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人的家庭公司到年營業額超過20億元的服飾電商,18年來,「OB嚴選」早已是深入每個女孩生活中的國民服飾品牌,不僅持續在服飾上展現設計創意,更年年榮獲YAHOO、LINE、GOOGLE等多項行銷創意獎項。在公司規模年年成長的過程中,王蘭芳亦不忘致力回饋社會,每年固定捐贈公益機構數百萬元,2020年更支持母校輔大文學院志工隊偏鄉服務並捐贈新車,也於2021、2022擔綱勵馨基金會Formosa女兒獎領航大使。中文系畢業的王蘭芳始終保持閱讀的習慣,對她來說,閱讀是精神上的放電、知識上的充電。十年前她無意間讀到了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讓她學會透過不同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問題,對日後的決策獲益良多。以下便是王蘭芳對這本書的推薦及心得: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哲學系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J. Sandel)在哈佛開了一堂名為「正義」的課程,一教就是三十多年。他在課堂上舉出許多極具思辨性的案例,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立場,去討論關於正義的價值以及實現正義的手段。其中的經典篇章集結,便是這本《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嚴格說來,這本書的重點並不在於探討何為正義?更多是一個思辨的過程。他開啟了許多人多層次的思考,以及探究人生更多元的面向,在現今資訊爆炸社群當道的年代,如何洞察一件事情的本質,必須透過擁有更廣的視角以及不同的思維模式。正如同英文書名的副標「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正義是沒有絕對的答案,不同人、不同角度對同一件事的思考,其結果可能天南地北。(圖/翻攝自誠品書店官網)書中前幾章大篇幅提到「功利主義(效益主義)」,這是英國哲學家傑若米‧班森(Jeremy Bentham)在18世紀末提出的理論,主張最正確的行為就是將效益做到最大。班森認為「效益」即是快樂,道德的最高原則就是追求快樂扣除痛苦的最大總和。邁可‧桑德爾即以功利主義與反功利主義兩種不同立場,提出許多案例讓學生思考、辯論,其中包括最著名的「電車問題」。「假如你是電車駕駛員,電車正以高速在一個Y形分岔軌道上疾駛,這時煞車突然壞了,而前方軌道上有五個正在施工的工人,如果不做任何改變,那五個工人必死無疑。但你突然發現軌道的另一支線上只有一個名工人,如果讓電車轉向,雖然撞死一人,卻救了五條人命。你會這麼做嗎?」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為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效益,應該犧牲少數人來拯救多數人,因此,電車應該轉向。但從反功利的「康德主義」來看,「不可以殺人」是一種道德義務,因此不可以在上述的案例中「主動改變」去殺死一個原本不會死的人,即使這個行為的後果是犧牲五條生命。在讀到這段案例的同時,我也試著從兩種角度去思考相同的問題,心裡也曾經非常糾結。後來我發現,如果題目稍做更改,在某一條軌道上有自己的親人或朋友,那麼不管是支持或反對功利主義者,答案都會截然不同。這是身為人很難避免的私心,但私心不是無法改變,必須有更宏大的目標或理想做為後盾,而且必須道德與善良。又如同開車遇到十字路口時,支線的等待時間一定比車更多的幹道要長,這是很明顯的功利主義,犧牲少數人利益創造多數人方便。但如果此刻支線上有救護車要通過,就必須從道德的立場切入,即使是多數人也必須放棄利益。這樣的思考邏輯讓我在日後做決策時,學會從多層面、多立場去看待事情,譬如前幾年決定開展實體店面時,該開多少家才會讓網路加實體店面的效益最大?要選擇在哪些地點開店?不開實體店面的損失是什麼?…等等問題,都不是從獲利、營業額或規模等單一角度就能輕易決定。除了功利主義與反功利主義的立場外,作者在書中也大篇幅介紹了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亞里斯多德主義等多種社會哲學理論,對於喜歡思考、參與社會問題的讀者來說,是一場詭異又有趣的辯證之旅。至於正義到底是什麼?我特別喜歡書末作者自己的結論:「道德參與做為一種政治理想,不僅是比避而不談更激發熱情而已。對正義社會來說,道德參與也會是一種前景更好的基礎。」道德與良善,是每個人之所以為人的認知!
