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太平洋高壓籠罩影響,今(24日)全台各地晴朗炎熱,由於午後熱對流發展旺盛,仍要小心午後雷陣雨的發生。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表示,今天上午各地高溫有機會達到34至37度,體感溫度更超過40度以上,提醒做好防曬以免中暑。中央氣象局指出,在菲律賓東方海面、太平洋高壓南側,發現一些熱帶擾動系統發展的情形,將會從28日開始替台灣帶來水氣,這些熱帶擾動系統有可能發展成颱風,未來走向如何,還有待觀察。彭啟明說明,預計周末開始,特別是周日起,太平洋高壓有逐漸往北移的趨勢,預計主要高壓中心會往日本南方海面接近,高壓延伸的高壓脊會從台灣附近往北移,台灣天氣會有些改變,周末高壓力道會稍微減弱一些,但中午高溫仍有可能達到34-36度,午後雷陣雨發展將明顯增多。彭啟明也提醒,午後雷陣雨發展很隨機,像是游擊隊一樣每天都不大相同,如果遇到雷陣雨盡量避開,尤其每年都有不少憾事發生,要特別要注意。從最新的天氣圖上來看,高壓略偏北,也讓菲律賓東方海面,容易有東風波動發展,彭啟明表示,這當中也可能有擾動或低壓逐步發展,但說甚麼時候形成颱風還過早,不確定性也高,目前都還是電腦模擬出來的虛擬颱風,而且不同模式差異很大,等到下周再來觀察會比較合適。中央氣象局表示,明起水氣增多,迎風面東南部、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雨,午後各地也有局部短暫雨,並有較大雨勢發生。下周二至下周四,菲律賓東方海面有些水氣由東往西,加上偏東南風,除東南部局部短暫雨,擴大到東半部及恆春半島有雨,其他地區雲量增多,午後有局部短暫陣雨,並有較大雨勢發生機率。
猴痘疫情全球擴散,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昨(22日)表示,上周國內有通報疑似個案,不過已經排除,應該在今明兩天會將猴痘正式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至於什麼是猴痘、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等,以下8大QA供讀者參考。Q1什麼是猴痘?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Q2人類如何感染猴痘?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或是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Q3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Q4猴痘如何治療?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國外有數種抗病毒藥物如Tecovirimat、Cidofovir 與Brincidofovir以及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可在試驗情境下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我國目前尚未儲備上列藥物。Q5猴痘是否有疫苗可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於2019年核准由含有減弱天花病毒株(attenuated vaccinia virus Ankara strain)製成之新疫苗(JYNNEOS),可用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適用於18歲以上感染猴痘之高風險族群。美國FDA亦核准ACAM2000為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目前被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如在實驗室操作天花病毒之人員。台灣目前尚無此兩種疫苗。Q6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Q7猴痘的致死率高嗎?哪些人感染後要注意?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西非分支猴痘病毒株,也就是英國病例的病毒株,其致死率為1%;但中非(剛果地區)分支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Q8發現猴痘疑似個案如何通報?國內迄今尚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如果醫師在臨床上發現疑似個案,請於傳染病通報系統之「重點監視項目」項下,進行猴痘通報與採檢送驗。採取病患發病期內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檢體或結痂檢體,以A類(P620)感染性物質包裝,在2-8 0C下送至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
