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疫情嚴峻,確診數雖然有下降趨勢,但死亡人數仍居高不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公布新增45678例本土病例,另外還有152例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死亡個案中有2名年輕男性,都不到20歲,且病程都不是傳統新冠肺炎的症狀。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死亡個案年齡層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其中有2名10多歲男性。第1位是12歲男童,本身有先天性的肌肉系統疾病,先前沒有什麼與新冠肺炎相關病徵,6月21日早上出現頭痛症狀,但還是有到學校上課,午後被發現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過半小時呈現昏迷狀態,緊急送醫急救,但是到院前已經沒有生命跡象,經過搶救後仍宣告不治。羅一鈞透露,男童急診檢驗有驗出新冠病毒感染,死因診斷寫心肺衰竭,到院前呼吸心跳都停止,另外有新冠肺炎的確診。由於整個病程中沒有看到急性感染新冠相關的症狀,像是發燒、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也沒有跟MIS-C相像的症狀,像是胸痛胸悶、嘔痛腹瀉,目前還很難研判確切的死因是不是新冠直接相關,但因為有被寫在死亡證明裡,也確實檢驗陽性,因此還是列入新冠死亡個案中,但真正死因很難再進一步判定。另1位是19歲男性,本身有氣喘病史,曾接種2劑BNT,5月份慢慢出現四肢無力、疲倦、肌肉痠痛的情形,5月底開始走路會喘,大概持續一周,6月5日因為症狀加劇前往急診就醫,檢驗出新冠陽性,於是住院接受治療。進一步檢查還發現,有肌肉發炎的情形和肝指數異常,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與急性肝炎。羅一鈞提到,男子住院經過治療一度好轉,但在6月18日出現意識不清、休克、血壓下降,緊急轉到加護病房插管,隔日因心肺不穩使用葉克膜,遺憾的是,積極救治仍不幸在6月20日過世,死亡診斷為急性肝炎、橫紋肌溶解症,合併多重器官衰竭,也有新冠病毒感染,不過研判可能不是新冠感染的主因,導致其他病症的發生。羅一鈞表示,男子在住院過程中,不管是免疫系統、細菌病毒感染或抗原檢驗等,都沒有找到有其他感染或免疫系統方面的病徵,目前死因有待進一步釐清。雖然死亡診斷有提及新冠感染,但也不能排除可能是急性病毒感染,導致橫紋肌溶解或者是肝炎。
中國目前面臨三大難題,導致經濟增長放緩,那就是內需經濟信心不足、出口經濟萎縮、原物料和能源價格飆升帶來的輸入性通膨,後2個因素肇因於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入加息周期,以及短期內難以落幕的俄烏戰爭,2者皆為中國政府難以干預和影響的範圍,但中共當局唯一可以調控的內需經濟卻也因多項政策的錯誤執行而被嚴重打擊。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央行都跟隨美國聯準會進入貨幣緊縮週期,全球經濟活動和進口需求勢將放緩,這會打擊中、日、台、韓等主要出口國的出口經濟。再加上俄烏戰爭、氣候變遷,以及全球原物料大國的資源民族主義紛紛抬頭,最容易推高各種商品價格的大宗商品輸入性通膨也讓許多原物料和能源進口國叫苦連天,中國就是其中之一,但中共當局早在多年前就為了應對可預期的極端氣候災害而大量囤積糧食,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也效仿印度的左右逢源,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盡量保持中立,因此獲得了俄國較為低價的能源供應。但擁有龐大內需市場的中國,卻陷入內循環經濟呈現一片死水的窘境,這要歸咎於2個原因,第1是中共當局去年提出的多項重要政策被錯誤執行,第2則是中國的防疫封控打擊了民眾、企業和國內外投資人的信心。