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白白(白馨儒)曾和《大學生了沒》出身的固定班底逸祥交往,後來2人因觀念不合分手,她現在除了演藝事業,還擔任基隆市警局預防犯罪宣導大使,以及斜槓擔任基隆某國小的美術老師。白馨儒近日透露,自己罹患了子宮頸癌前病變CIN2,必須動手術治療,同時分享術後心得,提醒女性同胞多注意。白馨儒日前在臉書發文,「被診斷為子宮頸癌前病變CIN2,醫生建議採取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切除細胞病變之處。提醒:此手術無法根除HPV人類乳突病毒,唯有自身免疫抗體才能消滅HPV病毒。第一次動手術和全身麻醉,特別緊張,術前女醫生、麻醉師詳細解說與核對身分。第一次親眼看到傳說中的開刀房,痾…腳軟,躺在開刀床上不自覺的全身一直發抖,不知道是緊張還是冷」。白馨儒表示,「術前我問醫生說會不會醒不來,醫生很溫柔地抱抱我說不要擔心,她會來叫醒我!要我安心。術後,被推到恢復室,被痛醒+冷醒(昨天好友跟我說恢復室很冷,術前老公有跟護士要暖燈+厚被)蓋了兩件厚被還是冷…傷口隱隱作痛,醫生來看了我兩次,護士一直在旁邊陪我,讓我很安心,因為太痛請老公先去拿止痛藥。像月經悶悶痛,但又說不上的怪怪痛。」白馨儒說明,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又稱「宮頸電熱圈環切術(LEEP)」,是子宮頸上皮產生病變時,經由陰道,以圓錐狀方式切除子宮頸病灶部分,是婦科常見的手術之一,手術時間大約20至30分鐘左右,手術後會被轉到恢復室,以便觀察術後甦醒的過程。大約在恢復室觀察一小時後,當術後情況穩定,才能返家。最後,她不忘提醒,「目前健保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傳統抹片檢查。但現在普遍認為只要有性行為的的女性,每年均應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而年齡愈大的婦女即使沒有性生活,也應定期接受抹片篩檢,因為年紀愈大抹片不正常比例也越高。」
獨居在高雄仁武區一間古厝租屋處的75歲老阿嬤,早年遭受丈夫、孩子早逝之痛,近幾年又飽受癌症與多個疾病所苦,談及自己的遭遇與生活,老阿嬤雖然看得很開,卻也透露收入極不穩定,不只三餐常常沒著落,甚至為了省錢「把尿布曬乾再用」,令人相當不捨!據《三立新聞網》報導,「阿華嬤」年輕時嫁到台南後,就開始過上清晨當清潔工、晚上去餐廳打工,幾乎一整天都在工作的生活,後來還做起工地板模和綁鐵,以及去田裡砍甘蔗的體力活,但只要想到「3個兒子能有錢吃飯」,再辛苦也無所謂。但命運像是在捉弄阿華嬤一般,她20多歲時罹患子宮頸癌,進行手術時還傷到淋巴,加上身體過度操勞與循環不良,讓右腿逐漸成為比左腳大1倍的象腿。而原本就有氣喘的丈夫,身體狀況也不斷下滑,為了讓孩子有人照顧,便讓他們回高雄娘家,但丈夫依然在她45歲時離開人世,也讓阿華嬤必須一人扛起整個家。然而,這30年來她卻不得不承受其中一個兒子早逝、么兒從小給別人養卻斷了聯繫的事實,而唯一剩下以打零工維生的兒子,也無力在阿華嬤身邊照顧她。如今的阿華嬤只靠著一台老舊嬰兒車撿回收維生,幸運的話一天能賺50元,「這樣當天就有得吃了」,阿嬤也透露,飽受尿失禁困擾卻買不起尿布的她,不是拿抹布墊就是「尿布曬乾之後再用一次」,但即使自己生活困頓,阿華嬤仍時常關心附近的老榮民,令當時得知她遭遇的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相當感動。志工透露,家裡沒有水、沒有廚房、更沒有洗手間的阿華嬤,就算面對如此艱困的生活,卻從未聽她抱怨過,令志工們相當感動卻又極為不捨,然而受到疫情衝擊,他們只能盡一切努力幫助所有像阿華嬤這樣鮮為人知、卻又極需幫助的弱勢族群。
