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作用太強!輝瑞口服減肥藥danuglipron暫停研發 年內股價跌近40%
今年醫療方面表現最好的幾家公司,都是從減肥藥熱潮中獲利的寵兒,輝瑞(Pfizer Inc.)也希望憑藉一款口服減肥藥翻身,但最新進展卻讓華爾街感到擔憂。輝瑞周五(1日)宣佈,放棄其實驗性減肥藥每日口服兩次的danuglipron之研發,當日股價盤前一度跌近5%,年內股價跌幅逼近40%。據輝瑞聲稱,觀察到患者的不良副作用的發生率很高,其中大多是輕微的胃腸道副作用。在臨床試驗中,相當一部分患者因無法忍受如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而停止服用該藥物。因此日服兩次的danuglipron將不會進入三期臨床試驗。但輝瑞公司表示,它仍計劃在2024年上半年公佈danuglipron每日一次的二期試驗數據。這家制藥巨頭將等待這些數據,然後再決定是否開始對每日服用一次的danuglipron進行三期試驗。華爾街認為這是更具競爭力的治療形式。儘管如此,研發失利對於輝瑞而言仍然是一個重大打擊。輝瑞執行長布爾拉(Albert Bourla)此前表示,GLP-1類減肥藥市場規模可能增長到900億美元。但投資者對輝瑞在減肥藥領域的潛力持悲觀態度,最新數據表明,輝瑞將進一步落後於減肥藥市場的主導者禮來和諾和諾德,這兩家公司正在競相開發自己的治療肥胖和糖尿病的藥物。輝瑞藥物的所有劑量大小均顯示,32 周時體重減輕了 6.9% 至 11.7%,26 周時體重減輕了 4.8% 至 9.4%。同時服用安慰劑的患者在 32 周時體重減輕了 8% 至 13%,在 26 周時體重減輕了 5% 至 9.5%。該公司表示,研究中觀察到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很高,高達73%的患者出現了噁心,高達47%的患者出現嘔吐,25%的患者出現腹瀉。根據輝瑞公司的數據,在所有服藥的患者中,有超過50%的人選擇停止服用該藥,而在服用安慰劑的患者中,這一比例約爲40%。Leerink Partners分析師David Risinger在週一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在二期試驗中,停止服用輝瑞danuglipron的患者比例可能高於禮來同類藥物的比例。Risinger指出,這可能是因爲danuglipron的每日總劑量要高得多,這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副作用。

52歲男罹乾癬身心俱疲 擦藥後「全身包保鮮膜」才敢就寢
夏天可以穿短褲、冬天可以泡溫泉,對一般人再尋常不過,不過中重度乾癬患者卻常常苦於身上的病灶,連高溫逼近四十度的夏天都得包緊緊,52歲的張先生擔心理髮師看到頭皮病灶,所以乾脆不剪頭髮,更曾經因為「體無完膚」,全身抹藥之後得包上保鮮膜才敢上床睡覺。據統計,台灣每1千人就有3人罹患乾癬,其中2至3成是中重度,當乾癬紅斑在全身上下蔓延,病友們不但要忍受劇烈癢感與疼痛,也常受他人異樣眼光,研究發現,9成以上中重度乾癬病人,人際關係有負面影響,不僅於此,乾癬也容易引發多種身心共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精神壓抑等,恐讓18至49歲病患損失約6年生命。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暨成大醫院皮膚部趙曉秋醫師表示,目前醫學會定義有效的乾癬治療是幫助病患PASI指數能改善75%,但仍有病患苦於症狀反覆搔癢,對治療失去信心,讓疾病越來越嚴重。如今隨著藥物不斷進步,加上健保給付放寬,乾癬治療品質顯著提升,例如4大類生物製劑能協助有效減緩發炎反應,因此醫學會今年提出新版治療指引,呼籲醫師協助乾癬病患改善病灶嚴控復發機率,降低疾病帶來生活困擾。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張雲亭教授表示,乾癬發病族群多在18至39歲與50至69歲兩個族群,男性病友是女性1.6倍,中重度患者佔整體20至30%。輕度乾癬能夠使用局部藥物與照光治療,中重度可利用全身性治療改善症狀,先會採用口服藥物與全身性照光治療,假使效果仍難達到預期,可以嘗試使用生物製劑,例如IL-17或IL-23抑制劑,達到病灶清零目標,減少因治療成效不如預期,增加共病。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暨發言人.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表示,許多中重度病人常因藥物效果不佳、藥物取得困難、或藥物副作用,就自行中斷治療,僅有29%病人認為病灶可以幾乎清零,甚至高達70%病患不清楚PASI數值意義。張先生在20多年乾癬治療中,外擦與口服用藥都長期使用,也曾接受到院照光治療,但效果都非常有限(左),直到使用到生物製劑,乾癬症狀相當迅速有效消退(右)。黃毓惠醫師說明,瞭解乾癬程度可用兩種方式,體表面積(Body surface area, BSA)與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目前2023年醫學會提出最新乾癬治療指引,最佳治療目標建議要幾乎或完全清零(BSA<1 %或皮膚病灶改善90%以上或PASI<=1或IGA<=1)。皮膚病灶幾乎或完全清零之後,病人可以穿上短褲、短袖,也不用擔心去游泳、泡湯被別人指指點點。張雲亭教授指出,乾癬常見症狀包含皮膚增厚、紅斑、病灶處脫屑等,臉部、耳朵後方、手肘、軀幹、膝蓋、手腳掌等部位。