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WANT shop_ctwant_logo
search loading
  • 最新
  • 社會
    • 社會首頁
    • 時事
    • 直擊
    • 調查
  • 娛樂
    • 娛樂首頁
    • 即時
    • 大條
    • 專題
    • 人物
  • 財經
    • 財經首頁
    • 熱線
    • 人物
    • 專欄
  • 政治
    • 政治首頁
    • 焦點
    • 人物
    • 評論
  • 漂亮
    • 漂亮首頁
    • 美容
    • 時尚
    • 精品
  • 生活
    • 生活首頁
    • 綜合
    • 美旅
    • 3C
    • 品味
    • 健康
    • 星座
    • 運動
  • 國際
    • 國際首頁
    • 最新
    • 大陸
  • 影音
⊗ 清除
  • 全部
  • 社會
  • 娛樂
  • 財經
  • 政治
  • 漂亮
  • 生活
  • 國際

alt

睽違10年!景氣再現「黃紅燈」 谷底已過…4指標分數增加

景氣升溫了!台經院昨公布1月製造業景氣概況,製造業景氣信號值從去年12月的13.43分,一口氣躍升3.36分、來到16.79分,燈號由代表景氣持平的綠燈轉為揚升的黃紅燈,這是睽違逾10年後、自2010年9月以來,再次出現的黃紅燈;商研院也同步公布最新「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預測」,顯示景氣谷底已過、台灣商業服務業正處於「大翻轉」之中。4個指標分數皆增加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研究員邱達生表示,1月外銷訂單動能強勁,不僅資通訊、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光學器材等外銷訂單暢旺,連受到疫情打擊的基本金屬、電機、機械設備等傳統產業,也都因為歐美訂單而復甦,自去年12月開始逐漸亮眼,打破產業「K型發展」的界線,傳產的復甦是拉抬製造業景氣信號分數最大的主因。邱達生認為,台灣以外銷出口為導向,訂單是景氣重要的領先指標,由目前的狀況看來,景氣正處於擴張階段,由於去年上半年比較基期低,今年第1季、第2季經濟成長會相當顯著,下半年仍會延續熱絡景象;整體來說,今年國內製造業景氣呈現樂觀。製造業景氣信號燈與信號值台經院報告顯示,從1月景氣信號各主要組成項目觀察,有4個指標分數增加、1項減少,其中,原物料投入面增加1.45分、是增幅最大的指標,經營環境面增加1.17分次之,需求面、售價面也都增加,僅成本面減少0.22分,燈號落在黃紅燈。商研院表示,主計總處持續上修我國經濟成長率表現,加上景氣循環領先指標、綜合指數亦同步走揚,預測台灣服務業於2020年4月已到了底谷,景氣循環將持續「翻轉」,預測今年7月以前持續復甦的腳步不變。百貨業績雙位數成長遠東SOGO百貨表示,由於國人都在國內消費,加上農曆年節需求,今年1、2月百貨整體業績呈現「雙位數」成長,尤其單價高的國際精品成長力道最強,年節氣氛加上之前冷氣團來襲,餐飲、服飾今年都繳出亮眼成績,百貨服務業的經營,已經回到疫情前的水準。

publish-icon 03月06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1月製造業景氣燈號 10年來再現代表揚升的黃紅燈

台經院今(5)日發布2021年1月製造業景氣概況,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擴展及宅經濟、車用電子等需求續強,1月國內股票加權指數再創新高,成長動能持續回升,國內製造業景氣樂觀,整體製造業景氣信號揚升,為2010年9月以來再次出現的黃紅燈。2021年1月整體製造業景氣信號值由去年12月修正後之13.43分,增加3.36分至今年16.79分,創下2010年6月以來新高。(圖/台經院提供)  台經院表示,受到農曆年前備貨效應、新興科技應用挹注,加上遠端辦公、遠距教學及宅經濟等需求延續,電子資訊產品需求續強,傳統產業也因買氣轉強而表現強勁,拉抬原物料投入面與需求面指標表現。1月國內股票加權指數再創新高,盤中曾突破16,000點關卡,市場交投熱絡,且隨著各國疫苗陸續施打,全球經濟有逐步回穩態勢,雖然國內製造業廠商因缺料、缺工問題對當月及未來景氣看好比例略有下滑,但看好未來景氣比重超過3成,經營環境面指標表現仍佳。因此,整體製造業景氣信號值由2020年12月修正後之13.43分,增加3.36分至今年16.79分,創下2010年6月以來新高,燈號從持平的綠燈轉為代表揚升的黃紅燈。就細部產業來看,在電子零組件業方面,因宅經濟及遠距商機持續發酵,5G、高效能運算等應用設備及遊戲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續強,相關應用設備出貨暢旺,使得1月本產業出口、生產指數與外銷訂單年增率續呈雙位數成長,拉抬需求面、售價面與經營環境面指標表現,1月電子零組件業景氣燈號由代表持平的綠燈轉為繁榮的紅燈;在機械設備業方面,因半導體、5G等產業需求持續熱絡,及疫情催動業者加速設備自動化,使得1月出口、外銷訂單與生產指數也呈現雙位數成長,產業景氣燈號由代表揚升的黃紅燈轉為繁榮的紅燈。整體來看,1月台經院製造業景氣燈號已轉為揚升的黃紅燈,信號分數創下2010年6月以來新高,在電子零組件、資訊產業續強,景氣燈號轉為繁榮的紅燈,傳統產業也在國內外需求增溫下,成長動能持續回升,國內製造業景氣依舊樂觀。展望未來,雖然COVID-19疫情及美中貿易關係不確定因素仍存在,惟5G、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擴展,及宅經濟、車用電子等需求續強,加上我國在半導體先進製程具競爭優勢,將有助於電子資訊業的各項表現,另外,隨著全球已陸續施打疫苗,有助於各國經濟復甦步伐的加快,國際原油及原物料價格上揚及廠商加速自動化進程,促使國內外需求明顯回溫,傳統產業景氣仍持樂觀看法,因此,2021年在外需表現維持穩健,內需市場因景氣回穩帶動了消費、投資的動能,可望成為推升國內製造業成長動能的雙引擎。

