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晶新全球化1/庫存壓力燒到上游材料端「長約鬆動」 徐秀蘭2023年祭策略力拚成長
「Doris(徐秀蘭),我們尊重所有LTA(長期合約)內容,但可不可以讓我們微微調整?」世界前三大矽晶圓供應商環球晶(6488)董事長徐秀蘭在2023年元月第一場媒體聚會中坦言,半導體產業的去庫存風暴已從終端向上燒到材料端,同時她也嗅到了新機會,「相信是正成長的一年。」兔年還沒開始,環球晶就面臨客戶需求變弱,「公司自去年12月開始陸續接到客人要求,商議更有彈性的履約方式。」徐秀蘭一本實話實說,不諱言半導體產業存貨壓力已經從終端產品、IC設計蔓延到材料端這邊。身為晶圓關鍵材料「矽晶圓」供應商的環球晶,正在風口上。面對供應鏈接連的不平靜,去年營收首度衝上800億的環球晶女掌門人,已做好準備。「2022年我們把供應韌性最大化、同時是營運RECORD BREAKING(破紀錄)的一年」,2023年還沒開始就看到壓力,「好的壞的同時發生,都在面對處理,可能第一季或上半年需要配合客戶需要,給予彈性調整及協助。」在徐秀蘭眼裡,半導體產業今年有來自需求和成本的四大壓力,她也從中看到機會,順應市場新節奏,配合客戶積極調整,一步步強化環球晶的營運韌性。首先,終端市場需求轉弱,「手機、消費性電子需求變弱,汽車、半導體、能源方面的功率元件WAFER幾乎沒影響。」徐秀蘭說,客戶要求稍延遲出貨、或是更換產品組合,「來得及就可以換,已經做下去就沒辦法」。手機、消費性電子需求變弱,圖為Apple iPhone14開賣盛況。(圖/黃鵬杰攝)這波去庫存風暴中,供應商最怕接到客戶砍單或下調出貨的通知。徐秀蘭卻冷靜分析,眼前要求調整出貨的客人不到一半,「絕大部分客人已轉為樂觀,有些看好第二季反彈、有些是第四季,比較多是上半年保守,下半年RECOVER,2024市場復甦。對半導體長期需求仍是看好,小尺寸兩個月就不是滿載了,但大尺寸WAFER(晶圓)、FOI、FZ(特殊晶圓)、化合物半導體緊張狀況不變。」另外三個壓力影響營運成本,分別是匯率、能源、人力,「各國間的匯率走勢和通膨,都有不同狀態,尤其我們的成本以不同幣值發生,不曉得長期怎麼估。日本、韓國、台灣… 很多國家的電費都是漲價。現在人力緊缺,美國一邊建廠,找人有困難。」這位女董座說。「就算短期需求弱,長期WAFER需求不變,緊張狀況不變。去年12月都還在跟客戶簽新長約、這是要預付貨款的。」徐秀蘭在重重壓力下看到了機會,她還加碼爆料,「運費也開始大幅度下跌!」本土券商認為,半導體產業前一波下行週期發生在2019年之前,也因為庫存過高導致晶片跌價10%以上,記憶體晶片跌幅甚至高達50%,這一波下行因有疫情期間簽下的長約保護,跌幅比前次相對收斂、調整期也較短,加上台幣貶值效應放大獲利,美中科技之爭中國訂單移轉到台灣,總得來說利多於弊。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在2023年這個半導體景氣修正年,高階半導體製程的訂價策略是「保價不保量」,例如台積電今年仍會調漲產品均價6%,環球晶則希望客戶以更換產品組合因應。「2023年不是一路順遂,面臨更多情況,可預期,但幅度、速度可能是超預期的。」徐秀蘭元氣十足地說,「相信還是正成長的一年。」環球晶圓位於南韓的12吋晶圓廠,2019年落成啟用。(圖/環球晶提供)

環球晶新全球化2/張忠謀大嘆「全球化已死」 徐秀蘭以3年投資1千億行動論述「全球在地化」
全球最大的戰場,莫過於地緣政治風險掀起的美中半導體產業大戰。去年12月6日,供應全球9成先進製程晶片的台積電美國廠移機典禮上,創辦人張忠謀大嘆「全球化幾乎已死」掀議論;《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Miller)不認為「已死」而是變化中;新加坡韓禮士基金會研究員卡普利(Alex Capri)則提出,世界正經歷半導體「再全球化」。 面對這場半導體產業「全球化」新戰役中,位居上游的矽晶圓材料供應商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有另一番新見解,「在我們來看,就是全球化的腳步更夠,跟過去的全球化不一樣這是新全球化-『全球在地化』。」事實上,台積電亞歷桑那新廠移機典禮前五天,環球晶在12月1日興建12吋矽晶圓新廠,這也是睽違20多年、美國本土自有最大規格矽晶圓。徐秀蘭這番全球在地化的新論述及行動,其來有自。去年伊始,徐秀蘭接到一通電話,「環球晶併購德國世創案失敗!」她隨即啟動「3年(2022-2024年)千億資本支出」計畫,展開美國布局。併購世創失敗,環球晶得到重新定義自己的機會。徐秀蘭在1月4日的媒體餐敘中解釋,「我們要的不是世創、我們要的是成長,取得世創是方法一,另一個方法是我們自己建廠」,此後亞洲、美洲、德國,都有環球晶的矽晶圓生產基地,「這比在某個國家有一個超大生產基地,是不一樣的感覺,希望客戶會覺得,我們是『本土』公司」。環球晶圓美國德州新廠,在2022年12月舉行動土典禮,新建12吋矽晶圓產能。(圖/翻攝自環球晶圓官網)更重要的是,去年俄烏戰爭及大陸清零防疫政策等變數下,全球晶片缺貨及供應斷鏈,使得與大陸為鄰的半導體重鎮台灣,成了歐美口中頭號「地緣政治風險」,傾全力要分散半導體全球供應鏈中的風險。置身其中的徐秀蘭自然也緊盯此一大趨勢,「我們看到GEOPOLITICAL(地緣政治)問題壓力越來越大,發覺競爭力要放在如何DIFFERENTIATE(差異化)環球晶圓、跟已經做的很棒的同業差異化,就是把供應韌性最大化,不管從疫情氣候地緣政治戰爭哪一個面向,都必須做一個新的全球化,環球晶這個名字所賦予的『環球』經營能力。」徐秀蘭接著說,「我們本來在9個國家就有17個半導體工廠,加上美國GREENFIELD是18個,跨三大洲都能直接供應12吋矽晶圓,韌性更強。」至於投資人最關切的在美設廠能拿到多少補助?「還沒有最後定數,聯邦、州政府都會申請」。」