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愛吃甜食?醫師曝「6鹹食」滿滿糖分:每天默默吃很多
大家都知道攝取過多糖分,容易造成肥胖、身體發炎、心血管疾病等問題,對健康百害而無一利,但你以為吃鹹食就無大礙了嗎?家醫科醫師李思賢透露,6種鹹食其實都是糖,「很多自認為不愛吃甜食的人,每天都默默的吃了很多糖。」醫師李思賢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不少食物在味覺上吃起來鹹鹹的,但其實內含滿滿糖分,像是燒餅、蔥抓餅、油條、麵包、蘿蔔糕、羹等6樣鹹食也都是糖,讓他忍不住憂心嘆,許多自認為不喜歡吃甜食的民眾,其實「每天都默默的吃了很多糖!」李思賢曾指出,若是攝取太多糖分,皮膚容易出現皺紋、痘痘、多油、老人斑、妊娠紋、贅疣、落髮、癢疹及浮腫等症狀,建議可透過以下8大方法有效戒糖。第一、減少暴露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把家裡跟辦公室的零食都收到櫃子裡。眼不見為淨,不會隨時被零食勾引,一旦壓力大,就很容易抓起隨手可得的零食。第二、戒除精製甜食麵包、餅乾、義大利麵、洋芋片,這類精製的食物對身體的傷害還是比較大的,相較於「飯」、「水果」,因為這些精製食物除了糖分以外往往有許多會使身體發炎的添加物和油脂,發炎會大大提升對甜食的渴望,所以先從「精製甜食」開始戒除是一個好的方向。第三、不脫水及充足電解質很多時候對糖的渴望其實是因為身體缺水或是缺電解質,所以經常補充富含電解質的水也能降低對甜食的渴望。第四、增加替代零食的選擇在戒糖期間可以吃的零食有「堅果」、「黑巧克力」,坊間常見的低糖生酮甜點也是在過渡期很好的選擇,因為其中多用的是代糖,又以羅漢果堂、甜菊糖、阿洛酮糖、赤藻醣醇為佳。不是說這些甜點可以毫無限制的吃,但這些甜點真的是戒糖過渡期的好幫手。第五、充足的睡眠光是足夠的睡眠就可以大大降低隔天的食量,睡眠算是健康的基石,如果常常日夜不規律,時而早起,時而晚睡,尤其是輪班的工作,對戒糖來說是非常大的障礙。第六、多運動運動能夠增加腦袋內的腦內啡,大大降低飢餓感以及對甜食的渴望。所以我非常推薦大家在戒糖期間多做重訓或是高強度間歇性運動。只有兩個狀況下我會不建議運動,就是太累或是吃太飽的時候。第七、多利用「短鏈脂肪酸」和「水溶性纖維」短鏈脂肪酸像是乙酸、丙酸、丁酸是可以對大腦傳遞飽足感的訊號,這些脂肪酸我們可以從發酵食品像是酸菜、蘋果醋、康普茶、泡菜中攝取。水溶性纖維也能夠增加我們的飽足感,像是菊苣、洋車前子粉、豆類、奇亞籽。第八、減少社交活動這個建議有些人可能比較難做到,但是減少社交活動真的能夠大大減少自己接觸甜食的機會,也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去選擇食物。對此,李思賢過去曾透露,糖其實是「合法的毒品」,成癮率足足高達「古柯鹼的7倍」,所以靠著意志力去戒糖往往會失敗,透過上述8種方法輔助,才能不再被食物牽制,「不要急,戒糖是需要時間的,你不可能在3天內完全都不吃,但是3個月就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進步。」

食物沒吃完「1毒素」狂孳生!醫曝恐罹肝癌:不是加熱就沒事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食物放在室溫下通常無法久放,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提醒,食品保存不良容易產生「黃麴毒素」(Aflatoxin),若不慎吃下肚恐造成肝細胞損傷,嚴重甚至引發肝癌,更可怕的是黃麴毒素無法透過「加熱」消滅。李思賢在臉書發文表示,黃麴黴或寄生麴黴大量孳生時,便會產生具有高度毒性的黃麴毒素,是除了B肝、C肝病毒以外,「造成肝癌的主因之一」,常見於包括花生、玉米、大豆、堅果、香料、五穀雜糧和咖啡豆等保存不良的食材中。