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飯店復甦賽2/搭上國旅特快車!宜花東6成飯店營收已超越2019
在疫情重創全台觀光業之際,東台灣憑著好山好水、空氣清新,來客不但不受影響,疫後復甦還跑最快。據交通部公布最新觀光旅館營運統計,有6成宜花東的飯店,2022年營收超越2019年疫情前。不能出國就在國內大玩特玩下,東台灣飯店業者可說是荷包賺滿滿。2022年觀光旅館營運統計,宜蘭著名親子飯店蘭城晶英酒店以總營收12.5億元,再次拿下宜蘭觀光旅館營收王,同時也是東台灣第一名、唯一營收突破10億元的飯店,緊追在後的是礁溪老爺大酒店,年營收8.7億元;花蓮營收王則由瑞穗天合國際觀光酒店以7.9億元拿下;台東則是知本老爺大酒店以4.8億元奪冠。蘭城晶英酒店公關副總監郭穎珊表示,疫情前,海外旅客僅占2成,主要以國旅為主,因此國境封鎖近3年影響不大,國旅反而助長住宿人潮。2022年5月疫情爆發時影響較大,住房率一度掉到3成多,但隨後暑假國旅爆發期,住房率回升到近100%,全年平均住房率約76%。台東飯店營收王由知本老爺拿下,知本老爺為台東知名溫泉度假酒店,結合原住民文化及日式風格的五星住宿體驗,向來是許多國人泡湯及東部旅遊首選。(圖/翻攝知本老爺臉書)知本老爺大酒店行銷公關經理朱盈菁則表示,知本老爺一直是許多國人泡湯及東部旅遊首選,除2022年5月疫情警戒期間配合政府政策共同防疫,疫情趨緩後,國旅盛行,每月住房率平均8成,冬季再推出住房專案「躍動台東」,以運動為主題,舉辦每日體適能課程及每月快閃瑜珈教室,讓住客活動筋骨、放鬆身心,住客好評不斷,使營收再創高峰。綜觀疫情前後,東台灣觀光旅館大多於2020年享受到國旅狂潮帶來的營收正成長,2021年因本土疫情爆發,營收普遍微幅減少,到了2022年,各飯店重新搭上國旅特快車,營收還超出水準,14家飯店就有9家營收超越2019年疫情前。營收成長除了反映解封後住房率提高,也因為各飯店平均房價調高,宜蘭平均房價6,970元、台東4,722元,花蓮則要7,169元,想到東台灣呼吸新鮮空氣,比北市住一晚還貴,挑戰消費者荷包。有趣的是,飯店房價漲聲響起時,綠舞平均房價卻從前年7,055元,小小倒退嚕掉了18元。綠舞公關經理侯志綱解釋,去年各飯店因應通膨調整房價,綠舞則維持相近價格,甚至同步提升更多服務內容,希望以實惠的價格,讓旅客感受飯店各式日式體驗活動。綠舞飯店攜手藝人炎亞綸旗下品牌「火火選物」推出客房聯名,凡入住Villa房型即可免費享用明星商品的酷奇餅乾。(圖/綠舞飯店提供、趙文彬攝)宜蘭綠舞為上市四維航業的子公司,以日式庭園為主題打造飯店園區,同時推出不少日本文化體驗活動,吸引旅客穿著和服打卡拍照,園區有羊駝、狐獴、水豚等可愛小動物,4月再添萌寵生力軍「梅花鹿」,並首度與藝人炎亞綸旗下品牌「火火選物」推出客房聯名合作及聯名甜點,隨全民普發現金6,000元,也順勢推出4人入住每人最低1,747元起,搶攻夏季出遊潮。而瑞穗天合則以每晚均價13,557元成為東台灣房價王,超越同樣每晚要價破萬元的蘭城晶英10,203元、太魯閣晶英11,117元。瑞穗天合由天成飯店集團斥資60億元打造,占地2萬坪,以歐風城堡造型聞名,又有台版「霍格華茲」之稱。2019年3月開幕,隔年起營收便超越太魯閣晶英和遠雄悅來兩大花蓮知名飯店,平均房價也從2019年的7,106元漲為13,557元,漲幅高達9成1,相當驚人。花蓮老牌五星級觀光飯店美侖飯店2022年改裝完成全面迎客,營收也大幅成長,但近年常出現於媒體,竟是因董事長王敏錡與藝人何如芸的離婚官司。(圖/翻攝美侖大飯店臉書)不過最猛的還是花蓮美侖飯店,雖然去年營收2.9億元,未能排入前三名,但年營收卻是2021年0.9億元的3倍多。美侖飯店1994年開幕,為花蓮第一座五星級觀光飯店,過去接待國外團客較多,2020年疫情爆發後,不少韓團取消住房,美侖趁景氣低迷改裝,2021年第二波整修,2022年以新面貌迎客,推測因此營收成長幅度較大。美侖飯店近年因董事長王敏錡與藝人何如芸的離婚官司,常上媒體,近日何如芸出演《婚姻結業式2》,分享自己離婚時還戒指的心境,讓「美侖」再刷一波娛樂版新聞。

3/20起新冠輕症「不算法定傳染病」 薛瑞元:抗病毒藥物暫維持公費給付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也已經宣布,從3月20日起,輕症實施免通報免隔離,並會同步調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疾病通報定義,到時只有「中重症」,臨床條件符合「出現肺炎需要氧氣治療或者其他併發症,因而住院(含急診待床)或者死亡者」,才會被通報是新冠確診。現在外界也關心,在新冠輕症的醫療上,是否會回歸健保支出?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今表示,原則上是回歸健保,但抗病毒藥物在短時間內,仍是以公費給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3月20日起,新冠肺炎輕症確診者免除隔離,之後感染新冠病毒且有呼吸道症狀,出現肺炎、需要氧氣治療或其他併發症,因此被收治住院或死亡的患者,才會被認定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產險公會也宣布,本月20日起,只有符合「肺炎併發症」且「住院或死亡」兩要件的新冠重症患者,才可獲防疫險理賠。但法界人士憂心,未來新冠肺炎輕症免隔離通報,但中重症仍是法定傳染病,等於將一個疾病分成兩種標準判定,似乎會有爭議。對此問題,部長薛瑞元在今天出席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前表示,其實流感就是只有中重症才會需要通報;如民眾自費PCR檢驗陽性,確診就像現在一般疾病診斷一樣,不需要被通報為法定傳染病。而未來新冠的輕症患者,在醫療費用是否可全數回歸健保支出?薛瑞元回應表示,醫療費用的部分,目前還在討論當中,輕症因為不列入法定傳染病,原則上跟其他疾病應該是要一樣回歸健保,但是抗病毒藥物,可能短時間內還會有一段時間是給予公費給付。

