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鼓山區大順一路進行下水道工程,今天上午11點卻傳出工安意外!2名工人深入下水道施工過程,坑道內突有連同沼氣的污水排入,下水道沼氣濃度突然增加,人員發現立刻緊急撤離,28歲林姓工人準備回到地面時,不慎掉落坑道,一同作業的伙伴發現異狀立即報警。林男被抬出後無生命跡象,緊急送往高醫急救中。現場並由轄區龍華所員警進行交通疏導及管制。救護人員使用器材,協助受困林姓工人脫困。林男被抬出後無生命跡象,緊急送往高醫急救中。(圖/民眾提供)高雄市水利局表示,事發現場進行下水道維護工程,工人入坑前現場均備有通風換氣設備,及氣體偵測器監測。因下坑道維護過程中,坑道內突有連同沼氣的污水排入,下水道沼氣濃度突然增加,人員發現均緊急撤離。高雄市水利局表示,事發現場進行下水道維護工程,工人入坑前現場均備有通風換氣設備,及氣體偵測器監測。維護工作進行時坑道內突有連同沼氣的污水排入,下水道沼氣濃度突然增加,人員發現均緊急撤離。(圖/民眾提供)警方初步了解,28歲的林姓男子在鼓山區大順一路上進行下水道作業,進入坑道時,疑似發現裡面空氣不佳,準備撤返回到地面,疑似不慎掉落坑道,一同作業的伙伴發現異狀立即報警。林男被抬出後送高醫急救,另1名40多歲工人獲救時保持清醒,並表明不願意就醫,至於發生工安意外原因正在釐清。
台中市大甲區幼獅工業區汙水處理廠,今天上午處理工業區廢水時,疑因汙水處理逆止閥損壞造成沼氣回灌,2名工人因吸入硫化氫中毒。65歲的鄭男當場無呼吸心跳,送大甲光田醫院經CPR,目前已恢復心跳,但仍昏迷狀態;47歲許男昏迷送大甲李綜合醫院,因確診新冠肺炎,目前轉送台中榮總就醫。大甲幼獅工業區汙水處理廠,疑因汙水處理逆止閥損壞造成沼氣回灌,造成一人無呼吸心跳、一人意識不清送醫。(圖/民眾提供)大甲幼獅工業區汙水處理廠,疑因汙水處理逆止閥損壞造成沼氣回灌,造成一人無呼吸心跳、一人意識不清送醫。(圖/民眾提供)台中市消防局指出,今天上午11時51分第五大隊獲報,大甲區工五路幼獅工業區汙水處理廠,有人疑似吸入硫化氫中毒;經派遣幼獅、大甲分隊出動救護車2輛、消防車2輛、消防人員8名,由小隊長李雅樂帶隊前往搶救。大甲幼獅工業區汙水處理廠,疑因汙水處理逆止閥損壞造成沼氣回灌,造成一人無呼吸心跳、一人意識不清送醫。(圖/民眾提供)警消表示,47歲許姓男子意識不清,送大甲李綜合醫院;因確診新冠肺炎,目前將轉送台中榮總就醫。65歲鄭姓男子送大甲光田醫院,在到院前一度失去生命跡象,經CPR搶救後,目前在急診室已回復血壓及心跳,但仍未脫離險境且昏迷中,將送至加護病房做進一步治療與觀察。大甲幼獅工業區汙水處理廠,疑因汙水處理逆止閥損壞造成沼氣回灌,造成一人無呼吸心跳、一人意識不清送醫。(民眾提供)台中市消防局強調,目前警消正初步了解事發原因,台中市勞動檢查處獲報,也將派員前往了解;全案正由相關單位進一步調查釐清意外原因中。
7年前新北市地下汙陳姓承包商在地下涵管施工時吸入有毒氣體致死,檢方查出是秋棠企業排放含氰化物的工業汙水奪命,死者家屬提告求償獲判賠725萬多元確定。案發後,新北地檢署先支付死者家屬415萬多元,檢方提告求償,台灣高等法院判決秋棠企業實際負責人張皓竣須如數給付,可上訴。刑事部分,秋棠企業負責人的兒子、張皓竣,因負責公司電鍍製程中所產生廢水的處理、排放工作,去年遭最高法院依違反水汙染防治法之非法繞流排放廢水所含有害健康物質超過管制標準致人於死罪判刑8年,秋棠企業判罰450萬元定讞。2015年6月3日水利局委託包商施作三重區中正北路汙水下水道抓漏工程,45歲包商工人陳益智傍晚7時許帶著21歲愛子陳峻偉上工,父子倆進入深6米地下道後,旋因吸入不明氣體昏厥現場並失去生命跡象。事後陳峻偉送醫不治,陳益智則挽回一命,初步調查認為是陳益智父子便宜行事,進入下水道前未依程序檢測沼氣,「僅用鼻子聞」而肇禍。但新北地檢署調查逆轉發現,殺人元凶是電鍍業者秋棠企業排放的劇毒汙水。檢方及新北市環保局在案發後1個月重回廠區採樣,發現水中仍有劇毒的氰化物及銅、鎳、鉻等重金屬,其中氰化物超標4.34倍、銅超標13.7倍、鉻超標24.6倍,鎳更是超標120倍,追查後確認為秋棠企業所排。死者家屬事求償部分,一審新北地方院判賠1229萬多元,二審台灣高等法院認定,氰化物毒氣伴隨大量水體由下水道底部導水槽流至人孔,秋棠公司非法排放須負賠償責任,扣除已受領犯罪被害人遺屬補償金415萬多元後,判賠725萬多元,最高法院駁回上訴確定。
