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齡女擔心副作用不開刀 竟來20天月經 醫:息肉已佔子宮一大半
一名32歲的黃小姐曾於一年前檢查出「子宮息肉」,由於擔心手術帶來的副作用當時並未選擇開刀治療,不料月經異常情況加劇,一個月有二十幾天都在出血,術後竟取出佔子宮一大半的3公分息肉。醫師指出,子宮息肉常見於生育年齡約20至50歲的女性,常見症狀就是異常出血。一年前黃小姐就曾因月經異常就醫,不過當時因擔心副作用,並未採取手術治療,直到發現經期異常、流出大量血塊,且還伴隨貧血、頭暈等症狀,才再度到婦產科就醫。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嚴絢上指出,考量黃小姐對手術的擔憂,最後以新式超細子宮鏡冷刀順利將3公分息肉切除,病患也順利恢復健康。嚴絢上表示,不同於子宮肌瘤是較硬的肌肉纖維組織,子宮息肉是由子宮內膜組織的間質細胞形成,觸感較軟,但同樣都會造成異常出血,好發年齡約20至50歲的女性,並有約2至3成的發生率。而息肉通常為1至3公分,部分病人則會同時出現多顆,有些息肉會自行萎縮,但未萎縮的息肉則可能影響生育,因此有國外研究證實,不孕症婦女如果把息肉切除懷孕率可達7成以上。針對新型的「超細子宮鏡冷刀」,嚴絢上說:「子宮頸入口相當窄,舊型的子宮鏡手術或電刀,都要再前須再執行子宮擴張術,容易造成年長、子宮已經萎縮的女性或沒有生或孩子的年輕女性在擴張時流血或子宮破裂。而新式超細子宮鏡冷刀因寬度只有5MM,大多病人無須再行擴張術,免除上述風險。」藉由子宮鏡將螺旋狀的刀片深入子宮,找到息肉後將之旋轉切碎並吸除,避免熱傷害和沾黏的副作用,讓病人保有較高的受孕機率。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適用「新式超細子宮鏡冷刀手術」,嚴絢上說明,除懷孕者不適用外,所有病人在術前都需執行麻醉風險評估、凝血功能評估並矯正其他內科疾病,且術後仍須每3個月藉由超音波觀察息肉是否復發。嚴絢上提醒,一旦月經異常就要及早就醫,女性朋友的飲食以自然、原形食物為佳,不要攝取過多含雌激素的營養食品,因為外來的荷爾蒙不但可能致使胸部腺瘤增生,也容易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和異常出血。

「吸石雙嬌」軟式輸尿管鏡手術 一次解決腎結石困擾
吸石雙嬌「管徑7.5Fr Mini軟式輸尿管鏡&專利吸引導管」有別於以往軟式輸尿管鏡手術,無須使用取石網取石,邊打邊吸,縮短手術時間,提升清石效率!大幅提升手術成功率,大幅減少輸尿道損傷,病患安全更加分。一名67歲女性因泌尿道反覆感染,經檢查後發現右側上端輸尿管以及腎臟有數顆結石,同時併發腎臟積水,經體外震波治療無效後到輔大醫院就診,後續接受「新型Mini軟式輸尿管鏡手術」取石治療,成功擊碎取出身體裡的石頭。水分攝取不足容易形成結石 恐卡住輸尿管腎結石是指腎臟的代謝物,在尿液中形成堅硬的結晶沉積物,如果平常水分攝取不足,就容易堆積尿酸、草酸鈣、草酸鹽在身體裡,最後形成結石,輔大醫院泌尿科戴逸昇醫師也提到,若結石掉到輸尿管卡住,就會出現典型的腰痠腰痛,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血尿的症狀。戴逸昇醫師指出,管徑7.5Fr Mini 軟式輸尿管內視鏡搭配一種可彎曲的專利吸引導管,經由天然泌尿的尿道進行手術,比較不會破壞正常身體組織,加上新型專利導管前端是軟的,可以彎曲180度,直接將導管伸到腎臟裡面,深入下腎盞把結石吸出來,大幅提升清石效率,再搭配高功率鈥雷射系統將結石擊碎,無須使用取石網取石,邊打邊吸,大幅縮短手術時間,同時無須再透過排尿排出體內石頭,結石清得越乾淨,併發症機率和復發率也會越低。新型軟式手術管徑細 減少傷害及術後感染風險戴逸昇醫師解釋,不管是輸尿管結石還是腎結石,原則上小於兩公分,都還是可以嘗試做體外震波打碎它,後續再自行排出。但不是所有結石都像我們想的那麼順利,遇到結石太硬或是病人輸尿管比較狹窄等因素,都會造成療程效果不是那麼理想,透過「Mini RIRS 新式Mini軟式輸尿管內視鏡手術」,新型軟鏡管徑7.5Fr,跟過往軟鏡相比大幅縮小30%,可在較細的腎盞及漏斗之間穿梭,透過反覆抽吸灌注,有效控制術中腎內壓,減少熱傷害與術後感染風險,也可以大幅縮減輸尿管損傷的機會。現今人飲食精緻化,戴逸昇醫師提醒,做完腎結石手術的病患每天水分要充足,一天建議喝至少2000-2500cc的水,也要避免憋尿,防止泌尿道感染。如果懷疑自己有泌尿道結石或腎結石的狀況,建議盡快至泌尿科請專業醫師診斷處理。

秋老虎來襲熱到爆!服用「這4類藥物」小心中暑風險增