防疫再鬆綁! 輕症3/20起免隔離 中重症仍需通報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表示,基於國內外疫情趨緩,宣布如疫情穩定,自今(2023)年3月20日(個案採檢日)起,調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疾病通報定義,改為:符合COVID-19併發症(中重症)條件之民眾需通報並隔離治療,輕症或無症狀民眾如檢驗陽性,不需通報也不需隔離,但建議進行「0+n自主健康管理」,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快篩陰性,或至距離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已達10天無需採檢,即可解除。相關配套措施將配合修訂及實施。(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說明,考量COVID-19疾病嚴重度下降,感染者多數為輕症或無症狀個案,且本土疫情穩定、2月起防疫鬆綁未明顯影響疫情,為減少確診對民眾影響、減輕醫療端逐案通報負擔,並與國際防疫調整方向一致,邁向疫後新生活,故調整現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疾病通報定義,由「確診均通報」改為「併發症(中重症)才須通報」,即如為新冠檢驗陽性,且出現肺炎需氧氣治療或其他新冠相關併發症,因而住院(含急診待床)或死亡,醫事人員才須通報。(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疾病通報定義調整後,其他因自行使用家用快篩檢測陽性、或因配合醫療院所相關感染管制等相關措施篩檢陽性的輕症或無症狀之輕症民眾,不需通報也不需強制隔離,亦不會收到隔離通知書及簡訊,此類對象建議進行「0+n自主健康管理」至快篩檢測結果為陰性,或距離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已達10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建議有症狀時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至少1天)後可安心外出;外出時請全程佩戴口罩;同時提醒,為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之風險,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具慢性病或免疫不全/免疫低下病史者等具「COVID-19重症高風險因子」之民眾於快篩陽性後,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另0+n自主健康管理屬於指引建議性質,由民眾自主進行,無相關罰則。(圖/指揮中心提供)(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指出,配合本次防治政策調整,同步修訂相關配套措施於3月20日實施,包括取消健保卡資料上傳COVID-19檢驗結果自動通報「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方式,請醫療院所改至傳染病通報系統網站或運用醫院電子病歷自動通報(EMR)等方式通報「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併發症)」、取消確診者自主疫調回報機制、取消居家照護遠距諮詢服務、取消確診者同住家人及入境民眾自主防疫措施、停止更新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DVC)及健康存摺中確診及檢驗資料、調整因應COVID-19疫情之視訊診療措施、調整確診死亡個案遺體處理感染管制指引、調整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個人防護裝備建議等。指揮中心表示,為利政策調整推動順利,規劃3月20日至26日為7天緩衝期,供採檢日於本年3月19日(含)以前之民眾及相關單位在緩衝期時可進行通報等相關防治作為及行政作業。例如,民眾於3月20日持3月19日家用快篩陽性證明至醫療院所就診,如醫病雙方均同意3月19日快篩結果且醫師評估為確診個案,仍適用舊版病例定義及相關防治措施。此外,上述防疫鬆綁新制相關資訊,將置於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輕症免隔離,邁向疫後新生活」 專區 (資料陸續建置中),歡迎各界參閱。指揮中心特別感謝疫情期間民眾的配合,以及醫事人員與投入防疫工作同仁的辛勞,請民眾持續配合相關防治措施,同時呼籲「疫苗加一,解封安心」運動已開始;接種院所時間、地點等相關資訊,可透過疾管署官網「疫苗加一,解封安心」專區查詢,也請民眾儘速接種COVID-19疫苗,提升自身及群體免疫保護力,共同邁向疫後新生活。

一周爆3本土猴痘 薛瑞元:「特殊交友圈」疫調方法要更細膩
