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被同一種癌症接二連三地纏上,這是多麽恐怖的經歷!從去年6月到今年6月,大陸浙江省紹興市的林亞中(以下皆為化名)一家就像被施了魔咒:59歲的大姐林亞中和二姐林亞美以及三妹林亞華,接連患上肺癌。這一年裡,三姐妹先後找到同一個醫生做了肺癌切除手術。連她們的鄰居也覺得不可思議。《錢江晚報》報導,去年6月份的一次常規體檢,讓林亞中的生活跌入了低谷,她被檢查出肺裡有結節,當地醫生建議盡快複查,但林女覺得不痛不癢,也沒有咳嗽,而且聽說周圍人有肺部結節的不少,拖了一個多月後,才到杭州市一醫院心胸外科覆查。接診的心胸外科江洪主任,憑藉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來者不善,最好馬上進行手術。之後,江主任為她做了單孔胸腔鏡下的肺段切除,手術很成功,一個多小時,就拆除了她體內這個定時炸彈,病理結果為「微小浸潤性腺癌」。所幸發現得比較早,林亞中也算是逃過一劫。大姐林亞中的病情,也給這家人敲響了警鐘。又過了一個月,負責照顧大姐的二姐也去做了一次日常體檢,結果猶如晴天霹靂,她也中招了,兩肺多發小結節,其中左下肺的一枚較大,幾乎是和姐姐一模一樣的經歷,之後,她也找到江洪主任做了左下肺癌切除手術。術後病理顯示,她也和大姐一樣患上了腺癌,所幸發現及時,也沒有發生轉移,預後較好。兩個人的經歷,讓一家人都開始重視肺部檢查。讓人沒想到的是,今年6月初,55歲的三妹林亞華也在體檢中查出了肺部結節,情況和兩個姐姐如出一轍。她的手術預約在今年7月份,但有了兩個姐姐的經歷,她反而少了一份擔心,「我兩個姐姐都恢復得很好,跟正常人一模一樣,我也發現得早,沒事,就是要挨一刀吃點苦了。」江主任說,林家姐妹這都不吸煙,也沒有從事特殊職業,這就基本上屬於遺傳易感性的問題。江主任強調,家裡真有肺癌患者親屬也不要太過緊張,肺癌大部分是後天原因造成,並不會像遺傳性疾病那樣連代或者隔代遺傳,但如果家族中不止一人患肺癌,就應當懷疑是否存在家族遺傳易感性,應定期就醫檢查。
這間醫院太恐怖!墨西哥一名孕婦日前在醫院接受剖腹產手術,沒想到過程中竟突然停電整整約26分鐘,由於醫院被用發電遲遲沒有啟動,執刀醫師只能硬著頭皮拿出3台手機,打開手電筒後繼續剖腹產工作。不過由於照明不足,醫師在手術過程中,竟不慎將小寶寶耳朵割開,且執刀醫師刻意隱瞞嬰兒狀況,讓父母相當不滿。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這起事件發生於6月6日,19歲孕婦烏里桑迪(Karla Urizandi)在美墨邊境墨西卡利一間地區醫院接受剖腹產手術;上午11點烏里桑迪登記住院,中午12點40分被轉移到產房,沒想到在接受麻醉後,大約12點48分醫院突然停電。不知為何,醫院備用電源沒有啟動,而執刀醫師與在場2名婦產科醫師共三人,決定繼續進行剖腹產,因此拿出3台手機、打開手電筒當作緊急光源,烏里桑迪回憶「三台手機對著我的肚子,他們開始剖腹產。我告訴他們,我不想死,實際上我當時很害怕」,她稱自己甚至對執刀醫師大吼,要求他們停止,但醫師繼續動刀,過幾分鐘後便聽到小孩的哭聲。醫院停電後,執刀醫師打開手機手電筒當作緊急光源。(圖/翻攝自推特)不過將嬰兒取出後,醫師隨後發現嬰兒長了一個血管瘤,在將其切除的過程中,醫生竟不慎將嬰兒的左耳切開;雖然醫師馬上將寶寶的傷口縫合起來,事後傷口也沒有大礙,但烏里桑迪氣憤,事發當時執刀醫師什麼都沒有說,直到目睹一切的丈夫跟她說,她才知道寶貝受了傷。烏里桑迪憤怒表示「我真的在等醫生或其他人進來給我一個解釋,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從來沒有向我解釋任何事情」,為此夫妻倆已經向州檢察官提交了報告,決心控告該醫院與醫師瀆職。
