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兩岸緊張情勢升溫,甚至有企業家認為,現在緊張氣氛更勝1995年的台海危機。九大工商團體昨日發表聯合聲明,除了表示憂心之外,也籲請兩岸當局應以民生經濟為重,「切莫誤判情勢、擦槍走火」,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裴洛西訪台,中國大陸持續擴大對台灣貿易限制,並自今日起軍事演習,帶給台灣很大的麻煩。林伯豐擔心,中國大陸祭出的限制措施一旦擴大、影響到台灣對其他國家出口,並且台灣的強項包含科技、技術和人才也被削弱,重創台灣經濟。企業希望政府可以表達「友中」、「和中」的態度,務實面對兩岸問題,不要挑起戰爭。商總理事長許舒博表示,除了貿易障礙,兩岸陷入兵凶戰危的局勢,大陸對台環島軍演,我方也態度強硬,軍事上劍拔弩張,讓兩岸人民焦慮與不安。台灣是出口導向的國家,大陸仍是台灣最大的順差來源,兩岸應該盡速恢復協商,經貿恢復過往穩定蓬勃發展。九大工商團體認為,從產業經濟民生面來看,台灣有數以萬計的企業在大陸投資,及數以百萬計的國人在大陸工作、就學、生活,同樣的,大陸也有數萬民眾在台灣定居,即使目前兩岸關係緊張,但在經濟、產業、社會等各層面,依然維持緊密的往來與互動。工商團體認為,兩岸有相通的語言、相同的文化、緊密的經貿關係,以及長久以來所累積的社會交流基礎,相信絕對有智慧可以透過對話來化解歧見,藉由交流來解決糾紛。工商團體呼籲兩岸當局,切莫誤判情勢,擦槍走火。工總祕書長陳益民表示,工商團體之所以聯合表態,主要是兩岸間的民間交流還是很緊密的,希望雙方都可以克制,不要意氣用事,為兩岸人民謀最大福利。這次聯合發表宣言的九大工商團體,包含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工業協進會、電電公會、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三三會、台灣工商企業聯合會。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atricia Pelosi)的訪台行程,引起大陸當局不滿,解放軍的實彈軍演將在4日凌晨開始,國內9大工商會出面呼籲,兩岸當局務必以民生經濟為重,並期盼雙方保持冷靜。9大工商團體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工業協進會、電電公會、三三會、工商企業聯合會以及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在裴洛西離台後,聯合署名發布新聞稿,希望兩岸情勢不再升溫。聯署聲明中提到,「從產業經濟民生面來看,目前台灣有數以萬計企業在中國投資,及數以百萬計國人在中國工作、就學、生活,同樣的,中國也有數萬民眾在台灣定居生活,即使目前兩岸呈現關係緊張,但兩岸在經濟、產業、社會等各層面,依然維持緊密往來與互動。今年2月的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造成全球經濟放緩,後果是各界有目共睹。而兩岸有相通的語言文化、緊密的經貿關係,以及長久以來所累積的社會交流基礎,相信兩岸絕對有智慧可以透過對話來化解歧見,藉由交流來解決糾紛。」最後強調,我們工商團體懇切呼籲兩岸,切莫誤判情勢,擦槍走火;我們也懇切期盼雙方保持冷靜,並共同體認︰唯有和平穩定的發展,以及安居樂業的生活,才是兩岸多數民眾的最大企盼。
受國際能源價格飆漲影響,經濟部預計在27日召開電價審議會議,由於漲價版本傳出可能只漲工業大用戶,因此市場傳出企業可能出走,適逢南亞科新廠動土,王文淵被問到此問題,表示「要去哪裡,台灣是個島耶!一直走就掉海裡了」。由於國際能源上漲,但台灣的能源價格漲幅仍由台電、中油所吸收,因此經濟部醞釀調漲電價,預計27日交由電價審議會議拍板定案,關於電價漲幅擬定多種版本,市場就傳出,可能僅針對工業用電大戶調漲。引起企業界不滿,日前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受訪時表示,如果只漲用電大戶,就是在懲罰企業,企業一定會出走。23日台塑企業總裁王文淵出席南亞科新廠動土,被問到電價調漲的問題,他說「我要去哪裡,台灣是個島耶!一直走就掉海裡了」,並強調電價調漲是必然的,因為國際能源、原料都在漲,而對於3%的漲幅是否太多或太少,王文淵回覆「應該不會」。