一名女網友在網路上發文透露,指出她結婚16年雖然沒有生下兒女,但婆家也沒給過她壓力,直到她發現自己罹患了子宮頸癌後一切變樣,甚至有次婆婆傳錯訊息,她竟發現老公早已外遇,甚至小三還懷孕了,婆婆更逼老公快離婚,讓她瞬間崩潰。女網友因婆婆傳錯訊息,發現老公早已外遇,甚至外面的女人都已經懷孕。(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這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怨公社」表示,自己從小到大人生都相當順遂,結婚16年雖沒有生下小孩,但家庭和睦婆家也從未給她壓力,直到她檢查出來罹患了子宮頸癌,讓她發現一切都變樣,因為龐大醫藥費與化療、藥物讓她身材走樣,她也發現丈夫對她講話開始沒有耐心,也因為要應付抗癌治療費用,丈夫開始加班不接她電話,娘家人也都知道這樣的狀況,但父母也只能安慰她因為老公要加班賺錢才會這樣,直到有天婆婆傳錯訊息,讓她婚姻正式走向滅亡。婆婆的訊息中寫出,要丈夫趕快跟她離婚,因為「新媳婦要進門了,肚子裡孩子不能等」,這樣的訊息讓她崩潰,也讓娘家跟婆家正式開戰,她也和丈夫離婚,當時她覺得整個世界好像毀滅了,所幸她的親哥哥帶給她一絲希望,讓她最後抗癌成功迎向新的人生。她表示自己的哥哥在離婚後不務正業,沒想到在自己罹癌後,哥哥開始上進工作,讓她好奇詢問爸爸,爸爸說「有一晚哥哥因為我的病跟我的婚姻,自己在家喝酒時喝著喝著就哭著說,『我只有這個妹妹,我不振作起來成為她的後盾,那她要怎麼堅強的治療癌症!』,那晚過後,爸爸說沒再見到哥哥像以前一樣約豬朋狗友到處飲酒玩樂,而是一人做二份工作,賺到的薪水也都交給爸媽,請爸媽好好照顧我,錢的問題交給他處理就好」。聽完這些話讓女網友當場淚崩,她表示沒想到從小跟她不是很親的哥哥,竟然比任何一個人還要疼她,可以為了她從一個享樂主義的人變得如此奮發上進,也讓她即便經過多年的抗癌努力抗癌成功,家人的陪伴也成為她面對人生的一棵大樹。
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屢創新高,政府防疫政策卻混亂矛盾,兒童相繼傳出因重症而過世的不幸消息,即使6至11歲的兒童半劑莫德納已經開打,家長們期待的卻是即將來台的兒童型BNT,然而這兩年來政府宣稱的「超前布署」防疫政策,看起來不只是在民怨中牛步化推移,更像是一種回應「民需的施捨」。9日清晨,中華航空CI-5528貨機載運政府今年首批自購約185萬劑BNT疫苗抵達桃園,經過海關機邊驗放通關程序,直接運送到指定冷儲物流中心,至於輝瑞BNT兒童劑型77萬劑疫苗,原本預計5月12 日到貨,10日陳時中又改口聲稱「資訊系統有問題」,兒童疫苗來台時間再生變。國民黨智庫永續組召集人陳宜民教授認為,新冠病毒不斷變種,與病毒共存恐成常態,指揮中心過去「嚴格管控」國際疫苗、新冠試劑等醫材的心態一定要改變,該鬆綁開放商業化的就要趕快做,進口數量多,價格才能降低,才有利民眾防疫。尤其包括莫德納、BNT等國際認證疫苗,應比照流感、子宮頸癌疫苗接種,指揮中心應儘速核發藥證,讓疫苗市場化,該公費補助、開放民眾自費施打都好,就是別再為「政治鬥法」而造成卡關。國民黨智庫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認為,防疫必備的醫材檢驗篩劑及國際疫苗,應儘速核發藥證,加速商業市場化,才能方便民眾使用。(圖/翻攝自陳宜民臉書)去年本土疫情首度大爆發時,慈濟、永齡郭董等三團體欲捐贈BNT一波多折,今年BNT兒童疫苗採購過程猶如翻版,政治陰影斑斑可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對BNT兒童疫苗採購的說法也「與時俱進」。一名醫師不以為然地說,4月13日,陳時中宣稱,向國外洽詢5-11歲幼兒疫苗,已進入最後階段;4月16日,國內首度出現2歲兒童重症個案,陳時中表示「將」召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預防接種組會議(ACIP),討論是否開打兒童疫苗;隔日(4月17日)卻立即宣布替兒童接種半劑莫德納,引發家長強烈反彈,質疑為何要讓小孩施打未經認證的兒童疫苗。4月18日,陳時中又改口,BNT兒童疫苗「需四方合約(指揮中心,德國BNT,上海復星、美國輝瑞),不斷有小問題,不敢期望」;隔日4月19日,2歲重症幼童搶救無效過世,民意譁然,陳時中馬上改口「採購BNT兒童疫苗已到最後階段」說法。印證政府的談判效率比不上民間,跡象更顯示防疫政策是被「民怨催著跑」。5月5日,陳時中宣布BNT兒童疫苗5月12日將從德國抵台。一名熟悉國際疫苗採購業務的生技業者透露,業界盛傳此次BNT兒童疫苗採購,幾乎是在兩週內火速搞定,對比去年買BNT一拖整年,可說天壤之別,恐怕與年底大選將屆脫離不了干係,執政黨擔心政策拖垮陳時中選情,當然買不買BNT也全取決於指揮中心一念間。