徐秀蘭回答。半導體產業業內人士與專家告訴CTWANT記者,「環球晶率先響應,發揮『在美製造』的示範效應,高度配合政策,客戶與訂單相對明朗,能拿到的補貼應優於預期。」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圖/報系資料照)美國為要振興半導體產業,去年八月端出的《晶片法》,預計今年春季開始啟動補助程序。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晶片法》補助總額527億美元,半導體製造業者能申請額度僅330億美元,且由台積電、環球晶、英特爾、美光、三星等依新建產能規模分食,「因為額度有限,要盡早開始動作,實際成果有利申請國家補助。」台積電、環球晶已移機、動土。由於晶圓廠赴美製造成本,比在亞洲高出50~30%,因此如何節省成本至關重要。一位半導體工程師向CTWANT記者解釋:「12吋矽晶圓能夠有效幫助晶圓廠提升生產效率、較8吋增加125%,換個角度就是減少成本。」環球晶的美國廠擁有12吋、最大矽晶圓產能,因而握有台積電、英特爾等客戶長約訂單。環球晶及台積電赴美設廠會否侵蝕獲利?「兩家公司在美產能,對總產能占比在3%以內,且有一年的長約保護、在短時間優化學習曲線和優異的成本撙節能力,獲利情況應不會太差。」一位半導體業內人士說。環球晶高層則透露:「經比較,美國的水、電、土地成本,是最便宜的。」美國設廠主要挑戰在於人力,尤其在施工營建工人及後續廠務人員的招募工作上,公司坦言有難度:「不過,延遲2、3個月,也配合半導體景氣修正的節奏。」接受《晶片法》補貼的先進技術公司10年禁赴大陸設廠的禁令,是否影響環球晶?「這對晶圓廠會限制製程、影響大,對矽晶圓產業影響很小,矽晶圓對政策敏感度相對低。」徐秀蘭解釋。台版《晶片法》才剛通過,環球晶的中國、日本廠也都能申請補貼。看來全球在地化的新秩序中,徐秀蘭已提前站穩有利位置。

環球晶新全球化3/赴美設半導體廠不設太陽能廠? 徐秀蘭自揭一關鍵理由
中美晶董事長徐秀蘭,去年逆勢繳出漂亮的成績單,中美晶本業太陽能營收破百億,矽晶圓材料製造商環球晶則破700億,年成長15%。然而,兩家營運策略步伐互異,環球晶快速布局全球,中美晶卻固守台灣,「太陽能不像半導體,半導體利潤相對比較多。」徐秀蘭自揭關鍵理由。被問及中美晶的太陽能電池是否在美國生產,她分析中美晶到美國設廠,確實比同業有優勢,因為子公司環球晶已在美國布局:「環球晶在美國德州的生產基地有142英畝,足以容納中美晶」,「美國太陽能發展有相當潛力,當地建置量有20幾GW,未來目標擴充到50~77GW,有需求、有客戶,政策也歡迎,有很多邀約機會。」但對於是否必要,她分析:「我們對通路不熟悉、生產矽晶圓的人力已經很緊、製造成本比亞洲高,太陽能一直薄利,不像半導體相對比較多利潤,是不是MAKE COMMERCIAL SENSE(有商業意義)還要細算。」她謹慎應對:「如果美國客戶有特殊設計需求,會從台灣製造、送出去。」各國政府積極追求再生能源所帶來的安全性及環境效益,持續推行零碳排政策,太陽能產業發展可期。(圖/翻攝自中美晶官網)中美晶在台灣製造具有多項優勢,徐秀蘭也認為台灣應該好好發展太陽能產業,「台灣的化學和光電半導體有雄厚基礎,島嶼地理環境又是一個濕度高、多颱風的實驗場域,可以做很好的太陽能元件。」她還點出,太陽光電進口模組放到台灣,受風承壓力不夠,品質較好的本土模組,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然而,依經濟部統計,2022年1-11月太陽電池進口值9000萬美元,9成以上進口來自東南亞,以泰國、越南占比分別為72.8%及11.9%。業內人士向CTWANT記者透露,「雖然法令規定,陸製太陽光電電池及模組不准輸入,但出於成本考量,仍有案場使用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電池,那是透過第三地、洗產地的產品。」徐秀蘭向太陽能系統商喊話,愛用國產太陽能電池,表示單純比價是中國電池勝出,但品質較無法承受天災,更重要的是,一旦查出中國電池依政府規定案場要拔表、不能繼續經營:「現在進口量壓力非常大,市場因進口侵蝕變小,對本土太陽能產業來說,輕則不敢投資、重則產生很大就業壓力。」中美晶業務涵蓋儲能、太陽能電池。(圖/翻攝自中美晶官網)儘管如此,徐秀蘭仍看好再生能源將迎來新一波成長。因各國政府積極追求再生能源所帶來的安全性及環境效益,持續推行零碳排政策;行政院2022年公布「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台灣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在2030年增至45~46GW,其中做為主力的太陽光電將佔31GW。展望2023年,中美晶女董心有大志地說,「除了希望TOTAL OUTPUT(總產出)做更大,同時,希望把綠電生意比重加高,做綠電銷售,希望一邊創能、一邊儲能、未來希望賣綠能!」

晶圓女王徐秀蘭1/這位新出爐的富比士亞洲商界女性領導人 「跟員工一起坐經濟艙」
