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膚為何出現小息肉? 醫曝和「代謝症候群」有關
「皮膚息肉」是生長在皮膚表面的丘疹或小肉芽,常見於脖子、腋下、鼠蹊部、臀部、前胸、後背等部位,顏色呈肉色或棕黑色,外觀是質地柔軟的小顆粒,可能帶有細小的根部連接表皮,尺寸多為3~4 mm,少數超過1cm。究竟它的成因為何?該如何治療?為什麼又和「代謝症候群」有關呢?「首先,『皮膚息肉』和『腸道息肉』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葛正詳醫師說明,兩者雖然外觀類似,中文也都稱為「息肉」,但各自的位置、生長機轉、病理組織型態都有差異。皮膚息肉(skin tag)長在皮膚表面,多數屬於良性,並無癌化風險;腸道息肉(polyp)位於腸道黏膜,是大腸癌的前驅病灶,有癌化風險,因此若發現有腸道息肉,臨床上多半建議切除,以免後患。皮膚息肉不痛不癢 通常利用電燒、雷射去除皮膚息肉基本上沒有任何症狀,不痛也不癢,如有美觀上的考量,或因根部扭轉、不慎摳抓而造成發炎感染,就可由專業醫師來診治。此外,因為皮膚息肉一旦增生就不會自行消退,無論塗抹何種外用藥膏都無法去除,所以需要利用破壞性的治療方式來處理,其中以電燒、雷射為首選。葛正詳醫師指出,電燒、雷射可精準針對患部治療,術後僅會形成小結痂傷口,後續只要利用消炎藥、人工皮妥善照護傷口,一週左右就能順利癒合,也不會造成色素沈澱或留下疤痕。針對數公分的巨大息肉,則可考慮先利用手術切除,再將傷口縫合來處理。皮膚息肉患者 有較高機率罹患代謝症候群然而,皮膚息肉即使去除了,數年後依然有增生的可能。葛正詳醫師說明,過去皮膚息肉被認為是個人體質或基因導致,或是因為年齡增長而造成皮膚老化、過度日曬才會導致異常增生,但後來有多篇文獻研究指出,皮膚息肉可能和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有關。代謝症候群多肇因於不良的生活型態,舉凡壓力過大、運動不足、飲酒過量,以及長期攝取低纖、高糖、高油脂飲食等,不僅會使患者肥胖、內分泌失調,若沒有積極治療,將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腦中風等慢性疾病。以下五項判定標準若符合三項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目前已至少有三項研究進行實驗,將受試者分為「有皮膚息肉」和「沒有皮膚息肉」兩組,再分別檢測血糖、血脂肪、血壓、體重等代謝症候群指標,結果發現:「有皮膚息肉」者罹患代謝症侯群的機率遠高於「沒有皮膚息肉」者,足見皮膚息肉和代謝症候群有一定程度的關聯。葛正詳醫師解釋,代謝症候群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胰島素阻抗」,當患者體內的血糖持續過高,刺激身體不斷分泌胰島素,促使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合成增加,就可能造成表皮局部異常增生,進而形成皮膚息肉。杜絕皮膚息肉 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因此,若本身已有慢性病家族史,又發現有皮膚息肉,除了利用電燒或雷射來處理之外,也應主動接受代謝症候群指標的相關檢查,當發現數值有異常,就要儘速接受治療。在生活習慣方面,患者應維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規律作息,並定期接受健檢來掌握身體狀態,穩定生長因子的分泌,不僅改善身型,更可杜絕皮膚息肉的增生。葛正詳醫師最後也提醒,皮膚是全身上下最大的器官,有別於其他器官必須透過超音波、斷層掃描才能看見病灶,皮膚表面的異常徵象相對容易觀察,若有任何不適,就應儘速求診皮膚科,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喔!(文章授權提供/醫美時尚)更多有關《醫美時尚》:www.dr-beauty.net

懷胎5月突中風!她急開2次刀「癱瘓包尿布」 痛哭喊:孩子沒保住
