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春節接近,台灣近日迎來一波波冷空氣,天氣狀況不穩,中央氣象局臉書指出,本週一、二北台灣仍是較冷的天氣,週三、四冷空氣減弱,所以北台灣也會逐漸回溫。不過,小年夜至初一東北季風又再增強,北部、東部氣溫再降,基隆、宜蘭降雨再起,但被稱為地球上最冷城市、俄羅斯的雅庫次克(Yakutsk),上周因異常漫長的寒流,氣溫驟降至攝氏零下50度。面對極度低溫,當地民眾如何保暖?他們透露,最佳的穿衣保暖術就是「高麗菜穿法」。最冷城市居民傳授高麗菜穿衣學。根據《路透社》報導,這座位在西伯利亞的城市,是俄羅斯一處遠東永凍土上的礦城,距離首都莫斯科以東約5000公里,19世紀發現金礦和礦脈,開啟了礦業開採史,加上西伯利亞勞動集中營的建造,因而發展起成為都市。雅庫次克在冬季時會降至攝氏零下40度,當地市場販售的魚類及海鮮都成了「冷凍海鮮」。不過當地氣溫在冬季時會降至攝氏零下40度,由於當地冬季酷寒,整座城市籠罩讚冰霧之中,戶外宛如天然冰箱,當地市場販售的魚類及海鮮都成了「冷凍海鮮」,甚至出現整條魚在攤販位置上凍成冰柱的奇景。民眾保暖術,就是穿暖和一點,「衣物層層堆疊,像高麗菜一樣」。不過重點是住在這裡的居民面對嚴寒顛氣要如何保暖?像是格魯茲德瓦(AnastasiaGruzdeva)就表示,她在戶外應對酷寒的穿著,通常都會戴著兩條圍巾、兩副手套和數頂帽子和頭巾,「面對低溫,你無法抗拒它,你要嘛就相對應調整穿著,要嘛就等著受苦」。另一名魚販斯塔羅斯提納(Nurgusun Starostina)則表示,應對寒冷沒有什麼特別的祕訣,簡單來說就是穿暖和一點,「衣物層層堆疊,像高麗菜一樣」。俄羅斯西伯利亞城市雅庫次克被稱為地球上最冷城市。(圖/翻攝自路透社網頁)
「全球最冷城市」俄羅斯雅庫次克15日氣溫跌破攝氏零下51度,根據路透社報導,雅庫次克位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永凍土地帶,雖然時常出現零下40度的氣溫,但這波低溫已跌破零下50度,且預計將持續一週左右,酷寒氣候讓當地居民相當無奈。室外就是天然的冷凍庫,只能把自己包得像高麗菜禦寒。
近日一支法國研究小組宣布,他們發現了深鎖在西伯利亞永凍土中的古老病毒,距今超過4.8萬年,團隊將這些病毒放進活的變形蟲中,它們還能夠侵入細胞進行複製。但也有科學家警告說,這些病毒可能是災難性的,會導致新的流行病。據《IFLScience》報導,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研究人員從俄羅斯遠東地區收集樣本,復活了48500年的古老病毒。研究人員說,雖然這研究看起來很冒險,但他們考量永凍土跟氣候變遷日益嚴重,這還是一個很值得的研究。在此之前,他們曾在2014年復活西伯利亞永凍土中3萬年的病毒。 研究人員說,這些病毒只不過是生活在土壤和水中的單細胞斑點,但經過實驗結果,病毒可能變成傳染性病原體,因為他們將病毒放入活變形蟲中,它們還能侵入細胞並進行複製。論文的作者之一克拉維里(Jean-Michel Claverie)表示,「48500年是一項世界紀錄。」研究人員從一塊有2.7萬歷史的長毛象冷凍糞便和毛中,復活了3種新病毒,分別命名為長毛象病毒(Pithovirus mammoth)、潘多拉長毛象病毒(Pandoravirus mammoth)和巨型長毛象病毒(Megavirus mammoth);也從西伯利亞狼的胃中,分離出2種新病毒。分別為小豆狼瘡病毒(Pacmanvirus lupus)和潘多拉狼瘡病毒(Pandoravirus lupus)。據《線上郵件》報導,最年輕的冷凍病毒距今2.7萬年,最新發現的病毒被冷凍4.85萬年。科學家警告,儘管這些病毒,不被認為會對人類造成威脅,但融化的凍土中的病毒可能是災難性的,會導致新流行病。