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台灣宜蘭人,現居北京(圖/達志/路透社)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中共在去年提出的雙碳目標、打擊補教業、房地產整治、科技監管和共同富裕其實是多項長期和全國範圍的重要政策,目標分別是針對能源汙染、基礎教育資源外流、房地產泡沫、P2P等投機產業過於興盛、資本壟斷和貧富差距過大等國家長期發展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但這些重要政策卻被「短期化、地方化和碎片化」的執行,扼殺了騰訊、阿里巴巴、滴滴等科技企業的創新發展,更打擊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防疫封控更是重創內需經濟的元兇之一,由於民眾預期封城會因新一波的疫情而再度實施,導致工作停擺失去收入,所以就會傾向過度儲蓄不想消費,連帶影響企業收入,而企業也會因為封城的預期心理而取消原本的擴店和擴產計畫,人民不想消費,企業不敢投資,就形成內需經濟疲軟的惡性循環,但動態清零政策也確實讓中國的染疫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遠遠低於歐美各國的數據,所以封控政策的執行有好有壞,相當兩難。騰訊馬化騰(左)和阿里巴巴馬雲(右)(圖/達志/路透社)中國內需經濟的「寒冬」反映在中國科技巨頭騰訊的大動作裁員,騰訊底下的兩大部門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與PCG(平台與內容事業群)為上半年的裁員重災區,而下半年,多個部門還是會繼續裁員,其中,PCG旗下各部門的裁員比例甚至會達40%到50%。此前,騰訊也多次預告集團將步入「寒冬期」,營收和成長都會放緩。中共當局目前除了放寬房地產、補教業和科技監管的打擊力道,試圖恢復內需經濟的信心之外,還利用資金充沛的公部門和國有銀行向疲軟的市場注入資金,不只如此,中國政府還計畫推動新能源、新水力和新基建的重大項目投資來刺激內需經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試圖在全球經濟即將陷入衰退時,防止中國經濟增長過度放緩。
6月22號阿富汗巴基斯坦邊界發生規模5.9的地震,強震造成1500人受傷,超過1000人死亡。畫面中許多人不停挖掘墳墓,幫忙下葬罹難的死者,大批受傷民眾搭乘直升機,準備飛往外地接受治療,目前巴基斯坦還沒有做出傷亡人數報告,當地官員表示死亡人數可能會持續增加,2002年阿富汗因地震造成1000人喪生,而這場地震也是二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公布國內新增48,35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8,283例本土個案及7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66例死亡。(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8,283例本土病例,22,537例男性,25,729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臺中市(7,001例)、高雄市(6,722例)、新北市(6,296例)、臺南市(4,444例)、桃園市(4,105例)、彰化縣(3,618例)、臺北市(3,322例)、屏東縣(2,263例)、雲林縣(1,332例)、苗栗縣(1,167例)、新竹縣(1,158例)、南投縣(1,149例)、嘉義縣(1,060例)、新竹市(932例)、宜蘭縣(859例)、嘉義市(748例)、花蓮縣(665例)、基隆市(587例)、臺東縣(445例)、澎湖縣(246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6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02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0例具慢性病史、11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5日至6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6日至6月20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7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44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感染國家為越南及美國(各5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3例),加拿大、英國、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