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各種新興行業興起,只要人們有需求,該行業就有商機。你能想像嗎?陪人看病,在中國成了一門生意,這個職業被稱為「陪診員」或「陪診師」,工作內容五花八門,而且也不是一個高收入行業,每個人工作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根據《開菠蘿財經》,陪診員的工作包括幫忙預約、拿報告、幫開藥等跑腿工作,也要陪患者取號、候診、檢查、辦理住院等,若患者不方便前往醫院,還要幫他們「代問診」。病患種類很多,有人獨自到大城市就醫,檢查時遇到麻煩,一度想放棄治療;有人遠程求「代掛號」,只為替父親找到「救命藥」;有人花錢找陪診,只是單純想要有個人陪著。陪診員要包辦各種大小事。(示意圖/翻攝自pexels)陪診員說難不難,但也不簡單,由於行業才剛起步,市場尚未建立門檻,也沒有規範化、制度化的機構或平台,交易基本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熟練業務和建立口碑,都需要很長的時間。隨著高齡化的情況加劇,獨居人士增加,異地求醫的需求變多,陪診行業越來越被重視。不過,陪診員不是一個高收入的行業,收費普遍按半天或一天結算,一線城市如北京、深圳的收費標準為半天300元人民幣(約1300元新台幣),二線城市如武漢、成都為半天200元人民幣(約870元新台幣),全職陪診員月薪破萬的並不多。真正的陪診員,不是能一夜暴富的行業,收入不像有些影片平台聲稱的「一天干幹3單,輕輕鬆鬆日入1000」,說實話賺的是辛苦錢。外界對陪診員有許多質疑的聲音,有些人認為這行業就是「黃牛」,事實上這工作是透過販賣自己的時間、體力和經驗,來獲得相應的報酬,並非民眾所誤解的那樣。不過,每個行業都少不了混水摸魚,或是打著噱頭來詐騙,想找陪診員要擦亮雙眼,以免受騙上當。
南投一名78歲的老先生菸齡長達60年,每天至少要抽1包菸,不料近2個月體重驟降8公斤,還出現發燒、咳嗽、喘不過氣等症狀,一開始還以為確診新冠肺炎,嚇得家人趕緊將他送到急診。經過PCR篩檢排除染疫後,醫師隨即安排患者接受支氣管鏡切片等檢查,最後終於抓出原因,確診為小細胞肺癌廣泛期。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胸腔內科施志宏主任表示,肺癌主要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與抽菸有密切關係,除了早期症狀不明顯,加上癌細胞生長速度相當快,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癌細胞多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復發機率較高,因此預後較差。電腦斷層影像報告顯示,患者的縱膈腔有瀰漫性淋巴結腫大與右下肺腫瘤,並侵犯至右肺支氣管,造成右下肺塌陷,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醫師評估後,安排老翁接受支氣管內視鏡檢查,並取得腫瘤切片,經病理鑑定確診為小細胞肺癌。施志宏主任表示,由於病人的病灶侵犯右主支氣管,因此選擇支氣管鏡切片檢查。醫生說明,支氣管鏡檢查是將內視鏡藉由咽喉進入氣管系統進行檢查,過程中將檢體取出供病理檢查,當確診後才能進行後續的分期及治療安排。施志宏主任建議,民眾應遠離危險因子,例如戒菸、煮飯時留意通風並開抽油煙機、注意空氣品質等。而確診小細胞肺癌也別絕望,若對化學藥物反應良好,也可考慮合併免疫療法等,仍可協助病人維持生活品質,不要輕易放棄治療的希望。
在這多元性別的社會,男扮女裝不再稀有,一名美髮師在臉書《爆怨公社》發文表示,一名男客人在Line中詢問她洗頭髮的價格,美髮師和他解釋後,男客人竟然提了一個特別的問題,「你會介意男生穿女裝去給妳用頭髮嗎?」讓美髮師覺得男客人實在是有病,但此文一出,風向卻大逆轉,網友說,「不明白哪裡有問題,這感覺有問題的可能是你。」美髮師在臉書《爆怨公社》發文表示,有名男客人在賴上面詢問洗頭髮的價格,以及是坐洗還是躺洗,她回說,「我這邊是個人工作室,所以採預約式,健康洗髮150,頭皮洗280,坐洗或是躺洗由客人選擇。」接著,男客人卻回了一個問題讓她超傻眼。美髮師與男客人的對話。(圖/翻攝臉書《爆怨公社》)美髮師說,男客人問她,「你會介意男生穿女裝去給妳用頭髮嗎?」她認為男客人這問題無聊又有病,該不會一邊洗頭還要叫他妹妹吧?她說,之前在某社團有遇到男扮女裝的類似事情,沒想到自己也會碰上,「如果有病要看醫生啊,還是醫生也放棄治療你了勒。」但此貼文一出,風向卻大逆轉,網友都覺得男客人這樣事先詢問很客氣,「不明白哪裡有問題,這感覺有問題的可能是你」、「沒問題啊,人家有事先詢問也很有禮貌」,也有網友說這個時代想穿什麼是個人的自由,不用回答這麼不友善,「如果你在意,可以直接婉轉的說:我可能會有些不習慣,您再找看看其他髮廊,謝謝您。這樣就好。」