最新研究指出,下一波全球病毒大流行可能不是來自蝙蝠或鳥類,而是來自融冰中的物質。隨著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冰封在冰川和永凍土中的病毒和細菌更有可能被重新喚醒並感染當地的野生動物,尤其是這些動物的活動範圍因為溫度的上升而越來越靠近南北兩極時。據《衛報》的報導,一項針對世界最大北極淡水湖黑曾湖(LakeHazen)的土壤及湖泊沉積物進行的遺傳分析表明,在融化的冰川附近,病毒溢出並首次感染新宿主的風險正在增加。這項由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教授Stéphane Aris-Brosou和同事共同發表於《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暖化情況加劇,冰封在冰川和永凍土中的病毒和細菌更有可能被重新喚醒並感染當地的野生動物。他們從黑曾湖收集土壤及沉積物樣本,並對樣本中的RNA及DNA進行測序,以確認與已知病毒及潛在動植物或真菌宿主密切相符的特徵,並以一種演算法評估這些病毒感染不相關生物群體的風險,發現在靠近大量冰川融水流入的地方,病毒感染新宿主的風險隨著氣候變暖正在加劇。例如,西伯利亞北部2016年爆發的炭疽疫情便感染至少7人,並導致1名兒童死亡,原因是一股熱浪融化永凍土,使一具受感染的馴鹿屍體外露,而當地上一次爆發疫情是在75年前的1941年。近期也有其他研究表明,未知的病毒確實可以且已經在冰川中遊蕩。比如說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2021年於中國青藏高原樣本中發現33種病毒遺傳物質,其中28種是新病毒。根據地點判斷,這些病毒估計有1.5萬年的歷史。法國國家科技研究中心(CNRS)科學家更在2014年成功喚醒一種從西伯利亞永凍土中分離出的巨型病毒(giant virus),使其3萬年來首次重新俱備傳染力。該研究的作者Jean-Michel Claverie當時便告訴BBC,讓這些冰層暴露可能是「災難的根源」。
今天全台都要準備跨年,預計今天(31日)跨年夜北部地區低溫只有15度,不過15度的低溫台灣許多民眾都已經快受不了,但對位在西伯利亞共和國的雅庫茨克人來說,根本只是小兒科。因為雅庫茨克這個地方,被號稱是全世界最寒冷的城市,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71.2度。雅庫茨克是位於西伯利亞共和國,由於其地理位置十分靠近北極,被稱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城市。這裡最低的氣溫可達零下71.2度,但這裡的居住人口卻有28萬人,每天放眼望出去,都是滿布雪花的銀白世界,身處在台灣的我們應該很難想像,這裡的人應該怎麼生存?雅庫茨克一年大約有8個月是冬季,冬天的白天時間僅有3小時,土地大部分是遇到熱會融化的永凍土,如果房子直接在凍土層上修建,很容易會因為凍土融化,而有建築物倒塌問題。因此雅庫茨克的房子,一般都是蓋在高蹺上。在平常生活方面,雅庫茨克人會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因為只要在外面待上10分鐘,臉部和腳趾頭就會被凍傷。而在飲食方面,當地人多半是吃牛肉、鹿肉、牛奶等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為主,多數人的職業是放牧。由於該地的氣候因素,市場裡各種冰凍魚、肉類從來不缺,但水果、蔬菜等則很少見,因為得從遙遠的地方運送,價格較昂貴,對當地人來說算是奢侈品,只有富有的人才能吃到新鮮蔬果。雅庫茨克的介紹影片一出,引發大批網友們留言,紛紛表示:「簡直是天然冰櫃」、「在台灣氣溫剩下10度,就已經很冷了,如果下降到-50度,我看台灣人大部分的人,幾乎很難生存。」