新北市下水道包商陳峻偉等人到三重區下水道工作時意外昏厥死亡,原本以為是吸入沼氣致死,檢警追查後,發現陳男死因是吸入附近電鍍廠偷排含有氰化物的廢水所致,家屬憤而求償。最高法院判決電鍍廠秋棠企業公司及負責人張長發、其子張皓竣須連帶賠償725萬餘元確定。刑事部分,最高法院去年已判決張皓竣8年徒刑、秋棠企業罰金450萬元定讞。判決指出,在三重經營電鍍廠的秋棠企業公司,小開張皓竣領有甲級廢棄物處理技術員證照,負責廢水處理與排放工作。張男為了節省公司成本,竟在2015年6月3日,將未經處理的電鍍廢水,透過廠區內的民生污水口管線,排放到三重中正北路巷弄內的一般民生污水下水道。不料當晚7點多,承包新北市水利局下水道工程的21歲工人陳峻偉和爸爸陳益智等人,進入下水道檢測老舊管線,父子等人進入深6米地下道後,最先進入下水道的陳峻偉,吸入秋棠企業排放廢水所揮發至空氣的氰化物,全身軟癱無力,昏迷跌落前向父親求救:「爸爸我不行了!」;陳父及另名工人搶救時也昏倒受傷。送醫後,陳峻偉仍因呼吸性休克死亡。檢察官偕同法醫相驗陳峻偉遺體後,發現死因主要是氰化物中毒,追查後認為秋棠企業嫌疑最大,同年7月2日檢方及新北市環保局重回廠區採樣,發現水中仍有劇毒的氰化物及銅、鎳、鉻等重金屬,其中氰化物超標4.34倍、銅超標13.7倍、鉻超標24.6倍,鎳更是超標120倍,均超過環保署公告有害健康物質放流水標準,確認毒水為秋棠企業所排。陳男父母及妻子、2名小孩訴請2千多萬元償金,一審新北地院判賠1229萬多元,上訴後,高院扣除被害家屬已領犯罪被害人遺屬補償金,判賠725萬8379元。最高法院駁回上訴確定。
7年前新北市地下汙陳姓承包商,在三重地下涵管施工時吸入有毒氣體致死,外界原本認為是沼氣肇禍,檢方查出是秋棠企業排放含氰化物的工業汙水奪命,死者家屬提告求償,一審判賠1229萬多元,二審判賠725萬8379元,上訴後,最高法院駁回確定。刑事部分,秋棠企業負責人的兒子、張皓竣,因負責公司電鍍製程中所產生廢水的處理、排放工作,去年遭最高法院依違反水汙染防治法之非法繞流排放廢水所含有害健康物質超過管制標準致人於死罪判刑8年,秋棠企業判罰450萬元定讞。2015年6月3日水利局委託包商施作三重區中正北路汙水下水道抓漏工程,45歲包商工人陳益智傍晚7時許帶著21歲愛子陳峻偉上工,父子倆進入深6米地下道後,旋因吸入不明氣體昏厥現場並失去生命跡象。事後陳峻偉送醫不治,陳益智則挽回一命,初步調查認為是陳益智父子便宜行事,進入下水道前未依程序檢測沼氣,「僅用鼻子聞」而肇禍。但新北地檢署調查逆轉發現,殺人元凶是電鍍業者秋棠企業排放的劇毒汙水。檢方及新北市環保局在案發後1個月重回廠區採樣,發現水中仍有劇毒的氰化物及銅、鎳、鉻等重金屬,其中氰化物超標4.34倍、銅超標13.7倍、鉻超標24.6倍,鎳更是超標120倍,追查後確認為秋棠企業所排。死者家屬事求償部分,一審新北地方院判賠1229萬多元,二審台灣高等法院認定,氰化物毒氣伴隨大量水體由下水道底部導水槽流至人孔,秋棠公司非法排放須負賠償責任,扣除已受領犯罪被害人遺屬補償金後,判賠725萬多元,最高法院駁回上訴確定。
被稱為「魔鬼三角」的百慕達三角(Bermuda Triangle)因各種神祕沈船、飛機墜毀和失蹤事件而披上神秘面紗,無數超自然、超古代文明和外星研究者都試圖揭開隱藏在海洋下的真相。但澳洲科學家克魯斯爾尼基(Karl Kruszelnicki)卻認為,百慕達絕大多數看似無法解釋的現象,既非詭譎的地理環境或未知因素造成,而是再單純不過的「人為失誤」。據《鏡報》報導,曾主持澳洲探索頻道節目的克魯斯爾尼基指出,過去100年「造成」至少20架飛機墜毀、50艘船隻沉沒和帶走1千多條人命的百慕達三角,在統計數據上並沒有如傳言般恐怖,表示各種數據都能表明「百慕達三角的失蹤人數和世界任何地方的百分比都差不多」,且考量這片涵蓋70萬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帶,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海域之一,百慕達三角其實不像傳言般恐怖與危險。