美國為要將半導體供應鏈「去台化」及力推「本土化」下,台積電(2330)在亞利桑那州興建12吋晶圓廠(Fab 21)預計12月6日新機進駐,CTWANT記者調查,環球晶(6488)在德州謝爾曼市蓋的12吋矽晶圓廠也將在12月動土,這樁50億美元(合台幣1550億元)的投資案,也讓人稱「晶圓女王」的環球晶董座徐秀蘭被選為「2022富比士亞洲商界女性領導人」之一。這是《富比士》2012年首次發表亞洲商界女強人排行榜以來,第4位台灣女企業家上榜,前兩位是2012上榜的王雪紅與王效蘭,王雪紅為台灣經營之神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二房三女,她創辦宏達電(HTC),在手機市場一度打敗蘋果與三星,王效蘭則是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之長女,復興法國百年品牌LAVIN,三年後、2015年,則是上銀科技總經理蔡蕙卿上榜。上銀總經理蔡惠卿、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分別獲選2015年、2012年富比士亞洲商界女性領導人。(圖/報系資料照)睽違6年後,由徐秀蘭上榜。《富比士》指出,徐秀蘭在2008、2012、2016年三次完成關鍵併購,令環球晶實力與日商信越、勝高比肩,今年更主導影響世界科技發展基礎-矽晶圓的產能,應對疫後新變局。她也是繼王雪紅、帆宣董事長高新明之後,第3位台灣高科技名女人。對於被冠上亞洲商界女強人殊榮,徐秀蘭仍如常工作,環球晶內部不少員工向記者透露,「我們都好崇拜她!」「Doris(徐秀蘭)在公事精準判斷且成就斐然,但態度親切,經常鼓勵女性同仁並給予升遷機會,不少女性員工視她為ROLE MODEL。」一位公司內部主管表示,男員工則覺得,「Doris和氣,工作氛圍非常好,但公事上她絕對高標準,對自己要求更高。」「我們上班時,董事長已經在辦公室,她中午多在辦公室裡、很少用餐,我們下班時她也還沒離開。」晶圓女王徐秀蘭,被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親自致電,考慮赴美設置環球晶生產基地。(圖/報系資料照)徐秀蘭生於新北市三重,輔大畢業後赴美攻讀,取得電腦科學碩士後返台,1998年、當時37歲的徐秀蘭在華強科工作,被中美晶大股東孫鐵漢延攬加入中美晶,擔任業務協理的她提出「希望把中美矽晶經營成晶圓廠裡的台積電」,獲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賞識與重用。2011年,環球晶從中美晶獨立,由徐秀蘭任環球晶董座, 2020年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退休,由徐秀蘭上為,成為中美晶集團女舵主,同時間,中美晶營收從2011年的175億元到2021年增為688億元,十年翻三倍,同期間,每股稅後純益(EPS)更是從1.02元增為10.54元,足足增長九倍,環球晶表現不遑多讓,年營收由2013年的156億元到2021年增到519億元,同期間EPS則從6.14元拉高到22元。儘管身為集團董事長,要處理環球晶、朋程、宏捷科、兆遠、台特化等多家公司事務,徐秀蘭有多位秘書,但她親力親為,自己開車上下班,中午也不用特別幫她準備餐點,更不必幫她背包包,她出差時跟員工一起坐經濟艙,有時候日本行程甚至一日來回,員工透露徐秀蘭「節省,而且超級認真工作」;在併購日本廠GWJ後8個月徐秀蘭就學好日文,更展現驚人的學習力,也刷新日本人對女性CEO的看法。環球晶一度考慮將新廠設在南韓,但最終花落美國德州,朝鮮日報因此大篇幅報導,批評美國將環球晶搶走的行為「不顧盟友關係」。(圖/翻攝自網站)中美晶與環球晶每年自辦4次法人說明會、櫃買中心4次業績發表會,還有每年1次股東會,徐秀蘭都親自主持,向投資人仔細說明,「全球經濟壞消息非常多,高能源價格、地緣政治、俄烏戰爭、疫情風控、通膨、利率上漲、匯率波動… 這些都是市場上很大的不穩定因素」,徐秀蘭在10日的法說會直白地說,「對環球晶來看,很少有這麼多壓力和壞消息發生在同一時間」,不過,「環球晶的資金管理跟成本都有競爭力!」身為世界最大矽晶圓供應商之一的徐秀蘭沒在怕,「2023年幸運在營運有長約、預付貨款保護住,比較後面才受影響,跟客戶做長期合作,各種變數對經濟跟民生的影響大到什麼程度,都小心在看。」

晶圓女王徐秀蘭2/一通電話遭攔胡 師父盧明光讚:「美國矽晶圓沒有12吋這麼大的,環球晶是第一個」
對台灣科技業而言,2022年的頭條大代誌就是以美國為首的全球供應鏈去台化,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不但要在美國蓋5奈米廠,還要再蓋3奈米廠,就連提供晶圓的「矽晶圓」一哥環球晶,也同步前去。不同的是,台積電早在川普總統時代就高力度邀約,環球晶則是今年中的「一通電話」後定案。環球晶這次赴美設廠過程有些曲折,還惹來韓國媒體怒議。環球晶原計畫1300億元併購德國晶圓大廠「世創」(Siltronic),但今年1月底失敗,隨後啟動備案到其他國家設廠,不料6月就拍板砸50億美元赴美設廠。此一轉折,直到9月初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受訪時才揭開謎底,雷蒙多披露通話過程中徐秀蘭曾提及,「南韓設廠的成本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雷蒙多則回應,「我們會計算看看」,南韓媒體獲悉此事後,據以痛罵美國,「台灣投資南韓的50億美元 美國長官一通電話就攔胡」。面對德國投資失利及落腳美國的轉折,被徐秀蘭尊為導師的中美晶集團榮譽董事長盧明光告訴CTWANT記者,「因半導體已經被視為『國防與政治基礎工業』」。擁有30年資歷跨國收購16家企業經驗的「併購天王」盧明光,就收購德國世創失利一事,他分析,「這項併購案已經通過7國的反托拉斯法,也經過最嚴格的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FTC)、中國市場監管總局核准,兩邊公司股東也都同意,但最後是被德國經濟部官員拒絕。因為中國對台灣不放棄,他們覺得世創留在歐洲最好!」德國矽晶圓廠世創(Siltronic)。(圖/翻攝世創Linkedin)至於赴美設廠,盧明光說,「英特爾、台積電… 很多晶圓廠要在美國製造,美國的晶圓廠會越來越多,但目前在當地的矽晶圓還沒有12吋這麼大的,環球晶是第一個。」環球晶的到來,對於目前矽晶圓高度仰賴進口又急欲重振本土產業的美國,完整了最重要的一塊供應鏈拼圖。目前環球晶在美國已經有兩個子公司,對當地並不陌生,德州廠更是在子公司GlobiTech旁邊。