publish-icon 03月05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建商藉口原物料上漲推升房價?官方數字說真相

近期營建業工資、原物料上漲推升房價新聞不斷,業者們大聲疾呼成本上漲問題嚴重,無奈只能反映在房價上,但對於終端消費者而言,感受不到缺工、料漲的壓力,不少民眾認為僅是建商想漲價的藉口。房產專家胡偉良拿出官方數據「營造工程物價指數」,顯示從去年7月起指數大幅上升,又快又猛,30年來頭一遭,恐陸續出現無法開工、爛尾樓情況,「不是開玩笑!」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統計,「營造工程物價指數」從去年1月到6月以前大致穩定,但從7月開始,呈現大幅上升的走勢。  胡偉良表示,去年年初開始,營造成本逐步走高,以他經營的品嘉建設幾個個案去設算,成本上漲幅度達到15~20%之多,「這是我從業30年以來從未碰過的現象,漲價來的又快又猛,到了2020年年底漲幅更是全面引爆!」他以行政院主計處「營造工程物價指數」為例,從109年1月的108.97,到6月以前大致穩定,但從7月開始,呈現大幅上升的走勢,年底12月上升到112.91,今年1月繼續快速攀升,達到115.54。「幅度之大前所未見,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成本上漲推升房價,讓原本房價高的地區漲了6%,房價低的地區漲幅更高達9%,倘若這種上漲之勢未能扼止,那麼導源於成本提升的房價上漲勢難避免。」胡偉良說。  不少民眾懷疑建商拿著原物料上漲當作調高房價的藉口,房產專家胡偉良以「營造工程物價指數」說明去年下半年起指數不斷飆高。(圖/王永泰攝)  「營造工程物價指數」指營造工程投入材料及勞務之價格變動水準,通常會用在公共工程的物價調整,尤其是土木工程上。胡偉良解釋,營造工程又分為土木工程及建築工程,土木工程為興建橋樑、道路類,勞動力使用度較低;建築工程即是平常看到的大樓興建工程,勞動力使用度高。「以土木工程為主的官方物價指數都已經直線飆升,最需要勞動力的民間建築工程,承受龐大缺工、工資上漲壓力,成本漲幅更是嚴重。」回顧民國82年、93年、97年,「營造工程物價指數」年增幅也都有2位數成長,又97年時,指數也曾達到112高點,為何當時衝擊沒有現在來得大?胡偉良解釋,過去年增幅有大幅成長也都是每個月緩慢堆疊,建築工程工務成本經歷1、2年以上都未達上漲1成,而這次是在短短半年間飆升,建築工程工務成本上漲達2成以上。  97年雖受全球景氣下滑,瀝青成本漲幅大,不過由於人力及其餘原物料未漲價,故指數成長實際上對營建類成本並無太大影響。然而109年初,指數之年平均值雖成長平緩,不過細看月指數的話可發現自109年9月開始,勞力及原物料成本皆大幅上漲。  他進一步說明,97年下半年雖受全球景氣下滑,其中以瀝青及其製品類指數年增率達40.08%漲幅最大,不過由於人力及其餘原物料未漲價,故指數成長實際上對營建類成本並無太大影響。然而109年初,指數之年平均值雖成長平緩,不過細看月指數的話可發現自109年9月開始,勞力及原物料成本皆大幅上漲。更令胡偉良憂慮的是,風險承擔能力不足、資本不足、營造能力不強的業者,面對這次既快又猛的營造成本上漲,已報價、已簽約、已銷售,價格難以調整下,其主導的建案極可能走向無法開工、工期展延、爛尾樓、品質下降的命運。胡偉良表示,尤其是正逐步走向欣欣向榮、肩負平抑房價的「危老改建」將是個打擊,有意將老屋啓動改建的屋主應該由此覺悟到,找到「有能力」改建的廠商才是正當辦法,而非單純關注到改建後「分回較多」,畢竟空頭承諾「沒辦法實踐」,不僅是空中閣樓,反而是得不償失。

publish-icon 03月05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宜蘭人氣麵包店3/ca:san 宜蘭米揉進麵包

