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許多人一有喉嚨痛症狀就好緊張,擔心自己是否染疫了。耳鼻喉科醫師提醒,喉嚨痛原因可不只有新冠肺炎一種,如果喉嚨痛持續1到2周未緩解,且合併聲音沙啞、喉嚨有異物感、吞嚥困難,通常可以排除新冠肺炎,而須懷疑是咽喉癌作祟。吸菸喝酒罹癌率高振興醫院耳鼻喉部醫師張智惠表示,新冠病毒和一般感冒的症狀很類似,的確很難區別,當病毒侵犯到鼻咽部,黏膜水腫發炎,容易出現咳嗽、打噴嚏、喉嚨痛等症狀。那麼民眾如何自我分辨?她舉例,如果早上起床喉嚨痛,通常是環境乾燥導致,如果症狀頻繁出現或持續不減,就要提高警覺。有新冠確診者形容喉嚨劇烈疼痛「有如刀割」,張智惠指出,有些人因為合併鼻涕倒流,咽喉部發炎狀態加劇,只要一點刺激就會水腫,例如咳嗽時會導致聲帶撞擊,不僅「鎖喉」聲音沙啞,還有人說嘗到血的味道,這是因為黏膜破皮、微血管破裂造成。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正明指出,喉嚨痛的原因很多,包括外傷性、感染性、腫瘤性等,其中外傷性最好分辨,例如魚刺卡喉疼痛;感染性喉痛則以病毒感染居多,如果病程超過1周,容易合併細菌感染導致咽喉化膿,可能影響吞嚥功能,通常需要開刀引流。患者發現時多是中晚期緩慢發生的喉嚨痛也不能輕忽!徐正明提醒,有菸、酒、檳榔史的男性,罹患咽喉癌的機率尤其高,但女性也無法豁免,例如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後會長期潛伏在體內,咽喉癌恐悄悄上身。然而咽喉癌不像口腔癌、舌癌容易發現,許多患者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徐正明指出,病人容易誤以為是感冒久不癒,而忽略了日益明顯的癌兆;如果喉嚨痛持續1到2周未緩解,發現頸部冒出淋巴結,或是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等症狀,須懷疑是咽喉腫瘤,建議到耳鼻喉科就診,安排內視鏡檢查,經由鼻孔進入,比較不會有噁心感。徐正明說,因為咽喉腫瘤位置較深,容易影響講話、吞嚥功能,有些病人撐到最後不得不全喉摘除,從此需仰賴發聲器說話,現在已有較進步的達文西手術方式,經由口腔進入咽喉,以保存喉嚨為目標,如果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病人的預後將有很大的差異。
吸菸有害身體健康,但有些人就是無法擺脫香菸。不過,中國廣州有一間公司近日在徵人,其中一項規定要求「吸菸者必須戒菸才能入職」,引發一番議論。有網友表示可以禁止在公司抽菸,但不理解入職要戒菸的規定,也有人質疑,招募實行戒菸制度,目的到底是什麼。根據《紅星新聞》報導,該公司員工透露,因為老闆不抽菸才會有這條禁菸規定,不允許員工在公司抽菸,去年招聘時就有,而且面試時也會詢問員工是否抽菸,「公司奇葩事太多,以致於禁菸都不算是啥新聞了」,除了禁菸規定,在以往的徵人簡介中,其中一欄加分項顯示「如有其他兄弟姊妹者優先」的規定。有公司要求員工入職前戒菸。(圖/翻攝自紅星新聞)據了解,該徵人廣告的公司是「多益網路」,今年的徵人網頁上,招聘的有開發工程師、遊戲策劃助理、美術設計師、職能類型等,應徵上千名員工,基本上每則徵人訊息都有附註「入職戒菸」的提示。該公司還附註「有其他兄弟姊妹者優先」。(圖/翻攝自紅星新聞)針對此一規定,有律師指出,要求吸菸者戒菸後才能入職,涉嫌對求職者的差別對待,且該種差別對待缺乏合理性基礎,已涉嫌就業歧視,要看合約是否和工作有必然的、實質的聯繫,若該條款內容是完成該工作所必須,則不能視為歧視性條款,「抽菸不影響完成該工作,應當視為歧視性條款」。律師認為,該公司應該加強對招聘行為的管理,進行嚴格把關,剔除那些涉嫌侵害求職者的個人隱私,或者含有性別、民族、年齡、地域、外貌、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與工作要求沒有必然連結的歧視性內容。
