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豪新列傳/潤泰集團虎年化險為夷 尹衍樑幕後挺獨子尹崇堯渡過南山淨值風暴
回顧動盪不已的2022年,足以一句「化險為夷」來形容的台灣企業富豪,非72歲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莫屬,不同的是,尹衍樑身居幕後,力挺他39歲的兒子、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經歷這一連串的驚風暴。話說去年三月起,美國FED結束疫情間的貨幣寬鬆政策,開啟升息新模式,全球股債跌翻,台灣壽險業債券資產集體翻船,捲入百年難遇的「淨值風暴」,而最慘的受災戶就是南山人壽,九月淨值跌破千億時,大股東潤泰新(9945)、潤泰全(2915)也遭「淨值轉負」「恐下市」傳聞纏身,所幸十月間在金管會准予資產重分類,才平息這場風暴。有趣的是,面對淨值風暴的同時,尹崇堯去年八月一獲金管會認證,便以南山人壽董事長身分投入壽險公會理事長選舉,結果連第一輪理事都沒入圍,這一仗打得慘不忍睹,但文青模樣的尹崇堯,已予人初生之犢不為虎的印象。醉心東方文學的尹崇堯,取得牛津大學博士後原立志當教授,六年前被父親召回,進入南山,因保單系統更新「境界之亂」、工會抗爭等,直接面對股東、員工、保險局主管,他從低姿態請益、考金融證照,慢慢長出接班的身量。在台灣企業二代多放在董事會裏的接棒模式比起來,尹崇堯看似被父親狠心「放生」,但若翻開尹衍樑的成長歷程,就不會大驚小怪。去年獲頒工研院院士的尹衍樑,掌理總資產超過5兆的潤泰集團,他是創業家、工程師、教育家與慈善家,甚至捐出個人財產95%創立「唐獎」,期許成為東方諾貝爾獎,輕狂少年期曾混跡街頭,還曾在感化院度過。尹衍樑為防震想出鋼筋綑綁技術「一筆箍」、「年年發」等,並從國外引進縮短工期的「預鑄工法」,手握650件營建專利,因此成為營建領域第一位工研院士。(圖/報系資料照)尹衍樑從不諱言「自己早年犯了比別人更多的錯」,但感念在成長路上遇到好的老師,對他包容,才回到體制內,讀完成功高中夜間部、文化大學史學系,在1975年、年僅25歲進入「潤泰紡織」,從在父親尹書田旁邊端茶倒水當助理開始。進入潤泰後,尹衍樑連創紡織機械、染整兩個新事業都倒閉,賠了數千萬,知不足後,他32歲拿台大商研所碩士、36歲取得政大企管博士學位,邊學邊學,浪子回頭且青出於藍,讓尹父開心不已,隔年便將事業交棒給兒子。接班35年來,尹衍樑以紡織本業為基礎,跨入營建事業,成立「潤泰建設」「潤弘精密」等,從土木、營造到建設,台灣921地震後,尹衍樑為防震想出鋼筋綑綁技術「一筆箍」、「年年發」等,並從國外引進縮短工期的「預鑄工法」,手握650件營建專利,因此成為營建領域第一位工研院士。三十年前,尹衍樑還與法商合作,以「大潤發」跨足兩岸零售量販,用1億美元投資、經營20年後在2017年漂亮脫手,中國部分賣給阿里巴巴、台灣則賣給全聯,獲利超過30億美元、海賺32倍。另一為人津津樂道的投資獲利,就是尹衍樑1986年投資光華投信及安泰人壽,2000年後陸續出場獲利加起來超過160億元,嘗到了大甜頭。儘管尹衍樑曾投資銀行、證券,後來都賣掉,難圓當金融家大夢,但2011年美商AIA出脫台灣資產南山人壽,他見機不可失,和寶成合資「潤成投控」買下,驚動金融圈,為了防炒短,金管會還立下十年禁賣的「南山條款」,如今時效已過,尹衍樑全然放手給兒子經營,看來這齣「財閥家的獨生子」還有戲。尹衍樑是創業家、工程師、教育家與慈善家,甚至捐出個人財產95%創立「唐獎」,期許成為東方諾貝爾獎。(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富豪新列傳/來自台中大甲鋼鐵小廠的富豪新面孔「新萊應材」李水波 從食品級翻身半導體大咖最愛
台灣50大富豪總算出現了一張新面孔,「新萊應材」董事長李水波,這間1991年在台中大甲成軍的鋼鐵應材小廠,從食品跨足生物醫藥再進軍半導體產業,近年因大陸扶植半導體產業,營收獲利及在深圳掛牌的股價一躍而起,67歲的李水波也以11億美元身價,衝上富比士富豪排行榜。對台灣投資人而言,無論是新萊應材還是創辦人李水波,都很陌生,但對半導體大廠台積電或英特爾而言,新萊應材的2017年推出的半導體自有品牌「Nano Pure」,包括真空系統、氣體管道系統等高潔淨應用材料則是心頭好,包括合肥晶圓廠、台積電南京晶圓廠及英特爾在東北大連設廠,都使用新萊的產品。新萊應材的崛起,可說是另一則台灣之光故事。1956年出生的李水波,對機械有獨特興趣,台北工專畢業後,先後在台中大甲一帶鋼材廠工作,專精不鏽鋼材,一路從小職員做到廠長,1991年和妻子申安韶決定自行創業。新萊應材從食品產業不鏽鋼潔淨管起家,目前旗下共有5家子公司,橫跨食品醫藥、真空系統、氣體及包裝等。(圖/截自新萊官網)李水波夫妻倆的創業,從進入門檻較高的食品產業等級的潔淨不鏽鋼管切入,夫妻倆一個具有技術背景,一個是國貿背景,透過外貿單位的資訊尋求訂單,接到來自美國第一張訂單4萬美元時,李水波還是到大甲腳踏車設備廠借機台生產交貨。新萊應材站穩腳步後,在來自河南的岳父建議下,2000年到中國昆山設廠,專攻食品產業的潔淨不鏽鋼管,第一張訂單就拿到中國第一大乳品「伊利集團」的400萬人民幣訂單,成功打響知名度。爾後爆發SARS疫情,2004年中國醫藥界找上門,要求新萊應材打造生產疫苗設備專用的特殊不銹鋼材,李水波因而跨足生物製藥,兩年後,英特爾要在大連蓋廠也找上門,要求新萊應材提供晶圓廠真空無塵製程設備所需的特殊不銹鋼材,有此經驗後,2009年新萊應材也加入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成為會員。對於跨入半導體領域,李水波曾說,「精密的焊接、潔淨的表面處理、精密的機械加工,這三塊是新萊應材最核心的領域。」「製造過程中需要非常潔淨的環境,尤其半導體生產過程中需要透過管線輸送超純氣體,這樣晶片才不會被污染。因此,輸送管道很重要,公司產品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李水波看好導體生產過程中輸送管道的重要性,也順利打入台積電南京廠供應鏈。(圖/台積電提供)2017年新萊推出半導體自有品牌Nano Pure,專注研發高潔淨應用材料,包括真空系統、氣體管道系統等),正式獲得中國半導體廠採用,包括合肥晶圓廠、台積電南京晶圓廠所使用的特殊氣體管線,都是新萊的產品。目前新萊應材集團旗下共有5家子公司,包括食品醫藥相關的新萊潔淨、真空系統的新萊應材、氣體相關的昆山萊恒(Nano Pure)、以及2016年收購的美國GBN及2018年收購的山東碧海包裝,成了唯一跨足真空半導體、生物醫藥、食品安全三大領域的高潔淨應用材料製造商。美中貿易戰爆發,中國大力扶植半導體企業,新萊應材營收開始走高,2021年創下破20億元人民幣新高點,2011年在深圳A股掛牌的新萊應材股價,也一舉擺脫長年徘徊的10到20元人民幣區間,去年拔地而起,3月衝破50元人民幣,因價量異常波動,去年4月一度傳出內線交易遭查,股價跌回31.7元人民幣,隨後又反彈,去年10月最高來到107.5元人民幣,目前則維持在60-70元人民幣之間。從台灣西部小鋼廠翻身為半導體設備概念股,在中美半導體大戰及中國半導體自主化趨勢下,新萊可說是居於有利地位,儘管法人憂心疫情對解封後的中國仍有影響,但彭博社日前也報導,中國考慮改變撒大錢的方式來補助半導體產業,對李水波而言,2023年將是鴻兔大展年。新萊應材股價去年出現大幅拉升,儘管4月因為傳出疑似內線消息而拉回,但仍在基本面推升下續衝高,一度衝過百元人民幣大關。(圖/截自富途牛牛)