還沒開店就有客人在門口等,鐵門一拉起,只見小女孩蹦蹦跳跳進門,指著麵包櫃對媽媽說:「我要這個和那個!」很快地,店裡便排起了長長隊伍。這間叫做「ca:san 」(日譯「媽媽」)的麵包店,由日籍的林由加子與宜蘭夫婿Jordan所開設,主打以自製酵母、日本星野天然酵母做出的各種麵包,其中,添加宜蘭米穀粉的米麵包最具特色。從「糙米鄉村」大小不一的麵包氣孔,可看出麵糰發酵極佳。(圖/于魯光攝)糙米穀粉來自宜蘭三星鄉的「行健有機村」,紫米穀粉與白米穀粉則源於宜蘭員山鄉的「深溝村」,分別被林由加子揉製成「糙米鄉村」與「紫米鄉村」麵包,以及「米戚風」蛋糕。米麵包口感Q彈又具溼潤度,即便沒有包入內餡,淡淡米香仍讓人愈嚼愈有滋味;而像一座座山丘膨起的「山吐司」則以全鮮奶製作,口感十分紮實。彷彿日式便當小章魚放大版的「芥末香腸捲」,加入了上白糖與芥末籽,口感富有嚼勁。(65元)(圖/于魯光攝)為了孩子的教育,一家人先從上海遷到高雄,再搬到丈夫的故鄉宜蘭羅東,林由加子從跑市集賣麵包開始,到夫妻倆共同經營麵包店,「希望能做出耐吃的麵包,或許沒有複雜食材,但選擇好的原物料讓大家品嘗原味,單吃或搭配橄欖油、果醬,能延伸出多種可能。」林由加子說。ca:san電話:0955-164-511地址:宜蘭縣羅東鎮愛國路60號「ca:san」每天製作十多種麵包,並提供預訂自取與宅配。(圖/于魯光攝)

publish-icon 03月04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存股族前十檔美股標的 ETF占一半

證券公會統計,2020年複委託總交易量高達3.79兆台幣,較前年成長54%,其中美股交易量達2.6兆,更較前年成長75%,今年開年以來熱度續增,元月份美股交易再創造3,340億的大量,較上月增加22%,較去年同期更是一舉大增達84%。永豐金證券策略分析師陳泓睿表示,疫苗陸續施打以及拜登總統就任前後陸續出台的紓困政策讓市場信心倍增,全球逐漸復甦過程中無論是原物料或是最近的半導體都有搶資源、搶產能、搶供給的狀況,這對多頭市場的股市仍是正面的因子,相關缺貨到搶貨的投資題材值得投資人多留意。永豐金證券指出,美股具多樣性投資主題吸引投資人,豐存股的客戶以20-40歲為大宗,年輕投資人以小金額存股方式參與。根據永豐金證券最新統計,元月份「豐存股-美股」單月扣款筆數較去年底激增4成,單月交量成長達51%,存股以紀律化及小金額長期投資的核心方法獲得廣大投資人肯定,從存台股到存美股,年輕一代的投資主流風氣已然形成。根據豐存股平台統計,國人買美股的前10名熱門存股標得。(圖/永豐證券提供)永豐金證券指出,今年以來截至2/23日止,美股S&P500上漲3.52%,那斯達克指數累積上漲2.77%,代表小型股的羅素2000指數上漲12.99%,美股的強勁走勢吸引投資人目光,一月份市場傳出美國散戶大戰華爾街空頭的熱門議題,數位世代以網路力量發酵,散戶集彙集成雄兵,為市場更增火力。「豐存股-美股」從去年七月上線以來,截至今年一月單月扣款筆數達31,808筆,交易量達1.8億,創下扣款筆數成長40.1%,交易量成長51%的成績,前10大熱門存股標的,個股包括蘋果、特斯拉、美國銀行、波克夏、艾克索美孚等,此外、ETF亦是存股的熱門焦點。

publish-icon 02月28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三月台股上看16800點?可先布局這三類個股 再擴及疫情震央股