李思賢說明,黃麴毒素主要分成4種亞型,B1、B2、G1、G2,其中最常見的是B1黃麴毒素,具有非常高的肝毒性,容易導致肝細胞受損,嚴重恐引起DNA突變、誘發肝癌。李思賢提醒,台灣的環境尤其適合黃麴毒素生長,因此務必妥善保存食物,「黃麴毒素不是加熱就沒事,它耐熱可達260至280度,一般烹飪是很難處理掉的」,提醒長期飲酒、經常食用花生、服用肝臟代謝藥物患者(血脂藥或止痛藥)、B肝和C肝帶原者等4大族群,感染風險較高。至於如何預防黃麴毒素呢?李思賢教戰4大撇步,一、盡量選擇新鮮食材;二、開封後盡量用密封罐保持食材乾燥,並放在陰涼處;三、避免食用超過效期的食物;四、多購買小包裝,開封就盡量吃完,保持食物新鮮才是杜絕毒素的不二法門。

毒品成癮怎麼辦? 司法官學院: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能降低再犯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下午召開記者會,公布「毒品施用行為多元處遇成效評估與比較計畫」,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指出,根據研究超過8百萬筆與毒品相關的大數據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只要對毒品施用者施以合適的治療與處遇,就可以大幅降低復發與再犯問題,因此目前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能夠抑制再犯。台師大特聘教授李思賢指出,對於毒犯應採取「先病人、後犯人」的機制,因此戒癮治療應基於再犯風險和醫療需求的精準評估,進行分層分流、並建立有效的社區復元處遇系統,才能有效解決毒品的高再犯問題。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研究員顧以謙表示,研究2007年至2014年間,毒品施用各種處遇追蹤5年再犯率,發現單純監禁再犯率為72%,僅觀察勒戒為45.1%,直接強制治療是57.32%,但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則低至35.6%。司法官學院院長柯麗鈴認為,從研究結果可知,法務部推行的「再犯防治推進計畫,著重於多元處遇與分流處遇,政策方向與科學實證結果相符,期盼未來適時導入各種創新研究技術,掌握遏制毒品再犯的關鍵因素。

糖是合法毒品「靠意志力沒用」 醫給8大戒糖秘訣:3個月見效
糖分攝取過多,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但是要都不吃糖很不容易。有醫生指出「糖是合法毒品」,靠意志力戒糖非常困難,於是提供8種方法,讓民眾可以戒糖成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攝取過多糖分,除了容易蛀牙,還會誘發胰島素抗性,增加肥胖、代謝症候群機會,並使血壓、血糖、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加速身體老化,並被懷疑可能也會增加癌症風險。醫師分享戒糖的8種方法。(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因此,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專頁指出,糖的成癮效率是古柯鹼的7倍,所以若一直戒不掉糖很正常,因為用意志力戒糖是最沒有效率的方法,不過可以靠其他方法輔助。1、減少暴露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把家裡跟辦公室的零食都收到櫃子裡,眼不見為淨就不會隨時被零食勾引,因為一旦壓力大,就很容易抓起隨手可得的零食。