國內在過去大約一周時間,就新增3起本土猴痘個案,顯示猴痘疫情持續擴大,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昨天(7日)表示,本土疫情風險持續增加,疫苗擴大施打第1階段,拚3月實施,預計6都優先上路。衛福部長薛瑞元今(8日)也被問到有關猴痘疫情的未來衝擊,薛瑞元提到,他對國內猴痘疫情防堵有信心,但他也坦言,猴痘是一種在「特殊交友圈」傳播的疾病,他認為在疫調上,「所用的方法還要更細膩一點」。疾管署本月1日新公布國內首兩起猴痘個案,分別是新竹縣40多歲男與高雄市20多歲男,2名個案本身沒有出國旅遊史,與先前境外移入猴痘無關,兩人間也沒有共通性,屬於散發病例。但昨天又公布台北市出現本土猴痘個案,是一名30多歲男性,算算國內已累積確認3起本土猴痘,都在不同縣市,且個案間也毫無交集,到底感染源從哪裡而來,目前還在調查中。眼見本土猴痘病例南北都有,疾管署為此緊急採購1萬劑疫苗,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昨天表示,鑒於本土疫情風險增加,疫苗擴大施打第1階段拚3月實施,預計6都優先上路。而薛瑞元表示,猴痘爆出本土疫情,雖然全民需要提高警覺,但他自己對防疫系統有信心。不過他也提到,因猴痘與一般傳染病不太一樣,「是在特殊交友圈的傳播」,所以他認為用的疫調方法,要再更細膩一點。

監院疫情調查報告出爐 監委要求衛福部「公開完整疫苗決策資訊」
監察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於2月22日通過監察委員林郁容、王麗珍、蘇麗瓊、蕭自佑所提調查報告,要求行政院督促衛生福利部對於新冠肺炎疫苗的整備與採購決策及作業程序未臻周妥之處,進行檢討改善。4位監察委員表示,國內於2021年5月中旬爆發本土疫情,社會瀰漫恐慌不安,國人對於疫苗之施打有急切需求,部分輿論認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於疫苗整備及採購政策似有不周,且決策過程未見完備。為究明實情,調查過程諮詢國內專家學者及約詢時任衛福部陳時中部長、疾管署周志浩署長及食藥署吳秀梅署長等人後提出調查報告。監委指出,全球COVID-19疫情爆發後,國內尚未發生大規模社區感染前,即開始整備COVID-19疫苗。因臺灣管制措施得宜,疫情發展慢於其他國家,但當時全球疫情擴展迅速,其他國家一開始就進入社區感染,死亡病例遽增,因此先進國家較早於疫苗尚未研發成功或取得EUA時,即投入大量資金,以投資方式超額採購疫苗,疫苗初期產能有限,供不應求,採購條件由賣方主導,加以國內疫情平穩,民眾接種疫苗意願不高,故我國向國際疫苗廠採購及簽約之當時,時程較其他國家為晚,而且採購數量相對較少,致非屬國際疫苗廠優先供貨之國家,包括COVAX平台在內;另2021年5月疫情艱難時刻,疫苗到貨數量僅87萬餘劑,迄同年7月底前,到貨數量約951萬餘劑,其中586萬餘劑係國際友人捐贈。因此指揮中心雖緊急應變,透過外交部協助爭取國際捐贈,確為不得不然之舉,允應確實檢討此次新冠疫苗無法滿足國人接種需求之各項因素,作為日後因應新興傳染病流行之疫苗政策決策及執行採購時程之參考。監委指出,行政院於2020年7月確定我國疫苗來源包括「自研自製」的管道,食藥署即規劃視疫情急迫情形及緊急公衛需求,必要時給予EUA,並曾邀集高端、國光及聯亞等3家研發COVID-19疫苗業者參與,同年10月14日召開專家討論會議決議「COVID-19疫苗申請EUA所需的療效資料,得以免疫原性做科學上合理的連結或推估」;2021年5月28日之專家會議同意以「比較國產疫苗與AZ疫苗之免疫原性(不劣性比較)」,作為國產疫苗緊急使用授權之療效評估標準,以及食藥署於2021年7月18日及8月15日分別召開會議審查高端疫苗及聯亞疫苗申請EUA案,將中和抗體效價作為替代性療效指標與決定是否發給高端及聯亞EUA所為之決定,有其決策依據。惟迄今國際間承認高端疫苗之國家僅有10國,主要原因應係未有傳統第三期臨床試驗之結果證明其療效,國際認證之進展相當有限,部分國人因此對其保護力有所質疑,已不利國內疫苗產業之發展。未來倘有類似情況,衛福部應以本次疫情經驗為鑑,研酌於契約中擬訂業者取得相關國際認證等適當條件,以促使國內業者盡最大努力,提升民眾信心。監委另表示,政府採購法第105條第1項第2款規定雖授權公務員應依專業判斷進行緊急採購,但執行者在實務上因授權範圍未具體明確,仍可能多所顧慮。此次疾管署以預採購方式向COVAX平台、AstraZenca公司、Moderna公司採購未完成第三期臨床實驗之疫苗,各界並未質疑其合法性,但於高端及聯亞尚未取得EUA即簽訂採購合約,卻使辦理採購之疾管署迭遭責難;又2021年發生社區感染時,迭有批評購買數量太少,甚至認為第一要務是取得疫苗,即使價格再貴,亦應於國際間不計成本,搶購疫苗。惟疫情難以預料,指揮中心增加採購之數量,來不及在效期前全數接種,部分疫苗必須銷毀,再被質疑購買數量過多;再以COVID-19疫苗之交易為賣方市場,各廠商於合約中約定雙方權利義務有利於賣方,而採購數量、時機,以及各國國民之所得情形,均可能影響疫苗採購之單價,且廠商並未公布其訂價依據之成本分析,疾管署亦難以取得各國購買之價格進行比價。因此衛福部及工程會允應就此次COVID-19疫苗之採購經驗,通盤檢討緊急採購之相關規範,其授權範圍應具體明確,採購程序及機制容許相當之彈性,完備緊急採購之法令規範及辦理程序,俾使公務員不致進退失據,得及時依專業判斷為適當之採購;另衛福部允應培養國內具備國際採購專業之人員,研酌如何結合各部門專業人力,共同協助處理,提升緊急採購之專業能力。