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今公布4月失業率為3.62%,較3月微幅下降0.04個百分點,經季節調整後的失業率則為3.68%,同步下降0.02個百分點;主計總處官員表示,這次調查標準周為4月10日至16日,當時本土確診案例僅500至1300例,勞動市場處於平穩狀態;不過,隨本土確診案例4月下旬快速增加,官員坦言,4月失業率數字尚未反映疫情升溫的狀況。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4月減班休息、周工時未達35小時者已有增加的趨勢,從3月的20.3萬人提高至4月達23.4萬人,隨近日本土案例增加,勞動市場是否受到影響,主計總處將持續關注。周工時未達35小時的原因,多事經濟因素造成,包括業務不振、無法找到工時大於35小時的工作以及季節關係導致。主計總處公布,4月失業人數為42.9萬人,較上月減少6000人或1.39%,其中,因初次尋職失業者減少2000人,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及對原有工作不滿意而失業者亦均減少1000人;與去年同月比較,失業人數減少6000人或1.42%。1至4月失業人數平均為43.2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7000人或1.53%。
指揮中心今(22日)宣布國內新增79,487例本土個案,另有53人染疫死亡。面對連日破7萬確診和逾百萬例本土案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下週起開放「快篩陽視同確診」,屆時經醫師確認並符合條件後,即可獲得口服抗病毒藥物,至於詳細的行政通報和流程,下週就會宣布。陳時中表示,各界關心的Paxlovid、莫拉皮拉韋等抗病毒藥物存量問題,指出「這些藥地方都夠」,且中央還有存貨,未來也會視使用量進行調配,讓開藥與領藥更加方便,並透露昨(21日)Paxlovid、莫拉皮拉韋的使用數分別為2,420人份與410人份。(圖/指揮中心提供)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補充,莫納皮拉韋主要保留給長照及洗腎患者使用,且藥局端因到貨量問題「還不會配發」,並強調很多個案以為確診就要趕快服藥,但用藥條件應為65歲以上長者,在發病5天內、屬輕度至中度且未使用氧氣,才適合快速開立口服抗病毒藥;至於未滿65歲者,則需具13項重症風險之一才符合開藥條件。(圖/指揮中心提供)陳時中也指出,即使快篩陽視同確診上路,「新增的9大篩檢站也不會停止運作」,並轉型為診斷與開藥站,讓確診者不必進到醫院,也減少額外感染風險。至於有醫師建議「有症狀但快篩陰可開放PCR」,陳時中表示該部分仍在規劃中。此外,有立委發現韓國衛福部「沒有將福吉美唾液快篩列為醫材」但台灣卻核准,對此,陳時中表示「只要通過國內相關標準審查就可以了」。
台灣本土疫情延燒,專家先前指出,疫情高峰可能會出現在5月底、6月初,屆時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達到10萬人,不過今(21日)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本土確診案例為84587人,出現連2日下降趨勢,與近期確診數相比,看似疫情趨緩,外界好奇這是否表示疫情高峰將延後?又或是疫情高峰已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給出回應。本土案例今日突破8.4萬,疾管署公布本土病例地理分佈,自今年1月1日至今,台灣共有121萬3525人染疫,其中新北為最多41萬4096人、北市為19萬258人,不過觀察近日本土確診數,19日衝到9萬多人,20、21日則呈現下降。指揮中心更新台灣本土病例地理分布。(圖/翻攝自疾管署網頁)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分析,從全台確診案例分佈來看,疫情較早出現的雙北、基隆和花蓮,近日疫情持「平緩降」趨勢,中南部等疫情較晚發生地區,則是持平或緩降,再觀察幾天,如果中南部確診數沒有增加太多,東、北部也可以控制下來,才可以說有「將過疫情高峰可能性」,不過預估要到週末以後才有辦法看到較完整趨勢。疫情高峰過了嗎?陳時中對此則表示,這段時間疫情並沒有出現「暴衝式成長」,表示這一波疫情「控制得宜」,但他也坦言,以目前日常確診數為8、9萬的情況來看,「這波疫情恐怕會拖得比較長」,相對的是如果現在確診數暴衝到單日12、13萬人,疫情相對就會持續比較短,但醫療系統壓力就會比較大。
繼華視新聞「1個月內出包7次」後,同屬公廣集團的公視昨(20日)晚也被網友抓包,新聞畫面底下標題寫下「增857201本土 49病歿 中重症237例新高」,但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宣布的確診個案,是新增8萬5720例本土案例,公視將 8萬5720例誤植成85萬7201例,顯然出錯。對此,公視當晚發布更正聲明表示,「111年5月20日《公視晚間新聞》今日頭條播出本土確診人數『85720例』,製作人審核標題時,不慎誤植數字為『857201』,雖主文與字卡無誤,惟標題引起觀眾朋友混淆、疑慮,製作單位特此更正,深感歉意。今後將更善盡落實新聞把關與精確之責。」公視3月中發生新聞片庫遭外包公司誤刪資料嚴重遺失,不到1個月,華視新聞4月20日開始,出包事件層出不窮,短短24天出包7次,如今公視也發生字幕誤植事件,公廣集團兩大老牌新聞台輪流出包,讓觀眾對公廣集團的印象大大扣分。