台3線阿婆灣路段,因時常發生車禍而有「死亡公路」別稱,今天清晨6時30分許,在中埔鄉台3線301公里路段,又發生機車死亡車禍,21歲江姓男騎士重傷,經急救後觀察至下午1時20分許,家屬決定放棄治療,讓傷者回家。車禍事故原因由警方調查釐清中。死者的妹妹在臉書發文求助,希望有目擊車輛提供行車紀錄器來釐清哥哥車禍的發生過程。21歲江姓男騎士所騎乘的普通重機車,車禍事故原因由警方調查釐清中。(圖/民眾提供)嘉義縣消防局中埔分隊隊員邱國祥表示,今天清晨6時30分許接獲通報,在中埔鄉台3線301公里附近發生車禍事故,消防隊員抵達現場發現一輛機車停在路邊,21歲江姓男傷者意識不清,並有耳漏及鼻漏情形;救護人員給予頸圈、長背板固定並持續偵測生命徵象,由中埔91送往嘉市聖馬爾定醫院救治中,詳細事故原因尚待警方釐清。
一名57歲婦人,兩年前確診大腸直腸癌三期,透過電療、化療再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後因疫情不敢到醫院,而沒有定期回診,直到肛門與會陰部「流湯、噴膿」,緊急就醫後才發現腸癌已惡化至四期。臺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表示,這位患者原本後續僅需透過輔助性化學治療與定期追蹤即可,如今不但腫瘤復發,前面的治療也功虧一簣,而且復發後的腫瘤發展也更加快速、兇猛與廣泛,以致暫時無法透過手術切除。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教授表示,這兩年臨床門診發現,早期新確診個案數明顯減少,確診人數若突然下降很明顯是因疫情影響,推測未來幾年晚期確診的患者比例,恐因篩檢人數下降而些微上升。此外,據臨床門診觀察,粗估有高達2成的患者因疫情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依據108年癌登資料統計顯示,平均每30分22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暨臺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教授說明,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然而,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故學會依臨床患者就醫時最常見的症狀,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呼籲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便,以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一子腹瀉、一下子便秘),應提高警覺,立即就醫檢查。除了上述自覺症狀外,其他如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張世慶教授表示,近兩年門診觀察,腸道阻塞與破裂就醫的患者,以及院內緊急手術的比例皆有增加。推測主要原因為民眾懼怕感染新冠肺炎而不敢就醫,即便出現症狀也選擇隱忍,直到病灶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才願意就診。在腸癌的預防與治療上,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檢與追蹤,楊純豪理事長表示,現今大腸直腸癌治療選擇多樣、網路資訊龐大,患者較難全面性吸收或於回診時詳細詢問。有鑑於此,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首度推廣,為腸癌患者服務的Line頻道《iCare愛幫忙》,預計於下半年上線,化身病友貼身小秘書,其功能包含:就醫提問單、保單試算、腸癌照護攻略,以及在治療旅程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等,期望藉由此醫病共享決策的輔助工具,提供癌友更多照護秘訣,讓醫病雙方於看診時可更充分溝通。