永豐投顧對於三月台股展望,認為可從疫苗效果觀察景氣、市況及原物料、殖利率等指標,預估資金持續流入,宏觀上看16800點。挑選個股可由航運、塑膠、鋼鐵等,漸次擴及航空、觀光等疫情震央。永豐投顧表示,「疫苗見效,景氣升溫」是大家非常關切的重點。觀察全球COVID-19每日新增病例與死亡人數,很明顯的,在年初前後達到高峰後,新增病例迅速下滑,死亡人數也大幅減少,此一趨勢極大振奮世人,似乎已經看到隧道盡頭的光亮,金融市場則開始往疫情過後的方向預測,復甦關聯的原物料、資本投資等都是升火待發。事實上,亞洲疫情輕微的國家地區已經早就收到復甦的紅利,台灣元月份上市櫃公司營收達到3.29兆,僅較去年12月衰退10%,而相較於去年同期則是成長24%,景氣熱絡。另一方面,各種原物料價格普遍上揚,集裝箱運價固然是飛上天,工業原料與原油近120日都有20%以上的漲幅,無疑是景氣列車鳴笛、原材料率先開跑。要提醒投資人,「市況熱絡,明辨良莠」。目前主要國家仍在QE,因此資金供給充裕,因此行情雖有起伏,造成金融市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給。元月下旬出現了GameStop的「韭菜起義」,讓人看到美國散戶勢力的興盛。接著比特幣在二月再下一城,衝上50,000美元,特斯拉公司也下場買了15億美元的比特幣,各種投資工具都是多頭表現,但回歸產業趨勢才是好投資。半導體的前景展望,是延續美中競爭的大戰略,當川普打開了貿易限制的潘朵拉盒子,歐美發達國家的企業再也不能安穩的倚賴亞洲的半導體供應鏈,至少在戰略層次上,必須重建有限的半導體產能,眼前的車用晶片緊缺尚未見到舒緩,未來供應鏈運轉效率會因為安全考量而降低,半導體產業的價值會被提升,至少在中短期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不可動搖,股價的PB、PE將高於以往。至於在「原物料與殖利率」部分,二月份國際股市震盪的主要原因是利率快速爬升,市場對其做出多重意義的解讀:首先,認為利率快速爬升可能肇因於通貨膨脹,這連結到原物料價格的變動。然而回頭看短中長期利率走勢分道揚鑣,倘若通貨膨脹近在咫尺,短期利率不可能無動於衷,而且原料上漲,也可以是需求上揚的寫照,再加上主要國家原料價格在CPI中的占比不高,所以由利率望向通膨是過度引申。其次,利率升高對於科技股高本益比有特別的殺傷力,這恐怕也是對現象錯誤的解讀。科技股與傳產股本益比存在明顯的高低,這是反映兩者成長率的不同,債券殖利率升高,壓縮的是所有股票的風險溢酬,只是眼前景氣復甦特別滋潤傳產股,谷底翻揚評價調整當然較大。簡單來說,利率爬升是景氣調整過程,預告市場期待景氣復甦,因此經過短暫類股調整後,未來步伐會逐漸齊一。三月上旬市場對於景氣的期待會愈來愈強烈,因此選股可由航運、塑膠、鋼鐵等,漸次擴及航空、觀光等疫情震央。至於如何挑選個股,著重「前景佳、業績強,台股獲利成長好」。基本上在疫苗復甦發揮下,配合去年疫情衝擊的低基期,各項經濟金融數據偏向有利,可望再有表現,行情抱持樂觀。其實根據Bloomberg綜合市場的預估,2021年台股企業獲利年成長已調高到近30%,而第一季年增率更高達87.8%,股市有獲利成長保駕,不用過度驚慌。永豐投顧分析,「資金持續流入,宏觀上看16800點」。由1987年八月到2020年12月的資料顯示,M1B與台股市值有明顯的線性關聯,不過隨著當時市場狀況,股市市值會在回歸線上下擺動,倘若蒐集波動情況做一整理,可以發現市值/M1B的倍數約在0.89倍到3.75倍,顯然這就是股市及悲觀與極樂觀的範圍。永豐投顧並指出「疫苗發功,產業景氣翻轉」,施打疫苗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能夠掙脫COVID-19病魔的枷鎖,一旦多數人都打了疫苗,那是社會經濟的運作就可望回到過往。換句話說,過去一年倒楣的產業都要翻身了,航空、觀光固然很明顯,但是眼前比較即時的應該是原物料,台股中以塑膠、紡織與鋼鐵三個傳產族群規模較大,三月布局不可錯過。當然,台灣經濟的骨幹是科技產業,台股的主軸當然也不會偏離,二月科技股受到美債殖利率議題衝擊後,等於股價拉回整理,護國神山總有雲霧遮蔽,總會等到風和日麗,尤其半導體戰略意義不斷被強調,晶片缺料仍是市場關心議題,半導體股仍是投資組合必備。

publish-icon 02月28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台股遭血洗卻沒一檔跌停!五大理由 下周低接會是好買點