印尼、法國及日本(各1例),另5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1日至6月2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021,52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529,998例排除),其中3,487,599例確診,分別為14,032例境外移入、3,473,51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5,817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5,80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575例、臺北市845例、桃園市496例、臺中市491例、高雄市449例、臺南市330例、彰化縣263例、屏東縣210例、基隆市158例、南投縣134例、宜蘭縣131例、雲林縣120例、苗栗縣105例、花蓮縣92例、新竹縣89例、嘉義縣87例、臺東縣82例、嘉義市75例、新竹市53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今天(22日)阿富汗東部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一個農村山區發生了芮氏規模5.9的強震,造成至少900多人罹難,另有600人因此受傷。阿富汗官員警告,死亡人數可能還會持續攀升。歐洲地震機構EMSC的一項數據則顯示,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三國總共有1.19億人感受到了地震的震動。阿富汗地震造成至少900多人死亡,由於地處偏遠,嚴重的傷患需要搭乘直升機才能到外地接受治療。(圖/達志/路透社)由於去年塔利班接管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美軍和許多國際援助機構都離開了阿富汗,因此救援工作困難重重,也增加了國際媒體對相關事件的報導難度。巴基斯坦總理沙赫巴茲謝里夫(Shahbaz Sharif)在一份聲明表示哀悼,並表示巴基斯坦將為阿富汗人民提供協助。阿富汗強震已奪去900多條性命(圖/翻攝自推特)鄰近的巴基斯坦氣象部門表示,地震的震央位於阿富汗的帕克蒂卡省,靠近巴阿兩國的邊境山區,當地建築物結構簡陋,山區滑坡又很容易有土質鬆動的問題,因此這個地區一旦碰上地震,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傷亡。尤其多山的阿富汗和興都庫什山脈沿線的整個南亞地區長期以來經常受到毀滅性地震的影響。美聯社的影像顯示,由於地處偏遠,嚴重的傷患需要搭乘直升機才能到外地接受治療。阿富汗緊急事務官員在今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公佈了死亡數據。塔利班政府副發言人比拉勒卡里米(Bilal Karimi)則在推特上表示,「我們希望所有援助機構立即派出團隊前往該地區,以防止傷亡進一步的惡化。」在喀布爾,總理阿洪德正在總統府召開緊急會議,協調對地震受害者的救援工作。此次地震是繼2002年在阿富汗造成1000人喪生的地震後,死亡人數最多的災難。回顧阿富汗的地震災難,2015年有一場襲擊該國東北部的大地震導致了200多人喪生。2002 年發生的6.1級地震則在阿富汗北部奪去約1000人的性命。而最嚴重的傷亡數據則是1998年的大地震,最終導致4500人死亡。
Omicron亞變種BA.4、BA.5再度襲捲歐洲,隨著各國開始鬆綁邊境管制措施,專家示警,夏季確診病例數可能會飆升,導致更多死亡個案。因應後疫情時代,各國逐漸放寬防疫限制,加上施打的第3劑疫苗保護力開始下降,專家也指出,一但出現症狀較嚴重的新變異株,疫情恐將面臨更嚴峻考驗。根據《衛報》報導,葡萄牙、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希臘、荷蘭以及丹麥等國,「近7天每百萬人中的平均新增確診數」仍在持續大幅攀升。其中葡萄牙疫情最為慘重,該國20日的「近7天每百萬人中的平均確診數」已有逾2千人染疫,儘管比2021年6月初的2878人略為下降,但新增確診數比例,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二高。法國一週每百萬人平均新增確診數,從13日的224人飆高至920人。