被問及會不會去看美國新廠動土,盧明光笑說,「我已經是退休的人、只是董事,一切由徐董事長Doris處理」,充份展現對徐秀蘭的信任。在美中科技戰之下,美國大舉開闢「先進半導體製程」新戰場,以《晶片法》527億美元(超過台幣1.6兆元),不但補助自家的英特爾、NVIDIA、三星、德州儀器等半導體製造商在美設置先進製程,也力邀台積電等,而晶圓材料「矽晶圓」大廠環球晶的到來,則獲美國官員「美國晶片產業因此完整」、「Game Changer」的高度評價。台積電赴美亞利桑那州設新廠,加大上游矽晶圓環球晶也到美國設置產能的重要性。(圖/取自台積電影片)不過,併購德國世創失利,讓徐秀蘭為「很貴的一堂課」付上不少學費,除了支付世創5000萬歐元的交易終止費後,「手上持有的一部分世創股票,隨歐洲全球股價大跌,雖然沒有現金流出,我們也要認列股票跌價損失… 」,環球晶今年第三季EPS22元,沒有認列股票跌價損失的話,能達到40.89元。一位產業購專家指出,外資對地緣政治的顧慮越來越明顯,尤其烏克蘭與俄國開戰,所引起的能源危機以及通膨現象,全球深受其害;在中國與台灣關係上,中國總書記習近平開啟第三任期後,反應個人權力更加穩固,便有第四任期、2027年可能用攻打台灣「秀肌肉」的說法,「一切只是推論,但這已令外資非常緊張」。尤其美國對中國半導體限制,從技術、軟體、設備到人才步步進逼,「嚴謹檢視後,美國對中國半導體限制,對環球晶影響非常小,很幸運沒有太大影響」,一如徐秀蘭日前法說會上所言,「一切FOLLOW國際行事準則,對所有客戶等同尊重,不會歧視任何國家,全力支持客戶」。在動盪的政經局勢,這位晶圓女王照樣跨步前行。

晶圓女王徐秀蘭3/她領著台廠跑上「新賽道」 分析師:有助爭取化合物半導體話語權及商機
「化合物、或第三類半導體,都是越來越受矚目,需求越來越高,碳化矽、氮化稼客戶下單量增加、設計應用到越來越多產品裡,尤其碳化矽拉上來很快,最主要在電動車、淨零排放這些能源效率要提高的,目前看來市場強度非常高」,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在11月10日法說會上,揭示了晶圓產業「新賽道」。 事實上,早在去年4月,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成立「台灣化合物半導體及設備產學聯盟」,在PIDA董事長邰中和力邀之下,徐秀蘭擔任第一屆主委。「這可以看出她在這方面的企圖,協會沒有官方色彩,尤其利於建構民間合作的話語權、爭取商業先機」,資深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陳子昂告訴CTWANT記者。陳子昂進一步分析,環球晶併德國世創破局、台海開戰美國先撤台灣半導體工程師、甚至半導體供應鏈「去台化」等傳言或威脅,都凸顯台灣在先進科技的重地位,但他直言,「供應鏈無法去台化,但台廠一定要走出去,非官方機構就是最好的管道,看好徐董事長可協助化合物半導體新領域在目前亂局之下持續發展」。6吋碳化矽晶圓。(圖/報系資料照)以往的晶圓材料多為矽,化合物是一個新領域,但製程技術門檻較高,目前台廠在化合物半導體積極佈局者有鴻海、聯電、強茂等公司,其中,中美晶集團布局最久且深,環球晶擁有關鍵原料碳化矽基板、宏捷科加工、安傑特科技碳化矽IC設計、昇陽半導體晶圓再生與薄化,朋程開發能驅動電動車的碳化矽模組。環球晶也預估,「2023年純電或油電車將佔車用市場90%。電動車對高功率晶片的要求,直接帶動化合物半導體碳化矽(SiC)等功率元件強勁需求,2022年車用功率元件市值規模預估可達10.7億美元,2026年攀升到39.4億美元」。擁有赴美設廠話題、布局化合物半導體的中美晶集團,是否值得投資人關注?法人指出,現在台股是多頭反彈格局,若環球晶股價壓回5日線480.7元不破,短線有機會挑戰前高521元;中美晶股價低於年線168.2元,短線有高檔休息跡象,目前KD已經死亡交叉,惟MACD尚在正值,目前可能進行區間箱型整理,154元為短線支撐。徐秀蘭指出,化合物半導體在新能源車應用高、需求大。(圖/中新社)

富比世2022年亞洲商界女性領導人20強出爐 驚見晶圓女王徐秀蘭
在最新出爐的「2022富比世亞洲商界女性領導人」名單,赫然見到中美晶暨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名列其中,這位有「晶圓女王」美名的女性,主導著影響世界科技發展基礎-矽晶圓的產能,積極進行全球布局,甚至讓美國商務部長親自致電懇託,前往美國設廠。富比世雜誌(Forbes)公布2022年亞洲商界女性領導人20強排行榜,這次的評選標準為提出創新策略,帶領企業應對疫後新變局。富比世形容環球晶是「世界最大的矽晶圓供應商之一」,徐秀蘭1998年加入中美晶成為業務協理,因「希望把中美矽晶經營成晶圓廠裡的台積電」宏圖,得「併購大王」盧明光賞識與重用,後來環球晶2011年從中美晶獨立,徐秀蘭成為環球晶董事長,盧明光2020年自中美晶董事長職位退休後,徐秀蘭成為中美晶集團舵主。這24年來,徐秀蘭見證晶片產業榮枯,因為有她,無論半導體產業如何洗牌,環球晶始終存在,並陸續於2008、2012、2016年啟動併購,富比世形容,「環球晶的實力與日商信越、勝高比肩」。環球晶生產基地遍及台灣、中國大陸、韓國、馬來西亞、日本、丹麥和義大利,並持續擴張,美國德州廠預計將在本月動土,先前傳出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打越洋電話請徐秀蘭考慮赴美設廠,徐秀蘭在9月公開表示,那通電話僅是確認美國政府對《晶片法》的態度,和環球晶不會遭到不對等的對待,並在法說會上指出,「這是應客戶邀請前往設廠,目前德州廠產能已被預訂8成以上」,這樣已令世人了解,環球晶是美國鞏固先進科技地位的重要夥伴,跟台積電一樣。

美國CHIP4戰台廠1/台積電拉高競爭層級 環球晶棄韓赴美「確保平等對待」
