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旬女擔心副作用堅持不用藥 骨質疏鬆一跌倒雙側髖部與膝蓋都骨折
在台灣民間流傳許多偏方,訛傳以形補形的療效,目前依然有民眾深信不疑!在骨質疏鬆症已成為文明病的今日,部分病患因為擔心長期使用西藥所帶來副作用,依賴這些民間偏方,最後反而陷入反覆骨折危機。一名居住在鹿港的50多歲女性,因經常腰酸背痛到醫院求助,發現罹患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多處壓迫性骨折,願意接受手術但不願治療骨質疏鬆,堅持使用民間偏方。幾個月後,在一次不小心的跌倒,導致雙側髖部與膝蓋都骨折,患者才終於點頭同意用藥治療。擔心用藥副作用反而招來更大傷害 骨質疏鬆後骨折易誘發併發症致命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志鎧表示,骨質疏鬆平常幾乎沒有徵兆,通常都是就醫後發現骨折,也意外發現骨質疏鬆。一旦醫師建議用藥治療,多數病人會提出質疑,骨折治療好就好,為什麼要一直吃藥?更多的是擔心副作用傷害身體!但事實是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不只手術較困難,也容易有併發症的產生,例如髖部骨折後,有將近一半的人不良於行,嚴重者甚至需要一段時間臥床,併發肺炎,褥瘡,蜂窩性組織炎,或是敗血症等致命問題。陳志鎧醫師進一步說明,正常骨質密度T值為-1以上,-1到-2.5之間為骨量缺少,小於-2.5為骨質疏鬆,-3以下則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為骨折的高危險性患者!此50多歲個案即便接連發生多處骨折,仍不願意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最後因生活照護十分不便,在家屬勸說下勉強接受骨密度檢查,果不其然T值僅-3.8!不外乎年年骨折!高風險族群應及早關心骨質健康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陳志鎧醫師再次強調,人體骨質從35歲之後開始走下坡,如果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民眾就該及早接受檢查:包含早發性停經,65歲以上的女性,70歲以上的男性,就要小心骨質受荷爾蒙與年紀影響,造成的大量流失;此外生活作息不正常,喜歡靠大量咖啡或者是含糖飲料提神的夜貓子,或是患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也都是高風險族群。陳志鎧醫師也說,骨質疏鬆診斷目前標準檢查為DXA雙能量骨質密度檢測儀,當檢測T值小於或等於-2.5,就是骨質疏鬆,就應該接受治療;如果是-1到-2.5之間,骨量缺少的患者,也可以考慮預防性用藥;如果骨質正常的患者,平常也應規律生活和運動,適切的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以減緩骨質的流失。促進骨質生成已成骨鬆治療趨勢 長期用藥才能穩定骨質健康目前健保給付兩類藥物,分別為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傳統藥物為減少骨質流失,可以擋住骨頭流失,但因為新生骨頭較緩慢,導致新舊骨頭交陳,骨質相對硬脆不健康。促進骨質生成是新一代的藥物,不只能加快骨質的生成,還能加速老舊骨頭的移除,所以新生的骨頭相對傳統藥物所產生的骨頭較為穩固。目前世界骨質疏鬆治療的趨勢已是超前佈署的概念:當T值小於-3.0或是不小心跌倒就有骨折產生的患者,就建議直接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但台灣健保給付規定仍較嚴苛,須曾經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但效用不佳,T值小於-3.0外,還要加上合併兩處骨折才核可給付。陳志鎧醫師提醒,不管是哪一種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有使用藥物就是比沒有使用來的有保護骨質的效果!而且骨質疏鬆症和糖尿病與高血壓一樣,都是慢性病的一種,需要持續的治療,最忌中斷!一旦停藥,不只骨質會流失打回原點,還有可能引發更厲害的骨折,造成手術的複雜與困難。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最新研究指出,在美國大型醫療保險資料庫(Medicare),分析近50萬名接受治療骨鬆病患,骨質疏鬆的長期治療不只有助降低骨折發生機率,還有延續壽命與生活品質的邊際效益。治療骨質疏鬆需多科合併照護 有助減少共病危害生命陳志鎧醫師提到,治療骨質疏鬆不只侷限在骨科,許多內分泌疾病,腎臟病也會導致骨質流失,導致許多共病且惡化。目前彰化基督教醫院整合多個科別,且有中西醫共同照護,委由個管師協助病患,除了提醒回診用藥外,也會協助瞭解是否有相關併發症的產生,聯繫多個科別一同治療,提倡全人醫療照護,讓病人能整體性維持健康,盡快遠離骨質疏鬆造成的不便與危害。

到處都是減肥陷阱! 甜點、米飯控如何與頑固脂肪分手?