根據南韓「中央日報」引述多名消息人士報導,最新共有9名被派往俄羅斯工作賺取外匯的北韓勞工,在去年11到12月間集體脫逃,傳出背後原因是擔心被派往俄烏戰爭地區的前線而選擇逃離。據了解,這批從俄羅斯入境的脫北者分別為20至59歲的男性,其中2名是軍人身分,並在接受南韓國家情報院(NIS)調查後進入脫北者支援設施「統一院」接受教育。但為保障脫北者人身及個資安全,南韓統一部及國家情報院皆拒絕證實這項消息。從去年2月俄烏戰爭開打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力挺俄羅斯總統普丁,並承認烏東地區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後,更進一步派遣建築工人等北韓勞動力赴當地協助重建,並賺取外匯。甚至有傳言金正恩向俄方提議派10萬名「志願兵」支援俄軍。但所謂的志願兵恐都是北韓社會的最底層人民。據美國自由亞洲電台(RFA)去年10月引述匿名人士消息指出,派遣至俄羅斯工作的北韓勞工,因聽聞可能被送到戰火猛烈的頓巴斯(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盧甘斯克州合併的地名)而出現大舉脫逃狀況。根據韓聯社引述南韓東亞大學教授姜東完表示,此次9名脫北者皆為男性,年齡大約在20到50多歲,其中包括2名20多歲的軍人,以及40到50多歲、在俄羅斯工作多年的伐木工人,他們皆在去年12月從俄羅斯來到南韓。消息人士也表示,近期脫北者都以男性為主,其中又以海外勞工居多,目前住在統一院的脫北者中,約20多人都是來自俄羅斯的建設工人。
你會怎麼英文翻譯「農曆新年」這個詞呢?是「Chinese New Year」還是「Lunar New Year」呢?近期就因為有一名韓國女偶像使用「Chinese New Year」與粉絲互動,結果遭到韓國網友圍剿,認為應該要用「Lunar New Year」來稱呼農曆新年。而這一切都源自於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徐坰德(서경덕)的推行,而徐坰德也表示,自己開始推行改名活動後,就遭到許多中國網友霸凌,認為自己應該要「整治中國網民的中國意識形態和霸權主義」。2022年出道即爆紅的南韓女團NewJeans,其中一位澳洲混血團員Danielle因為在與粉絲祝賀新年時,使用了英文的「Chinese New Year」,而另外一位混血成員Hanni在與粉絲祝賀新年時,使用了「Lunar new year」一詞。結果Danielle這則訊息直接被南韓網友抓出來公審。這也逼得Danielle即忙發文致歉。對於台灣的讀者或許很難理解,但近幾年東亞幾個擁有「農曆新年」習俗的國家,開始出現一股使用「Lunar New Year」取代「Chinese New Year」的風氣。會想要如此取代,除了有去中國化的意味外,不少人也認為「我們過的是農曆(Lunar)新年,而不是中國(Chinese)新年」。根據《東亞日報》報導指出,南韓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徐坰德於2022年1月開始呼籲南韓應該要以「Lunar New Year」取代「Chinese New Year」,南韓不少民眾也十分支持這種做法。徐坰德也表示,自從自己開始推行這項改名活動後,就遭到許多中國網友的攻擊,徐坰德認為「中國網民的典型特徵就是『毫無邏輯和根據』斷言韓國的優秀文化,都起源於中國,然後被韓國偷走」。徐坰德解釋,中國人歪曲的中國中心主義和文化霸權思想,把亞洲的普世文化當作中國獨有文化向世界宣傳,這樣的行為必須予以糾正。徐坰德也認為自己會在幾年內改變農曆新年的英文稱呼,同時他也強調「我一定要整治中國網民的中國意識形態和霸權主義。」
2022被列為紀錄以來第5或第6炎熱的一年,不過回顧近幾年,全球已經連續三年反聖嬰現象,也造成不少國家出現洪災、乾旱、熱浪的氣候災害,全球各地都受到極端天氣事件侵襲,有分析研究就指出,進入2023年,這類事件只會更常發生。科學界初步預測,2023年將迎來聖嬰現象(El Niño),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得極端氣候更加惡化,甚至很可能讓全球氣溫飆到「破表」!目前各地氣象局已經預測2023年將是「聖嬰年」,會導致南美洲地區出現暴雨;而東南亞、澳洲地區則會有乾旱,異常的現象容易重創各地的農業與漁業。根據《衛報》報導,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導致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至2020年以來,已經連續三年出現反聖嬰現象很不尋常,不過報導指出,目前各地氣象局已經預測2023年將是「聖嬰年」,會導致南美洲地區出現暴雨;而東南亞、澳洲地區則會有乾旱,異常的現象容易重創各地的農業與漁業。專家警告,2023年會被稱為「東太平洋升溫階段」的聖嬰現象持續發威,恐怕會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氣象專家指出,全球均溫已經比工業革命前高出1.1℃到1.3℃,而2022年世界各地都面臨異常的高溫,更是有紀錄以來前幾熱的年份。專家警告,2023年會被稱為「東太平洋升溫階段」的聖嬰現象持續發威,恐怕會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估計平均氣溫首度上升超過1.5°C,並且帶來史無前例的熱浪。英國氣象局長期預測負責人斯凱夫(Adam Scaife)就指出,接下來5年,將出現大規模聖嬰現象,並讓全球平均氣溫首次超過1.5°C的機率大約是一半,但他也認為,「現在科學可以告訴我們,這些事情將在未來幾個月的時候發生,所以我們真的需要利用它做好更多準備」。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已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2°C。