常見外用治療包含類固醇、維生素D類似物、A酸,口服藥物則有環孢黴素A、Methotrexat、口服A酸等,如果外用與口服用藥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病人可以接受全身性照光治療,以及4大類9種生物製劑,包含TNF-α抑制劑、IL-23 抑制劑、IL-17 抑制劑、IL-12/23 抑制劑,阻止細胞產出細胞激素,壓制發炎反應,減少乾癬發病風險。張雲亭教授提到,目前台灣核准4大類9種生物製劑,健保都已經給付,符合資格的初次治療病人,每6個月可以申請一次,每次療程維持2年,用藥期滿若皮膚病灶復發達到50%以上,才能夠重新申請回復使用生物製劑,藉由生物製劑治療下,乾癬症狀能夠達成幾乎清零,90至100%病灶消除,如果發現一種生物製劑無效或有副作用,可以平行轉換使用第二種生物製劑,同樣能邁向設定的治療目標。

傳統迷思延誤就醫! 醫曝「前列腺肥大」恐影響膀胱與腎功能
50歲以上的男性約有一半有前列腺肥大(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問題。然而,不少患者為了維持傳統男性堅強形象而延後或拒絕就醫,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闕士傑指出,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膀胱退化,進而影響腎功能,新型「前列腺拉開手術」不會導致性功能障礙及射精障礙等術後併發症,可解決大部分男性不願意接受前列腺肥大治療的主因。Movember鬍子月關注男性健康每年11月的全球性慈善運動「Movember鬍子月」,是鼓勵男性關注前列腺癌、睪丸癌和憂鬱症等健康問題而發起的運動,因此也被稱為男性健康月,其中前列腺肥大是中年以上男性最常見的泌尿道生理變化。男性前列腺肥大的發生率與年齡成正相關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前列腺肥大的問題越來越需要重視。闕士傑指出,50歲以上的男性約有一半有前列腺肥大的問題,且發生率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年上升,家族有前列腺肥大的病史及肥胖男性,更是前列腺肥大高風險族群。由於初期症狀可能只有輕微頻尿,患者容易輕忽並延誤就醫,中後期可能引發夜尿、排尿障礙等症狀,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外,也可能引發身體和心理等延伸問題。然而數據統計,男性即使在身體出現病痛,仍時常會因傳統男性需要維持堅強形象而延後或拒絕就醫[i]。根據衛生署統計,50歲以上的男性中,只有3成主動接受前列腺肥大的治療[ii],且還有些男性患者因擔心治療後可能出現長期併發症的風險而拒絕治療。闕士傑提醒,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膀胱退化,進而影響腎功能,因此掌握治療時機相當重要。前列腺拉開手術預後良好 維護男性雄風前列腺肥大治療分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闕士傑說明,藥物治療能使患者改善排尿不順暢的症狀,但也可能出現頭暈、姿勢性低血壓、女乳症或勃起障礙等副作用。若藥物無法控制,就需要進一步的手術治療。而傳統手術以雙極電燒刮除手術或雷射剜除術為主,雖可以快速有效改善患者排尿困難,但術後恢復期需要2-3個月;術後可能會引起併發症,像是性功能障礙(1~3%)、逆行性射精(40~60%)等副作用。闕士傑表示,近年來前列腺肥大的治療趨勢為微創低侵入性治療(Minimal Invasive Surgical Therapy, MIST),其中包括「前列腺拉開手術」,透過微創手術將增生的前列腺拉緊,增加尿道內腔管徑達到有效且快速的治療效果。不用切開組織,出血量極低,可以減少尿道粘膜破壞,手術風險大幅降低,不會導致性功能障礙及射精障礙等術後併發症,可解決大部分男性不願意接受前列腺肥大治療的主因。一位患者長期受前列腺肥大所擾,但因工作忙碌無法抽出2-3個月時間進行治療及恢復。後來因患者準備與家人出國遊玩,為避免前列腺肥大症狀在出國期間惡化,不想擾亂家庭出遊興致,與醫師討論後,決定選擇前列腺拉開手術,術後恢復期短。最終患者不但如期出國遊玩,且不受排尿障礙及術後恢復所苦,成功找回原有的生活品質。定期檢測重要指數 勿輕忽前列腺肥大闕士傑提醒,前列腺肥大是每一位男性都需要注意的自然老化現象。若民眾懷疑有前列腺肥大症狀,建議可以使用國際攝護腺徵狀評分表IPSS症狀量表了解自身下泌尿道健康狀況,勿拖延夜尿、頻尿、排尿緩慢、滴尿等症狀。也建議中老年男性須安排定期去門診接受PSA指數檢測,期待有問題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便藥物治療已無法控制,也要積極且誠實地與泌尿科醫師討論病情,及早發現並積極諮詢醫師了解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i] Mahalik JR, Backus Dagirmanjian FR. Working Men's Constructions of Visiting the Doctor. Am J Mens Health. 2018 Sep;12(5):1582-1592. doi: 10.1177/1557988318777351. Epub 2018 May 23. PMID: 29790408; PMCID: PMC6142142.