去年慈濟等三團體捐贈BNT疫苗,傳出就是因為外包「復必泰」簡體中文字樣造成紛擾,今年指揮中心再度採購BNT兒童疫苗,則不會有簡體字中文外包裝。(圖/報系資料照、中新社提供)該業者透露,據傳台灣今年與去年採購BNT差異在於,去年慈濟等團體捐3000萬劑,指定從德國BNT原廠出貨,指揮中心今年則要求由BNT的代工廠「輝瑞」出貨,但不論是BNT原廠或輝瑞,還是得與「大中華區代理權」上海復星洽談。該人士解釋,去年慈濟等三團體搶時間,請上海復星動用重金取得的「BNT優先出貨權」,要求BNT立即供貨,依德國規定疫苗外包裝就是「復必泰」中文簡體字,引發綠營反彈很強烈,慈濟最後只好另印包裝平息爭議。但今年可能因指揮中心只想少量買400萬劑BNT(幼童220萬,大人180萬),又指定輝瑞出貨,一來一往溝通更複雜。因為今年從輝瑞出貨,雖不致有「中文復必泰」標籤,但因輝瑞也要分利潤,疫苗單劑價格恐比永齡等捐贈價更貴,但真相為何,必須等指揮中心解密合約才能知曉。
管罄和倪安東於2017年合作音樂劇《千面惡女》擦出火花,兩人談起婚外情不倫戀,管罄後來遭倪安東的正宮Vivi告上法院,最後以35萬元和解。而兩人的這段婚外情經過了5年,近日修成正果,雙方登記結婚,外界有祝福,也有不願意正面看待小三扶正的事實。回顧娛樂圈,過去也有不少女星當小三,最後被扶正當正宮的例子,像是昔日「秀場女王」向娃,曾當小三11年,順利扶正後,竟是痛苦的開始,最後婚姻是以離婚收場。向娃過去曾在《新聞挖挖哇》節目中,談到自己過往的婚姻。她當年以14歲小小年紀,憑著好嗓音勇奪歌唱比賽冠軍,之後以「藍雅蘭」這個藝名,駐唱各大高雄餐廳,加上演戲,在演藝圈擁有一席之地。但她的私生活,也充滿了話題性,她曾介入他人婚姻,當了小三11年,最後好不容易扶正,卻也讓她陷入痛苦的深淵。昔日「秀場女王」向娃,曾當過小三11年,順利扶正後,最後婚姻還是離婚收場。(圖/報系資料照片)向娃回憶,在當小三的時候,是男人追著你跑;但好不容易當上正宮,卻變成自己追著對方跑。她提到,雖然與前夫交往11年,但她後來回想,自己根本就不了解對方,但當時剛好碰上她懷孕,加上年紀也到了,覺得自己婚後能改變對方,沒想太多的就投入了婚姻。向娃當時在節目中坦言,她剛結婚沒多久,其實就因為雙方的認知想法差異太大,新婚就想要離婚。但後來因為懷孕,她一路隱忍,後來到她生產時,前夫很忙要出國談生意,而她當天晚上剛好早產血崩,有生命危險,母女差點都不保,但前夫7天後從國外回來,中間完全沒打一通電話關心她,這在她心中留下很大陰影。昔日「秀場女王」向娃,曾當過小三11年,順利扶正後,最後婚姻還是離婚收場。(圖/報系資料照片)後來等到女兒國中時,向娃終於提出離婚,她當時願意無條件離婚,放棄所有財產,只希望能得到女兒監護權,但前夫不同意,雙方打起離婚官司,互相傷害,這段小三扶正的婚姻,向娃最後遍體鱗傷的出場。離婚後,向娃獨自扶養女兒,拚命工作賺錢,未料去做抹片檢查時,意外確診子宮頸癌,後來她立刻決定摘除子宮,積極控制病情,現在向娃在女兒的陪伴下走出低潮。而已經65歲的她,已不再嚮往感情,現在積極的投入工作賺養老金,把單身日子過得精彩又漂亮。
私密處的疾病問題,總讓許多男女羞於開口,然而若發現身體有異狀,還是要盡快就醫,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女星薔薔近日在節目中透露,某任男友的生殖器有濃厚異味,2人每次恩愛完,自己的私密處都會感染,後來在醫生建議下做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查,發現2個數值都不正常,一度以為自己感染愛滋。薔薔日前在《醫師好辣》節目中提到,她當時才20多歲,每次和男友發生親密關係時,都覺得對方的生殖器很臭,且每次愛愛完都會造成私處感染,即便事前2人都有洗澡,仍不時有陰道發炎和黴菌感染的情形發生,雖然有看醫生治療,下體還是反覆感染,讓她相當崩潰。薔薔表示,在醫生建議下,自己陸續做了子宮抹片和人類乳突病毒檢查,結果顯示4種病毒中有2種數值都不正常,讓她錯愕不已,加上當時缺乏相關知識,「我一直認為自己好像得愛滋病了」,整天都心神不寧。事後,薔薔低調前往檢驗HIV,所幸結果呈陰性,但她還是決定和該任男友分手。薔薔崩潰地說,自己後來禁慾整整1年,並積極提升免疫力和代謝率,私處感染問題才慢慢痊癒,「男生是造成女性婦科的元凶,他們永遠都是帶原者」。對此,婦產科醫師鄭丞傑補充,子宮頸癌99.7%是透過性行為傳染,只要發現有性病,都應該做愛滋檢測;至於男方生殖器的臭味,則和病毒感染沒有關係。