美國公債殖利率飆升、MSCI調整台股權重的雙重打擊,引發外資26日血洗台股,賣超944億元創紀錄,收盤重挫498點,失守萬六,但沒有一檔跌停。三大名師認為,美債係遭有心人惡意屠殺,短期內干擾因素可望平息,並基於五大理由,台股下周是買點。台股元宵節當日變盤,前一日大幅買超231億的外資,隔天就無情提款台股944億元,刷新2007年7月29日賣超623.98億元的前高紀錄。26日外資賣超台積電389.53億元最多,其次依序為鴻海63.80億元、聯電38.93億元、聯發科34.88億元,以大型權值股為主,權王台積電下跌29元,光一檔拖累台股237點,是台股暴跌最大元凶。不過,傳產的航空股、貨櫃股、原物料及電動車、水資源概念股,以及高殖利率股,包括華航、長榮航、長榮、陽明及IC設計立積、天鈺等具基本面支撐,股價相對抗跌、甚至多數逆勢收紅。台股26日終場重挫498點,跌幅3.03%,收在15,953點,成交值4,529億元,剛好收在月線,回補17日牛年開紅盤缺口,但守住跳空缺口下緣。永豐投顧總經理李學詩、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康和證券投資總監廖繼弘等三大台股名師基於五大理由,認為下周是買點,台股在15,500~15,600點具有強勁支撐。五大理由分別是:第一、26日台股雖重挫498點,但並未嗅到恐慌氣氛,盤面上有23檔漲停,一檔跌停都沒有,合計457檔上漲。第二、新台幣仍強勁升值,資金流入。第三、長期處於多頭的美國債券市場突然飆升,是遭到有心人屠殺,預料美國聯準會(Fed)不樂見,短期達到滿足點後,美債干擾股市將平息。第四,美國3月中將通過1.9兆紓困方案,可望激勵股市回升。第五、外資賣超944億元,台股僅跌498點,以外資賣1億元影響台股1點估算,應該下挫逼近千點,凸顯內資壽險、投信、私募買盤相當積極。至於外資賣出驚人的944億元,累計今年外資轉為賣超1,931億元,外資後續動向受關注。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認為,2020年外資賣超台股5,395億元,但台股上漲2,735點,外資動向對台股影響性逐年降低,反而政府等內資扛起台股多頭氣勢,內資擁護台積電趨勢下,台股多頭不變。

publish-icon 02月27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疫情催化宅經濟!1月外銷訂單連11紅 年增近5成

強勁開年!經濟部統計1月外銷訂單金額527.2億美元,年增近5成,創金融海嘯後11年來最大增幅,成長拉出連11紅。即便扣掉去年1月春節放假因素,仍成長33.6%,這也是1月分首度破500億美元,顯示淡季不淡,經濟部因此樂觀看全年接單成長動能。以外銷訂單7大接單貨品來看,全呈兩位數增幅,且漲幅同樣驚人。資通信、電子產品、光學器材都比去年同月大增5成以上。傳統貨品如機械與塑橡膠類,也成長4成以上;基本金屬年增21.5%;化學品最少,也有13.4%。過去1月屬於接單淡季,只有2018、2019兩年破400億美元,其餘多數在300多億左右,這次卻破5字頭,繳出527億美元,增幅49.3%,創2009年2月以來最大幅度,往前已是金融海嘯接單慘期。對於1月分表現特別優異,經濟部統計處長黃于玲說明,基本上這是延續去年以來的走勢。在疫情催化宅經濟下,有遠距商機加持、5G與車用電子需求,加上傳統貨品原物料行情走升來帶動。以地區來看,大陸(含香港)下單140億美元,年增61.8%最強勁,是自2010年2月以來最大漲幅。美國148億美元,成長49.6%,幅度是有統計以來最高。經濟部預估2月訂單表現,同樣可望大增43%到48%,主要是去年1月下旬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大陸供應鏈物流受影響,基期較低。黃于玲認為,在國際機構預測今年國際貿易動能正成長,且國際油價見到6字頭,雖然有疫苗施打是否弱化宅經濟接單疑慮,可是她仍同意今年整年外銷動能可期。

publish-icon 02月25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阿水講股/股市阿水:了解整體布局 選股不追漲