按照過往的認知,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已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2°C,在全球導致災難性影響,從聖嬰到反聖嬰(La Niña)震盪循環屬於自然現象,由太平洋海風及洋流溫度驅動,進而造成全球氣溫及降雨變化,卻也可能加劇極端氣候,目前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是2016年,就是聖嬰現象造成。不過聖嬰現象發生在北半球冬季,暖化效應需要數個月才會感受到,因此2024年更可能創造全球氣溫紀錄。據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漢森(James Hansen)表示,2024年可能打破紀錄成為最熱的一年,「現在的反聖嬰不太可能持續第四年,即使只有一點點聖嬰現象也足以創造破紀錄的全球溫度」。依照許多氣候預測模型顯示,聖嬰現象將在2023年夏天到來,預計今年6月情勢會更明確。另外,英國雷丁大學教授特納(Prof Andy Turner)則表示,2023年聖嬰現象的可能規模仍不清楚,但依照許多氣候預測模型顯示,聖嬰現象將在2023年夏天到來,預計今年6月情勢會更明確。對於聖嬰導致極端氣候惡化的程度,其實科學界仍持不同看法,像是牛津大學教授帕爾默(Tim Palmer)認為,「極端氣候和全球平均氣溫的關聯性沒那麼強烈,但氣候變遷的熱力學效應將讓聖嬰年的異常變得更極端」。科學界初步預測,2023年將迎來聖嬰現象(El Niño),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得極端氣候更加惡化,甚至很可能讓全球氣溫飆到「破表」!(圖/翻攝自推特)
連日持續低溫,導致多起急病救護案件發生,高市聯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戴大信提醒民眾,除了保暖之外,有心血管或三高疾病的患者,應額外注意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若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甚至是盜汗或昏眩等症狀,就有可能會引起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不得不重視!血壓增加阻塞 小心心肌梗塞隨著全球暖化、每到冬季溫度急速變化之際,更是心血管災情的高峰期,天氣寒冷時,人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較慢,天冷加速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荷,一旦血管內急性血栓產生,就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加上飲食三高(高油、高鹽、高糖),血中低密度膽固醇長期過高時,更會加速動脈硬化,使血管狹窄並失去彈性。除了血壓增加外,也會使血管產生血脂肪沉積產生血管斑塊,容易造成血管硬化阻塞嚴重,健康就會出現問題。戴大信醫師提到,近幾日有一位63歲鄰近大學教授,忽然感覺胸口悶痛,且這種疼痛感覺輻射到脖子和下巴,原本以為只是天氣冷小感冒,不願意就醫,在症狀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來到急診,經過心電圖檢查為急性心肌梗塞,而且心跳只有每分鐘40下,血壓只有80毫米汞柱,合併有心律不整和心因性休克,這在急性心肌梗塞分級中屬於最嚴重的第四級,死亡率極高。戴大信醫師強調,心肌梗塞極度危險,回想整個過程,病患要是再晚一點到急診就醫,可能危及生命。運動前先暖身 不濫用藥物不管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都要隨時做好保暖措施,年長者如果有外出運動,一定要做好伸展和暖身運動,在洗澡或泡溫泉的時候,也要避免溫差過大;另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要定期做血壓的量測,並遵守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寒流期間,同住家人更要加強關心家中長輩狀況,一旦有胸悶、痛、喘、盜汗等疑似心臟病症狀,要儘速就醫,甚至打119叫救護車,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戴大信醫師也提醒大家,心血管疾病目前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大致為年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和家族遺傳,罹患冠狀動脈疾病,除了與醫師配合定期服用藥物或手術檢查,還需積極控制危險因子、規律運動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才是治本的不二法門。