「台灣到處都是美食陷阱!」漢堡、薯條、甜點人人愛,上演愛恨相殺、脂肪糾纏不清的戲碼。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表示,根據國健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 ,身體質量指數(BMI)>25就屬過重或肥胖,應及早控制體重。而對於肥胖最常見的原因:「不忌口」與「壓力進食」族群,現也有最新藥物能降低食慾與飢餓感,大噸位的肥胖者也能以減重手術配合行為改善,甩開肥胖!戒不掉的甜點米飯 恐是「糖上癮」「請問醫師,我年紀輕輕才30多歲,健檢紅單就算了,怎麼會檢驗出糖尿病初期呢?」-微胖女孩 其實並不意外,亞洲人以米飯為主食,尤其以往農業社會勞動力高,對於米飯的需求更高,也深深影響亞洲飲食文化。加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與飲食西化,若攝取過多精緻澱粉與糖份,血糖控制不佳、三酸甘油脂過高,更進一步形成脂肪肝── 現代疾病「糖胖症」叩門,三高風險大攀升。徐光漢醫師表示,許多民眾都沒注意到飲食出了問題,偶爾的刻意少吃並無法解決長久養成的飲食壞習慣。如果留意到特別愛吃某類食物,或是整天都在覓食,這些都是「食物成癮」的徵兆。例如餐餐離不開澱粉、國人熱愛的反式脂肪甜點、過度調味料或重口味美食,都是當代肥胖元凶。為什麼人們會對這類食物又愛又恨?原因在於糖份能刺激「腦內啡」讓人快樂,宛如毒癮。尤其食品工業技術下,添加過度糖份來增加食物適口性已是常態,如何正確飲食、控制入口分量,成為減重民眾熱門討論話題。對於嘴饞、壓力進食者,醫師也建議可以尋求專業醫療管道,例如減重專科、家醫科、新陳代謝科,或住家附近的減重門診,輔佐中樞神經控制性的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降低對特定食物的攝取。體重降不下來 三高又泡芙身材?根據國健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代謝症候群有五大危險因子,包含: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5項中符合其中3項則代表有代謝症候群。其中,以「腹部肥胖」的風險最高,而這也是診間最常看到的案例。徐醫師表示,根據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建議,一、控制體重避免肥胖病;二、BMI>25屬於過重或肥胖,若有肥胖症建議積極治療;三、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健署建議規律運動,多吃蛋白質、纖維素,少吃澱粉、糖分、高脂肪跟高鹽分食物;四、對特定飲食例如糖、澱粉等食物成癮,屬於精神依賴,此時可用藥物輔助減重。1. 飲食運動「變胖容易減重難」,減重原則為少吃多動,限制攝取高油高鹽高糖等高熱量食物,同時改變生活型態,搭配規律運動。體重只要減輕,三高也能隨之改善。2. 減重手術一旦BMI≧37.5重度肥胖,或BMI≧32.5且合併高危險併發症患者,健保有給付減重手術。根據美國減重代謝外科醫學會(ASMBS)及國際減重代謝外科醫學聯盟(IFSO)2022年發表「最新外科治療建議準則」,亞洲人BMI> 30kg/m2、及BMI>27.5-29.9kg/m2合併相關併發症,符合手術治療條件。醫師提醒,亞洲人多屬中廣型肥胖,「比起歐美族群人種更容易出現傷害健康的代謝症候群,若BMI> 30已合併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等症候,應需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若BMI>27.5合併藥物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依照國際標準也應考慮手術治療的方式。」3. 藥物治療「有點胖但不至於嚴重到要開刀」,是人數最多的族群,建議積極控制飲食與運動。但不少人難以堅持,進一步可使用藥物治療。徐光漢解說,目前食藥署核准減重藥物主要包括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減少糖、精緻澱粉攝取,降低食慾與飢餓感)、腸胃道脂肪分解酵素抑制劑(促進排油便、減少脂肪吸收)、腸泌素(增加飽足感、促進胃排空)。每種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不同,適合不同的族群使用,例如診間常見:(1) 愛吃甜食、下午茶,又離不開飯麵米食者(2) 工作日夜顛倒飲食時間不固定(3) 餓過頭又暴飲暴食者(4) 肚子飽但心理上仍感到嘴饞者使用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可抑制大腦中樞神經,降低「糖上癮」依賴。