克魯斯爾尼基以最著名的「TBM復仇者轟炸機集體失蹤案」為例,指出造成這起總計6架飛機、27人至今仍未尋獲殘骸和遺體的事故,主因為「人為失誤」,他表示當時的無線電通訊錄音檔表明,當天的天象非常不佳,還出現高達15公尺的巨浪,但仍在宿醉、曾有迷航記錄的機隊指揮官,卻未採納多數僚機意見,執意向東飛行,才釀成大禍。而負責搜尋機隊的PBM水上飛機在失蹤事件發生後,也被證實容易在裝滿油時發生油氣外洩,導致飛機極可能在惡劣天氣中產生爆炸,這又與美國海軍認為該架失蹤的PBM是在空中爆炸的報告相符。最後他也嚴厲駁斥百慕達三角內有黑洞或某種能扭曲空間或時間力場的假設,認為「只要是人為失誤,任何一片海域都會是致命的汪洋」。過去也有專家認為海底火山活動相當頻繁,導致沼氣大量噴發、地理環境容易生成超大暴風雨和磁場快速變化影響導航系統,都可能是造成百慕達三角失事的原因。當然也有許多人認為,百慕達海底藏有金字塔、外星人基地和UFO,或是通往地心世界的海底隧道以及存在神秘四度空間的未知「物體」。
楊小黎在《船到橋頭不會直》劇中飾演一位運氣極差的魯蛇,為了還債異想天開計畫選里長A錢,沒想到錢還沒入口袋,先得里民服務幫忙清水溝。楊小黎表示,原本以為只是站在路邊清就好,一到現場發現水溝蓋已經打開來了,她笑說當下彷彿女漢子上身,二話不說立刻爬進水溝,瞬間只剩半顆頭露在外面,眼睛也被沼氣熏到睜不開,完全不用演就超有臨場感!由於水溝就在大馬路邊,楊小黎還要忍受汽機車帶來的灰塵及廢氣臭味,不明究裡的路人經過,還以為真的有人在清水溝。楊小黎表示,之前在友台外景節目曾經體驗清過水溝,不過這次情況比較特別,水溝極深、裡面還有混濁流水,工作人員得在底部設置木箱讓她踩著,頭才能超出水溝蓋演戲。此外,為了反覆撈出水溝裡大量的垃圾,手還因此拉傷,讓她直呼里長實在不好當。楊小黎表示,主持外景節目近兩年以來,發現許多台灣最美的人事物,也拜訪不少認真的里長並聆聽他們的心路歷程。這次有機會在《船到橋頭不會直》劇中,把里長們的酸甜苦辣透過劇情呈現,讓她感到很開心。她也希望透過戲劇告訴大家,就算船到橋頭不會直,也要秉持一顆善良的心去面對。楊小黎笑說,就像當年本來打算要離開演藝圈,後來憑著樂觀與不放棄,接下《台北歌手》後獲得金鐘肯定、也證明自己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楊小黎與飾演里長的爸爸(謝其文 飾)著裝完畢準備清水溝。(圖/客家電視台)
303大停電,引發各方對多元能源的討論,台港兩地大學也已投入廚餘發電並獲一定成果,例如逢甲大學綠能中心團隊,將廚餘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沼氣發電,技術並輸出東南亞國家;香港中文大學則打造「廚餘再生俠」系統,以廚餘發電,並將技術推廣至社會。依環保署統計,台灣全年可回收超過52萬噸廚餘,若將廚餘桶堆疊起來,約為1萬2000座台北101大樓高度。事實上,廚餘可透過厭氧發酵技術,把有機物轉換成沼氣、天然氣使用。我國能源9成以上仰賴進口,發展再生能源應當成為重要政策。逢甲大學設有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在講座教授林秋裕的帶領下,打造「高效率厭氧生物產製氫烷氣技術」,成功將有機食品廢水、廚餘、農業廢棄物作為發電原料,並協助印尼與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打造先導型工廠,同時也長期與台中大里的養豬場合作,將養豬場廢水透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作為發電自用。逢甲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賴奇厚表示,歐洲在30年前尚未發展天然氣時,已利用農業廢棄物、工業有機廢棄物與廚餘作為料源,打造商業化規模沼氣場;鄰近台灣的日本、南韓與新加坡等國家,更將廚餘發展成沼氣發電,達成處理廢棄物、提供能源,甚至將沼渣、沼液循環做成肥料等多重目標。