東元集團會長、工商協進會榮譽理事長黃茂雄今天(22日)就「電價調漲?」「核電廠延役、興建」等議題,認為這屬專業領域,相信曾任經濟部長、現為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應該較為熟稔,建議沈副院長可就此與企業界溝通與討論。剛卸任的工商協進會理事長、現為三三企業交流會理事長林伯豐本月21日,出席工商協進會第26屆會員大會時,曾就媒體詢問關於電價議題時提到,電價若全面調漲主要是發電成本問題,但若只漲「用電大戶」等於是說處罰用電大戶,恐會逼得「製造業出走」,並就石化能源價格攀升、碳淨零排放等政策建議政府應重新檢討,可研議興建核電廠或是現有核電廠延役等,協助企業度過用電危機。對此,東元集團會長、工商協進會榮譽理事長黃茂雄認為,製造業是否真的會出走,他是無法預測的,但是「電費高、供電不足」確實都會影響企業經營,一定會感到痛、會叫,企業本身要多加努力之外,「興建核電廠、延役等」議題,他認為實屬專業領域,並推薦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熟稔此議題,可以邀請沈副院長與企業界就此溝通討論。不過,以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過去數次的公開談話,包括2020年期間受邀於工商協進會演講內容,對企業界建議核電做備援電力等解決供電問題,提到「穩定供電是政府的責任…且穩定供電無虞,用電價格在全球也是非常合理…核電廠延役、再啟用都是無解問題…總成本高昂」,如今用電需求及供電情況轉變,企業界盼政府能重新審議此案。
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今天(21日)召開會員大會並進行理監事改選,並於晚間理監事聯席會議中,由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當選第26屆理事長,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獲推舉為監事會召集人,副理事長由台隆集團董事長黃教漳、長興材料工業公司董事長高國倫,以及王道銀行董事長駱怡君出任。工商協進會新任理事長吳東亮表示,本屆理監事成員新增多位青年企業家,期盼老幹新枝永續傳承,共同前行「跨越70,共創新猷」,參與見證台灣再奮起與再躍升。第26屆理監事名單:理事長吳東亮。副理事長黃教漳、高國倫、駱怡君。常務理事徐旭東、劉德音、蔡宏圖、林明成、卓永財、黃清苑、潘思亮。理事林百里、羅智先、李成家、蔡伯翰、陳進財、辜公怡、 吳敏求、吳欣儒、張宏嘉、邱純枝、黃呈琮、李詩欽、嚴陳莉蓮、張虔生、黃南光、林嘉佑、江松樺、陳立恆、 朱志洋、張剛綸、張裕屏、丁廣鋐、蔡裕慶、杜綉珍。監事會召集人蔡明忠。常務監事利明献、焦佑倫。監事王伯元、王文傑、許育瑞、林大鈞、林明昇、羅忠祐、 廖國富、朱炳昱。吳東亮致詞表示,在欣逢本會成立70周年之際,受到會員代表及理事的支持,當選第26屆理事長,深感榮幸與責任重大,並特別肯定及感謝林伯豐理事長過去八年積極代表工商企業界向政府建言、推動國際及兩岸合作,並表示未來將追隨歷任理事長奠定之堅實基礎,繼往開來,為工商界奉獻心力,不負所託。吳東亮指出,當前世界局勢變化莫測、氣候變遷風險加劇,考驗企業營運韌性。面對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2050淨零碳排、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以及全球通膨壓力,企業如何前瞻規劃、掌握轉型契機是永續發展的關鍵。並於未來四年,將繼續發揚工商協進會的領航角色,圍繞「優化投資營運環境」、「深化全球經貿合作」、「強化工商創新動能」、「擘劃永續共好未來」四大核心主軸,運用平台影響力為產業發聲,協助工商企業與政府溝通、向世界接軌。以下為吳東亮擔任工商協進會理事長的願景藍圖:以四大核心主軸,推動台灣經濟前行的全文。一, 優化投資營運環境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成立70年來,見證台灣每一個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適時發揮企業與政府間的溝通橋樑角色。近年來,美中貿易與科技戰以及新冠疫情的加乘影響,改變全球供應鏈結構,也突顯台灣地緣戰略價值,工商協進會將持續聚焦「產業發展與勞工政策」、「能源轉型與循環經濟」、「稅制法規與監管措施」、「國際經貿與兩岸關係」等議題,邀集工商代表與智庫碩彥共同集思廣益、研提政策建言,透過與政府首長定期召開工商早(午)餐會等各種管道,提供政府施政參考,並支持政府建構開放、透明、高效、安全的企業營運環境,吸引更多國際高科技產業落腳台灣。