富豪新列傳/兩岸傳奇「河南王」 90歲王任生3子女接棒「東裕電器+丹尼斯百貨+潔西艾美酒店」
2022年12月27日晚上,台北市信義計畫區尚未啟用的超豪宅「陶朱隱園」頂樓,主人沈慶京邀請劉泰英、胡志強等一幫老友,幫東裕集團董事長王任生祝壽。CTWANT記者調查,3天後的12月30日,花蓮市最高地標尚未開幕的潔西艾美酒店也有一場盛會,由王任生的三名子女具名邀請、為父親祝賀90大壽的宴會,席開18桌。在兩岸商界,有「河南王」之稱的王任生是個傳奇。根據富比士公布的最新2022年台灣50大富豪排名,王任生以21億美元身價名列第28富豪,比2021年的12億美元(排名第40)整整多了9億美元。即使偶爾在媒體上曝光,其實王任生私下非常低調、樸實。本刊記者在2013年一場私人餐會上曾與王任生比鄰而坐,言談間即發現他的謙虛、幽默與健談。當記者問到他「河南王」的由來時,他只是笑笑說:「就剛好我是姓王的河南人!」同樣受邀參加慶生宴,現任立委、前花蓮縣長傅崐萁則說:「他就像是個貴族,一個令人尊敬又沒有架子的長輩。」年近90的王任生,近幾年早已將事業版圖交棒給子女,長子王武卿在深圳接管東裕電器,是全球最大的聖誕燈製造商,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將近40%;二兒子王尚卿在河南鄭州掌管丹尼斯百貨集團,年營收超過600億人民幣;女兒王筱卿坐鎮台北,目前主管的卿蓬公司即是潔西艾美酒店的幕後老闆。王任生在河南的丹尼斯百貨集團,目前由次子王尚卿(左)主管。(圖/吳建志提供)王任生於1935年12月出生,原是河南洛陽的富貴人家子弟,少時因逢戰亂,13歲即離家、14歲流亡到台灣台東投靠堂兄,後畢業於台東師範學校。王任生因緣際會從小學教師轉戰商場,以穩健誠實的經營理念,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聖誕燈供應商。40年後(1990年),王任生尊奉母親遺訓,回故鄉投資。在1990年代,台商投資大陸以廣州、深圳等進出口方便的沿海城市為主,王任生回故鄉河南投資固然是母親遺願,他同時考量以當時有限的投資額,絕對無法在深圳眾多台商中鶴立雞群,到鮮少台商的內陸河南投資,則可獲當地政府全力支援。果不其然,王任生先在洛陽開設聖誕燈工廠4年後,獲大陸唯二的台商百貨公司特許。1997年鄭州丹尼斯百貨正式開幕,如今已是涵蓋百貨、大賣場、便利店及物流的巨大零售集團,在全河南有超過170個據點。位在河南鄭州市二七路上的丹尼斯大衛城,取名自王任生次子王尚卿的英文名David。(圖/翻攝自維基百科)事實上,王任生投資河南初期並非一帆風順,1997年首家鄭州丹尼斯百貨開幕後連續慘賠半年,2000年又遇到洛陽的丹尼斯百貨大火致309人喪命。曾有人勸當時總投資約1億人民幣的王任生及時停損退出,但王任生不僅在慘賠時加碼投資,火災也勇敢面對巨額賠償金,贏得河南官民的敬重。在河南台辦的眼中,王任生還是個熱心協助其他台商、關心體恤員工的企業家。本刊記者電訪10多年前的鄭州市台辦表示:「只要省裡有什麼天災人禍,一定會看見丹尼斯百貨的捐款。」此外,河南省台辦人員也對王任生興建住宅社區低價賣給員工的舉止讚賞不已。王任生在鄭州期間看見了河南人強盛的購買力,持續在河南加碼投資丹尼斯百貨集團,不輕意跨足其他省分,因為他知道大陸地域廣闊,一山一河之別民風就可能相差甚遠,就連沈慶京幾度邀他投資蘇州的大型購物城,都被他婉拒。也許是少小離家,王任生非常重視家庭,這從他的企業命名可看出。丹尼斯百貨以長子王武卿的英文名字Dennis命名;涵蓋國際精品、百貨、超市、Mall及酒店,2015年在鄭州開幕的新地標丹尼斯大衛城,取自次子王尚卿的英文名David;投資50億元的花蓮潔西艾美酒店,潔西二字則是來自女兒王筱卿的英文名Jessica。王任生一生的重大投資及事業成功,除了機運,還有他比其他企業家更長遠的眼界,就像是一部兩岸近代歷史縮影的時代劇,不能說空前絕後,但絕對是傳奇。

富豪新列傳/王任生斥資50億花9年蓋出花蓮新地標 潔西艾美酒店開幕日成謎
虎年末,打算到花蓮迎兔年的旅客及旅行社紛紛打探,「開工9年的潔西艾美酒店要開幕了嗎?」答案是:還沒。不過,2022年結束的前2天(12月30日)晚上,業主王任生的三名子女,長子王武卿、次子王尚卿及女兒王筱卿在花蓮潔西艾美酒店3樓的大宴會廳為父親辦90歲壽宴,還邀請來賓住宿一晚體驗。前去祝壽親友來賓近200人,包括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前後任花蓮縣長傅崐萁與徐榛蔚夫婦、蔡辰洲的夫人陳藤枝、蔡辰洲的弟弟蔡辰威、財經專家謝金河及花蓮縣議員吳建志等政商人物。王任生90大壽壽宴由3名子女具名邀請。(圖/吳建志提供)隸屬於富豪酒店集團的潔西艾美酒店(Le Méridien Hualien Resort),位在花蓮市區中正路與三民街口。這幢地下4層地上21層、占地2,300坪的「超6星級」飯店結合大型商場,是由王任生的東裕集團投資50億元興建,於2014年開工、2017年12月上樑、原預計2021年9月開幕,但因花蓮大地震、變更設計、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接連延宕,迄今仍未正式開幕。潔西艾美酒店在去年9月掛起招牌,同時間人力資源網站上也看到大量增才的資訊,關心的花蓮居民及旅遊業者都認為,「潔西艾美要在農曆年前開始試營運了!」只是本刊記者查問國內幾家大型旅行社,得到的答案都是:「潔西艾美並沒有在春節連假的預定名單中。」花蓮人對於潔西艾美充滿期待,花蓮縣議員吳建志表示,「潔西艾美不僅是花蓮的新地標,對觀光形象及附屬商機都有助益,也創造不少花蓮人的就業機會。」對更多花蓮居民來說,則是多了一個購物、用餐的新去處。王任生(左)投資50億元興建潔西艾美酒店,交給女兒王筱卿(中)負責管理。(圖/吳建志提供)潔西艾美酒店到底何時開幕呢?本刊記者詢問負責管理的卿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為王任生之女王筱卿),只得到:「開幕前會通知大家」的回覆;本刊記者再詢問負責施工的建築師事務所,確認所有工事在2022年底前接已完成;再詢問花蓮縣政府的相關官員,也同樣無法獲得確切的開幕時間或時段。能夠舉辦壽宴,又同時安排來賓住宿,這意味著潔西艾美酒店不但硬體已完工,在房務、餐廳等部分大致已準備就緒,離開幕日應該不遠。旅行社業者表示,旅行社對228連假的訂房早就完成了,新飯店開幕試營運通常會選擇檔期配合,所以最快也要等到4月初的春假。潔西艾美酒店規劃1-5樓為購物商場及餐廳,B1為美食街、6樓是空中花園、7樓為SPA、8-21樓為飯店,共有280間客房。要順利開幕,除了飯店部門的人事就位外,商場及餐廳部分也需完成招商並裝潢進駐。因此,有飯店同業認為,潔西艾美有可能在招人方面遇到困難。檢視潔西艾美酒店人力資源網站上的廣告,潔西艾美在客務、房務、業務、招商、廚房、工程、資訊、行銷企劃、人資、會計等部門都還在徵才,其中還有許多是主管缺。花東兩地因為交通問題,招攬人才本來就較不討喜,加上潔西艾美酒店屬於檔次很高的飯店,對服務人員的素質及經驗要求也相對較高,花蓮當地並無法提供足夠的專業人才,必須大量仰賴外地,尤其是主管階級。據了解,先前已有幾批招進的員工,因為飯店遲遲無法開幕,紛紛轉換其他飯店。