今(8)日是國際婦女節,新北市府副發言人出身的市議員參選人呂家愷完成和之前對太太的承諾,前往土城醫院婦產科掛號施打子宮頸癌疫苗,他提醒男性也有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的風險,男性施打子宮頸癌疫苗,也能有效防止各種癌症,承諾未來會爭取擴大公費HPV疫苗施打資格。呂家愷表示,子宮頸癌疫苗準確說是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事實上男性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風險為女生4倍,也有接種的需求;目前市面普遍施打九價子宮頸癌疫苗,可以預防9種HPV類型感染,不單預防子宮頸癌,對於生殖器周圍的癌症,甚至是菜花等都能有效防範。他指出,除了女性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男性的陰莖癌,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有關的口咽癌、肛門癌也有預防效果。呂家愷也提及,他在英國留學期間,某次誤食不新鮮的海鮮發高燒曾住院一星期,當時國外醫師曾建議可以施打HPV疫苗。他進一步了解後,才知道原來英國早在2008年就開始推動校園接種,鼓勵不論男女都可以施打,然而在台灣,目前公費補助的接種對象只有針對國中一年級女性,尚無法普及。呂家愷強調,人民的健康無疑是政府首要任務,照顧民眾身體,讓所有人遠離病痛,正是安居樂業這個願景必須完成、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他希望,未來能爭取擴大公費HPV疫苗施打資格,除了國一女生外,也能讓男生能接種,進一步推動其他年齡層逐步普及,並呼籲所有男性,可以與自己的伴侶一同施打,預防疾病保護彼此。
女星曾智希擁有甜美臉蛋及性感身材,有「小郭雪芙」的稱號,因演出本土劇打開知名度。她4年前曾因為經期不順,到醫院檢查發現有3公分的囊腫,後來檢查變成5公分,照醫師指示服藥調理,囊腫卻變成6公分,趕緊開刀處理,但做了抹片檢查又發現異常,證實罹患子宮癌前病變第三期,健康現況也曝光了。曾智希4年前罹患子宮癌前病變第三期。(圖/翻攝自曾智希臉書)曾智希當時在社群平台透露,自己的HPV檢測結果,是最可怕的第十六型,「十六型就是一個很兇的病毒」,這種病毒會進一步導致子宮頸癌,於是遵從醫師建議做切片檢查,確診罹患「子宮頸癌前病變第三期」。她坦言,第三期狀況已經算是有一點嚴重,「等於就是如果我這次健康檢查沒有發現的話,可能過個幾年,我就會變成子宮頸癌症」。曾智希以自身經驗提醒女生朋友,要記得定期做抹片檢查以及人類乳突病毒篩檢,「我現在是子宮頸癌前病變第三期,聽起來很可怕,但其實做完手術定期追蹤,都可以康復的」,只要保持樂觀、吃好睡好、不要有壓力、多運動,就可以打敗病毒的。曾智希打算年後做全身健檢。(圖/翻攝自曾智希臉書)事隔多年,曾智希提到身體狀況,她向《三立新聞》表示,今年打算安排全身健康檢查好好追蹤,其實她平均2、3年會做一次全身健檢,但前陣子忙於拍戲,雖然目前沒有任何不舒服,即使如此,她還是擔心復發,剛好現在拍戲殺青,便決定年後找時間去做健檢,也趁機再追蹤一下子宮部位。由於她之前生病,好不容易找回健康,因此現在對身體狀況會更加謹慎。
曾經轟動台灣社會的「一碗麵」暖心故事,南投竹山魏家1家7口,魏媽罹患子宮頸癌末期,住進安寧病房,3個孩子因生活困苦只敢點一碗陽春麵果腹,吃了幾根麵條記掛起在醫院的爸媽,要求將半碗麵打包回去,孩子們的孝行傳頌一時,當年總統陳水扁特地親赴病房探視。如今魏家5個孩子各自有穩定工作,二女兒雪婷帶著3個弟弟北漂生活,一起租屋同住互相扶持,看著孩子們走出自己的一片天,魏爸(63歲)和當年安寧病房主任、受魏母託孤的周希諴醫生,又是自豪又是感動。魏爸至今仍跟大伯父同住南投竹山,以砍竹子、挖冬筍、打零工賺錢維生,雖然大兒子冠宇已返家務農、陪伴在身邊,魏爸仍然心繫北漂的4個小孩,今年初雪婷姊弟4人租屋一起生活後,他才終於稍稍放心。