身體健康才是人生頭等大事!一名29歲的孕婦在今年2月突然腦中風,緊急開了2次重大手術,最後就連肚子裡的寶寶也保不住,所幸如今已順利康復,她也藉由親身經歷勸戒大家,務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過著讓人翻身換尿布的日子,那真的是種折磨!」該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二館》分享,她今年才29歲就因高血壓造成腦中風,當時已懷胎5個月的她,緊急動了2次重大手術,腹中胎兒也遺憾地沒能留下,「這是我心中永遠的痛,這孩子是我期盼很久的寶貝」。原PO回憶起當下狀況,指出那時她剛吃飽飯,突然間手腳麻痹、雙腳無力,連手機都無法拿穩,只能拚命使力撥打救護車,緊急被送往醫院後甚至出現癲癇症狀,經醫師檢查才得知,原來是後腦有血塊並壓迫到了神經,若是不開刀取出恐怕會一輩子癱瘓。原PO透露,如今她已順利出院,也開始養成早睡早起、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等良好習慣,「說實話我不想再過進加護的日子,過著讓人翻身換尿布的日子,那真的是種折磨,因為我明明就是正常人,卻要像癱瘓一樣,我也發誓再也不要這樣過了」,並希望透過自己的親身經驗,能讓大家更重視自我的健康照顧。

國內出現首例H9N2禽流感 「會禽傳人」已匡列21名接觸者
防檢局今(17日)證實金門金寧鄉1紅羽土雞場採樣監測驗出「H9N2」低病原性禽流感,且該病毒株有傳染人類案例,因此撲殺全場土雞4551隻及場區清潔消毒作業。防檢局指出,該病毒為金門防疫所執行禽流感防疫計畫時,經家畜衛生試驗所16日測出。由於該H9N2「亞型」低病原性禽流感為「國內家禽首次檢出」,因此以高規格防疫處理,執行預防性撲殺工作、就地焚燒、場區清潔及消毒、人員與裝備和車輛消毒工作,且該場周邊半徑1公里共2場禽場已完成臨床檢查,沒有異常。疾管署指出,該案已匡列接觸者21人,為防治人員20人、禽場人員1人,而人類感染H9N2自2013年起雖累積97例(逾7成為幼童),並造成其中2人死亡,近9成案例發生在中國、最近一例為2022年湖南省輕症。不過,台灣尚無H9N2禽傳人病例,本次被匡列人員也沒有出現類流感症狀。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人類若感染禽流感病毒,稱為新型 A 型流感,目前六種亞型H5N1、H5N6、H7N7 、H7N9、H10N3、H10N8為致死率大約20%以上的高病原性。目前檢出首例的H9N2屬於低病原亞型。疾管署籲請民眾遵守「5要6不」,肉類及蛋要熟食、要用肥皂徹底洗手、出現症狀,要戴口罩速就醫並告知職業及接觸史、與禽畜長期接觸者要接種流感疫苗、要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不生食禽鳥蛋類或製品、不走私及購買來路不明肉品、不接觸或餵食禽畜、不野放及隨意丟棄禽畜、不將飼養禽畜與其他禽畜混居、不去空氣不流通或人潮擁擠的場所。同時請醫師詢問類流感患者的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若符合通報條件,務必儘速通報。此外,H9N2病毒經過20年以上的演化已有許多分支,目前依HA與NA基因比對發現與中國大陸福建省人類案例、環境與禽場最為相近。至於是否與中國的人類感染病毒株有關,還要完成病毒8段基因全長序列,才能進一步釐清。

女性更年期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護心」5招助遠離
心血管疾病並非肥胖或男性專屬,更年期後的女性,更不可忽視!依據衛生福利部110年死因統計調查,心臟疾病是女性國人第二號殺手,而女性十大死因排名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列第2、5、6位,佔當年度女性死亡總人數約23.6%,顯見女人護「心」刻不容緩。女性更年期賀爾蒙變化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女性停經(更年期)平均介於45歲至55歲之間,依據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顯示,46至55歲的女性高血壓、糖尿病的罹病率約為40至45歲女性的3倍,高血脂也隨著年齡增加呈現升高的趨勢。依107年臺灣地區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追蹤資料顯示,有三高狀況的人,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正常人的1至2倍。