富豪新列傳/尪靠房地產起家讓「她」成女首富 82歲身價擁600億
美國《富比士》雜誌富豪排行榜,向來是男性企業家的天下,今年台股收關前,卻有3位女性企業家擠入台灣富豪榜,包括長春石化創辦人鄭信義女兒鄭信愛、統一董娘高秀玲,其中以聯邦集團創辦人林榮三遺孀林張素娥為首,今年82歲的林張素娥以身價20億美元,折合台幣超過600億元,在台灣50大富豪中排名24,成為全台女首富,也是台灣最富有阿嬤。林張素娥的先生林榮三,過去本就是《富比士》排行榜的常客,林張素娥在2015年繼承丈夫所留下的龐大遺產後,也繼續以聯邦集團活躍於排行榜中。根據今年農曆年台股收關前的即時榜單統計,林張素娥雖資產較去年減少1億美元,排名卻上升3個名次,卡位第24名,也是目前全球資產排名1484名的富豪。而林榮三為「三重幫」成員,在世時橫跨政商兩界,除了創辦聯邦集團、自由時報,事業橫跨房地產、租賃、金融、飯店及大眾媒體,也曾任國策顧問、監察院副院長、監委、增額立委。林榮三早年和大哥宏國關係事業創辦人林堉琪、二哥宏泰集團創辦人林堉璘以房地產發跡,1971年成立聯邦建設,1996年再成立瓏山林實業,林榮三插旗全台,主力遍及大台北與桃園,包括新北市新莊、汐止,台北市大直、內湖、中山區一帶都是他的擁地重鎮。他在世時接受媒體訪問透露,曾非正式概估自己的土地約有40萬坪,相當於66座小巨蛋的土地,詳細數字連自己都數不清。林榮三的事業橫跨房地產、租賃、金融、飯店及大眾媒體,包括大眾熟知的聯邦銀行、瓏山林建設、自由時報等,現都由3個兒子各自經營管理。(圖/報系資料庫)隨著土地價值翻漲,林榮三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在房地產事業上賺錢後,便將觸角伸往其他產業,1980年成立自由時報、1992年再成立聯邦商業銀行,為台灣第3家民營銀行;1996年又創瓏山林實業、聯邦國際租賃等公司;2000年再跨足飯店業,2018年創立並經營自有瓏山林旅館,目前有瓏山林台北中和飯店及瓏山林蘇澳冷熱泉度假飯店;瓏山林實業除建設外,又有營造、建築師事務所等公司,事業版圖不斷擴張。林張素娥20出頭歲嫁給林榮三,兩人感情綿密走過半世紀,林榮三不像其他大老闆們有個2、3、4房,他不善交際也不愛應酬,更不曾有過緋聞。晚年,林張素娥的視力不好,林榮三總牽著林張素娥的手出席各種場合,讓員工印象深刻。林榮三與林張素娥育有3子1女,長子林鴻聯為現任聯邦商業銀行總經理,次子林鴻邦現任自由時報社長,么子林鴻堯則擔任瓏山林企業董事長。而林張素娥目前擔任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董事長,往年林張素娥都會親自出席林榮三文學獎頒獎典禮,2020年疫情後就沒再見她出席公開活動。而起家品牌聯邦建設,目前已鮮少推案,皆以瓏山林為房地產主力品牌,知名作品包括大直「瓏山林博物館」一、二、三期,及信義區「瓏山林世貿博物館」等豪宅案;近年積極跨入雙北都更合建案,在新莊新案「瓏山林榮馥大院」已完銷,瓏山林營建與第五大道建設的新案「大橋湛」熱銷中。往年林張素娥都會親自出席林榮三文學獎頒獎典禮,疫情後就沒再見她出席公開活動。(圖/翻攝秦世敏臉書)

富豪新列傳/陳泰銘強勢併購讓國巨騰籠換鳥 卡位高階車用市場晉級國際大廠
在台灣富豪列傳中,今年67歲的國巨(2327)董事長陳泰銘人生與事業都精彩,38年前他創業生產陶瓷電容器及晶片電阻,靠著併購及減資,如今已是全球最大電阻廠及第二大電容廠,這位「併購大王」及「財務高手」也成了十大富商,且是狂熱的藝術品藏家,他和港星關之琳的一段戀情,更令人記憶猶新。儘管在疫情干擾下電子品消費需求疲弱,連帶使被動元件供應鏈表現普通,不受投資人青睞,但國巨絲毫不受影響,2018年及2019年接連吃下普思及基美等2家歐美廠商,2022年10月短短兩周內,又陸續併購賀利氏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及法國施耐德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一位被動元件廠商觀察,「2018年日本大廠村田(Murata)、TDK等公司將旗下被動元件產品轉至汽車市場造成市場大缺貨,國巨在當時趁勢搶佔市占,同時也讓公司財務有所調整,並進行體質轉型。」如今隨著疫情淡去,全球市場陸續解封,「雖然庫存去化尚未結束,但電動車市場仍是百家爭鳴,尤其電動車所需要的零組件眾多,陳泰銘或許也會有更進一步的併購動作,產業同業都在觀察。」這位業內人士研判。其實國巨原由陳泰銘哥哥陳木元於1977年所創立,陳泰銘從成功大學畢業後,1985年也創辦「台灣阻抗」,四年後併入國巨,後陳木元賣股,兄弟分家,陳泰銘也開啟併購之路。在電子產品的零組件中,被動元件(passive component)為其一,主要是電容、電阻及電感,在國際大廠砍價搶市下,傳統被動元件一度慘到千顆報價不過數美元的景況。為要擺脫悲慘命運,切入一顆報價數美元的高階車用被動元件市場,併購已經成為國巨不斷成長轉型的重要策略,1994年迄今,陸續併購超過20家公司,而最重要的一役,就是2000年的「小吃大」,吃下飛利浦被動元件部門,直接跳級為全球被動元件三哥。國巨跟鴻海在2011年5月合資成立通路商國創半導體(原名國瀚半導體),攜手進軍電動車產業。(圖/鴻海提供)如今,國巨已是全球第二大的電容廠,僅次於日本村田,另外國巨也是全球最大的電阻廠,但面對其他國際廠商,總嫌還是低了一階。「國巨有很好的策略,但在全球產業版圖中,其實還是『區域型』公司。」這位併購大王說,基美跟普思加入後,國巨才開始有機會朝「全球級」的國際公司升級。在財務操作上,陳泰銘一樣是快狠準。不斷併購的國巨,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不堪財務壓力,陳泰銘引入私募基金KKR,聯手新設公司買下國巨,下市再減資重新上市,救活了國巨,小股東卻哇哇叫。這一役,讓陳泰銘別有心得,從2013年到2017年,國巨一共進行了4次減資,讓國巨股本從減資前的約220億元,一路降至約43.2億元,連帶地,國巨股價也從不到十元的雞蛋水餃股,一躍而上,2018年在每股大賺80元助攻下,一度攻上1310元,陳泰銘則在2015年進入台灣前十大富豪後,就一直在榜上。去年10月在進行兩樁國際併購案的同時,國巨進行第5次減資,股價站穩350元後,陸續攻破400元及500元大關,在全球科技大咖財富縮水之際,陳泰銘身價續揚,去年底以42億美元身價,排入台灣富豪第8名,比前年前進1名。看著國巨一路壯大股價走高,一位舊國巨的小股東心中有股莫名的哀傷,「手中持股早已被減資減光光,僅剩下零股!」因應全球客戶的需求及長期訂單增長,國巨擴大利基型及高端產品台灣產能。(圖/高雄市經發局提供)