5旬女擔心副作用堅持不用藥 骨質疏鬆一跌倒雙側髖部與膝蓋都骨折
在台灣民間流傳許多偏方,訛傳以形補形的療效,目前依然有民眾深信不疑!在骨質疏鬆症已成為文明病的今日,部分病患因為擔心長期使用西藥所帶來副作用,依賴這些民間偏方,最後反而陷入反覆骨折危機。一名居住在鹿港的50多歲女性,因經常腰酸背痛到醫院求助,發現罹患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多處壓迫性骨折,願意接受手術但不願治療骨質疏鬆,堅持使用民間偏方。幾個月後,在一次不小心的跌倒,導致雙側髖部與膝蓋都骨折,患者才終於點頭同意用藥治療。擔心用藥副作用反而招來更大傷害 骨質疏鬆後骨折易誘發併發症致命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志鎧表示,骨質疏鬆平常幾乎沒有徵兆,通常都是就醫後發現骨折,也意外發現骨質疏鬆。一旦醫師建議用藥治療,多數病人會提出質疑,骨折治療好就好,為什麼要一直吃藥?更多的是擔心副作用傷害身體!但事實是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不只手術較困難,也容易有併發症的產生,例如髖部骨折後,有將近一半的人不良於行,嚴重者甚至需要一段時間臥床,併發肺炎,褥瘡,蜂窩性組織炎,或是敗血症等致命問題。陳志鎧醫師進一步說明,正常骨質密度T值為-1以上,-1到-2.5之間為骨量缺少,小於-2.5為骨質疏鬆,-3以下則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為骨折的高危險性患者!此50多歲個案即便接連發生多處骨折,仍不願意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最後因生活照護十分不便,在家屬勸說下勉強接受骨密度檢查,果不其然T值僅-3.8!不外乎年年骨折!高風險族群應及早關心骨質健康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陳志鎧醫師再次強調,人體骨質從35歲之後開始走下坡,如果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民眾就該及早接受檢查:包含早發性停經,65歲以上的女性,70歲以上的男性,就要小心骨質受荷爾蒙與年紀影響,造成的大量流失;此外生活作息不正常,喜歡靠大量咖啡或者是含糖飲料提神的夜貓子,或是患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也都是高風險族群。陳志鎧醫師也說,骨質疏鬆診斷目前標準檢查為DXA雙能量骨質密度檢測儀,當檢測T值小於或等於-2.5,就是骨質疏鬆,就應該接受治療;如果是-1到-2.5之間,骨量缺少的患者,也可以考慮預防性用藥;如果骨質正常的患者,平常也應規律生活和運動,適切的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以減緩骨質的流失。促進骨質生成已成骨鬆治療趨勢 長期用藥才能穩定骨質健康目前健保給付兩類藥物,分別為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傳統藥物為減少骨質流失,可以擋住骨頭流失,但因為新生骨頭較緩慢,導致新舊骨頭交陳,骨質相對硬脆不健康。促進骨質生成是新一代的藥物,不只能加快骨質的生成,還能加速老舊骨頭的移除,所以新生的骨頭相對傳統藥物所產生的骨頭較為穩固。目前世界骨質疏鬆治療的趨勢已是超前佈署的概念:當T值小於-3.0或是不小心跌倒就有骨折產生的患者,就建議直接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但台灣健保給付規定仍較嚴苛,須曾經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但效用不佳,T值小於-3.0外,還要加上合併兩處骨折才核可給付。陳志鎧醫師提醒,不管是哪一種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有使用藥物就是比沒有使用來的有保護骨質的效果!而且骨質疏鬆症和糖尿病與高血壓一樣,都是慢性病的一種,需要持續的治療,最忌中斷!一旦停藥,不只骨質會流失打回原點,還有可能引發更厲害的骨折,造成手術的複雜與困難。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最新研究指出,在美國大型醫療保險資料庫(Medicare),分析近50萬名接受治療骨鬆病患,骨質疏鬆的長期治療不只有助降低骨折發生機率,還有延續壽命與生活品質的邊際效益。治療骨質疏鬆需多科合併照護 有助減少共病危害生命陳志鎧醫師提到,治療骨質疏鬆不只侷限在骨科,許多內分泌疾病,腎臟病也會導致骨質流失,導致許多共病且惡化。目前彰化基督教醫院整合多個科別,且有中西醫共同照護,委由個管師協助病患,除了提醒回診用藥外,也會協助瞭解是否有相關併發症的產生,聯繫多個科別一同治療,提倡全人醫療照護,讓病人能整體性維持健康,盡快遠離骨質疏鬆造成的不便與危害。

到處都是減肥陷阱! 甜點、米飯控如何與頑固脂肪分手?
「台灣到處都是美食陷阱!」漢堡、薯條、甜點人人愛,上演愛恨相殺、脂肪糾纏不清的戲碼。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表示,根據國健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 ,身體質量指數(BMI)>25就屬過重或肥胖,應及早控制體重。而對於肥胖最常見的原因:「不忌口」與「壓力進食」族群,現也有最新藥物能降低食慾與飢餓感,大噸位的肥胖者也能以減重手術配合行為改善,甩開肥胖!戒不掉的甜點米飯 恐是「糖上癮」「請問醫師,我年紀輕輕才30多歲,健檢紅單就算了,怎麼會檢驗出糖尿病初期呢?」-微胖女孩 其實並不意外,亞洲人以米飯為主食,尤其以往農業社會勞動力高,對於米飯的需求更高,也深深影響亞洲飲食文化。加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與飲食西化,若攝取過多精緻澱粉與糖份,血糖控制不佳、三酸甘油脂過高,更進一步形成脂肪肝── 現代疾病「糖胖症」叩門,三高風險大攀升。