實每日確診人數仍在萬例徘徊。毒理學專家招名威近日確診,確診前3天手腳冰冷,而快篩都是陰性,「當下真的很毛骨悚然,瞬間覺得是不是被跟了。」招名威在臉書發文說,「回想上禮拜,病毒在身體裡面潛伏的前3天,其實真的很難察覺,就連我這麼觀察力入微的人,都還只是覺得是不是衣服沒穿夠?為什麼手一直是冰冷的?」2天後,情況越來越糟,招名威表示,有時候身體會全身發寒顫抖,沖熱水澡都沒用,「可我當時還是快篩陰,但就覺得實在不對勁卻找不出原因,當下真的很毛骨悚然,瞬間覺得是不是被跟了。」招名威說,「確診之後的3天幾乎都是處於昏睡階段,感覺很像宿醉,暈暈的,症狀都是輕症,低燒在38度左右,頭痛、咳嗽、喉嚨痛、畏寒等,而且我還依稀記得有人要採訪我,但我也忘記我電話裡是怎麼回覆的,反正記憶挺模糊的。」不只有招名威中獎,爸爸也陽性,招名威說,爸爸的康復狀況速度快他很多,中午前吃藥,晚上身體情況就好轉,不過說實話,新冠病毒是如何進入我的生活圈?我還是一頭霧水。雖說現在都是以輕症居多,但確診還是挺不舒服的,而且造成生活上很多困擾,我都還是建議大家平時把口罩戴好,該做的防護還是別少,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這個最重要!」

16歲少女經痛到性格大變 父母帶去檢查見她「腹中藏10cm物體」嚇傻
不少親友或伴侶都體驗過經痛者的「狂暴模式」,但要注意腹痛有時可能是其他疾病徵兆。中國大陸浙江一對父母誤以為抱怨腹疼的16歲女兒鬧經痛,起初不以為意,直到女兒痛到「個性大變」才趕緊帶去就醫,沒想到一檢查,女兒卵巢內竟有長達10公分腫瘤。據《頭條日報》報導,原本個性乖巧又成績優異的少女,近半年突然個性大變,且總是抱怨肚子不舒服,少女父母起初以為孩子是經痛腹疼,未料後來帶她就診、吃藥都未改善,女兒性格還變得越來越暴躁,嚇得爸媽帶她去精神科檢查,確認是不是課業壓力或其他心理造成腹痛。但直到少女有次腹痛到冒汗還低燒,父母才帶她去做徹底檢查,醫師在超音波與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少女右卵巢有顆直徑長達10公分腫瘤,且高度懷疑為惡性,立即對少女安排手術。所幸,少女經腹腔下卵巢瘤分期手術後,不只恢復健康也不影響生育能力。醫師則提醒,若孩子腹部有不明疼痛或腫脹增大,一定要趕緊就醫。

噴酒精沒用!諾羅病毒春節來攪局 營養師教戰中鏢者「這樣吃好更快」
本周末即將迎來農曆新年假期,但根據疾管署監測發現,國內光是上周1月8日至1月14日,全國門急診因腹瀉就醫的人次,就快破14萬人次,高於去年同期;且這波的腹瀉所檢出的病原,主要以諾羅病毒為大宗,過去四周更爆出64起腹瀉群聚通報,也較去年同期56起還高。疾管署呼籲,有上吐下瀉症狀的民眾,請務必等症狀解除後至少48小時,再恢復外出活動;營養師高敏敏之前也做出了有關諾羅病毒感染者,「怎麼吃才能快快好」的建議,提供給外界參考。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近期腹瀉就診人次呈現上升趨勢;全國近4周就接獲64起腹瀉群聚通報,較去年同期56起高,其中就有28起被檢出諾羅病毒,佔比高達44%。由於諾羅病毒型別眾多,不分年齡層,都可能因食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手部接觸受污染的物品,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黏膜,或是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整體症狀可持續1至10天,若發生在農曆新年假期,看診就會顯得更加麻煩。營養師高敏敏對諾羅病毒凡飯的提醒。(圖/翻攝營養師高敏敏臉書)營養師高敏敏過去曾在粉專發文提到,諾羅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低燒或發燒、全身肌肉痠痛等等。一般孩童的嘔吐症狀較為明顯,會持續1至2天,且該病毒最可怕的是,可在體外環境可能可存活長達2至3周,即便患者身體恢復,至少仍有3天還是具有傳染性。高敏敏建議,生活中務必用肥皂勤洗手,因為光用酒精或乾洗手消毒是沒用的;另外要戴好口罩,環境也要勤消毒,尤其患者便後、嘔吐物碰過的物品檯面,必須要以含氯漂白劑清潔,才算徹底消毒。而一旦中鏢,要怎麼吃,才能好得快又能補充體力呢?高敏敏分享3點:1、注意補水分+電解質避免上吐下瀉太嚴重而產生脫水現象。2、少量多餐+清淡飲食避免過油、高糖食物刺激蠕動、加劇腹瀉。3、注意營養攝取補充優質蛋白質,幫助腸胃道細胞修復,康復也記得要持續調理飲食,避免增加腸胃負擔。