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女性更年期「護心」5招 遠離心血管疾病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女性更年期要更注意心血管疾病的症狀與關心血管健康,建議女性更年期心血管保健,可以從控制危險因子以及定期健康檢查的「5招」做起,以遠離更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威脅。1.均衡飲食:: 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2.規律運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3.放鬆舒壓: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4.向菸說不: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吸菸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5.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另,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等健康行為,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十大死因高居第9!確診新冠「腎臟老化恐飆3倍」 醫籲:注意「四高五狀」
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隨著人口老化、國人飲食西化以及三高慢性疾病增加等因素,腎臟病已是重大健康議題,在110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居第9名,且呈現上升趨勢。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腎臟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逐漸老化,若曾感染新冠病毒,老化速度恐飆3倍,意即每年下降3至4%,確診過後多留意身體變化、慎防「四高五狀」。國外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病毒後會加速人體器官衰老,尤其腎臟、腦部、心臟等三大器官最嚴重。吳麥斯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腎臟會逐漸老化,以平均一年1%的速度下降,但感染新冠病毒的話,腎臟老化速度可能將飆至3倍,意即在一年內就下降3至4%。吳麥斯提醒,確診過的民眾也應留意身體變化、慎防「四高五狀」,三高患者也應定期篩檢,留意「黃橙紅」風險燈號,如有出現「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倦怠)」等五症狀,應盡早就醫篩檢、早期介入。台灣腎臟醫學會指出,國內每8位成人中,就有1人可能有腎臟病,盛行率長期高居全球第一。吳麥斯表示,腎臟是沉默的器官,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民眾更對於慢性腎臟病存在迷思或誤解,察覺有異時則多已演變成中重症。據統計,台灣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卻有超過9成(96%)的腎臟病患者罹病而不自知。吳麥斯呼籲,平時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切記勿濫用藥物或誤信偏方,40歲以上民眾可善用政府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高風險族群更應定期抽血及尿液檢測,透過腎絲球過濾率指數及蛋白尿分級計算自己的腎壓風險,若顯示為「黃橙紅」燈號應立即就醫治療,勿錯失早期延緩腎臟惡化的黃金時機。

痛風發作好痛苦! 營養師列5點建議、並避免4類食物