藝人納豆年初中風,女友依依陪他熬過開刀住院、術後復健,就連臥床期間便溺都是依依一手包辦,還一邊兼顧個人演藝事業。有一晚依依替納豆換7次尿布,但隔天還有工作,拍打了當時失憶的納豆,反遭納豆問:「妳是護士,怎能打病人?」其實納豆生病頭一個月不只認不得依依,也拒絕復健,好在最後王偉忠出面勸說,現在納豆在依依的陪伴下,已開始游泳也能正常開車,身體恢復狀況良好。演藝圈中也有不少藝人受另一半細心呵護的例子;朱軒洋日前打球意外十字韌帶斷裂,術後需要花半年以上的時間復健,和他同居的網紅女友何心蒂(Cindy)不只幫忙打理生活起居,也攙扶他陪他上診所復健,幫行動不便的朱軒洋打點掛號流程,當身高183公分的朱軒洋要上車時,Cindy甚至蹲地協助他把腳移到車內,看得出用情至深。韓國演員金宇彬2017年發現罹患鼻咽癌,隨即停工專心抗癌,大5歲的星女友申敏兒也依直陪伴在側,每回金宇彬化療複診都有她的身影,申敏兒也為此推掉不少工作。經過2年的抗癌,金宇彬2019年重回演藝圈,日前情侶倆也首度合作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朱芯儀去年11月體檢乳癌確診2至3期,她積極治療,但化療所伴隨而來的落髮、腸胃黏膜死壞、貓舌頭、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讓她相當負面,好在有老公衛斯理當後盾,關懷她身心的各種狀況。5月底朱芯儀開刀切除右側乳房,衛斯理也透過社群網站發文報平安,寫下:「戰場歸來,一切安好,感激不盡,大家辛苦了。」字句都透露出對她的心疼。
這段婚姻還要嗎?中國一名盧姓女子結婚11年,但婆家一直把她當外人,難產時公婆不幫忙也不照顧,更心寒的是,她被親戚打的時候,老公在一旁袖手旁觀,讓她滿肚子委屈,不知道跟誰說。盧女透露,事情要從她生第2胎說起,當時懷了雙胞胎,偏偏剛好老公在外地,生產時她只能獨自去醫院,結果不幸遇到難產,不巧媽媽錢不夠,沒辦法讓她動手術,於是打電話給公公求助,對方卻只回了一句「等著吧」,就沒有下文。好在剛好有親戚在附近,幫她墊錢才讓孩子平安出生。沒想到,盧女生產完突然子宮大出血,需要切除才能保命,等到手術結束後,公婆才姍姍來遲,而且轉了一圈就閃人,完全沒有打算要照顧她。過了一個禮拜,老公從外地回來,到醫院什麼都不管,直接躺病床上呼呼大睡,甚至連句問號也沒有。老公態度也十分冷漠。(圖/翻攝自搜狐)儘管公婆和老公態度冷漠,盧女還是選擇隱忍,依然把公婆當成自己的爸媽,在公公摔跤住院後,她二話不說拿錢救人,卻是好心沒好報,什麼都沒變。當她想向公公借錢買房,遭到對方一口拒絕,「我的錢還要留給女兒買房子」,最後還是靠她自己拚命把房子買下來。盧女跟老公抱怨,老公卻表示:「我爸媽哪偏心了呀,他買房不還特地給了8萬(人民幣)嗎?」認為爸媽已經做得夠好了,然而事實上,這筆錢是嬸嬸幫忙要來的,看在她眼裡,公婆永遠把她當外人。盧女心寒想離婚。(圖/翻攝自搜狐)有次家庭聚會,婆家看盧女做生意賺了錢,竟拱她請客發紅包,考量因為人數太多,她不想花太多錢,便提議買冰棒吃,卻得罪一個小姑的妯娌,對方叫來她老公,覺得盧女不給面子,一上來就是給了一腳。更離譜的是,老公看到她被打只是冷冷地說:「反正有人去了,不差我一個,而且一家人也沒必要打來打去的」,完全沒打算出面幫忙。盧女心死想離婚,但老公承諾以後會多關心妻子,也會幫理不幫親,盧女看老公如此真心,最後選擇原諒對方,並希望2人以後可以好好生活。
基隆市中山區德安路一帶,今日上午臨時停電,影響756戶,有一名以呼吸器維生婦人,暫使用攜帶式呼吸器於家門外求助,所幸電力於10時許恢復。台電表示,開關設備遭手動切除,已向警方報案,釐清原因。中山區市議員參選人施偉政指出,今日上午7時許,德安路一帶無預警停電,婦人立即使用攜帶式呼吸器救急,但電力僅剩兩格,附近鄰居憂心會有危險,立即致電陳情,他得知消息後,趕緊通報台電公司到場搶修,約莫10時恢復電力,目前婦人並無大礙。台電回應,今日上午中山區復興路、德安路潤隆建設(新橫濱工地)等一帶,共756戶停電,經人員巡視搶修後,發現開關設備遭不明人士手動切開引起停電,已向警方報案,釐清原因。