衛福部日前指出,預估國內確診數會到達360萬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13項危險因子適用新冠抗病毒口服藥,藥物整備量是否充足引發外界關心。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目前已進貨37萬份,這一季會到貨,「藥物一定會夠」。指揮中心昨宣布居家照護者遠距診療及開立藥物流程,包括65歲以上、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BMI大於30、吸菸或已戒菸等13項高風險因子的輕症患者,可經醫師評估使用新冠肺炎抗病毒口服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輝瑞口服藥Paxlovid到貨37萬份,已使用1058份,並且已配發27萬份到全台188家專責醫院、57家核心藥局和22家縣市之應變醫院。至於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5000份全數到貨,已使用519人份。口服抗病毒藥整體庫存量尚有35萬多人份,後續也還會有約35萬人份到貨。陳時中表示,以360萬人確診來計算,藥物一定會夠的;目前已進貨37萬份,另外還有開口合約將在這一季到貨,因為藥物使用有限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用,使用率不會那麼高,因此藥物一定夠用。
今天本土確診數衝破單日30000例!若要與病毒共存,就必須掌握足夠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今天配發2萬人份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到各縣市的57家核心藥局,各地方衛生局收到藥物後,會跟居家照護團隊與藥局合作,讓居家照護確診者能獲得藥物。羅一鈞說,醫師可透過視訊問診並取得病患同意,開立處方箋,確診者可運用APP或藥師公會官網「送藥到府專區」查詢藥局地圖,核對身分並提供處方箋給藥師,最後由親友代領或藥師送藥到府。指揮中心提供流程,讓居家照護的民眾知道該如何取藥。(圖/疫情指揮中心提供)針對2種口服抗病毒藥物,羅一鈞說明,輝瑞的Paxlovid主要適用於12歲以上、體重大於等於40公斤、發病5天內無使用氧氣的輕症或無症狀個案;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則適用18歲以上個案。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適用對象如下,年齢大於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不含高血壓的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慢性肝病等,另外,曾經吸菸、BMI在30以上的話也符合資格。羅一鈞也指出,2種口服抗病毒藥物都是由指揮中心採購,目前網路上有出現號稱這2種藥物的偽藥,他也提醒「別冒生命風險買網路偽藥,而且也是違法的」。
彰化縣永靖鄉70多歲張姓老翁因過去長期吸菸而導致肺部纖維化,常因呼吸不順而咳嗽,疫情期間卻遭鄰里排擠,他日前在公園拖口罩咳嗽挨批沒良心,甚至連關懷據點的老師都叫他「不要來了」,老翁一氣之下,今上午到公廁喝鹽酸抗議,所幸急救後已無大礙,確切原因則仍須釐清。據了解,老翁平時與女兒同住,其兒子則在大陸經商,他有憂鬱傾向,曾在家中輕生被救下,且因長期吸菸而導致肺部纖維化,老翁偶爾會因呼吸不順而咳嗽,這卻導致他被鄰里間酸言酸語、冷嘲熱諷。老翁平時喜歡到社區長照站與同齡人相處、學習,他卻因時常咳嗽而被其他長輩排擠,連關懷站老師都要他「別來了」,老翁近日在公園散步,他因喉癢難耐而脫下口罩咳嗽,卻被一旁民眾狠酸,認為他「咳嗽還出來亂跑」,老翁一氣之下竟做出激進舉動。