不想再追著新聞買股票?那你一定要學會本期專欄教的這一招。收關前,阿水分享新春開紅盤之後,可關注被動元件類股、電動車類股及原物料類股等三大類股。而開紅盤至截稿前只有三個交易日,但打開漲幅排行榜,台股漲幅五日第一名就是亞信(3169),後面則有富致(6642)等個股。當中最吸引人目光的除了IC設計類股外,富致就是因為與車用需求相關,周漲幅就超過三成。很多投資人都有同樣狀況:常常追著新聞跑,可是消息一見報,股價又已是高點,後來乾脆靠感覺或網路消息,都比新聞來得可靠。阿水分享一個重要的觀念:新聞不能光看「新聞標題」與「內文」,而是要看他展示的趨勢。假設營收創高,那營收創高是為什麼?是因為該公司有特別吸引人的新產品、新低價,還是新的市場?就像聯發科的子公司購買亞信的全部私募股,變成第一大股東,占亞信達兩成,但這已不是聯發科第一次用子公司併購相關乙太網路產業,之前九暘也是。每一個新聞都是獨立事件,但是要用整體來看,聯發科為什麼接二連三用子公司或入股,或併購這麼多相關企業?是不是想切入什麼商機?想踏入什麼新的行業?他們花的金額是多少?占聯發科的再投資比例為多少?所以去了解並觀察布局後面的道理,就會知道,或許又是物聯網或車聯網的話題要出來了。那麼你選股時,就比較知道哪些會是你有機會先買,後面話題再上來的,你的布局就不會與市場相差太遠。上周三大法人在上市類股中,一共買超一百八十三.四五億元, 其中外資買超七十五.五一億元,自營買超九十八.一八億元,投信在上市類股則買超了九.七六億元。附表為二月五日至二月十九日,最新的三大法人合計買超排行榜,交叉比對有兩大法人以上合買的資料。可以看到整個法人買股的動作還是相對較強,只是台股來到一六○○○點之後,大部分的漲幅都受益在電子類股Q1淡季不淡的情況。大多數電子類股公司的財報表現都比預測佳,但整體大盤還是受制於台積電的漲跌很大,而台積電來到六百七十九元的近日高點後,一直在賣多買少,因此還是要注意大盤若因外資在台積電的買盤變弱變慢,加權指數與其他類股也容易受到影響,注意高點震盪風險囉。

publish-icon 02月24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中共沒打來「打房」核彈先轟炸 業者:動搖產業不當政策炸毀10萬家公司

針對行政院與立法院將房地合一稅制納入優先修正法案,全國商總主席賴正鎰和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今天不約而同提出警訊。林正雄說,房地合一稅修法調整為持有2年內就課45%稅率,預估不動產推案量將少4成,將回到2016年24.5萬棟的超低成交量,是「動搖產業的不當政策」;賴正鎰則表示,打房核彈上下游產業10幾萬家公司行號都「炸毀」,國內經濟復甦全面熄火,財政部與立法院應三思後行。財政部日前預告修正《房屋稅條例》,企業將不再適用「住家房屋現值低於10萬元以下」享有免稅優惠,另外,自然人也以全國3戶為限可免稅,預計今年7月1日上路、明年5月申報適用。財政部也正研擬檢討房地合一稅修法,外傳修法方向預期將以現行持有期間1年內課45%重稅,調整為持有2年內就課45%稅率;另擬修法將境內公司交易房產也一併納入房地合一稅,最高稅率同樣45%,震撼業界。「打炒房手段已夠多,房地合一稅實施5年來已逼退國內投機客,階段性任務已完成,應適時退場,若再繼續祭出房地合一稅與囤房稅等高稅率手段,只會直接掐死房地產業。」賴正鎰表示,政府去年12月在房市投下震撼原子彈,導致去年12月起接連2個月六都買賣轉移棟數衰退8%至16%,「現在還要用房地合一與囤房稅的核彈,將房地產上下游產業10幾萬家公司行號都『炸毀』,讓國內經濟復甦全面熄火?」賴正鎰解釋,房價漲價是因為台資回流,建廠與土地需求高,導致最近土地售價、工資與鋼筋水泥等原物料的持續漲高,漲幅在15至30%,並非刻意炒高。建商現在都很十分頭疼,已經賣出去的只好咬牙苦撐,自己吸收成本,還沒有賣的,只好拉高房價,實施「不二價」,未來的營建成本難以預估,又不可能自行吸收成本,只好反映在預售房價,所以很多建商在上半年的新案,都已經準備延遲到下半年。他透露,建商幾乎都在觀望今年準備上路的實價登錄2.0實施情況,再決定何時推案,已經公開推案的預售屋,也只好硬著頭皮且走且看,必要時先封盤停售,避免原本設定的利潤被建築原料與工資等增加的數百萬元至上千萬元的成本吃掉,變成賣一戶賠一戶。如果財政部又將房地合一稅制與囤房稅列為優先通過法案的話,那下半年的房地產應該就「玩不下去」!林正雄則說,如果房地合一稅修法,把持有時間拉到2年就課45%稅率,對不動產影響非常大,預估不動產推案量將少4成,移轉棟數將回到2016年24.5萬棟的超低成交量,是動搖產業的不當政策,他呼籲政府不要因為民粹讓原來持有不動產的人跟著受罰,2021年是台灣脫胎換骨的大好機會,應該要好好把握,此時祭出這樣政策只會讓產業蕭條、經濟衰退。

publish-icon 02月23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營建工資漲70-80%還找不到人 林正雄:房價漲勢2年不變