痛風一發作起來真的讓人非常困擾,關節又腫又痛,有時連行走都相當的困難,不少人都有痛風的問題,營養師張語希也表示,遇到好幾個朋友、門診病人反應有痛風問題,發作時關節痠痛連走路都無法,只好用輪椅或拐杖代步。若想避免痛風發作,飲食就相當的重要,除了要避免高普林的食物外,還有許多飲食習慣要注意,營養師張語希便整理出完整的痛風飲食指引,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痛風是什麼? 什麼原因會造成痛風?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營養師張語希指出,關節紅腫、發熱、疼痛是痛風的主要症狀,由於發作時非常的疼痛,連風吹過都讓人疼痛難耐,因此被稱為「痛風」。營養師張語希提到,痛風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高普林飲食、壓力、過勞、攝取過多含糖飲料、運動過於激烈等,導致體內生產過多的尿酸;第二,因為高脂肪飲食、酸性食物、過於肥胖、飲酒過量、腎功能不全等,導致尿酸排泄速度降低。當尿酸過多或尿酸代謝異常,無法排出的尿酸結晶就會推積在關節、腎臟部位,引起發炎、疼痛。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積在關節處的結晶會導致關節腫大而無法穿鞋,因此許多病患只好改穿寬鬆的拖鞋。什麼是「高普林」? 痛風要避免哪些食物?許多人都知道要避免痛風發作,就要少吃高普林的食物,但普林是什麼?為什麼要減少攝取高普林食物呢?普林就是「嘌呤(purine)」,是細胞內DNA及RNA的組成成分之一,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當人體老廢細胞或食物分解,便會釋出細胞內的普林,而普林代謝後就會產生尿酸。因此,營養師張語希建議,痛風時應避免攝取豬肝、小腸等內臟類食物,以及虱目魚、蛤蜊、干貝、吻仔魚等海鮮類,因為這些食物普林含量都相當的高,此外,濃縮肉汁、火鍋湯、雞湯、燉煮肉汁、含糖飲料、酒精也要避免。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 營養師列5點建議而除了要避免上述的食物外,營養師張語希也整理出5點建議,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第一,保持均衡飲食,五穀雜糧、蔬果類、蛋豆魚肉類應以2:2:1的比例攝取;第二,每日飲水2000c.c.以上,幫助身體排泄尿酸同時預防腎結石。第三,適量攝取豆製品,植物性普林不會提升體內的尿酸濃度;第四,攝取適量蛋白質;第五,減少油脂攝取。民眾若有痛風困擾,不妨將營養師整理的飲食建議記錄下來,在平時注意這些飲食重點,改善痛風發作的問題。資料來源:營養師張語希-你有痛風的問題嗎?

吃過一輪「Joeman聯名商品」!營養師嘆「這品項」超不推:都是香料
知名百萬YouTuber「Joeman」,憑藉著豪宅開箱、實測等系列爆紅,近期他與7-11聯名推出飯糰、甜點、飲品等多款食品,但卻遭砲轟又貴又難吃,引起不小話題爭議。針對「Joeman」聯名商品,營養師高敏敏點名,其中1款商品的成分,讓她望之卻步。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分享,她嚐鮮了近期引起熱烈討論的Joeman聯名商品,但其中最令她失望的是「草莓大福沒有草莓」,而是用草莓香料、草莓果泥取而代之,一番言論引起網友共鳴,紛紛留言直呼「草莓大福沒有整顆草莓,我也無法」、「感覺還是蠻多人買,我昨天買了大福,沒有草莓真的無法接受」。Joeman聯名款草莓大福「沒有草莓」而是改用香料、果泥取代,讓營養師望之卻步。(圖/翻攝自高敏敏臉書)對此,高敏敏也提供「Joeman聯名商品」熱量圖鑑,按照成分多寡依序排名:1.8倍歐姆蛋蛋包飯(466g):熱量714kcal/鈉含量1748mg2.咖哩雞排烏龍燴麵(379g):熱量468kcal/鈉含量1391mg3.醬燒烤雞蛋三明治(99g):熱量229kcal/鈉含量461mg4.奢華海鮮丼飯糰(112g):熱量198kcal/鈉含量404mg5.草莓大福(80g):熱量182kcal/糖含量12.4g6.抹茶拿鐵(375ml):熱量181.8kcal/糖含量29.2g7.日式照燒雞拌飯飯糰(102g):熱量164kcal/鈉含量419mg另外,高敏敏補充提醒,雖然現代人為了追求便利,經常在便利商店解決一餐,但如果想要健康吃,可以挑選像照燒雞三明治等,看得到食物原型的商品,還可搭配蔬果、鮮奶或優格、優酪乳、沙拉均衡飲食,此外若是像燴麵能自行倒入醬汁,則建議可以少倒一點,減少鈉含量攝取。