2、戒除精製甜食先從麵包、餅乾、義大利麵、洋芋片開始戒,相較於飯和水果,這類食物對身體的傷害比較大,除了糖份以外,往往還有會使身體發炎的添加物和油脂,發炎會提升對甜食的渴望,所以先戒除「精製甜食」是一個好的方向。3、隨時保持「不脫水」和「充足電解質」很多時候對糖的渴望,其實是因為身體缺水或是缺電解質,經常補充富含電解質的水就能降低對甜食的渴望。4、增加替代零食選擇可以選擇堅果、黑巧克力,低糖生酮甜點也是一個選擇,因為其中多用的是代糖,又以羅漢果堂、甜菊糖、阿洛酮糖、赤藻醣醇為佳,不過並非可以毫無節制食用,仍要克制。5、充足睡眠擁有足夠的睡眠,就可以大大降低隔天的食量,假如常常日夜不規律,時而早起、時而晚睡,尤其是輪班的工作,對戒糖來說是很大的障礙。6、運動運動能夠增加腦袋內的腦內啡,大大降低飢餓感以及對甜食的渴望,戒糖期間可以多做重訓或高強度間歇性運動,但太累或吃太飽不建議。7、多多利用「短鏈脂肪酸」和「水溶性纖維」短鏈脂肪酸像是乙酸、丙酸、丁酸,可以對大腦傳遞飽足感的訊號,日常飲食可以從發酵食品攝取,包括酸菜、蘋果醋、康普茶、泡菜。另外,水溶性纖維也能夠增加飽足感,包括菊苣、洋車前子粉、豆類、奇亞籽。8、減少社交活動這項比較難做到,但真的能夠大大減少接觸甜食的機會,也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去選擇食物。李思賢提醒不要過急,戒糖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3天內完全都不吃,但3個月就可以看到明顯的進步,「你可能經過巷口同一間雞蛋糕攤販,但是不知不覺你已經不會想吃了,這就是很大的進步」,最後他提醒,戒糖不只是為了體重,更重要的是為了健康,能夠讓生活過得更有品質,不再被食物牽制。

汗水本身沒味道 醫曝臭味主因「不是太多細菌」2舉動超NG
天氣炎熱或是運動後流汗是正常現象,但如果有異味就會讓旁人尷尬。醫師指出,汗液本身沒有味道,在被皮膚的菌叢分解後會產生味道,但不要因此過度清潔皮膚,因為汗臭不是因為太多細菌,而是有太多「不對的細菌」。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專頁提到,流汗除了是調節體溫的方式,也是排出毒素的管道,所以即使患者不喜歡運動,他也會建議可以去桑拿烤箱流汗,被動使汗水排出也會有效果。他指出,汗水主要由水、礦物質、乳酸、尿素4種物質組成,其中的礦物質包括鈉(最多)、鉀、鈣、鎂,而身體的汗腺主要又分為小汗腺和頂漿腺。李思賢解釋,小汗腺分布全身,包括額頭、手掌、腳掌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部位,終其一生調節體溫,分泌的汗液是水和一些電解質,屬於水樣的汗;頂漿腺則分布腋下、乳頭、會陰部和頭皮,受到「性荷爾蒙」的刺激,青春期之後會分泌特別旺盛,屬於濃稠性的汗,含有更多的醣類、蛋白質和脂質。汗水本身沒有味道,是因為接觸不好的細菌,才會產生異味。(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值得注意的是,頂漿腺的汗液本身沒有味道,但在被皮膚的菌叢分解後會產生各種味道,也就是俗稱的「體味」或「汗臭味」。不過,別因有汗臭而過度清潔皮膚,因為皮膚隨時都有成千上萬的細菌,屬正常現象,但不好的細菌會將汗液分解出不好聞的成分,過度清潔或塗抹過多的香水,會破壞皮膚的好菌,導致壞菌過度生長,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李思賢說明,汗腺老化或退化是非常需要改善的問題,不少患者因為少動或糖尿病造成神經損傷以致於流汗困難,久了就越流不出汗,此時可以藉訓練讓流汗的效率增加3倍,包括增加運動強度,像是高強度間歇性運動、補充足夠水分、保暖的衣物,可以蒸氣浴或是桑拿輔助流汗,不正常的流汗可能和血糖、甲狀腺、自律神經、荷爾蒙、生理期有關,需要找醫生幫忙鑑別診斷。

指甲看出健康警訊 醫曝「9異常狀態」要當心…1情形恐是心衰竭