監委表示,指揮中心為規劃疫苗接種部署,在民間企業及慈善團體申請輸入疫苗時,要求需檢附原廠授權書,有其確保疫苗安全有效及供應數量穩定之考量;鴻海及永齡基金會於2021年6月1日委託台康公司檢附相關文件向食藥署申請500萬劑BNT疫苗專案輸入, 6月10日補件,當時並未取得BioNTech公司同意供貨之證明文件,但食藥署仍於6月12日許可有條件專案進口,其但書包括BioNTech公司出具同意供貨之證明書等,永齡提供疾管署擬向疫苗廠表達國家願意支持之草案資料;台積電亦於2021年6月10日主動至疾管署拜會,表達捐贈疫苗意願,並將申請之文件提供疾管署之律師進行檢視與修改。疾管署即持續與相關企業檢視及研修採購前置作業所需法律文件,俾使捐贈單位能進行後續疫苗採購事宜。惟在當時國人對疫苗有急切需求之氛圍下,衛福部於2021年7月11日晚間完成簽署程序,與國人對加速取得疫苗之期待有所落差,甚至引起外界之質疑與抨擊。衛福部允應檢討此次民間企業、團體捐贈疫苗之行政流程及證明疫苗來源及品質之相關文件,建立捐贈疫苗與藥品之處理機制。除此之外,監委另提出下列調查意見,並請行政院督促所屬檢討改進:一、我國與國際間疫苗受害救濟之審查制度相較,民眾申請時無須付費及負舉證責任,且由中央協助資料蒐集,申請之門檻較低,相對審理所需行政負擔較重。惟新冠疫苗多採用緊急授權方式上市,在安全性及有效性存有風險,民眾於接種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因有時序上之關聯,難免懷疑與接種疫苗有關,疾管署允應加速新冠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查進度,釐清個案傷病或死亡與施打疫苗之關聯性,使受害民眾迅速獲得合理之補償,維持對接種疫苗之信心,以利防疫政策之推動。二、指揮中心依據ACIP專家會議結論,依職業、年齡、疾病等風險別排定優先順序,但公布之相關會議記錄,對於疫苗接種政策之討論,僅記錄討論後之決議,民眾難以瞭解接種順序之考量,引發各種疑慮,應予檢討以作為未來疫苗接種政策之參考。三、部分縣市對於預約接種疫苗方式及場地動線規劃不周,甚至發生非高風險者未依接種順位提早接種疫苗之情事,衛福部允應通盤檢討此次縣市政府規劃及執行疫苗接種所發生之各項問題,作為日後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計畫之參考,避免類此情事之發生。四、疫苗政策為攸關全體國民重要權益之事項,衛福部已公開部分疫苗採購、核予高端疫苗EUA、通過高端疫苗效益評估報告等重要決策之內容,相關政策亦經專家會議討論形成政策決定,但公布之資訊尚不足以使民眾對疫苗政策之諸多質疑獲得釐清,允應公開更完整之疫苗決策資訊,對民眾疑慮事項善加說明澄清,並檢討目前將相關簽稿文書之機密等級設定「密」等之必要性,適當開放予各界檢視,保障人民知的權利,增進對公共事務之瞭解、信賴及監督,並促進民主參與。本案在111年12月21日經本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審查,經與會委員嚴謹討論,認有再予補充論述之需要。為確保調查報告之周全,爰斟酌會中委員提出之各項意見,修正調查報告內容之部分文字後,再行送會審查。至本案之處理進度,符合「監察院辦理調查案件注意事項」相關規定,併予敘明。

終於攻陷!猴痘首度出現本土案例 2男陸續發燒淋巴結腫大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我國第6、7例猴痘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於2月下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兩名男子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性,且與先前國內確診的境外移入個案亦無關聯,為零星、散發的本土個案,目前正在釐清可能的感染途徑。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367例)及歐洲(25,849例),其中美國累計30,193例占全球總數35.1%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新增病例數分佈以美洲(183例)為多。鄰近國家中以日本累計22例病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另韓國、菲律賓、越南、香港及中國等亦有報告病例,其中日本本土疫情近期有增加趨勢。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2月14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5%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7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7%。WHO於去年7月23日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迄今仍維持。疾管署說明,我國已於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47例,其中確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餘40例均排除。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228連假遇強烈冷氣團!嚴防上呼吸道、諾羅感染 上週16.5萬人腹瀉就醫創新高