徐光漢醫師表示,許多民眾都沒注意到飲食出了問題,偶爾的刻意少吃並無法解決長久養成的飲食壞習慣。如果留意到特別愛吃某類食物,或是整天都在覓食,這些都是「食物成癮」的徵兆。例如餐餐離不開澱粉、國人熱愛的反式脂肪甜點、過度調味料或重口味美食,都是當代肥胖元凶。為什麼人們會對這類食物又愛又恨?原因在於糖份能刺激「腦內啡」讓人快樂,宛如毒癮。尤其食品工業技術下,添加過度糖份來增加食物適口性已是常態,如何正確飲食、控制入口分量,成為減重民眾熱門討論話題。對於嘴饞、壓力進食者,醫師也建議可以尋求專業醫療管道,例如減重專科、家醫科、新陳代謝科,或住家附近的減重門診,輔佐中樞神經控制性的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降低對特定食物的攝取。體重降不下來 三高又泡芙身材?根據國健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代謝症候群有五大危險因子,包含: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5項中符合其中3項則代表有代謝症候群。其中,以「腹部肥胖」的風險最高,而這也是診間最常看到的案例。徐醫師表示,根據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建議,一、控制體重避免肥胖病;二、BMI>25屬於過重或肥胖,若有肥胖症建議積極治療;三、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健署建議規律運動,多吃蛋白質、纖維素,少吃澱粉、糖分、高脂肪跟高鹽分食物;四、對特定飲食例如糖、澱粉等食物成癮,屬於精神依賴,此時可用藥物輔助減重。1. 飲食運動「變胖容易減重難」,減重原則為少吃多動,限制攝取高油高鹽高糖等高熱量食物,同時改變生活型態,搭配規律運動。體重只要減輕,三高也能隨之改善。2. 減重手術一旦BMI≧37.5重度肥胖,或BMI≧32.5且合併高危險併發症患者,健保有給付減重手術。根據美國減重代謝外科醫學會(ASMBS)及國際減重代謝外科醫學聯盟(IFSO)2022年發表「最新外科治療建議準則」,亞洲人BMI> 30kg/m2、及BMI>27.5-29.9kg/m2合併相關併發症,符合手術治療條件。醫師提醒,亞洲人多屬中廣型肥胖,「比起歐美族群人種更容易出現傷害健康的代謝症候群,若BMI> 30已合併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等症候,應需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若BMI>27.5合併藥物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依照國際標準也應考慮手術治療的方式。」3. 藥物治療「有點胖但不至於嚴重到要開刀」,是人數最多的族群,建議積極控制飲食與運動。但不少人難以堅持,進一步可使用藥物治療。徐光漢解說,目前食藥署核准減重藥物主要包括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減少糖、精緻澱粉攝取,降低食慾與飢餓感)、腸胃道脂肪分解酵素抑制劑(促進排油便、減少脂肪吸收)、腸泌素(增加飽足感、促進胃排空)。每種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不同,適合不同的族群使用,例如診間常見:(1) 愛吃甜食、下午茶,又離不開飯麵米食者(2) 工作日夜顛倒飲食時間不固定(3) 餓過頭又暴飲暴食者(4) 肚子飽但心理上仍感到嘴饞者使用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可抑制大腦中樞神經,降低「糖上癮」依賴。網路迷思多 精準治療甩開肥胖Q:動手術或吃藥可以消除內臟脂肪嗎?A:門診不少病友體檢有脂肪肝,不僅會造成三高,嚴重恐演變成肝硬化、肝癌。提醒民眾少吃白米等精製澱粉,多攝取海鮮與豆類等優質蛋白質,從根本上消除內臟脂肪。如無法抑制口慾,亦可尋求專業醫療管道,輔佐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Q:減重療程多久見效?會不會很貴或復發?A:手術最快2天1夜即完成,隔天可上班,復胖與致死率低;藥物治療約需3個月見效,每月自費約數千元。不過須注意,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減重方式不會復胖,無論做了減重手術或是使用藥物,飲食仍然高糖、高鹽、高脂肪的話,還是會復胖。Q:我適合哪種減重療程?A:若已經到病態性肥胖建議進行手術,使用藥物治療者則會根據飲食習慣、生活型態來擬定治療方式,例如糖上癮等精神性進食適合用中樞性神經控制劑。民眾可尋求專業減重中心,由醫師、營養師、個管師組成團隊,加上精密的測量儀器,從「肥胖分型」開始,幫助患者告別肥胖。

刷牙力道越大,牙齒越乾淨? 「出現這些狀況」恐是牙齦退縮
26歲的朱小姐因為刷牙時經常牙齦流血、疼痛而來到牙科就醫,醫師發現她的牙齦不但發炎,還有退縮、牙根外露、牙齒變長的情形,於是詢問她的牙科病史、日常口腔清潔情形,並安排放射影像檢查,最後確定她是使用刷毛過硬的牙刷,且刷牙力道過大造成的牙齦退縮。牙齦退縮 與這些因素有關台北慈濟醫院牙科蘇穎珊醫師指出,正常牙齦的高度應位於牙釉質、牙骨質的交界處,可是隨著年齡增加,牙齦退縮的比例也會增加。台灣研究指出,30 歲以下的人,有31%的人可以觀察到牙齦退縮的現象,然而年齡大於30歲以上的人,則有大於80%的人有牙齦退縮。此外,不當的牙刷與刷牙方式、刷牙用力過度、天生牙齒結構問題如邊緣軟組織較薄、高位繫帶、牙齒錯位、牙根外突或牙周炎、矯正治療及牙周治療後的副作用也都有可能出現牙齦退縮情況。治療牙齦退縮 常見方式一次看牙齦退縮會造成牙根裸露,進而影響美觀,造成齒質敏感、齒頸部磨耗或牙根齲齒等的問題,因此牙周病科的醫師若從患者的牙齒外觀發現牙根裸露、牙齒變長,便會先詢問病人牙科病史、刷牙習慣,之後再輔以影像檢查確認牙齦退縮的嚴重程度,決定治療方式。蘇穎珊醫師表示,臨床上治療牙齦退縮的手術方法眾多,包括蒂狀瓣移植、皮下結締組織移植、游離牙齦移植、引導組織再生手術、牙釉基質衍生物治療等。其中,皮下結締組織移植術式因為是自體移植手術,所以移植後的追蹤牙齦除了術後初期增加的覆蓋範圍會再自行增長至正常位置的預測性高,是牙根覆蓋效果較佳的術式。但不管是哪一種牙齦覆蓋手術,都會因為患者本身的口腔衛生習慣以及牙齒本身結構等而有約10%~40%的復發率。刷牙這樣做 避免傷牙齦許多人為了要將牙齒刷乾淨而暴力刷牙,或選用粗硬刷毛的牙刷,但卻導致牙齦創傷。蘇穎珊醫師提醒,刷牙宜採改良式貝氏刷牙法和軟毛牙刷,民眾要規律作口腔檢查,如有牙齦退縮的情況,應讓牙周病專科醫師鑑別退縮原因、嚴重程度以及時治療。