香港中文大學則是在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環境保護署等政府單位支持下,研發全港首座能自動分解廚餘成漿液的廚餘轉化系統「廚餘再生俠」,並在學校餐廳試行,成功將25噸廚餘轉化成電能,現已對外推廣,且頗受好評。「廚餘再生俠」系統操作簡單,只要將廚餘回收,放至系統回收點,便能自動地分隔垃圾,將廚餘分解成漿液,再定期由吸缸車抽取,運至中央系統轉化成電能。另外,系統設有除臭機組,減低分解廚餘及抽取廚餘漿液時產生的臭味。
台灣智慧家電大廠 禾聯碩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5283),舉行「2022禾聯空調新產品暨代言人發表會」。介紹空調今年度R32變頻空調新品「沼氣防護清淨旗艦型」,分別從推動R32環保冷媒的環境永續,與展示全域循環、芬多殺菌2.0、沼氣防護、i乾淨等,兼顧舒適度及耐用性的全方位功能,讓消費者可以好好享受清新空氣。並邀請同樣為台灣在地土生土長,2021年東京奧運銀牌、柔道世界排名第一的「楊勇緯」擔任年度代言人,雙方同是以『台灣精神』為出發,一起「好好呼吸」攜手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禾聯碩股份有限公司蔡柏毅副董事長。好好呼吸!禾聯家電打造疫情期間「全新健康居家型態」禾聯始終以健康、安心、節能為導向,今年推出全新變頻空調商品「沼氣防護清淨旗艦型」,採用對地球環保傷害更少、效能更高的R32新環保冷媒。而在疫情期間,禾聯要與民眾「好好呼吸」!禾聯空調於舒適度、耐用性、殺菌功能等機能全方位提升,透過全域循環、芬多殺菌2.0、沼氣防護、i乾淨等產品功能,可免除病毒威脅,打造「全新健康居家型態」!讓消費者宅在家也能享受清淨、舒適的環境。全域循環功能:展現台灣人注重細節的精神,針對冷熱空氣對流,可進行「上下左右及直吹」,五種風向變化的5D氣流功能;並具備同級產品中規格更好的7段可調風速設計,打造居家全區域的高舒適度,在家裡的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更均勻適溫的空氣。沼氣防護功能:禾聯空調因應特殊環境,特別專注研發的功能之一,即使冷氣機連接著複雜的居家管線,透過高耐腐蝕性沼氣防護塗裝,可有效降低沼氣對銅管零件的侵蝕。對機體包覆上也將更有防護力及持久力。芬多殺菌2.0功能:可選配搭載芬多殺菌2.0功能。廣受好評的「芬多殺菌」,能有效抑制空氣中的細菌滋生,經SGS測試除菌,濾除懸浮微粒PM2.5的效果皆大於99.9%,在家既舒適又安全,也能好好呼吸!禾聯家電新品暨新代言人發表會儀式。(由左至右分別為代言人楊勇緯、禾聯碩股份有限公司蔡柏毅副董事長)家電股王無懼疫情市場恐懼 空調年度新品領頭有望再創佳績「禾聯家電」主力產品為空調、液晶、冰箱、洗衣機及各類小家電產品。於2019年5月掛牌上市後,一舉成為家電股王,為家電業唯一股價為百元俱樂部的業者。近幾年每股純益(EPS)皆維持10元以上,2021年更是於前三季時,EPS即已達9.13元,即使前年(2020)疫情爆發,禾聯家電仍無懼市場恐懼,由禾聯空調領頭,營收持續成長突破60億元大關!禾聯家電新品代言人楊勇緯。柔道男神楊勇緯喜獲新金牌!分享秘訣:「好好呼吸」!本次禾聯空調邀請到了在精神與信念上,都十分契合的本土運動選手:柔道男神楊勇緯擔任代言人並於活動現身。楊勇緯以自身訓練與參加競賽時的情境來比擬「禾聯空調」,分享比賽時最重要的訣竅就是「好好呼吸」!平時訓練後回家,正需要有一個舒適的環境,讓自己達到最適當的休息,維持一個良好的身體狀態,在柔道殿堂上為自己與台灣爭光!禾聯現場也安排了互動快問快答,展現出雙方皆具備的的內柔外剛特性,讓大家看見「台灣本土選手」們的魅力,也互相勉勵同以堅忍不拔、注重在地、品味生活的精神,一起讓全世界看見台灣!挑戰後,也由副董事長蔡柏毅親自頒發金牌給予代言人楊勇緯,感謝楊勇緯為台灣爭光的同時,也透過「金牌」意象,祝福楊勇緯於國際賽事勇奪金牌!