法國健康專家馬斯奎特(Damien Mascret)在法國電視二台上表示,Omicron亞變種BA.4、BA.5導致葡萄牙的死亡人數顯著增加,而法國一周內的住院人數增加27%,重症數增加17%。巴黎傳染病專家班傑明博士(Dr Benjamin Davido)受訪時也提到,「新的Omicron亞變種BA.4、BA.5的傳染力,相較其他變異株高出10%到15%。從中期來看,恐怕會使醫療資源陷入嚴峻狀態。我們正處於一個特殊的情況,因此透過接種加強劑以保持穩定的保護力,是非常重要的事。」德國疫情也同樣升溫中,該國的聯邦衛生部長勞特巴赫(Karl Lauterbach)說明,新一波的夏季浪潮已經成為事實,新增確診數從6月初起就開始升高。他也呼籲,高風險族群應該儘快接種第4劑疫苗,並在室內空間佩戴口罩。歐洲多國迎來最早到的夏季熱浪,一名醫師表示,暑假即將開始,但防疫限制卻幾乎都已取消,疫情恐將再度反彈。其中最令人擔憂的便是,法國60歲以上長者,僅29%接種第4劑疫苗。BA.4與BA.5變異株的流行,也造成葡萄牙大量病歿案例,敲響歐洲疫情警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公布國內新增52,24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2,213例本土個案及3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71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52,213例本土病例,為24,760例男性、27,429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臺中市(7,909例)、高雄市(6,992例)、新北市(6,444例)、臺南市(4,841例)、桃園市(4,680例)、彰化縣(3,873例)、臺北市(3,516例)、屏東縣(2,403例)、雲林縣(1,617例)、新竹縣(1,283例)、苗栗縣(1,226例)、南投縣(1,208例)、新竹市(1,127例)、嘉義縣(980例)、宜蘭縣(980例)、嘉義市(782例)、花蓮縣(739例)、基隆市(699例)、臺東縣(514例)、澎湖縣(243例)、金門縣(118例)、連江縣(39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7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17例男性、5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8例具慢性病史、111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7日至6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6月19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3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3例),荷蘭(2例),印度、中國大陸、法國及瑞士(各1例)移入,另2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0日至6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2,953,61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511,036例排除),其中3,439,279例確診,分別為13,957例境外移入、3,425,26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5,651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5,63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554例、臺北市839例、臺中市481例、桃園市475例、高雄市429例、臺南市321例、彰化縣247例、屏東縣203例、基隆市153例、宜蘭縣127例、南投縣124例、雲林縣116例、苗栗縣97例、花蓮縣91例、新竹縣86例、嘉義縣83例、臺東縣73例、嘉義市70例、新竹市50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綜合外媒報導,阿富汗東南方派克蒂卡省(Paktika)22日發生強震,規模達6.1,至少造成280人死亡,250人受傷。當地政府官員表示,如果中央不進行緊急救援,死亡人數可能持續上修。