近日蔡英文總統拍板,我國94年次後役男,2024年起,將從現在的4個月役期,改回服1年義務役。國防部更為此提出「3+1」方案,也就是要男大生們,前3年唸書,原本大學的最後1年用來當兵。但大學科系類型眾多,難易度不同,有大學教師就跳出來批評,128個學分要縮短在3年修完,不但要大改課程、重新規劃;許多男性學生也批評,這麼短時間要完成學分拿學位,「超級學霸才能達成」。總統蔡英文日前正式宣布,我國義務役自2024年1月1日起,將延長恢復為1年,將徵召2005年1月1日後出生的役男,等於本屆部分高三學生,是要延長當兵的第一票人。而在兵役拉長後,國防部隨即提出「3+1」方案。也就是未來部分學生可選擇照原本規畫,上完大學4年的課程再當兵;部分學生則是將課程集中在大學前3年上完,但這個構想提出後,被大學老師跟眾多大學生一致砲轟。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有不具名的私立大學教授認為,就算學生願意配合「3+1」方案,但2023年9月新學期就要開始,等於剩不到半年在教學跟行政分排上,都要重新修改跟調整,「4年的課程規畫全都要大改,有那麼容易?」一名會計系大四學生也質疑,若未來學弟們真的選擇3+1,等同前3年每學期學分多到爆炸,而且還不能被當,才能順利把3年的課程完成,如期趕在第4年去服役,這根本是「超級學霸才能達成的任務」。該學生受訪時也計算,以各系畢業門檻至少128學分起跳,3年內要修滿,等於一學年就要修42學分,也許把每周課表都塞滿,是可以勉強達成。但會計系的必修都有難度,若要這樣密集修課拿學分,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有辦法順利達成3年128學分的目標。
香港星島網報導,大陸新冠疫情大爆發,過去6天,「兩院院士」就有13人不幸離世。北京大學發布訃告說,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童坦君院士意外摔倒受傷醫治無效,於25日上午9時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逝世,享年88歲。值得注意的是,訃告強調童坦君「意外摔倒受傷醫治無效」辭世,似乎是暗示他並非死於新冠肺炎。「兩院院士」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學術界享有崇高的地位。據統計,截至26日,今年已經有51位院士辭世。其中至少13人是在最近離世。由於新冠疫情正是在這段期間快速升溫,讓人聯想到是否與疫情有關,而官方發出的訃告,絕大多數都稱是「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以下為近日去世的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國成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雷射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伊君,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真安,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土木工程與結構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龍馭球,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生態學和森林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23日逝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自動控制和電力系統工程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盧強,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張友尚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23日在上海逝世;著名藥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蔣華良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23日15點54分在上海逝世,終年57歲。中國工程院院士,野生動物學專家,東北林業大學教授馬建章,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23日在哈爾濱逝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小兒外科主要創始人、著名兒科醫學教育家張金哲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24日17點0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童坦君院士意外摔倒受傷醫治無效,於12月25日上午9時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逝世,享年88歲。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氣動力學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仲奇,於12月25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0歲;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築師、清華大學的校園建築的主要設計人之一,關肇鄴12月26日在北京長庚醫院離世,享年93歲。