富豪新列傳/台富豪身價縮水超過6200億 「鞋王」張聰淵超車郭台銘續當首富
17日台股虎年封關,加權指數終場收在14932.93點,全年跌掉15.51%,創2009年以來跌深新紀錄,整體市值蒸發8.08兆元,台灣富豪身價也跟著大縮水。封關後,CTWANT據美國《富比士》(Forbes)雜誌台灣富豪即時排行榜與2022年比較,高達9成的台灣富豪資產縮水,合計蒸發逾206億美元,約當6200億新台幣。整體來說,「鞋王」華利集團總裁張聰淵身家縮水16億美元,近450億新台幣,但仍以105億美元超越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62億美元,穩坐首富。台灣前50大富豪仍以傳產、科技、金融三大類為主,前五大富豪中除了前首富郭台銘,其餘四位是分別以製鞋、食品、化學、紡織起家的張聰淵、蔡衍明、林書鴻、尹衍樑。與科技產業股權分散比起來,持股集中的傳產創辦家族可說是台灣富豪的長青樹。展望今年,大陸解封加上全球央行升息步調可望放緩,傳產多屬剛性需求,因此法人看好營運仍將穩健成長。科技產業在虎年伊始走高,隨後俄烏戰爭、大陸封城打亂需求及供應鏈,下半年還掀起庫存風暴,動盪一波大過一波,股價幾乎全打趴,包括郭台銘,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聯發科(2454)董事長蔡明介、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研華(2395)董事長劉克振、英業達(2356)會長葉國一、日月光(3711)投控總經理張洪本等人身價,通通都縮水。郭台銘身價從2022年的68億美元,降到虎年封關前的62億美元,林百里也由55億美元降到49億美元,陳泰銘及張忠謀身價也分別由45億美元及26億美元,降到44億美元及22億美元,其中,又以日月光張虔生及張洪本兄弟身家縮水最大,從60億美元掉到剩20多億美元,張虔生還跌到50大富豪榜外。而金融服務業的動盪,更是不輸科技業,不但有美國暴力升息、股債雙殺,還遭逢史上最大災難-防疫險2000多億元鉅額理賠,金融業大小股東們集體瘦身,國泰、富邦、中租、台新金、新光金,無一倖免。金融服務業富豪排行榜中,仍以蔡家、辜家、吳家為主;系出中信集團辜家的中租集團辜仲立以45億美元身價,名列富豪榜第7名,為國內金融服務業之冠。(圖/黃威彬攝)其中又以國泰金控(2882)的蔡宏圖、蔡政達兄弟檔影響最大,封關時兩人身價分別36、35億美元,較2022年合計的105億美元足足少掉34億美元,超過1000億元新台幣。國泰蔡家的堂兄弟富邦金控(2881)蔡明忠及蔡明興,雖有電信業台灣大(3045)及內容通路富邦媒(8454)護身,資產仍較去年減少各13億元,分別以42億美元、41億美元,拿下第9、10名。金融家族中,表現最逆勢亮眼的就是中租集團(5871)辜仲立,他以45億美元身價,從去年的12名擠進富豪榜第7名,是中信辜家唯一上榜的成員。因航海王股價飛漲而身價大躍進的長榮海運(2603)董座張國華三兄弟,今年年終雖豪發52個月薪水,但因航運價格回落及股價微幅拉回,張國華個人資產也縮水到12億美元,排到第44名。今年豪發52個月薪水的長榮海運已故創始人張榮發兒子張國華,以12億美元身價,為張家搶下第43名,其他兄弟則無緣進榜。(圖/報系資料庫)而少數資產逆勢增加的則有,在大陸深圳上市的新萊應材董事長李水波,身價從7.65億美元成長到13億美元,漲幅居冠,也從去年的50名躍升到今年38名;香港上市、名列全球百大汽車零組件供應商的敏實集團創辦人秦榮華,相較去年資產增加3.1億美元,以15億美元排行36名。虎年在黑天鵝擾局,富豪榜上有人進有人退,無論環境如何動盪,展望兔年,期盼每位企業掌門人真心實踐ESG,持續造福社會、創造就業機會。在一片資產縮水中,主營潔淨應用材料、來自台中大甲的新萊應材董事長李水波,為2023年新春富豪榜上資產逆勢增值最多的企業家。(圖/翻攝自國研院儀科中心臉書)

富豪新列傳/華友鈷業謝偉通 疫情中靠鋰電池身家翻4倍
全世界投資人追著電動車概念股之際,美國《富比世》(Forbes)2021台灣富豪榜排行31名的謝偉通也大大「受惠」,他是大陸浙江華友鈷業(603799.SH)背後第二大股東,以資產17億美元(約新台幣476億元)首次進榜。然CTWANT記者追查,這一年來,謝偉通幾乎將持股出光,成了榜下的隱形富豪。CTWANT記者調查,華友鈷業的股價在2019年中到2021年中,從人民幣21.26元暴衝到人民幣105.9元,足足翻四倍,也讓大股東謝偉通待價而「鈷」,成了台灣富豪榜上的罕見行業。鈷(Cobalt,元素符號Co,原子序數27)是一種銀灰色的金屬,主要被用在製作合金,化合物鈷酸鋰則是鋰電池中必要的組成物,可增加電池效率,多數電動車的電池都會用到此元素,因此電動車大量上市之際,鈷成了科技界炙手可熱的明星金屬。本刊調查,謝偉通的主要事業都在大陸,2002年與陳雪華創立華友鈷業,以新加坡「大山私人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華友鈷業1.55億股,為第二大股東,2019年7月華友鈷業股價僅人民幣22.08元,換算持股價值約人民幣34億元(約新台幣154億元)。受惠於電動車急速發展,讓電池效率提高的鈷,身價也水漲船高。(圖/翻攝自維基百科、新浪財經、馬景平攝)隨電動車爆發性成長,在2020年底時,華友鈷業股價來到人民幣79.13元,謝偉通以人民幣122億元(約新台幣551億元)身價打入大陸胡潤百富榜中排行第560名。2021年在新冠肺炎衝擊下,鈷的需求大增,價格攀上近3年新高,從2019年中的每公噸2.55萬美元漲到5萬美元,華友鈷業股價因而突破人民幣百元大關。隨後在2021年6月底,謝偉通卻將價值人民幣127億元的股權開始移轉,其中8247.7萬股(6.8%)轉讓給合夥人陳雪華,6076.6萬股(5.01%)轉讓給杭州佑友公司(控股人為大陸國務院),剩餘1208.4萬股(不足1%)在市場售出;換言之謝偉通有了大把現金。一名熟知新能源相關事業的網友就在大陸股票投資板上分析,已經65歲的謝偉通在大陸工作多年,也是該退休回台頤養天年,因此在退場前為老戰友陳雪華增加未來大規模融資的籌碼。除了金屬行業外,謝偉通也看好生技,與哥哥謝謀通在2011年時響應政府「鮭魚返鄉」,回台斥資10億成立「碧倫生技公司」,在宜蘭蓋廠生產天然維他命E。該公司2017年一度因傾倒事業廢棄物登上媒體,隔年更名為「華友新能源材料公司」。此外,謝偉通目前也持有在台灣興櫃的「聯友金屬」股票。在出清手上的華友鈷業股票後,謝偉通已經沒有大量的公開持股,因此目前已經消失在富豪榜中,成了台灣身價超過百億的隱形富豪之一。陳雪華(左三)是華友鈷業實際經營者,去年中從謝偉通手中接收8247.7萬股約6.8%的股份。(圖/翻攝自華友鈷業官網)