炎炎夏日,許多人為了解暑清涼一下都會選擇去海邊玩水。但日前在英國法爾茅斯有一名四歲男孩踩到高溫的沙子後,腳像蠟一樣融化。根據《Mirror》報導,一名4歲的男孩Ezekiel Long,在英國法爾茅斯的格雷布海灘玩耍時,腳因為踩到滾燙的沙子,被緊急送往醫院。據了解,是因為有人在海邊烤肉後,只用沙子來滅火,沒有妥善把火源徹底澆熄,導致烤肉火焰的高溫,在沙子裡持續保溫,小男孩又剛好跑過去,才會導致燙傷。 Ezekiel Long的媽媽Kerensa Long,分享了孩子受傷的照片,想要提醒其他人在烤完肉後,記得要用海水滅火或用石頭圍起來,以提醒去海邊遊玩的旅客那邊很危險。男孩返回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他的腳底都是水泡。(圖/翻攝自Mirror)然而,《CornwallLive》卻報導指出,沒有證據可以證明Ezekiel Long是在法爾茅斯附近海灘燙傷腳的。但Kerensa Long表示因為現在是夏天,只是想給人們這個訊息,讓烤肉的人在離開之前處理一下,以確保安全。「考慮到可能還有更年幼的孩子在沙灘上爬行,他們可能無法從滾燙的沙子中爬起來」,她覺得這一點更為重要。後來男孩返回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他的腳底都是水泡,醫生會把所有的皮都切除。
新冠肺炎所帶來的症狀,就像詭譎多變的病毒一樣令人難以預料。英國一名51歲女子,染疫僅一週時間就感到「手腳冰冷」,幾天後手、腳趾就痛到她難以忍受,醫院緊急救治時更發現,她的手指與腳趾已「宛如凍傷般發黑壞死」,不得不安排截肢以保住她的性命。據《鏡報》報導,居住在蘇格蘭的帕特森(Catriona 'Tina' Patterson)今年3月因染疫後併發嚴重症狀緊急送醫,愛丁堡皇家醫院(ERI)的醫療團隊發現她手指與腳趾等肢體末端發黑、壞死,更無法測量到她的食指靜脈,患處的血液疑似已經凝結,且就在眾人積極尋找病因的同時,帕特森的器官也開始停止運作。醫師認為新冠病毒很可能是造成帕特森肢體末端壞死的原因。(圖/翻攝自鏡報)雖然醫療團隊成功拯救了帕特森的性命,卻也作出艱難決定「切除帕特森的8根指頭」。醫師表示,這罕見的症狀很可能是由病毒引發的,但現階段「我們還不能100%確定是病毒造成的」,並表示她曾經接種過完整疫苗,症狀卻來得又「奇」又猛,超乎眾人想像。帕特森指出,染疫後一直感到疲憊與疼痛,尤其是「凍僵到發痛」的手、腳趾更讓她難以忍受,當時還直接對護理人員大喊「切了它們」。雖然失去8根指頭與要面對未來的漫長康健期,帕特森仍樂觀表示至少命撿回來了,剩下的就是積極復健,而她的朋友也在眾籌平台發起募款,希望能藉由大眾的力量,幫助帕特森挺過這次難關。
一名50多歲的婦人,最近半年被發現明顯變胖,坐著看電視、躺著睡覺都呼吸困難,於是前往醫院就診。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40公分乘以20公分的巨大卵巢囊腫,壓迫組織,必須進行手術治療,礙於腫瘤指數升高,擔心有惡性腫瘤情形,選擇剖腹手術,術後恢復健康狀態,取出卵巢囊腫甚至超過7公斤。病理組織報告指出,婦人的卵巢囊腫是黏液性囊腫,當囊腫愈大,手術風險愈高。一般卵巢囊腫剛開始長大症狀不明顯,不太容易被發現,但若超過10公分的巨大囊腫,極可能壓迫周圍器官,出現腹脹、腹痛、最嚴重恐致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任鄭志堅指出,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腫瘤,因卵巢位於骨盆腔深部,腫瘤不容易及早發現,而卵巢腫瘤以型態則可分為:一、非贅生性之卵巢囊腫:如功能性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瘤等等。