二,深化全球經貿合作工商協進會長期推動國際及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不僅協助會員企業拓展全球市場,亦發揮「二軌外交」功能,協助政府擴展對外經貿談判空間,降低區域經濟邊緣化風險。工商協進會將持續推動與各國重要工商團體簽訂合作備忘錄,積極發揮遊說功能,協助政府儘速完成CPTPP入會談判,並與重要經貿夥伴洽簽貿易、租稅、投資保障等雙邊或多邊協定,排除貿易投資障礙。同時密切關注WTO、RCEP、IPEF等重要經貿組織發展動態,以及中國大陸政經情勢與投資環境變化,扮演穩定兩岸經貿關係促進者的角色,協助台商掌握全球佈局情勢,以利企業接軌國際。三,強化工商創新動能台灣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供應鏈聚落完整,5G佈建及滲透率持續茁壯,人文底蘊豐富多元,奠定創新經濟發展優勢。新冠疫情加速數位經濟發展進程,工商協進會將促請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強化數位基礎建設、協助各產業導入數位創新,以加速產業升級與多元創新應用開發;同時營造更友善的創新創意環境,包含檢討鬆綁相關法規、研擬租稅及投資獎勵、落實資訊安全與個資保障、加強人才培育等配套策略,鼓勵各產業進行技術、商業模式創新,帶動服務業與製造業跨領域整合,促進新經濟發展。四,擘劃永續共好未來面對氣候緊急狀態,全球已凝聚2050淨零排放共識,台灣也將此目標正式寫入「氣候變遷因應法」,淨零碳轉型已是必然趨勢。工商協進會將促請政府加緊完善低碳基礎建設、加速氣候相關立法工作、投入資源輔導企業導入減碳工程,並進行低碳/負碳技術與新能源研發應用,以提升產業氣候韌性。工商協進會會員結構多元,涵蓋科技製造、金融服務、運輸觀光、農畜食品等各行各業,本會將配合政府扮演「以大帶小」的角色,持續關注全球氣候治理、ESG、碳定價、永續金融、糧食安全等議題,並透過宣導增進企業與全民參與,形成產官學協力,實現產業經濟與社會環境共好的未來,為地球永續貢獻心力。
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即將召開,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今天(21日)表示,電價若全面調漲主要是發電成本問題,但若只漲「用電大戶」等於是說處罰用電大戶,他擔憂一旦受到政府處罰,企業會出走,屆時「製造業一定會出走」。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還說,台積電的用電量位居台灣第一名,「如果調漲電價,導致工業、台積電外移,政府能夠忍受這個現象嗎?」「政府若調漲電價,應重新檢視能源占比情況,因為調漲電價攸關能源政策;若凍漲電價,台電一直賠也不是辦法」。林伯豐也再次強調,若長期依賴石化能源,電價仍有上漲之虞,將對台灣工業產值與出口都有影響。政府應重新檢討核電廠政策,考慮現有核電廠延役,或興建核電廠等,像國外興建新的核電廠,也增加核電使用年限等,都是政府可以考慮的能源政策,可同時藉此來抑制電價。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並認為美國聯準會升息3碼、台灣央行只升息半碼「是對的」,惟對於物價恐怕沒有很大的幫助;至於新台幣是否可能貶破30元?林伯豐進一步提到「是有助於出口產業,但也因此原物料價格上升,等於說有一利即有一弊」,由於台灣經濟體不是很大,他認為新台幣最好是不要有太大的浮動,穩定新台幣最為重要。義美食品董事長高志尚今天也在出席工商協進會後表示,如果不調整電費,台電虧損千億也是很大的壓力,而調整電費增加企業經營成本,牽動民生消費物價等,如何適度就電費政策調整是需要審慎思考。
工商協進會今天(21日)舉行第26屆第1次會員大會,並選出新屆理監事,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王道銀行董事長駱怡君、東元機電董事長邱純枝、新光金控總經理吳欣儒等人當選理事,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則當選監事,稍後將召開理事會推選理事長。吳東亮原為工商協進會監事,今天當選新屆理事,若依照將卸任的理事長林伯豐今天回答媒體詢問新屆理事長人選問題,回答說「吳董是理事長唯一候選人」,應將順利出線。會後,吳東亮就媒體採訪問題簡單回覆,對於目前美國聯準會升息3碼、央行升息半碼等抑制通膨對全球國際經濟發展影響,吳東亮以一句話「摸石頭過河」形容企業經營者須小心翼翼、戰戰兢兢,謹慎處理;至於央行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3.75%以及多國調整GDP,吳東亮認為我國為出口導向的市場,將受到很大的衝擊與影響,需要高度注意趨勢發展與因應。