近期傳出,俄羅斯的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永凍土中的古代動物屍體,試圖透過提煉的方式,還原這些古代動物體內的史前病毒。目前傳出他們的研究對象有猛瑪象、多毛犀牛、史前麋鹿、狗、馬、齧齒類動物與野兔,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5萬年前的旅鼠屍體。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這項研究工作是由俄羅斯矢量國家病毒學和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所進行,該中心是蘇聯於冷戰時期,由時任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所創立的生物研究中心。該中心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希望能透過DNA的採取,最終來復活猛瑪象、長毛犀牛早已絕種的生物。研究團隊成員奧赫洛普科娃(Olesya Okhlopkova)表示,他們希望能從中找到古代病毒,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推進俄羅斯在古代病毒上的研究進度。雖然研究團隊強調,這是一項對於病毒進化的高級研究,但也有其他專家表示,這些古代病毒有可能可以輕易打破現代人類的免疫系統,甚至變成類似殭屍病毒一樣的存在。研究團隊提取樣本的古代動物遺體,都是近十年內從北極永凍土中挖掘出來的,報導中指出,其中最早發現的動物遺體是2009年於揚斯克所挖掘到的遠古馬,透過DNA序列的比對,發現牠是現代馬的祖先,而且擁有生活在零下60度以下的寒冬中的能力。
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南北極近年冰層逐漸融化,除了造成海平面上升,一項新研究還表明,事實上北極永凍土深埋著冷戰時期的核廢料和致命病原體,隨著冰層加速融化,它們很快會被釋放出來。根據《每日郵報》報導,近期一組科學家警告,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到了2100年,北極地區近地表永凍土會有2/3面積消失,可怕的是在這些永凍土內,其實埋藏著冷戰期間蘇聯進行大氣層核武測試造成的大量放射性塵埃,以及大量微生物,隨著永凍土融化,這些核塵埃與細菌、病毒將會「重出江湖」。根據發表在科學雜誌《自然氣候變化》上的研究,目前科學家已經在深層永凍土內發現100多種微生物,且部分種類具有抗藥性,科學家因此擔心,永凍土融化後,這些被禁錮在「冰冷監獄」內上千年的病毒、細菌可能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危害。事實上,觀察者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稱,2016年西伯利亞就曾發現一匹埋藏在永凍土70多年、感染炭疽病而死的馴鹿屍體,因為永凍土融化而暴露,造成1名兒童及數名成人受到感染。英國威爾士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生物學家愛德華茲(Arwyn Edwards)就疾呼「北極的氣候與生態變化將影響地球每一部分,它長期以來一直冷凍著各種有害物質,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這些有害生物、汙染物和核物質,以便正確了解它們可能造成的危害」。除此之外,北極永凍土實際上也儲存著大量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與甲烷,以及砷、汞與鎳等天然有毒重金屬,一旦永凍土融化,除了溫室氣體被釋放到大氣中,會造成全球暖化失控外,有毒重金屬也可能被釋放到環境中,造成海洋資源、土地大量汙染。