隨著時序進入秋天,但各地氣溫仍不斷飆高,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小心「秋老虎」的高溫危害,呼籲服用利尿劑、抗精神病藥劑、抗組織胺及抗乙醯膽鹼等4種藥物的族群,須特別留意熱傷害帶來的健康風險。國民健康署發布示警公告,指出近期秋老虎發威,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如若汗水無法順利排出體外,或體內缺水而導致排汗散熱不足,恐造成熱傷害的發生。國健署透露,包括利尿劑、抗精神病藥劑、抗組織胺、抗乙醯膽鹼等藥物,均會引起血管收縮、抑制排汗、降低散熱,提醒服用此4類藥物的民眾是中暑的高危險群,須多加注意做好防曬,若體溫持續上升,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對此,國健署也分享「反制熱傷害4大招」,第一、保持涼爽:穿著寬鬆、涼爽的淺色衣服,儘可能待在通風涼爽的室內或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第二、補充水分:一般民眾應定時定量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也避免瞬間大量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酒精及含糖飲料取代。但經醫囑須限制飲水量者,應遵循醫師的建議;第三、隨時留心:留意中央氣象署所發布的氣象高溫警訊,儘量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隨時留意自己身體狀況,如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務必迅速設法保持涼爽降低體溫、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不是冰水)或電解質飲料;第四、健康管理:正在服用藥物者,應遵守醫師的指示,不要隨便停止用藥。

義大利米蘭熱爆 創下260年高溫紀錄
近年熱浪成為全球的致命的自然災害之一,而義大利米蘭最近超熱,測到了33度高溫,創了260年以來的最高溫,羅馬同樣飆到37度,阿爾卑斯山也受到異常溫度襲擊。據《CBS NEWS》報導,米蘭環保局(ARPA)於25日表示,義大利部分地區正在對抗熱浪,米蘭的日均溫創下260 年來最高紀錄。米蘭布雷拉氣象站23日測到平均氣溫為攝氏33度,破了1763年來的紀錄。據悉,這座義大利北部城市之前的最高溫,是在2003年的32.7度,當時致命熱浪造成歐洲各地7萬多人死亡。環保局說,米蘭在24日的最低溫是28度。而義大利首都羅馬,最近也測到37度高溫。狗待在羅馬噴泉消暑。環保局表示,義大利阿爾卑斯山也同樣受到異常溫度襲擊。據了解,因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熱浪,變得越來越強烈和持久,而歐洲地區最嚴重,世界氣象組織稱,歐洲是世界上變暖最快的大陸。西班牙在今年夏天遭遇了本季第四次熱浪,希臘則在一個月內第度遭遇重野火。南歐幾個國家最近經歷了高溫,全球每年有數十萬人死於熱傷害。據《美國之音》報導,世界氣象組織說發言人克努利斯(Clare Nullis)表示:夏季即將在8月底結束,而歐洲中部地區得熱浪會達到頂峰,「但我沒有水晶球來預測剩餘時間會發生什麼事。」報告稱,法國南部德龍地區,溫度將破42度,而義大利克羅埃西亞等國已發布高溫警報。雖然現在還沒統計數據,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今年夏天因熱浪死亡的人可能會很高。

美路易斯安那州煉油廠驚傳大火 濃煙直竄天際「方圓3.2公里全撤離」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處煉油廠於25日發生大火,現場濃煙直竄天際,大火延燒範圍十分的大,也由於廠區內裝有大量化學易燃品,所以在火災發生當下,煉油廠方圓3.2公里內的居民都被通知緊急疏散。根據《CNN》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於25日,馬拉松石油公司(Marathon Petroleum)位於路易斯安那州加里維爾(Garyville)的煉油廠因不明原因發生大火。在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雖然有傳出消防員因為熱傷害而退出救火前線、接受評估,但截至目前為止,尚未聽到有任何人員傷亡。事後,馬拉松石油公司發言人勞倫斯(Justin Lawrence)表示,目前推測起火的原因是儲存槽內的石腦油(naphtha)外洩才引發這次大火。勞倫斯也強調,火勢並不是在儲存槽內發生,而是發生在儲存槽外,而儲存槽本身並沒有因為大火而遭到破壞。勞倫斯解釋,石腦油一開始引發的是一種惰性火焰,工作人員曾經在上面噴滿泡沫來抑制住火勢,但由於炎熱的天氣關係,這導致外洩的石腦油又再次復燃。目前已知,在大火發生當下,有關當局隨即宣布煉油廠方圓3.2公里內的民眾必須緊急疏散。但隨著火勢獲得控制,目前這項緊急疏散命令已經取消。

姊姊謝金燕曬48歲辣曬腹肌 Y2K超年輕打扮網友全民暴動!