富豪新列傳/亞洲再生鋁回收大王黃崇勝 因疫重回富豪榜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全球對各式原物料金屬需求激增,價格瘋漲,亞洲再生鋁霸主怡球資源(601388.SH)的股價一度漲到人民幣6.3元,使得持股超過7成的創辦人黃崇勝家族,重返台灣富豪排行榜。CTWANT記者調查,美國《富比世》(Forbes)2021年台灣富豪榜上第49名的黃崇勝,並非新面孔,早在2012年怡球資源在上海證交所上市時,就以250億元資產擠進排行,事隔9年,新冠肺炎疫情推升全球原物料上漲,黃崇勝得以8.1億美元(約新台幣226.8億元)身價重返榮耀。對大多數台灣投資人很陌生的怡球資源,主要業務是從世界各地回收廢金屬,運往馬來西亞以及大陸蘇州太倉市的工廠熔煉,製作出鋁合金錠銷往大陸、日本以及東南亞,年產約64萬噸。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全球原物料需求旺盛,怡球資源股價在2020年到2021年第4季,一路上揚不回頭,從每股人民幣1.71元漲到人民幣6.3元,目前約在人民幣4元上下震盪。現年64歲的創辦人黃崇勝出生於高雄永安,家中並非從事回收金屬相關行業,而是靠天吃飯的養殖漁業,從小看著父親常因一場風災就整年心血泡湯,就決定未來一定要做大生意,改變家裡經濟環境。因此黃崇勝高中畢業後就當兵,希望盡快賺錢,無奈學歷太低只能從事月薪不到5千元的工作,直到25歲那年,在朋友引領下進入廢五金買賣,從東南亞進口廢五金轉手,2年就賺進人生第一桶金100萬元。不料,黃崇勝才創業,就遇到政府開始整頓廢五金行業,多數同業轉往大陸,黃崇勝選擇到馬來西亞,他在當地買地蓋廠房,但沒錢買熔煉機器,只好用土法煉鋼的方式熔煉廢金屬,提煉再生鋁,直到購入檢測再生鋁含量的檢測設備後,終於搶下日本客戶的訂單。1996年,(怡球資源)在馬來西亞順利掛牌,當年全球景氣大好,原物料供不應求,同業看好鋁價持續攀升,紛紛借錢收購廢五金,黃崇勝轉而向回收系統成熟的歐美國家收購廢五金,並隻身前往美國尋找規模更大的廢五金供應商,最後在美國設立分公司以及採購團隊。沒想到,隔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多數再生鋁業者因為資金週轉不靈宣告倒閉,黃崇勝的怡球因堅持維持1成準備量,驚險逃過這場災難。2008年怡球在馬來西亞下市,短短4年時間就在上海重新掛牌上市,目標就是在大陸建立廢五金回收系統。(圖/怡球提供)怡球2001年前進大陸,為了在大陸建立廢五金回收系統,2008年從馬來西亞停牌下市,4年後在上海證交所掛牌上市,當天股價上漲16%達人民幣15.14元,讓持有逾3億張股票的黃崇勝首次擠進台灣50大富豪榜。上市後股價一直在人民幣10元上動盪,在2015至16年中間,受惠於回收綠能等議題,股價漲到人民幣20元上,一直到2016年7月控股股東減持股票套現,使股價跌落不到人民幣5元。在2018至2019年期間又遭逢大陸當局禁止進口洋垃圾及中美貿易戰,一直到新冠肺炎中期原物料供不應求以及價格暴漲,怡球資源股價才有所起色,也讓黃崇勝重回富豪榜中。怡球的業務就是從世界各地收購廢五金,送進廠內機器熔煉提純後取得再生鋁等金屬,再銷售給亞洲的客戶。(圖/怡球提供、翻攝自壓鑄週刊)

富豪新列傳/呷哺呷哺火鍋大王賀光啟 重出江湖救事業
台灣餐飲業的金虎年伊始,隨Omicron疫情起伏不定,就連美國《富比士》(Forbes)「2021台灣富豪排行」第50名賀光啟創辦的「連鎖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00520.HK)也不例外,股價已從去年高點12.18港元腰斬剩5港元,跌得鼻青臉腫。在香港上市的呷哺呷哺股價上下震盪的同時,事業經營也面臨挑戰及巨變,由於總共超過1千間分店的呷哺呷哺,去年旗下有高達200餘間分店出現虧損,董事會認為子品牌表會未達預期,因此將CEO趙怡解職,副牌湊湊餐飲CEO張振偉也因個人原因離職。這使得原已退居幕後的創辦人賀光啟,重新復出。現年59歲的賀光啟來自桃園市,在1993年時前進大陸淘金,有別於其他台商選在廣州、深圳、上海、浙江等地區,他直接殺進北京從事珠寶生意,當時無論是內需還是外銷的生意都相當火紅。不過在1996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北京的珠寶市場開始蕭條,大量庫存都囤在倉庫內,讓賀光啟相當頭痛想另找出入,他發現北京速食市場相當不錯,當時幾乎都是麥當勞、肯德基的天下。賀光啟觀察到,北京主要飲食之一的火鍋都以木炭、瓦斯加熱,幾個人圍在一起吃的模式,認為火鍋「速食化」有商機,因此1998年引進快速、方便用電磁爐加熱的台式個人小火鍋,隨後2003年爆發SARS(非典型肺炎),避免共餐的觀念在大陸興起,呷哺呷哺因而快速打響名號。呷哺呷哺旗下副牌湊湊,主打高端消費均價約人民幣150元(約新台幣600元)。(圖/呷哺呷哺提供)但生意好、知名度高不代表能賺大錢,賀光啟為拉高企業經營標準化及效率,2012年找來曾在多間世界500強企業待過的「天才」趙怡擔任CEO,集團內COO來自麥當勞、HR也從肯德基挖角。在新經營團隊進駐後,呷哺呷哺2014年順利於香港上市,成為「連鎖火鍋第一股」市值一度達到300億港元(約新台幣1,200億元),並在2016年時拓展主打火鍋加下午茶的副牌凑凑,截至2021年底湊湊共計開設超過128間分店,年營收為人民幣11.27億(約新台幣50億元)占集團營收37%。綜合陸媒報導,以台式小火鍋在大陸打出一片天地的呷哺呷哺,早期以性價比聞名,當時一份小火鍋僅人民幣30至40元就能吃飽,每鍋單日翻桌率達到7次。依該公司年報,2017至2020年間,呷哺呷哺的單價從平均人民幣48.4元漲到人民幣62.3元,翻桌率也從3.3次下降到2.3次,對消費者來說,已經不是以往能輕易入場消費的火鍋店,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部分地區封城政策導致營收及獲利嚴重縮水。隨著呷哺呷哺經營層大地震,賀光啟重出江湖,個人身價也隨之曝光,去年5月以7.4億美元(約新台幣207.2億元)身價打入台灣50富豪。賀光啟復出後表示,「人才流動對於企業來說是好事,將重掌CEO職位,初步會以薪酬激勵員工、建構品牌會員系統,並更改門市經營模式,預計在華東、華南地區大力拓展分店」,「呷哺呷哺回歸套餐為主、單點為輔,套餐價格將壓縮在人民幣50至60元之間。」對於賀光啟承諾,市場尚未買帳,股價仍未見起色。不過瑞信銀行在1月12日表示,等到疫情正常化以及華東、華南地區的展店計畫生效後,業績將有爆發性成長的空間,目標價喊上8港元。除了賣火鍋,呷哺呷哺也進軍手搖飲,以品牌茶米茶打響名號。(圖/呷哺呷哺提供、翻攝自呷哺呷哺官網)