上海從3月底正式啟動封城後,4月多數時間都處在停工停業狀態,製造業等各產業與外貿早被預料出現嚴重衝擊。據上海市統計局發布4月規模以上工業的單月總產值為1286.17億元(人民幣,下同),年減幅高達61.5%。如合計今年前4個月數據的話,上海與去年同期相比的年減幅為12.5%,側面凸顯4月停工下的劇烈影響。而將4月規模以上工業細分為大型、中型與小型企業3類細看的話,大型工業企業4月的總產值年減58%、中型工業企業年減57.7%,小型工業企業年減69.4%。但整體趨勢來看,上海的疫情、經濟與生活恢復持續推進中。上海市官方20日通報19日新增本土確診88例、無症狀感染者770例、合計858例。據澎湃新聞引述美團外賣指出,上海恢復線上營業的本地連鎖品牌門店已有1000多家。以18日數據來看,當地連鎖餐飲品牌的訂單總量較上周增長30%左右;飲品品類訂單也成長超過60%。也有上海餐廳負責人說,目前外賣訂單量每天約在150至200單之間,日均流水約1.5萬元,比疫情前可說跨越一大步。尤其封控多天大家應該都想吃點不同口味,也期待後續商機。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總工程師朱心軍說明,將實施街面大掃除行動,讓道路空間維持整潔,從6月起逐步恢復生活垃圾定點投放,直到6月中下旬,環衛公廁將全面開放。在其他地區疫情部分,統計19日四川新增本土確診20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102例,全數集中在廣安市鄰水縣。好消息的是,江蘇省通報19日無新增本土案例,出現本輪疫情以來的首次實現單日本土「零新增」。而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劉曉峰20日在防控記者會上表示,從19日15時至20日15時,新增本土感染者54例,包含本土確診45例;無症狀感染者9例。當中有51例與近期發生的聚集性疫情有關,均已轉至定點醫院隔離治療。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65,01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4,972例本土個案及39例境外移入(3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1例死亡。確診個案中新增41例死亡。(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官陳時中表示,41名確診死亡個案,從病歷上來調查,其中40人具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只有1人沒有癌症、慢性病史,但沒有接種疫苗紀錄;從接種的紀錄來看,總共有21人沒打疫苗,29人未打滿3劑,所以打疫苗還是需要的;從年齡上來看,80到100歲有20人,年齡都算是比較偏高。中重症、死亡個案說明。(圖/指揮中心提供)今(13日)通報217例中重症,其中165人為中症、52人重症。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20多歲產婦自然生產,產後大出血,產生休克以及呼吸窘迫的狀況,所以從婦產科診所轉院到醫院救治,到醫院採檢PCR陽性;之後有一些呼吸上的困難,所以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不過經過治療,狀況應該算穩定。本土案例。(圖/指揮中心提供)另外,指揮中心也公布今年1月1日至5月12日共有54萬4161例,中重症以上個案1190名,其中156名死亡,無症狀/輕症比例為99.78%。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公布國內新增57,21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7,188例本土個案及28例境外移入(2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例死亡。