民眾的住家被震垮。(圖/翻攝Kabir Haqmal twitter)據《路透社》引用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的數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連震央500公里外的地區都能感覺到震動。目擊者稱,喀布爾和伊斯蘭馬巴德都有地震。阿富汗政府發言人卡里米(Bilal Karimi)在推特上說,22日凌晨派克蒂卡省等4個地區發生強震,造成我國數百同胞死傷。據《半島電視台》報導,當局稱有百棟房屋被強震摧毀,當局也派直升機展開救援。醫院躺著地震受傷傷患。(圖/翻攝Bakhtar News Agency twitter)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病毒的源頭以及到底為何會爆發都是外界所關注的。一名消息人士向英國媒體透露,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私下認為,新冠病毒大流行是在中國實驗室洩漏後開始的。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消息人士稱,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最近向一名歐洲資深政治家透露,最可能的解釋是在武漢的一個實驗室發生了一起災難性事故,感染在2019年底首次傳播。《星期日郵報》首先披露了西方情報部門內部對武漢病毒研究所的擔憂,該研究所的科學家在2020年4月在近 1610公里外的洞穴(懷疑是Covid-19的起源地)中操縱從蝙蝠身上採集的冠狀病毒。據估計,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超過1800萬。報導指出,世衛組織最初因其在大流行病上對大陸的恭敬態度以及願意接受北京方面的抗議而受到批評,即有關實驗室洩漏的說法只是一種「陰謀論」。然而,在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人畜共患」傳播(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過程)的情況下,它現在採取了更加中立的公開立場。譚德塞本月向成員國報告流行病的最新情況,他提及,「我們還沒有關於它來自哪裡或如何進入人類的答案,了解病毒的起源對於預防未來的流行病和大流行病非常重要,但在道德上,我們也應該為所有遭受苦難和死亡的人及其家人承擔責任,時間越長,難度就越大,我們需要加快步伐,以緊迫感採取行動。」去年世衛組織成立了新病原體起源科學諮詢小組(Sago),以概述需要哪些研究來確定SARS-CoV-2的起源,正如科學上已知的那樣,並創建一個全球框架用於研究新出現和重新出現的病原體的起源。世衛組織對此次疫情的最初調查遭到中國的強烈抵制,導致一份報告得出結論,認為SARS-CoV-2病毒可能通過另一種不明物種從蝙蝠傳給人類。但在包括英國、美國和澳洲在內的14個國家批評其調查結果受到嚴重損害後,譚德塞承認了該報告的缺陷並下令採用新程序。
「出門燙腳、簡直熱哭了、河南熱成了可南……」6月16日至17日,河南高溫凶猛,成為全中國大陸的熱力中心,省會鄭州更是連續2天出現40℃+以上高溫。河南到底有多熱?高溫熱浪將持續多久?為何此輪高溫如此凶猛?中國天氣網報導,河南氣象局數據統計顯示,6月1日至17日,河南全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2.7℃,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三高值;平均最高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3.4℃,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四高值;平均地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高4.9℃,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值。其中6月16至17日,河南全省分別有49%和18%的縣市氣溫超過40℃,其中舞鋼、商城連續2天突破建站以來6月歷史同期最高氣溫極值,鄭州連續兩天最高氣溫超40℃。為何河南此輪高溫來勢如此凶猛?河南本輪高溫過程影響範圍廣、強度強、持續時間久。為何熱得這麼猛?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石妍表示,受大陸暖高壓脊東移影響,西北乾熱氣團東移至河南一帶,同時,底層南風加強北上,加上雲量稀少,在強烈光照加持下就會增溫迅猛。