富豪新列傳/擁抱元宇宙 王雪紅對內高喊「VIVERSE on going !」
元宇宙(Metaverse)商機在2021年大爆發,高通、NVIDIA等國際大廠相繼進軍,社群龍頭Facebook也更名「Meta」,放眼台灣元宇宙概念含量最高的就是日前推出VIVE Flow VR沉浸式VR眼鏡的宏達電。曾是美國《富比士》(Forbes)「2011年台灣40大富豪」首富的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能否第三次浴火重生,小股東也殷切期盼。去年下半年全世界大廠瘋喊「元宇宙」之際,10月15日宏達電發表一款不到200公克的沉浸式VR眼鏡,獨步全球,在30多元躺了兩年多的股價立刻「驚醒」,一路往上衝,不到一個月就翻上90元,最高衝到97.3元,讓15萬名的宏達電小股東對宏達電能否「再創Amazing」,重燃希望。事實上,宏達電內部也開心不已。CTWANT記者調查,去年底,王雪紅照慣例出席威盛耶誕感恩會時,她說:「今年我們很amazing,真的realize……我們所做的事情真的是有神的祝福(blessing)我們看到很多vision,那我們也知道Metaverse,VIVERSE(VIVE+Verse)on going是非常有機會的。我們可以realize這個vision,我們要加速地去做。」HTC旗下VIVE Arts部門將致力於發展NFT市場。圖為HTC發表全台首顆可以吃的NFT。(圖/翻攝自HTC Taiwan臉書)這是王雪紅第一次公開說出「Viverse」字眼,指出了宏達電未來的道路。就在宏達電的VIVE Flow VR搶先上市後,也就是去年10月29日, 臉書(Facebook)執行長馬克·佐克柏(MarkZuckerberg)宣布,公司更名為Meta,朝「元宇宙」新願景前進,更新推出新款VR裝置Oculus Quest 2,而蘋果則外傳今年第4季才會推出自有的VR眼鏡。CTWANT記者獨家取得,王雪紅在給內部員工2022年的賀年信件中,進一步說明:「在未來的幾個月裡,我們將談論VIVEReality的下一章:VIVERSE,這是一個開放的網路空間,將為所有人提供無縫體驗,無論他們的種族,性別,收入或年齡-外界稱為"元宇宙"。(In the comingmonths, we’ll be talking a lot about the next chapter of VIVE Reality: VIVERSE,an open online space providing seamless experiences for all, no matter theirrace, gender, income or age – what the media calls the ‘metaverse’.)」王雪紅還透露,「目前Content & Platforms部門正在進一步發VIVERSE,提升其連網能力;而VIVEOriginals和VIVE Arts部門則推出了全息體驗和NFT市場,構成了VIVERSE的關鍵要素。」HTC大樓落成當年正是HTC最風光的時候,不料之後經營遭遇逆風,連新請來的執行長Yves Maitre(右)也因疫情掛冠求去,逼得王雪紅只能回鍋擔任CEO。(圖/報系資料庫)元宇宙這一役,將是65歲的王雪紅創業?年來的最新一場戰役。身為經營之神王永慶女兒的王雪紅,以催生威盛、宏達電二支股王聞名,不但2005年《華爾街日報》被評為「全球最值得關注的50位商界女性」、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為「亞洲之星」,2011年還登上《富比士》「台灣40大富豪」首富。然而細數她創業歷程,並非一路無風無雨。威盛曾於2000年4月每股衝上629元,登上股王寶座,沒料到當年底最低曾慘跌至165元,甚至2015年7月28日還跌到4.3元;至於宏達電,初期靠代工掌上型電腦崛起,2006年4月股價首度突破千元大關,之後搭上智慧型手機浪潮,2011年4月宏達電股價來到1300元歷史高點,這也是王雪紅身價最高的一年。好景不常,好不容易擠進全球手機出貨前三大的宏達電,在接連發生晶片門、面板斷貨等事件後,2012年起市佔率節節敗退。為彌補手機事業的衰退,王雪紅苦思下一個成長引擎,2015年她相中虛擬實境(VR)的未來潛力,宏達電宣布與Valve策略性合作,正式進軍VR市場,成為首批前進元宇宙的一員。宏達電去年10月發表的VIVE Flow產品,引發市場熱議,被視為重返榮耀的熱身秀。(圖/翻攝自HTC Taiwan臉書)2019年9月17日,王雪紅更找來電信運營商Orange前任執行副總裁Yves Maitre,擔任宏達電總經理與執行長CEO,沒想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使全球差旅備受限制,原執行長Yves Maitre不易兼顧家庭與工作」,不到一年辭職走人,執行長一職由王雪紅接任。這段期間,宏達電股價一度跌剩25元,全盛時期的零頭不到。去年疫情緩解後,王雪紅一連發布VIVE Pro 2、VIVE Focus 3,10月則推出的VIVE Flow,全力端出VR裝置,再由VIVEOriginals發展VR內容,並透國VIVE Arts推出NFT,持續擴增在元宇宙的影響力,宏達電股價也快步回升,今年能否繳出更亮眼的成績單,重返榮耀,將是小股民的新年新希望。

富豪新列傳/辜仲立身價破千億入台灣前20大 全台最大太陽能電廠出自中租
中信辜家三兄弟金牛年閃閃發光,兩兄長辜仲諒、辜仲瑩所持有的中信金(2891)、開發金(2883),2021年繳出漂亮成績單,中信支持職棒長達22年終於在「中信兄弟」奪冠,開發金則是完成100%併購中國人壽,喬遷新總部大樓。排行老三、中租企業總裁辜仲立更威,他掌管的中租-KY(5871)大賺超過1個股本約216.43億元,每股EPS高達14.80元,並以38億美元(約952億元)身價登上美國《富比士》(Forbes)2021年台灣富豪第12名;截至今年1月27日總資產更攀升44億美元(約1200億元),排名上升到第11名。中租以租賃業獲利亮眼,54歲的辜仲立還晉身為最年輕的台灣前20大富豪,成了中信辜家唯一上榜人,緊跟在富邦集團蔡明忠、蔡明興兄弟及國泰集團蔡宏圖及蔡政達之後,這榮景絕非10年前所能預期或想像。辜仲立(前排左一)在1997年,進入父親辜濂松(後排)創辦的中租,從接手到中租控股上市迄今,經營成績愈亮眼。前排左二為辜仲瑩、右為辜仲諒。(圖/報系資料照)鹿港辜家為台灣知名五大望族之一,由辜振甫、辜濂松叔姪檔撐起和信集團,2001年起順勢分家,辜濂松一脈的中信集團,由長子辜仲諒打理中信金,次子辜仲瑩入主開發金,三子辜仲立則管理中租企業。中租企業源自辜濂松年輕時赴美就讀紐約大學MBA,在銀行工讀接觸到融資租賃業務,返台後遂於1977年成立「中國租賃」,辜仲立在1997年進入中租,為要拓展業務,中租成了第一家西進的租賃業,辜仲立比兩位兄長早一步卡位大陸市場,為要拓展業務,中租2007年11月以「仲利控股」在新加坡上市。