網路迷思多 精準治療甩開肥胖Q:動手術或吃藥可以消除內臟脂肪嗎?A:門診不少病友體檢有脂肪肝,不僅會造成三高,嚴重恐演變成肝硬化、肝癌。提醒民眾少吃白米等精製澱粉,多攝取海鮮與豆類等優質蛋白質,從根本上消除內臟脂肪。如無法抑制口慾,亦可尋求專業醫療管道,輔佐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Q:減重療程多久見效?會不會很貴或復發?A:手術最快2天1夜即完成,隔天可上班,復胖與致死率低;藥物治療約需3個月見效,每月自費約數千元。不過須注意,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減重方式不會復胖,無論做了減重手術或是使用藥物,飲食仍然高糖、高鹽、高脂肪的話,還是會復胖。Q:我適合哪種減重療程?A:若已經到病態性肥胖建議進行手術,使用藥物治療者則會根據飲食習慣、生活型態來擬定治療方式,例如糖上癮等精神性進食適合用中樞性神經控制劑。民眾可尋求專業減重中心,由醫師、營養師、個管師組成團隊,加上精密的測量儀器,從「肥胖分型」開始,幫助患者告別肥胖。

孩子不說話2/語言治療擠破頭!大醫院至少排半年 專家揪「真正禍首是它」
兒童語言治療的需求大幅增加,也讓醫院門診出現爆量情形,醫師透露「大醫院至少需排隊半年」,而且這種情況早在疫情之前就已出現,關鍵就在於太多父母習慣3C育兒,專家提醒,孩子需要與活生生的人互動,才能從活潑的語調、有趣的表情中學習說話,而這些都是冷冰冰的3C無法做到的。「疫情前,語言治療至少就需要等半年左右,才能安排上課。」奇美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組陳璟綺組長表示,政府大力推動兒童早療,加上父母注重孩子發展,所以疫情前兒童語言治療需求就已供不應求,疫情間醫院降載,上課人數大幅減少,疫情解封後人潮再度出現。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科張綺芬主任表示,不像生病就吃藥,語言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若單純是發音問題或語言發展較慢,大約需要3~6個月左右治療時間,若合併有智力、自閉症或染色體異常問題,則需要半年到一年。「每個語言治療師都有固定的上課時間,也排滿了患者,一定要有人畢業,才有新名額可補進來,目前最快3個月、最慢一年才能上到課。」針對初診的病患,台大醫院會盡量在就診一個月內先做第一次的語言評估。張綺芬說,「主要是先讓家長明白孩子目前的狀況,再一起討論後續安排,例如幫孩子進行早療轉介,可以就近到住家附近的語言治療所或復健診所,如果一定要在台大就診,可能就要等待一陣子。」專家認為「3C育兒」是阻礙孩童語言發展的最大原因,缺少真實互動與表情音調的刺激,會減少孩子說話的動機。(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照)張綺芬說,在這些第一次進行語言評估的孩子中,大約有3成其實不需要上課,只要家長稍微調整教養,就能有很好的改善。「最大的問題就是3C,有太多孩子整天都在看iPad或手機,雖然這些影片的聲光效果都很棒,但它們不會對孩子說話,也沒辦法互動,長期下來,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會受影響。」張綺芬明白家長下班後的疲憊,但若能每天抽出一點點時間,就能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例如固定在睡前跟孩子一起看故事書,或是坐下來陪孩子一起玩遊戲,而非買一堆玩具給孩子。陳璟綺認為,疫情期間無法頻繁接觸外界、或需要配戴口罩,並不是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主因。「兒童的語言發展應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建議家長可在家裡提供或創造更多與孩子遊戲、陪伴、互動、溝通的機會,盡量減少過度使用3C育兒,因為如果父母只丟3C給孩子,而不多多與孩子相處互動,那無論是不是處在疫情,孩子的語言發展、人際互動,可能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讀書終於不全身癢分心!高中生用藥達異膚病灶幾乎清零、癢感歸零