「雪婷說他們今年過年開兩台車回來,而且提早回家」,孩子們歸心似箭,魏爸也很期待,因為這是繼中秋節之後全家人再度團圓。他說自己最近陸續接到工作,上山打零工「我身體不錯,小孩不用擔心我,只希望他們繼續認真工作,不要做歹!」當年安寧病房的主任周希諴(前排著黑衣者),如同第2個爸爸一路看顧孩子們成長,前年父親節孩子們請吃大餐,讓他津津樂道。(圖/報系資料照)而魏家孩子們心中的第2個爸爸,就是當年擔任媽媽安寧病房主任的周希諴醫師,他在病榻旁承諾魏母照看5兄妹長大,這份承諾至今未變。周希諴回憶起魏母過世當天,「那天半夜孩子們哭個不停,我在電話中聽到,趕緊摸黑開車和志工大姊一起上竹山,看到5個小小孩傷心模樣,我的心都揪在一塊。」時間經過了十多年,雖然少了媽媽陪伴,但是孩子們恪守與媽媽的約定,「兄妹彼此扶持、在一起不離散」,5個孩子沒學壞,一路健康長大,認真生活,懂得愛與分享,如今各自有穩定的工作,周希諴看著這一切,心裡比誰都開心,「前年的父親節換他們請我吃大餐,不但選在竹山的知名餐廳,還訂了包廂呢!」不過,去年因為疫情沒見面,孩子們很擔心在醫院工作的他,時常傳問候簡訊,提醒要做好消毒等等工作,關心身體狀況。而今年農曆年,他們已經相約再見,要好好敘舊,分享這一年來的變化。周希諴也提到學聖、學賢在水電行工作,鼓勵他們開水電行「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孩子們各自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他喊話「繼續努力,永遠為你們加油!」
國民健康署今天公布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我國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癌症時鐘較107年快轉11秒;而大腸癌連續14年登上十大癌症首位,108年新發生人數高達1萬7302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107年排序相同。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108年全國癌症新發生人數高達12萬1254人,相較107年上升了5123人,反映出人口老化、不健康的生活型態2大因素。她強調,十大癌症中包括攝護腺癌、乳癌、肝癌、甲狀腺癌等都和肥胖有直接相關,國人肥胖及過重比例高達47%,而根據國際研究,肥胖者罹患這些癌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到4倍。男性方面,108年癌症新發生人數為6萬4109人,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5.4人。依發生率排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7年相比,口腔癌超越肝癌登上第3位。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近30年來口腔癌發生率持續增加,近10年呈現上下震盪趨勢,108年男性標準化發生率來到41.8,並提醒男性朋友應遠離嚼檳榔、吸菸、喝酒等危險因子,並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根據國健署統計分析,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口腔癌死亡風險。而女性108年癌症新發生人數為5萬7145人,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92.7人。十大癌症以乳癌居首位,其餘分別為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和107年相比,子宮體癌超越肝癌居第5位。