30多歲竟然罹患骨質疏鬆症 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悄悄消失
骨質疏鬆症絕非年長者專利,30多歲也會骨鬆找上身!1名32歲紅斑性狼瘡女性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免疫功能,某天在家彎腰撿毛巾,突感到背部疼痛,隔天希望藉著按摩改善,但痛感反而更加劇烈,痛了4周就醫檢查才發現脊椎因骨質疏鬆發生骨折,立刻使用骨水泥治療後,緊接控制骨密度。罹患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 最好規律檢查骨質小心骨密度流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神經脊椎外科陳德誠主任表示,女性停經後或65歲以上,男性則在70歲以上,就會被歸類在骨鬆高風險族群,但骨鬆不僅年長者要小心,年輕族群如果有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容易因藥物副作用導致骨質流失,不知不覺罹患骨鬆,也就陷入高風險骨折危機中。陳德誠主任說明,30多歲個案約在20多歲時,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服用類固醇10多年沒想到已經骨鬆,等到骨折發生才得知,幸好脊椎骨折並未太嚴重,利用骨水泥解除疼痛後,立刻使用治療骨鬆藥物,配合飲食與運動,骨質漸漸恢復,例行檢查已經恢復到骨密度T值-2.0至-2.5,個案也很開始小心骨折危險。骨鬆治療由減少流失與促進生成著手 不要誤信偏方讓自己藥物中斷陳德誠主任指出,治療骨鬆由兩個方面著手,身體維持骨頭新陳代謝,分別有蝕骨細胞與造骨細胞,破壞舊細胞同時也長出新細胞,因此骨鬆治療藥物就有「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減少蝕骨細胞活性,就像水庫節約用水,讓骨質流失變慢,促進造骨細胞活性,就像如同增加水庫進水量。陳德誠主任提醒,骨鬆就是慢性病,治療藥物不能停,臨床會有病人治療幾年後,自認可能痊癒就疏於治療,等到骨質再次變差發生骨折,才體認到使用藥物不能中斷,也有病患看到民間偏方,宣稱能改善骨質,或是誤認改善軟骨營養補充劑,能夠幫助骨質疏鬆症,恐怕都讓自己重陷骨鬆危機。骨鬆未用藥增加未來骨折修復手術難度 高風險族群最好維持規律檢查陳德誠主任補充,骨鬆病人一旦發生骨折,手術難度恐怕隨著增加,如果需要使用骨釘或鋼板,就會像在沙地打地基,非常不穩固手術失敗風險提升,因此在臨床上,假使手術不是很迫切,會建議病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兩到三個月,讓骨密度恢復到一定程度,再執行手術提高手術成功率。陳德誠主任強調,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保持規律檢查,可用DXA骨密度檢測確認骨密度數值,發現骨密度T值在-1.0至-2.5就屬於骨質缺乏,平日生活就要特別小心,要充分攝取鈣質與日曬運動,一旦發現T值小於-2.5,就罹患骨質疏鬆,一定要按照醫囑規律用藥,才能穩定或增加骨質,降低骨折發生危險。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很重要 環境裝設無障礙設施減少跌倒危險陳德誠主任也說,骨鬆病患除了規律接受治療外,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也非常重要,每天最好維持鈣質攝取至少1200毫克,維生素D則要在800至1000 IU,喝咖啡適量就好,不要超出建議量,但菸酒一定要避免,生活環境預防摔倒措施也要做好,尤其年長者常因浴室濕滑摔倒骨折,做好防護能減少危險。利用微創方式治療骨質疏鬆所引起的骨折近年來由於醫材設計及材質之進步,對於骨鬆性骨折的病人也發展出許多微創方式進行的手術,像是門診中常見的微創骨水泥灌注或嚴重者加上微創骨鬆釘融合手術可以有效解決病患疼痛問題,在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下,經由特殊設計的骨釘及植入物,再搭配骨質疏鬆症藥物的治療,加上病患本身能夠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患者均能有良好的治療結果,有別於以往的錯誤觀念認為骨質疏鬆的病人是無法手術且失敗率是非常高的。對於因為脊椎退化引起神經病變需要手術處理解決問題的骨鬆患者,可以主動諮詢有經驗的脊椎科醫師討論最適合自身情況的治療方法。

秋冬進補後遺症 「愛吃薑母鴨」65歲男乾癬皮屑掉滿床
天冷來碗薑母鴨、羊肉爐好不愜意,但若是長年飽受乾癬之苦的病人,可能難以享受這些樂趣。65歲陳先生,已有10多年乾癬病史,全身體表面積80%以上受到影響,屬重度患者,由於夜市擺攤工作關係,日夜作息顛倒,天冷時又愛吃薑母鴨、藥酒來補身體,加上又因使用口服用藥治療的副作用影響肝功能而中斷治療,因此多年來乾癬問題一直無法獲得良好改善,一旦發作起來,渾身發癢不舒服,且皮屑掉滿床,早上起床床上佈滿白色皮屑,讓家人深感困擾。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指出,乾癬是一種與免疫系統相關的淋巴細胞不正常增生而導致皮膚反覆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不具傳染性,典型病灶常出現在頭皮、關節處、易受傷的地方及指甲。病人常得忍受皮膚搔癢、疼痛及銀白色脫屑,且因病灶外觀常導致在工作及社交場合,遭到不友善的對待,讓病人身心面臨極大壓力,此外,乾癬也會衍生很多慢性疾病風險,如心血管疾病、乾癬性關節炎等,嚴重可能還會導致關節的永久變形。