(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57,188例本土病例,為27,776例男性、29,373例女性、3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9,620例)、桃園市(9,751例)、臺北市(8,265例)、臺中市(3,356例)、高雄市(3,153例)、臺南市(2,073例)、基隆市(1,825例)、新竹縣(1,444例)、屏東縣(1,222例)、花蓮縣(1,018例)、新竹市(996例)、宜蘭縣(979例)、彰化縣(934例)、苗栗縣(650例)、雲林縣(476例)、南投縣(358例)、臺東縣(357例)、嘉義縣(313例)、嘉義市(205例)、澎湖縣(117例)、金門縣(59例)、連江縣(17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6例具慢性病史、5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30日至5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日至5月8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5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50多歲,移入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3日至5月1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9,191,84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684,461例排除),其中505,455例確診,分別為11,991例境外移入、493,41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51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3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50例、臺北市343例、基隆市41例、桃園市36例、彰化縣16例、新竹縣14例、臺中市7例、宜蘭縣6例、花蓮縣5例、屏東縣4例、苗栗縣3例,高雄市、雲林縣、南投縣及臺南市各2例,新竹市、臺東縣及嘉義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50,780例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2例死亡。 本土案例中,新北市新增16,906例最多,其次是臺北市10,283例,桃園市7,006例排第三。確診人數愈來愈多,甚至有人第二次確診?一名女大生在Dcard上分享,去年5月時確診,因為她當時還沒打疫苗,所以染疫後狀況嚴重,她當時感覺超痛苦,「隨時都在想我會不會死掉。」而有了去年經驗後,她自知免疫力不好,所以至今已打了2劑疫苗,也盡量早睡早起,維持規律的作息,沒想到最近還是再次確診,她寫道「好怕我會變重症,我現在耳朵都感覺很像戴耳機悶悶的,也一直燒跟一直咳,好怕我身體更爛…」貼文一出也引起網友熱議。許多網友詢問後遺症,女大生表示,「比較會容易累、也比較怕冷,且容易頭痛,免疫力不好,容易感冒,就是之前得完之後身體就變比較不好。」女大生認為,去年第一次染疫時應該有傷到肺,因為直到現在,呼吸都有微微的聲音,她也認為「去年染疫真的太可怕了,今年的就還好。」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年初至今共有268例再確診個案,但無法確定是否屬「再度感染」,因為有可能會出現陰陰陽陽的情形,而且可能要檢驗是否已有抗體或屬於不同病毒株,才能確認是否為再度感染,但現在已經不會針對個案逐一定序,所以也無法確定。
本土案例連日破萬,昨(4日)確診人數來到2萬8420例,而不少民眾在驗出陽性後,因打不通防疫電話,因此就往急診衝,導致急診人滿為患。一名醫護透露,任職單位5人確診、2人居隔,雖然有掛牌子柔性勸導輕症不要掛急診,但民眾要掛號也擋不住,讓他不禁大嘆「高層永遠不重視護理人力」。醫護2日在PTT表示,醫護確診在各間醫院已經正在發生,急診單位護理師確診5個,因為小孩居隔的2個,突然間有7個人不能上班,請問人力哪裡來,醫院沒人啊,樓上病房跟ICU也面臨同樣狀況,於是只好排出12小時班,而班表只排到當天,因為明天的班晚上才能排,根本不知道何時可以休假。醫護忍不住嘆氣,一個班上12小時,外面又一堆輕症,「都會想說不如自己確診去放假算了,高層永遠不重視護理人力。」醫護直言,雖然門口都會掛牌子,柔性勸導輕症不要掛急診,但台灣人每個都覺得自己是重症,硬要掛號他們也攔不住。貼文一出引起討論,網友紛紛留言「只能怪病毒囉(攤手)」、「幫QQ,真的確診好像比較輕鬆」、「確診的多休息,沒確診的過勞死」、「誰說確診不用上班,人力不足時,醫護確診滿4天,就可被召回照顧確診病人」、「修正過,人力不足居隔甚至確診輕症,醫護人員可以上班」。