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因此忽略身體警訊,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就醫,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皮膚科醫師黃晨昊在IG透露,當人體營養不良或各種器官及免疫力出現異常時,指甲常會合併出現病態變化,所以藉由掌握不同的指甲型態變化,可以幫助提早發現內在潛藏的疾病。以下為常見的指甲異常變化:1️ 杵狀指 Clubbing finger:心/肺;心衰竭2️ 指甲下線狀出血 Splinterhemorrhage:心臟;心內膜炎3️ 黃指甲症候群 Yellow nailsyndrome:肺;肺積水、支氣管擴張併發氣管炎4️ 泰瑞氏指甲 Terry nails:肝;肝硬化5️ 指甲半分 Half & halfnails:腎;慢性腎衰竭6 ️雙重橫向白線 Muehrcke’sline:腎/營養;腎病症候群、白蛋白過低7️ 匙狀甲 Koilonychia:營養;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8 ️指甲斷層 Beau’s line:毒性/感染;癌症化療、兒童川崎氏症9️ 甲褶微血管異常: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皮肌炎、全身性硬化症指甲看出健康警訊。(圖/翻攝自IG/derma.royce)另外,家醫科醫師李思賢過去也曾提到,太凸的指甲被稱為「杵狀指」,暗示身體可能有末端氧氣不足的現象,引起原因常常與「肺部」或是「心臟」有關,所以常在有菸癮的人身上看到,包括肺氣腫、肺結核、肺纖維化、肺炎、肺癌或是其他肺部疾病。指甲看出健康警訊。(圖/翻攝自IG/derma.royce)至於太扁的指甲則被稱作「匙狀甲」,最常見的原因是「缺鐵」,但是缺鐵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吸收不良、慢性出血、維他命C缺乏、癌症、腸道等問題。另外,像是「甲狀腺」、接觸到「化學藥劑」,或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有可能導致這種現象。指甲看出健康警訊。(圖/翻攝自IG/derma.royce)

醫曝「1味道」可穩定血糖還能減重 4大好處公開
日常料理中,「甜」、「鹹」、「辣」味很常會加入在其中,而「苦」味雖列在基本的味道之一,但因不討喜,因此是相對奇怪的存在。不過有醫師表示,帶有苦味的食物不僅可以促進消化、穩定血糖,還具有減重的效果,對健康有頗大的效益。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儘管苦味被科學家列為基本的味道之一,但現代生活中,苦味卻是相對奇怪的存在,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種比較不討喜的味道,不過帶苦味的東西卻時常可以處理很多消化問題,甚至當作預防的藥方。李思賢指出,身體中有許多苦味的受體,這些受體分布在口腔、舌頭、胃、肝臟和其他腺體中,「腸道苦味對我們的身體來說是一種警報,因為自然界中的毒素通常味道都很苦。」為了排除這種有可能的潛在毒素,身體就會更努力的分泌唾液和其他的消化酶,這個反應對於有些有消化困難的病人來說是有好處的。李思賢表示,除消化外,苦味劑在醫學上已被證明有助於「穩定血糖」、「加強肝臟排毒」,且苦味能夠刺激荷爾蒙PPY和GLP-1的分泌,所以能夠延長飽足感和降低食慾。李思賢也列出常見含有苦味的食物,包括羽衣甘藍、抱子甘藍、蘿蔔、芝麻菜、蒲公英綠、菊苣、蔓越莓、綠茶、柑橘(皮)、肉桂、生薑、咖啡、蒲公英、黑巧克力(85%)、薄荷、紅酒等,「多多將這些食物融入生活中對身體是有很大的好處的。」有醫師表示,帶有苦味的食物不僅可以促進消化、穩定血糖,還具有減重的效果,對健康有頗大的效益。(圖/翻攝臉書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

