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疫情暴增,造成「防疫險之亂」,有產險業者以「重複投保」為由陸續退件,不少業者跟進,引發軒然大波。對此,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做出回應,業者的相關做法也曝光了。繼富邦產險公告拒絕「重複投保」,不少業者也跟進,包括國泰世紀產險、和泰、明台、旺旺友聯等,基於風險控管,祭出只限投保一張的規定。據了解,和泰產、明台產等業者率先祭出「保戶只能投保一張」的規定,但當時並未引發巨大爭議,直到富邦產險宣布後,限保一張疫苗險,有賠到法定傳染病的醫療險也算,才讓風波愈演愈烈。多家保險業者紛紛跟進「拒絕重複投保」。(示意圖/報系資料照)目前國泰產、富邦產、泰豐產、和泰產、旺旺友聯、新光產,只限保一張;明台產及第一產(疫苗險)則是3張以上婉拒承保。其中,富邦產規定疫苗險、含法定傳染病的健康險,兆豐產、和泰產未將疫苗險列入計算,旺旺友聯則是,只要疫苗險商品含有施打後確診的理賠金,就會被篩入退保的標準。值得注意的是,兆豐產的疫苗險僅保障「施打疫苗之後的不良事件」及「喪葬費用」,但不含「突破性感染的確診」,因此退保篩選不包含疫苗險。和泰產解釋,純疫苗險和法定傳染病不同,不會合併考慮重複投保。施瓊華說明,許多民眾認為保險公司針對投保、續保有主張不能重複投保,是否牽涉到「複保險」問題,但產險公司防疫保單採定額給付,裡面有綜合險和健康險,人身保險不適用「複保險」,所以沒有複保險問題,「只要經核保通過,保險公司就應該就有效契約負保險責任」。然而,保險公司基於風險胃納量,做出「核保程序篩選」,不管是投保或續保,只要保險契約還沒成立前,保險公司都可以先做核保,這是商業保險常常在做的方式。
昨日公布一位4歲女童重症案例,本身無慢性病史、未施打疫苗,發病當日發燒、咳嗽,感染新冠肺炎合併腦炎及多重器官衰竭,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全台兒童確診重症累計7例,該名女童已是第3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併發腦炎個案。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表示,香港疫情嚴重也只有出現2名兒童腦炎個案,台灣短時間卻已累積3案例,他認為「不太尋常,個案數太多了」。黃立民說,以流感為例,台灣及日本兒童都易引發腦炎,但日本感染新冠肺炎的孩童並沒有腦炎案例,他建議指揮中心應盡快針對兒童腦炎案例進行研究分析。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累計3例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2位是2歲、一位是4歲,目前確實發現台灣的兒童重症染疫情形與香港有類似的地方,香港某大學的報告是指出香港僅有2例兒童染疫重症合併腦炎,但是從媒體報導搜尋,應該不只2例,指揮中心就此趨勢也找來專家討論,專家也會擔心,是不是亞洲或是東亞地區的兒童染疫,有較高的比例合併腦炎。羅一鈞表示,近期將會邀集兒童醫學、神經醫學的專家開會討論,希望可以針對兒童染疫出現中重症後,臨床上可以有共通性的處置原則。相較於成人,兒童染疫變成重症更加棘手,因為兒童無法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只能使用瑞德西韋,重症常併發腦炎,病況嚴重者致死率可達5成。指揮中心也提醒,兒童確診需就醫的5大警訊,包含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大於39度合併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或喘或胸悶胸痛、持續嘔吐或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另外,若出現以下6大表徵,包括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胸凹、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0%、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就要趕緊送急診。