H5N1禽流感恐爆「人傳人」 醫抖恐怖真相:有一半機會死亡
新冠疫情好不容易趨緩,H5N1禽流感卻開始流行,柬埔寨已有2人感染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擔憂會演變成人傳人。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警告,人類若感染禽流感,有一半機會死亡,並祭出「5要6不」防範措施。黃軒醫師在臉書專頁指出,禽流感在哺乳動物間已開始大流行,包括西班牙的貂、蘇格蘭的海豹、南美洲的海獅海豚等,都被發現因感染H5N1導致大量死亡。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截至今年2月23日止,人類因禽流感導致重病及死亡,一直反覆存在,總共21個國家、868人,證實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其中因感染死亡的有457人,死亡率約53%,也就是說:「人類萬一真的感染了禽流感,有一半機會死亡的!」依照之前大流行的經驗,任何病毒跑到哺乳動物,發生大規模感染或潛伏,人類就可能被感染,像是coronavirus、SARS病毒、COVID病毒,一感染到人類,一開始的大流行,也是有高死亡率的。專家坦言,幾乎無法預測「人傳人」何時會發生,但依以往的「跳躍模式」經驗,禽流感病毒捲土重來恐怕只是時間問題。雖然防止禽流感的疫苗早已備妥,但仍欠缺具體的抗病毒藥物,目前市場上也缺乏專門為抗禽流感病毒的藥物。此外,也沒有針對禽流感的快篩工具,這是萬一在人群大爆發,最缺的防疫物資之一。禽流感欠缺口服藥物及快篩工具。(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回首過去流感疫情,首次出現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第2次出現在1977年的俄國流感,間隔52年,最近一次是2009年H1N1新型流感疫情,和上一次流感僅間隔32年;從2003年爆發SARS、2012年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到2019年COVID-19肆虐,可以看出冠狀病毒不到10年就會出現一次。至於如何預防禽流感? 一般民眾,可以參考「5要6不」原則,「5要」包括 禽肉及蛋要熟食、要以肥皂澈底洗手、出現症狀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職業及接觸史、與禽鳥長期接觸者要接種流感疫苗、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6不」包括不生食禽鳥蛋類或製品、不走私及購買來路不明禽鳥肉品、不接觸或餵食候鳥及禽鳥、不野放及隨意丟棄禽鳥、不將飼養禽鳥與其他禽畜混居、不去空氣不流通或人潮壅擠的場所。

阿滴吃「海鮮素」多次遭酸民質疑 深夜發牛排照無奈回應:講過100次了
百萬YouTuber阿滴多年來遭到異味性皮膚炎纏身,過去曾拍片指出,為了改善體質,所以將飲食習慣調整為只吃海鮮不吃肉的「海鮮素」,爾後當他分享有關肉類食品時,總會遭到酸民大作文章質疑,令他感到非常困擾。22日深夜阿滴在Twitter上發出牛排照向粉絲分享自己料理牛排的心得「越來越會抓完美牛排的timing了,我都先放到烤箱低溫烤10-20分鐘(看牛排厚度)再下油鍋煎。這叫做reverse sear是Fred教我的,整個煮好大概要花半小時」。而為了避免酸民再次攻擊,阿滴也不忘再次推文重申「然後我講100遍了,我2016-2019為了調整異位性皮膚炎吃了大約3年的海鮮素,2019後就恢復均衡飲食了」,可見阿滴對於此事非常無奈。而貼文一出也引起許多網友留言表示「原來還有這樣的作法 感謝分享,下次馬上來試試看」、「太狠了,居然在深夜發這種文」、「可以嫁了」、「人帥又聰明又會下廚 怎麼忍得住」。

不吃蛋也OK!營養師曝「10種食材」滿滿蛋白質 這樣吃健康又長壽