黃聖捷醫師表示,以往患者聽到癌症進展成第四期,都會非常沮喪失落,甚至想放棄治療。標靶藥物問世後,大腸直腸癌第四期已非末期,透過不同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的組合,第一線總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更高達9成。根據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研究調查統計,第四期存活率接近2成,大幅優於歐美日韓之醫學中心。黃聖捷醫師說,依照目前健保規範,大腸直腸癌患者於第一線到第四線治療,若能持續使用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近兩年半。換句話說,「接力治療」就是患者能夠打到越多標靶藥物、接受完整治療,其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也最長。楊純豪理事長也分享,目前晚期腸癌有多種標靶藥物可做為治療武器,若能使用越多種標靶藥物就有機會獲得最長的存活期,然目前第二線標靶藥物尚未通過健保給付,患者需自費承擔治療費用,因此會進一步尋求保險給付補助。《iCare愛幫忙》具有保單試算之功能,患者只要輸入保單資訊,就能即時了解保障項目及金額,進一步與醫師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選擇。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但中國大陸一對早產雙胞胎的父母,卻被迫要放棄其中一名孩子的生命。這對已經賣掉房產、欠下人民幣20多萬(約新台幣93萬)的夫妻,由於只剩下治療一個孩子的費用,不得不用抽紙條的「抓鬮」方式來決定兩個孩子的命運。雙胞胎父親用抽紙條的「抓鬮」來決定孩子們的命運。(圖/翻攝自微博)綜合陸媒報導,雙胞胎爸爸阿濤與媽媽阿褘(均為化名)在去年12月10日迎來寶貝們的誕生,但這對「僅懷孕6個多月」就誕生在這個世界的雙胞胎,實在來得太急太趕,一出生就罹患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症、新生兒敗血症、呼吸衰竭、先天性肺炎等疾病,且體重極輕,必須送往新生兒重症監護室進行監護治療。阿濤表示,由於孩子們出現皮膚潰爛、肺炎加重等病情,因此轉往更上層的鄭州兒童醫院治療,但等待著他們的卻只有更多的壞消息。先是醫師明確告知「兩個孩子都不樂觀」,之後又發現孩子們腦發育不全、貧血、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血管瘤等疾病,兩個孩子目前都需要24小時輸血、輸氧和營養液來維持生命。雙胞胎父母已發起募款,需要人民幣20萬(約新台幣93萬)才能拯救老二的生命。(圖/翻攝自微博)為了保住兩個孩子,夫妻倆已賣掉家裡的房子,但不到2個月已花掉人民幣30多萬(約新台幣135萬)的治療費,且已經欠下許多債務,逼得阿濤與阿褘必須進行二選一的艱難抉擇。無法割捨任何一個孩子的阿濤,在監護室外握著「留」的抓鬮紙條,上頭寫著老大的名字,這代表將被放棄治療的老二,可能要面臨死亡的命運。而這對雙胞胎抓鬮的消息傳開後,各界也發起捐款,希望能挽救這對雙胞胎的生命。
在《機智醫生生活》飾演神經外科副教授的田美都,於新戲《三十九》中成了病人,還被宣告罹患絕症,她表示因為這個角色,對於死亡有更深入的思考,也重新審視了人生的重要事物,過去埋首工作的她,這陣子頻頻約人見面,珍惜與親友的相處時光。田美都在劇中飾演演技老師「鄭燦榮」,與孫藝珍飾演的江南皮膚科院長「車美昭」、金芝賢飾演的百貨化妝品經理「張珠喜」是無話不談的閨密。田美都覺得三人和角色都很像,孫藝珍能幹、有領導力,金芝賢很會照顧人,有著令人喜愛、溫暖的一面,所以合作上沒有太大的問題。田美都、孫藝珍和金芝賢三人都和角色都很像,合作上沒有太大的問題。(圖/翻攝自JTBC)她剖析角色,認為「鄭燦榮」講話直接,想什麼說什麼,有時會因此遭到朋友白眼,但其實是個內心溫暖且很有想法的人。「鄭燦榮」和已婚前男友糾纏不清,小三設定引起爭議,部分網友不解田美都為何要接下這部戲,田美都表示無去用一句話定義兩人關係,至於這段感情會有什麼樣的結局,田美都賣關子說:「燦榮的時間是有限的,希望能大家關注這段關係的進展。」