今日上午,老翁跑到公廁喝鹽酸試圖自盡,被發現後立刻送醫急救,所幸經過洗胃,老翁已無大礙,目前意識清楚尚在醫院休養,家屬則希望能知道事情真相,別讓老人成為獵巫目標。老翁家屬提到,長輩咳嗽本來就難免,他也理解疫情期間大家會擔心害怕,但這樣霸凌式的感覺,讓爺爺很難過,昨天回家就悶悶不樂,遭受這樣異樣眼光看待,甚至是排擠的方式,讓家屬無法諒解,而據點的老師們問什麼都不說,態度又很惡劣。家屬提到,家裡的小朋友在學校被霸凌,都期望老師能了解並協助解決,長輩的心情應該也是同樣需要被照顧的,不幫忙就算了,也跟其他長輩一起獵巫,他也不是帶原者,到據點也都符合相關防疫規範,這樣的處理態度不是家屬所能樂見,今天他的長輩被這樣對待,下一次會不會有其他長輩也會有相同遭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本土確診個案分析,新增11例中、重度患者,其中有1例為重症,為一50多歲具糖尿病史男性,確診後有呼吸衰竭狀況,因此進入加護病房;指揮中心亦公布將吸菸那入重症風險因子,可做為口服藥放寬使用條件。指揮中心公布今年1月1日至今本土病例分析,其中輕症、無症狀患者有26278人,佔全體確診個案99.64%,中症為88人、重症為8人,包含今日新增分別為中症10人、重症1人。其中重症個案為50多歲男性,有糖尿病史,曾經打過3劑疫苗,卻仍在染疫後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腸阻塞與呼吸衰竭病症,目前已被送進加入病房進行呼吸器救護,同時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另10例中症病患中,分別有4人沒打疫苗、1人接種1劑、2人接種2劑、3人打了3劑疫苗。指揮中心亦調整重症高風險因子範圍!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公布,經由專家會議討論,重症高風險因子進行調整,考量國外文獻,吸菸與曾經戒菸者,染疫後重症風險會比未吸菸者高1.5倍,因此將其列入重症高風險因子範圍內,作為口服藥放寬使用條件;同時專家會議將「高血壓」刪除高風險因子之列。由於美國輝瑞藥廠所研發之新冠肺炎口服藥「Paxlovid」使用條件,需具有「任一風險因子」,根據者揮中心規定「風險因子」包含,年齡大於65歲、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BMI大於25(或12至17歲兒童BMI超過同齡85%)、吸菸或曾戒菸,以及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者。新冠肺炎口服藥物Paxlovid。(圖/路透)
近年包含鳳飛飛、陳文茜、柯文哲太太陳珮琪,從不抽菸卻都被診斷出肺腺癌。醫師表示,約有90%女性肺癌的病因都不是抽菸,而可能是來自於自空污、油煙等禍害。台中市一名67歲楊小姐,沒有抽菸習慣,但長年擔任家庭主婦,為家人烹煮三餐、燒香祭祖,暴露在油煙與懸浮物的環境多年。一次例行性體檢時因胸部X光異常而到胸腔科就醫,接受進一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左上肺有一顆1.7公分的結節,經穿刺切片確診是第一期肺腺癌,開刀治療後恢復良好,已於門診追蹤。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年最新癌症報告指出,台灣男、女性的肺癌發生率皆位居第二名,但死亡率卻雙雙高居第一,而其中不抽菸的患者也遠多於抽菸患者。衛福部臺中醫院胸腔內科鐘威昇醫師博士表示,從報告中能得知台灣每年新增肺癌人數約15,000人;男女比約為52%:48%,其中更以肺腺癌為大宗,除了佔男性個案的58.17%之外,更佔女性個案的87.3%。