今年的國際半導體展共吸引700家國內外廠商參與,共設2450個展覽攤位創下27年新高,然這次大展未演先轟動,先是8月底美國發文給晶片大廠NVIDIA及AMD,禁止將高階AI晶片出口中國,接著南韓媒體爆出「台灣投資南韓的50億美元 美國長官一通電話就攔胡」,加深半導體產業台廠的動盪。在此一詭譎氣氛下,13日的展前記者會上拋出的議題,就是南韓媒體踢爆的環球晶(6488)到美國設廠話題,接著台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大談台積電高階製程對全世界節能貢獻,不提赴美設廠補助或中美晶片戰,從地緣政治話題抽身。對於兩位半導體大咖謹慎發言,一位半導體產業人士向CTWANT記者解釋,「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左右未來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美國『CHIP 4聯盟』。」美國晶片法案兩大目標是強化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能力及封殺中國高階製程技術。(圖/翻攝自SOSOrdi.net Entraide informatique臉書)「美國推出晶片聯盟(CHIP 4)最主要的目的,本來就是要拉高美國在半導體的生產能力,同時鉗制中國高階晶片發展,尤其目前全球50%的半導體生產在亞洲,美國的比重僅有10%,美國只要想把比重拉高到20%,就等於是倍增,對於供應鏈的需求自然有很大的虹吸效應。」該人士說,這也是環球晶設新廠棄韓國改美國,以及美國對中國高階晶片的鉗制動作加大的原因。根據研究機構TrendForce研究預估,以全球各區域12吋約當產能來看,至2025年台灣占比約43%,接續為中國27%、美國8%、韓國12%;7nm(含)以下先進製程產能方面,至2025年台灣占比約69%、韓國18%、美國12%、中國1%。相較2022年的格局,顯見美國未來三年將提升先進製程產能占比,而中國則以成熟製程為主軸。意外成為全球半導體焦點的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說,「赴美國德州設廠的原因,政府補貼相當重要,另外也考量總體成本,同時美國客戶也很重要。」不過市場關注的是,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一通電話,為何就讓環球晶新廠由韓國轉向美國?徐秀蘭強調,「主要是確認美國政府晶片法案的態度,及環球晶會不會遇到不平等對待。」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國際半導體展半導體永續力論壇以錄影方式點出台積電對全世界節能的貢獻。(圖/李宜儒攝)同樣赴美設廠,在美中晶片戰中備受關注的晶圓代工龍頭廠台積電(2330),態度則耐人尋味,董事長劉德音一反6月間投書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強調台積電對美國的重要性,而是倡議「我們估計,台積電在生產半導體每用1KWh(一度電),可以為世界節省4KWh(四度電)。」在9月14日的SEMICON半導體永續力論壇,劉德音透過錄影方式以「Innovating Towards a World of SharedOptimism(朝向共同樂觀的世界來創新)」為題,發表演講。「這是台積電由董事長劉德音首次在公開場合說明台積電對於全世界的貢獻。雖然之前是因為有外媒報導,台積電為了發展先進製程,耗費台灣不少電力。」仲英財富投資長陳唯泰說,但也可以發現,台積電現在策略已經拉高層級,不再是以單一地區的生產廠商的角色,從節能角度來因應產業競爭,正好也強化了台積電的最大優勢。分析師張甄薇則指出,當晶片聯盟持續推動,美國的半導體聚落當然也會越來越大,根據研究機構預期,台灣的半導體產值比重,可能將從2021年的55%,降到2027年的40%,而美國將成長到24%。中國半導體高階技術發展若受鉗制,高速運算的發展也將受挫。(圖/新華社)

美國CHIP4戰台廠2/第三代半導體「黑馬」美握九成 鴻海台達電拚突圍
今年的國際半導體展上,化合物半導體繼續成了市場心焦點。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也指出,化合物半導體是第三代半導體市場黑馬,預計2027年碳化矽(SiC)元件市場可達63億美元,「但台廠缺乏上游原材料的生產能力。」CTWANT記者現場觀察,今年的國際半導體展雖特別成立的「化合物半導體專區」,基本上,參展廠商仍是以設備廠為主,最關鍵的上游原材料,則僅有代理商參展,直接印證徐秀蘭所言。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炯德說,目前關鍵上游基板技術掌握在CREE等少數國際廠手中,美國的Cree、II-VI及日本Rohm等,佔據了9成的碳化矽基板出貨量,成了台廠發展第三代半導體必須解決的關鍵瓶頸。回顧60年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世代,主要是以其原料來區分,第一代初期是鍺(Ge),但有容易發熱失控的問題,逐漸由矽(Si)所取代也成為主流;第二代則是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為主的三五族,具備高頻、低雜訊、高效率及低耗電等特性。而第三代半導體以碳化矽以及氮化鎵(GaN)為代表,可應用在更高階的高壓功率元件(Power)以及高頻通訊元件(RF)領域,碳化矽由於其耐高溫及高壓特性,市場最看好在電動車(EV)市場的應用,包括充電樁、電動車逆變器(Inverter)、DC/DC轉換器(conveter)、充電樁等,另還有儲能系統和工業設施。