疫情延燒,是否到校上課掀起強烈爭議,討論熱烈,彰化縣政府19日表示,採雙軌混合制,20日急轉彎,公布最新調整方向,高中以下學校全面採線上授課1周,縣屬國中3年級及縣屬高中3年級學生自5月23日至畢業典禮前,以不到校採線上教學為原則。彰化縣高中以下學校自5月23日至5月29日暫停實體課程,採遠距線上教學。私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補習班得參考準用高中以下學校暫停實體課程規定,惟須需與家長溝通後續補課、退費事宜。全校調整為線上教學的配套措施,一、學校教職員正常上班上課。教職員如因疫情居家隔離者或自主防疫者依照中央規定辦理。二、各級學校及幼兒園全校暫停實體課程期間,學生家庭照顧確有困難者,學校提供基本照顧服務含午餐。有基本照顧需求學生原則回原班級上課。三、學校因應學生需求得分流到校取回私人物品。四、停課期間,若遇到已排定之校園預防接種日程,仍請學童依照日程時間,到校接種,若學童因故無法到校接種,亦可自行與合約醫療院所預約,前往接種。彰化縣政府表示,在國中會考前的最後衝刺,雙軌混合制是由國中小校長會議所凝聚的共識,考量點是讓家長們決定自己的小孩是否到校上課,防疫假不列入差勤紀錄。但面對國內疫情朝向與病毐共存的階段,家長們憂心尚未施打疫苗的小孩的健康,縣政府完全理解,加上台灣已是一日生活圈,因此因應國中會考後的上課事宜,縣府教育處再次廣泛徵詢校長們意見之後,作出最新調整。
北市宣布高中以下學校下周實施遠距教學,台中市長盧秀燕19日在防疫線上記者會宣布,中市國小、國中、高中從5月23至27日暫停實體課程,實施一周遠距教學,家長如果照顧學童有困難,仍可送到學校,進行線上學習,由學校負責供餐。另,校園疫苗施打腳步將依規定期程進行,各國小、國中、高中學生可按學校排定的時間回校施打。盧秀燕強調,今(18)日全國確診突破9.1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公開預警「中南部確診個案確實有上升」的情況,並預估台灣疫情在「未來1周將達到高峰」,面對這波即將來臨的疫情洪峰,市府廣納各方意見,決定採取保護學童的預防性實體停課,全面改採遠距教學一周,同時保障學生受教權益,讓孩子不到校也能繼續學習。中市國小、國中、高中從5月23至27日暫停實體課程,實施一周遠距教學。(圖/台中市政府供)盧秀燕說,5月23至27日含前後的周末,學童有9天不用到學校,減少移動與群聚風險;高三及國三學生的遠距教學,則從5月23日起至畢業典禮前一天;幼兒園、課照中心、補習班則維持正常上課。此外,顧及到許多雙薪家庭家長,因為上班或其他因素,沒辦法陪孩子在家線上學習,有照顧上困難,仍可送到學校進行線上學習,由學校負責供餐,讓家長好好上班,孩子也好好上學。盧秀燕說,學校定期評量請依規定採行多元評量方式,不再限定紙筆測驗。她強調,雖然全面遠距教學一周,但校園疫苗施打腳步不停歇,各國小、國中、高中施打疫苗仍依規劃期程進行,學生可按學校排定的時間回校施打。盧秀燕也提到,今年國中教育會考即將於5月21、22 日登場,其中,台中市的考生有2萬6695人、規劃26個考場學校,為守護孩子,讓他們順利考試升學,台中市特別重視學校防疫整備的情況。她特地到忠明高中應試考場視察,從進入校園時量體溫動線、熱像儀測試、考場休息區及用餐規劃安排、備用試場分流措施等,也提醒同仁務必逐項檢視,多多模擬演練,力求考試順利又安全,確保考生健康安全。