今日本土案例新增28,420例,隨著確診人數激增,中央也設立「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已於5月1日上線,卻仍有不少確診者收不到自主回報簡訊,對此,新北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原因就是民眾填的健保資料太舊了,呼籲民眾拿起健保卡,透過讀卡機進入衛福部健保署網頁,更新電話、住址等資料,經過一段作業時間完成後,就不會再有收不到訊息的問題。此外,健保署今(5/4)也表示,健保快易通 APP今日起提供確診民眾填寫自主回報系統,民眾在登入健康存摺後,可於「COVID-19 疫苗接種/病毒檢測結果」功能的 「明細」頁籤,查看PCR檢測結果,若是陽性個案,可直接點選 「COVID-19 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以下稱:自主回報系統)連結前往填寫資料。原本的自主回報系統僅能透過疾管署發送的簡訊連結,不過即日起健康存摺已與自主回報系統完成介接並上線,當民眾PCR檢驗結果出來後,醫院端會上傳檢驗結果到健康存摺,健保署則將資料傳到疾管署的系統,由疾管署進行研判等作業,不過資料的串接時程約有3至6小時的落差。健保署資訊組約聘副研究員陳孜瑜解釋,只要是4月30日後PCR陽性者,即便沒收到簡訊也可透過這個管道填寫,但這同樣是一次性連結,提醒民眾在填寫時要留意。至於被填為密切接觸者的民眾要多久才會收到通知,陳孜瑜回應,這就要看後續疾管署與衛生局的作業流程,民眾若在填寫過程中有疑慮,可電洽1922或(02)7756-3970。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將台灣從第一級「低風險」,調升至第二級「中度風險」。對此,衛福部長、中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回應,台灣疫情事實上正在升溫。至於被問到是否該為疫情升溫下台,陳時中罕見動怒。台灣本土案例連日破萬,昨(3日)更是一口氣新增2萬3102例本土個案。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周一將台灣、墨西哥、貝里斯、安巴和伊朗從低風險提高至第二級中度風險警示,也就是不建議民眾前往該地休閒旅遊。反觀上海、北京,目前都還在第一級。對此,陳時中今(4日)受訪時回應,「美國根據疫情風險調整,台灣現在疫情事實上在升溫。」另外,有在野人士認為,陳時中應要為疫情失守下台。陳時中沉默了幾秒,語帶不悅地說,「下一題。」面對媒體追問,他回答,下台就沒有回應了。媒體繼續追問,是否有相關計畫,對此陳時中說,這類問題現在都不會回應。
台灣昨(3日)一口氣新增2萬3102例本土案例,不少人也都被匡列隔離。兒科醫師楊為傑表示,最近,確診的人數越來越多,也看到不少「道歉」的文字;他呼籲,請不要對確診者獵巫,沒有人想染疫,更沒有人想把疾病傳染給別人。楊為傑在「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臉書指出,說真的,當然以目前的狀況,確診周圍的親友,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懇請大家能夠互相體諒,度過這個艱難的時期,沒有人想染疫,更沒有人想把疾病傳染給別人,「我想,在台灣,明知自己確診,還硬要到處散播的人,應該是極為少數,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善良的,互相指責,實在是沒有必要。」楊為傑直言,Omicron的傳染力的確是極高,防不勝防,有些人是在緊密的防護下,依舊確診,這實在是不能怪他,甚至有足不出戶的小小孩確診,根本不知道哪來的,「但我想他也不會去責怪他的家人,互相體諒,互相接著,共度疫情。」他舉例,前陣子某朋友的家人疑似確診,身邊的大家也是動起來幫忙他們家,因為疑似確診的當下,不適合移動,因此朋友群是幫忙送東西到他們家門口,幫忙通報,幫忙聯繫一些事情,「我們任何人,都有可能哪天就確診了,我們也都需要身邊人的幫助,大家盤點一下身邊的資源,互相協助,我們一定可以度過這個艱難的疫情的!」
中國各地新冠疫情再起,北京在25號新增33本土案例,為防堵疫情擴散,官方宣布暫停大型活動,以防群聚感染,而北京市民看到不斷有人確診,擔心如果更進一步封城,會變成第二個上海,許多大賣場、批發市場,都出現搶菜屯物資的狀況,為應付大量人潮,各連鎖超市也開始延長營業時間。
教育部公布最新統計,從去年4月20日到今天下午5時30分止,共有5400位學生確診,包含4693個本土案例及707個境外移入案例。過去1天就增加503個學生確診本土案例,包括大專校院生88例、高中生64例、國中生33例、國小生247例及幼兒園生71例。而這一波疫情,到目前為止,共造成全國170校「全校」暫停實體課程,包含幼兒園86所、國小57校、國中 13校、高級中等學校7校、大專校院7校;採「部分班級」暫停實體課程,計848校,包含幼兒園212所、國小 330校、國中122校、高級中等學校 126校、大專校院58校。現在已有1018所學校全校或部分班級停課,也是首度破千。教育部統計,目前已有1018所學校全校或部分班級停課。(圖/林志成攝)
全台輕症確診者越來越多,各個縣市開始實施輕症居家居家照護,22號CDC公布最新的本土案例確診數達到3766例,在雙北實施確診輕症居家照護,但有民眾住在老舊公寓沒有管理員也沒有對講機,在無法出門的情況下,要如何取餐、取藥,陳時中在記者會上表示,可以把鑰匙丟下樓,樓下送餐藥的人,消毒開門後,再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