大陸四川一名10歲男童因貪玩,竟然趁母親不注意,把鞭炮扔進廣場排污下水道內,導致下水道內部沼氣發生爆燃,瞬間白煙四起,人孔蓋、地磚都被炸飛,造成自己與母親受傷流血,嚇壞不少人。根據陸媒《看看新聞》報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金太陽光廣場內傳出巨響,廣場上5個下水道人孔蓋紛紛被炸飛,周圍白煙四起,大家尖叫逃竄。巴中市消防救援支隊指揮中心接獲報案後,立即派員前往,到場後先把傷者送上救護車,接著利用水槍對爆炸井口進行稀釋,防止二次事故發生。現場一片狼藉。(圖/翻攝自微博/頭條新聞)目擊者透露,事故是因男童貪玩將鞭炮投入廣場下水道內,導致下水道內部沼氣發生爆燃,附近5個人孔蓋、地磚瞬間被炸飛,男童及他的母親因來不及閃開,結果也被地磚、人孔蓋炸傷。據了解,事發廣場下面是附近小區的化糞池,大約2000平方公尺,廣場上密布十幾個人孔蓋,其中5個被炸飛。目前,傷者還在醫院接受治療,至於詳細事故發生原因以及責任歸屬,仍有待警方調查釐清。
今年以來,全球「缺電」連環爆,先是大陸大規模限電,接著印度、日本及歐盟各國天然氣、能源及電價也翻漲,台灣在12月中舉辦四大公投後,引爆「2022缺電」議題,連帶地,「能源概念股」成了熱門的投資題材。永豐金證券表示,檯面上能源相關概念股包括除了太陽光電、風力發電、沼氣及生質能源等族群,還有儲能及電業相關個股。太陽能包括聯合再生(3576)、達能(3686)、茂迪(6244)、元晶(6443)、安集(6477)、長興(1717);風電有永冠-KY(1589)、上緯投控(3708)、世紀鋼(9958);儲能的台達電(2308)、漢翔(2634)、綠電(8440)與焚化發電廠崑鼎(6803)、電業的森崴能源(6806)、與甫在近月公開發行的雲豹能源(6869)及泓德能源(6873)等,都市場上引人注意的能源概念股。安集科技的太陽能電廠截至今年10月底,裝置容量已達83MW,明年則有100MW,躍升為能源概念股;圖為董事長黃國棟。(圖/報系資料庫)聯合再生方面,9月台南儲能AFC專案開始對營收有所貢獻,且打入中南美洲大型電腦設備廠商供應鏈,第4季起對客戶供應中小型儲能系統,儲能營收之貢獻將於第4季逐步放大。元晶有鑑於市場需求,斥資7億元在新竹湖口廠建立大尺寸太陽能電池產線,新電池產線年產能可達400MW,未來導入12吋晶片規格,電池年產出可達500MW,屆時高效能電池年總產能可達1GW以上。以太陽能模組及電廠營運為主的安集,太陽能模組部分自用,目前太陽能模組產能200MW,預計明年達到250MW。太陽能電廠截至今年10月底,裝置容量已達83MW,預估今年底達到90MW,明年則有100MW。上緯聚焦風電材料開發,近年積極發展碳纖拉擠碳板、碳纖預浸布等,將碳纖維應用在風電葉片,已經陸續打進三菱重工、奇異(GE)、大陸金風等國際大廠供應鏈。世紀鋼的風力發電產品交貨進入高峰期,傳統鋼構事業也穩定,法人預估今年營收上看90億元,將創新高。加上明年在手的風電訂單與傳統鋼構產業供不應求,明年營收挑戰100億元。再生能源受到天候因素的影響甚鉅,太陽能晚上無電可發、風電晚上才是發電重要時段,要發揮再生能源最大效益需透過儲能系統提高電力備援,圖為漢翔今年上線的儲能系統。(圖/翻攝自漢翔臉書、報系資料庫)漢翔航太工業服務跨產業,與台達電合作在台中廠區建置5MW儲能系統,已通過台電動態調頻備轉輔助服務能力驗測,並取得首批專業人員資格,正式跨足綠電儲能服務市場。從11月的單月營收來看中, 安集、元晶和達能等營收年增都是翻倍,而茂迪也有逾9成的年增,聯合再生則是逾4成年增,展望2022年的太陽能市場,在全球供應鏈的帶動下,將開出200GW的水準,年增達到2成。