尹馨為宣傳主演《第9節課》攜手編劇李旭敏到世新大學分享幕後祕辛,被現場學生問及在片場曾和工作人員發生爭執的經驗,她大方分享和同時也是世新大學教授的導演發生衝突,「其實大家的初衷都是為了戲好,那時候迫於一些現實壓力,導演本來想精簡某一場戲的拍攝內容,但我當下就跟導演說:『如果這場戲不拍的話,這部戲就不用拍了。』。」但也隨後補充提醒未來也希望從事片場職業的同學們:「一起拍戲就是夥伴,同樣都是創作者,希望大家的想法可以不用太僵硬,但也不要太容易被冒犯,要讓自己能夠更柔軟地去面對所有意見。」講座現場播放了由許瑋甯飾演的陳孟筠控尹馨飾演的謝淑芬是破壞自己家庭的小三,被大家稱作是「鴻門宴」的片段,談及這場難度很高的拍攝,尹馨分享:「其實很多演員們火花的碰撞,都是現場臨場的發揮,那場鴻門宴在一翔離開之後,謝淑芬其實差一點就要被孟筠的猛烈指控將了一軍,所以我當下就決定要站起來、走到旁邊喝一口水再繼續反擊,喝水的這個動作可以加強她的氣勢,先拉開距離再出擊,也讓兩個女人之間劍拔弩張的氛圍更緊張。」尹馨為宣傳主演《第9節課》和編劇李旭敏到世新大學分享幕後祕辛。(圖/齊石傳播提供)在《第9節課》最新集數中揭露尹馨也曾和大學教授有過一段師生戀,看似反派的尹馨難道沒有因為怕被討厭而退卻接演?尹馨坦言:「這個媽媽很有意思,她在整部影集中會不斷翻轉,呈現出她各種不同的面向,除了一開始看到的囂張跋扈,你還能隨著故事發展,一層一層看見她的內心、她的脆弱,當你了解她的生命歷程,其實完全不會害怕被討厭,這麼亮眼的角色,應該是演員都不能放過吧?」編劇李旭敏也補充關於謝淑芬這個角色,她藏了一個小巧思:「謝淑芬這個角色很有趣的是,當時在寫台詞時,我就希望能留給演員比較大的詮釋空間,也給觀眾比較大的解讀空間,其實在看影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一直到最後,很多謝淑芬所說的話,你都不能馬上辨別真假,只能邊看邊猜,就像她對一翔(陳昊森 飾)說自己不知道當年的教授、孟筠(許瑋甯 飾)的爸爸是人夫,這件事她選擇在一翔面前說謊,我們覺得她說謊很可恥,但她在說的時候背後是帶著希望兒子不要步入她當年受傷的路程,那個心又是為了維護孩子的,要說善還是惡,真的沒有絕對值。」《第9節課》每周日於愛奇藝國際版、東森戲劇台40頻道播出2集。
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宣布倒閉後,其創辦人佛瑞德(Sam Bankman-Fried,SBF)遭巴哈馬政府逮捕,21日被押返美國受審。檢察官認為,佛瑞德沒有逃亡前科,資產也大幅縮水,逃亡風險小。聽證會裁定,佛瑞德以2.5億美元(約新台幣77億元)保釋。路透社報導,檢察官稱此案是「史詩般的欺詐行為」,曼哈頓聯邦檢察官指控FTX創辦人佛瑞德竊取了數十億美元的客戶資金,以彌補其對沖基金Alameda Research的虧損。佛瑞德先前坦承,對FTX的風險管理失敗,但不認為自己有刑事責任。檢察官魯斯(Nicolas Roos)告訴美國地方法官葛倫絲坦(Gabriel Gorenstein),保釋方案將要求佛瑞德交出護照,並繼續在他父母位於帕羅奧圖(Palo Alto)的家中監禁,同時還需要接受定期的心理健康治療和評估。佛瑞德的辯護律師柯恩(Mark Cohen)表示,同意檢方提出的保釋條件。柯恩強調,佛瑞德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將共同簽署保證書並將他們家中的產權作為他重返法庭的保證,「我的委託人留在原地,他沒有逃跑的意思。」根據保釋條款,由佛瑞德父母的房產作為擔保品,若佛瑞德逃跑,政府可以沒收其家族位於帕羅奧圖價值高達2.5億美元(約新台幣77億元)的家。美國地方法官葛倫絲坦裁定下次開庭日期為2023年1月3日,並由法官艾布拉姆斯(Ronny Abrams)審理此案。至於辯護律師柯恩則在聽證會結束後,拒絕回應外界提問。另外根據《紐約郵報》報導,佛瑞德的加密貨幣對沖基金公司Alameda Research的前執行長埃里森(Caroline Ellison)和FTX的聯合創辦人Gary Wang認罪。根據協議埃里森認了7項詐欺FTX和Alameda客戶和投資者的指控,而這些指控最高可判處110年徒刑。作為認罪協議的一部分,埃里森以25萬美元(約新台幣770萬元)獲釋,並被禁止離開美國。根據法庭文件,她還需按照法庭確定的數額進行賠償。至於Gary Wang認了4項指控,包括電匯欺詐、串謀進行電匯欺詐以及串謀進行商品和證券欺詐,這些指控的最高刑期為50年監禁。
在大陸四川成都率先於20日起入境隔離改為2+3(兩天集中加三天居家)後,香港衛視昨日引述最新消息稱,明年1月3日起,入境大陸人員不用再集中隔離,將優化為「0+3」,但目前不清楚這「3」是指居家隔離3天或是自主管理,仍有待大陸官方正式宣布。北京台商協會副會長陳哲彬表示,大陸入境隔離將改成0+3已經聽說很久,但目前一直還停留在5+0階段,如果能改成0+3,等於入境不用隔離,可直接回家,對於需要經常往返兩岸的台商來說,等於恢復成疫情之前的狀態。針對各種大陸將解封的傳言,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昨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大陸將因時因勢為跨境人員往來提供更多便利。WHO將於下月底就新冠肺炎的「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狀態,作出最新建議,祕書長譚德塞會做最終決定。惟世界衛生組織(WHO)多名科學家認為,中國可能出現毀滅性的疫情浪潮,因此宣布全球疫情結束仍言之過早。此外,中國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昨啟程前往北京,出席人大常委會議前表示,此次會議沒有涉及任何香港事務的議程。對中港通關安排,他說:「我相信通關在望。從各方面消息傳過來,似乎各工作準備中,希望通關前夕做好準備工作」。大陸不再封控清零後,近期傳出北京染疫死亡人數急增,殯儀館火化設施不勝負荷。近幾天如40歲的京劇名伶儲蘭蘭,67歲的北京奧運吉祥物設計者、北京清華大學教授吳冠英都在近日猝死。另外,大陸著名建築學家、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栗德祥於18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大陸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國共內戰老兵張富清20日在武漢因病去世,享年98歲,大陸媒體報導都沒寫病因,外界懷疑恐都是因染疫併發其他疾病而身亡。北京台商協會副會長陳哲彬表示,「目前北京的疫情嚴峻,在全面放開後,確診者已經衝了一波高峰」,陳哲彬觀察,北京的服務業和餐飲業仍然等不到放開後的報復性消費,許多陽的人在家發燒,或是在家等待康復,陰的人怕感染不敢出門,導致大部分的店家門可羅雀。陳哲彬表示,許多做服務業台商索性提前返台,身邊很多已經2年多因為疫情而沒返台的台商朋友,最近都在忙著改簽機票日期,都想著早點返台探望家人。