怎料,才上市就遇到史上最大金融海嘯,仲利股價低迷,辜仲立感到非常委屈心想不如歸去,與經營團隊商議後決定改回台上市,期間還遇到不實黑函攻擊。經過這段漫漫長夜後,中租順利改組,2011年4月於新加坡下市,但也比預期提前半年,以中租控股於同年7月11日在台上市。中租控股董事長陳鳳龍(中)與中實控股董事長黃炳彰(左),長期深受中租企業總裁辜仲立(右)倚重,圖為2017年共同宣布中租集團啟動「東協大躍進行動計畫」。(圖/報系資料照)為了這次上市,辜仲立親自打包白米食材,帶著大同電鍋和團隊一塊搭飛機繞地球展開密集的海外ROADSHOW(法人說明會),只因中租控股董事長陳鳳龍每天一定要吃白飯。「公司和家是一樣的,同仁是家人,公司是大家共同夢想,企業成長自有生成原因,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辜仲立在2017年中租40周年時,如此說。回首辜仲立進入中租這20年來,企業獲利成長逾12倍,市值逾900億元,總資產達3,000億元。2021年底,恰好是中租回台上市10年,在新冠疫情考驗下,中租不但連續四年大賺超過一個股本,股價從掛牌上市的25元,到去年9月底一度飆上高點283.5元,市值逾3,800億元,翻漲近19倍。中租團隊再一次打出美好的仗。「中租會成功,就是因為有這一群資深主管不斷幫著中租!」辜仲立再度將功勞歸給團隊,將中租控股董事長陳鳳龍等一起打天下的團隊推上檯面。中租從租賃業務、零卡分期再切到太陽能電廠,擴展能源投資領域。(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中租企業官網)接下來,中租還切入到投顧、餐飲觀光、生技與醫療業,並快速從融資進入太陽能電廠能源產業。1月14日,全台最大的台南七股太陽能電廠舉行開工儀式,預計2023年6月完工,該電廠總面積287公頃,年發電量約4.2億度,即由中租控股旗下中租能源與力暘能源合作推出,並擴及屏東兩太陽能電廠也掛錶開工,如同辜仲立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我們還在累積能量,還沒有完全釋放!」

富豪新列傳/富邦金蔡明忠、蔡明興兄弟檔身價近2千億 登上台灣金融業首富
由中華徵信統計的台灣100大集團,在疫情時代動盪下,龍頭首度換人,由橫跨金融、電信等富邦集團以資產總額破11兆元,超越蟬聯30年居冠的霖園集團,富邦金控(2881)受到證券、保險、銀行三大引擎驚人成長的規模,還引來知名英國《經濟學人》注意。與此同時,富邦集團蔡明忠、蔡明興兄弟檔以幾近2,000億元身價,在美國《富比士》(Forbes)台灣富豪即時統計中,截至今年1月27日,他們分居第五及第六名,堪稱金融鉅子,在這富豪排行榜上,國泰集團蔡政達、蔡宏圖兄弟與中租辜仲立緊跟在後,其後還有元大馬志玲、國泰蔡鎮宇、台新吳東亮與新光吳東進。台灣金控超強成長力道受到國際知名媒體注意,其中最受矚目就是金融界兄弟檔蔡明忠、蔡明興,攜手坐大富邦集團資產規模逾11兆。(圖/翻攝自富邦臉書)蔡明忠、蔡明興兄弟倆的父親蔡萬才,為霖園集團蔡家第一代,1961年集團成立國泰產險,由蔡萬才負責經營,1992年與國泰蔡家分家後更名為富邦產險,成為富邦集團核心,2001年成立富邦金控。如今富邦已逾60年,一甲子以來橫跨金融、電信等成為綜合性集團,富邦金控(2881)去年獲利逾1,446億元、EPS達12.49元;台灣大(3045)以好速成双、mo幣多、Disney+等獨門方案加速引客,獲利109.9億元EPS為3.90元;富邦媒(8454)創千元股價,單是Q3獲利就超過前年一整年,去年營收也破883億元成長31.5%。1月21日,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出席主持「起家厝」富邦產險大樓危老重建拆除祈福儀式,他手持金錘親觸牆面,祈求人機平安拆除順利。這一錘,也象徵台灣集團新龍頭將邁入下一個里程碑。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帶頭喊出,「NoESG, No Business , No Money , No Taiwan」,成為產業關注ESG領頭羊。(圖/張文玠攝)與富邦集團伯仲之間的霖園集團,目前由創辦人蔡萬霖之次子蔡宏圖掌理,擔任國泰金控(2882)董事長,長子蔡政達擔任董事,與弟弟蔡鎮宇、蔡鎮球都是台灣前50富豪榜單常客。國泰金控在蔡宏圖長子蔡宗翰領軍下,2016年成立「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加速創新變革,去年整個金控獲利也創歷史新高,全年稅後純益達1405.7億元,年成長85%,EPS達 10.32元,賺逾一個股本。其中,身為國內最大的保險公司國泰人壽,去年獲利達1,128.7億元,EPS達19.15元,表現最亮麗。蔡宏圖曾提到,2022年國泰集團成立滿60年之際,「深刻體認一個企業要能夠長久發展,除了自己努力,也要利害關係人一起進步,一個好的企業要兼具『永續表現』與『企業獲利』,才能展現長期競爭力」。「國泰金控不僅要自己好,還希望用集團資產的影響力化為動力,去議合企業,讓全台灣產業一起好,一起永續、減少碳排。」蔡宏圖已喊出「No ESG, No Business , No Money , No Taiwan」,領頭關注ESG議題。元大金二代馬維建(後排左)今年元旦起擔任元大證券董事,與金控董事馬維辰(後排右)兄弟聯手,繼續搶攻台股基金市占率。圖為元大集團2003年歲末旺年會,集團總裁馬志玲(前排)與夫人杜麗莊,後排還有馬維建妻子唐可珊。(圖/報系資料照)以證券起家為營收最主要核心動能的元大金控(2885),去年不僅以每股稅後盈餘2.87元超車中信金,僅次於富邦金、國泰金躋身前三大金控,馬家第二代馬維建也以元大證券董事新身分,於今年元旦重返經營團隊,與擔任元大金控董事的弟弟馬維辰,繼續引領元大金擴大台股基金市佔率。元大金馬家兄弟檔與富邦金蔡家兄弟檔,仍是採取共同參與經營家族創辦事業,在美國《富比士》(Forbes)統計世界億萬富豪榜單中,則是以元大金創辦人、父親馬志玲為主。疫情時代起,受惠台股交易量與金額創新高,元大台灣50(0050)及元大高股息(0056)在2021年仍是投資人台股ETF首選,持續擦亮元大金控招牌,馬家資產淨值也增加了224億元,隨擴大發行台股基金投資標的與準備再推新版的投資型保單上市,元大馬家兄弟將再顯身手。

富豪新列傳/全興集團吳崇儀 從不受訪的大老闆