國內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腹瀉疫情卻創下新冠疫情3年以來最高紀錄。對此,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冬季為諾羅病毒好發時期,加上近期防疫措施逐漸解封,民眾連假出遊意願增加,搭配上228連續假期遇上強烈大陸冷氣團,導致諾羅疫情和上呼吸道疾病大爆發。瀚威中醫診所周彥瑢院長也建議民眾,應備用可舒緩感冒症狀或上吐下瀉等腸胃道症狀的中藥,以防連續假日醫院沒有開診。根據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指出,上周(2023/2/12至2023/2/18)國內腹瀉門急診就診達到16萬5833人次,創下新冠疫情3年以來最高紀錄。不過近期腹瀉群聚通報呈現下降,過去4周累積通報97起,還是餐飲旅宿業為多,檢出病原以諾羅為主。羅一鈞表示,諾羅疫情好發在冬季,疫情升溫主要和長假、出遊活動聚會增加有關,去年、前年的一月、二月受到新冠本土疫情影響,影響民眾出遊活動意願,今年已逐漸解封、防疫措施鬆綁,讓腹瀉創下疫情以來的單周新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高偉峰指出,要避免病毒性腸胃炎,還是要從飲食、手部衛生去注意。如果腹瀉嚴重次數太多,伴隨出現腹痛、頭暈、心跳加速或者發燒等情況要注意,頭暈來說就有可能是嚴重脫水,要警覺儘速就醫。另外若出現拉肚子症狀,一定要讓腸胃休息,要避免再吃太油、奶類或者纖維質高的食物。研究顯示約有9成華人乳糖酶缺乏,原本不缺的人在腹瀉情況時乳糖酶也會比較少,喝牛奶恐怕讓腹瀉症狀更加嚴重。羅一鈞則提到,現在是病毒性腸胃炎流行季節,尤其春節到春假之間,有很多出遊活動,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特別是生冷如海鮮食品,盡量還是徹底煮熟,也要注意多洗手,因為接觸過的公共設施可能有腹瀉者使用過,像是如廁後就要注意洗手。專家也認為酒精乾洗手無法徹底消除諾羅病毒,還是建議要用肥皂洗手。瀚威中醫診所周彥瑢院長則指出,感染諾羅病毒症狀,常伴隨發燒、腹瀉、嘔吐、消化不良症狀,中醫常用具芳香化濕及健脾益氣的中藥舒緩症狀,藿香正氣散為常用於改善突發消化道問題的固有成方。若有吐瀉脹痛並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假日就醫不便時,都可選用相似處方的中成藥,緩解初期不適。另外,228連續假期剛好遇上強烈大陸冷氣團,天冷更容易讓上呼吸道症狀延長,尤其近期感染新冠上鼻塞、喉嚨痛、長時間咽癢、劇烈咳嗽症狀常拖延到3至4週甚至更久,中醫師周彥瑢則建議,中藥「止嗽散」,可快速緩解支氣管敏感的咳嗽;若伴隨鼻塞,可能為新冠後遺症所誘發的過敏,「辛夷散」為常見治療方劑,體質偏陰虛火旺需謹慎使用。此外,若有咽喉乾痛,可搭配「銀翹散」快速緩解喉嚨痛。此外,疾管署也指出,諾羅病毒具多種型別,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因食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手部接觸受污染的物品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黏膜、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通常感染後1至3天出現水瀉及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也可能有噁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肌肉酸痛等情形,症狀可持續1至10天。

1到3歲孩童戴口罩戴習慣 疫後「不肯說話」增3成
近年受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出門頻率,有語言治療師發現1到3歲幼童在家沒有玩伴和學習對象、出門也只見人人把口罩戴牢,學習互動驟減,導致不願開口的孩子人數,較疫情前大增約3成,建議家長注意孩子溝通及表達能力,若有語言發展遲緩跡象,可至復健科接受語言評估,把握黃金治療時機。新竹國泰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洪薏婷指出,0到3歲是孩子大腦發展及語言學習的關鍵期,但2019年底出生的孩子們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活丕變,戴上口罩後因看不見對方表情、嘴型,影響對情緒的判讀,也減少理解溝通的線索,且戴口罩時的不適感,降低孩子開口的意願。2歲3個月的幼童樂樂,家中無兄弟姊妹,平時只跟阿嬤相處,沒有其他玩伴,加上近年疫情減少出門,樂樂大多在家看電視、玩玩具,媽媽觀察到樂樂雖能聽懂指令但不願開口。經評估後樂樂接受治療,治療師先示範促進語言技巧,媽媽也在家中保持同樣方式互動,幾周後樂樂便能發出不同聲音,最終也成功開口說出爸爸。洪薏婷說,當孩子戴上口罩時,家長較難觀察到孩子的嘴型及表情變化,無法及時給予回饋。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家長更多的陪伴及關注,在家中可透過一起玩裝扮性遊戲、親子共讀等方式,提升孩子的溝通及表達能力。同樣受疫情影響的還有基層公衛醫師出走潮,南投市衛生所主任洪佳賓、名間鄉衛生所主任黃乙絜先後於上月及本月初在服務契約屆滿後離職,繼中寮鄉後,南投縣內已有3家無醫師兼主任的衛生所。洪佳賓指出,在南投市衛生所服務5年期間,碰到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大爆發,不僅平日一直幫民眾打疫苗,假日更得配合前往各疫苗注射站設站服務鄉親,大半時間都在配合中央執行防疫政策,實在是太累了,因此選擇聘期結束後回基層診所服務。南投縣衛生局除緊急透過醫師公會媒合派遣診所醫師駐診,也向衛福部提報公費醫師缺額,懇請中央統一調派,同時對外招聘醫師,盼有熱忱的醫師加入偏鄉醫療行列。