工商協進會今天(21日)舉行會員大會暨理監事選舉,現任理事長林伯豐陪同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進入會場,媒體詢問吳是否會接任新任理事長,吳表示一切等會後選舉完再說,林伯豐則在旁補充說「吳董是唯一候選人」。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致詞時表示,他從2014年起接任理事長至今已達8年,將於今天換屆卸任,回顧8年來,感謝理監事、會務同仁的指導、耕耘,作為與政府等之間提供財經政策建言溝通橋梁,這段期間也都有具體豐碩成果。林伯豐表示,目前雖疫情逐漸和緩,今天租用七間會議室舉行會員大會,做好分流防疫措施。一年來國際物價、通膨壓力持續上升,隨著央行調整利率、關稅與貨物稅影響,油價、電價與民生物價等蠢蠢欲動,建議政府應隨時調整政策、給予企業適時因應能力,對於石化能源價格攀升、碳淨零排放等政策也應重新檢討,進行核電廠延役或興建新核電廠,協助企業能度過用電危機。
美國聯準會本周召開貨幣決策會議,外界預期將升息2碼(0.5個百分點),促使新台幣貶值加劇,商總主席賴正鎰表示,台幣續貶將使國內通貨膨脹情形更加惡化,希望新台幣不要貶太快。工商協進會也認為,台幣貶破29.5元已是必然趨勢,希望台幣緩貶,降低對內需產業的傷害。主計總處預計將在6日公布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和大宗物資仍在高檔,蔬果、外食費續漲情況下,預期4月通貨膨脹率(CPI年增率)仍可能超過3%,為連續第2個月突破3%。美國聯準會態度轉鷹,目前外界所關注的是,除了美國可能會升息2碼外,還可能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這將使台灣資金外移加劇,新台幣趨貶。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雖然美國通膨情況嚴重,但是經濟也遭到打擊,第1季出現負成長,相關問題考驗美國聯準會的決策能力,稍有不慎,甚至可能落得兩空,不但通貨膨脹惡化,經濟也陷入泥淖,對於全球經濟相當不利。他認為,資金外移是必然的趨勢,將影響國內的股市和匯市,惟台幣是否會大幅的貶值,仍要看國人資金是否也跟著外資大幅移出,讓國內股市、金融與經濟進一步受到傷害。台幣貶值,讓工商界擔憂通貨膨脹更加惡化、傷害內需產業。賴正鎰表示,國內受到俄烏戰爭影響,原油、大宗物資等價格居高不下,已經對國內物價造成極大壓力,若加上台幣貶值,推升進口成本,對國內通膨無疑是雪上加霜,內需產業例如服務業、觀光業、餐飲業等將更受打擊。賴正鎰進一步指出,希望政府適時出手,讓台幣不要一下子貶值這麼多。工商協進會則表示,現在美元走強,不只台幣,其他貨幣都是走向貶值趨勢,惟貶值幅度短期內過大,將使內需產業、進口商大受打擊。工商協進會表示,台幣貶破29.5元已經是必然趨勢,但仍希望緩貶,到年底才到30元,讓業者有足夠的時間預作準備。
電價審議委員會將在今日開會並且決定電價是否調漲,經濟部長王美花昨日表示,目前電價審議會工作小組有兩種聲音:其一,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各國電價多有調整;其次,是要考量國內物價上漲情形,最終還是要尊重審議會決定。電價審議委員會將討論電價調整,不僅工作小組本身有各種不同聲音,外界也有許多不同意見。王美花到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接受答詢時,多名立委皆關心4月電價是否調漲議題,立委楊瓊瓔認為,在萬物齊漲、通膨壓力之下,電價是不是應該要凍漲。立委邱議瑩則表示,俄烏戰爭讓天然氣、煤成本大幅上升,台電1月燃料及電力採購成本支出高達523億元,較去年增加114億元。今年1月底的發電成本,燃氣、燃煤較去年同期分別上漲25%及22%,為台電帶來不小財務壓力。邱議瑩表示,台電今年累計虧損恐怕達到600億元,台灣電價是全球第4低,台電虧損那麼多,對於用電大戶的電價應該要調整,否則讓台電虧損也是全民埋單。王美花回應,電價審議會工作小組目前有兩種聲音,其一是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各國電價也多有調整;其次國內物價上漲,延伸通膨的問題也要考量,王美花強調,審議會即將開會之前,她不便表達太多意見和立場。