歐美火紅的STEM教育風,在台灣原是一片沙漠,直到3年前108課綱上路後,才被學校及家長看見。「台灣STEAM教育卡關的障礙,其實是大人的思想被制約!」「腦爸」雍承書觀察。「在電影《玩具總動員》裡,把東西拆解重組的壞小孩阿薛,可能才是最聰明的。」國際組織STEM.org東亞區教育總監、玩具腦創辦人雍承書接受CTWANT採訪,他轉述一位幼兒心理學教授令人乍舌的觀點,以為在破壞玩具的阿薛,解碼內心世界,可能因為傳統的玩具造型已經沒有辦法滿足他,所以把它拆解,創造出新的「物種」。阿薛拔下娃娃頭裝上金屬蜘蛛腳,四不像的玩具為阿薛樹立起壞小孩的人設,但雍承書說,或許他只是想嘗試不同的可能性,若在現實生活的大人眼中,一定就是搞破壞、要阻止他,「但結果是沒有給他嘗試的機會,剝奪了孩子創造的權力。」108課綱核心素養概念都強調教育不應只停留在知識,而更要培養用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與國外的STEM教育不謀而合。圖為新北市崇德國小附設幼兒園。(圖/教育部提供)孩子的想像力無限,探索學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雍承書分析台灣傳統教育的3個痛點,在過度的保護主義下,家長常認為孩子做不到或限制不能做,相對來說在探索的「量」上面,較於歐美是非常的不足;再者,家長也會認為,這麼小的孩子是否有能力做到?在先期就否定了孩子願意嘗試的心態;延伸到長大後有「怕失敗」的心態,不敢嘗試新的項目,只求安安穩穩的過一生。他以外型酷似龜殼、有不同大小的瑞士Bilibo玩具為例,大人看到都打上問號,「這什麼?這怎麼玩?這是玩具?」但是小朋友的進入障礙是零,可以當容器、帽子、籃子、凳子,還可以腳踩訓練平衡,拿在手中就會出現很多玩法,「其實大人不是不知道怎麼玩,是怕玩錯,覺得可能有正確答案,但STEM玩具的特色就是沒有固定玩法,想怎麼玩就怎麼玩。」瑞士Bilibo玩具大人看到都打上問號問「這怎麼玩?」,但是小朋友拿在手中就會自創玩法,進入障礙是零。(圖/讀者提供)STEM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指的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數學4個字的總和,是一套強調學生獨立思考及創造能力的教育方式,與108課綱核心素養概念不謀而合,培養學生用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新課綱2019年8月上路後,國人逐漸看到STEM教育的好處。不過,「推行時過於急促、沒有配套,從小也是接受傳統教育的第一線老師亂了套,不知道怎麼教。」雍承書因此率先站出來,研究國外STEM教育,集結專家學者觀點,轉化成各種資訊、教案放在平台上,提供幼教及國小老師參考,因此目前玩具腦網站已有10萬用戶,其中老師占了一半。當時,雍承書拜訪了非常多位國內從事幼兒教育的大學教授,「這些教授一個比一個思想前衛,比我更想改變這世界,但他們受限在學校,能教的是老師,不知道怎麼跟大眾宣導,玩具腦就成為一個資訊交流平台,讓專家有發表觀點的空間,正好與STEM玩具能相輔相成。」 玩具腦網站上除了介紹STEM玩具,也有不少部落客分享免費的教案及玩具DIY文章。(圖/劉耿豪攝、米思芘提供)面對普遍家長常把玩具與玩物喪志畫上等號,「給小朋友玩這麼多玩具幹嘛,念書比較重要。」雍承書直言,台灣的玩具市場,在傳統教育和觀念下,難有很大的突破,慶幸的是面對這場教育革命,還有一群幼教的教授和他站在一起,「我對抗的是觀念,他們對抗的是體制,各自在不同的領域為教育努力!」就像他們常認為,雙語幼兒園盛行,2、3歲就開始學英語,恐讓孩子忽視中文重要性,「當所有家長都期待下,它就像洪水一樣是檔不住,只能讓它轉彎,看怎麼把雙語導到STEAM、玩的身上才是對的。」現在滿街都是雙語幼兒園,下一個發展特色該望向哪?雍承書毫不猶豫給出答案,「自然就是STEM教育了!」雍承書最後說,「玩」這件事情對孩子的重要性其實大過一切,好好地玩可以保留孩子的創造力,讓還有更專注的完成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我們所有的人都不會輸在起跑點上,而是應該堅持贏在終點上。」
尹馨在《第9節課》中飾演控制欲強的貴族高中家長會長、陳昊森媽媽,受訪時她表示自己私下和角色不同,對另一半的地雷是「搞失蹤」,她說:「一個晚上不回訊息不接電話就不行,小時候是奪命連環扣,現在會覺得打了不接一定有原因就不會再打。」尹馨笑說自己的幫夫運都滿好的,「交往過的男生當時事業都很好,分手後都會走下波。」尹馨劇中角色控制欲強,但私下的她則相反。(圖/焦正德攝)她接受訪問大談角色塑造、拍攝甘苦談,也曝光劇中飾演的謝淑芬和大學教授也有一段師生戀過往,苦喊:「對孟筠這麼有敵意是有原因的。」尹馨以往詮釋過《川流之島》的國道收費員、《引爆點》的海女等許多社會底層角色,這次在《第9節課》中跳脫苦情女角,飾演權勢一把抓的家長會長。談及拍攝心情,尹馨坦言:「謝淑芬這個女人真的很誇張,在她身上的戲份情緒張力都很大,動不動就要大吼、呼巴掌、潑咖啡、拿東西砸人樣樣來,除了和孟筠的爭鋒相對,也還有和家長會的勾心鬥角,常常拍到『燒聲』。」尹馨劇中角色控制欲強,但私下的她則相反。(圖/焦正德攝)在角色層次上,除了謝淑芬外顯個性的囂張跋扈,尹馨近日也在社群平台上分享多則詮釋謝淑芬的心情,分享她堅強的外表下,其實藏有一顆柔軟的心:「在開拍前我試著瘦,揣摩身型飄搖卻言詞尖峰銳利的女人,結果後來開拍發現太瘦,我也逼著自己全身心投入謝淑芬這個角色,鑽入她的悲傷,撐出她的倔強。」