擬讓新冠疫苗接種常態化 指揮中心曝規劃1年1劑、高風險族群2劑
本土疫情趨緩,為讓疫苗接種常態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擬讓新冠疫苗接種常態化,初步接種政策今天出爐。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說明,經過專家會議通過,規畫未來一般族群1年接種1劑新冠疫苗;高風險族群(長者、慢性病患者)則1年打2劑。接種2劑者和前1劑間隔至少6個月,三、四月也將推出「疫苗+1」活動。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日前表示,未來新冠肺炎會很像每年10月、11月施打流感疫苗一樣,將會有催打措施,預計本周四於記者會說明。羅一鈞今日下午受訪表示,ACIP會議昨天下午針對新冠疫苗後續方案,初步決議後續方案將比照流感疫苗,一般族群每年接種1劑新冠疫苗、高風險族群(長者、慢性病患者)一年2劑,且不論何時接種,只要和前一劑間隔至少6個月即可接種。不過,為了再有更大的防疫鬆綁回歸常態生活,羅一鈞表示,3月、4月指揮中心研擬和地方政府合辦「疫苗+1」動員活動,屆時不管是否打過疫苗、不管打幾劑,只要「3個月內沒打過的或者沒確診」都可以在活動中接種1劑疫苗。活動方向,研擬規劃大型接種站、並以造冊通知或是到宅服務等方便民眾接種的方式,詳細規劃執行方式將於周四指揮中心記者會公布。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剩餘疫苗量為莫德納單價疫苗12.8萬劑、BNT 246.7萬劑、Novavax 19.9萬劑;雙價次世代疫苗部分,莫德納BA.1有89.8萬劑、莫德納BA.5剩餘155.3萬劑。目前疫苗庫存足以因應民眾接種。

疫情趨選入境免費快篩試劑喊卡! 指揮中心:從3/1起機場不再發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表示,經評估國內外疫情趨勢及國內醫療與公衛量能,自3月1日起停止提供入境人員及確診者密切接觸者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民眾如有快篩試劑需求,可至各通路(如藥局或有販售快篩試劑之超商/零售通路)自行購買。指揮中心說明,現行快篩試劑發放為入境人員可於入境時自行領取1劑、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由衛生局提供1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考量近期全球及本土疫情趨緩,自主防疫篩檢時機已調整為自主防疫對象(包含入境人員以及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於出現症狀時使用快篩試劑篩檢,並於自主防疫地點休息;針對入境時有症狀者,可於機場港埠洽疾管署檢疫人員,於必要時進行採檢,無症狀者則返回自主防疫地點進行7天自主防疫;且目前國內販售家用快篩試劑通路普及,民眾購買便利,經綜合上述評估,將自3月1日起,停止提供入境人員及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公費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其中入境人員以航班表定抵臺時間為準,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則以確診者隔離起始日為準。指揮中心表示,雖然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但社區中仍有病毒傳播風險,且目前仍處於呼吸道病毒流行季節,請民眾仍應遵守相關防疫規範,維持個人防疫好習慣,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防護措施,亦請民眾踴躍接種COVID-19疫苗,提升自我及群體免疫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次月12日起「這2類人」免費快篩沒了 指揮中心解釋背後原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表示,經評估國內外疫情趨勢及國內醫療與公衛量能,自3月1日起停止提供入境人員及確診者密切接觸者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民眾如有快篩試劑需求,可至各通路,如藥局或有販售快篩試劑之超商或零售通路,自行購買。指揮中心說明,現行快篩試劑發放為入境人員可於入境時自行領取1劑、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由衛生局提供1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考量近期全球及本土疫情趨緩,自主防疫篩檢時機已調整為自主防疫對象(包含入境人員以及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於出現症狀時使用快篩試劑篩檢,並於自主防疫地點休息;針對入境時有症狀者,可於機場港埠洽疾管署檢疫人員,於必要時進行採檢,無症狀者則返回自主防疫地點進行7天自主防疫;且目前國內販售家用快篩試劑通路普及,民眾購買便利,經綜合上述評估,將自3月1日起,停止提供入境人員及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公費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其中入境人員以航班表定抵臺時間為準,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則以確診者隔離起始日為準。