工研院電光所博士顏志泓說,因為矽基板有其效能限制,特別是現在電子產品需要的是高頻、高壓等,這些就是靠化合物半導體來解決,只不過成本還是化合物半導體最大的問題。從價格來看,一片8吋的矽基板價格約100美元,6吋的碳化矽基板價格就要3000美元,而如果是氮化鎵(GaN)基板,一片小小的2吋也同樣要價3000美元。為了成為不缺料的代工廠,鴻海也搶進第三代半導體領域。(圖/翻攝自鴻海官網 )為了搶入化合物半導體市場,除了半導體廠商外,現在連下游廠商也向上延伸布局,包括鴻海(2317)旗下鴻揚半導體宣布投資5億元取得盛新材料10%股權,試圖掌握上游原材料。鴻海S事業群總經理陳偉銘表示,SiC是電動車的重要元件,基板是SiC供應鏈的關鍵材料,不但占SiC元件成本比重高,且直接影響到元件的品質,藉由本次募資案的參與,掌握關鍵的基板供應,建立集團在SiC供應鏈上的競爭優勢,為集團在EV產業提供可靠的助力。不僅鴻海,連台達電(2308)旗下專注於氮化鎵(GaN)功率半導體的子公司碇基半導體,也宣布完成新一輪4.56億元新台幣增資,由台達電、力智電子(uPI)、中美矽晶(SAS)、日商羅姆半導體(Rohm)等注資,共同加速GaN功率半導體技術的發展。至於中國廠商在政府扶持下,也積極搶進這塊新藍海,主要競爭者有中芯國際、天科合達、三安光電、英諾賽科、山東天岳....等。目前全球導電型SiC基板供應龍頭廠為Wolfspeed,市占率高達6成,其次為羅姆(ROHM)與意法半導體(STM),半絕緣型碳化矽基板包括Wolfspeed、昭和電工(Showa Denko)、ROHM、Qorov、安森美(Onsemi)與恩智浦(NXP)等。目前全球導電型SiC基板供應龍頭廠為Wolfspeed,市占率高達6成。(翻攝自Wolfspeed臉書)

美國CHIP4戰台廠3/五大集團重兵部署 爭食電動車電源新藍海
「第三代半導體是未來各國搶占電動車、新能源,甚至國防、太空優勢,不能忽視的關鍵技術,誰在這個領域領先,誰就能在這個領域勝出,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台積電。」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炯德說,目前有台積電(2330)及鴻海(2317)等五大集團重兵佈署中。第三代半導體之所以大舉襲來,關鍵就是特斯拉(Tesla),工研院指出,原本半導體的應用都是以光為主,但是特斯拉的電動車將需求轉向,變成主要應用領域在電源部分。當需求轉向電源領域,是之前台灣比較不重視的領域,畢竟台灣所擅長仍是數位及通訊相關IC設計,對於電源相關人才也較為缺乏。為此,行政院去年也擬定推動由企業、大學共同設立3-5所半導體研發中心,預計每年新增1萬名半導體人才,協助半導體產業突破1奈米技術節點。而台灣在第三代半導體的發展現狀是「製造強,兩端弱」,產業人士告訴CTWANT記者,也就是從事代工製造的公司很多,但生產上游原物料及IC設計的公司卻不多,而相較於現在的矽基半導體,高頻電路設計需要數學、物理、電磁波理論基礎,功率IC設計需機電(機械、電子、電機)整合背景,設計人才非常稀有。環球晶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共同合作成立化合物半導體研究中心,攜手研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期能快速建立台灣的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圖/業者提供)另外,如同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所言,台灣也需要突破基板製造的技術。例如,製造通訊IC需要絕緣碳化矽基板,如果台灣有能力自製基板,穩懋和宏捷科的發展會更為快速。劉炯德說,對台廠目前已著墨數年的集團股,包括具有半導體材料優勢的中美晶(5483)集團、具備第三代半導體晶圓代工量產能力的漢民集團以及自太陽能產業轉入的廣運(6125)集團、台積電(2330)及鴻海(2317)。中美晶集團下的子公司環球晶與GTAT簽約,取得碳化矽晶球長約,在SiC與GaN的技術開發已取得優異成果,目前4吋、6吋碳化矽基板已量產出貨;另外環球晶透過轉投資世界第二大砷化鎵代工廠宏捷科(8086)、專精半導體先進製程特殊氣體的台特化、車用二極體模組朋程(8225),與生產高效能GaN功率轉換元件的Transphorm,建立材料、IC 設計、代工、封裝的垂直整合產業鏈,產品守備範圍更橫跨第一代(矽)、第二代(砷化鎵)、第三代半導體(SiC/ GaN)與特殊氣體。漢民集團耕耘化合物半導體超過10年,旗下漢磊(3707)與轉投資磊晶廠嘉晶(3016),分別專注在晶圓代工與生產磊晶材料領域,今年隨著化合物半導體應用被市場重視,漢磊與嘉晶(3016)營運也展現出初熟的成果。廣運集團旗下廣運(6125)和太極(4934)去年合作成立孫公司盛新材料科技公司,成功跨足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碳化矽(SiC)上游長晶技術領域,目前已擁有4吋及6吋碳化矽(SiC)的導電型(車載應用)及半絕緣型(5G通訊應用)及自製晶種的技術能力,其中4吋SiC已開始進入量產。台達電透過子公司碇基半導體布局加速GaN功率半導體技術領域。(圖/報系資料庫)鴻海(2317)買下旺宏6吋廠,成立鴻揚半導體,專注於碳化矽製造,同時為了完備第三類半導體布局,與SIC(碳化矽)基板廠商盛新科技簽立入股合約,投資5億元取得盛新材料10%股權。台積電在第三代半導體的進程上,也是相對領先的,包括在矽基板氮化鎵上,2020年已開發出150伏特和650伏特兩種平台。工研院指出,第三代半導體在生產製程上,除了曝光機可以共用外,基本上其他設備都需要重新建置。2021年2月,意法半導體宣布和台積電合作,由台積電為意法生產車用的化合物半導體晶片。另外,轉投資的世界先進(5347)因為擁有大量8吋的設備,也跟台積電採取相同的策略,大力發展矽基的氮化鎵晶片製造技術,以提升附加價值。