二、贅生性卵巢囊腫:如畸胎瘤、漿液性卵巢囊腫、黏液性卵巢囊腫等。三、惡性卵巢腫瘤。卵巢良性腫瘤通常在早期較小也多無症狀,因此往往在婦科例行性檢查時才偶然發現到。等到腫瘤慢慢增至中等大小(約4~8公分以上時)才開始感腹脹或腹痛甚至腹部腫塊,若腫瘤長大到骨盆腔及腹腔時即可能產生壓迫症狀,如頻尿、便祕等等。卵巢腫瘤危險因子為:肥胖者、初經年齡較早者、不孕症患者、有家族史者等。超音波是檢查婦女生殖器腫瘤最常用、最方便,且是快速及高準確性的工具。若再配合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可提供參考區分是良性腫瘤或是惡性腫瘤。此外,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檢查也是很好的診斷工具。另外,卵巢腫瘤大於20公分以上者,巨大卵巢瘤一般而言非常少見,尤其是大於20公分以上者。患者會有如此巨大的腫瘤原因可能是症狀不太明顯、患者警覺性不夠。而本案例是黏液性囊腺瘤,是卵巢瘤中最容易形成巨大腫瘤者。黏液性囊腺瘤好發於30~50歲的女性患者,大多為單側性,只有5~10%為雙側性,一般較大,容易發生壓迫徵狀。鄭志堅說,黏液性囊腺瘤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切面常為多房有分隔,腫瘤表面大多灰色有光澤、囊壁較厚、有彈性。囊內容物為黏液性、不透明、黏稠液看似膠凍。黏液性囊腺瘤絕大多為良性(超過80%),但有10%為邊緣性惡性,不到10%為惡性。鄭志堅表示,卵巢瘤在治療上還是以手術為主,手術種類主要為囊腫切除術及卵巢全切除術兩大類。至於該執行何種手術,基本上依患者年齡以及是否要保留生育功能為主要考量。若是要保留生育力,則以囊腫切除術為主。而手術途徑分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及機器手臂輔助下的腹腔鏡手術,因為極少數卵巢囊腫為惡性,當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升高或是高度懷疑有惡性可能,建議用開腹手術。不過,透過腹腔鏡或是機器手臂輔助,傷口小,較不影響美觀。關於術後恢復時間,傳統開腹手術因肚子肌肉被拉扯,比微創手術多一些時間才能夠恢復。針對大多數卵巢良性腫瘤病人使用腹腔鏡手術即可,若有巨大卵巢囊腫或是懷疑為惡性腫瘤者,還是建議剖腹手術,安全性較高。若想避免卵巢囊腫復發,要建議女性朋友,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攝取過多富含荷爾蒙的食物例如油炸類和皮下脂肪多的食物種類,可降低卵巢病變風險。至於少數病理性卵巢囊腫與遺傳基因有關,加上症狀不明顯,建議女性安排健康檢查,當做完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再加做婦科超音波檢查,可及早發現和治療。
台灣每年新增約400例胃腸道間質瘤(簡稱GIST)案例,過去對於無法手術切除或出現轉移性患者,會使用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不過臨床數據顯示,對於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受體(PDGFRA) D842V基因突變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傳統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無法滿足這類患者的治療需求,只能仰賴現有的「