「鄭燦榮」和已婚前男友糾纏不清,小三設定引起爭議。(圖/翻攝自JTBC)「鄭燦榮」被診斷出胰臟癌第四期,存活機率僅有0.8%,她決定放棄治療,好好享受最後的短暫人生。田美都透露去年年末拍攝時,她抱持著「人生真的只剩一個月」的想法,度過了2021年的最後一個月,「因為這個角色,我想了很多和死亡有關的事,也改變了對於時間的看法。」田美都工作時全心投入,不會和朋友見面,但拍攝《三十九》的過程中,她一直想著「結束後一定要和這段時間沒能見面的朋友相聚」,所以這陣子她不斷地約朋友出來。田美都自認本來不是這種個性的人,但在四、五個月的拍攝期間裡一直面對著死亡,讓她體悟到自己最重視的就是她所愛的人。田美都說:「能達成目標固然好,但還是覺得和家人、朋友、同事一起度過的時光是最重要的。」田美都在三十九歲那一年挑戰試鏡,接演《機智醫生生活》大受觀眾喜愛。(圖/截自田美都IG)她也回憶了自己的三十九歲,以往多在劇場耕耘的她,在這一年挑戰了試鏡,接演《機智醫生生活》大受觀眾喜愛,田美都說:「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時間點,也因此遇見《三十九》這部作品。」
大陸雲南昭通一名母親抱著孩子烤火,沒想到突然癲癇發作,懷中1歲男嬰不慎掉入火爐,全身多處嚴重燒傷,被送往醫院救治,但男嬰父親想放棄對孩子的治療,帶著村民捐助的幾千元人民幣錢跑了,至今尚未找到。綜合陸媒報導,雲南昭通一名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礙的媽媽在家抱著小孩烤火,不料癲癇發作倒地,1歲小孩不慎掉入火爐裡,導致孩子面部燒傷嚴重,臟器功能受損,現在還未脫離生命危險,處於休克狀態。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人民醫院的工作人員表示,孩子家庭經濟狀況不好,小孩治療費用已近萬元,家屬未結帳,後續治療費正在盡力籌集,後來家屬放棄治療,已經自動出院,院方也出示出院證證明,但孩子嚴重燒傷,性命堪憂,讓許多愛心人士相當擔心,也盡自己的力量,希望社會各界廣大人士能夠關注被燒傷的小孩,救救這個可憐的家庭。在愛心人士及當地有關部門幫助下,男嬰於6日被送往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進行治療,但男嬰所在村的村支書10日透露,男嬰父親想放棄對孩子的治療,已經帶著村民捐助的幾千元人民幣錢跑了,警方及有關部門已經在尋找當中,目前還沒有找到。
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肺癌再度蟬聯癌症致死之冠,更有高達2成的癌友因為肺癌而死亡,肺癌對國人生命的威脅不容小覷。所幸,我國約有85%肺癌患者屬於已有多元標靶物的非小細胞肺癌,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找出致病根源,接續透過對應藥物治療,晚期患者想要大幅延長存活期絕非空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鍾飲文院長表示,肺癌初期症狀不典型,確診時往往已發生轉移、屬於晚期,為了提供更完善的醫療服務,高醫特別整合胸腔內外科、放射科、營養師、護理師以及心理師等科別,打造肺癌治療團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許超群主任提醒,所謂的標靶治療,就是針對癌症的致病根源進行精準控制,而基因檢測正是找出肺癌元兇的關鍵。然而,依生物特性和臨床表現,肺癌可大致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台灣以前者居多、約佔九成。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依據基因突變型別分為許多種,以佔半數以上的EGFR最多數,次之為佔4-6%的ALK,然而,其他罕見基因型別如:BRAF、ROS1、MET、KRAS,對於肺癌患者而言仍不可忽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楊志仁醫師進一步說明,「肺癌基因型類別多,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全面有效率的找出致病根源,可以幫助患者掌握黃金治療期」,許超群主任進一步指出,目前臨床上仍以單基因檢測為主,但患者若屬於BRAF、ROS1、MET、KRAS等罕見肺癌,可能在找出致病根源前,就面臨檢體耗盡需要再次穿刺採取腫瘤組織或病程惡化的困境。