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林頓坦言「早知道普丁會入侵烏克蘭」 他曝12年前對話洩盤算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去年2月發動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目前已超過1年2個月,整起戰事依舊沒有結束跡象,對於普丁揮軍烏克蘭,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近日在一場訪談中表示,早就知道普丁「遲早入侵烏克蘭」。柯林頓4日在紐約一間猶太社區中心談及與普丁的對話。《衛報》報導,柯林頓4日和妻子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在紐約猶太文化與社區中心「第92街Y」(92nd Street Y)的公開場合上透露,他在2011年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年會上與普丁交談,當時對方就提到,「普丁告訴我,他不同意我和前俄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達成的協議,也就是如果烏克蘭放棄核武,他們就會尊重烏克蘭的領土」。普丁宣稱,葉爾欽簽署「布達佩斯備忘錄」的行動從未獲得俄羅斯國會(Duma)表決支持,「我不同意它也不支持它,我不受它約束」,柯林頓表示,「從那一天起,我就知道這(入侵烏克蘭)只是時間早晚問題」。柯林頓透露,2011年他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對話後,便認為普丁出兵烏克蘭是「遲早的事」。所謂的「布達佩斯備忘錄」,是烏克蘭、白俄羅斯及哈薩克同意放棄前蘇聯繼承領土上的核武,交換條件是確保三國領土和主權「在現有邊境內」獲得尊重。當時,葉爾欽、前英國首相梅傑(John Major)和柯林頓也以第三方擔保國的身分簽署協議。普丁上任後,曾於1999年和2008年分別對車臣和喬治亞發動入侵,他在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後,聲稱俄羅斯不受布達佩斯備忘錄約束,是因為烏克蘭當年爆發「廣場革命」(Maidan Revolution)以及基輔政府改朝換代,代表烏克蘭已經成了不同國家,「就這個國家而言,我們沒有簽署過任何強制性文件」。不過《衛報》也點出,柯林如今揭露這段對話也引發外界質疑,也就是歐美對於2014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攻擊烏東頓巴斯的行動,是否應該做好更充分準備。柯林頓透露,2011年他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對話後,便認為普丁出兵烏克蘭是「遲早的事」。(圖/翻攝自推特)

烏克蘭考慮和俄羅斯斷交 外長受訪親吐:後悔當年放棄核武
俄羅斯單方面承認烏克蘭東部兩個分離地區獨立地位,同時駐軍在當地進行所謂的「維和任務」,此舉等同讓俄烏衝突浮上檯面,對於俄國的做法,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22日表示,目前已考慮和俄羅斯斷交的可能性。俄羅斯總統普丁。《路透社》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丁21日正式承認烏東的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PR)以及頓內茨克人民共和國(DPR)為2個獨立共和國,並且簽署31項內容、為期10年的條約來維持在地的和平,俄方和2個獨立國有權利在彼此領土設置軍事基地,此舉形同莫斯科出兵包圍烏克蘭周邊。針對俄方的做法,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22日凌晨發表演說表示,烏克蘭仍希望透過外交途徑化解危機,同時準備長期堅持下去,他也強調,「我們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我們不怕任何事和任何人,我們不欠任何人,也不會把東西讓給任何人」。澤倫斯基19日時曾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就表示,他希望西方各國能注意到當年烏克蘭是犠牲核武器在換取國際安全保障。澤倫斯基還透露,目前基輔方面也在檢視、研究烏俄外交關係,他同時呼籲俄羅斯、德國和法國的領導人召開緊急峰會,並敦促盟友對莫斯科採取行動。澤倫斯基19日時曾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就表示,他希望西方各國能注意到當年烏克蘭是犠牲核武器在換取國際安全保障的,他並指出,若烏克蘭得不到保障,那麼西方各國等同違反了1994年烏克蘭簽定的《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Budapest Memorandumon Security Assurances)。回述當年前蘇聯在1991年解體之時,當時的烏克蘭握有蘇聯大約1/3的核武,包括176枚洲際彈道飛彈、1240枚核彈頭,還有約5000枚的戰術核武,數量遠超過中國大陸、英國和法國的存量,是當時全球第3大核武擁有者。不過在美國出面與脫離蘇聯的烏克蘭斡旋,希望基輔主動交出核武器和戰略洲際彈道飛彈,而烏克蘭確定放棄核武,成為《不擴散核武條約》的條約國,當時,基輔也提出交換條件,那就是各國要保障烏克蘭的安全,必要時甚至提供軍事協助。烏克蘭的外交部長庫列巴。未料烏克蘭在2014年爆發克里米亞危機,烏克蘭看不到任何軍援,這令基輔方面感到失望。如今俄烏危機升溫之際,澤倫斯基再次提起這項協議。他認為,根據布達佩斯備忘錄的第4條,當烏克蘭面臨擁有核武侵略者的威脅時,聯合國安理會應採取行動提供援助。包括烏克蘭的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在接受美國《CBS新聞》訪問時更直接表示,「烏克蘭當年不應放棄核武」。他甚至直接點名美國在某種程度上「對不起烏克蘭」。根據庫列巴的說法,烏克蘭放棄了核武,然而承諾給基輔的安全保障卻未實現,「因此我認為,某些國家應該要對此有責任感,並努力為烏克蘭找到正確且有效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