姐姐就是狂!謝金燕果然是性感不老姐姐,雖時打扮都走在時尚前端,就連最近流行的Y2K風潮她都有跟上!Y2K穿搭法則1:選一副Y2K太陽眼鏡最近姐姐謝金燕就在自己的IG平台上PO出戴著較小且扁的Y2K復古太陽眼鏡,有點前衛又復古,超級好看!(圖/取自謝金燕 IG)Y2K穿搭法則2:擁有N件Y2K短版Baby Tee上衣講到Y2K穿搭,最大的特色莫過於短版上衣,從前幾季就開始流行,露出小蠻腰,許多韓星也都有穿搭!看到已經48歲的謝金燕穿得像18歲,真的不得不佩服姐姐!(圖/取自謝金燕 IG)Y2K穿搭法則3:寬褲才性感運動感的寬褲,或著是任何版型的大寬褲,配上短版上衣,就是最佳Y2K指標,另外像是全套的運動服也很Y2K風,姐姐穿上運動風的短版上衣搭配寬鬆運動褲,簡直是太年輕有有朝氣啦!(圖/取自謝金燕 IG)加碼教你,打造有如姊姊謝金燕不老的美肌美髮關鍵!Y2K保養:打造日系澎潤感的肌膚想要回到Y2K,不是打扮得像就好,而是皮膚也要有如Y2K當年的澎潤!來自日本女生最愛的FANCL小橘瓶《膠原豐盈系列》在日本從推出後就默默熱賣,今年全新升級,運用來自日本厚生省認證的淡皺成分:菸鹼醯胺搭配三重緊緻配方與速效滲透微囊,嫩養飽滿GET Y2K青春!(圖/黃筱婷攝)FANCL《膠原豐盈系列》同樣貼心的分了水潤型I和滋潤型II兩款,讓你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質地與潤度!肌底液是精華液質地,滲透速度快,預防老化必備,不使用防腐劑、合成色素、酒精、合成香料,且真空包裝,開封後第一次才有空氣跑進去的密封環設計,讓人使用更安心。乳液另外添加了堅果籽油,質地濃郁親膚又好吸收,讓肌膚有透亮水潤的感受,同樣有水潤和滋潤兩款選擇,因應不同肌膚需求!FANCL《膠原豐盈系列》膠原豐盈肌底液(水潤型、滋潤型)30ml/900元(圖/黃筱婷攝)另外這次以全新升級環保容器,瓶身採用Bio-PET(以甘蔗為原料所製成的環保塑料),瓶蓋、密封環、鴨頭等則更新使用PP再生塑料,同時也捨棄了產品說明書與標註新鮮期的貼紙,改將說明文字印製在外盒內側,於瓶身背部設計開封日標記方格,真正時間減塑、減廢目標!膠原豐盈乳液(水潤型、滋潤型)30ml/900元(圖/黃筱婷攝)Y2K髮型:好髮質很重要想要打造Y2K髮型,首先要像姐姐謝金燕一樣擁有一頭柔順又黑亮的頭髮,長髮尤其重要!如果夏天妳的頭髮特別油膩或是容易出油,請記得好好清潔你的頭皮和頭髮!Styletc小編推薦給你,油性頭皮必備的洗髮精,讓你先減緩出油狀況,才能打造蓬鬆亮麗的Y2K髮型!草本頭皮養護品牌AROMASE艾瑪絲推出涼感控油新品「5α茶樹沁涼高效控油洗髮精」,一洗上頭皮,就會感受自然植萃氣息,透過清新植萃茶樹及尤加利香氣,加上薄荷涼感,為夏日頭皮帶來瞬涼消暑,解除頭皮黏膩悶熱感;最適合對付外出在夏日高溫悶熱的日子,還能揮別油頭異味,為髮肌帶來清爽潔淨感受。圖說:沁涼舒爽感和尤加利精油更能釋放頭皮緊繃,輕柔潔淨頭皮油污,洗後頭皮輕盈舒暢,即使處於夏日高溫悶熱時節,髮肌也能維持清爽無負擔,油頭困擾者可天天使用。AROMASE艾瑪絲 5α茶樹沁涼高效控油洗髮精1000ml/1100元。(圖/品牌提供)另外,千禧Y2K女孩絕對不能錯過當年一路紅到現在的髮品!這瓶每6秒售出一罐、在日本蟬聯5年銷售冠軍的fino高效滲透護髮膜,也是眾多網友回購狂推CP值最高的必備髮膜,今年升級了,且還同步推出姊妹品fino高效滲透護髮油!fino護髮膜添加奢華美容精華配方,讓髮絲保水豐潤,呈現持久柔順光澤的優秀髮質;而fino護髮油添加雙重濃密精油,滋潤卻不黏膩厚重,完美平衡保濕與輕盈,改善髮尾分岔糾結、並具熱傷害防禦功能,避免吹整損傷!fino 高效滲透護髮膜 230g/275元;fino 高效滲透護髮油 70ml/399元(圖/品牌提供)另一個千禧世代必買的就是思波綺的金耀瞬護髮膜!也是連續多年拿到日本多種美妝大上的常勝軍,今夏推出春爛漫花香粉嫩限定版!期間限定的粉嫩0秒髮膜,完全不需要等待就可以沖洗,有著初綻山茶花般的質感粉金瓶身,內在則是0秒修護的粉色珍珠光髮膜質地,香調選擇獨家愛戀季節盛開的粉嫩清新山茶花香氣,加上充滿浪漫氣息的「櫻花」、「白麝香」使整體香氣的形象更為柔和,讓你使用完,整頭秀髮從裡到外持久綻放女神般完美光澤髮。TSUBAKI思波綺金耀瞬護髮膜 粉嫩限定版 180g / 399元(圖/品牌提供)想要幫頭髮深層清潔又保濕,試試日本人很愛的DHC海洋SPA洗潤護髮泥,將海泥、海藻、海濱植物等取自於海洋的自然素材,再加入萃取自伊豆赤澤的海洋深層水調配而成。這個特別以伊豆赤澤海洋深層水為基底,搭配來自於伊豆赤澤深海的豐富成分,將海洋深層水才有的滲透感和親膚度,以及自然的觸感帶入日常保養,頭皮、頭髮放鬆了,讓五感盡情徜徉愉悅感受。每週1~2次,取代一般的洗髮產品,均勻塗抹於秀髮及頭皮,溫柔按摩後沖洗乾淨。洗、潤、護三合一,能夠溫和洗淨、不過度輕潔,帶給秀髮及頭皮的全面呵護。DHC海洋SPA洗潤護髮泥300ml/ 680元(圖/品牌提供)