1名居住屏東17歲高中生,異位性皮膚炎讓全身奇癢難耐,雖斷斷續續到高雄各大醫院就醫求助,但症狀始終難以改善,除了不得不放棄最喜歡的籃球,平時讀書也因身體癢很難專心,就在高二升高三暑假,他配合醫囑,獲得健保給付使用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果然病灶明顯改善幾乎清零、癢感歸零,能正面迎戰即將面臨的大學考試。讀書與交友都受重大干擾 健保已給付青少年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高雄醫學大學附設紀念醫院皮膚部陳盈君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無法的根治疾病,中重度病患只能用藥物控制嚴重程度,對青少年病患最大困擾是影響課業與人際關係,不論在家上課或回家複習,都會因皮膚癢難以專心,身上紅疹也容易受到同學側目,成年病患則會擔心影響工作,曾有患者因病不得不放棄出國外派機會。陳盈君醫師說明,此名高中生個案在國中時初次發病,每次就醫都要從屏東到高雄,加上國高中課業繁重,不得已常常中斷治療。今年正逢他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即將要面對大學考試,不希望病症影響讀書效率,正好有一款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健保已開放對於12至17歲的族群有條件給付,個案用心配合醫師醫囑,在今年暑假過後成功申請到健保給付小分子標靶新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紀念醫院皮膚部陳盈君醫師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具便利與效果特點 病患回饋吃一天就有感受陳盈君醫師指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目前有傳統藥物、生物製劑、照光、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等,不同嚴重度病人對藥物反應各有差異,部分輕度病患使用傳統藥物就能改善症狀,中重度病患則要多次嘗試,生物製劑要用針劑注射,效果較慢但持續力較長,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則具便利與效果快等特點。陳盈君醫師強調,臨床常有病患回診說,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效用很快,吃藥一天就明顯有感,目前健保給付規定為,須持續照光治療3個月,搭配2種口服免疫調節劑各3個月,確認治療成效仍不佳便能申請審查給付,鼓勵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主動與主治醫師諮詢,瞭解治療需求與病況,積極配合醫囑申請取得給付資格。急需控制皮膚症狀自費也是選項 放心接受治療肝腎功能不受影響陳盈君醫師提到,健保在財政資源有限下,不得不規範分配資源,如果有快速改善症狀需求病人,在經濟條件許可下,也可主動與醫師諮詢,自費使用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例如有類似這名17歲高中生個案的其他異膚青少年病友,短期內就要面臨人生大課題,在考試前必須調整身體到最佳狀態,醫師本身或病人可以提出自費用藥方式參考,讓疾病能快速受到控制。陳盈君醫師補充,部分病患對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藥物,可能有傷害肝腎印象,原因是傳統口服免疫抑制劑,分別需要定期監控肝腎指數,因此讓病人感到緊張,目前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在排除了某些特定感染性疾病後使用,則較不會有類似疑慮,可以非常放心接受治療,只要能長期配合醫囑,一定都能取得良好治療成績,讓生活品質得以改善。醫病間充分討論找出最合適治療方式 有助長期控制疾病意願陳盈君醫師也說,醫生與病人間能充分討論,仔細找出最合適醫治方式,有助於病患穩定接受治療決心,但診間時間相當有限,在中重度異膚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協助下,醫生可利用紙本資料,快速講解相關資訊,病患也能帶回家詳細閱讀,徹底瞭解各種優缺點後,再決定治療方針,能提高長期控制疾病意願。了解更多皮膚科醫學會出版的中重度異膚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可上官網看更多https://www.derma.org.tw/resources/content.php?id=105

感冒混搭「4藥物」…高中生出現無尿等症 送醫確診急性腎衰竭