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但高昂的自費藥物卻讓患者使用不起,所幸日前健保署已經正式通過核准「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健保給付,大幅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社團法人分子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醫師表示,胃腸道間質瘤是發生在胃腸道粘膜下的惡性腫瘤,並不屬於胃癌或腸癌等「腺細胞癌」,而是一種特別的「肉瘤」,約有6成長在胃部,3成在小腸,其次為大腸及直腸,最常發生在50~60歲中老年族群。其症狀多半以出血(如胃出血、解黑便或貧血等)和胃腸道症狀(如腹脹、噁心或嘔吐等)為主,但因臨床症狀不典型,故不易被察覺或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延誤診斷及治療。葉俊男醫師說明,胃腸道間質瘤(GIST),經診斷後可以分成「原發型」及「轉移型」二種,若是「原發型」小腫瘤,目前透過手術切除即可,通常預後效果良好。但若評估腫瘤過大或「轉移型」等不適合手術時,則需改為標靶藥物治療,此時會建議患者在用藥前先進行基因檢測,胃腸道間質瘤(GIST)主要是由KIT(佔75%)或PDGFRA(約10%)基因突變所造成因部分基因變異型患者對傳統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彰,若能提早確認是PDGFRA(D842V基因變異)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便能在第一時間透過「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給予有效治療。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臨床研究科主任顏厥全主任表示,臨床曾經收治一名60歲的婦人,因健康檢查意外在胃部發現腫瘤,並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但因腫瘤腹膜轉移,無法透過手術切除,因此透過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未料在服用一線、二線標靶藥物及進行栓塞手術後,婦人仍有胃出血問題,疾病不見好轉;後來建議她進行基因檢測,竟發現其胃腸道間質瘤為PDGFRA D842V基因變異所導致,經使用「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治療,一個月後腫瘤明顯縮小,也改善胃出血、貧血及解黑便等症狀,目前預後狀況良好。顏厥全主任說,目前國內PDGFRA D842V基因突變的GIST患者每年人數雖僅約12例,但因過去基因檢測率低,推估仍有不少潛在患者尚未被發現。另外,過去因傳統健保標靶藥物對該類患者治療效果普遍不佳,根據臨床數據顯示,使用新型「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治療後,超過90%的患者腫瘤縮小,且無疾病惡化存活期更可達近3年。現今「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已正式通過健保給付,適用於PDGFRA D842V基因變異型的GIST患者,能替患者及家庭省下龐大藥費,提高就醫治療意願,相信可以嘉惠更多患者。顏厥全主任提醒,民眾若有腹脹、出血等消化道相關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即便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現今醫療也能給予良好的治療,透過基因檢測加上精準治療,讓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也能擁有健康「胃」來。