4寶媽教「洋蔥退燒」秘訣…免吃藥效果超好 醫證實有用:但限1條件
發燒會引起身體不適,一般人通常會選擇吃退燒藥,但如果身邊沒有藥,該怎麼辦呢?中國安徽有一名媽媽,日前分享退燒的秘訣,那就是用「洋蔥」,引發網友討論。對此,醫生也說話了。抖音「4個孩子媽媽」分享影片,透露可以把把洋蔥切開,取裡面比較厚的那層,因為越厚水分越多,直接包在腳底並穿上襪子,記得要按2下,否則會不伏貼,這樣長時間包著,就算退燒了也不要取下來,可以避免反覆發燒,效果非常好,同時提到2個女兒確診燒到38.8度,她也發燒38.5度,「都是這樣退燒的」。把洋蔥厚的那層包在腳上。(圖/翻攝自抖音)消息曝光後掀起熱議,有網友表示有效,「我以前也是這樣給小孩退燒,這次我還是這樣給自己退的燒」、「親測,效果超級好,降溫止咳」,不過也有人試了沒效,「很早以前就知道這個辦法,沒用」、「這個方法對我不起作用」。據《快科技》報導,針對洋蔥退燒法,有醫生跳出來進行解釋,使用洋蔥敷在腳底板退燒的方法有用,但只針對於低燒,如果燒到了38度以上,就必須使用退燒藥,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等,此時再使用洋蔥就沒什麼大用了。由於洋蔥具有散風寒氣的功效,吃洋蔥能對呼吸道、腸道內的細菌產生一定的抑菌作用,但如果高燒嚴重,就不推薦使用洋蔥來退燒。

印度男子下體疼痛1個月 醫生檢查驚見「寄生蟲在蛋蛋內開轟趴」
印度一名26歲的男子近期因為持續疼痛1個月,最後受不了前往醫院接受診療。沒想到醫生在男子的陰囊內發現寄生蟲的存在,而寄生蟲在男子的陰囊內不斷地扭動,就好像是在舞廳內跳舞般,才造成男子感覺不斷疼痛。根據《arstechnica》報導指出,這起案例於8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這名26歲的男子因為下體持續疼痛,日前前往Max Super專科醫院就診,結果醫生發現男子除了陰囊疼痛、腫脹外,身上還出現低燒的情形,於是便幫男子坐超音波、血檢。最後發現男子的陰囊內竟然有寄生蟲不斷地扭動。後來醫生確定了入侵男子陰囊的寄生蟲是班氏絲蟲(Wuchereria bancrofti)。報導中指出,這種寄生蟲在亞洲、非洲、西太平洋、翁南美洲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均可見。平時是透過蚊子傳播,壽命有5至7年,每次交派可以產下數百萬隻微絲蟲(microfilariae),而微絲蟲會引發淋巴絲蟲病(lymphatic filariasis),進而導致淋巴水腫、象皮病等症狀,而男性則會出現陰囊腫脹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睪丸炎、附睪炎等症狀。報導中也提到,這名男子會感覺下體如此疼痛,主要是因為微絲蟲已經進入到他的淋巴管中扭動,出現「絲狀舞蹈現象」(Filarial dance sign),這情形除了會感覺疼痛外,同時也會造成淋巴管擴張、性功能障礙等問題。目前該名男子已經接受為期3周的抗寄生蟲藥物治療,目前男子康復狀況良好,經過再次檢測後,已經沒有再看到「絲狀舞蹈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