近期全台鬧蛋荒,蛋價也隨之漲回歷史高點,缺蛋危機成了民生熱門話題。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其實無需一定要吃到蛋才能補充蛋白質,攝取「10種食材」一樣能補充,但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均衡飲食。高敏敏昨(23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婆婆上個禮拜在台北買一盒雞蛋10顆95元,她在宜蘭雜貨店買蛋10顆只要56元,讓她有感蛋價又飆漲了,「你們都在哪裡買蛋呢?不用擔心~不吃蛋吃這些一樣能補充蛋白質」。高敏敏指出,人體的皮膚、指甲、毛髮等都是由蛋白質所組成,成人每天需攝取「每公斤體重乘(×)0.8克的蛋白質」,若以50公斤的人為例,每天至少要吃到約40克的蛋白質,「一個手掌大小的分量,就約有3~5份蛋白質(蛋白質含量為21~35克),每日則建議攝取3~8份蛋白質,而一顆雞蛋=一份蛋白質=提供7克蛋白質」。除了雞蛋外,高敏敏分享10種食材同樣富含蛋白質。(圖/翻攝自unsplash、高敏敏臉書)高敏敏說明,如今在缺蛋、蛋價飆漲的情況下,其實不一定堅持非要吃蛋,從以下的10種食材當中一樣也能補充蛋白質,「一顆蛋的蛋白質=2格傳統豆腐=半盒嫩豆腐=1/3塊黑豆干=1又1/3片小方豆乾=1杯豆漿(約190c.c)=5湯匙吻仔魚=3湯匙蚵仔=4尾劍蝦=39g納豆=1/3掌心大小魚肉、肉類」。她進一步補充,植物性蛋白的脂肪、膽固醇更低,膳食纖維跟植化素更豐富,可以每天食用部分植物性蛋白來取代動物性蛋白,有助於身體健康、降低死亡率,「也建議蛋素食朋友,缺蛋期間可以多交替食用各種植物性蛋白質,譬如豌豆搭配毛豆、或黃豆搭配藜麥,讓胺基酸種類更完整」。除了攝取足夠蛋白質,高敏敏提醒「挑選順序」也很重要,「建議以豆製品為優先選擇,再來是魚肉、海鮮,然後是蛋,最後才是肉類」,但最重要的還是營養均衡。

春季氣溫變化大!當心急性心臟病發作 國健署提「4寶」預防
冷氣團又來報到!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受到大陸冷氣團影響,北部氣溫將明顯下降,各地天氣轉冷,這波冷氣團將持續影響至16日。春季氣候多變 這些人當心急性疾病發作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春季氣候多變,日夜溫差大,有心血管疾病者及年長的長輩,除了注意三高的控制外,保暖防寒更要做好,以減少心臟及血管之負荷,避免心肌梗塞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4法寶應變天氣 顧好自身健康春季,加上最近花季陸續展開,不少民眾出遊踏青、賞櫻,應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寒,為此,國民健康署氣溫變化大提供外出賞櫻四法寶,呼籲民眾做好保暖,顧好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1、暖心護身:出遊賞櫻的民眾,可採用洋蔥式穿法,內層穿排汗衣、中間層可穿人工纖維刷毛衣或羊毛層保暖,最外層可穿著防風外套,並注意頭頸四肢的保暖,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及襪子等。2、均衡飲食:遵守「低糖、低鹽、低油、高纖」(三低一高)飲食原則,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減少過度調味及加工食品;多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也可維持體溫恆定與預防便秘。3、運動護心:外出運動、健走或出遊賞櫻時,要注意保暖,運動前應先暖身10至15分鐘,再開始運動,強度與類型應注意身體狀況量力而為,運動後,若有流汗,請擦拭汗水,再將保暖衣物穿好,並留意自身狀況。4、注意徵兆:民眾或身邊親友若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歪、手垂、說話不清楚」等中風徵兆,應即撥打119盡速送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終身的遺憾。

半年狂減23公斤!妙齡女「拒吃碳水」竟釀禿頭、停經