一名50多歲婦人,最近半年被發現明顯變胖,坐著看電視甚至躺著睡覺都呼吸困難,於是前往醫院就診。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肚內有一個40公分乘以20公分的巨大卵巢囊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任鄭志堅表示,擔心有惡性腫瘤情形,選擇剖腹手術,術後恢復健康狀態,取出卵巢囊腫甚至超過7公斤。鄭志堅指出,病理組織報告顯示,婦人的卵巢囊腫是黏液性囊腫,當囊腫愈大,手術風險愈高,一般卵巢囊腫剛開始長大症狀不明顯,不太容易被發現,但若超過10公分的巨大囊腫,極可能壓迫周圍器官,出現腹脹、腹痛、最嚴重恐致死。鄭志堅表示,本案例是黏液性囊腺瘤,是卵巢瘤中最容易形成巨大腫瘤者,黏液性囊腺瘤好發於30~50歲的女性患者,大多為單側性,只有5~10%為雙側性,一般較大,容易發生壓迫徵狀。至於黏液性囊腺瘤,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切面常為多房有分隔,腫瘤表面大多灰色有光澤、囊壁較厚、有彈性,囊內容物為黏液性、不透明、黏稠液看似膠凍,黏液性囊腺瘤絕大多為良性(超過80%),但有10%為邊緣性惡性,不到10%為惡性。鄭志堅提及,卵巢瘤在治療上還是以手術為主,手術種類主要為囊腫切除術及卵巢全切除術兩大類,至於該執行何種手術,基本上依患者年齡以及是否要保留生育功能為主要考量,若是要保留生育力,則以囊腫切除術為主,針對大多數卵巢良性腫瘤病人使用腹腔鏡手術即可,若有巨大卵巢囊腫或是懷疑為惡性腫瘤者,還是建議剖腹手術,安全性較高。若想避免卵巢囊腫復發,他建議女性朋友,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攝取過多富含荷爾蒙的食物例如油炸類和皮下脂肪多的食物種類,可降低卵巢病變風險;至於少數病理性卵巢囊腫與遺傳基因有關,加上症狀不明顯,建議女性安排健康檢查,當做完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再加做婦科超音波檢查,可及早發現和治療。
一名45歲的已婚男性患者,因為健檢發現攝護腺抗原(PSA指數)高達15,比一般正常人攝護腺抗原(PSA指數)3-4 高出許多,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冠亨,透過病理切片,診斷為早期攝護腺癌。經達文西機器手臂精準切除攝護腺,病患仍保有正常性功能,也沒有尿失禁等副作用,攝護腺抗原(PSA指數)也降為0。陳冠亨主任指出,攝護腺在會陰上方,骨盆腔的最底層,性功能神經就位在攝護腺的左右兩邊,傳統手術對泌尿科醫師是一大考驗,可能會影響周遭血管及勃起功能的神經,甚至尿失禁機率,影響日後性生活。不少攝護腺癌症患者,因擔心手術副作用造成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而怯於手術治療。但是達文西機器手臂,有10倍放大效果,因此,醫師的視野非常清晰,切除更加精準,同時,達文西機器手臂靈活的手腕運用,可以270度旋轉,對醫師來說,手術可以做得更好、更精緻,另外,因為傷口小,流血量少,減少疼痛,復原也比較快。對早期的攝護腺癌患者來說,除了不影響性功能之外,也減少尿失禁等副作用。陳冠亨強調,攝護腺癌沒有症狀,也很難預防,建議沒有家族病史男性50歲以上可以做PSA指數及肛門指診篩檢,有家族病史者則建議40歲以上就須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另外,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系與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診斷期間,抽菸的男人死於攝護腺癌的風險,比從未抽菸的男人高出百分之六十一,癌症復發率也高出百分之六十一,因此,少抽菸,生活作息影響,避免攝護腺癌提早找上門。