國內疫情急遽上升,幾起兒童死亡案例引發家長恐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開放5至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掀起一波討論,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19日發文指出,如果孩子患有氣喘、肥胖、糖尿病、先天心臟、免疫、神經系統疾病等危險因子,確診後重症的風險較高,施打疫苗可以明顯減少重症死亡的風險。國衛院表示,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進入台灣社區,確診人數不斷增加,雖然因為國內疫苗施打覆蓋率的提升,讓絕大多數的確診者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但極少數中重症患者,尤其是兒童死亡案例,也讓家長憂心忡忡。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開放5至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國內又掀起新一波討論,讓家長遲疑到底該不該讓發育中的孩子接受新興類型疫苗。竹南國衛院所發行的《國衛院podcast》請到國衛院論壇COVID-19學術文章轉譯專家,同時擔任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以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諮詢專家的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解說現行開放施打兒童新冠疫苗的劑量調配,疫苗的保護力以及其常見與罕見的副作用,並且提供四個考量面向,讓大眾能依據各自家庭的情況評估是否施打兒童疫苗。根據指揮中心公布今年以來,各年齡層確診者的人數與佔比,12歲以下兒童的感疫風險與其他年齡層無異,雖然兒童染疫多為輕症與無症狀感染,但越來越多國家發現染疫兒童中出現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被統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依據國外數據統計,MIS-C發生機率約為萬分之3,且有3至6成患者會住進加護病房,死亡率在2~10%之間,這也是許多國家開始為5至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的原因。齊嘉鈺指出,如果孩子患有氣喘、肥胖、糖尿病、先天心臟、免疫、神經系統疾病等危險因子,確診後重症的風險較高,又或需要出入人多聚集場所、無法保持社交距離與衛生習慣的孩童,施打疫苗可以明顯減少重症死亡的風險。另外染疫後對孩童長短期的影響與後遺症、家中對染疫孩童的照護人力,以及家中是否有免疫力較低的幼童或老年人,都是需要審慎評估的依據。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90,37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90,331例本土個案及47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9例死亡,單日確診人數首度站上9萬大關。面對本土疫情持續升溫,指揮中心多次呼籲民眾,一定要積極接種新冠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提出相關數據指出,未打過疫苗者的死亡率,相較於接種過三劑疫苗者,增加了6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19日)新增59例死亡個案,單日死亡數再創歷史新高。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死亡個案中,僅有5人年紀落在50多歲、1人30多歲。