臨床上,如為輕微到中度的乾癬,可使用外用藥膏以及紫外光照治療等。針對嚴重乾癬、大範圍、膿疱型、乾癬性關節炎,則可用全身性治療包括:口服免疫抑制劑(口服A酸、滅殺除炎錠Methotrexate、環孢靈素Cyclosporin)以及生物製劑。但口服免疫抑制劑需注意各自的副作用,病人需定期抽血檢驗血球數、肝、腎功能及血脂狀況等,避免藥物毒性造成後續的問題,對於許多年齡較大、肝腎功能本來就不好的病患,更需特別注意,以避開副作用。對於使用過兩種免疫抑制劑、外用藥膏及紫外光照治療3個月無效的嚴重乾癬患者,目前亦可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來降低皮膚、關節甚至是體內的發炎反應,但生物製劑的使用也並非全無限制,因有可能導致B、C型肝炎及肺部結核菌活化,故使用前需確定帶原者或感染的狀態,目前生物製劑有多種,需與醫師討論合適方案積極治療,便有機會改善90%的病灶,讓乾癬皮膚有機會恢復到正常的厚度與膚色。羅陽醫師提醒,抽菸、喝酒、特定藥物、補品、壓力、生活作息不規律、感染、搔抓等,都是造成乾癬發作或惡化因子,前述病人因工作關係作息顛倒,加上又愛吃藥酒等補品,種種原因都是可能讓乾癬無法獲得有效的控制。特別提醒乾癬病人最近天氣變冷,除仍需配合醫囑規律用藥外,也不宜過度大啖補品,以免滿足口慾的同時造成乾癬惡化,得不償失。

台灣麻醉死亡率「比日本高12倍」 7類人風險最高
根據2010年台灣麻醉學雜誌發表的論文報告指出,台灣麻醉相關死亡率高達十萬分之十二,是美國和日本的12倍。其中年齡大於65歲、體重過重、多重慢性病、心血管病史(糖尿病、高血壓等)、睡眠呼吸中止症、肝腎功能不佳、曾發生術後呼吸困難等7類高風險者尤其要注意。不過,如今隨麻醉技術、藥物、儀器的進步,麻醉醫療安全性也持續提升。為解除民眾對麻醉的恐懼,台灣進行首次「台灣麻醉警世大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在簽署術前麻醉同意書時,有67%的民眾沒有注意麻醉醫師姓名,近7成民眾會因門診或健檢須要麻醉而會感到擔憂,進一步詢問發現「怕麻醉後會醒不過來(37.2%)」、「麻醉後不適症狀強烈(36.8%)」、「害怕手術中意外醒來(33.0%)」是民眾對麻醉的三大擔憂。本次調查更發現,有高達近6成民眾因擔心麻醉藥物有傷害器官的疑慮(54.8%) 或認為麻醉容易導致死亡(54.4%)而想要儘量避免接受麻醉;甚至有4成民眾(39.8%)可能因為擔心麻醉副作用而拒絕醫師提出的手術或檢查。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余黃平醫師表示,確實有民眾因為自身或親友是高風險族群,對麻醉有很多擔憂進而影響治療意願,但他提醒隨醫學進步,不僅麻醉專科醫師愈來愈被倚重,麻醉藥物安全性也有提升。例如,有心血管病史容易低血壓的病人,或睡覺常打呼、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易缺氧的病人,目前在臨床領域就有更安全的新型麻醉藥物可以使用,跟傳統麻醉藥物相比,發生低血壓機率減少75%、缺氧機率更減少85%,是相對有較高安全係數、降低風險的臨床藥物;此外,肝腎功能較差的病人,使用新型麻醉藥物也較能降低器官負擔;在常見的胃鏡檢查中,發生呼吸抑制可能性也能大幅減少。常見的術後噁心嘔吐,除使用止吐藥外,現在也可透過新型麻醉藥物來減少近8成的發生率,幫助病人有好的術後恢復品質。一般而言,健康條件愈差的病患其麻醉風險愈高,但隨醫學條件進步,理想的麻醉藥物陸續出現,讓即使是重大疾病患也有機會獲得更安全的治療。有研究指出,合併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慢性心衰竭等慢性疾病的高齡病患,搭配新型麻醉藥物投入手術治療,該病患術後恢復過程良好也未有嚴重副作用。廖文進醫師建議,健康條件較差的病患更應主動向麻醉專科醫師諮詢、評估合適的麻醉藥物以降低不同病患的麻醉風險並提升術後恢復品質。麻醉不僅高度複雜也攸關治療品質,台灣麻醉醫學會建議病患主動向麻醉專科醫師說明病史、與麻醉專科醫師討論合適的麻醉給藥計畫並建立正確的麻醉安全認知,以安心平緩的心情接受安全與舒適兼顧的麻醉醫療與照護。

20歲女每天狂灌2公升可樂! 沒喝到竟會全身發抖、出汗
有名英國的女網友透露自己驚人的飲食習慣。她說,2年來她每天都會喝掉大約2公升的百事可樂,自己在上學時,還會帶一整罐2公升的可樂到學校喝,且如果自己一整天沒喝可樂,身體還會出現發抖、出汗、頭痛的副作用。據鏡報報導,20歲的娜塔莎(Natasha)說,「我全心全意的愛百事可樂,我喜歡它們進入我喉嚨時的感覺。」更透露了自己的飲食習慣,她說自己早上喝的第1杯飲品,並不是水,而是可樂,娜塔莎回憶,當她讀六年級時,已經完全對這種飲料上癮了,還會帶1罐2公升的可樂到學校喝,雖然同學都對他投來異樣的眼光,但也無損她的熱愛。娜塔莎透露自己驚人的飲食習慣。(圖/TikTok Pepsi max girl (necr.oe))娜塔莎說,2年來她每天都會喝下大約2公升的百事可樂,如今如果自己一整天沒喝可樂,身體還會出現發抖、出汗、頭痛的副作用。影片一出,便引起熱議,網友都紛紛感到震驚,留言表示,「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喝百事可樂,這也太可怕了。」 然而,也有人能理解她的嗜好,「如果我沒喝百事可樂,我也會頭疼,我甚至還把我的貓命名為百事可樂。」

80歲阿嬤罹肝癌沒開刀!竟靠喝1飲品「腫瘤神奇消失」 醫也直呼神奇