指甲驚見2種特徵表示身體出問題! 家醫科醫師闢謠:「直線」只是老化跡象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近日表示,不只皮膚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指甲也可以,甚至還能透過指甲看出心血管阻塞、重金屬中毒、癌症、肝臟或是血糖問題。他還特別點出2種比較特別的指甲外觀,提醒民眾若看到上述現象,可能就是身體在發出求救訊號了。李思賢12日在臉書上發文指出,「手指甲生長的速度約每個月0.3公分,腳指甲更慢,每個月約0.15公分,所以手指甲長到尾端的速度約半年,腳指甲約一年。」他也點出不只皮膚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指甲也可以,一般健康的指甲是平滑圓潤帶有光澤的。至於接近掌部的白色月牙謠傳和健康有關,李思賢則指出那只是指甲生長的一部份,和健康沒有關聯。另一個常見但是完全正常的現象就是指甲上面有一條一條平行手指方向的直線,這只是老化的象徵不用太擔心。但如果有2種比較特別的指甲外觀,也就是「太凸」或「太扁」,就要小心可能是身體發出警訊了。李思賢表示,太凸的指甲被稱為「杵狀指」,英文名叫「Clubbing nail」,暗示身體可能有末端氧氣不足的現象,而引起的原因常常與「肺部」或是「心臟」有關。所以「杵狀指」常在有菸癮的人身上看到,包括肺氣腫、肺結核、肺纖維化、肺炎、肺癌或是其他肺部疾病。但心臟或腸道問題也是蠻有可能的,另外在一些感染疾病像是AIDS的患者手上也會看到這種指甲。好消息是只要處理根本問題,指甲的狀況很快就會得到改善。至於太扁的指甲則被稱作「匙狀甲」,英文名為「Koilonychia」,最常見的原因是「缺鐵」,但是缺鐵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吸收不良、慢性出血、維他命C缺乏、癌症、腸道等問題。另外,像是「甲狀腺」、接觸到「化學藥劑」,或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有可能導致這種現象。李思賢最後也補充,不同的指甲暗示著不同的身體狀況,甚至可以從指甲看出心血管阻塞、重金屬中毒、癌症、肝臟或是血糖問題。

攝取過量蛋白質會怎樣? 醫籲:恐損害2器官
近年健身風氣流行,健人都想多吃蛋白質長肌肉,但如果吃過量蛋白質會發生什麼事?家醫科醫師說,過度攝取蛋白質可能會「增加脂肪」,還會造成肝臟負擔,甚至會影響到腦部功能,還會出現多種症狀。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專頁《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發文說,代謝蛋白質很消耗能量,加上吃蛋白質會有飽足感,所以多攝取蛋白質可以瘦身。李思賢說,「過度攝取蛋白質也會造成你『脫水和電解質流失』,因為身體要排除掉多餘蛋白質代謝的含氮廢物是需要水分的,水分的流失同時也會帶走一些身體需要的電解質。所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在高蛋白飲食中很重要。」李思賢表示,年輕人能消化較多的蛋白質,但老人吸收不好就要以一日數次的方式攝取,「多少蛋白質算是太多,有太多因素會影響了,沒辦法明確定義每公斤大於幾克的蛋白質算太多,蛋白質太多可能會有幾個症狀,『體重增加』、「疲倦』、『肝功能下降』、『腎功能下降』,動物性蛋白質和植物性蛋白質的比例也很重要,我認為均衡攝取不過度偏袒其中一方是比較安全的。」李思賢呼籲,他不是要大家不吃蛋白質,因為蛋白質是分常好的營養,也會幫助身體代謝「但是就和其他的營養素一樣,『太多和太少都不好』。不只是蛋白質,其實脂肪、碳水化合物吃太多也都是會出問題的。」

抗生素、農藥吃太多「害便祕」!醫曝5大狀況:吃再多纖維也沒效