其中30多歲男子,本身因有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過去接種過2劑疫苗,因接觸確診者採檢確診,最後因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過世。陳時中提醒,國內資料來計算,未打疫苗者的死亡率,比打過三劑疫苗者,增加有6倍之多,等於有施打追加劑的人,相較於未施打者,染疫後可降83%死亡率。因此他嚴正呼籲,還沒打滿三劑疫苗者,請儘速施打。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日宣布自23日起至27日,改為全面遠距上課,新北市則是遵照中央規範,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授權各校決定,並隨時滾動快速調整;對此,新北市議員參選人呂家愷今(19)日喊話,中央應該做出統一標準、提出完整配套,一定時間內不論是視訊上課或是停課都應全體一致,讓地方政府跟市民朋友好依循,減少家長們的憂心,而不是所有事情都卸責給地方。面對校園是否統一停課,或統一視訊教學,呂家愷表示,中央政府開放給地方政府衡量,地方政府則讓學校判斷決策,一個城市上上下下做法都不一樣,他質疑難道中央政府沒有想過,「有些家庭可能有兩個孩子分別在不同學校讀書?」「有些家庭的家長需要用排班的方式輪流照顧小孩?」「有些教室因為要同步兼顧實體與視訊的學生已嚴重影響教育品質?」「這樣的政策會對課後補習班、才藝班造成多大的衝擊?」「難道中央政府沒有那個肩膀,去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讓大家可以依循嗎?」呂家愷認為,即使校園維持實體上課,仍會有家長擔心危險,希望能請假、同步遠端,不僅讓老師在遠端與實體同學之間來來回回,影響教學品質,更使學生受教權益大打折扣。呂家愷呼籲,中央應趕快說清楚、講明白,做出統一標準、完整配套,一定時間內不論是視訊上課或是停課都應該全體一致,孩子需要教育、家長需要安心,為了這樣的目標,政府應該做更多。「孩子的生命不可用政策來賭!」呂家愷強調,新北國高中生目前雖部分已施打疫苗兩劑,第三劑皆未施打,更不用提近期才有機會施打第一劑的孩童們。他建議,這週末會考結束後,下週是統一標準的絕佳時間點,並每週滾動式調整,家長及老師會全力配合,也相信政府還能做得更好,期盼中央快改善,不要一意孤行,採用如此不切實際的校園防疫政策。
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新冠疫情爆發更使「少子化」雪上加霜,預測今年全年新生兒出生人數恐低於14萬人。國民黨因此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立即給予請假照顧隔離兒童的家長,比照育嬰假給八成薪,讓覺得政府有考量到家長生育養育子女的辛苦,此外,政府也應替所有兒童投保疫苗險,展現政府願意承擔生育子女疫情的風險,才能鼓勵夫妻有勇氣生養子女。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何志勇說,蔡英文總統上任後,2017年全國全年還有19萬3844人新生兒,之後人數逐年下修,預估今年只會有不到14萬新生兒,等同蔡政府執政6年減少23.8萬新生兒,相當把竹科所在的新竹市東區人口蒸發掉。何志勇表示,數字說明,台灣少子化問題在扁政府時開始明顯,到扁卸任時,年出生人口只剩19.9萬人,前總統馬英九執政後,出生數回穩,只有2010年曾因金融海嘯與虎年較不理想,卸任時年出生人口回到20.8萬人,但蔡政府執政後又「雪崩式減少」。何志勇並且引用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在推特上的說法,指日本連續11年人口負成長,這樣下去「生不如死」,日本將不復存在,但是台灣人口出生率卻比日本低,若以同樣標準檢視,是否也代表台灣未來也可能不復存在,從少子化角度看,蔡英文總統其實是「不及格」、消滅台灣的總統。