肝病及肝癌仍是國人生命相當大的威脅,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透露,有名80多歲的老婦就醫時,被診斷出有3.5公分的肝臟腫瘤,因為年事已高,所以也沒有選擇積極治療,然而她後來竟靠著每日喝「果菜汁」,腫瘤竟奇蹟般的完全消失,讓醫師也直呼「神奇」。錢政弘於近日在《下班經濟學》頻道中分享一樁特別的病例,他說大約在3年前,有名80多歲的老婦因為C型肝炎及肝硬化到醫院就醫,C型肝炎治療好後,經追蹤發現老婦有3.5公分肝臟腫瘤,錢政弘那時跟家屬討論是否要做抗癌治療,但家屬因為考慮到老婦年事已高,所以決定不接受任何治療。過了半年,老婦因為急性腸胃炎掛急診,住院發現她有急性腎衰竭,錢政弘推斷,可能是肝癌惡化才前往就醫,未料做了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發現腫瘤縮小到只有1.8公分。錢政弘好奇詢問,是否有做什麼抗癌治療,或吃中藥、西藥,但老婦並沒有接受任何治療,不過老婦的兒子透露,媽媽會將地瓜葉燙熟後,加入1/4顆洋蔥、1/4顆蘋果,每天早晚空腹各飲用1杯果菜汁。但疑似量喝太多,只不過喝了1個月,就導致腎衰竭的嚴重副作用,後來錢政弘建議,應該先暫停飲用,過了半年至一年再追蹤,竟發現腫瘤奇蹟般的完全消失。不過錢政弘也呼籲,如果病患想要嘗試蔬果飲食療法,還是應該詢問醫師或營養師,評估身體是否合適。

治療喘咳2個月沒好轉 5大成因恐釀不可逆病症「菜瓜布肺」
天氣轉涼,從秋季轉為冬季是大部分過敏兒的疼痛期,加上新冠疫情剛過,民眾時不時喉嚨發癢乾咳幾聲,若經醫生治療超過兩個月以上,咳嗽的情況仍未改善,要小心特發性肺纖維化病症「菜瓜布肺」可能已經纏身,症狀包含呼吸急喘、容易疲憊,以及肺部變成如菜瓜布般粗糙,且一旦病發便不可逆。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俗稱「菜瓜布肺」,屬於一種少見的疾病,每10萬人中,約有14~43人患此疾病, 目前全球共有約300萬名患者。台灣聯安診所胸腔科醫師蔡哲龍表示,健康的肺柔軟且有彈性,一但纖維化,就再也無法回復,最後變成如菜瓜布一樣粗糙,而肺纖維化多從咳嗽開始,症狀包含呼吸急喘和容易感到疲憊。治療後超過2個月,咳嗽症狀如果仍未改善,就建議進一步檢查。蔡哲龍進一步指出,肺纖維化的原因,主要是嚴重或反覆的發炎,造成肺部組織不停進行修補並開始結痂、硬化,最後喪失氣體交換功能。成因分成5大類,包括細菌和病毒或黴菌感染導致肺部發炎、胃食道逆流或鼻涕倒流反覆嗆咳、透過呼吸道進入肺部的有害物質、疾病治療以及自體免疫疾病。要預防「菜瓜布肺」的方法,除了長期追蹤自身健康外,蔡哲龍也提醒民眾要遠離生活中的危險因子,像是戒掉香菸與電子菸;有自體免疫病史者,應積極治療與追蹤;使用藥物或疾病治療,要了解可能的副作用;工作環境需暴露粉塵風險者,則需改善工作環境與使用保護器具。蔡哲龍也表示,保持居住的空氣品質,避免環境極度乾燥或潮濕,也建議接種流感和肺炎疫苗,同時保持運動習慣、充足睡眠,最後補充抗氧化維生素的食物。

代謝差、宛如人體除濕機! 女星靠三寶消「水腫型肥胖」
44歲女星何嘉文嘗試過多種減肥方式,卻發現體重數字下降只是治標不治本。她近期請中醫師吳明倉醫師診斷,發現自己屬於「脾虛濕阻型」體質,體內濕氣重又偏虛寒,水分代謝差,宛如人體除濕機!醫師建議從食衣住行開始改善,何嘉文因此隨時準備圍巾、保溫杯、暖暖包進棚錄影,笑稱「老妹三寶」有助養成健康好身材,進一步調理後健康瘦下8公斤!何嘉文過去忽胖忽瘦的身材曾引起討論話題,更曾因使用錯誤的減肥手段,導致身體出狀況,158公分的她變成65公斤。她坦言自己為了維持身材嘗試過百百種方式,但最後發現都是治標不治本。直到這次看中醫,何嘉文了解到自己的體質偏虛寒冷,水分代謝相當不好,容易有腸胃悶脹、四肢水腫等症狀,再加上台灣是海島國家,身體幾乎處於濕濕重重黏黏的狀態。她分享以前以為減重只要少吃多動就好,接觸中醫後完全顛覆以往對於減重的認知,找出肥胖源頭,可深入淺出的了解自身健康狀態及調理重點。每周固定回診並搭配使用APP管理體重,隨時記錄飲食,慢慢養成了許多好習慣。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率高達47.9%世界衛生組織(WHO)早於1997年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在全球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台灣也不例外。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全球有8億人有肥胖症,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率高達47.9%,相當於每2位成人就有1人過重。肥胖不僅對於外觀、身體與心理健康都有影響。我國十大死因中,就有8項與肥胖有關,包含: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此外,常見的慢性疾病中,多項也與肥胖密切相關,如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科學中醫「五型體質」瘦身攻略 根據調查,後疫情時代國人進行漢方保健的就診人數明顯增加,其中超過7成民眾著重在長期調理。中醫師林朝暉表示,自2020-2023年期間,中醫減重的詢問度成長了2.5倍,相關產值成長2.4倍。根據近5年、10萬例的臨床研究,減重國人中,7成為「肝鬱氣滯型」,也就是現代人俗稱的「壓力型肥胖」,次高為6成4的減重民眾含有「脾虛濕阻型」,吃得少卻仍然看起來肥胖,俗稱「水腫型肥胖」。實際上單一的體質並不常見,近6成民眾,同時在2個或2個以上的肥胖體質取得高分,這種複合式肥胖已經相當普遍,傳統的公版減肥中藥無法滿足現代人普遍的複合式肥胖。《中醫五型減重》一書歸納五種肥胖體質,並依據「望、聞、問、切」四診來評估每個人的狀況,客製化療程並決定用藥方向。由飲食管理到療程規劃,提供民眾體質管理與體重規劃。壓力型-肝鬱氣滯型壓力大導致暴飲暴食,習慣用吃來發洩。水腫型-脾虛濕阻型久坐不動造成體內循環不佳,或是喜好冰品,水分因此長時間在體內滯留,影響人體代謝機能,進而造成肥胖或水腫。老饕型-胃熱濕阻型這類人通常食慾很好,或經常外食,特徵是胃口大、火氣大,飲食油膩、重口味,容易有三高、痘痘肌或是便秘症狀。虛弱型─氣血虛弱型體質虛弱、氣血不足者,常見於工作太忙的上班族、生產後的婦女或久病者,因身體營養不足容易疲倦。失調型─腎陽虛痰濁型一般是因老化內分泌失調或代謝降低造成,可能因更年期、慢性病或作息不正常導致。此外,坊間常會擔心吃中藥會不會有副作用,像是心悸、手抖、拉肚子等?林朝暉表示,實際上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適合的治療方式也有別,醫師可隨時針對病人的用藥反應調整劑量與處方,安全第一是基本原則,溫和不傷身是精神基底。

64歲婦人雙手顫抖「無法喝湯」 神波刀治療後徹底改善