相信不少民眾都有便秘的困擾,且明明已經多吃蔬果卻還是無法改善,就有醫師指出,多吃纖維的確對部分人有效用,但若還是一樣沒效果,有可能是水份攝取不足,或是抗生素及農藥吃太多。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分享,一個禮拜排便次數少於三次,或有其他排便問題像是疼痛、肛裂都可以稱為便秘,而這也是臨床上最常見到但最難治療的病症,且若無法順利排便,有毒物質會影響情緒、食慾及健康。李思賢表示,大家都知道想改善便秘問題須多吃纖維,但偏偏對有些人來說就是發揮不了效果,他也列出5大「吃纖維還是便秘」的原因。第一、「脫水」,一天的水喝不夠就有很大的可能會便秘。所以這個時候你只要多喝水就可以改善,咖啡和茶的水分也包含在內。第二、吃進太多的「抗生素」和「農藥」,抗生素不只指醫生開的抗生素,還包括食物中的抗生素,因為抗生素可能隨著食物鏈累積到體內,且腸內菌也是細菌,所以也會受到抗生素和農藥影響。第三、「腸內菌數量太少」,腸內菌數太少將導致人體無法排出漂亮的便便,多吃益生菌及發酵食物有助於改善便秘症狀。第四、「正在改變飲食」,在改變飲食習慣的過程中,人體的腸道菌還沒「習慣」新的食物,經過大約一個月以上的「轉變期」後,排便就會恢復正常。第五、「壓力」,壓力太大會抑制腸道蠕動,若能透過瑜珈、冥想、呼吸練習等放鬆緊繃情緒的活動,就能讓排便更順暢。

中秋烤肉後「拯救健康」 最強蔬菜是它!有百種以上解毒酶
中秋節烤肉已成全民運動,享受美食之餘也把健康風險吃下肚。家醫科李思賢醫師提醒,烤肉活動其實佈滿氧化危機,除了烤過的食材易含有可能致癌的異環胺(HCAs)等化學因子,炭火的大量燻煙也會夾雜多環芳香烴(PAHs)等有害物質,加速身體的氧化、導致肝臟及肺功能受損。在月圓人團圓之際,民眾也別忘記多攝取高抗氧化力的營養素,例如十字花科蔬菜,減輕快樂慶中秋時吃烤肉對健康造成的負擔。在十字花科的蔬菜中,除了民眾熟悉的甘藍菜、花椰菜外,近期日本更開始流行食用「青花椰苗」。青花椰苗為青花椰菜的幼苗,其抗氧化力極高,在日本有「最強的健康蔬菜」稱號。因為含有高濃度蘿蔔硫素的關係,發芽3日的青花椰苗可以啟動身體抗氧化機制、促進體內產生100多種「解毒酶」、「抗氧化酶」,相比非酵素型抗氧化劑、作用僅能維持3-4小時的維生素C、E,蘿蔔硫素屬於長效的酵素型抗氧化劑,抗氧化持續時間可達72小時。日本營養學者森光康次郎所著《超級食物青花椰苗:集解毒、抗癌、防老化等功效於一體的最強蔬菜》一書更指出,青花椰苗的蘿蔔硫素含量,是青花椰成菜的20到50倍,等於吃50克三日青花椰苗就能吃到1公斤青花椰成菜的抗氧化營養素。抗氧化究竟有多重要?李思賢醫師說,人體在正常代謝過程會產生活性氧與自由基,不穩定的自由基會造成細胞組織損傷,進而導致老化、心血管疾病、癌症、免疫功能下降。除了熬夜、精緻飲食等生活習慣會加速對於體內氧化作用進行,外在環境因素如紫外線、電磁波、空汙等,也會導致細胞中活性氧類增加、刺激人體的過氧化物生成,引起連鎖反應而產生更多不穩定的自由基。李思賢醫師補充,享用中秋烤肉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氧化危機,包含炭火的油煙可能含多環芳香烴(PAHs)、揮發性有機物(VOCs)與半揮發性有機物(SVOCs)等致癌因子,烤過的食材或烤肉醬也可能產生異環胺(HCAs)、糖化最終產物(AGEs,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消耗身體的抗氧化庫存,因此提醒民眾烤肉之餘也應多攝取如青花椰苗等長效抗氧力的蔬菜,為身體健康把關。