「人類居住最寒冷的地方」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Oymyakon)5月平均氣溫約攝氏10到-4度,1926年更創下攝氏-71度低溫金氏世界紀錄,不過在如此嚴寒之地,竟然因為北方的永凍土融化,釋放出一直被凍結在地下甲烷等氣體,引發野火蔓延。綜合外媒報導,俄羅斯從4月下旬就傳出野火蔓延消息,隨著夏季將至,野火不僅沒有減弱的跡象,反而連北部的奧伊米亞康也發生野火,哥白尼Sentinel-2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在被冰雪覆蓋的山脈上,竟然清晰可見野火燃燒出的深褐色斑塊。野火造成奧伊米亞康周邊被燒出大片深褐色斑塊。(圖/翻攝自歐盟國防工業與太空總局推特)由於今年的野火來的不只比往年早,燃燒面積也更大,科學家正在研究,這是否跟氣候變遷以及從冬天就開始燃燒的「殭屍野火」有關。殭屍野火常發生在北極圈內高寒森林帶或苔原地區,因為當地土壤富腐質層,若燃起大火便不容易撲滅,還可能在地下悶燒。《西伯利亞時報》(Siberian Times)在推特分享的影片就記錄了「雪地冒煙」奇景,當地人挖開厚厚的冰雪後,濃煙隨即從底下的泥土冒出來,讓採訪記者也忍不住驚嘆。
地球暖化加快融冰腳步,也讓西伯利亞地區的永凍土層不斷融化,許多被冰封千萬年的動物又重見天日,日前偶然出土一隻冰河時代的「披毛犀」,保存的狀況相當良好,屍體高達80%完好無缺,包括牙齒、毛髮、內臟甚至連脂肪塊都還在,將運送至實驗室進行詳細研究。綜合外媒報導,今年8月間,薩哈共和國阿貝斯基區的居民薩溫(Alexei Savvin),赫然發現了一具披毛犀屍體,古生物學家普羅托波波夫(Albert Protopopov)指出,初估是一隻3歲至4歲的幼獸,尚不清楚性別,當年可能是溺斃河中,其體內還留有最後一頓餐。這隻披毛犀可能是生活在2萬至5萬年前,詳細年份還需等待放射性碳定年法檢測才能確定,而本次出土地點鄰近於2014年發現的7個月大披毛犀薩莎(Sasha),從其殘缺的尖角推判,該物種的體型比現代犀牛大得多,這重大發現有助科學家研究披毛犀的飲食、生活方式。
誰曾想過吃飯還能順便上一堂有趣的地質課?在修復的日式老屋中用四季菜單訴說台灣故事的「樂埔町」,新一季以「土壤」為靈感,打造「用一頓飯的時間地質旅遊」主題菜單,主廚蔡昀諺以西式料理手法,從土壤的形態、氣味、地域方位取得靈感,帶大家進行一趟味蕾環台的旅程。「梅澱燻魚:稻燻鰹魚、番茄凍、紫蘇梅」。(圖/魏妤靜攝) 若非這頓飯,styletc記者也不知道台灣除了沒有「永凍土」之外,竟擁有11土綱的多樣性(美國農業部1975年建立的土壤分類系統中,將世界土壤分為12土綱)。但也別把吃飯想得太嚴肅,每道菜都有服務人員淺顯易懂地桌邊說菜,開頭的「墨塔胭脂:胭脂蝦、玉米泥」,從利於作物生長的「黑沃土」形態取材,以竹炭黑的塔皮盛裝切丁的胭脂蝦與玉米泥,還有手指檸檬點綴,清爽地開啟味蕾。接下來「梅澱燻魚:稻燻鰹魚、番茄凍、紫蘇梅」,將「淋澱土」的酸性特質轉化於味覺,除先將現流鰹魚逼出魚皮油脂以去腥,再用大火烤製、稻草煙燻,搭配以番茄紫蘇澄清湯與紫蘇梅做成的湯凍,炙烤香氣與酸香交融。第三道「白蘆玉柱:白蘆筍奶凍、甜蒜、魚子醬、藻鹽花」,將白蘆筍奶凍與甜蒜擺成柱狀,呈現中南部常見農耕土壤的「弱育土」形態,添加洲南鹽場會回甘的鹽之花,甜鹹交織讓人驚喜。