立委陳明文則提到,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批評,只調整用電大戶,就是「暴政」,如果電價要漲,應該全體一起漲比較合理。陳明文認為,長期以來用補貼方式供應工業用戶、用電大戶,這並不公平,政府應該說清楚是「取消」工業用電的優惠,並非調漲。王美花也明確表態「不認同」林伯豐的講法,她說,現在台灣的電力建設確實要跟上腳步;其次,國際原物料多有上漲;工業用電使用情形確實承載比較多政府的負擔。能源局長游振偉則表示,電價制定秉持3大原則,分別為照顧民生、穩定物價、節約能源,排定29日召開電價審議會;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則回應,台電尊重審議委員會決議。
台新金2021年全年獲利203億元,較前一年的144.9億元爆噴四成多,是成軍近20年來最虎虎生威的一年,對董事長吳東亮來說,去年買進美商保德信人壽、放生彰化銀行,今年更是新的轉捩點。「企業界友人正力勸吳董角逐今年6月的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改選!」一位金融界高層告訴CTWANT記者。1月18日農曆尾牙之際,台新金(2887)等15檔金融股,受到外資狂吃貨買超量,與中信金(2891)、兆豐金(2886)、永豐金(2890)躋進前四名,當天台新金股價還從去年初的13元附近,飆到20.7元創新高。同一天市場也傳出,台灣商界重要組織之一工商協進會6月改選,現任理事長、台玻董事長林伯豐即將卸任,吳東亮考慮角逐。對此,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透過幕僚證實,「吳董的確收到許多企業朋友勸進,也認為協進會已在政府建言、兩岸交流、國際經貿方面做得很好之外,還可以做很多事。」2005年台新金以365億元,競標取得彰化銀行特別股股權。(圖/報系資料照)「吳董向來很支持創新與創意,聽取新事物積極樂觀,若他願出馬選協進會理事長,他那擔起重責大任的願意,與想做事的企圖心,總算是放下彰化銀這塊大石頭的嶄新風貌,令人拭目以待!」金融界資深高層期待地說。台新金在吳東亮領軍下,從彰化銀行經營權之爭、司法訴訟,轉折到成功併購美商保德信人壽,一路走來15年,總算柳暗花明又一村。金融圈名人、藍濤亞洲總裁暨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齊元,則是以「雨過天晴,破繭而出」8個字,形容今日的台新金。一位知情人士也分析說,「台新金過去看中彰銀實體據點多帶來的綜效,隨著網路銀行帶來便捷的消費客群演變,彰銀對台新的魅力逐漸褪盡,正逢外商壽險出售,加速放生彰銀的時程。」與彰銀的糾葛,是台新金控成立3年後說起,2005年財政部釋出彰化銀行公股引來各路人馬競標,吳東亮志在必得,台新金以每股約26.12元、總價365億元標得彰銀特別股取得22.55%股權,加上後來收購,合計取得逾25%股權,欲將彰銀納入台新金成為第二大金控,成了台新金與彰銀經營權之爭案開端。藍濤亞洲總裁暨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齊元,以「雨過天晴,破繭而出」8個字,形容台新金印象。(圖/報系資料照)「想把金控做大總是有天時地利人和,何時會出現好的併購標的也是難以預料。台新金擁有很強的台新銀行,就是缺乏保險這支動能引擎,2012年沒有買到美商紐約人壽,一直等到2020年才出現美商保德信人壽出售案,若錯過這個還不錯標的,就很難想像台新金未來長相。」黃齊元分析說。黃齊元也認為,「如今吳董和台新金團隊以55億元購得完成交割,並決定出售彰銀股權,兩全其美,台新金獲利與股價成長,就是擁有人壽大補丸挹注台新金發展一個美好亮點。」
四大公投結果出爐,「缺電」問題瞬間引爆開來!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說:「明年一定會缺電。」這個說法,不僅獲得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認同,台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研華(2395)董事長劉克振、中美晶(5483)董事長徐秀蘭及欣興電子(3037)董事長曾子章、華碩、遠傳等企業,也立馬跳上第一線大聲疾呼。四大公投中,「重啟核四」與「三接遷離」二項就跟「電力」有關,顯然電力問題不但攸關個人與產業發展,更是國家安全層級的重大議題。