登革熱疫情再起 防曬乳和防蚊液哪個先擦? 藥師這樣說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近期登革熱疫情再起,在使用防蚊液與防曬乳的時候,究竟要先擦哪個呢?藥師王儀絜解說,須「先防曬再防蚊」,且兩者需間隔15分鐘以上,以避免部分防曬乳中的「二苯甲酮」成分與防蚊液中的敵避 (diethyltoluamide,DEET)成分作用,造成刺激皮膚、噁心、想吐或暈眩。服用特定藥物 恐增加中暑風險全球氣溫屢創紀錄,高溫以及炎熱是所有台灣民眾在夏天必須學會面對的天氣,藥師公會中藥發展委員會主委黃世勳提醒民眾,戶外活動除了注意防曬和熱傷害風險,民眾若有服用特定藥物恐怕會增加中暑機率,要避免外出曬太陽,若有服用抑制汗腺分泌的藥物,像是抗組織胺藥與三環抗憂鬱藥等,恐怕會增加中暑風險,要儘量減少戶外活動。影響流汗或散熱作用:血管收縮劑、三環抗憂鬱藥、抗組織胺藥物影響皮膚血流,降低散熱功能:β-blocker引起高熱:中藥的部分例如何首烏與白芥子應留意。在進行戶外活動時,使用防曬產品避免曬傷與曬黑成了必備動作,但要如何選購具有保護力的防曬用品?王儀絜表示,常見的防曬乳外部標示,均有PA (Protection Grade of UVA)和SPF(Sun Protection Factor)係數UVA:是造成皮膚曬黑與老化的主因。PA:主要是用來抗紫外線UVA,+號是表示延緩曬黑時間,每多一個+則多延長2-4倍防曬時間。UVB:會造成曬紅與曬傷。SPF:主要是用來抗紫外線UVB,SPF係數越高,代表可延緩皮膚曬紅的時間,選購標準依照個人使用習慣及需求而異。若戶外活動不慎曬傷後,可以先用冷水降溫,使用市售的蘆薈凝膠等產品,局部 冷敷改善不適,若居家使用新鮮蘆薈,建議是取其新鮮果肉類似果凍凝膠的部分,而蘆薈的綠皮部份,在處理時要避免接觸黃色汁液,其含有的蘆薈大黄素(Aloe emodin),恐怕會導致皮膚過敏等現象。此外,在家自製簡易曬傷中藥護理外敷藥液,也可以緩解曬傷的不適感,將雷公根、蒲公英、白及、生甘草、黃芩加水及米酒,先浸泡30分鐘,再小火熬煮20分鐘後,加入冰片攪拌蓋鍋關火放涼,使用乾淨紗布沾濕,覆蓋曬傷部位,冷敷約莫10-15分鐘,每日3-4回。剩餘的藥液可裝入玻璃製的噴霧罐中,攜帶外出使用。

都市熱島效應加劇 北市夏季均溫破30度
台灣高溫不下,都市熱島效應已對人的健康產生嚴重危害,在外頭高溫和室內冷氣的交互影響下,越來越多人發作氣喘、頭暈、血壓不穩定等,造成許多人的不適。專家表示,台灣地處於高溫高濕的副熱帶地區,因此增加遮蔭與通風都是很重要的降溫措施,而都市中增設水景、噴泉、噴霧也能透過蒸發作用來達成局部降溫的效果。根據氣象局統計,以熱島效應最嚴峻的台北市為例,台北市最熱的6月、7月歷史均溫為29.2度,而近3年即2020年至2022年,6月、7月平均溫度為30.7度、29.8度及29.48度,均超過歷史平均值。「都市熱島效應」為城市區域相較於周邊地區溫度明顯升高的現象,導致城市內部溫度上升,對人們的生活和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表示,都市熱島效應、氣候變遷等都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以未來電價調漲為例,有經濟壓力的民眾為了省電費而不吹冷氣,但忽略高溫帶來的熱傷害,嚴重者甚至喪命,也因此關乎基本人權的「健康環境的權利」必須被重視。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表示,談到氣候變遷都會談到氣候難民,例如看天吃飯的農民,其他還包含移工、中低收入戶等。這也是為何有專家主張應該收碳稅,如果是碳稅,就可以用這些錢補貼中低階層民眾在氣候危機下的損失,這也是在極端氣候下改善社會不平等的方式之一。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表示,為減少熱傷害,可整備社區型的「納涼所」公共空間,這些場所可以是社區活動中心、圖書館、車站、捷運地下道、有意願的超市與便利商店等,為民眾提供降溫場所。