鐘威昇醫師說,不同於以往民眾認為抽菸就會罹患肺癌的認知,在台灣約有50%以上的肺癌患者皆不抽菸,更有超過90%的女性肺癌患者是從不抽菸。醫師分析,現今肺癌的病因主要來自於基因的不穩定性與遺傳關係;以及,環境致癌物的刺激,包括吸菸、空污、油煙、食品(醃製食品、臘腸或油炸香腸等)。然而,早期肺癌幾乎無症狀,若不是透過篩檢,甚至難以察覺。根據最新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肺癌分期比例佔比最高的是第四期患者,約有45.03%,其次則為第一期患者,約有33.45%。顯示若非透過篩檢或其他方式而及早發現癌症的患者,大多數人都是在疾病晚期才驚覺罹癌,也體現出健康檢查與早期治療的重要性。鐘威昇醫師表示,目前臨床上用來診斷肺癌的利器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可以偵測到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並透過結節的大小和形態特徵,及早評估是否為惡性,以及早提供後續臨床處置,比傳統的胸部X光具備更高的敏感性。鐘威昇醫師呼籲,肺癌雖是無聲的殺手,但早期發現的患者存活率非常高,呼籲以下3類民眾可考慮接受LDCT的篩檢:1.年齡介於50~80歲且抽菸史超過30年,目前仍在抽煙或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的民眾。尤其以60~75歲民眾最具效益。2.有肺癌家族病史的民眾。3.有肺病史、氡暴露及特定職業暴露(如石綿)的民眾。此外,若是患有嚴重疾病或無法根治性癌症的民眾,則不建議接受肺癌篩檢;若非吸菸者也無上述風險因子的民眾,如想接受肺癌篩檢,則建議先向醫師諮詢。
立法委員蔡易餘今(18)日立法院舉辦「菸害防治法修法,不要濫殺現有合法雪茄館」記者會指出,衛福部日前提出《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直接排除雪茄館是「禁菸場所例外」,等同宣告雪茄館不能再經營,影響許多人的就業機會。衛福部國健署回覆,希望業者設有獨立空調或隔間,就可適用修正後的條文。蔡易餘指出,現行《菸害防制法》規定全面禁止吸菸的場所,包括旅館、商場、餐飲店或其他供公眾消費的室內場所,但場所內設有獨立空調及獨立隔間的室內吸菸室、半戶外開放空間的餐飲場所、雪茄館,以及下午9時以後開始營業且18歲以上才能進入的酒吧、視聽歌唱場所,不在此限;但本次修法將款項內容改為「旅館、商場、餐飲店、酒吧、夜店或其他供公眾消費的室內場所,但設有獨立空調及獨立隔間的室內吸菸室,不在此限」,直接把雪茄館可以例外在室內抽菸的條文排除,扼殺雪茄館未來的生存空間,過去很多人在合法範圍內的投資,全部都會馬上變成灰燼。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列席回應,根據現行法律,雪茄館等同室外吸菸,未限制需要任何獨立空間,等於是24小時可以營業,也沒有任何限制年齡,整個雪茄館都可以吸菸,也沒有辦法請地方衛生局查核。雪茄館的登記項目如果是餐飲店或公眾消費的室內場所,裡面會提供酒水或餐飲,不會只有雪茄,衛福部只是希望業者設有獨立空調或隔間。蔡易餘表示,《菸害防制法》的修法過程,政府要注意到現行產業,不要強行修法、直接扼殺整個產業,杜絕大家抽煙是一個目標,但是現在已經有很多合法存在的雪茄館,修法過程必須更細膩,減少對產業的衝擊,這部分還是要斟酌一下。
《菸害防制法》經立法院一讀通過,並已進到委員會審查,翔愛公益慈善協會執行長王璟琦和家長團體今(6)日至總統府前陳情,表達支行政院版《菸防法》修正案立場,希望總統蔡英文讓這部法案超乎黨派政治、遠離利益團體,儘速於立法院本會期通過修正案。王璟琦和家長代表約10人今日一早到總統府陳情,表達支政院版《菸防法》修正案的立場。他說,行政院長蘇貞昌遵守承諾把這部法案送進立院,希望朝野各黨團捐棄黨派成見,不要藉排審或任何議事程序,干擾拖延修法,如果因為政治人物的特定立場讓修法停擺,絕非國人之福。王璟琦也指出,本月最新民調有高達8成6民眾支持在《菸防法》增列「應逐年降低二手煙害」的條文,超過7成9民眾支持全面禁售紙菸以維護青少年遠離菸害;國健署調查也推估超過8.1萬名青少年使用紙菸,吸菸學生超過半數、首次吸紙菸是因為好奇。王璟琦說,青少年因為好奇遭受菸害,尤其是二手煙害,《菸防法》修正案提高禁菸年齡、擴大禁菸場所、納管加熱菸、嚴禁校園泛濫的電子煙,能遏阻菸害及二手煙害,法案不應該拖下去。他表