指揮中心表示,雖然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但社區中仍有病毒傳播風險,且目前仍處於呼吸道病毒流行季節,請民眾仍應遵守相關防疫規範,維持個人防疫好習慣,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防護措施,亦請民眾踴躍接種COVID-19疫苗,提升自我及群體免疫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室內口罩禁令本日解除 「4情況」仍建議配戴口罩
由於本土疫情持續降溫,室內口罩禁令也即將於今(20)日解封,未來僅剩醫療、長照與高鐵台鐵大眾運輸場所需要強制佩戴口罩外,也有部分情形仍建議要配戴口罩。《CTWANT》也整理相關問題,方便民眾快速的理解相關政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先前曾表示,自20日起,室內是否佩戴口罩將分成「全程佩戴」、「建議佩戴」、「民眾自主決定」等3種等級。就目前而言,絕大部分的室內場所均解封,唯獨醫院、長照中心、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等環境仍維持「全程佩戴」的情形。而各級學校、幼稚園、補習班、托育中心則是要等到6日才會適用新制。根據衛服部資料指出,20日起以下指定場所仍「全程戴口罩」:1.醫療機構:包含醫院、診所及其他醫療機構。2.醫事機構:藥局、醫事檢驗所、醫事放射所、物理治療所、職能治療所、助產機構、精神復健機構、居家護理機構、居家呼吸照護所或護理之家。3.老人福利機構:長期照護機構、安養機構、其他老人福利機構。4.長期照顧服務機構:住宿式長照機構及團體家屋。5.榮譽國民之家。6.兒童及少年服務機構:安置教養機構。7.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住宿式。8.公共運輸及特定運具:鐵路、捷運、纜車、公路客運、市區公車及計程車、空運及海運(以上包含運具及場站)、救護車及復康巴士。如民眾有以下情形,仍建議配戴口罩:1.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2.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3.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合。4.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尤其是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密切接觸時。教育單位解禁詳情:關各級學校、幼兒園、課照中心、補習班、托嬰中心等,則依教育部及衛福部規劃,開學後先加強相關防疫措施,如疫情穩定,自3月6日依指揮中心通案性規定,實施校園及托育場所室內口罩放寬。而校車、幼兒園專用車、健康養老中心的接駁車等,均比照醫療照護機構與公共運輸等相關規定,全程強制佩戴口罩。除上述場地外,其餘室內場所、空間,均由民眾自主決定配戴口罩。而如百貨公司、演唱、大型公開活動(演唱會)的現場,則由主辦單位決定,民眾有配合之義務。除此之外,先前針對電梯、校車等室內封閉空間是否要配戴口罩。指揮中心曾表示,電梯符合「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場合」之情形,建議配戴口罩。

室內口罩禁令明解封!相關QA一次看 醫運捷運高鐵「還是要配戴」
由於本土疫情持續降溫,室內口罩禁令也即將於明(20)日解封,未來只剩下醫療、長照與高鐵台鐵大眾運輸場所需要強制佩戴口罩。而《CTWANT》也整理相關問題,方便民眾快速的理解相關政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先前曾表示,自20日起,室內是否佩戴口罩將分成「全程佩戴」、「建議佩戴」、「民眾自主決定」等3種等級,而絕大部分的室內場所均解封,但唯獨醫院、長照中心、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等環境,仍維持「全程佩戴」的情形。而各級學校、幼稚園、補習班、托育中心則是要等到6日才會適用新制。根據衛服部資料顯示,20日起,以下指定場所「全程戴口罩」:1.醫療照護機構:醫療、醫事、老人福利、長期照顧服務、榮譽國民之家、兒童及少年服務、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詳如附件)。2.公共運輸及特定運具: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及場站(詳如附件)。得於上列指定場所不戴口罩之例外情形:飲食、拍照、不適合或無法戴口罩之檢查、治療或活動。以下情形仍建議配戴口罩:1.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2.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3.