社會主流價值觀總是告訴女性「瘦才是美」,因此許多人靠著不當的減肥方式快速減重,導致身體健康危機,浙江寧波一名妙齡女成功瘦身23公斤後,開始出現月經失調、大量落髮等情況。就醫才得知,原來該名女性長期未攝取「碳水化合物」,營養失衡所致。據《澎湃新聞》報導,該名妙齡女當時體重高達79公斤,但身高只有155公分,為了減肥她從去年開始只吃水煮蛋及燙青菜,幾乎不吃任何飯、麵等主食,激烈的瘦身方式讓她的身體開始吃不消。報導指出,女子半年多來體重共掉了23公斤,相當於每個月減去近4公斤,雖瘦身有成但她卻出現月經不來、大量落髮、怕冷等異狀,甚至連夏天都要穿上外套禦寒,最後只能向醫生求助。醫生表示,若是不吃米飯、麵食會造成低血糖、月經失調、落髮等現象,絕對不能為了減肥拒吃碳水化合物,並建議攝取量應達每天所需卡路里的50%。如今均衡飲食3個月後,女子的月經已恢復正常,但禿頭情況仍需一段時間才能改善。

慎選低熱量湯底 好吃又不怕胖
10天年假,除了豐盛年菜,隨著聚會的增加,熱量也是不斷累積,過了一個年,免不了多胖3-5公斤,減肥計畫刻不容緩。門諾醫院營養科主任鍾慧珍表示,年後減重,除了增加運動量,清淡的湯品及粥品也是減重的好選擇,民眾不坊試試看,吃的健康也能瘦得漂亮。低熱量湯品 熱量少一半鍾慧珍主任表示,減重其實不需要苛待自己,低熱量的湯品及暖呼呼的粥,也是減重的好選擇。天氣冷大家都喜歡吃熱熱的,火鍋、煲湯甚至是各式粥品都是最佳選擇,但如果要減重,如何吃是關鍵。鍾慧珍主任說,一般人會覺得火鍋的熱量高怎麼可能減重,但其實火鍋有肉、有菜,也算是營養均衡的一餐,只要在湯底即食材上多加留意,一樣可以放心吃。例如;選擇熱量較低的昆布、蔬菜或是海鮮鍋,食材上避開過多的加工食品,醬料以天然的蒜頭、辣椒、清醬油等來取代沙茶,不僅減少鈉含量的攝取,熱量也少了一大半。湯底節制喝 配料要慎選鍾慧珍主任提醒,無論是哪種湯底,都最好節制喝,且一定要在肉類、火鍋料等高油脂的食材下鍋前先喝,才不會喝進過多的熱量及油脂。另外,喜歡喝湯的民眾,則可選擇熱量低又有飽足感的紫菜蛋花湯、蘿蔔玉米湯、薑絲蛤蠣湯或是番茄豆腐湯等,不僅暖胃也能達到減重的效果。至於粥品主要是隨著配料的不同,攝取的卡路里也會不同,由於粥的熱量密度低,因此減重時吃粥也是不錯選擇,但仍需搭配蛋白質及蔬菜,才不會飽得快餓得也快。以白粥為例,想減重的民眾可再搭配海帶、豆干、肝連等熱量低的滷味拼盤或是一盤青菜,如此不僅能夠增加蛋白質攝取,也能增加飽足感。減重無捷徑 恆心和毅力鍾慧珍主任指出,減重沒有捷徑,但只要有恆心、毅力,就一定能夠達到減重目標。很多人以為只要一餐不吃就會瘦,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想減重,三餐均衡飲食更顯重要,民眾不妨先從調整烹調方式及飲食習慣,再搭配適當運動,相信一定能夠達到健康減重的目標。鍾慧珍主任強調,除了飲食上的調整與控制,水分的補充可以讓減重事半功倍,一天至少補充2000cc以上的水分,有效幫助新陳代謝。若不喜歡白開水,建議可以冷泡茶或是在開水中加入少許檸檬調味,督促自己養成喝水好習慣,才有機會瘦身成功。

時常不明頭痛須注意! 恐為皮蛇初期症狀
3歲的何小姐因右側太陽穴周圍頭痛數日,懷疑有偏頭痛而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神經內科求診,並表示經常是抽痛數秒,但無噁心、嘔吐、畏光等典型偏頭痛症狀,醫師詳細檢查發現右額有淡淡紅疹,得知紅疹是當日才剛出現,卻已有逐漸擴散及眼睛疼痛感,經詳細診斷後研判是遭到「皮蛇」入侵,為三叉神經第一分支的帶狀皰疹感染,且有侵犯眼睛的疑慮,為避免情況惡化,立刻安排住院以抗病毒藥物注射與眼藥膏治療,所幸一週後水泡逐漸癒合康復出院,何小姐回門診再次檢查時,開心表示頭痛與眼睛痛的情況明顯改善,視力也未受影響。帶狀皰疹症狀 初期疼痛難耐神經內科吳俊毅醫師表示,頭痛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症狀,不明頭痛數日應盡早就醫詳細診斷。俗稱的「皮蛇」病毒與兒童常見的水痘一樣,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造成,在第一次被感染時,稱為水痘,復原後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中,於年紀大、壓力大、免疫力低下時,病毒重新活化並沿著該神經節支配的範圍發病,此時的復發即稱為帶狀皰疹。由於臨床表現初期常有疼痛症狀,數日後才產生帶狀分布的皮疹、水泡、紅腫等皮膚症狀,因此初期僅疼痛症狀時,較難即時正確診斷,且依發病位置不同,常見生長在身體的各個部位,一般也常被誤認為是普通的頭痛或腰痛,此時民眾對自己身體的覺察及醫師的詳細檢查就非常重要。