手機到底是不是個致癌物?這個說法已經隨著1990年手機的發明而爭論長達32年,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民眾是否常用手機,與腦腫瘤之間並沒有關聯。講手機到底會不會致癌?(圖/Pixabay)根據《每日鏡報》報導,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針對2001至2011這10年間,超過40萬名年紀從50到80歲的英國女性健康數據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罹患腦瘤風險的增加,和使用手機之間沒有絲毫關聯。這項發表於《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的研究報告指出,受試者在這段期間內的使用手機的方式和頻率都會被詳細記錄,目的是用來比對她們的健康記錄,研究團隊進一步追蹤了受試者後續是否罹患腦膜瘤、垂體腺瘤和聽神經瘤等3種不同類型的腦腫瘤。英國牛津大學最新一項大規模研究結果顯示,人們是否常用手機,與腦腫瘤之間沒有絲毫關聯。(圖/翻攝自每日鏡報)研究人員除了會計入上述的數據,還另外排除了可能導致罹癌的其他因素,例如個人年齡、BMI、酒精攝入量以及是否吸菸和運動的頻率。此外,在超過40萬筆數據中,部分受試者完全未曾使用過手機,也有重度用戶,結果顯示,使用手機和罹患腦瘤之間並沒有任何具統計意義的關聯。過去,世界衛生組織(WHO)隸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2011年把手機列為「2B級致癌物」,直指手機電磁波是導致人類罹機率增加的原因,甚至還出現「使用手機10年以上的人,在腦部罹患神經膠質瘤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的論點,針對IARC將手機列為2B級致癌物的作法,國內癌症專科醫師認為一般人不需擔心,因為2B級致癌物定義是指「在動物實驗有證據,但在人體沒有足夠證據會致癌」。
隋棠擔任董氏基金會代言義工號招「抗疫,報名戒菸就贏~立即行動,再健康一點!」她十多年前就曾參與現行菸害防制法「室內大部分公共場所禁菸」政策的推動,鼓勵吸菸者守法,讓所有人免於室內二手菸害。「現在更開心的是能更直接的鼓勵大家『戒菸,再健康一點』。」隋棠說:「對抗新冠肺炎除了打疫苗、戴口罩及勤洗手外,請吸菸的人保握機會、立即行動報名戒菸。」呼籲不吸菸的人更要主動開口,可以在四月底前找吸菸的親友們一起報名「2022戒菸就贏比賽」,讓自己與家人都再健康一點。隋棠擔任董氏基金會代言義工號招戒菸活動。(圖/莊立人攝)17歲開始吸菸的衛生福利部陳時中也參與活動,他坦言今天特別忐忑不安,過去署長張博雅曾經交辦他一個戒菸計畫,當時只答應負責計畫,沒答應要戒菸,吸菸至今已52年,沒有起心動念過要戒菸,都是為了吸菸找理由,這次是因為接到董氏基金會的一封信啟發,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在推菸害防制法修法,身為主管衛生的單位,要起帶頭的作用,希望能啟發更多人一起戒菸。陳時中表示沒有把握能成功,但都不開始怎麼會成功,也呼籲年輕人越早開始戒菸越好,最後還不忘期許說:「希望戒菸後就可跟隋棠一樣漂亮。」他也說自己有些朋友有吸菸,相信今天記者會後,他們家裡壓力就會增加,大家一起戒菸。「2022戒菸就贏比賽」即日起至4月底前,一位吸菸的參賽者和一位不吸菸的見證人,兩人一組,快上「國民健康署網站」或「華文戒菸網」報名,5月2日到29日確實戒菸,就有機會一起抽中最高獎金30萬元或6萬元等獎項。