台灣均溫不斷創新高 氣溫上升速度比全球快
天氣愈來愈熱,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近100年均溫,每10年上升攝氏0.11度,近30年則每10年上升0.25度,相較全球均溫上升0.08度及0.21度,台灣增溫快速。專家預估,台灣未來極端降雨頻率將增加,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旱澇不均情況將較全球更為嚴重。近10年台灣11站年平均氣溫比較表。(圖/林良齊製表)入夏後,台灣各地飆高溫,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上半月,因熱傷害就診累計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高溫影響經濟活動,也影響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針對不同碳排情境,推估台灣在最壞情況下,約至2060年,中部及南部夏季日均溫幾乎都大於30度,六都中尤以台中及台南氣溫最高。根據氣象局歷年夏季6、7月高溫平均統計,台中分別為28.1度與28.9度,台南為28.9度與29.4度。氣象局以全台11處平地測站平均計算,台灣2020年均溫24.56度為史上新高,2019年為24.53度、第二高,都高出台灣百年均溫22.98度,尤其最近10年均溫已有7年排入史上前10高溫名次。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台灣增溫較快,除受到全球溫室效應外,都市化也是一大因素。台大大氣系教授羅明輝也說,台灣農地減少,影響散熱,都可能是台灣升溫較快的原因。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研究員陳主智指出,長者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持續上升的高溫不利長者健康。陳主智進一步指出,政府必須拿出相當力度,以免65歲以上長者早逝的情況加劇,這也考驗我們的社會。今年為反聖嬰轉換至聖嬰年,聖嬰現象導致海洋溫度升高,將提供更多熱源,學術界預估明年全球天氣將會更熱,赤道地區升溫會更明顯,台灣也會受到影響。羅明輝指出,以過去資料顯示,台灣總雨量變化不大,但變異度愈來愈大,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推測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使大氣可含水量增加,強降雨將更為頻繁。呂國臣亦指出,高溫連續日數也會變多,寒流次數減少。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則說,雖然台灣溫度上升趨勢不會像高緯度或大陸地區國家那麼高,但推論暴雨頻率會較平均為高,旱澇更不均,並集中在特定季節。

10萬年最熱1/台灣高溫紀錄「這6城市包辦」 最危險時間出爐!加倍「燒」恐致命
根據《CNN》日前報導,今年恐是地球10萬年來最熱的一年。台灣自7月以來連日高溫,約在攝氏34~36度之間,高溫紀錄由台北、新北、台東、台中、新竹、金門6個城市包辦,專家直言「8月更熱!」「一天24小時都有中暑風險」,尤其要注意下午1~2點,此時「太陽熱」加上「輻射熱」更具致命性。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龍世俊也分析近20年健保數據,指數達「注意」時,熱傷害急診人數成長8成,「警戒」人數增加1倍。全球飽受熱浪折磨,日本東京一日破百人中暑急救,希臘雅典竄出野火,美國加州死亡谷更出現飆破攝氏56度的可怕高溫,打破90年來氣象觀測史上最高紀錄。7月17日,台灣一名78歲男子前往富基漁港海邊採草藥,採到一半時中暑昏倒,送醫前就已死亡。據《CNN》報導,7月以來全球日平均氣溫已3度打破紀錄,根據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Woodwell ClimateResearch Center)資深科學家佛朗西斯(Jennifer Francis)表示,從樹木年輪、珊瑚礁等狀態推測出數千年的氣候數據,估算現在恐怕是地球10萬年以來最熱的時候,主要原因是氣候變遷、再加上聖嬰現象所致。