尿液冒泡泡≠腎臟異常?醫師曝30秒判別法 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人體所攝取的大部分水分,會經過腎臟代謝形成尿液,經由輸尿管、膀胱,再從尿道排出,若小便的顏色或狀態出現異常,就可能是健康警訊。不過,醫師透露,門診常遇到病患認為腎臟有問題,因為自己的尿中有泡泡,雖然有危機意識是件好事,但有時尿液有泡泡,不代表腎臟有問題,可以透過幾個方法判別。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日前在臉書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發文,「門診常常會遇到有人來看診,認為自己的腎臟有問題,因為自己的尿中有泡泡,這可能也是因為台灣的衛教做得蠻普及的。但是尿中有泡泡,『不一定』代表你腎臟有問題,所以可以先不用緊張,教大家怎麼判斷。」李思賢表示,蛋白尿(Proteinuria)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發燒、感染、運動後、懷孕、突然改變姿勢等,都可能出現暫時性的蛋白尿,有時前一天蛋白質攝取太多,也會發生「生理性」蛋白尿,又或是尿液檢體置放太久、被污染導致的「假性」蛋白尿,「當然也有可能真的是腎臟出問題了」。醫師建議,若尿液有泡泡,可以先簡單等待15至30秒,看泡泡是否退去,若仍存在則比較有可能是「病理性」的蛋白尿,需要找腎臟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而腎臟出問題容易有的症狀包括疲倦、水腫、喘、抽筋、沒胃口、尿尿頻率改變等。李思賢強調,「在判讀尿蛋白的報告時,務必搭配『腎功能』以及『症狀』一起判讀,才不會失真。以前在檢驗尿蛋白往往需要24小時收集的尿液,但是現在有ACR/PCR的檢驗可以大大降低尿液收集的難度,提供給大家參考」。

疫苗空窗期?AZ、莫德納庫存不多 高端最快8月下旬開打
國內AZ、莫德納疫苗庫存不多,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昨天透露,高端疫苗最快8月下旬即可開打。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疑,這個疫苗空窗期是預先設計好,讓人民沒得選擇?台北市長柯文哲怒轟,民進黨政府為何要逼台灣人打高端?是誰讓台灣人沒得選擇?阿中鬆口 10批需檢驗8批要補件第五輪疫苗接種今起預約施打時間,防疫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全國AZ與莫德納疫苗總存量約170萬劑,待第四、第五輪打完,就所剩無幾。食藥署昨天傍晚宣布,又完成一批高端疫苗封緘檢驗,包含前4批,累計有35.2萬劑,目前最新說法是8月下旬有機會開打。高端疫苗前4批完成封緘檢驗時,被發現疫苗批號不連續,究竟有多少批號需補文件?陳時中對媒體緊追此問題表示不悅,他說,「這樣的提問態度,不是健康態度」。陳時中說,高端疫苗批號與大眾利益關係不大,但最後鬆口表示,共有10批檢驗中、8批需補件,基本上都是檢驗過程中,需要被釐清的小問題。保護力遭質疑 疫苗豈可比蛋糕柯文哲則責問陳時中,高端疫苗違反醫學倫理與常識,程序正義被破壞,非臨床試驗還沒做完,就開始臨床試驗,還沒解盲,政府就先簽採購合約,為何台灣會淪落到沒疫苗可打?全球疫苗接種已逾30億劑,「全世界大概只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國家才會沒疫苗」,他無法理解民進黨在想什麼?是誰讓台灣人沒得選擇?柯文哲還酸,「這個問法會不會不健康?但絕對與公眾利益有關。」民進黨這些作為,無法說服老百姓,只會激起民怨。陳時中日前比喻,「做蛋糕都可能失敗,何況疫苗是高科技產品」,並說高端疫苗沒做第3期試驗,所以不能生出保護力的資料。柯文哲怒飆,蛋糕做壞掉,了不起就是吃壞肚子,但疫苗是打在人體、有副作用,為了一個高端,有必要這樣硬幹到底嗎?掌權者不可傲慢地丟出一句話,「你不打就不打,還有很多人要打」。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昨天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也指出,中央的疫苗政策只能用「亂」來形容,尤其是把人民弄得非常亂,甚至利用策略以掩蓋問題。