放屁是人體自然的生理現象,也與健康息息相關,從每天放屁的次數、味道等,都反映出身體狀況。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問:「今天,你放屁了沒?」他指出,健康的人,每天平均會放13~21次的屁,大部分的屁是沒味道的,更透露坐飛機、嚼口香糖和運動的時候,會更容易放屁。黃軒解釋,飛機的氣壓變化,不只影響耳朵,也會容易脹氣,因此更想放屁,特別會在飛機艙內的時候發生,建議在上飛機前以及飛行期間,儘量不要吃易產生氣的食物,例如豆類,會容易產生脹氣。另外,若一直連續反覆張開嘴巴,做吞食空氣的動作,也會容易導致放屁,像是吸菸、嚼口香糖、吃太快、喝水太快,這些吃吃喝喝會導致排氣,「往上我們叫打嗝,往下我們就叫放屁了!」至於運動的時候,加速腸胃蠕動,也增加腹壓,自然排氣就會增加,多運動多放屁,消化就會變好。放屁有味道可能是吃太多含硫的食物,或是一些疾病導致。(示意圖/翻攝自pexels)若屁味很臭,代表身體健康有問題嗎?黃軒說明,放屁會臭是因為吃太多「含硫」的食物,包括大蒜、洋蔥、起司、豆子等,如果只是偶爾臭屁,可以不用太擔心,不過若一直臭屁連連,可能是一些疾病導致,例如乳糖不耐症、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激躁症等,就要去看醫生檢查。黃軒透露,隨著年紀增加,身體機能動不太起來,消化系統會減慢,而且容易便秘或沒什麼放屁,又容易感到肚子脹氣,這時建議要下床多活動,促進腸子蠕動幫助消化,再不行就要去看醫生。黃軒特別提到,坐著時不要夾肛門口,因為如果這時放屁,都會放大聲音效果,他建議當下可以站立,會比坐著時產生較小聲的屁聲,最後他再次強調:「有屁的人生才能活命啊!」
朝野立委一致通過「18歲公民權」修憲案,待合併年底選舉公民複決過關,18到20歲的中華民國國民就可以投票選舉;但同時,在立法院等待立委研議通過的《菸害防制法》修正條文中,卻要將合法抽菸的年歲上修到20歲,只要在立法院通過,不需再經過公民複決,實施的機會更高。如果兩案都能過關,到時候,18到20的台灣「公民」將可以投票選擇總統,但不能選擇自己要不要抽菸。嚴格說來,立法院通過的「18歲公民權」修憲案並非所謂全部的「公民權」,甚至也不是完整的「參政權」,是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參加公民投票的權利,從20歲改為18歲,被選舉權仍舊受其他法條限制。不過,仍是讓年輕人參與公眾事務的一大進展。「18歲公民權」獲得朝野立委高度共識,顯示「大人們」肯定,隨著科技進步、教育普及,18歲的青年男女具備了做判斷的能力與資訊。所謂「公民權」,除了投票權之外,還有身為社會上的一分子,在法律制度受到平等對待的權利。不過,針對《菸害防制法》修法,行政院版卻提出不平等對待18到20歲「公民」的條文,官員和立委甚至指「20歲前大腦仍處於邁向成熟階段」、「容易受到影響」做為禁止「18歲吸菸選擇權」的理由。大腦尚未成熟,不能吸菸,但卻可以投票選總統、選立委、選市長、議員、公投決定國家未來的方向,有點奇怪。「大人們」肯定18歲的青年可以選擇國家未來的方向,講得極端一點,甚至能決定為了捍衛國家主權與尊嚴,犧牲自己與同胞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我的未來、我決定」;但「大人們」卻不認為,18歲的青年有能力可以判定吸菸對自己的身體有多少危害、願不願意犧牲自己的健康去吸菸。吸菸有害健康,但18歲的青年做為一個公民,應該有權決定自己的健康與人生。朝野政壇的「大人們」選擇性地認定18歲青年有能力做什麼判斷,讓人懷疑,到底他們是真心認為青年可以負完整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還是單純為了選票考量?