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今表示,缺工、原物料上漲問題嚴重,目前僅是初升段,未來2年房價將持續向上,年輕人必須要認清現況。林正雄點出缺工問題有多嚴重,「工資漲70-80%還找不到人」,目前漲價只是在初生段,未來2年缺工、原物料上漲問題不會解決,房價將維持持續向上,價格不可能跌下來,這3年會是陣痛期。「工資、土地價格拉上來後,未來工料要回覆正常價格下調機會不大。」林正雄說,GDP4%,CPI2%,房價每年應漲6%,但他也強調,不是全面性漲價,要看重大建設落在哪區,不過年輕人必須要知道未來不動產雖有打房疑慮,但不至於市場崩盤。「海外資金匯回專法、中美貿易戰台商資金重新布局、全球拼命印鈔票,台灣是最大受益者,台灣經濟靠產業,現在產業強、防疫好,現在是這十年來空前絕後享受各企業打拼果實的時機。」林正雄說。329檔期即將到來,林正雄表示,不動產永續經營概念,每天都在做行銷服務,最近3、4年檔期沒那麼明顯。因政府去年底實施打炒房政策,329推案也較沒有公開活動。由於去年總推案量1.6兆,他預估,今年推案量將少15%,約1.2至1.3兆,另外,不動產單價因成本上漲而調高,即便推案戶數一樣,平均也會多2~3成。

publish-icon 02月23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百年大漲潮1/原物料單月連3翻 台積電南科廠也被「追價」

近期建材原物料出現「百年大漲潮」,尤其鋼管報價更是1個月連漲3次,連台積電南科擴廠也被「追價」。本刊調查,不少原物料大盤商已經「皮皮挫」,就怕承包商資金周轉不靈,「一些風險承擔能力小、急於低價搶案的營造廠或建商,恐怕岌岌可危,甚至出現連環爆!」一位建築業者透露。台積電南科18廠擴廠成本在這波原物料漲聲中不斷追加,但公司規模夠大且全球市場需求強勁,因此影響有限。(圖/宋岱融攝)「我們最近運到台積電南科廠的金屬管材,成本漲了3成!」「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變貴了,價格也會反映在客戶端。」面對原物料漲不停,一名管材供應商直言。對此,台積電公關部門表示:「擴廠需求一定會考量到對應成本,但不評論具體細節。」一名台積電員工則私下證實「南科18廠的興建成本,確實有增加」。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表示,全球景氣逐漸復甦,帶動原物料價格上漲。(圖/王永泰攝)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分析,缺櫃與缺船帶動運價走高、成本轉嫁,大宗物資原物料的價格都蠢蠢欲動,全球鋼品市場需求增溫。台灣經濟研究院也指出,儘管營建業積極投入半導體相關供應鏈的廠務系統整合工程,然而受限於近期鋼筋成本高漲,加上混凝土料源尚未解除供應吃緊情況,營建業者對於未來半年的景氣看法,多半抱持謹慎態度。事實上,許多原物料大盤商正在皮皮挫,擔心全台20,573家營建商與承包商,萬一資金周轉有個閃失,自己也會掃到颱風尾,「承包商對上游有大盤進貨的資金需求,對下游有發包的案子要付錢,一旦周轉不靈,就會爆發倒閉問題。」一家原物料廠商分析。

publish-icon 02月23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百年大漲潮2/中間承包商成本墊高 一旦倒帳是天文數字

原物料的漲價風,也吹到目前最熱門的科技業擴建廠房上,台積電首當其衝;「我們最近運到台積電南科廠的金屬管材,成本漲了3成!」台灣一家管材大盤董事長直言,原物料漲價的狀況已經是市場上普遍的問題。此外,多名原物料大盤商不約而同地指出,上游大盤商和下游大客戶或許撐得住資金壓力,然而,中間的承包商如果禁不起進貨成本墊高而現金斷流,恐怕會引起連鎖反應。「我們接工程訂單,很多都收3個月票期,一旦被倒帳就是天文數字,上千萬元跑不掉!」一位大盤供應商透露。百晨企業執行長郭柏成說,去年八至十二月,電線、鋼、銅的價格都漲了三成,這一波漲勢預料今年第一季仍不會結束。圖為百辰企業廠房。(圖/王永泰攝)「以去年12月來說,銅線、鍍鋅鋼管在月初、月中、月底各漲一次,白鐵管也漲了兩次。」台灣最大管材供應商「百晨企業」執行長郭柏成解釋,為了不讓承包商缺貨,即使成本漲了,原料大盤商也得硬著頭皮下單。「例如沒有固定價的塑膠管,我們原本抓5%利潤,後來價格漲了快3成,一進一出反而虧了20%。現在的時機,我們不敢接長期訂單,就怕中間變數太多;先前庫存,若有客戶要,就給一些折扣立刻出貨。」郭柏成說。他預估這波原物料漲價,會持續到3月間。

publish-icon 02月23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百年大漲潮3/小建商轉售土地求生存 倒閉潮即將引發連環爆