台灣半導體產值4.88兆年增逾19% 規模稱霸全球
台灣今年半導體產值來到4.88兆、年增逾19%,規模稱霸全球,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昨日出席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 Taiwan 2022展前記者會表示,台灣在晶圓代工領域的全球市占率達63%,半導體封測58%,IC設計22%,半導體不僅是台灣護國神山,甚至成為全球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成功關鍵,「台灣如果慢了,世界就慢下來」。「SEMICON Taiwan 2022國際半導體展」。 (圖/侯世駿攝)半導體被視為新的石油、重要戰略物資,全球都在爭取環球晶、台積電、聯電等到當地投資,外媒報導,環球晶原本計畫在韓國新建矽晶圓廠,但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一通電話就讓環球晶轉往美國建廠,環球晶董座徐秀蘭證實6、7月曾與雷蒙多通話,主要確認美國政府在《晶片法》態度,及環球晶不會遭到不對等對待,美國德州廠將在11月動土,韓國2個廠也在擴充。目前市場關注半導體庫存雜音,龔明鑫認為明年第1、2季可望改善;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說,有些8吋的小型客戶提出9月的貨延後到明年出,但對公司本身營運無礙;美商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董事長盧東暉預期庫存問題將在明、後年緩解,但庫存問題每5~6年就會遇到一次,屬於景氣正常循環。「SEMICON Taiwan 2022國際半導體展」。 (圖/侯世駿攝)SEMI執委會副主席、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指出,台灣過去40年半導體行業成果豐碩,目前美國進行半導體計畫經濟,但台灣完全工業自主,應思考如何因應,尤其1984年起台積電、日月光都是單打獨鬥,未來國內半導體產業應一起更上層樓、找到更大商機,此外,要選擇適合台灣生態的半導體經營模式,他建議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矽光子、智慧製造、綠能零碳排的材料、設備、軟體等配套產業。美國Chip4晶片聯盟正在籌備中,對身為全球供應鏈重要基地的台灣來說,經部長王美花認為,確保台灣維持全球關鍵與分工角色,與如何跟「志同道合」盟友合作,是台灣很重要任務。

環球晶投資南韓1,540億元 美國商務部長1通電話全都拉走
半導體晶片在歷經新冠肺炎期間的晶片荒後,各國開始佈局在國內設廠,台灣的半導體大廠環球晶(6488)2月在德國投資失利後轉向南韓,預計投資50億美元(約新台幣1,540億元),但美國商務部長1通電話,就讓環球晶轉向美國設廠,讓韓國媒體相當不滿,認為競爭關係下沒有同盟。南韓《朝鮮日報》的「台灣投資南韓的50億美元 美國長官一通電話就攔胡」報導中,引述了《華爾街日報》的採訪美國商務部長Gina Raimondo的內容,指出在6月時,全球第3大半導體廠環球晶鎖定南韓準備投資50億美元,但Raimondo致電給環球晶執行長徐秀蘭,雙方聊了1個多小時。當時徐秀蘭向Raimondo表示「在南韓設廠費用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而Raimondo直接說道「We will make the math work(我們會配合你們全部工作)」,結果2週後,環球晶宣布在美國德州投資50億美元,將可創造1,500個工作機會。南韓媒體認為美國通過《降低通膨法案》,排除在美國以外生產的電動車,雖然晶片法案中三星語SK海力士有獲得補助,但無法在大陸投資;Raimondo拉走50億美元的投資只是為了確保經濟霸權的核心技術,即使是同盟關係,在先進技術上美國也不會讓步。對此南韓外交部在吃了啞巴虧後也只能出面緩頰,表示環球晶到美國設廠主要是成本考量,而先前環球晶早在南韓斥資2億美元興建2個半導體廠。

環球晶併世創功敗垂成 謝金河擔憂台積電歐洲蓋廠可能性
針對環球晶(6488)併購德國矽晶圓廠世創Siltronic,最後功敗垂成,將執行擴產計畫,董事長暨執行長徐秀蘭表示事前即已規劃雙軌策略,期待能夠考慮各種選項提升技術發展與產能;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8日在臉書發文感嘆「合併不成,世創股價回到原點,所有參與這一局的全都成了輸家」。矽晶圓廠環球晶宣布,公開收購Siltronic一案於交易截止日前(2022年1月31日)未能成就所有所需之收購條件,即為未能取得所有主管機關核准,因此將執行擴產計畫。原規劃用於收購案之資金將轉為資本支出及營運周轉使用。環球晶圓預期2022至2024年度總資本支出將達1000億台幣(約36億美元),包含重大新廠擴建(greenfield)。謝金河表示,7日台股開盤,環球晶跳空低開,一開盤下跌50元,終場下跌6.61%,而被颱風尾掃到的勝高高掛跌停。這個連鎖反應牽動全球產業鏈,日本的信越,Sumco都顯著下跌。被併購不成的Siltronics則重挫到110.1歐元,在農曆年前,中國交出同意合併函時,世創的股價一度漲到141.5歐元,大約是2020年2月10日環球晶宣布收購世創,後來從125歐元拉升到140歐元的價位。現在合併不成,世創股價回到原點,所有參與這一局的全都成了輸家。謝金河並以世創破局來分析「國家主權下的矽晶圓產業」,過去環球晶的併購無往不利,如今面對半導體國家主義,花了兩年全球併購拼圖最後一哩路最後功敗垂成,未來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強化競爭力。由於這次環球晶的合併同意函,必須取得多數國家同意,公文旅行一年多,最後卡在中、德兩國,德國可能和中國玩兩手策略,據悉國內外交部門也很積極和德方溝通,最後仍由德國扮黑臉。這個否決合併世創的動作,也可能影響後續台積電是否到德國或歐洲蓋廠的可能性。謝金河並提到,併購破局後,環球晶也立刻宣布後續36億美元,約千億台幣的大擴建計劃,也保證未來EPS不會受到影響,但眼前5000萬歐元合併失敗費用事小,衝擊最大的是環球晶手上有13.67%世創股票,在世創股價大跌後,環球晶必須承擔跌價損失提列,這將影響未來獲利。