美國日前發生一起醫療疏失。一名4歲男童因為疝氣到醫院動手術,離譜的是醫師意外切斷了他的輸精管,男孩就這樣意外被「結紮」,恐影響他餘生的生育,家人一氣之下對醫院及醫師提告。綜合外媒報導,美國德州一名4歲男童,到德克薩斯兒童醫院(Texas Children's Hospital)動疝氣手術,醫師在手術時意外切斷他的輸精管,讓家屬直呼離譜,現在家屬要擔心他餘生生育的問題,可能要另外再動手術才能讓男童正常生育。委任律師律師索雷爾斯(Randy Sorrels)說,生活中發生意外在所難免,不過不是發生在外科醫師切錯病患身體部位的狀況下。他認為,外科醫師這種誤切輸精管的醫療疏失,會影響男童一生。索雷爾斯指出,醫師在進行切除手術要先進行確認,但該案件的醫師顯然沒有,所以才會切到輸精管,男孩在接受檢查時才發現,「這是罕見的疏失,儘管可能能用手術讓男童恢復生育,但還是有風險。」對此,德克薩斯兒童醫院回應說,「院方的首要任務是照顧病患的健康與福祉,基於患者的隱私,我們不做評論。」索雷爾斯的法律團隊表示,院方雖然有道歉,但沒有承擔全部的責任。
藝人白白(白馨儒)曾和《大學生了沒》出身的固定班底逸祥交往,後來2人因觀念不合分手,她現在除了演藝事業,還擔任基隆市警局預防犯罪宣導大使,以及斜槓擔任基隆某國小的美術老師。白馨儒近日透露,自己罹患了子宮頸癌前病變CIN2,必須動手術治療,同時分享術後心得,提醒女性同胞多注意。白馨儒日前在臉書發文,「被診斷為子宮頸癌前病變CIN2,醫生建議採取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切除細胞病變之處。提醒:此手術無法根除HPV人類乳突病毒,唯有自身免疫抗體才能消滅HPV病毒。第一次動手術和全身麻醉,特別緊張,術前女醫生、麻醉師詳細解說與核對身分。第一次親眼看到傳說中的開刀房,痾…腳軟,躺在開刀床上不自覺的全身一直發抖,不知道是緊張還是冷」。白馨儒表示,「術前我問醫生說會不會醒不來,醫生很溫柔地抱抱我說不要擔心,她會來叫醒我!要我安心。術後,被推到恢復室,被痛醒+冷醒(昨天好友跟我說恢復室很冷,術前老公有跟護士要暖燈+厚被)蓋了兩件厚被還是冷…傷口隱隱作痛,醫生來看了我兩次,護士一直在旁邊陪我,讓我很安心,因為太痛請老公先去拿止痛藥。像月經悶悶痛,但又說不上的怪怪痛。」白馨儒說明,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又稱「宮頸電熱圈環切術(LEEP)」,是子宮頸上皮產生病變時,經由陰道,以圓錐狀方式切除子宮頸病灶部分,是婦科常見的手術之一,手術時間大約20至30分鐘左右,手術後會被轉到恢復室,以便觀察術後甦醒的過程。大約在恢復室觀察一小時後,當術後情況穩定,才能返家。最後,她不忘提醒,「目前健保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傳統抹片檢查。但現在普遍認為只要有性行為的的女性,每年均應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而年齡愈大的婦女即使沒有性生活,也應定期接受抹片篩檢,因為年紀愈大抹片不正常比例也越高。」