國民黨副發言人周羿希指出,雖然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去年是「11年來經濟成長率最旺」的一年,但卻是年輕夫妻對未來最悲觀、最不敢生育的一年。疫情下外銷、航運業表現亮眼,但是內需、服務、觀光卻是度了整整兩個「小年」,相關產業的勞工當然更不敢生。她還說,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去年是11年來經濟成長率最旺的一年,還為生育預算增加沾沾自喜,但數據顯示,年輕夫妻對未來仍舊悲觀、不敢生育,特別是疫情下工作不穩定,政府防疫政策沒有當年輕父母後盾。周羿希批評,停課政策亂七八糟,沒有統一標準,讓她一天到晚要臨時請假,只是因為老師突然要求把小孩帶回家。此外,疫情當頭,家中有不能打疫苗幼童的父母更擔心將病毒帶回家傳染給小孩,種種考量下,家長當然不願意生小孩。國民黨因此主張,蔡政府應比照育嬰假,給予請假照顧「隔離兒童」的家長八成薪,政府也應為所有兒童投保疫苗險,由政府承擔生育子女疫情風險。此外,政府在疫情期間,應上調生育津貼,並將育嬰留職津貼由現行的半年延長至一年,並且立即提高兒童重症醫療健保給付。
過去7天以來中重症+死亡人數。昨本土個案增41死,追平單日新高,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本土重症個案有近8成死亡,專家認為這反映了「疫情之初未能及時投藥」的問題。為找出重症死亡成因,除疫苗接種情況,專家建議政府應公開死者用藥情形:若死者多未打疫苗,顯示疫苗接種率不足;若死者打了疫苗卻沒投藥,則代表藥物分配有問題;若死者多打過疫苗也有投藥,則代表醫療量能「爆了」。今年國內本土個案共累計86萬9101例,輕症及無症狀有86萬7264人、中症1428人,重症409人且有323人死亡,占總數的萬分之3.7,占重症個案的78.97%。死亡個案有146人未打疫苗,177人打過至少1劑。北市聯醫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說,台灣萬分之3.7的致死率較其他國家低,但重症個案近8成的死亡比例,反映了疫情初期,抗病毒藥物無法及時投藥的問題。當時開藥程序複雜,醫師也不夠熟練,開藥可能耗上2、3天。指揮中心5月10日宣布簡化藥物開立流程,姜冠宇指出,流程簡化後,日後的死亡情形會改善,但現在仍需經過一段死亡數較高的日子,預估確診數在5月下旬達到高峰後,死亡高峰將落在6月初到中旬,之後則會開始趨緩。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針對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除疫苗接種資訊,也應揭露用藥情形。國內採購72萬人份Paxlovid口服藥,王任賢表示數量夠,就算以致死率萬分之3的10倍計算、就算2300萬人都染疫,也不過約69萬人須用藥,因此如死者生前沒投藥,即代表藥物分配出狀況,死者用藥情形應揭露,也要深刻檢討。另對近2周70歲以上通報死亡率萬分之52,高於同時期全死因死亡率萬分之23.9,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則直指,目前通報的新冠肺炎死亡個案中,有53%來自於染疫的直接死亡以及醫療量能緊縮造成的間接死亡。
蔡英文總統執政滿6周年前夕,民進黨中常會昨邀請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就疫情專題報告。對於確診人已突破8萬人,何美鄉認為是正常趨勢,並認為施打疫苗後再加上感染Omicron,「綜合免疫力」不僅效果好、抗體也廣效、持久,是「超級免疫」;惟專家看法認為這說法,只說對一半。民進黨中常會昨在520前夕邀請何美鄉就疫情專題報告。何美鄉預測疫情7月左右達到一個高原後,會慢慢下來。她強調,有人預測感染高峰是10萬,甚至20萬,也就是全台同時到達高峰就是20萬人確診。何美鄉在中常會後受訪表示,會中蔡總統對她提到「綜合免疫力」還問說,「這個概念很重要,他們能不能借用?」