更在結尾感性寫下:「謝謝淑芬。妳的勇敢,至少我懂。」《第9節課》許瑋甯和尹馨女子鬥爭成看點,網友紛紛猜測背後原因。(愛奇藝國際站提供)談及逆齡演20歲大學生和教授大談禁忌師生戀的劇情,尹馨坦言:「這個故事真的很重口味,大家一開始看戲一定覺得謝淑芬就是個一直在阻止兒子張一翔(陳昊森 飾)和老師陳孟筠(許瑋甯 飾)談戀愛的控制狂媽媽,但沒想到原來是因為淑芬和教授也有過一段師生戀經驗。」她笑說:「劇情翻轉的程度可能會有點超乎所有觀眾的想像,尤其是第6集後面的超展開,會讓觀眾像在玩解謎一樣猜來猜去,很多原以為的事情都變了。」尹馨認為這段師生戀情節在劇中對角色來說是難以承受之重,也是不願再提起的過去,讓她想替總是被形容蠻橫無理、反對男女主角的反派謝淑芬喊冤:「其實就是因為她自己也親身經歷,知道和老師相愛的過程會有多辛苦,所以她才希望可以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要讓下一代又身陷一樣的痛苦。」尹馨在《第9節課》中飾演控陳昊森的媽媽。(愛奇藝國際站提供)被問到在日前的首播記者會上被劇中的高中生兒子陳昊森當眾喊媽的心情,尹馨笑說:「他真的很煩,都20幾歲的人了還這麼愛撒嬌。」兩人可愛互動的分享逗笑現場媒體。但尹馨也隨即分享首次和陳昊森合作演母子的心情:「昊森真的是一個很貼心的孩子,很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像是我為了要詮釋謝淑芬很疲憊的狀態,都會在現場故意駝背,結果昊森都會直接幫我掰正,是個孝子。」 《第9節課》每周日於愛奇藝國際版、東森戲劇台40頻道播出2集。
國安局長陳明通在台大國發所指導的綠營政要論文近來不斷爆出抄襲,當中包含前新竹市長林智堅與桃園市長鄭文燦,兩人的台大碩士學位也因此遭撤銷,外界認為陳明通難辭其咎,近來傳出被校方「永不錄用」。但校內人士透露,陳明通已退休,目前身分是兼職教授,學校無理由辭退,因此他在卸下官職後,還是能回學校任教,「永不錄用根本是假議題」。在林智堅的台大碩士論文抄襲案確認之後,陳明通指導論文便不斷傳出有學術瑕疵等問題,輿論除了認為他應辭去國安局長一職,也好奇他的台大教職動態如何。對於近來傳出陳明通遭台大「永不錄用」的消息,之所以引起疑慮,在於陳明通已是退休教授。據了解,陳明通在107年3月19日借調到陸委會,當時並未辦理退休,得在離開現職之後,再回校補辦退休,追溯至109年11月25日生效。但他後來又升官擔任國安局長,到目前都沒有回台大辦退休,因此仍是台大兼任教授。台大一名教授表示,由於陳明通有著退休教授的身分,目前在國發所的職務為兼職教授,「的確是他已退休,台大拿他沒輒,永不錄用雖根本是假議題,還是很難看。」該名教授還說,由陳明通而起的學術醜聞撼動整個政壇與學界,「整個人的名譽已經完了,一生在學術圈的努力都沒了,還賴著官位與教職不走,臉皮厚到匪夷所思,真是無法理解!」清華大學特聘教授李敏則說,雖然不理解外界傳出台大對陳明通「永不錄用」的細節,但大學教授的聘任與退休,都有著嚴格的審核制度,不可輕易變動。至於教授退休後,持續以兼任身分任教等問題,李敏提到,這的確是合理的情況,常見的是老師退休後,原本任教的課找不到適當的人接手,便會繼續擔任兼任老師。而就陳明通迄今不願辭去國安局長,李敏認為,「主要還是『他的老闆』怎麼看這件事情,這是職場倫理,如果老闆不用他,沒有別的話講,只有走開」,但是到了今天,依舊位於官位之中,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這存在的是道德上的瑕疵。李敏還說,陳明通指導173份論文,「在我們這些當老師的眼裡看起來,幾乎是超人。」從理工界來說,指導數量如此龐大,代表實驗室編制也十分可觀,如此實驗與研究量,是教授一人難以負荷的,大部分需要5到6名博士後研究員幫忙帶學生,一起把關論文品質,「畢業生品質不夠, 實驗室品質也會走下坡」,而陳明通的專業屬社會科學領域,相信不可能擁有像是實驗室等級的團隊在把關論文。而就陳明通的校內教職審核進度,台大僅回應,目前依學校程序調查中。
2022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台北市和新竹市為下架民進黨而引發棄保效應,最終台北市由國民黨奪下、新竹市則是民眾黨拿下,此結果被視為是藍白整合的成果,外界也相當關注即將到來的2024總統大選,藍白陣營能否再度合作;但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2024有望是此次台北市長選舉的改良版,因為沒有這次「不希望民進黨當選」的棄保效應,屆時的三角督將會是正三角形,藍白不必尋求整合,而致勝的關鍵將會是中間選民的去向。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表示,就結果來看,民眾黨拿下新竹市確實是藍白整合的結果,但並非如外界所說是國民黨和民眾黨之間有所約定,且台北市和新竹市屬於較高水準的城市,政黨要想號召支持者去投給誰以操作棄保,並非易事,因此這次選舉出現藍白合的狀況,準確來說應該是選民的導向,為下架民進黨所做的判斷,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趨勢。施正鋒也認為,這次藍白合不會是私下講好,民眾黨不可能接受以大(台北市)換小(新竹市),因此是選民不願民進黨繼續執政,才會操作棄保。至於外界關注2024有沒有可能再次重現藍白整合,張其祿說,藍白合有其執行上的困難,總統的位置就一個,若屆時民眾黨提出的候選人較佔優勢,國民黨不見得願意放棄做主,新竹市在能夠拿下其他縣市的前提下也許能夠放棄,但總統大位上國民黨恐怕不願意屈就,民眾黨又何嘗願意,因此跨政黨之間若要整合,便會有操作上的難處,不像民進黨只要處理黨內派系問題便能統一。「2024總統大選可能會是這次台北市長選舉的改良版」,施正鋒指出,近年來民進黨的支持度及政黨認同正在下降,但也未見國民黨支持度因此相對成長,可見2024總統大選,選民是處於討厭民進黨、又不一定喜歡國民黨的情況,這時民眾黨就有相當大的空間,2024有望形成正三角形的三角督。