婚姻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經營,若只有單方面付出,很難走得長遠。一名人妻罹患癌症,但仍順利結婚並生下寶寶,怎料老公瘋狂外遇,還對家人漠不關心,讓她的癌症3度復發。對此,常談論兩性婚姻關係的網紅「廣告小妹」(凡槿)也給出建議了。「一個姐姐問我,如果換成是我,我會怎麼選?」原PO在臉書《靠北婚姻2.0》提到,姐姐癌症後結婚,健康檢查各項指數都正常,也順利生產,沒想到寶寶5個月大時,她卻發現老公外遇,受到嚴重打擊,一個禮拜無法吃跟睡,怎料回診報告結果是癌症猛爆性復發轉移,於是安排手術治療。傻眼的是,老公坦言不太願意去醫院陪病,聲稱工作很忙,「不是全世界都圍著妳轉」,所幸手術一切正常,但是當治療即將完成時,姐姐又發現老公再度出軌,而且在要陪伴手術的前一晚,還跟女人在外面開房,而手術治療後的精密檢查,又發現已經切除的病灶又冒出來。現在老公就有如陌生人一樣,平常幾乎沒聯絡,放假也不見人影,偶爾回家也完全和老婆小孩沒互動,「下午癱到晚上就說要離開了」。至於財務分配,姐姐負責房子貸款,全職照顧孩子,老公看完每一筆消費,記帳後會給予生活費,但是在第2次外遇後,就要求交給婆婆管錢,生活費各半,視心情決定生活費的多寡,目前2次給付9成左右,不包含個人開支保費等。廣告小妹給建議。(圖/翻攝自凡槿(廣告小妹)臉書)姐姐感到心灰意冷,詢問原PO:「如果生命所剩無多,到底是要包容一切,還是要討回公道,或出一口氣?」為此一直搖擺不定。針對此事,廣告小妹向《CTwant》透露,她看過的離婚案例比結婚多,直言離婚是一個很現實的東西,相當耗費體力和精神,女子正在和癌症搏鬥,如果能把自己和孩子照顧好,就已經是萬幸,「如果我是她,我思考的不是離婚,是萬一她不在了,她的遺產、壽險留給孩子,那孩子的監護人是誰」,往這個角度思考,就會知道該不該離婚。廣告小妹指出,如果不離婚,孩子的監護人肯定是老公,她也認同內心不快樂,會滋養癌細胞,但是離婚過程也會,「每一個離婚案的主角,無一不是心情很差」,她過去協助許多經濟弱勢的女性走出離婚陰霾,每個都很憔悴,而最無辜的就是小孩,很可憐但是沒辦法。廣告小妹強調,女子現在要面對的,就是趕快處理身後事,如果人不在了,孩子怎麼辦?如果有一些財產,不想給老公,那就值得離婚,可以辦信託,等孩子大了給孩子。她表示,若沒有離婚財產都是老公的,因此是否要離婚,必須從準備身後事開始,「有財產趕快離,沒財產沒必要離,反正他也不回家」。
台中一名產婦在第17周產檢時,發現寶寶的臍尿管出現囊腫;出生後第6天,因寶寶臍尿管囊腫破裂,尿液也從臍帶噴出;光田醫院外科主任蘇劍秋表示,院方緊急進行臍尿管切除手術,女嬰幸好術後一切正常,7日內即出院休養,目前健康成長中。光田醫院外科主任蘇劍秋表示,院方緊急進行臍尿管切除手術,女嬰幸好術後一切正常。(圖/光田醫院提供)蘇劍秋表示,新生兒肚臍會噴出尿液,大多跟臍尿管未退化有關,若新生兒有臍尿管閉合不完全或是臍尿管囊腫等問題,就可能造成反覆感染而出現肚臍膿瘍、或肚臍周邊出現蜂窩組織炎、肉芽腫、腹壁膿瘍等等症狀,甚至也有患者因此產生臍尿管腫瘤,新手媽媽不可不注意。蘇劍秋說,臍尿管是從膀胱連到肚臍的管腔,一般來說,在胎兒成長到14周時就會退化閉合,萬一在胎兒時期沒有閉合完全,就會造成許多後遺症。每10萬名新生兒,約有1到2.5位胎兒出現臍尿管未退化或異常的情況,多數在新生兒或幼兒時期就能發現並給予治療。蘇劍秋指出,臨床上也見過20、30歲大人突然莫名腹痛,經追查才發現自己臍尿管未完全閉合,等於一直以來都為尿液留下一條「後路」,當某天腹腔壓力突然升高時,尿液就有可能透過這個路徑排出,造成發炎感染等問題!這名女嬰的母親在懷孕時產檢時,即發現胎兒臍尿管出現囊腫。蘇劍秋表示,若一歲以下的新生兒臍尿管有異常,但未造成腫塊或發炎等併發症,可先持續觀察或以導尿管引流等保守治療方式來處理,待寶寶滿周歲後再進行臍尿管切除的手術;該名寶寶出生後,便與小兒科持續追踪寶寶的狀況,但後來女嬰臍尿管囊腫破裂發炎,所以出生後第7天才會緊急進行臍尿管切除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