非常多學者不喜歡她這個論述,好像鼓勵人家去感染,但這不是她的意思。她只是敘述一個無法改變、無法不被感染的事實。對於「感染Omicron是最好的免疫」的說法,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認同,因為目前看來疫苗無法預防感染,只能預防重症和死亡,而且大約在接種後3到6個月會失效;根據文獻指出,如果曾感染Omicron,保護力會比沒有感染的人維持更久。不過有醫師引述澳洲報告顯示,Omicron的死亡率幾乎大於/等於Delta,且年齡有明顯的2個分水嶺,分別為超過60歲長者及低於18歲的孩童,由Omicron引發的死亡率已接近Delta的兩倍。新竹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認為,感染Omicron以輕症居多,也許對很多人來說是比較安全的選擇,但「自然感染比第4劑疫苗更好」的說法僅限於年輕人,但對於老年人、免疫低下等高風險族群來說,恐怕禁不起自然感染的風險,易引發重症死亡。
今天本土確診數創新高,已突破8萬例!而死亡人數則是41人,平今年新高紀錄。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天也舉行防疫科學線上直播,他表示此波疫情已讓醫療量能拉警報,其中70歲以上族群的死亡率高於同期背景值,染疫、照護量能不足的間接死亡比例,甚至在短短2周內佔53%。陳秀熙解釋,背景死亡率代表的是與COVID-19無關的死亡,通報死亡代表COVID-19感染(直接)及醫療量能緊縮(間接)造成的死亡。在疫情前,70歲以上的通報死亡為50.3/10000,小於全死因背景死亡率192.3/10000;不過在疫情爆發之後,以4/28~5/15的區間來看,通報死亡升至52.3/10000,大於全死因背景死亡率23.9/10000,換算下來,因疫情導致的直接及間接死亡,短短2周內就佔了53%,不容忽視。陳秀熙認為,若想降低死亡,就必須解決醫療量能問題,其中包括打好疫苗增加群體免疫保護力,以及落實輕重症分流等,呼籲外界不要只關注高峰到底何時結束。陳秀熙表示,以群體免疫失效來看,80%有打疫苗、20%沒打,這80%無症狀或輕症者若還要大量居隔,反觀少部分需正常醫療照顧的高危險族群,就容易引發中重症甚至死亡。陳秀熙也提到,無論是過去的3+4或現行的0+7,應用快篩結合自動流感化監測,盡快恢復正常生活,5~6月都要滾動式修正,否則醫療照顧能量就會降低,陳秀熙建議快篩及PCR檢驗,可從醫療機構轉到社區基層,以解脫急診醫療部門的檢驗能量需求。陳秀熙也呼籲教學、區域、地區、基層醫院做好分級轉診,未來若不再把新冠肺炎當成第五類傳染病,將急診、住院、ICU分給需要照顧的病患或易感染族群,將能減少間接死亡。
校園疫情擴大延燒,立委馬文君指出,教育部宣布各大學可以直接遠距教學到學期末,反觀高國中小卻未比照辦理,然而校園確診人數高達8萬1177人,其中有五成以上發生在國小和幼兒園,且國中小以下確診數持續增加中,呼籲行政院比照去年三級警戒期間推動的「孩童家庭防疫補貼」,再次補助國民小學以下孩童及國中、高中、五專前3年身心障礙生每人新台幣一萬元,促使教育部盡快宣布國小以下學童改線上教學到暑假,避免陷入停、復課輪迴,同時更能紓解校園群聚持續擴大。馬文君指出,自從4月20日到5月15日為止,校園確診人數高達8萬1177人,其中有52%發生在國小和幼兒園,約佔4萬2千多人,全國22縣市有2440所學校或幼兒園全部或部分停課,國中小和幼兒園影響所及非常嚴重,遠甚於大學校園,而且國中小以下確診數持續增加。然而教育部依然故我,不願意比照大學直接宣布遠距教學到學期末,堅持國高中九宮格政策,而國小及幼兒園停課標準則交給各校彈性應變。馬文君批評,這種看似「彈性」,實則推卸責任的校園防疫政策,現在全國各國小以下學童,有的學校一次停課七天,復課後又因確診學生突然增加,再次停課七天﹔有的學校宣布停課三天後,又因同學確診再停三天,全國各國小及幼兒園陷入班級停課、復課不斷循環,學生心情大受起伏,老師也陷實體、同步或混合教學的無限輪迴,許多雙薪家庭的家長更是哀號,只能請無薪可領的「防疫照顧假」,家庭經濟受到影響,又得待在家裡陪伴孩子線上上課。