而且,此次暖高壓脊控制持續時間較長,導致這輪高溫持續時間長,地面不斷累積熱量,讓熱力在原來基礎上再「加碼」。河南高溫將持續多久?河南此輪高溫天氣超長待機,6月22日左右高溫都將持續在線。比如鄭州,未來一周高溫將天天見,38℃以上熱浪或連續5天在線,目前鄭州市處於高溫紅色預警中,今天白天鄭州市主城區、航空港區、上街區最高氣溫將升至40℃以上。此外,洛陽、商丘、開封等地高溫也將持續6天左右。目前,河南省氣象台高溫橙色預警仍在生效,預計今天白天,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方城縣,西峽縣,淅川縣)、信陽(平橋區,羅山縣,光山縣,潢川縣,淮濱縣,息縣)、周口、駐馬店、濟源、焦作、濮陽、商丘最高氣溫將升至37℃以上,其中安陽、焦作、濮陽、商丘最高氣溫將升至40℃以上。高溫來襲 如何做好防範?高溫熱浪作為一種災害天氣,常常被大家忽視,其實它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數不少於龍捲風、洪水、強風暴等災害。建議掌握以下防暑降溫小祕訣:1.設置空調溫度時,建議不低於26°C,定期開窗通風換氣,從炎熱室外進入空調房,應提前將汗擦乾。2.出汗後要及時更換衣服,切忌出汗後立即洗澡,更不要用冷水沖澡。3.適當增加午休,保證睡眠時間。4.出行注意避開正午時段,及時補充水分,準備藿香正氣水、風油精等解暑藥品。
國內昨新增5萬5187例本土個案、74例境外移入個案,另有154人染疫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由於各縣市新增個案數皆小於9000例,本土疫情下降趨勢很明顯,預估下周可望降至單日5萬例以下。另大學分科測驗首度於7月11、12日舉行,教育部表示,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考生均可參加考試,將設置獨立考場,不會和一般考生混考。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指出,昨天新增5萬5187例本土個案,比16日下降12.6%,而六都降幅都超過10%;各縣市新增個案數皆小於9000例,依序為台中市8323例、高雄市8248例、新北市6671例,呈現逐漸下降趨勢。本土確診個案數雖然緩降,但死亡人數不減,昨天再增154例,年齡介於40多歲到90歲以上,其中年紀最輕的是40多歲男性,有心血管疾病等多重慢性病史,曾接種2劑疫苗,6月4日確診,11日病逝,死因為肺炎合併心肺衰竭。指揮中心統計,今年1月至6月16日國內累計310萬7297例本土個案,包括1萬1938名中重度個案,其中4015例死亡,致死率為0.13%,為近期新高。醫師沈政男預估,未來國內整體致死率可能超過萬分之14(0.14%),羅一鈞認為「有可能」,但死亡人數是落後指標,可能會在疫情高峰後1到3周才會慢慢呈現出來,目前中南部還在高原期、正準備翻轉,應會陸續通報重症或死亡個案,等疫情趨緩之後再結算會比較客觀。大學分科測驗將在7月11、12日舉行,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輕度或無症狀的確診考生,只要經過醫師診斷,都可以參加考試,教育部也會在各縣市設置一個獨立考場,不會和一般考生混考。潘文忠提到,參加分科測驗的確診考生交通方式,教育部會依循指揮中心標準,讓確診生搭乘防疫計程車或由家人接送,確保直接從家裡抵達考場,而且監試人員將會有過半數具有醫護背景。
新冠疫情進入高原期,全國中重症、死亡案例居高不下,且中南部單日確診數追上北部,醫界擔憂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與成人長新冠案例增加,堅稱疫情穩定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卻停開記者會,接著隔天還傳出染疫暫交出指揮權,外界解讀民進黨正在進行「轉場」佈局,測試降低陳曝光量的反應,指揮中心是否在六月底打烊的話題也甚囂塵上。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指出,即使真是考量選舉因素,新冠肺炎從五級降四級、指揮中心解散,未必會不利控制疫情。他以新冠肺炎口服藥Paxlovid「給藥」為例說明,國內中重症死亡比例居高不下,醫界懷疑指揮中心對中重症認定太嚴格,建議Paxlovid應從輕症時就投藥;新冠肺炎現在列為第五類傳染病,Paxlovid須由專責醫院及與其連結的醫院才能給藥,一旦改第四類,Paxlovid就能像克流感,每家醫院都有,病患能就近拿到藥,或許反而能緩和目前罹病死亡人數。