根據美國《富比士》(Forbes)雜誌公布的台灣50大富豪排行榜中,除了敏實集團的秦榮華外,全興工業集團董事長吳崇儀,也以12億美元資產,名列第42名,堪稱是台灣汽機車零配件產業的兩大支柱。不過和敏實不同的是,全興工業是先在台灣奠定基礎,再赴大陸投資發展。企業總部位在彰化縣,全興工業集團僅有子公司至興精機(4535)在台上市。全興的前身是1953年設立在彰化縣埔鹽鄉崑崙村的「協隆五金加工廠」,以生產腳踏車的零件起家,創辦人吳聰其即是吳崇儀的父親。後來吳聰其因緣際會認識了三陽工業的創辦人張國安,開始了代工機車坐墊和汽車座椅的契機。那段時間,吳聰其也自主研發出一體成型的泡綿技術,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1969年吳聰其又成立鈑金廠,製造機車的底座鐵台;接著全興積極引進日本和德國的最新技術,在1978年開發出世界第一支低壓灌注方向盤,此時的全興已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1988年,全興成立子公司全拓,再將產品領域拓展至車頂逢之設計與製作。經過70年的發展,全興工業集團如今已在全球擁有30多家關係企業,主要產地遍及中國大陸多省及越南,尤為可貴的是,全興仍有多家重要子公司的工廠設在彰化,是很典型「根留台灣」的企業。目前全興是台灣最大的汽車零組件製造廠商,占有率超過七成。如果從汽車的零配件比重來看,每輛售價100萬元的車上,就有超過10萬元的零配件來自全興。全興早期以機車坐墊起家,如今更是台灣最大的汽車座椅製造商。(圖/翻攝自全興官網)吳聰其在2001年病逝,二子吳崇儀正式接任董事長。不過在此之前,吳崇儀早在1986年接下當時已頗具規模的全興集團。和許多企業家二代一樣,吳崇儀是吳聰其積極培養的接班人,大學就遠赴美國就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回國後進入集團,又從基層做起,在許多子公司及部門都歷練過。「如果說張國安是全興集團起飛的契機,那麼1994年吳崇儀決定西進大陸投資設廠,應該就是全興能夠躋身世界重要汽車零配件廠的關鍵。」一位經濟部全興工業區的官員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全興集團共在湖北、江蘇、廣東、福建、河北等地投資建立了全興工業(廊坊)有限公司等47家合資企業。生產手煞車、安全帶、座椅及齒輪等零件的至興精機,是全興集團最重要的子公司。(圖/報系資料庫)掌管幾萬名員工,吳崇儀卻異常低調。據全興集團子公司至興精機(4535)的高階主管私下表示,吳崇儀是個非常低調、傳統且嚴格的老闆,「不太像一般留美二代企業家的風格。」而許多媒體同業也表示,吳崇儀幾乎完全不受訪,有關公司政策都是由發言人統一發言。就連2009年吳家豪宅涉嫌侵占國有林地的風波,都不曾見到吳崇儀親自對外發表意見,是個令財經記者又愛又恨的神秘大老闆。相較於吳崇儀的神祕低調,吳聰其的么子、全拓工業董事長吳崇讓就活躍得多。吳崇讓個性較為外放、熱情,在全拓生產的引擎和變速箱油封供應給超跑的供應鏈大廠後獲利大幅提升,不僅高調提供自己的多輛超跑讓員工免費駕駛,還年年替員工加薪,是媒體爭相採訪的寵兒。他甚至還曾因為遺產問題和兄姊對簿公堂。全拓工業董事長吳崇讓是吳崇儀的么弟,曾為了遺產對簿公堂。(圖/報系資料庫)無論「家事」如何,以目前全興工業集團的規模,在台灣和大陸都堪稱舉足輕重,尤其全興是台灣汽車零配件業中最重視「研發」的公司,擁有200多人的產品研發團隊,如果能適時結合產業趨勢,將會是全興集團未來發展的種子部隊。

富豪新列傳/敏實秦榮華 全力佈局電動車、自駕車
台灣除了在製鞋業造就許多隱形富豪外,在傳統的汽機車零件生產代工產業,也有幾位重量級的企業家,其中在香港上市、名列全球百大汽車零組件供應商的敏實集團,創辦人秦榮華便名列美國《富比世》(Forbes)台灣第22富豪,資產超過20億美金。敏實在汽車零組件業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呢?根據汽車零件同業的估計,「在2021年全球生產的7,500萬輛汽車中,就有將近4,000萬輛用到敏實集團生產的零件。」此外,在全球一片電動車、自駕車的風潮中,敏實也早就在2016年就已開始佈局。敏實集團最早的主要產品包括汽車內外飾件、保險桿、水箱罩、擾流板等,專攻OEM市場,近幾年則大動作切入電動車及智慧駕駛領域,掌舵者是今年64歲的董事會主席秦榮華。提到秦榮華,多數人的印象是「白手起家」、「伐木工的兒子」、「開過計程車」、「西進成功典範」等媒體報導。但在這些掌聲後面,秦榮華敏銳的市場觀察力與宏觀的企業佈局,才更是敏實集團能在短短30年間一飛衝天的關鍵。80年代,他因為岳父從事車輛零件生意,介紹到台日合資的汽車零件製造公司擔任業務;1992年他看好大陸汽車市場將快速成長,大膽借了50萬美元前往寧波創立敏孚機械,生產汽車零件。日後秦榮華回憶說:「選擇那時台商很少的寧波落腳,才會受到當地政府重視。」秦榮華先打入大陸國產車廠,幫江西五十鈴、上海大眾等車廠生產零件;接著再進軍日系車商,1998年日本本田(HONDA)汽車西進中國市場時,秦榮華甚至與本田在日本的多家零件供應商合作,在大陸合資成立零件製造廠。敏實集團的生產線已全面使用智慧機器人協作整合。(圖/敏實集團提供)時至今日,敏實集團的客戶已遍及30多個國家的60多家汽車品牌,在全球汽車產業堪稱重量級供應商。也因為客群穩定,敏實集團從2005年在香港上市以來,便一直保持平均20%的複合增長率(CAGR)。眼看著電動車的興起,與自駕車未來的發展,秦榮華也沒在這一領域缺席,他早在2013年便成立江蘇敏安電動汽車公司,並在2016年11月獲批大陸新能源電動汽車生產牌照,是大陸第五家獲准獨立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目前具備年產5-8萬輛電動汽車的產能。據了解,敏安電動車的品牌定名為「瀾圖」,首輛市售車原型在2018年底就已發表,若非遇到疫情,早已量產上市。秦榮華斥資25億元在江蘇淮安成立敏安新能源汽車科研文化街區暨無人駕駛試驗場。(圖/翻攝自敏安汽車官網)2017年6月,秦榮華斥資25億元在江蘇淮安成立新能源汽車科研文化街區暨無人駕駛試驗場;同年底,他也入主台灣鋁合金及電池盒大廠精確集團(3162);同時又以私募借殼淳安電子,佈局車用電子領域。而更早之前,秦榮華就先收購台灣車電專業廠中升興業51%的股權,加強車載鏡頭;並與日本富士通成立合資公司,專門生產汽車攝像頭模塊。在安全駕駛方面,敏實也與德國海拉集團合資研發雷達系統,已能自力生產ACC自動跟車、FCW前部碰撞警告等安全駕駛系統。秦榮華表示,全球前十大汽車零件供應商如德國Bosch、日本愛信等,都已佈局車用電子,電子化、輕量化是汽車產業的趨勢,他必然不能缺席。所以在2020年8月,秦榮華返台買下大華科技大學,改名「敏實科技大學」,同時增設智慧製造工程系、智慧車輛與能源系,成為敏實集團的人才培訓中心。秦榮華買下敏實科大(原大華科大),並增設智慧車輛與能源系,做為敏實集團的人才培訓中心。(圖/敏實集團提供)從2016年拿到大陸電動車生產牌照開始,可以很明顯看出,秦榮華這幾年的佈局,似乎都在為了成就一個「造車大夢」。而隨著這個夢的逐漸成形,以及未來汽車產業「無人化」、「電動化」的趨勢,秦榮華這幾年的佈局卡位,勢必將為他創造更多財富,是後市相當看好的台灣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