12月21日工商協進會早餐會上,林伯豐直言「能源政策必須重新檢討修正。」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回覆:「這是能源轉型的必要途徑。」2021年四大公投案中「重啟來四」及「三接遷離」二案跟能源有關,能源問題不僅影響民生,更牽動產業的發展,關係國家安全。(圖/侯世駿攝)這場政府跟企業的電力與能源對話,交集並不多。沈榮津表示,「當前能源轉型的過程是政府為確保穩定供電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相較於2025年我國核能除役後將減少387GW,預估2021至2027年間,燃氣機組即約淨增加1,450GW,新增的將高於除役的。」企業大咖們立刻聽出「問題」。「言下之意,2022年至2025年間,缺電問題仍懸而未決。」一家做電子零件的老闆吐槽說。曾子章則分析,台灣這二年不少鮭魚返鄉、新建工廠用電量大,缺電問題確實會讓人擔心。其次,依經濟部規畫,我國能源政策2025年時達到50%燃氣、30%燃煤、20%再生能源的目標,看似理想,其實不然。「不僅目前綠電建置未達標,在全球減少天然氣發電以符合減少碳排(COP26規範)之際,我國反而選擇增加燃氣,政策必需檢討,台灣未來不能過度依賴仍會排碳的天然氣。」林伯豐點出。再者,與會的一位車業老闆提問,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急需龐大能源需求,政府如何因應?沈榮津回答:「太陽光電在2025年時由目前的7.7GW增加至20GW,相信到時候可以滿足業者需求。」此番「繞道」回答,讓聽者霧煞煞。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達成減碳共識,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呼應世界趨勢,提出缺電問題必需政府與民間合作。(圖/中新社、報系資料照)該車業老闆告訴CTWANT記者,「這個意思是,等到2025年有電後,再來發展電動車產業嗎?這中間2、3年怎麼辦?電動車已在滿街上跑,而且愈來愈多(電力供給日益吃緊)。」「政府不解決眼前問題,卻一直在畫大餅講未來。」劉克振直言:「明年台灣應會缺電,不趕快想辦法解決,不然會活不下去。」尤其是大家還在準備發展電動車產業。「在綠能上來之前,台灣要怎麼渡過?政府應該要超前部署。」劉德音提出,淨零碳排是世界趨勢,缺電問題必需政府與民間合作。徐秀蘭認為,人民用選票表達對核四安全的疑慮,這也顯示台灣能源發展沒有退路,除了利用再生能源補足綠電,政府應該要有更積極作為。一家能源業者指出,重啟核能至少十年、三接也是三年後的事,以這兩件事談能源都是假議題,緩不濟急,「當前的缺電問題已是箭在弦上。」企業大咖們2022年共同的焦慮就是「缺電」未解。
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今日(1日)出席全球化講堂時,提起他在出席工商協進會時,發現協進會有成立十多個委員會,針對國際事務、財稅、金融、勞資關係、青年關係等議題研究,而在大家熱烈討論「2050淨零碳排目標」,卻沒有討論永續發展研究的委員會,因此提議成立,他也出任該委員會召集人。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在今年8月20日宣布,工商協進會將成立「永續發展研究委員會」,由兩位工商協進會副理事長,即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與長興材料工業董事長高國倫,以及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與工商協進會顧問、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等共四人,擔任「永續發展研究委員會」召集人,委員則有台泥張安平、遠東徐旭東等企業家、學者專家共22人。富邦第六年攜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舉辦富邦全球化講堂,12月1日以「2050淨零轉型X邁向世界共好」為主題登場,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出席講堂致詞時,提起他在工商協進會號召成立永續發展研究委員會,出席的委員會對於淨零碳排減碳的國際趨勢、產業升級、碳權交易、碳定價等多面向層面,討論熱烈,不像過往出席其他主題的委員會常是照案通過。蔡明忠還提到,在剛落幕的COP26會議中已達成逐步減少煤炭使用的協議,但在淨零排放上仍留有許多討論,大家都感受到地球無法再等待,氣候災難與低碳議題已是全世界各國家、各行各業都需要刻不容緩面對的議題,今年富邦致力推動「Run For Green」,其中以植樹支持馬拉松跑者,更代表企業經營全力奔向綠色永續的世界潮流。