近日天氣轉化大,因此容易感冒,而有些人會選擇自行購買成藥服用,而大陸一名高中生就是一次吃了4種感冒成藥,因此住進加護病房,還被診斷出急性腎衰竭。對此,醫生呼籲,感冒藥會疊加對腎臟的影響,切記勿混搭服用。根據《百度》報導,大陸寧波一名高中生小趙,因為最近發現自己有感冒症狀,甚至有發燒徵兆出現,因此就自行至藥局購買退燒專用的布洛芬(Ibuprofen)跟感冒膠囊快克(複方氨酚烷胺膠囊),但是服藥後未見改善,因此又加了2種感冒藥,一共同時服用了4種藥物。小趙混搭藥物服用後,出現無尿、胸悶、呼吸急促等症狀,先是在當地衛生院就診,不見改善後家人就將他送往寧波大學附設第一醫院急診室。主任醫師甘永雄表示,「送到醫院,經過我們醫師的判斷,最後我們明確是急性腎衰竭,橫紋肌溶解,是這些感冒藥疊加對腎臟的影響。」經過5天治療過後,小趙又轉至腎臟內科接受進一步治療,目前他已經順利出院,腎臟及肝臟功能也已經恢復正常。醫師提醒,吃藥勿過量、勿混搭,若是把中西藥一起吃,不僅容易導致成分劑量加倍,也容易引起藥物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損害腎臟、肝臟等臟器。

近7旬婦頸部長甲狀腺結節 醫生用「這1」微創手術成功治療
69歲女性,無意間摸到頸部中間下方之腫塊,理學檢查發現該腫塊會隨著吞嚥動作起伏,超音波顯示為甲狀腺之海綿狀結節,兩次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皆顯示為良性結節。病患隨後接受微創甲狀腺射頻消融術治療,術後追蹤恢復良好且無復發。甲狀腺結節多數為良性 風險分級定期追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指出,甲狀腺結節是常見的甲狀腺問題,超音波檢查中發現結節的情況約為二到三成,其中絕大多數結節都是良性的,極少數可能是甲狀腺癌。評估結節性質需要超音波檢查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根據結節的特徵進行風險分級,風險低者約每一至二年追蹤超音波即可;風險高者及結節變大或出現惡性特徵者則須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及至少每年超音波追蹤。另外,也可以抽血檢查游離四碘甲狀腺素及甲狀腺刺激素等,必要時也可以安排核子醫學科的甲狀腺掃描。無根治口服藥物 這些情況建議手術余育霖說,目前沒有口服藥物能根治甲狀腺結節,治療方式根據結節的特徵而異。對於超音波特徵及細胞穿刺傾向良性的結節,且無明顯症狀的患者,通常會建議定期追蹤觀察。倘若有影響外觀或是造成吞嚥困難之患者,則會建議傳統治療方法如外科手術切除甲狀腺結節,或選擇微創甲狀腺射頻消融術。相較於傳統外科手術可能有明顯疤痕、需住院觀察、術後可能須終身吃藥、可能聲帶麻痺的問題,微創甲狀腺射頻消融術僅須局部麻醉、保留正常甲狀腺組織而不易影響甲狀腺功能、手術過程時間短、無手術疤痕、免住院且術後觀察一至二小時即可出院。依據結節特徵適當治療 惡性結節以手術為主至於首次發現超音波特徵及細胞穿刺傾向惡性的結節,目前還是建議手術切除甲狀腺及淋巴廓清手術,視情況接受碘-131的治療。如果於術後追蹤時不幸產生甲狀腺及淋巴腺的復發,身體狀況不宜或不願意接受全身麻醉手術之患者,則可考慮甲狀腺射頻消融術。

秋冬進補後遺症 「愛吃薑母鴨」65歲男乾癬皮屑掉滿床
天冷來碗薑母鴨、羊肉爐好不愜意,但若是長年飽受乾癬之苦的病人,可能難以享受這些樂趣。65歲陳先生,已有10多年乾癬病史,全身體表面積80%以上受到影響,屬重度患者,由於夜市擺攤工作關係,日夜作息顛倒,天冷時又愛吃薑母鴨、藥酒來補身體,加上又因使用口服用藥治療的副作用影響肝功能而中斷治療,因此多年來乾癬問題一直無法獲得良好改善,一旦發作起來,渾身發癢不舒服,且皮屑掉滿床,早上起床床上佈滿白色皮屑,讓家人深感困擾。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指出,乾癬是一種與免疫系統相關的淋巴細胞不正常增生而導致皮膚反覆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不具傳染性,典型病灶常出現在頭皮、關節處、易受傷的地方及指甲。病人常得忍受皮膚搔癢、疼痛及銀白色脫屑,且因病灶外觀常導致在工作及社交場合,遭到不友善的對待,讓病人身心面臨極大壓力,此外,乾癬也會衍生很多慢性疾病風險,如心血管疾病、乾癬性關節炎等,嚴重可能還會導致關節的永久變形。臨床上,如為輕微到中度的乾癬,可使用外用藥膏以及紫外光照治療等。針對嚴重乾癬、大範圍、膿疱型、乾癬性關節炎,則可用全身性治療包括:口服免疫抑制劑(口服A酸、滅殺除炎錠Methotrexate、環孢靈素Cyclosporin)以及生物製劑。但口服免疫抑制劑需注意各自的副作用,病人需定期抽血檢驗血球數、肝、腎功能及血脂狀況等,避免藥物毒性造成後續的問題,對於許多年齡較大、肝腎功能本來就不好的病患,更需特別注意,以避開副作用。對於使用過兩種免疫抑制劑、外用藥膏及紫外光照治療3個月無效的嚴重乾癬患者,目前亦可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來降低皮膚、關節甚至是體內的發炎反應,但生物製劑的使用也並非全無限制,因有可能導致B、C型肝炎及肺部結核菌活化,故使用前需確定帶原者或感染的狀態,目前生物製劑有多種,需與醫師討論合適方案積極治療,便有機會改善90%的病灶,讓乾癬皮膚有機會恢復到正常的厚度與膚色。羅陽醫師提醒,抽菸、喝酒、特定藥物、補品、壓力、生活作息不規律、感染、搔抓等,都是造成乾癬發作或惡化因子,前述病人因工作關係作息顛倒,加上又愛吃藥酒等補品,種種原因都是可能讓乾癬無法獲得有效的控制。特別提醒乾癬病人最近天氣變冷,除仍需配合醫囑規律用藥外,也不宜過度大啖補品,以免滿足口慾的同時造成乾癬惡化,得不償失。