林莉茹指出,近年子宮體癌標準化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常見危險因子包括肥胖、高熱量高油飲食、荷爾蒙因素、老化、缺乏運動等,近親或自身有子宮體癌或大腸癌家族史、乳癌或卵巢癌、子宮內膜增生者,亦是子宮體癌高風險族群;女性朋友如出現不正常出血警訊,應盡速就醫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四項防癌檢查,包括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篩檢,全台約7000家醫療院所皆可提供服務,民眾可至國健署「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Activity)查詢;如不清楚自身是否符合癌症篩檢補助資格,可透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查詢,或請醫療院所代為查詢。★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中時新聞網提醒您: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
曾叱吒台灣秀場歌廳秀的66歲資深女星向娃,昨(7日)晚在社群網站透露,身體狀況出了問題,疑似在健身房感到不舒服緊急送醫,直到凌晨4點檢查沒問題才回家休息,但她一早還是南下工作,由於她過去就曾罹患子宮頸癌,讓不少粉絲都相當擔心她的身體狀況。向娃曝光自己的急診照,隔一天敬業南下工作,敬業精神令人敬佩。(圖/翻攝自向娃臉書)向娃在臉書上傳躺在急診病床的照片,並透露因身體不舒服,被送到醫院「直到天亮四點醫生檢查沒有問題才回家。今天感覺好多還是南下工作,我不是要錢不要命的人,我知道身體健康重要,因為突發事件所有的行程早安排好,如果我不到承辧人還有工作人員會亂成一團,為了不造成大家困擾,我還是忍耐一下盡責完成工作」。過去她曾罹患子宮頸癌,經過醫師判定後將子宮摘除,手術成功康復後,她也帶女兒去打子宮頸癌疫苗提前預防,不少粉絲都相當關心向娃的身體狀況,也對她一早就敬業南下工作感到相當佩服,不少藝人與粉絲也紛紛留言要她多保重。
早年靠著校園劇《麻辣鮮師》打開知名度的女星彭曉彤,和老公結婚後,育有一對子女,但她在2017年被確診罹患子宮頸癌,病情一度穩定,但去年3月癌症復發又有腹水,讓她無奈大嘆「該來的還是要來」。而苦熬過28次放療、10次化療的艱苦療程,她的最新病況傳出整體病情已經趨於穩定,近日也將在《戲說台灣》擔任女主角,重新復出螢光幕前,繼續拍戲給大家看。彭曉彤過去曾演出《麻辣鮮師》校董之女「葉小彤」一角,近年則多半在《戲說台灣》參與演出,常看的觀眾應該對她的面孔不會感到陌生。而彭曉彤於2017年發現罹患子宮頸癌一期,期間還歷經了28次放療、10次化療,當時她為了治療,直接把頭髮全剃光,甚至還曾交代老公,「如果我走了,要找一個對小朋友好的後母哦」。經過一連串治療,原本病情趨穩,但2021年初回診時,發現身體又出現狀況,她決定減少工作量,專心治療。而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彭曉彤最近傳出好消息,她的身體指數已經逐漸回歸正常,病況也趨於穩定,目前她專心照料孩子,之後也將投入《戲說台灣》拍攝,據悉她將在劇中擔綱女主角,重回演藝崗位。
香港天后梅艷芳傳記電影《梅艷芳》,近期在各大戲院上映,也讓外界開始回想起這位一代天后的種種事蹟;如今有媒體報導,梅艷芳終其一生最大憾事,就是沒能完成胞姊的遺願,替對方好好照顧2位兒子,而且直到過世前都無法與2姨甥見面,不過就在梅艷芳死後17年,大姨甥終於現身了。據《東網》報導,梅艷芳的姊姊梅愛芳2000年過世,留下先生潘立德以及一對兒子,而在姊姊過世前,梅艷芳曾答應要替她照顧最放不下的一對兒子,可惜在梅愛芳過世後,潘立德便帶著一對兒子離開香港這個傷心地,從此沒了下落。梅艷芳曾在訪問中感嘆,自己沒能替姊姊完成遺願,她說:「我不斷去找,但始終找不到他們,大家都不知你丈夫帶了兩個兒子去哪,聽說去了北京,但我嘗試找過也找不到,我們跟你一對兒子已失去聯絡。」最後,梅艷芳在2003年因子宮頸癌過世,到臨終前都沒能見到姨甥。《梅艷芳》傳記電影近日在兩岸三地上映,有網友就發現梅愛芳大兒子、也就是梅艷芳的大姨甥潘文皓在臉書上貼文,表示自己已經去看了這部電影。片中梅愛芳這樣說道:「我不知道能不能看著他們長大……」讓潘文皓相當有感觸,他說:「媽咪,雖然你沒能在這裡看著我和弟弟長大,但是我知道你在天上一直有看顧住我們……姨姨,你將你的生命奉獻給了舞台、給音樂以及你的歌迷,無論你在哪邊都好,我都希望你可以感覺到滿滿的幸福,因為到今時今日仍然有好多人愛著你、懷念著你。」潘文皓在接受訪問時提到,不知道梅艷芳尋親多年,並說:「看電影後也好想為媽咪及姨姨做點事,但我知道好好長大已是對他們最大的報答。」