威京集團今(3)日舉辦CIS發布會,全面更換企業LOGO,改為藍天綠地意向的全新企業識別,象徵集團走向ESG。主席沈慶京宣告,集團積極帶動種樹吸碳抗暖的觀念,豪宅「陶朱隱園」節能減碳及吸碳抗暖設計,將導入目前正在興建的頂級商辦,未來十年將是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2050年才達到淨零碳排,這種是過於樂觀的想法。」沈慶京致詞表示,地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惡性循環,許多國家發生水災、地震、森林大火,對地球傷害成為全球企業高度關注議題,各行各業產業鏈都面臨碳權、碳稅可能變動的成本提升及被斷鏈的重大威脅,等到2050年才達到淨零碳排,這種是過於樂觀的想法,因此他呼籲大家更應該一起努力,積沙成塔,以吸碳抗暖來彌補節能減碳的不足。威京總部集團主席沈慶京(右4)表示,氣候變遷的嚴重程度恐遠勝於各研究機構的調查,全球暖化猶如重力加速度般不斷加速,他認為不只口號更是行動。(圖/馬景平攝)今日台北市長柯文哲、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海基會董事長許勝雄、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華南銀行董事長張雲鵬、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等工商金融界人士,應邀出席活動。柯文哲表示,威京集團十年前就呼籲建築綠化,陶朱隱園是最好案例,綠色容積獎勵是對的,鼓勵開發商改善市容景觀。簡又新也誇讚,沈慶京總是走在最前面。集團旗下的中華工程,目前在建中總樓地板面積10.7萬坪的土城AI智慧園區,將有高達78.5%,擁8,400坪的綠覆地面積,預估固碳量7,500噸,並規劃2萬噸以上的雨水與中水回收量,遠超過原審查核准計畫量1萬噸,太陽能年發電量284,500度電。中石化則不斷加速投入減碳行動,設定年減排2%的目標,過去10年來已投入超過數10億元改善設備,年碳排量由250萬噸減至191萬噸,相當於1,504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
基本工資明年調整,經濟部昨晚邀集受疫情打擊的內需產業開會,正式提出基本工資配套補貼措施。初步只要商業服務業今年11、12月業績比去年同期衰退15%,就補貼月薪2萬5200元以下者每名1000元、時薪者560元。不過業者對以年底業績當門檻表示「無法接受」,痛斥如此就不用玩了!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日前決議,明年元旦起,基本工資從現行月薪2萬4000元調漲至2萬5250元、時薪由160元調至168元,調漲幅度約5.21%,疫情受創的內需產業發出哀號,因此經濟部與勞動部研議對雇主提出差額補貼。時薪者每月補貼560元昨晚經濟部找來商總、工總、中小企業總會、工商協進會、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中華民國糕餅公會等,討論補貼措施。經濟部表示,雖然月薪調漲了1250元,但並非每個雇主都是剛好發給員工最低2萬4000元,最後與勞動部討論決定,對投保薪資級距2萬4000元至2萬5200元的員工,每名每月定額補貼1000元。經濟部強調,如此已經是補足差額的8成。至於時薪部分,如投保薪資在2萬3100元以下者,視同部分工時員工,每月補貼為560元。相關補貼從明年1月一直到6月,持續半年。經濟部預計11月定案但與會工商界人士表示「無法接受」,首先是補貼行業的部分,製造業表態也有受傷產業,也需要補助;另以11、12月的營業額較去年下滑15%當基準門檻,根本就不用玩了,因為服務業最嚴重時期是5到9月。對業者反彈聲音,經濟部表示,到底是以11到12月,還是三級警戒期間月份當基準,以及是否虧15%才給補貼等,因業者還有不同意見,全案尚未核定,還要進一步討論。經濟部預計修正後於11月定案,預估明年起,符合補貼業者可向經濟部申請,就會按補貼員工數將金額匯進雇主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