北市府爆職場霸凌!科長拍頭辱下屬「退公文惡整」 基層崩潰看精神科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陳怡君近日接獲北市民政局科室多位公務人員陳情,反映遭職場霸凌且苛扣加班費,連一頓飯也不能安心用餐,回家睡覺還會做惡夢,崩潰直呼「我們不要吃藥!也不想看精神科了!」陳怡君呼籲,民政局應徹查,還公務人員正常職場環境。陳怡君於今(20日)民政質詢時指出,日前接獲多位民政局某科室基層公務人員陳情表示,他們不想因職場霸凌繼續吃藥看精神科,因此找上議員投訴科室科長霸凌的案例,包括惡意退公文、精神言語霸凌、苛扣加班費、拍頭羞辱等情事,要求民政局徹查說明。陳怡君說,多位來自同單位的陳情人紛紛訴苦,指該單位科長不僅積著一堆公文不處理,簽公文還要看心情,要是看屬下不順眼,就會拍頭羞辱同事;更惡劣的是,該科長還會透過退公文、退加班簽呈來惡整下屬,一篇公文前前後後退了20次要求重寫,最後放行的竟然是原第一版的公文,種種諸多惡劣行逕、精神虐待及言語暴力,皆讓同仁們各個常期產生恐慌焦慮及不安。北市府爆職場霸凌,基層崩潰看精神科。(圖/翻攝自中山大同陳怡君臉書)不僅如此,就連準備要轉調離職的同仁,辭呈都被科長退回重寫,理由是「不可以寫科長的壞話」,因此該單位不到3年就走了12個人,留下來的同仁幾乎都靠著求診精神科,吃抗憂鬱藥物勉強撐下去。該科室投訴者爆料,已離職的員工至今仍在求診心理諮商,好不容易從地獄職場逃出,內心的夢魘卻還走不出來。陳情人更指控,該科長不准屬下報加班,自己卻大肆簽報加班費,讓科室公務員更擔心害怕的是,科長在打考績時,並非以工作能力為依據,全憑心情喜好。對此,陳怡君要求,請民政局即刻儘速查明,在徹查期間,應有機制免除基層公務人員的恐懼,以釐清真相。對此,民政局長陳永德允諾會深入調查。北市府爆職場霸凌,基層崩潰看精神科。(圖/翻攝自中山大同陳怡君臉書)

小孩天冷不穿外套會感冒? 醫曝「真相」打臉拔拔麻麻
天氣變冷,很多家長都會要小孩多穿衣服,因為怕感冒。不過網紅兒科醫師「臭寶爸」說,感冒其實是上呼吸道因病毒感染,「不穿外套、吃冰冷的,並不會引起感冒。」臭寶爸在臉書粉專《臭寶爸 - 兒科陳敬倫醫師》發文,大家總說要保暖才不會感冒,「但其實『感冒指的是上呼吸道因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症狀,如鼻水、鼻塞、喉嚨痛、咳嗽、甚至發燒,可以由鼻病毒、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等感染造成,通常有1~3天的潛伏期,病程約7~10天,就算不吃藥,幾乎都會自行痊癒。』」臭寶爸解釋,「冷到、沒蓋棉被、不穿外套、吃冰冷的,並不會引起感冒,只是加劇感冒的症狀,讓拔拔麻麻誤以為因此感冒了。」也不是因為一直感冒跟不吃藥才會變氣喘,「因為小孩本身就有遺傳的過敏、氣喘體質,才容易流鼻水、打噴嚏、咳嗽,讓拔拔麻麻誤以為孩子一直感冒、感冒不會好。」此文曝光後,許多網友紛紛留言「我自己早已放棄解釋,不過我那個很不怕冷的兒子,每次都很認真的糾正擔心他會冷的長輩或是路人阿嬤」、「有沒有一種可能,因為冷到造成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才讓病毒病菌有機可乘?」臭寶爸回,「重點要有病毒。」也有人說「有研究顯示冷可能會造成抵抗力下降,使得病毒容易入侵,但沒有證據顯示冷是直接造成感冒的原因(我都跟長輩這樣說)。我想醫生應該是解釋實證的因果關係」。

原子男團工作出意外 燈架砸傷手部送醫掛急診
原子男團「OPENsi」推出作才子蔡旻佑作曲、金牌作詞人林建良聯手打造抒情新歌〈我為什麼難過〉,子輇、YY、威任及治廷4位大男孩一改陽光形象,在新歌裡唱出愛情裡的惆悵感受。首度擔綱MV男主角的子輇,和女主角在大稻埕貨櫃碼頭、河濱公園等場景浪漫約會,甜蜜談情充滿著粉紅泡泡,還要挑戰爭執吵架劇情,慘被女方打巴掌。子輇表示:「很榮幸能擔任這次的男主角,與女主角互動方面我是盡最大的力量讓自己放鬆,其實我非常緊張,害怕每一個鏡頭沒有好好表現,所以盡可能享受在這個氛圍,幸好女主角很好相處,到後面我們雙方都能比較放鬆去表現。」威任拍攝新歌〈我為什麼難過〉MV時慘被燈架砸傷。(圖/人見人愛娛樂提供)沒想到在拍攝過程也發生意外事故,「OPENsi」在西門町巷內拍MV,一陣怪風吹倒2層樓高的燈架,工作人員來不及去接,威任不慎被擊中砸傷。慶幸威任頭部沒有受傷,但整隻手都腫脹,只能忍痛掛急診,照完X光、吃藥打針治療後,再趕回片場繼續拍攝,突如其來的意外把大家都嚇壞了。

手機裡全是吃藥影片 她翻出阿嬤「老人群組」見真相傻了:怎麼勸都沒用!