新北市家長志工教育成長協會和婦幼團體今(23)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提出民間版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希望朝野立委能支持「任何人不得供應紙菸予民國一百年(含)後出生者」,讓台灣成為真正的「無菸之島」,並在立法院群賢樓前象徵性燒掉數十包紙菸盒,呼籲社會各界支持「無菸世代」。新北市家長志工教育成長協會理事長何若萍和陳情代表20餘人,今早手持「拒絕二手菸」、「勇敢禁紙菸」、「救救青少年」等手板至立法院宣示訴求。何若萍表示,紐西蘭政府修法規定2009年以後出生的民眾都不得購買紙菸,馬來西亞政府也計劃提案禁止銷售紙菸給2005年後出生的民眾。她呼籲,台灣應該參考先進立法,規定特定年齡以下國民終身不得購買紙菸,保護青少年和降低吸菸率。何若萍等人今日也提出民間版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內容提及根據衛福部研究成果發現,紙菸經燃燒後產生的煙霧有超過7000多種化學物質,包含有93種致癌及有害物質,不僅會引發肺癌和心血管等多種疾病,且二手菸也會造成嚴重危害,影響層面甚廣。該草案也指出,為保護青少年免於菸害,我國已進行拒菸宣導多年,但據統計台灣仍有超過8.1萬名青少年使用紙菸,甚至較往年略有上升;由於紙菸易於取得、成本較低,容易成為青少年第一次使用的菸品,若要根絕菸害及保護青少年,必須由供給端著手限制才有效。何若萍表示,雖然這次《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號稱是史上最嚴格法案,但「全民健康無價」,台灣應該立法全面禁售紙菸,尤其要守護青少年,因此希望朝野立委能支持連署民團提案,規定民國一百年(含)後出生者,不得吸食及購買紙菸;任何人不得供應紙菸予民國一百年(含)後出生者。她認為,規定特定年齡以下的國民終身不得購買紙菸,才能保護民眾和降低菸害。
民進黨立委陳秀寳今(15)日針對「青少年遠離菸品」議題召開記者會,指出平均每20分鐘在台灣就有1人因菸害死亡,35歲以上可歸因吸菸疾病的經濟成本,每年約1441億元,占全國GDP1.06%,對個人、家庭及國家的影響極為重大,她呼籲立法院儘快修法,將禁菸年齡提高至20歲,並將菸品警示圖文面積提高至75%,以及提高相關罰鍰。陳秀寳表示,根據統計超過78.3%的吸菸者在20歲前就開始吸菸,而20歲前的人類大腦仍正邁向成熟,易受尼古丁影響,吸菸成癮率高;美國研究發現提高禁止吸菸年齡,可有效降低成癮率,也連帶降低成人吸菸率,其效果等同提高40%的菸稅或每包菸漲新台幣30元。她強調,美國、新加坡和泰國陸續立法通過提高吸菸年齡至20歲以上,自己也參考國外立法,提案將禁止吸菸年齡提高至20歲,有效保護青少年健康。陳秀寳也說,世衛組織曾表示在菸品上印製大幅健康警示圖文,能有效警示吸菸者,全球約68%的國家警示圖文面積大於或等於50%,台灣應該由現行規定的35%增至75%。她也提出,為落實菸害防制,使青少年遠離菸品,應提高供應菸品予未滿20歲青少年,以及強迫、引誘或任何方式使未滿20歲青少年吸菸的罰鍰;並同時規定營業場所不得因任何原因免費提供菸品,確實杜絕青少年取得管道。此外,同黨立委羅美玲則指出,網路平台上隨處可見用隱晦字詞販售加味菸品,使青少年容易取得,因此她也提出《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規範加味菸,同時明文禁止供應、展示或廣告與菸品或菸品容器形狀近似的糖果、點心、玩具等物品。針對立委們提案,國健署簡任技正劉家秀回應,為下一代青少年健康,遠離菸害,行政院版的修法提案,已與立委們修法提案走向一致;國健署會持續追蹤,使具社會高度共識的部分儘速通過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