台灣也無法倖免,觀察氣象局資料,過去平均2~3年才會有一個夏天飆破38度,但近10年縮短為每隔1到2年,就會出現一個飆破38度的夏天,且「更早開始熱」,5月4日台南市北寮就創下今年第一個高溫紀錄38.8度。進入7月後,台灣每天都有10多個縣市發出高溫警報(36度以上),氣象局指出,台灣已進入夏天以來最大規模的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且影響範圍大。觀察氣象局資料,可以發現近年來的夏天愈來愈常飆破38度,而且更早開始出現高溫,今年甚至在5月初就測得38.8度。(示意圖/周志龍攝)查閱氣象局自1971年以來的高溫紀錄,2020年7月25日大武站、2004年5月9日臺東站觀測到40.2度,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溫紀錄,其他還包括2020年7月26日大武站的40度、2004年7月1日的台中站39.9度、2023年5月6日大武站的39.7度。綜觀近52年的高溫紀錄,前30名全由台東、台中、台北、新北、新竹、金門所包辦,其中台東不僅囊括前三名,還佔了17個名次,主要原因是焚風現象所致。而台北、新北也佔7個名次,除了人為排放熱源多的都市熱島效應之外,也因為盆地地形難以散熱通風。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表示,「以前都認為早上10點到下午2點比較熱,但現在溫度實在太高了,我認為只要有陽光就要小心!」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則提醒,對老人、嬰幼童等危險族群來說,其實24小時都需要預防中暑,隨時都要注意補充水分與散熱,但最危險的時間點就是下午1~2點左右,因為此時太陽熱與輻射熱同時存在,兩種熱源相加之後更加可怕,一不小心恐怕會更快速的導致熱中暑、橫紋肌溶解等疾病,可能危及性命,最好避免外出。

10萬年來最熱2/玩水也中暑?這種熱「悄悄鑽體內」 恐傷腦細胞智力退化
為避開地獄級熱浪襲來,竟有人在溪邊玩水時中暑昏倒,就連夏天夜間慢跑也會「斷片」,CTWANT記者就此採訪,多位專家指出,關鍵在於「輻射熱」,包括岸邊石頭或地面及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後散發出來的熱能,反射進人體後溫度更高,「如果持續時間過長,腦細胞甚至會被『煮熟』,永久受損造成智力退化。」根據衛福部統計,2012年熱傷害就診人次5萬8千人,2020年暴增到將近10萬人,熱傷害死亡人數也從10人增加到47人,今年7月統計至24日,熱傷害通報更高達556人次,已經是去年同期2倍。值得注意的是,熱傷害的個案中,有不少是因「消暑」活動而中暑。花蓮曾有一名男子到溪邊玩水,疑似中暑昏倒;近年也有許多人選擇夏天夜跑,沒想到竟然依舊中暑,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受訪表示,原因出在「輻射熱」。輻射熱是指地面、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後散發出來的熱能。朱柏齡說,「如果溪邊有很多石頭,而且都是乾地的話,反而會吸收輻射熱,一旦反射上來反而溫度會更高。」同樣的道理,夜間溫度雖然比白天低,但柏油路白天時吸收大量熱氣,晚上時這些輻射熱再散出來,所以還是非常悶熱,建議清晨5~6點時運動比較好。都市中的柏油路、車輛或建築物,都會散發輻射熱讓溫度更往上竄升,就算不是白天也同樣酷熱難耐。(示意圖/周志龍攝)朱柏齡分享,曾有一名50多歲跑者,參加大佳河濱公園夜跑,晚上6點開跑,結果快到終點時突然昏倒,送醫時體溫41度呈現昏迷、多重器官衰竭,10多個小時後才甦醒,結果他完全不記得自己有去路跑。這種類似「斷片」的案例並不少見,曾有一名59歲男子在豔陽下工作中暑昏倒,體溫飆到43.9度,搶救後雖撿回一命,但腦細胞猶如被煮熟般,男子目光呆滯、反應遲緩,問他今年是幾年,他竟回答民國79年。「熱中暑有6大危險族群,包括5歲以下嬰幼兒、65歲以上銀髮族、服用血管收縮藥物者、服用抗組織胺藥物者、肝腎疾病患者、肥胖者。」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說,中暑的原因就是水分不足與排汗調節不佳,上述這些族群的問題都在於無法順利排汗,身體自然不能降溫,就比較容易中暑,建議天氣熱時避免在戶外長時間活動,同時一定要多補充水分。