王任賢同時說,指揮中心若繼續存在,包括PCR、快篩、口服藥就是防疫物資,而非醫療物資,採購受制於「徵用」、價格都很貴,但如果新冠降至四級,上述物資就改由健保採購,有助降低價格,只要經費來源仍由「防疫紓困特別預算」(已經延長到明年)支應,非由健保經費支應,就不至於排擠健保。「新冠疫情減災前,指揮中心有其統籌功能,但當蔡總統、蘇揆決定與病毒共存的那一刻起,指揮中心已無存在必要,台灣不能一邊想學歐美全面開放,追求經濟回歸正常,一方面又迷戀緊抓事權,製造防疫光環。」一位曾任醫院院長的醫界人士直言。染疫往生者遺體24小時內火化話題引發醫界與民眾關切,不少往生者家屬都期盼修改相關指引,讓親人有機會向往生者好好道別。圖為高市殯儀館工作人員處理死者遺體,親人並不能在場。(圖/報系資料照)該人士說,「防疫特別條例」賦予指揮中心種種前所未有的特權,從採購口罩、疫苗、冷鏈、PCR、快篩、1922防疫專線及實名制系統等,甚至染疫者遺體火化,全都是指揮中心說了算,不僅排除《政府採購法》、立法院要監督也難,但指揮中心恐沒料到,「方便行事」若不用心超前部署的後果,仍要付出代價,染疫者大體火化之亂、恩恩之憾等都是例證。該人士說,疫情初起,指揮中心訂定的各種大小防疫指引及宣傳,被醫院、民眾視為『聖旨』般服從,在新冠未減災前,民眾還願犧牲小我配合,但當政府改變政策,不計代價要與病毒共存、快速鬆綁,當然民眾就會有意見。因為當醫院都瞭解,「清零」已是不可能任務,進入醫院也不必再做PCR,只要家屬防護工作做好,在染疫者往生前,緊急通知親人到場告別,之後就算快速火化,起碼能稍安撫家屬遺憾。現階段種種民怨來自於防疫政策未能與時俱進,也不願清楚說明退場機制,以致指揮中心被過去各種指引重重綁住,就像緊箍咒,再加上選戰考量,即使爆發爭端也不肯輕易認錯道歉,修改規定更牽涉各部會橫向聯繫與責任歸屬,無人敢拍板攬責,終至陷入無人馬車的亂象。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既然政府已經決定「與病毒共存」,即使新冠肺炎從五級傳染病降級,指揮中心關閉,反而有助鬆綁因訂過多指引導致的「緊箍咒效應」。(圖/黃耀徵攝)
被視為民進黨縣市提名人造勢場合的全國黨代表大會7月中旬如期登場,未如外界推測可能延期,因而目前綠營懸缺的北北桃竹市長人選,也可望在全代表前底定,國民黨研判防疫指揮官陳時中也可能在染疫後轉場,伺機觀察選民的反應,但目前藍營內部多數仍反對指揮中心藉故打烊。回顧今年清明節連假結束後,新冠肺炎開始大爆發,4月7日疫情公布後,台灣本土加境外一口氣爆增超過5百例。總統蔡英文先前於6日臉書透露,連假第一個上班日,已經邀集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蘇貞昌、疫情指揮官陳時中等人召開防疫策略會議,最後定調新防疫目標就是「重症求清零、有效控管輕症」。總統臉書承諾歷歷在目,但如今染疫死亡率已在6月10日達0.11%,不僅沒有按照陳時中原先根據國際疫情週期預估的「當日疫情將向下翻轉」,而且還突破陳時中原先設定「萬分之十」防線,顯示這波疫情發展不如民進黨原先推估的樂觀,連訴求中重症清零的「新台灣防疫模式」眼看就快破功。外界也因此推測,為免衝擊綠營年底選情,除了蘇揆加快防疫鬆綁的速度,未來包括減少開防疫記者會,甚至將新冠肺炎降級,讓指揮中心提前打烊,這些恐怕都是在預防疫情可能失控之下不能不走的自保之道。蔡政府逐步加快疫情解封的腳步,強調要儘速恢復正常生活,但外界仍推測與年底選戰也有關,另外醫界對於解封時機看法也不一。(圖/黃鵬杰攝)針對外傳指揮中心可能在六月底打烊之說,中華民國預防醫學會理事長、國民黨智庫永續組召集人陳宜民指出,雖然許多人認為這波疫情指揮中心的表現與民眾期待落差太大,從兒童疫苗採購、口服藥投藥時機、快篩之亂、恩恩之憾到染疫者大體火化爭議,無一不是醫界及在野黨不斷呼籲改進,指揮中心才照辦,完全看不見所謂的「超前部署」,指揮中心也因而飽受批評。但陳宜民仍表示,目前疫情還處在高原期,死亡個案居高不下,後面可能還有新變種病毒入侵、MIS-C以及長新冠等後遺症要因應,此刻如果陳時中要去選舉,那就讓他去選,反正國內醫學界優秀人才那麼多,難道就不能找到比陳時中更適任、更負責、更學有專精的指揮官接任?不能因為陳時中想轉場去選舉,就要限期關閉指揮中心。國民黨立委李德維認為,只要疫情有需要,指揮中心就應繼續存在,外界雖對陳時中多所批評,質疑他防疫總摻雜政治考量,但防疫攸關2300萬人生命,絕不能將防疫時程與選舉時程混為一談,遂行政黨之私。他主張,指揮中心的存廢應要依照疫情發展而定,如今每日染疫個案都還是幾萬人,死亡人數也不見顯著下降,若指揮中心真如外傳,將於六月底或七月底打烊,政府一定要先說清楚所持科學依據為何?藥師沈采穎則表示,政府高層的決定,身為基層醫療體系一員無法置啄,但新冠肺炎絕非流感,也不會有所謂的「無敵星星」,只要問曾染疫者就很清楚,她期望政府能認真的面對這波及秋冬可能再起的疫情,包括用藥、篩劑品質、長新冠和對染疫嚴重後遺症者的照顧,雖然選戰即將開打,都仍要盡量做到位,指揮中心的下一步,更要以科學數據做依據,才能確保國民健康,也才是全民之福。國民黨智庫永續組召集人陳宜民教授認為,目前國內新冠疫情仍十分嚴峻,難以斷言疫情何時會反轉,若陳時中真要去參選就請便,指揮中心仍不宜輕言關閉,否則民眾健康恐難有保障。(圖/報系資料照)