建材原物料「百年大漲潮」,一位不具名預拌混凝土業者表示,混凝土原物料2018年底就漲了一波,當時景氣不好,無法反映到售價,毛利掉到剩5%,一直撐到2019年4月才部份反映價格,沒想到卻被公平會開罰,「我們只是反映成本卻被說漲太兇,大家都不敢吭聲」,2020年房市回溫、台商回流、台積電擴廠帶動廠辦需求,因此補漲恢復到15%合理的毛利,他強調,「原則上就是只要原物料漲價就會反映成本,只是可能有3至6個月的時間差,除非景氣不好漲不起來。」房市專欄作家胡偉良擁有品嘉建設、尚禹營造,面對原物料漲價,他表示會堅持下去,不會轉賣土地。(圖/報系資料庫)面對工料雙漲,對於承攬工程的營造廠不像建商,可以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此在報價時就會先稍微將預估成本提高,但仍出現漲價幅度高於預期的狀況。「大家都怕了,若成本仍超出負荷,雙方(建商與營造商)就會斡旋協商,通常結果是各吸收一半(超出的成本)。」品嘉建設董事長、房市專欄作家胡偉良表示,大建商對於消費者和營造廠較具議價能力,尚可勉強調價,但小建商、小營造廠抬價能力差,成本多半都得自行吸收,近日已聽聞一些小建商轉售土地求生或直接倒閉,「農曆年後,很可能出現連環爆。」高雄首宗危老案「森森富祥」動工時,曾風光請來總統蔡英文見證,原定去年五月交屋,如今卻因缺工、缺料導致工程延誤,仍是空地一片。(圖/宋岱融攝、翻攝自恆宇建設森森富祥臉書)胡偉良指出,最明顯的例子是高雄首件危老案「森森富祥」,「2018年5月風光動土時,總統蔡英文還親自到場剪綵,原定去年5月就要交屋,建商卻以缺工、缺料為由拖延,那邊到現在還是一片空地。」一名業者分析,建商都採高槓桿財務操作,無法等到成屋再賣,有財報壓力的大型上市櫃公司更是如此,因此,「預售推案仍會是主流,除非是老字號、口袋深的建商,才有辦法『先建後售』。」

publish-icon 02月23日, 2021 繼續閱讀
alt

百年大漲潮4/鋼筋價急跳買在高點 預售建商含淚成本增幅自行吸收

工錢與原物料雙漲的「百年大漲潮」仍持續進行著,未來的營建成本難以預估,讓建商十分頭疼,未來漲幅想要提前反映在現在房價,也要考量消費者接受度。以預售為主的達麗建設執行副總梁景清表示,去年9月以前,鋼筋價格每公噸約14700元,之後忽然急跳,但因公司有採購需求,在每公噸近20000元高點時,買了1000公噸,比原先預估成本多花了500多萬元,「換算樓地板面積,每坪成本多了700元,房子都出售了,多出來的成本也只能自行吸收。」達麗建設董事長謝志長則說,目前原物料上漲的幅度,已部分反映在預售價格上,但還是希望能和上游廠商協商,「原物料在這波漲價前,都已預定先買起來,等價格下來再進場。公司推案量夠大,能達到規模經濟的優勢。」面對原物料價格波動,達麗建設董事長謝志長表示,會盡量以規模優勢大量低價採購,並將部分成本提前反映於售價。(圖/王永泰攝)除了原物料暴漲,謝志長透露,現在成本追加的部分,還有因缺工漲價的工錢,令他開始思考「好地段是否不急著賣?」目前建商除了先把成本增幅灌入售價,也不排除選擇先開工,邊建邊銷售,以便更精準地抓出成本與毛利。對於這一波原物料漲價,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認為,春江水暖鴨先知,原物料價格蠢動,反映在實體經濟,是對經濟復甦的期待。台灣經濟研究院也預估,今年經濟成長幅度為4.3%,較去年的2.98%來得高。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表示,全球景氣逐漸復甦,帶動原物料價格上漲。(圖/王永泰攝)「錢太多了,理論上黃金與股市應是蹺蹺板(指一升一降),現在黃金跟股市卻是一起漲。」張建一認為,幸好經濟成長的同時,物價卻緩漲,所以不會導致通貨膨脹,他預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今年將小漲1%。面對原物料百年大漲,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憂心地說:「這種市況不僅壓縮了小建商的生存空間,對買方來說,選擇變少、議價空間小,不利消費市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係蝦咪CPI為衡量通貨膨脹的主要指標之一,超過3%即為通貨膨脹,因此是市場經濟活動與政府貨幣政策參考的重要指標。台灣CPI有395項,分為食物、衣著、居住、交通、醫療保健、教育娛樂及雜項7類。台灣經濟研究院預估,今年第一季CPI將上漲0.55%。

publish-icon 02月23日, 2021 繼續閱讀
First
Last
置頂
ctwant-logo
  • 關於CTWANT
  • 聯繫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fire icon 發燒熱搜
  • facebook-icon Facebook
  • facebook-icon Youtube
  • facebook-icon Telegram

© 2020 The CTWANT Company

本網站所刊載內容著作權屬王道旺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或經授權使用,他人非經授權不許轉載、重製、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