64歲的邵大姊罹患「原發性顫抖症」數年,雙手會不自主地顫動,兩年前,手抖的情況每況愈下,發病嚴重時甚至無法好好用餐,連筷子、湯匙都拿不穩,外出聚餐時,只能靠朋友來協助,「夾菜還能靠人幫忙,但喝湯怎麼辦?」邵大姊無奈地說。另外,手抖不僅影響用餐,連基本梳洗都無法順利完成,長久下來,越來越不想出門參與社交活動,原本期盼退休後能夠沉潛花藝、園藝,但連基本的剪枝、修葉都難操作,只得被迫放棄。直到去年5月,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門診就醫,經過主治醫師柯子翔評估後,決定透過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又稱「神波刀」來改善右手顫抖症狀,而在去年12月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建議神波刀得間隔九個月以上才得以完成雙側治療後,雙和醫院神經科團隊便與邵大姊討論完成雙側治療的可行性,徹底改善雙手顫抖病況。邵大姊指出,一開始左手的顫抖狀況其實是比右手還嚴重的,但想先讓慣用手恢復正常,成果符合預期以及考量到生活中左右手的使用均不可或缺,因此決定在8月底進行針對左手顫抖的神波刀治療。「雙手恢復正常,重新掌握人生的感覺真的很棒!」邵大姊開心地說。柯子翔醫師表示,原發性顫抖通常會先以藥物治療,但臨床上約有4成患者服藥效果不佳,此時則需考慮手術治療,不過外科開顱手術風險大,術後也需要較長的恢復期,屬於非侵入性的神波刀就是另一個選擇。治療過程不需麻醉,不用擔心感染、腦出血等併發症,搭配MRI核磁共振導航能一次完成,三天即可出院。雙和醫院神經外科羅偉倫醫師指出,神波刀在進行治療時,以特製頭盔聚集1024束超音波束,搭配腦部磁振造影立體定位,精準燒灼腦部深處幾毫米大小的神經,治療中可能有些許不適、包括頭痛、暈、嘔吐感,絕大多數為暫時性,後續住院時,也會使用類固醇藥物來控制治療部位之腦水腫情況,後續約2成患者有短暫頭暈、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但大多在一至三個月內就消失,從臨床的評估來看,顫抖程度明顯降低。雙和醫院自2019年6月起啟用「神波刀」治療原發性顫抖,並於2023年8月底完成首例階段性原發性顫抖雙側治療,雙和醫院也製作「當你顫抖時會想起誰」及「消滅顫抖、左右開弓」兩部衛教影片,期待透過真實反映與邵大姊的治療心路歷程,幫助民眾認識原發性顫抖及神波刀治療過程。

大多數人都超標!每日減少攝取它1茶匙有助降血壓
隨著年紀增長,不少人為了改善血壓而依賴藥物,據衛福部推估,台灣約有529萬人患有高血壓。不過《美國醫學會雜誌》的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從飲食中減少1茶匙鹽攝取就有助於降血壓,效果堪比服用藥物有效。」美國最新的營養指南建議,14歲以上的民眾每日最高攝取1茶匙為2300毫克,而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天的鈉攝取量少於1500毫克。根據《CNN》報導,團隊針對降低血壓研究,在這期間對213名50歲至75歲的人進行實驗,接受一周的高鈉及低鈉飲食,而25%的受試者血壓正常,25%患有高血壓,但沒有進行治療,20%受試者的血壓得到控制,31%的血壓未得到控制。在高鈉期間,受試者吃平常的飲食,並且每天還加入了兩個含有1100鈉毫克的湯包。在低鈉期間,受試者食用由營養師購買並提供的低鈉食物,目標是每天僅攝取500毫克的鹽,研究顯示,在低鈉飲食期間血壓明顯迅速下降,相比高鈉飲食極低鹽飲食的血壓下降了 8 毫米汞柱。研究聲稱,低鈉飲食加運動可以減少腹部脂肪產生的危險,西北大學預防醫學教授艾倫(NorrinaAllen)表示:「與他們平時的飲食相比,受試者的血壓降低了 6 毫米汞柱,效果與第一線的降血壓藥物大致相同。」她說:「此外,這種降壓效果發生很快,而且對於正常血壓、輕微高血壓,或是已經在服藥的人來說,效果都是一致的。」另外,她也鼓勵低鈉飲食,在幾周過後味蕾就能調適,但血壓也改善明顯,而且減少鹽分攝取量並無任何明顯副作用,除非考慮調整到清淡的飲食。高血壓通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為它沒有症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3年的報告,高血壓影響全球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心臟衰竭、腎損傷和中風。如果平常有服用藥物,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the National Libraryof Medicine)的資料,降血壓藥物可能伴隨許多副作用,包括咳嗽、便秘或腹瀉、頭暈、精力不足、頭痛、肌肉疼痛、噁心、緊張、疲勞、體重增減以及勃起問題,不過這些問題通常會隨著時間而緩解。丹佛國家猶太健康機構心血管預防和健康主任安德魯弗里曼(Andrew Freeman)表示,通常你不會想到食物中會含有大量鹽份,像是2片麵包可能含有 400至500毫克,1個酸黃瓜含有一整天攝取量、1碗湯裡更超過幾天份所需。《CNN》透過低鹽菜單發現,大多數早餐、速食燕麥、希臘優格和葡萄,而午餐則包括烤雞、生菜、扁豆湯、麵包、花生醬和玉米片。晚餐的即食糙米、蔬菜、墨西哥捲餅和烤寬麵條,都是每個人能在商店買到的食物,而不是由廚師料理。DASH飲食法又稱高血壓飲食法,是一種經過專家批准的降低鹽攝入量的方法。只要多吃蔬菜、水果和低脂乳製品,限制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將限制為每天2300毫克,並仔細記錄目標、過程、方式等。DASH計劃包括,每天四到六份蔬菜和另外四到六份水果,三份全穀產品,兩到四份無脂或低脂乳製品,以及每天數份瘦肉、堅果、種子和豆類。弗里曼建議,「想要減少鹽分攝取的人最好在家自己煮食物,因為可以透過食品標籤來計算鈉含量」,另外,與在餐廳用餐相比,即使是健康的食物也有可能經過調味,因此,最佳方式是吃未經加工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