「尤其是孩童更要小心,如果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意識還清楚的話就要立刻補充水分,意識不清楚就要立刻送醫!」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提醒,尤其夏天時千萬別留孩子待在已經熄火的車內,短短時間就可能發生憾事。朱柏齡建議父母帶孩子出遊時,準備開水與2條毛巾,若孩子中暑昏迷,父母除了叫救護車,第一時間務必把孩子移到陰涼處,盡可能灑冷水或泡冷水,再把毛巾沾濕後敷在身體上,不時替換,持續降溫到抵達醫院為止。朱柏齡建議可從「熱指數」來判斷適不適合外出活動,熱指數是綜合溫度、濕度、輻射熱等數據計算,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制有「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content/info/heat1.aspx,可以查詢全台不同區域即時的熱指數,用顏色區分,黃色代表容易疲倦、橙色代表可能熱衰竭與筋攣,時間太長時間會中暑、紅色代表中暑高,不適合運動,建議要進行戶外活動時,可先上去查詢相關資訊。

10萬年來最熱3/嚴重中暑20分鐘就致死 室內也危險!必學「省錢降溫4招」
天氣熱呼呼,除了戶外活動要小心,室內也要慎防中暑,根據《國際運動醫學雜誌》研究,中暑患者若肛溫43.5度,只要短短20分鐘就可能死亡,一名78歲的婦人家中未開冷氣,但身體卻摸起來不熱,沒想到昏迷送醫才發現肛溫已飆破40度,專家提醒老人家循環較差不易排汗,建議多觀察意識是否清楚。台電也公布省錢的降溫4招,同時建議冷氣設定26~28度、再搭配電扇,就能節電又涼爽。根據《國際運動醫學雜誌》研究,中暑患者肛溫若為攝氏41.5度,只要持續60分鐘就可能死亡,若達到42.5度則縮短到30分鐘,43.5度只要20分鐘就可能死亡。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表示,當人體無法散熱時會呈現熱昏厥,此時會感到頭昏,如果溫度持續升高,就會進展成熱衰竭,開始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之後當體溫飆破40度之後,就達到熱中暑的程度,包括身體許多器官的細胞都會開始破損,例如橫紋肌溶解等,會有致命危險。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表示,在極端氣候下,最危險的莫過於戶外活動者、或廚師這類在高溫環境工作的人,建議無時無刻都要補充水分。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近來就有一名患者是在廚房工作,每天接觸很熱的鍋爐,因此出現吃不下、全身無力等熱衰竭症狀,建議先休息幾天,之後回到工作岡位時,一定要每小時固定休息5到10分鐘,補充水分並降溫,否則就可能惡化成熱中暑。 另外,氣溫飆高時也不可輕忽室內中暑的風險,朱柏齡分享今年接獲的2名病例,兩人皆年約70歲,家人都是因工作較晚回家,一回家就發現長輩已經昏迷。朱柏齡提醒,過去曾有一名78歲臥床老婦,未開冷氣,只開電風扇及窗戶散熱,家人摸她額頭並未發現異狀,但尿布完全沒有濕,不久後老婦竟然昏迷,緊急送醫發現肛溫已高達40.5度。朱柏齡提醒,長輩循環不好,用手摸額頭未必能了解真正的體溫,建議多留心講話、反應等。無論戶外或室內,氣溫飆升時都可能陷入中暑風險,專家建議一趕到口乾就立刻補充水分。(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台電也公布 4招「室內降溫術」,1.白天出門前拉上窗簾:阻絕輻射熱從窗戶進入室內,降低室內溫度。2.玻璃窗上貼隔熱貼:同時防止防止紫外線和熱輻射進入室內,搭配窗簾可讓室內溫度下降3~5度。3.出門前關燈關電源:家中使用的電器,也是室內的熱能來源,出門前關閉運作中的電器,省電也安全。4.拖地讓地板降溫:地板降溫,室溫也會很快降低。台電也建議回家時先打開窗戶,並搭配電扇朝窗外吹,如此不用開冷氣就能驅除室內熱氣,節能又省電。如果真的非常炎熱,也千萬不要捨不得開冷氣,建議可將冷氣設定26~28度,再搭配電扇就能省電又涼爽。

南投受天宮突見「巨型蜈蚣」現蹤 民俗專家曝大暑會更熱還有「這點」要注意