馬文君表示,高中、大學的學生有施打疫苗,但國中小以下學童現階段施打疫苗少之又少,明眼人都知道,在疫情大爆發的時刻,該保護的應該是沒有接受完整疫苗接種的國中小以下學童,教育部只管各大學可以直接遠距教學到學期末,國中小卻未比照辦理,說穿了,教育部沒有擔當,不敢在行政院會議上大膽進言,要求國中小以下學童直接遠距教學到學期末,因為此政策一開,有高達7成5的家長必須請無薪可領「防疫照顧假」來照顧學童,很多家長幾乎已經沒有無薪假可請,這樣一來造成家庭龐大經濟壓力,反而吞噬已經欲振乏力的中央防疫政策。因此,馬文君主張比照去年三級警戒期間,行政院推動「孩童家庭防疫補貼」,補助國民小學以下孩童及國中、高中、五專前3年身心障礙生每人新台幣一萬元政策,促使教育部盡快宣布國小以下學童暫停實體上課,讓幼兒園、小學停課改線上教學到暑假,再搭配家長請領每人一萬元的補貼政策,讓家長安心放心向公司申請不支薪的「防疫照顧假」,讓家長照護孩童時不會有經濟壓力的後顧之憂,更能紓解快不堪負荷校園群聚擴大。
隨著確診數增加,指揮中心雖將匡列隔離者縮到僅限同住家人,但衛生單位還是人力吃緊,因此指揮中心16日宣布,只要打過3劑的民眾(約64%1466萬名),一旦遇到家人確診,也不用3天居隔,快篩陰就可出門,自主防疫7天,也就是17日起「確診者同住家人,只要完整接種3劑得採免居隔的『0+7』政策」。台北市第12期疫苗預約系統,17日上午9點開放預約,共提供7萬6252劑總預約量,其中包含政府所採購的首批成人BNT疫苗。而系統開放30分鐘已預約完成1萬172人,其中BNT疫苗更佔一半以上,開放不到3小時接近中午,1萬611劑BNT更是全數預約額滿。副市長蔡炳坤指出,北市疫苗預約系統第12期今日上午9點起開放預約,提供莫德納疫苗6萬2751劑,其中包含6525劑供6-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1萬611劑,及高端疫苗2890劑,共計7萬6252劑總預約量。蔡炳坤繼續表示,由政府所採購的首批成人BNT疫苗185.7萬劑9日來台,北市率先納入疫苗預約系統,提供12歲以上預約第1、2劑以及18歲以上追加劑,與莫德納疫苗不同的是「全劑」接種,至於12到17歲青少年追加劑接種,將另行規劃安排。蔡炳坤分析,Moderna 與BNT都屬於mRNA疫苗,同樣受到民眾的青睞,只因Moderna 疫苗一直都有,接種者眾。至於BNT疫苗只有去年鴻海、台積電與慈濟等三個民間團體所送1500萬劑,打完後就空缺到現在,顯見很多人等待已久,才會快速額滿。沒想到起0+7政策才剛要上路,下已有對策,台大前兒科醫師、YouTuber蒼藍鴿在「蒼藍鴿的醫學天地」臉書寫道,「醫學上,因為自身疾病而不能打疫苗的人占非常少數,通常患者走出診間的結論就是「醫生說我有XX病,不適合打疫苗。其實只是自己不想打而已」,然而就在指揮中心宣布最新的隔離政策後,「又有一堆人衝來打疫苗了」,當天下午晚上疫苗診直接爆量,讓蒼藍鴿有感而發,「原來隔離3天比『疫苗副作用』可怕的多,看來所謂的疫苗副作用真的還好」。蒼藍鴿就感嘆,「相較於疫苗副作用,隔離3天可怕多了」。台大前兒科醫師、YouTuber蒼藍鴿感嘆在指揮中心宣布最新的隔離政策後,「又有一堆人衝來打疫苗了」。(圖/翻攝自臉書)
前銀行理專周勵宏,為彌補投資金融商品虧損,挪用6名VIP客戶存款共2.83億多元,且住豪宅、買名車到酒店尋歡,被稱為「最貪理專」,一審遭重判10年6月,案經上訴,周男律師聲稱因疫情嚴峻,看守所已有確診病例,擔心影響周健康,向台灣高等法院請求以重金交保或赴警局報到取代羈押,但合議庭認為,周涉犯重罪,迄今否認犯行,有必要繼續羈押,而且疫情嚴峻,世界各國已朝向與病毒共存,在監所外亦有染疫風險,裁定駁回。檢方指控,42歲周男自2009年1月起,向客戶推銷金融商品、協助投資,以方便作業為由要求客戶在空白出款單用印或簽名,實際上卻以「螞蟻搬象」方式,偷偷把錢輾轉匯進自己戶頭,直到有客戶反映帳戶約1000萬元不翼而飛,銀行報案,全案才曝光。