所幸今日基因檢測有了次世代基因定序的選擇,單次的檢驗可以同時針對不同的基因型別進行判別,檢測時間效率大幅提升,患者也有望更快確認肺癌基因型別,鼓勵患者依照醫療團隊建議,採納可以一次性判別多元基因型的次世代基因定序,以及時展開療程,搶時間救命。提及今日的肺癌治療,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洪仁宇副院長表示,自研發出首款肺癌標靶藥物後,藥物研發的里程迅速推進,肺癌已有多元標靶可用,不僅發生抗藥性後仍有藥物可接力使用,醫師更可以依照患者對藥物副作用的耐受度調整處方,癌友不一定要忍受嚴重副作用。而BRAF、MET、ROS1等基因型別在臨床上已有新型藥物可用,透過基因定序找出致病根源後都有機會使用標靶藥物,患者千萬不要因為無法接受罹癌事實就放棄治療。為了鼓勵癌友積極配合醫囑,洪仁宇副院長分享其診間抗癌成功的案例,一名七旬婦人十幾年前確診肺癌,當時因為沒有標靶藥物可用,僅可透過化療控制病程,但該婦人仍為了子女堅持治療了十幾年。隨著近幾年藥物日益多元,為了擬定該個案化療發生抗藥性後的治療策略,醫療團隊先行將其檢體進行基因檢測並確認為ALK基因型別。正是因為團隊的未雨綢繆,該婦人在幾年前疾病惡化後,即時透過ALK藥物銜接療程,不僅治療效果顯著、病程穩定控制,其生活品質更是大大的提升。
90歲的劉爺爺去年九月開始出現腹痛及血便等症狀,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消化科醫師范峻維,建議大腸鏡檢查,在盲腸處發現4.7公分乘以3.8公分的惡性腫瘤,跨科室由大腸直腸外科邵彥誠醫師以3D腹腔鏡手術切除,劉爺爺手術後第六天就出院回家,恢復狀況良好,目前回門診持續追蹤。邵彥誠醫師表示,超高齡病患及家屬通常會擔心手術帶來的風險,不斷隱忍的結果,反而讓病況更惡化。考量到劉爺爺已經高齡90歲,邵醫師和病患以及家屬討論,術前特別安排心臟超音波確認心臟功能沒問題,也安排呼吸訓練器,在手術前練習深呼吸,避免術後發生可能的肺炎併發症,術後可以馬上運用幫助呼吸功能。劉爺爺經過心臟超音波評估和呼吸訓練器訓練後,狀況穩定,因此,邵彥誠醫師以3D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右側結腸並清除鄰近所有淋巴結,手術後,劉爺爺隔天就可以下床活動,手術恢復良好,每天也非常認真繼續使用呼吸訓練,手術後第六天即出院回家。 邵彥誠醫師指出,目前醫療科技進步, 3D腹腔鏡手術再配合手術前的訓練和準備,超高齡患者也有不錯的預後,建議患者如果發現有血便現象,一定要儘速就醫,不要因為年齡高就繼續隱忍,放棄治療。希望以劉爺爺的例子鼓勵其他病友,「劉爺爺做得到,你也可以做得到。」
資深藝人巴戈16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壽68歲。和他認識多年並一起合作《女丑劇場》與《郵差總是來按鈴》等節目與戲劇的女主持人方芳芳,就對巴戈病逝相當不捨,也透露兩人過年前還有通話,當時巴戈甚至對她開玩笑說她寫的字好醜,如今也讓她回想起來心中感慨。方芳芳與巴戈也曾一起主持《中時晚報》舉辦「港台之夜」晚會。(圖/報系資料照)方芳芳向《蘋果新聞網》透露,巴戈是她在演藝圈的明燈,也是教會她主持的導師,過去兩人一起合作《就在今夜》跟《女丑劇場》,更曾一起演過《郵差總是來按鈴》,都創下高收視率,甚至在她淡出演藝圈後,更帶領她一起做公益照顧獨居老人,讓她的人生更有意義,都讓她回想起來相當感激。她也透露過年前就曾和巴戈通電話,當時已知道他生病,還在家中抄心經希望他病情好轉,結果巴戈幽默回她「字好醜」,雖不捨巴戈那麼早離去,但親友一直有心理準備,不過還是希望奇蹟能出現。黃金拍檔鄒美儀(左)、巴戈(右),過去也曾在台視連續劇《今天不看病》穿上婚紗禮服。(圖/報系資料照)不少觀眾對巴戈印象最深刻,則是他和金鐘拍檔鄒美儀的經典節目《雙星報喜》,兩人憑著該節目在1986、1987年連續拿下兩座金鐘獎綜藝主持人獎,成為兩人演藝生涯的代表作,一胖一瘦的形象也深植人心,但鄒美儀1996年被診斷出乳癌,雖然開刀切除治療後狀況良好,但五年後又診斷出惡性子子宮平滑肌肉瘤,被醫師判斷僅剩1年生命讓她決定放棄治療並退出演藝圈好好休養,2002年1月10日,47歲的鄒美儀因病離世。20年後鄒美儀當年的好拍檔巴戈因胰臟癌病逝,當年的「雙星」如今終於能在天上相聚。