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現已有17萬多人單選高端疫苗,另有82萬多人同時選擇高端和其他疫苗。高端發言人李思賢昨感謝,近100萬國人選擇高端疫苗接種。但是民眾黨指出,不是高端疫苗有多好,而是人民迫切想打疫苗。高端堅稱 抗Delta有一定效果藍委賴士葆指出,高端瞬間被拉抬成為法定公費的疫苗,但衛福部卻無法提出高端保護力的說明,高端總經理陳燦堅7月16日受訪時還說高端疫苗的保護力,「足以抵擋Delta病毒或Beta病毒」,食藥署應追究陳燦堅散播假訊息。賴士葆說,已有人質疑讓疫苗開天窗,是預先設計好,人民只好遷就打高端,符合陳時中所說「有打總比沒打好」,這是陰謀或巧合?依據食藥署公布的EUA審查會議紀錄,有專家質疑高端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不夠,李思賢解釋,國內沒有Delta等新型病毒株可供試驗,故採國際作法以假病毒(pseudovirus)測試。在試驗中,高端對抗Delta與Beta病毒株的抗體效價數值雖比原型株下降,但仍有中和能力,與其他疫苗相似,預期具有一定的抵擋與重症預防效果。

高端疫苗取得EUA 將根據CDC指示交貨
衛福部食藥署宣布正式通過上櫃公司高端疫苗(6547)COVID-19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核准專案製造,而聯亞新冠疫苗也已收件,現正審核中。高端執行副總經理李思賢表示,拿到EUA後續將進入疫苗封緘,並根據CDC的指示交貨。食藥署署長吳秀梅指出,依《藥事法》第48條之2規定,核准高端疫苗專案製造,適用於20歲以上成人之主動免疫接種,接種2劑,間隔28天,以預防COVID-19。另,針對專家會議建議,該疫苗於專案核准製造期間,藥商須每月提供安全性監測報告,並於核准後1年內檢送國內外執行疫苗保護效益(effectiveness)報告,以保障國人用藥安全。食藥署於7月18日邀請國內化學製造管制、藥學、毒理學、臨床醫學、公衛、法律及醫學倫理專家召開會議,討論高端MVC-COV1901新冠肺炎疫苗(以下簡稱高端疫苗)專案製造申請案。經過一天充分的審查與討論,鑑於高端疫苗的中和抗體數據已證明不劣於國人接種AZ疫苗的中和抗體結果,達成食藥署公告之「新冠疫苗專案製造或輸入技術性資料審查基準」要求,且安全性數據顯示無重大安全疑慮:1.高端疫苗組與AZ疫苗組之原型株活病毒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geometric mean titer ratio, GMTR)的95%信賴區間下限為3.4倍,遠大於標準要求0.67倍。2.高端疫苗組的血清反應比率(sero-response rate)的95%信賴區間下限為95.5%,遠大於標準要求50%。基於疾病管制署認定國內確有疫情及疫苗緊急公共衛生需求之前提,評估整體醫療利益與風險平衡,與會專家出席21人,主席不參與投票,18人同意,1人補件再議,1人不同意。

快訊/高端今向巴拉圭申請3期臨床實驗 將和AZ疫苗進行比對性實驗
高端疫苗今(6日)發布重大消息,表示公司已經向巴拉圭國家衛生監督局申請新冠疫苗第3期人體臨床實驗,與巴拉圭亞松森大學醫學院共同合作,將在亞松森大學附設醫院執行試驗,且經由與巴拉圭國家衛生監督局 (DINAVISA)溝通後,將採免疫橋接設計與AZ疫苗進行對比性實驗。高端疫苗日前已經向衛福部食藥署申請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而今日則向DINAVISA提出第3期臨床試驗申請,高端副總李思賢表示,目前公司也正在與歐盟法規單位(EMA)等其他主管機關接洽,規劃其他國的3期臨床試驗。(圖/翻攝自公開資訊觀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