記得自己每月平均喝了多少含糖飲料嗎?根據109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肝癌是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773人。據外媒《太陽報》日前一篇報導,每天喝一份(約355ml)或以上的含糖飲料得肝癌的機率高達78%。一份由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引領的研究,持續追踪觀察9萬名停經後婦女的健康平均長達18年,並對她們進行飲食問卷調查,據統計大約7%的女性是每天飲用一份12盎司或以上的含糖飲料,當中有205名女性患上肝癌,其症狀包括疲勞、食慾不振、感覺噁心、肋骨下緣疼痛和皮膚發癢。與那些每月最多只喝3份或完全沒喝含糖飲料的人對比數據顯示,每天狂喝一份或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罹患肝癌的機率高達78%,那些每天至少喝一份飲料的人患肝癌的機率為73%。這項研究主要負責人趙龍剛(Long-Gang Zhao)表示,研究結果表明,飲用含糖飲料有罹患肝癌的潛在風險。衛福部曾表示最大宗的肝癌來源,是大家容易忽略的「脂肪肝」,而肥胖是罹患脂肪肝重要因素之一,為保障肝臟健康,國民健康署建議,透過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做好體重控制減少肥胖,以降低脂肪肝的發生。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各國都出現超額死亡現象。公衛學者指出,台灣在2015~2019年,因戰後嬰兒潮進入老年,全死因死亡率有上升趨勢,到了2020年仍為負超額,今年受Omicron影響,疫情時間拉長,也出現了正超額的現象,1~5月間,共3187人超額死亡。目前本土流行曲線明顯下降,預估到了6月底,單日確診數會低於3萬、死亡數也有望低於50人,恢復到背景值。因應部分國家死亡數低報情形,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超額死亡」 (O-E)估算,即觀察值全死因死亡(Observed)-預期值全死因死亡(Expected),不過目前尚未有針對Omicron超額死亡問題的研究。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受人口老化影響,1946年195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近年開始邁入65歲,台灣2015~2019年全死因死亡率有上升趨勢,藉由時間序列模型推估,台灣在2020年間仍為負超額,而在2021年隨著疫情時間延長,老年人口受到衝擊而逐漸成為正超額,至2022年Omicron大流行期間,超額死亡問題更為明顯。1~5月間,台灣共有3187例超額死亡,其中1~3月405例、4月16例、5月2765例。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超額死亡比例為4%,日本5%、紐西蘭9%、新加坡15%、澳洲20%、南韓25%、香港38%。目前台灣本土流行曲線已明顯下降,相較於紐西蘭,台灣無症狀及輕症適應期略長,但仍朝流感化趨勢前進。陳秀熙表示,目前各年齡層感染率顯示,年輕族群感染率已達15%,逐漸形成免疫保護牆而使流行下降,包含台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各年齡別感染率都已下降,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花蓮縣及宜蘭縣則趨緩,而台南市、高雄市、台東縣及台中市則趨於平坦。陳秀熙預估,台灣到了6月底,每日個案會低於3萬,走向地方流行。感染高峰後,中、重症及死亡曲線也開始呈下降趨勢,在考慮公告與死亡日相差6天間隔,藉由模型評估,在抗病毒藥物介入、醫療量能調整之後,未來的死亡數也將有所下降,6月底死亡人數將小於50人,恢復到背景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