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合。4.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尤其是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密切接觸時。教育單位解禁詳情:關各級學校、幼兒園、課照中心、補習班、托嬰中心等,則依教育部及衛福部規劃,開學後先加強相關防疫措施,如疫情穩定,自3月6日依指揮中心通案性規定,實施校園及托育場所室內口罩放寬。除上述場地外,其餘室內場所、空間,均由民眾自主決定配戴口罩。而如百貨公司、演唱、大型公開活動的現場,則由主辦單位決定,民眾有配合之義務。除此之外,先前針對電梯、校車等室內封閉空間是否要配戴口罩。指揮中心曾表示,電梯符合「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場合」之情形,建議配戴口罩。而校車、幼兒園專用車、健康養老中心的接駁車等,均比照醫療照護機構與公共運輸等相關規定,全程強制佩戴口罩。

確診0+N、輕症免通報 上路時間點曝光
昨本土疫情新增1萬6477例個案,連續13天下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告,若國內疫情穩定,將在3月調整確診者隔離措施,從「5+N」改為「0+N」,同時會修正通報條件,輕症將不需通報;另外,疫情記者會將改為每周1次。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昨新增本土個案,以新北市3117例居多,其次依序為桃園市2059例、高雄市1987例等,另增270例境外移入個案,61例死亡。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表示,昨日本土新增個案數較上周四下降19.9%,這是連續第13天下降,預期會以此趨勢持續發展。目前國內累計987萬8848例確診,其中1萬7319例死亡。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由於疫情持續下降,指揮中心記者會的時間將調整朝向於1周1次,細節預計下周一對外宣布。外界關切新冠肺炎何時會從第5類改到第4類?他表示,在這之前要先處理確診者隔離的方式調整、改變通報定義,目前指揮中心正積極擬訂計畫,和專家討論後盡快實施,應是3月才有可能上路。對於確診者隔離的方式調整,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屆時確診者的隔離將從「5+N」改為「0+N」,另也會只通報重症,輕症個案不再需要通報。由於疫情明顯下降,目前全國各醫療區專責及負壓病床共5878床,空床率為54.2%,各區空床率介於50.3%到61.7%。羅一鈞表示,過去專責病房設置都是只有「地板」,但沒有「天花板」,因此有部分醫院開設比例較高,達到9%到10%,因此決定設置專責病床上限,以便其他非新冠的病人入住。羅一鈞指出,台北區及北區非應變醫院,專責病床開設比率由「至少4%」調整為「4-8%」;中區非應變醫院開設比率由「至少4%」調整為「3-7%」;高屏區非應變醫院開設比率由「至少5%」調整為「5-8%」;南區和東區因原本開設的病床數較少,目前尚有調度需求,因此本次未調整。

胡宇威《打怪任務》挑戰演醫生 小薰、魏蔓扛護理師角色
胡宇威、小薰跟魏蔓首次接拍大愛新戲《打怪任務》,胡宇威透露,戲劇生涯中最抗拒的兩種角色就是醫師跟律師,因為太多專業名詞,這次接拍《打怪任務》首次挑戰飾演小兒科醫師,專業名詞少不了,不過很多都是英文,對在美國成長的他來說信手拈來,讓他動心的是醫生使命必達的個性跟他自己很像。在劇中醫生用心跟患者家屬溝通,全力搶救拼盡全力,特別是劇中經常要全身包得密不透風,只露出眼睛,用眼神傳遞內心戲,是這次最大的挑戰。小薰跟魏蔓在戲裡飾演的是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的護理師同時兼具媽媽的角色,照顧病人就得跟孩子暫時分離,編織出媽媽去「打怪」的童話故事,是劇本發想的初衷。小薰雖然是學護理,不過已經不記得,隨著劇組安排認真的上醫護專業課,也跟北慈的護理師見面,發現兩人在講話的速度跟語調上都不同,受訪時小薰一反平常高音頻快人快語的個性,特別用劇中護理師講話很慢、聲線壓低的模樣,相當沉穩。小薰自己染疫過,加上母親是肺炎去世,很能掌握重症患者及家屬的心態,倒是穿上層層的防護衣呼吸都很困難,戴上防護面罩打針抽血都不容易,更特別的是跟患者之間如親友般細腻的互動,都是抗疫期間不為人知的一面。胡宇威、小薰、魏蔓主演大愛新戲《打怪任務》日前開鏡。(圖/大愛提供)《打怪任務》15日開鏡,第一天主要是魏蔓的戲,劇中魏蔓有兩個小孩,一下戲全都黏著魏蔓又摟又抱,就像親生的一樣。魏蔓不是第一次演醫護人員,卻是第一次見到要飾演的角色本人,特別到醫院跟著一起巡房,聊聊疫情當時的心情,魏蔓相當感性,在跟角色本人相處過程中,了解她要詮釋的是一個天生樂觀,喜歡照顧人的護理師,突然覺得護理師是「人間天使」,無私付出且滿心歡喜,為患者提供可能連家人都做不到的事,聊天全程都忍住感動不落淚,因為飾演的角色本人是不哭的。大愛醫療職人劇《打怪任務》描述的是2021年初台灣和國際疫情相比猶如平行世界,隨後本土疫情爆發進入三級警戒,台北慈濟醫院在趙有誠院長的帶領下,收治全台最多確診患者,九百多位病患當中,一個個媒體新聞沒有報導的恐懼、悲傷的人性面,有醫生面臨跟死神搶人的內心掙扎,還有年輕護理師銜天命在家人與病人之間承受極大的雙重壓力等,一樁樁醫護團隊齊心對抗病毒這隻「怪獸」的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