張其祿也說,藍、綠和其他勢力彼此之間呈現競合的關係,如同此次台北市長選舉的態勢,光靠自己的基本盤不足以打敗對手,除了必須考量其它陣營的消長,也必須尋求中間選民的認同。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在活動中望著前總統馬英九的神情,似乎透露對總統大位的欽羨,柯表明要參選2024總統大選,但因為即將卸下台北市長一職,外界好奇他該如何維持其政治聲量。(圖/黃耀徵攝)張其祿說,民調中都會有一部分是中間選民,他們是一群沒有強烈政黨偏好的人,自主性相當高,每次投票意向都是以議題或候選人為主,視當時狀況來決定去處,加入哪邊的基本盤。張其祿表示,台灣已長期呈現這樣的趨勢,中間選民並不會被某個政黨號召或被組織,同時也可能很冷漠,這也是為何藍綠之外的勢力難以發展的原因,因為要集結本來就不太有政黨認同的群眾。在整合勢力的部分,除了尋求中間選民認同,民眾黨可能會拉攏哪些勢力也受到關注,對此施正鋒說,民眾黨可先觀察情勢,包括民進黨未來會不會分裂、可能分裂成多少派系,以及國民黨會將地方派系整合至何種程度,目前藍綠尚未決定由誰出線總統大選,因此一些勢力可能還在觀望,待日後各方人馬打得天昏地暗之時,不排除會有更多政治勢力會向民眾黨靠攏。距總統大選剩下約莫一年,兼任民眾黨主席的柯文哲即將卸任市長,回到台大醫院任職直到明年2月1日退休,退休後將在台玻大樓設立辦公室,為進軍總統府做準備。外界好奇,柯P該何繼續維持其政治聲量,謝立功說,這會是一段過渡期,但柯文哲本身就是極具話題性的人,且作為一位總統候選人,對於時事議題的看法勢必仍會吸引媒體關注,柯自己也可主動拋出想法,涉獵不同議題、也不僅限在台北市;另有關柯文哲競選總部的進度,謝立功表示,要待柯文哲正式卸任後才會有相關的時間表出爐。九合一地方選舉中「下架民進黨」成為共識,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指出,近年來民進黨的支持度確實明顯下降。(圖/報系資料照)
2022年縣市長選舉結果揭曉,民進黨僅拿下兩座直轄市台南市、高雄市和嘉義縣、屏東縣、澎湖縣,金門縣也由親綠營的陳福海獲勝,可謂全面潰敗,兼任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也在今(26)日晚間宣布辭去黨主席。外界分析,民進黨本次選戰策略除了壓低投票率,回歸藍綠對決外,還發動網軍側翼攻擊政敵,最後就是大打「政績牌」。不過,顯然行政院的政績不被民眾所認同,各種大撒幣的政策被選民看破手腳,導致在中央執政的優勢下僅保住二都三縣,丟掉了原本執政的桃園市、基隆市以及新竹市。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指出,民進黨遭到史上的重大選戰挫敗,不僅蔡總統要辭黨主席,內閣也必須總辭,才能回應社會民意的期待;這次選舉的結果,是台灣選民發出強烈及清楚的訊息,無法接受蔡總統所領導的民進黨政府過去這兩年的整體施政表現。「2014年馬英九政府遭遇選舉挫敗,當時的行政院長江宜樺立刻請辭,接著就是內閣總辭。」游盈隆說,這次民進黨的選舉挫敗不下於當年馬政府,如果蘇內閣紋風不動,就責任政治的原則來說,不但被國民黨政府比下去,也不符合社會的期望。「這次選舉就是對民進黨蔡政府的期中考,這樣的結果,基本上就是不信任,所以小英必須要辭黨主席。」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說,蘇貞昌本該負責下台,但他分析,可能接任行政院長的人選中,鄭文燦在桃園敗選,不可能接閣揆;若由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蘇嘉全接任,民進黨內其他派系無法接受。施正鋒指出,疫情問題造成民眾普遍的不滿,但蘇貞昌很早就開始對包括採購高端疫苗在內的防疫措施,一再很小心地劃清界限。不僅如此,薛瑞元算是蘇貞昌與新潮流系的人馬,卻講了很多高端、疫苗採購的議題,引發反彈,也讓人質疑他「到底是真的要幫忙,還是扯後腿」,蘇也對疫苗採購疑雲揚言「一定辦到底」,看來早有小心切割的打算。施正鋒分析說,民進黨這次選舉的策略,是儘量壓低投票率,讓中間選民與年輕人不投票,回復到藍綠對決,然後封殺民眾黨的空間。他指出,民進黨運用執政優勢,一方面鴨子划水、運用行政資源固票;一方面用「抗中保台」催出深綠的票,但沒想到,結果只在台北市一個地方達到目標,就是讓陳時中從第三名變成第二名,也成功擋住柯文哲在台北市的發展,究其原因,雖藍綠對決的策略奏效,但遇到民眾「討厭民進黨」的風潮,最後還是敗選。「近來民進黨打選戰的方式已經歪掉,這次選舉結果就是警訊。」一位民進黨中央級資深幕僚表示,近來在野黨頻頻攻擊民進黨的網軍、側翼,他坦言,在野黨所指控,的確有很大一部分是事實,而且有許多像他這樣的資深民進黨員也看不慣此一現象,擔心會有「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讓民進黨內漸充斥投機份子。民進黨「養網軍」,最早被外界在行政院農委會下的「1450預算」被發現,後來又被媒體拍到,行政院的幕僚上班製作攻擊在野黨的哏圖,引起外界嘩然。這位資深幕僚說,網紅與網軍側翼是近年蔡英文總統執政後才開始堀起,甚至有很多還是在第二任壓倒性勝選、全面執政後才開始接觸「政治」。他特別強調,這些網紅、側翼網軍所謂的「政治」,與他參與政治工作近三十年所認知的「政治」大不相同;他們打選戰的手段,也與過去民進黨的正統選戰策略不一樣,這次的選舉結果,正好是一個警訊,也讓民進黨能痛定思痛,與這些網紅與側翼網軍劃清界線。游盈隆說,民進黨2018年九合一選舉也遭到失敗,但在2020年卻又反敗為勝,那是因為有香港「反送中運動」及中國大陸對台政策轉趨強硬等外部因素,抵銷了地方選舉挫敗的效應;這次因為內政不得民心而得到選民反撲,民進黨若不做出適當的回應,2024選舉岌岌可危。他說,首先要做的,就是重 組內內閣,革新施政方向,「國民黨尚且如此,民進黨如果不做,那不是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