2021年近尾聲,地球村最夯的話題,從疫情、元宇宙來到了碳權,碳排放大戶都神經緊繃。「2022年的目標是有點激進!煤的替代率可以達到50%,這是一個不容易達到的目標,是大家在努力做的目標。」永豐餘投控(1907)董事長劉慧瑾信誓旦旦地說。在環保署的《2019年碳排放量企業名冊》288家年排放量逾2.5萬噸排碳大戶業者中,紙業龍頭永豐餘旗下的中華紙漿、工紙、消費品實業即佔了8廠。然永豐餘成軍97年來,全面改由專業經理人公司治理的首位女性董事長劉慧瑾11月22日在永豐餘台北大樓辦公室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時,神情篤定。「替代煤50%」的高標準,算是國內碳排大戶之冠,要如何達成?「除了永豐餘工紙新屋廠利用沼氣、SRF(固體再生燃料),達到完全零碳無燃煤鍋爐,也將投入設備資金,於中華紙漿、永豐實等,設置可使用SRF燃料棒的鍋爐,進而達到減煤目標。」劉慧瑾有備而來地說,並以循環經濟思維朝特殊材料科學研發產品,以及將智能化應用在生產環節,減少能源耗損。永豐餘新屋廠建置全台最大沼氣發電設施,包含厭氧塔與厭氧菌。(圖/永豐餘提供)劉慧瑾攻讀美國西北大學計算機工程碩士、化學博士,被延攬至永豐餘時為法商施耐德電機策略客戶副總經理,是一家跨國的能源管理公司,並擔任過台達電技術長辦公室處長,經手過與台大的產學合作專案等,並在IBM出任過全球企業諮詢服務協理與IBM Research業務發展協理。今年4月1日,永豐餘公告董事提名候選人名單中,第一次出現「劉慧瑾」,獨不見原永豐餘投控董事長何奕達、二代創辦人何壽川董事, 5月17日股東會後改選,選派劉慧謹擔任董事長,創辦人何家退出,宣告永豐餘「去家族化」,邁入所有權、經營權分離。劉慧瑾進入永豐餘之前,「真的不認識何壽川先生,不曉得中間推薦的人是誰。」她提起接到邀請緣由。「的確一開始覺得很驚訝,因為是不同產業,多次接觸後,了解何先生對於企業就是有要去做下一個一百年的願景,涵蓋到能源管理與轉型,還有利用資訊科技持續孵化上下游合作創新商機等,跟我先前的背景是有相合的。」永豐餘倡導循環經濟達到碳中和理念,從這一幅「木、紙、水、再生能源」的圖可清楚了解。(圖/報系資料照)「我學的是奈米半導體,雖非研發人員,物理化學數學是科學的基體,仍是熟悉的,當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必須要做能源轉型,對每個企業都一樣,是未來趨勢,且須持續努力才能完成。此時能參與能源轉型,真的是躬逢其盛。」劉慧瑾提到這份使命感。永豐餘二代創辦人何壽川家族,延攬有能源管理背景的劉慧瑾加入,與環保署將修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氣候變遷因應法),預計2023年起對光電半導體、鋼鐵、造紙等產業碳排大戶收取碳費的新政策有關。上任7個月,劉慧瑾已訂下目標,「中華紙漿關鍵客戶為國外顧客,華紙很早就開始做碳的盤點,其他重要子公司也在做碳盤查,正是因為做了碳盤查,知道徵收碳費對成本的衝擊,明年才會訂出很高的50%替代煤的標準,永豐餘努力準備好,有信心做得到。」「永豐餘是一個有99家公司的集團,永豐餘投控的業務商業模式,未來新課題就是能源轉型與材料創新,並持續加強孵化新的子公司上市,尋找下一個集團金雞母。」劉慧瑾自我期許。