南投縣名間鄉受天宮近日有民眾在參拜時,意外發現一條長約20公分、寬約2公分的巨大蜈蚣,引發民眾關注,對此,民俗專家表示,這樣的景象非常罕見,認為背後有2點警示意義,除了要慎防中暑等熱傷害發生,更要小心詐騙。家住受天宮附近的民俗專家李長生表示,近日有民眾前往參拜時,在門邊石枕上發現一隻長約20公分、寬約2公分的巨大蜈蚣爬動。(圖/翻攝自李長生臉書)有超過300年歷史的松柏嶺受天宮香火鼎盛,也是人潮眾多的熱門觀光景點,不過日前傳出有長達20公分的巨大蜈蚣在廟門前的石枕上出沒,讓家住受天宮附近的民俗專家李長生表示,近日有民眾前往參拜時,發現巨大蜈蚣在石枕上爬動,他恰好在現場,並使用工具將大蜈蚣移往附近草叢放生,才沒讓其他民眾受驚或被螫咬。根據《自由時報》引述這位現年60多歲的民俗專家說法,蜈蚣生性怕人,且喜好於陰暗、潮濕的環境活動,一般來說不會出現在香客鼎盛的受天宮門前;而今年夏天氣溫屢創新高,23日又適逢農曆6月初六「大暑」,認為蜈蚣出沒正表示未來天氣會更熱,民眾外出應留意防曬、補充水分,避免熱傷害。除此之外,早期農村社會時代經濟不發達,人們普遍較為貧窮,導致乞丐們常聚集在寺廟門前乞討,使得石枕有「乞丐椅」的別稱;現今社會這種景象雖不復見,但人潮眾多的寺廟仍是不肖份子詐騙取財的熱點,李長生認為巨大蜈蚣出現在石枕上,可能是壽天宮主祀的玄天上帝藉此提醒善信要看緊荷包、慎防遭詐。對此,受天宮管理委員會也表示,由於受天宮名聲響亮,廟埕常出現各種名義的募款行為,礙於廟方非司法單位也很難盤查細問,管委會委員因此決議在入口處公告受天宮管轄之內,禁止機構、弘法人員募款。

防範熱傷害 立委籲:政府應保障戶外勞工
近日高溫不斷,嘉義傳出39歲瓜農在35度氣溫下工作,熱到猝死,對此,立委邱臣遠表示 ,極端氣候正嚴重威脅勞工戶外工作安全,勞動部應有保障戶外勞工的機制並主動稽查。邱臣遠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份截至7月15日止,就有470人因為熱傷害就診,是去年同期的1.6倍。另外衛福部報告則指出,每年高溫季節,為發生熱疾病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衛福部提醒經常於戶外工作的勞工,必需特別提高警覺及強化相關預防措施。根據求職網統計,目前有高達93.2%的勞工,認為政府應訂定高溫假,企業方面卻只有46.9%贊成;但對於高溫假是否應有行業與職務限制,則分別有53.3%的勞工同意與43%的企業認同。因此高溫假在勞資雙方的看法上,仍難以達到共識。邱臣遠表示,檢視現有勞工高溫保障規範,只有勞動部於108年訂定的〈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並在今年6月份進行第一次修正,計算熱指數,並提出工作與休息時間的建議。不過專家表示,因為指引沒有強制性,加上沒有稽查,戶外勞工難獲保障。邱臣遠認為,面對高溫氣候威脅,政府應有保障戶外勞工的機制,並應加強稽查作業,提醒雇主落實相關規範,避免勞工免受熱危害。此外,勞動部也應進一步研議參考日本採行之WBGT指數,將綜合溫度、濕度、風速及輻射熱、工作服的影響也考量在內,更加完善保障高溫勞動者的權益。

今天還是熱!全台11縣市「高溫特報」將上看36度
7月以來,全台各地進入到相當炎熱的天氣,氣象局今(23日)上午發布了高溫特報,共11個縣市可能達到36度以上,也提醒民眾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並注意防曬、補水,室內也應保持通風涼爽,注意遠離高溫環境。氣象局說明,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台東縣4個地區升級為「橙色燈號」,意旨將連續3日達36度以上,而另外7個縣市也有「黃色燈號」,包括新北市、基隆市、台北市、台中市、雲林縣、台南市、宜蘭縣,氣溫也可能來到36度以上,還請多注意降溫,慎防熱傷害。高溫容易加速水分流失,嚴重則可能致命,而為避免中暑脫水,應減少非必要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並且多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也可藉由搧風、適度灑水、冰袋來降溫,尤其需要多加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