百萬YouTuber理科太太(本名:陳映彤)透過科普知識解析生活常識,搭上她面無表情地說出冷幽默的話,讓她在2018年、僅短短87天就爆紅,至今累積111萬人次訂閱,但理科太太這一路走來也遭受不少質疑聲浪。理科太太驚爆婚變,被週刊爆料已經和理科先生展開離婚訴訟。(圖/翻攝自理科太太臉書)首先,備受爭議的就是她的創業故事並不勵志,原因是理科太太是出自貴族名校薇閣,之後赴美國哥倫比亞攻讀大學和研究所,更曾在矽谷創業開發青春痘產品甚至差點破產,她最後是靠著自身創意,拍攝產品廣告鹹魚翻身,短短5分鐘影片就賺進上億營業額。不過,部落客廣告小妹2019年時就指出,理科太太的確是富二代,「她的創業故事很不勵志,但就以我個人觀點來看,會投胎也是一種實力」。包括PTT八卦版上有鄉民還翻出理科太太自創的公司在2012年曾被大陸媒體報導的內容,寫到她的母親其實是台灣某化妝品公司CEO,品牌歷史已有30多年,她2010年畢業後就在公司擔任董事長特助,並發下宏願希望能把自家品牌發揚光大。PTT鄉民質疑理科太太的創業說法,但也有人出面緩頰,認為她從頭到尾都沒提到自己是白手起家。理科太太談有機,遭專家打臉。(圖/翻攝理科太太YouTube)再來,就是理科太太的農業科普內容慘被打臉,原來,她在2018年8月時探討關於《吃有機食物真的比較好嗎》的內容,理科太太在影片中提到有機食物不代表就是零農藥殘留,且有機耕種不可使用合成肥料,但可用有機肥料,「你以為有機肥料哪裡來的?就是動物的大便啊!所以你不洗乾淨的話,你有可能吃到大便哦」,未料這項論點慘遭台灣農糧署打臉,農糧署還大動作在臉書上直接表示,理科太太的說法並不正確,甚至直言「錯誤消息請勿相信」。除了農糧署打臉,包括臺灣大學農藝學研究所郭華仁教授1月也發文澄清,「她的科學是活在五十年前嗎?五十年前是有菜農澆大便的,現在的規範可不能直接使用」。就連宜蘭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兼有機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黃璋如,也在理科太太影片曝光後,隨即發文反駁,「請大家不要被誤導了,她所說有機農業允許農藥殘留,是美國的法規。我國的有機規範禁止有機農場使用農藥,這是真的」,更直言理科太太的論點有點啼笑皆非,「他們對有機是『沒有常識』,對環境是『沒有理想』的」。理科太太的影片錯誤百出,甚至慘被作家批「智障」。(圖/翻攝理科太太YouTube)由於理科太太的影片錯誤百出,甚至慘被作家批「智障」,理科太太赴美深造時,被測出智商170,但作家張紹中卻提出5大理由,點出她的影片內多項錯誤,更直指「智商170缺乏信度,理科太太是個智障」,因為美國、台灣等都是使用WAIS-III測驗,這測驗的成績太低或太高的人,都會出現失真的現象,「在台灣的常模,大概是138至142左右,這已經是滿分了,不可能再高,因為滿分的人太多」,質疑理科太太的智商170到底怎麼來的?另外,理科太太以「生物醫學工程師」身分販售抗痘保養品,將致痘痤瘡桿菌抹在臉上,張紹中就質疑,「我是不知道有哪個生物醫學專家,會幹出把痤瘡桿菌抹在臉上,然後治好之後拿來騙無知大眾的」,細菌性痤瘡的已知絕對有效主線治療方式就是抗生素,最早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在1928年就被發現,「理科太太在2018年,時隔了九十年後,重新發現了一次盤尼西林,真是偉大的成就」。他還提到,理科太太談論憂鬱症的影片中引述「憂鬱症是由於血清素的濃度不足」說法,是誤解了「血清素假說」,正確來說應該是「由於大腦內的血清素受體,對於血清素的反應的障礙,會造成憂鬱現象」,而不是「由於血清素濃度不足」。張紹中直指理科太太以自以為正確的講話口氣,說出滿口謬論時,讓人比較想毆打她,「吃香蕉治憂鬱症勒」。對此,理科太太在IG限時動態上回應,「各位親愛的粉絲,我的智力應該是正常,但手機快沒電了。不要再傳給我了啦」。另外,理科太太2019 年3月在家DIY抹片篩檢涉違法一事,當時,她因為開箱慧智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之「子宮頸癌篩檢產品」影片《只要一分鐘就能在家中做子宮頸癌篩檢》廣告事宜屬實,且未先經過醫療器材、藥物等廣告審查,被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判定違反《藥事法》,處罰鍰廣告主慧智基因公司及產品薦證代言人理科太太各20萬元。