「永豐餘已經97歲了,將要跨入100年,在下一個100年,要靠甚麼企業才可以永續,競爭力與時俱進,也就是我們在12月要成立『永豐餘學院』的初衷。」今年5月上任的永豐餘投控董事長劉慧瑾說,「我加入前,二代創辦人何壽川先生已經在籌劃這件事情。」「永豐餘學院以能源轉型、循環經濟與未來的醣經濟時代為主軸,不但對內也對外,還要與國際接軌,結合國內外世界級學者、學校,讓許多創新靈感研發落地商品化,使想法完整具體化,協助企業ESG永續發展。」劉慧瑾擔任ESG召集人,永豐餘學院院長則是何壽川。76歲的何壽川,為永豐餘千億事業的二代掌門人,四年前因內部吹哨人檢舉疑永豐金租任放貸逾50億元給三寶建設等,遭金管會解除永豐金董事長職務,去年11月一審遭判決有罪,何壽川除了上訴捍衛清白,還連同兒子何奕達全面退出永豐餘投控董事會,何壽川僅任永豐紙業董事長,何奕達則任永豐實董事長。永豐餘投控董事長劉慧瑾可以喊出明年煤替代50%目標,最大功臣即是工紙新屋廠的「零燃煤汽電共生系統」所使用的SRF鍋爐。(圖/馬景平攝、報系資料照)面對官司危機,何壽川退出投控及金控兩大事業體的董事會,但在碳中和、碳排放、減碳及碳匯、碳權交易等議題上,這位紙業老將毫不退讓,親自站在第一線倡議。今年十月,全國工業總會與環保署、國貿局等召開的碳中和議題線上座談會,何壽川都親自出席。「何董談了許多循環經濟,是一個有許多技術的重要關鍵。」與會的工總秘書長蔡練生觀察。「何先生提到,台灣沒有辦法能源自主,90%以上的能源需要靠進口,現在能源價格高漲,國際環保趨勢及疫情帶給大宗原物料價格的波動之際,台灣須要有一個更好的能源政策來幫助企業維持競爭力。」也參與該座談會的劉慧瑾轉述。「台灣既然是一個能源進口的大國,現在全球要減碳,政府可以抽很多的碳費,但也要回過頭來看,能源供應鏈的混亂現況,台灣本身是有一些資源可以來用的,例如『森林覆蓋的面積』,森林可以經營FSC(設於德國非營利組織森林管理委員會的一種認證,材料是來自於被認可的「良好管理森林」),拿來活化、運用,需要政策上的配套。」台灣森林面積近220萬公頃,永豐餘投控董座劉慧瑾延續大家長何壽川的理念,認為這是台灣減碳的極佳優勢。(圖/翻攝自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全球資訊網站)劉慧瑾進一步說重視森林的一個態度,「台灣森林覆蓋面積大是台灣優勢,像是歐洲、西方國家的FSC,森林是可以幫助我們去固碳、降低對煤炭依賴。有了更多的FSC,政策上給予獎勵。」何壽川的第一項建議是活化森林資源「固碳」,第二項是鼓勵民間廢棄物資源化。「由於能源是產業成長的必需品,能源的成長幅度可預測GDP的成長,因此要把能源看成戰略物資,(為達成減碳目標)要降低台灣能源進口的依賴,在廢棄物資源化的部分,例如把廢棄物拿來做汽電共生,就需要有政策上的獎勵及相應配套措施。」劉慧瑾接著說,「像是(永豐餘)每年產生的木質素發電有二千萬瓦,以及擁有全台最高的沼氣發電量,秘密武器就是厭氧菌,四小時即可沼氣發電,每年售出3,200萬噸到東南亞,還有廢棄物發電、汽電共生……。」「如果說它發出來的電,不叫做綠電的話,應該是不需要繳碳稅的,因為它已經是廢棄物資源化,非用石化原料產生出來的,現在是看政府如何具體化,企業就會有更快替代煤方式,永豐餘也持續與政府溝通。」劉慧瑾說,「現在還沒有具體的廢棄物資源化,是可以抵碳稅,希望政府應該是有某程度的獎勵。目前永豐餘將產生的綠電,回售給台電,」「永豐餘的減碳優勢,有許多替代煤能源部分,可以當作抵銷徵收碳費的額度,政府政策應該有獎勵才能起引導的作用。」何壽川1969年取得威斯康辛大學機械碩士學位後,進入永豐餘,從上游到下游,擠入世界前五十大造紙企業,環保汙染爭議不時找上門,因而更重視環保減碳,莫怪看見新拐點的他要站上第一線,「希望政府全面地來看碳權交易」。