至此三道菜較為淡雅,也特選米香濃郁、酒體圓潤的清酒,引出好滋味。 03圖說:「落蘇溶紅:慢烤茄子、柚子胡椒味噌、海膽、紅玉紅茶、鮮味高湯」。(圖/魏妤靜攝)「土育豐牛:牛小排、地瓜泥、黑蒜」。(圖/魏妤靜攝) 再來三道菜口味漸重,「落蘇溶紅:慢烤茄子、柚子胡椒味噌、海膽、紅玉紅茶、鮮味高湯」先低溫慢烤至圓茄出水,再切塊以味噌烤製去除茄子澀味,並疊上海膽,黏性口感來自「淋溶土」特性,紅玉紅茶醬汁則隱喻「有機質土」分布地之一南投魚池鄉。從蘭陽溪沖積平原常見的「新成土」發想的「山海魚筊:時令鮮魚、茭白筍、野菇奶油醬」,取當地因黑潮流動帶起深海營養鹽類、吸引魚群的特性,將馬頭魚淋油再烤加上火候控制,連鱗片都酥脆好入口,搭配脆甜的埔里青殼種茭白筍,其產地也隱喻「氧化物土」的主要分布地。主菜「土育豐牛:牛小排、地瓜泥、黑蒜」將頂級牛小排以龍眼木葉煙燻,烤到4至5分熟,塊狀呈現帶出「弱育土」的土壤結構之一,除以黑蒜醬汁添味,畫龍點睛的地瓜泥工序繁瑣,得先將地瓜皮烤焦再用水煮,再將有焦香味的水與地瓜肉煮成泥狀,甜味與牛肉搭配十分平衡。「米鄉腴豚:台東池上冠軍米、台灣松阪豬、毛豆」。(圖/魏妤靜攝) 「赭土旺來:烤鳳梨、鳳梨慕斯、蘭姆酒慕斯」(圖/魏妤靜攝) 「米鄉腴豚:台東池上冠軍米、台灣松阪豬、毛豆」以白曝蔭油與香蔥雞油,搭配池上冠軍米煮土鍋飯,象徵台灣東部火成岩混同泥岩生成的「膨轉土」。轉入甜點,「赭土旺來:烤鳳梨、鳳梨慕斯、蘭姆酒慕斯」以紅色風鈴花象徵丘陵地紅色土壤主要歸屬的「極育土」土綱;還有以金黃麵包體上的酒漬果乾,形似有結晶狀「灰燼土」的史多倫麵包,再搭配花蓮舞鶴蜜香紅茶,象徵多分布於台灣東部的「黑沃土」作結。樂埔町主廚蔡昀諺。(圖/魏妤靜攝)吃完套餐,可以帶走一管土壤。(圖/魏妤靜攝)主廚從食材選用、調味到擺盤都匠心獨具,更多的是以意象呈現土壤特色,大家吃完這餐飯還能帶走一種土壤做為紀念,也為用餐與認識台灣的結合平添趣味。(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地球暖化加快融冰腳步,使得全球海平面都跟著上升,光是格陵蘭島(Greenland)去年損失的冰量,就比2003年以來的平均量多出2倍以上。研究指出,陵蘭島的融冰已達無法挽回的「臨界點」,甚至比降雪的速度還要快!(圖/Google Map)據《紐約時報》報導,格陵蘭島去年創下融冰新記錄,尤其7月時當地受到不尋常的熱浪侵襲,融冰將近一半,損失超過5300億公噸,是自2003年以來年平均值的2倍以上。科學家表示,當來自歐洲的暖空氣向北移動,格陵蘭的溫度就會飆高,冰蓋表面便開始融化,損失的量大致等於全年的平均損失。據《BBC》報導,格陵蘭去年融冰量是1948年以來最驚人的一次,人類持續大量的碳排放會將格陵蘭推向「極端融化」的深淵;有研究指出,融冰速度已經比30年前快了整整7倍,而且這種加快融冰的趨勢還將越演越烈。(圖/Pixabay)根據丹麥氣候科學家施滕德爾(Martin Stendel)的計算,格陵蘭島2019年的融冰量足以覆蓋整個英國約250公分高。德國科學家薩斯根(Ingo Sasgen)對此直言:「我們似乎已經進入了格陵蘭越來越多的極端融化的境界。」英國林肯大學(University of Lincoln)的研究指出,到了2100年,就算只計算格陵蘭島的融冰,就能讓全球海平面上升10至12公分,且融冰會讓永凍土曝露在外,引發更嚴重的生態問題。