台中市蕭姓空軍士兵疑涉嫌殺害2名幼子後,在其妻住處墜樓輕生送醫急救,中國附醫指出,蕭男目前仍在搶救中,情況不樂觀,蕭姓男子家屬有意放棄治療,但劉姓妻子一度拒絕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經警方不斷勸說,大雅警分局表示,證實女方有表示同意簽署同意書,但目前蕭男仍在與死神拔河,尚未拔管。◎給自己一個機會:張老師專線1980、安心專線1925、免付費生命線1995。
「拳擊女王」陳念琴去年在東京奧運挺進8強,讓不少國人為之振奮,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年僅25歲的她竟是淋巴癌患者。血液腫瘤科醫師提醒,淋巴癌的致病原因不明確,從小孩到長者都可能罹病,如出現不明腫塊、發燒、盜汗、體重減輕、疲累等6大症狀,務必及時就醫檢查。根據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每年淋巴癌個案數約3000名,發生率為男性第10位、女性第11位。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若是發生惡性病變,淋巴細胞失控增生,恐引發淋巴癌。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呼籲,如出現「腫、燒、汗、咳、瘦、累」6症狀,可能是淋巴癌警訊,應盡速就醫。(圖/記者王家瑜攝)淋巴癌常見有6大症狀,包括淋巴結腫脹、發燒持續2周以上、夜間盜汗、久咳不癒超過1個月、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疲累感加重。台大癌醫中心血液腫瘤科醫師林耘曲指出,淋巴結腫脹經常發生在脖子、腋下、鼠蹊部,如有摸到腫塊,千萬不要害怕就醫,應遵從醫囑接受完整檢查。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殖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淋巴癌多達40到50種亞型,好發族群從老到幼,有些患者的淋巴結腫塊長在內臟,患者不一定能夠發現,往往是發燒、盜汗等症狀出現時才警覺,通常病人會先至家醫科初步檢查,必要時再轉診至血液腫瘤科。陳念琴今天獻「聲」分享抗癌心路歷程。2019年11月,當時23歲她正處於拳擊生涯的巔峰期,世界排名第一,當時離原訂的2020年東京奧運只剩半年;突如其來的淋巴癌打亂了一切,對她的心理和身體都造成很大的影響,當時她甚至想要為了比賽而放棄治療。在教練及醫療團隊的鼓勵下,陳念琴勇敢面對癌症,她說「抗癌其實跟拳擊很像,只要勇敢出擊,就能得到最後的成就」。雖然化療破壞了訓練計畫,邊吐邊訓練更是家常便飯,但她並不放棄,終於成功擊退淋巴癌。醫師強調,淋巴癌及時確診、治療很重要。林耘曲以最常見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為例,患者如未及時治療,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就死亡,但只要積極治療,治癒率可達7成、十年存活率高達45%。目前臨床上有6種治療方式,包括化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異體移植、自體移植以及細胞治療。周文堅表示,由於淋巴癌種類眾多,治療選擇很難一言以蔽之,醫師會依個人病況擬定客製化治療策略,呼籲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早期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口腔癌第四期的林伯伯,清晨五點趕著出門,為的是要搭上第一班公車,從台東到花蓮慈濟醫院做化療,每周固定一次要到醫院接受治療,每次療程至少三個月。林伯伯為了治療癌症,必須跨縣市就醫,從家裡到醫院距離一百多公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搭車再轉乘,光來回車程至少需花費六小時,還不包含在醫院就診等待的時間。