矽晶圓大廠環球晶收購世創失利 改砸千億擴建新廠
矽晶圓廠環球晶宣布,公開收購Siltronic一案於交易截止日前(2022年1月31日),未能成就所有所需之收購條件,即為未能取得所有主管機關核准,因此將執行擴產計畫。原規劃用於收購案之資金將轉為資本支出及營運周轉使用。環球晶圓預期2022至2024年度總資本支出將達1000億台幣(約36億美元),包含重大新廠擴建(greenfield)。環球晶董事長暨執行長徐秀蘭表示,即使公開收購Siltronic一案未果,我們在事前即已規劃雙軌策略。我非常期待我們現在能夠考慮的各種選項,來提升技術發展並提高產能。環球晶將考慮進行多項現有廠區及新廠擴產計畫,包含12吋晶圓與磊晶、8吋與12吋SOI、8吋FZ、SiC晶圓(含SiC Epi)、GaN on Si等大尺寸次世代產品。擴產計畫涵蓋亞洲、歐洲和美國地區的投資,總投資金額最高達新台幣1000億元,包括擴充現有廠區以及興建新廠,新產線產品產出時間從2023年下半開始逐季增加。環球晶將專注於強化自身成長,透過建立專攻次世代產品的全新產線以布局先進製程,瞄準大尺寸晶圓及化合物半導體,先進製程專用晶圓在環球晶圓的產品光譜佔比將大幅提昇,產品組合亦更加優化。新產品放量時機領先擴產浪潮,可迅速掌握終端科技創新商機、擴大領先優勢、放大營收規模並拓展事業版圖,為客戶及股東創造更多價值。

大咖憂心1/政府提2025不缺電 未來3年要企業自求多福?
四大公投結果出爐,「缺電」問題瞬間引爆開來!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說:「明年一定會缺電。」這個說法,不僅獲得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認同,台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研華(2395)董事長劉克振、中美晶(5483)董事長徐秀蘭及欣興電子(3037)董事長曾子章、華碩、遠傳等企業,也立馬跳上第一線大聲疾呼。四大公投中,「重啟核四」與「三接遷離」二項就跟「電力」有關,顯然電力問題不但攸關個人與產業發展,更是國家安全層級的重大議題。12月21日工商協進會早餐會上,林伯豐直言「能源政策必須重新檢討修正。」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回覆:「這是能源轉型的必要途徑。」2021年四大公投案中「重啟來四」及「三接遷離」二案跟能源有關,能源問題不僅影響民生,更牽動產業的發展,關係國家安全。(圖/侯世駿攝)這場政府跟企業的電力與能源對話,交集並不多。沈榮津表示,「當前能源轉型的過程是政府為確保穩定供電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相較於2025年我國核能除役後將減少387GW,預估2021至2027年間,燃氣機組即約淨增加1,450GW,新增的將高於除役的。」企業大咖們立刻聽出「問題」。「言下之意,2022年至2025年間,缺電問題仍懸而未決。」一家做電子零件的老闆吐槽說。曾子章則分析,台灣這二年不少鮭魚返鄉、新建工廠用電量大,缺電問題確實會讓人擔心。其次,依經濟部規畫,我國能源政策2025年時達到50%燃氣、30%燃煤、20%再生能源的目標,看似理想,其實不然。「不僅目前綠電建置未達標,在全球減少天然氣發電以符合減少碳排(COP26規範)之際,我國反而選擇增加燃氣,政策必需檢討,台灣未來不能過度依賴仍會排碳的天然氣。」林伯豐點出。再者,與會的一位車業老闆提問,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急需龐大能源需求,政府如何因應?沈榮津回答:「太陽光電在2025年時由目前的7.7GW增加至20GW,相信到時候可以滿足業者需求。」此番「繞道」回答,讓聽者霧煞煞。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達成減碳共識,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呼應世界趨勢,提出缺電問題必需政府與民間合作。(圖/中新社、報系資料照)該車業老闆告訴CTWANT記者,「這個意思是,等到2025年有電後,再來發展電動車產業嗎?這中間2、3年怎麼辦?電動車已在滿街上跑,而且愈來愈多(電力供給日益吃緊)。」「政府不解決眼前問題,卻一直在畫大餅講未來。」劉克振直言:「明年台灣應會缺電,不趕快想辦法解決,不然會活不下去。」尤其是大家還在準備發展電動車產業。「在綠能上來之前,台灣要怎麼渡過?政府應該要超前部署。」劉德音提出,淨零碳排是世界趨勢,缺電問題必需政府與民間合作。徐秀蘭認為,人民用選票表達對核四安全的疑慮,這也顯示台灣能源發展沒有退路,除了利用再生能源補足綠電,政府應該要有更積極作為。一家能源業者指出,重啟核能至少十年、三接也是三年後的事,以這兩件事談能源都是假議題,緩不濟急,「當前的缺電問題已是箭在弦上。」企業大咖們2022年共同的焦慮就是「缺電」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