需抗病毒治療 避免擴及神經大多數的帶狀皰疹只需要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輔以適當的傷口照護,注意帶狀皰疹會透過皮膚直接接觸、飛沫、空氣等途徑傳染,傷口完全結痂前應避免接觸他人,切勿自行戳破水泡,避免病毒傳播與傷口感染。帶狀皰疹若侵犯到臉部、三叉神經、顏面神經、臀部周圍薦椎神經範圍,恐造成角膜炎、結膜炎、視網膜病變、大小便失禁、甚至併發腦膜炎的危險,需即時接受7至14天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且約有10%至15%的病人在急性期過後,可能持續有疼痛、灼熱等皰疹後神經痛症狀,需使用特定種類的藥物緩解。吳俊毅醫師提醒,平時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以維持足夠的免疫力相當重要,有相關症狀即時就醫治療,避免導致嚴重併發症。目前有許多醫療院所有提供自費的帶狀皰疹疫苗,建議五十歲以上民眾可接種,無論是否曾經感染水痘或帶狀皰疹,接種疫苗後都能預防感染帶狀皰疹與相關併發症。

遠離脂肪肝危機 需從調整飲食習慣做起!
依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1萬982人,與108年相比,發生人數及發生率皆下降。另,110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有1萬2,035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位居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為4,065人,肝癌更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970人。肝炎惡化肝癌 固定篩檢追蹤肝癌的致病因子約有8成是病毒性B型或C型肝炎所引起,配合國家2025年消滅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型肝炎病毒,國民健康署自109年9月28日起,針對年齡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補助終生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民眾可多加利用,瞭解自身是否為肝炎病毒帶原者,如果有B型肝炎、C型肝炎,相關的治療藥物健保有給付,記得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避免演變為肝病、肝硬化,並預防肝癌的發生。此外,肝癌有8成為病毒性B、C型肝炎引起,另約有2成是脂肪肝所引起。正常情況下,肝臟過多的脂肪堆積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造成肝臟細胞受損,最終演變成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研究指出臺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在亞洲,每1,000個脂肪肝的個案中,一年約有5.3名個案會死亡。力行健康生活 有效除脂肪肝由於目前沒有直接治療脂肪肝的藥物,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並透過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來控制體重及腰圍,以逆轉脂肪肝。農曆年假期間,民眾免不了吃吃喝喝或朋友聚餐,心情放鬆之餘,仍要注意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或是蔬果攝取不足、運動量不夠等情形。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認識自己的BMI、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並定期量測腰圍;此外,年後的飲食調整,要有一定比例跟不同種類的蔬菜,並遵守三少一高(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的原則,有效降低身體脂肪的堆積,向脂肪肝說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