吃保健品打卡就有「紅包」拿?中國大陸山西一名女子近日在奶奶的手機相簿裡,發現對方「每天吃保健品打卡」影片,詢問後驚覺包含阿嬤在內,有70多名老人都加入這個「打卡領紅包」群組,更讓她著急又無奈的是,無論怎麼勸,奶奶就是不肯放棄吃藥打卡領紅包。據《九派新聞》報導,這名孫女意外發現78歲奶奶拍攝的吃藥影片後,查出對方加入一個「吃保健品視頻打卡群」,群組裡70多個老人都按照公告「每天視頻打卡才能領紅包」要求,天天拍片向管理員討紅包。但不論是宣傳手法,還是保健品本身,都讓孫女感到相當詭異,一查果然發現,藥品根本沒列入政府的保健品名單內。然而,不論孫女或其他家人怎麼勸說,奶奶依然每天拍片打卡領紅包,還和她的「老人社交圈」分享相關訊息,互相透露去哪些地方聽保健品講座,就能領到紅包、雞蛋等獎品,吸引更多老人呼朋引伴加入。孫女無奈表示,「奶奶怎麼勸就是不肯聽」。消息曝光後,雖然有不少網友擔心老人們被詐騙、健康可能吃出問題,但也有人直言,不論是被詐騙還是吃保健品吃到健康惡化,許多老人直到事情嚴重至無法挽回前,都不認為自己有錯或被騙。

原來「高胰島素血症」 正是引發糖尿病最大元凶
一般民眾普遍都有一項認知:「得了糖尿病,就要一輩子吃藥,或一輩子打胰島素!」糖尿病患者面對現在的糖尿病醫療,似乎都很「認命」,只要預約掛號的時間到了,就前往醫院看診、拿藥,註定人生只能這樣過下去。根據知名醫學雜誌研究論文的最新觀點,大衛.羅德維格博士2002年在美國醫學雜誌發表的文章就指出:血中胰島素過高就是高胰島素血症,正是引發糖尿病最大元凶。糖尿病整合療法 終結肥胖搶救糖尿病長期研究胰島素的蕭慎行院長,數十年前就已經提出「血中胰島素過高」正是導致年輕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甚至某些癌症的理論,也提出「降低血中胰島素」才有可能是有效治療糖尿病與終結肥胖的「治本」之道。蕭慎行院長認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應首重「矯正胰島素失調」,血中胰島素過高才是第二型糖尿病的真正病因, 透過結合傳統醫療與創新科技的「糖尿病整合療法」,得以把血中胰島素成功調降下來,血糖或糖化血色素自然會跟著回歸正常,一步步拼湊出完整健康的藍圖。「阻糖」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經由多年實證研發,蕭慎行院長採用「阻糖生物科技」作為輔助食療,這項方式可以阻斷60至70%(約2/3)的食物糖分,身體只吸收剩下的1/3糖分。蕭慎行院長表示,當我們吃下一碗飯只吸收1/3碗;當我們吃一塊麵包,只吸收1/3塊,無形中就大幅減少進入身的糖分總量,進入身體的糖分減少了,血中胰島素自然也就降下來了。」當2/3的糖分被阻絕在體外,對於糖尿病治療可以讓飯後血糖不再狂飆、恢復胰島素敏感性、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大幅改善、胰臟功能恢復正常,以及降低島素注射量。由此可知,這項阻糖科技的廣泛應用,將為糖尿病治療與體重管理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糖尿病革新觀念 維持血中胰島素值許多女性進入職場以後,由於工作壓力太大,往往會透過享受食物來舒壓。另外,進入職場後的運動時間減少,加上年齡漸長,身上的「高島素風暴」影響越來越大。許多人逐漸告別少男少女時期的苗條身材,轉向肥胖。而肥胖以後,「高胰島素風暴」更加大,從此進入惡性循環。平常越會吃、愛吃、越不想動,就會變得越來越胖。藉由代謝矯正把血中島素調降下來,也才能成功甩掉身上多餘脂肪,把胰島素維持在標準上下,身材不只變苗條,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檢驗數值都是「藍字」,顯示目前非常健康。所以減重後也沒有復胖,還真正做到「終結肥胖」。本文摘選自《搶救糖尿病:糖尿病整合療法的療癒實錄》,博思智庫出版

肚子腫到像水蛙!脹氣、便秘竟是「婦科癌王」作怪 醫:6大症狀別輕忽
卵巢癌是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也是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因為症狀較不明顯且沒有任何檢測的工具,逾7成的患者皆在末期才被診斷出來,因此有「婦科癌王」之稱。對此,婦產科醫師王樂明以多年前家中一名確診卵巢癌的家人為例,提醒女性若出現這「6大症狀」,千萬別輕忽其嚴重性。王樂明日前在節目《健康好生活》分享,多年前他一名50多歲的女性家人,常出現便秘及肚子脹氣的症狀,第一時間先至消化內科問診,透過照胃鏡、不斷吃藥緩解等方式,最終仍找不出原因。這名家人在聊天時曾提到她的肚子近期大到像水蛙,且拍肚子時還會有水波震盪的感覺,但她不以為意,直到有次真的脹氣太嚴重就醫後,進一步會診婦產科才被確診卵巢癌末期,後來即便有開刀和追蹤治療,但症狀都未能被改改善,1年後就過世了。王樂明表示,婦產科有3大癌症,其中最容易被發現的就是子宮頸癌,但近幾年透過抹片宣導,發生率已經下降許多,唯獨卵巢癌,除了沒有篩檢工具,也因為卵巢結構位在骨盆腔最底部,僅一個小拇指大,「要長到一定的大小去壓迫周圍的組織,要感受到疼痛並不容易,等到大到感受到時通常都是晚期了。」