依據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新診斷出子宮頸癌個案1433名,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7.9人,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9位;109年子宮頸癌死亡人數為668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3.1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8位。子宮頸癌防治最好的方式就是抹片檢查,透過規律的檢查,子宮頸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可降低約7成。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每年約200萬人接受服務,其中發現約1200名子宮頸癌個案及約1萬2000名癌前病變個案,經治療可以阻斷疾病進展。58歲的劉女士,今年4月時參加衛生局的子宮頸抹片篩檢活動,結果發現抹片異常,劉女士認為沒有出現不適的情形,並不以為意,加上受到疫情的影響,所以沒有即時回診追蹤。衛生所的護理人員發揮鍥而不捨的精神,經過耐心地說明與關心,最後劉女士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結果確診為子宮頸癌0期,劉女士表示「6分鐘真的護了我的一生」。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的病變97.3%是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子宮頸癌個案,而從未做過抹片篩檢者,罹患子宮頸癌(1期以上)的風險,是3年內曾做過抹片篩檢者的3.7倍。早期(0-1期)子宮頸癌個案經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在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為陽性時,並不代表罹患癌症,請婦女朋友遵循醫師指示接受進一步檢查,並請依醫囑回診追蹤及診治。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婦女朋友,子宮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察覺,規律的抹片篩檢能早期發現子宮頸的病變,即便是已經停經、很少或很久未有性行為的女性,也千萬別輕忽子宮頸癌的威脅。目前在疫情相對控制的情況下,也別忘了「6分鐘護一生」的衛教宣導口號,落實並定期至醫療院所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國民健康署建議30歲以上婦女至少每3年應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符合篩檢資格的婦女,請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至健保特約具婦產科、家醫科的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服務,也可多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以確定是否符合篩檢資格。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前要注意:避免盆浴、不要沖洗陰道、勿放置塞劑、前一夜不要有性行為及避開月經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