起訴指出,周因投資期貨失利,挪用客戶存款,除填補個人財務黑洞,還大方支付女友的生活開銷、到酒店尋歡一擲千金,出入以保時捷等名貴跑車代步。檢方認定,周男總共A走6名客戶2.83億餘元,台北地院一審去年判刑10年半。周男律師聲稱,他在國內有固定住居所,無外國籍及國外資產,親人均在國內,他曾與他人聯繫移民、換護照,是擔心案發後,日後在國內難找工作,而與朋友討論案件結束後規畫,沒有資力移民逃亡,加上看守所疫情爆發,已有確診病例,身體健康面臨隱憂,請求合議庭以向派出所報到,或高額保證金,代替羈押處分。合議庭認為,周案發後確有向人聯繫、諮詢如何投資移民、取得護照等事宜,另與親友討論如何脫產以保留犯罪所得,或要求他人拒絕提供資料以拖延案件調查,甚而表達絕對不會償還款項想法,顯見企圖逃亡、保留犯罪所得之主觀意念極為強烈。由於周涉犯重罪,至今否認犯罪,全案尚未審結,有繼續羈押必要。合議庭認為,我國新冠疫情逐漸升高,每日本土確診病例已達數萬,無論在監所內外或有無施打疫苗均有染疫風險,以及疫情較早爆發的歐美國家中,己不乏有達群體免疫,朝向與病毒共存事例者,且監所對確診輕症者能進行診治及隔離,中重症者亦可戒護就醫,周男聲請具保停押沒有理由,裁定駁回。
疫情狂燒,目前大學生確診人數比小學生少,但教育部卻僅開放大專院校可全面遠距教學到這個學期末,小學生卻只能當班級內有人確診時,才暫停實體上課三天,引發家長質疑教育部,不願硬性規定小學生也能遠距教學,恐怕是擔心上班族家長照顧問題,是否需替小學生請防役假也陷入兩難。立法院法制局一份最新報告則建議高中以下學校應停課到五月底。該報告引用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在4月底最新研究顯示,兒童及青少年約每4人中就有3人驗出新冠抗體,顯示兒童青少年似乎比成年人更易染疫,有鑑於目前疫情即將迎來高峰期,從風險評估角度,建議高中以下學校最好評估直接停課至5月底或學期末的可行性,避免學校短期內反覆停課、復課,徒增染疫風險並減少師生困擾。立院法制局針對校園「暫停實體課程實施標準」提出研究報告指出,臺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曾表示,2人確診即全校停課是有依據的,因為2人確診表示病毒有蔓延可能,而且現在12歲以下兒童尚未普遍施打疫苗,欠缺保護力。該報告進一步引用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數據說明,美國CDC於今年4月26日最新研究顯示,兒童及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染疫,約每4人中就有3人驗出抗體,為保障校園兒童及青少年健康,及時阻止疫情蔓延,建議視疫情發展,由各縣市依實際情形緊縮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之全校停課標準。報告說明,根據疫情指揮中心預估,疫情高峰可能落在5月中下旬,國內多位專家也認同疫情高峰應該在5月底,且至少會延續2、3個月。既然目前國內疫情正處於指數上升階段,從風險評估角度,高中以下學校最好應評估直接停課至5月底或學期末的可行性,避免短期內反覆停課、復課,徒增染疫風險並減少師生困擾。但法制局報告也說,國內停課學校和班級日增,對上班族家長形成一定的考驗,有的家長認為停課改遠距教學比較安心,但也有家長因為正常上班,安心停課孩子在家沒人照顧。過去暑假來臨,上班族家長還可以將小朋友託付給安親或校外營隊照顧,但隨著疫情擴大,今年暑假,是否要將小朋友交給安親班等其他單位照顧,也讓家長陷入兩難。該報告指出,類似問題在國小及幼兒園最為明顯,事實上每個家庭狀況不同,雙薪家庭通常不希望停課,而是改遠距教學。為兼顧兒童照顧與疫情防控,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提供資源協助國小以下學校,能並行實體課程與遠距教學,讓家長有符合實際需要的選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