即便卵巢癌初期徵兆並不明顯,但王樂明指出,若出現腹部脹痛、腰痛、月經量過少或停經、女性賀爾蒙紊亂、下肢及外陰部水腫及莫名消瘦等症狀時,就要務必要注意。至於高危險族群,他提到,未生育或不孕者、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病史者、單獨服用雌激素藥物超過10年者、乳腺癌易感染基因發生突變的人群、卵巢腫瘤或惡性腫瘤家族遺傳史者及年逾50的女性,「50歲正值更年期,卵巢正在退休,這種退而不休的時期更要小心,因為它可能在長東西。」王樂明說,許多女性朋友都會詢問,「卵巢癌要如何發現?」對此,他呼籲,一切只能靠定期檢查及超音波的追蹤,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可能性。婦產科醫師王樂明日前在節目《健康好生活》分享家中一名確診卵巢癌家人的實例,並呼籲女性出現這「6大症狀」務必當心。(圖/翻攝自《健康好生活》YouTube)

李連杰現蹤台灣幽默喊:我還沒死! 自曝確診甲亢天天吃藥
60歲的國際巨星李連杰近年淡出螢光幕前屢傳出烏龍死訊,他今(16日)為新書新書《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現身台灣宣傳,一開口就自嘲:「早上好,我還沒死!」逗笑現場百位聽眾,李連杰戴著帽子跟黑框眼鏡,說話鏗鏗鏘有力,一出場就先幽默說:「我還沒死!最近還在被傳在大陸說我已經死了十年了,還有一千多萬人關注,有人說死了那麼多次都沒死。」李連杰現場分享近況,曾一度誤會自己罹癌,結果確診是甲狀腺亢進,坦言至今還是要天天吃藥控制,不過經歷20年潛心修行的他看得很開:「面對任何困境如果你看它正面就是正面,看它負面就是負面,甲亢來吧那就治吧,治不好也很幸福那就是佛法提醒你要面對!」60歲的國際巨星李連杰現身台北宣傳新書。(圖/侯世駿攝)曾經全家人遇到南亞海嘯、拍攝《霍元甲》時從12呎高台上摔下,還遇到嚴重的高山症,體驗到生命無常後他說:「懂得教法理論和經歷是兩個概念,親身經歷的就變成你的東西了。」本來決定60歲就退休行善學佛的他發現,隨時都可能歷經生死,一切就來不及了,因此當下就改變人生:「從小我轉到大我,所以我開始做公益與慈善,特別喜歡把這個理論跟生命結合起來,我才有資格跟別人分享轉變的過程是什麼。」他認為的快樂是「真正自在就是超越生死」,他舉例拍電影賺一千萬很快樂,但看人家賺兩千萬就有點忌妒變得不快樂,「大家追求外在標籤物質的快樂是短暫的,我們其實是語言物質的奴隸。」李連杰認為,大家從小就被教育必須追求名利權情才有安全感才能快樂,而他20年前就想過這個問題,因為控制不了生老病死,讓他重新思考什麼是快樂,也因此一頭栽入佛法,他在台灣皈依、到美國忙上師的功課也邊做公益。李連杰出席位在大愛電視台的新書記者會,現場聚集百位粉絲。(圖/侯世駿攝)為了要親身經歷到底能不能放下,李連杰曾幫一位導演拍一部關於自閉症的電影,卻只收了一塊錢美元的酬勞,電影甚至拍完後沒有戲院要播放,不過他收到3千位自閉症家長寫信感謝,這讓李連杰了解了:「利他利己一樣重要,有了利己才可以放大利他,找到平衡。」李連杰說:「我喜歡每時每刻把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跟佛法融入。」分享有次在香港過海關刷卡卡住時的經驗,一直被後面的人說:「你怎麼那麼笨?」但李連杰都一直面帶微笑,結果海關的人才說:「對不起李先生機器壞了。」他回頭向大家說了「對不起」,才讓大家都愣住原來罵了半天的人是李連杰,他笑說自己現在能感受所有的事情,也能把每一個負面轉為正面「轉煩惱為菩提」,過得相當自在。

痛爆!70歲嬤吃藥「誤吞鋁箔包裝」卡食道 醫驚:本月第3起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不如從前,不少長輩需要每天服藥,但服藥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別把藥品的鋁箔包裝一起吞下肚了!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分享,先前一名70多歲的阿嬤服藥時,不慎將藥丸及鋁箔包裝一同吞下,結果鋒利的鋁片卡在食道中間,讓她疼痛難耐,緊急送急診做胃鏡。錢政弘在臉書發文表示,該名70多歲的阿嬤習慣拿到藥後,將有鋁箔包裝的藥片剪成一個一個小正方形,分裝在藥盒裡,未料某次服藥時,忘記將藥丸從鋁箔中取出,直接連同鋁箔包裝吞下去,「結果鋁箔片的4個直角如同刀片般鋒利,就這樣卡在食道中間」,錢政弘坦言,其實這並非個案,本月已有2名病患因誤吞鋁箔藥片,緊急前往醫院做胃鏡。錢政弘進一步指出,鋁箔片相當鋒利會嵌入食道黏膜,若直接將其夾出來,可能會劃開內皮,造成食道和咽喉嚴重的撕裂傷和大量出血,因此若要取出卡在食道的鋁箔片,必須先從口腔放置保護食道的軟管,接著用內視鏡將鋁箔片夾入軟管內,連同軟管拿出來,才不會傷到咽喉。事後錢政弘詢問阿嬤「為什麼把包裝吞下去啊?」阿嬤懊惱地表示「我一邊吃藥,一邊在聽別人在講話,沒有注意看,就吞下去了…」對此,錢政弘提醒,其實像這樣粗心大意的病人並非少數,有的人是視力不好,有的則是吃藥不專心,錢政弘表示「習慣把藥片剪成兇器的人,吃藥時千萬再三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