每次化放療結束,忍受著愈來愈強的藥物副作用,再繼續同樣的長途搭車與轉乘的過程,林伯伯腦中常常浮起乾脆不要治療的念頭,因為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107年最新統計數字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男性為65歲、女性62歲,且癌症的發生率從60歲之後即大幅提升,60歲以上佔總發生人數高達六成。而南部及東部地區高齡人口相對較高,南部地區60歲以上癌症發生率更居全國之冠。癌症是必須高頻率穩定治療的疾病,對於正在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之癌友,常常需要每週甚至每天往返醫院,而偏鄉長者面對密集的治療,身體已是一大負擔,更需接受長時間且不方便的就醫車程,更是讓他們求生的一哩路雪上加霜。台灣雖然不大,但都市、偏鄉就醫現況卻大不同,五成以上偏鄉地區癌友,前往醫院接受治療至少需要花費4小時車程。尤其是東部及南部地區幅員較廣,大眾交通運輸不便,醫療院所佔比又低,使得偏鄉地區的病友在治療路上,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成本。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統計,逾七成癌症病友因居住地交通不便,曾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癌症病友需要長時間且穩定地接受治療,疾病才得以控制或緩解。以癌症患者經常會接受的放射線治療療程為例,每天一次,每周五次,療程約一至兩個月,治療過程需每天往返醫院。而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強烈,常有噁心、嘔吐、疼痛或嚴重的疲憊…等,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近八成的癌友認為,長途往返就醫會加劇身體對藥物副作用所產生的不適,也大幅增加路程上的危險。每天就醫的舟車勞頓對癌患已是疲憊不堪,更何況是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年長癌友們,偏鄉交通不便,大眾運輸少之又少,趕著一天一兩班的巴士,下車了再轉乘,更甚者,南部及東部分別有超過6成及7成的癌症病友,常常是無人陪同的情況下獨自就醫,千里迢迢到醫院接受治療,結束後還得趕搭上回家的巴士;甚至自行騎乘機車,翻山越嶺經過漫漫長路後才能到家得以休息。這樣的就醫路程,讓偏鄉癌友們感到身心俱疲,寧可選擇放棄穩定的治療。對偏鄉癌症病友來說,交通是一個隱形的必要需求,相較於疾病與治療,患者就醫過程的交通困境常不為人關注,但卻是影響穩定就醫的重要因素。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富邦人壽攜手推出「銀髮偏鄉 就醫無礙」癌症治療交通補助專案,針對居住於大南部、宜花東等偏鄉地區60歲以上的癌友,只要住家距離醫療院所10公里以上,且每月至少回診治療一次,每名癌友可申請8,000元的交通補助,幫助他們穩定療程以利邁向康復之路。
金馬影帝陳松勇出道50多年,生平累積無數經典作品,不料昨(17日)突傳病逝,享壽80歲,讓大批影迷錯愕不已。據悉,陳松勇家屬將靈堂設立在林口家中,今(18日)稍早已完成移靈,並以他當年奪下影帝的照片作為遺照。勇伯好友透露,陳松勇生前自願放棄治療,臨終前僅說「謝謝、謝謝」4字,面容安詳。據了解,陳松勇17日在桃園林口長庚醫院病逝,享壽80歲,今日稍早已經完成移靈,靈堂就設在他位於林口家中的一樓,如今勇伯的遺照也跟著曝光,家屬選擇他當年以《悲情城市》拿下金馬影帝的得獎照片,只見陳松勇當年身體還是相當硬朗,手握獎座並對著鏡頭露出燦笑,可以說是相當霸氣。陳松勇好友透露,勇伯是個勇敢的人,「雖然繼續洗腎還是能延續生命,但他是自願放棄治療到安寧病房,本來醫生預估最多撐3個禮拜,不過他第二天晚上,他的看護說他晚上好像在笑,隔天就與世長辭」;至於陳松勇的最後一刻,好友提到他臨終前的遺言僅「謝謝、謝謝」4字,且面容比生前更慈祥,更好看。值得一提的是,陳松勇生前不僅把印尼籍看護Yule當成親生女兒疼愛,2017年還贈送200萬元給返鄉的Yule當生意資金,更透露自己會把錢丟在家中角落,讓Yule「想花就花」,但對方總是「不合作」,都把錢拿去買日用品,當時他還說「雖然沒有很多,但她可能一輩子賺不到,能幫就幫」,為人相當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