造紙龍頭永豐餘不只是碳排放大戶,更是「碳匯」超級大戶,光是該集團旗下華紙在兩岸擁有約三萬公頃的森林,每年可吸附51萬公噸二氧化碳,再加上碳匯價值的話,法人粗估光生物資產估值即逾30億元。而這筆人人稱羨的「家傳之寶」,是在永豐餘創辦人何傳起的頭,由何傳兒子何壽川發揚光大。「如果把企業比喻為人,九十多歲的永豐餘應該是一位歷練足、功夫紮實、具膽識的先行者吧!」何壽川如此形容永豐餘,他自己也就是種樹的先行者。永豐餘二代創辦人何壽川,在永豐餘投控團隊眼中是「大家長」,受到三寶案影響深潛練心養身,可是他對三年後成為百年企業的永豐餘,以及如何走到下一個百年的願景,早就了然於心,如同他給予自己的期許「超越,再創輝煌」。中華紙漿在兩岸栽種的廣闊森林,其可為永豐餘集團挹注可觀的「碳匯」。(圖/華紙提供)他說過一個故事,「曾有永豐餘造紙久堂廠屆齡退休的員工,陪我巡廠,我望著原本生產傳統文紙、現在生產具有高附加價值特殊紙的機台,成為同業間的翹楚,又感動又驕傲。」台灣第一個抽取式平版衛生紙,第一間民營紙廠,都出自何壽川。永豐餘創辦人何傳時代便開始推動的造林,到了何壽川時期,他還親自到菲律賓引進銀合歡樹種,發現源自南美樹種不適宜台灣氣候才感受到對生態的影響等,因此自1990年代起,造林策略調整專注種植可強化水土保持及生態保育樹種的保育林,如肖楠、烏心木和台灣櫸等,目前已在台種植超過200餘萬株林木,即是何壽川口中一再強調的減碳努力。為永豐餘下一個百年,何壽川在9年前將永豐餘造紙分割紙與紙板事業部予中華紙漿,更名為永豐餘投資控股,華紙名下在兩岸的森林面積三萬多公頃,超過1190個大安森林公園,種植4千多萬株林木。如今每年可為地球吸附超過51萬公噸的二氧化碳,以造林可扣抵碳權價值估算,外界預估其資產價值就超過30億元。永豐餘集團旗下控股公司,從紙業跨足到金融、科技與生技醫藥食品,從衛生紙到有機火鍋、超市,多達近百家公司。圖為永豐餘生技GREEN&SAFE推廣無添加健康飲食活動。(圖/馬景平攝)何壽川多次提到的固碳與醣經濟,就是植物藉由光合作用,結合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水,形成多醣體生質物,可為地球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每一張紙都有其固碳的價值;若以紙纖維含碳的成分計算,一本400 克重的平裝書相當於為地球固定超過500 克的二氧化碳。換句話說,正當政府要向碳排大戶徵收碳費的同時,森林也是固碳的一項資源,也難怪何壽川多年來一再倡導未來將是醣經濟時代來臨,而這也與國際間為了2050年達到零排碳的目標,展開碳關稅與碳權交易趨勢,開啟新的能源碳匯經濟契機。不過,台灣建立碳權交易制度之前,永豐餘投控、華紙對此碳匯的估算,一直未對外鬆口說明,態度仍是維持「先儲存,不銷售」的立場。
牛糞不只能變「黃金」,還能對環保做出不小貢獻!丹麥一間有百年歷史的乳製品公司,近期與電池公司合作,推出一款以牛糞製造的可重複使用乾電池。該公司宣稱,其牛糞發電技術搭配豢養的46萬頭乳牛,一年粗估可生產140萬噸牛糞,估計可幫助120萬戶家庭提供電力。綜合外媒報導,有百年歷史的丹麥乳製品跨國企業Arla與GP電池公司合作,共同推出這款牛糞電池,牛糞透過「厭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技術被分解為沼氣與生物肥料後,沼氣經淨化後送往熱電聯產(CHP)裝置燃燒即能產生電力,而生物肥料則可用於滋養土壤,同時兼顧人類與自然所需。據悉,每1公斤牛糞可產生3.75度電力,足以讓無線吸塵器與熨斗分別使用5小時與3.5小時,而Arla旗下2,400座牧場,一年可提供140萬噸牛糞,為英國境內4%人口、相當於120萬戶家庭提供一整年所需的電力。農場負責人里奇威(Neil Ridgway)指出,該技術除能滿足英國用電需求,又可替農場減少廢棄物排放,同時還能灌溉土地,是真正達成雙贏的環保技術;公司發言人威金森(Graham Wilkinson)也透露,如果政府與能源產業能看到牛糞發電潛力,就能一舉改變英國再生能源市場。此外,該公司也進行替代燃料開發,希望能減少對石油依賴,進而降低相關產業所造成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