俄羅斯西伯利亞北極圈內的邊疆城市諾爾里斯克(Norilsk)發生嚴重漏油事件,約2萬噸柴油流進河川內,可能造成嚴重生態浩劫,而管理單位卻在事發2天後才回報,俄羅斯總統普丁因此大為火光。事件發生在5月29日,距離莫斯科2,900公里遠的邊疆城市諾爾里斯克旁,有個發電廠蓋在永凍土上,其備用油槽支架下沉,因此導致2萬噸柴油流進一旁的安柏那亞河(Ambarnaya River)內,最後可能讓這些柴油流入極為脆弱的北極海當中,漁政單位對此表示,該河的生態系需要數十年才有可能回復。該座發電廠屬於俄國金屬業巨頭諾里爾斯克鎳業公司(Norilsk Nickel),該發電廠主管在事件發生後並沒有立即通報,而政府機關在2天後才得知此消息,俄羅斯總統普丁對此非常生氣,在視訊會議上痛斥該發電廠主管。世界自然基金會專家卡尼茲可夫(Alexei Knizhnikov)表示,這是俄國現代史上第2大漏油事件,僅比1994年西北地區科米(Komi)漏油事件好一點而已,他還補充道,柴油比重較輕,蒸發機率比沉入河高,但清理時要注意毒性可能更強烈。普丁在今(4)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表示會動用更多資源來清除汙染,俄羅斯有關當局也開始對此環境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其中包函3項刑事調查,目前已經拘禁一位發電廠員工。
去年夏季,科學家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永凍土中,挖出了一個冰封長達1萬8000年的生物,由於所在環境溫度極低,其形態保存相當完整,牠擁有一身絨毛,且牙齒、鼻子和鬍鬚都完好無缺,甚至連睫毛都沒有任何受損,這個生物還有待科學家們進行DNA分析比對,目前推測可能是狗或狼的祖先。這個生物有著一口奇特的「箭頭狀尖牙」。(圖/翻攝自太陽報)根據《太陽報》報導,於2018年時,科學家在雅庫茨克(Yakutsk)因迪吉爾卡河(Indigirka River)附近,挖出了一具動物遺骸,牠有著特殊的箭頭狀尖牙,約出生2個月左右後就死亡,被冰封在永凍土中長達1.8萬年,不過牠全身的皮毛都保存的相當完整,模樣彷彿只是睡著了一般。為了確認這個生物的確切身份,目前已將樣本移送至瑞典古生物學中心(CPG)研究分析,該處擁有全球最大的犬科動物DNA資料庫,不過謝爾蓋(Sergey Fedorov)博士表示,「這是首次遇到無法辨識的狀況」,這結果讓科學家們相當震驚,目前還須更多的基因排序才能辨識該生物。目前仍無法辨識該物種的確切身份。(圖/翻攝自太陽報)根據《西伯利亞時報》報導,有部分科學家推測,這個生物是從狼進化到狗的過渡階段;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狗的進化發展可能比狼還要更早。科學家目前將這隻似犬又似狼的生物取名為「多戈爾(Dogor)」,在當地雅庫特語中是「朋友」的意思。
由俄羅斯與日本組成的聯合研究團,3日宣布在西伯利亞雅庫特(Yakutia)的永凍土又發現一隻長約40公分,重達800克的幼獅,專家推測是隻剛出生不久就遭冰凍的滅絕動物穴獅幼崽。根據日媒《朝日新聞》報導,俄羅斯科學院與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近日對外表示,在西伯利亞發現距今3萬年前冰河時期的穴獅幼體與狼的頭部,毛皮皆保存完整,可清楚分辨出面部表情。《朝日新聞》表示,經過X光電腦斷層掃描(CT)後,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客座教授鈴木直樹說明,肌肉、內臟與腦部等器官皆被良好地保存下來,想對比現今的獅子,了解該物種的運動能力與生態。《西伯利亞時報》表示,該團隊也曾在2015年、2017年發現穴獅幼體的木乃伊,並且發現地與近期出土的幼獅相距不遠,故專家推測這3隻可能為同一家族,且死因可能都是母獅外出打獵後,居住的山洞突然塌陷,使幼獅被活埋。目前研團隊正在努力恢復牠們生前的樣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