台灣特有蛇種除了多數人耳熟能詳的黑眉錦蛇、臭青公、雨傘節、赤尾青竹絲和龜殼花外,棲息地分佈於台北陽明山、宜蘭山區到新北市石碇區域的「金絲蛇」(又稱台北遊蛇、金絲腹鏈蛇)更是珍稀罕見,更是台灣一級保育動物類中的蛇種,如今行政院農委會特別發起保育行動,因為金絲蛇就快要瀕臨絕種了!金絲蛇體型小。(圖/特生中心提供)位處亞熱帶的台灣,由於氣候溫暖潮溼且地型多變,高山林立的環境成了不少動物生存的棲地,光是蛇類就有超過50種以上,其中不乏行蹤隱蔽、習性特殊的珍稀蛇種,像是全身閃著金色帶狀花紋的金絲蛇,就因為牠美麗的外表,與赤腹松柏根、高砂蛇、紅竹蛇並列「台灣四大美蛇」之一。「金絲蛇」屬有鱗目黃頷蛇科,大部分棲息地在北部,但也曾在中部溪頭發現過,從1931年日籍學者在台北山區發現和命名後,相隔超過50年才再次在陽明山地區被國人發現和記錄,接下來的10年也僅出現零星個位數記錄,直到約20年前,國內學者意外於桃園山區的北橫公路發現新的族群分布後,才開始有相較穩定的記錄,但仍極為稀少,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在1989年公告實施時,就將金絲蛇列為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2008年名錄修訂時,更直接將牠提升為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現為唯一的一級保育類蛇種。金絲蛇目前的正式記錄也只有110筆,其中有高達8成都是「死亡記錄」,且幾乎集中在桃園和新竹山區道路,由於金絲蛇最重要的棲息地在北橫公路沿線森林,正好是北部民眾重要的旅遊地點之一,假日人來人往的車流量,經常造成許多動物因車輛撞擊或輾壓而死亡,加上金絲蛇體型小、行動緩慢,在穿越道路過程特別容易被路殺,這也是為何金絲蛇已知記錄中,高達8成都是被路殺死亡的緣故。像是在2011年,成功大學生組團前往北橫尋找,結果發現5條已死「金絲蛇」,幾乎都是慘死於過往車輛輪下,因為人類對蛇的不了解,加上不由自主心生恐懼,有些車輛甚至是故意輾壓牠們,原因就是「避免毒蛇日後傷人」、「這樣牠們才不會去害人」。特生中心建置防護導引圍籬、地下通道、小心動物警示牌,以及水泥護坡設置多個可協助蛇類攀爬離開的菱形網,減緩「路殺」威脅。(圖/特生中心提供)其實金絲蛇是一種溫馴美麗的小蛇,不過在生存和繁衍的挑戰,就是遭遇山區開發、道路鋪設和道路車輛輾斃狀況,尤其是懷孕雌蛇生殖前的道路死亡率,直接為金絲蛇的繁衍帶來重創,過往就有保育人士求政府重視保育物種與觀光開發的問題。為了保護這些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許多單位和學者合作,擬定了金絲蛇、石虎、水獺等多種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的保育行動計畫書,更建置防護導引圍籬、地下通道、小心動物警示牌,以及在路旁水泥護坡設置多個可協助蛇類攀爬離開的菱形網,藉此減少動物上到路面的機會,以及降低動物停留路面的時間,來減緩「路殺」對金絲蛇生存的威脅。除此之外,若國人於登山郊遊時偶遇此一絕美珍稀蛇類,能用隨身的智慧型手機拍下照片,並將之上傳登錄到特生中心的「臺灣爬行類回報」資料庫,協助研究團隊建置和追蹤此種蛇類之分布現況,即使發現此蛇時已被路殺或其他原因導致死亡,依然是一筆很重要且有價值的資訊,可以將之登錄到特生中心的「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路殺社資料庫,供研究團隊與相關單位合作研擬出改善方法。
今年梅雨季告一個段落,天氣職人吳聖宇表示,台灣天氣正式進入夏天,下週天氣持續受到太平洋高壓帶來的偏南風影響,沒有特別的天氣系統靠近,因此預期一整個禮拜都是夏季型的天氣,主要的降雨都來自午後山區的熱對流雷雨,降雨範圍以山區為主。據天氣風險臉書粉專發文表示,下週開始各地上午大致為晴或多雲的天氣,中午過後山區有局部熱對流生長帶來短暫雷陣雨,降雨區域集中在山區為主,平地受影響機會較低,當熱對流發展較為旺盛的時候仍可能出現局部短時較大雨勢,提醒前往山區、溪流邊活動的朋友還是要特別注意午後的天氣變化。各地高溫悶熱,高溫普遍上看33到35度,局部地區甚至有36度以上高溫,陽光紫外線也非常強,容易曬傷,外出時防曬防中暑都要多加注意,做好準備。下週末(25、26日)因高壓強度稍減弱,午後雷雨可能會較為增多,降雨範圍也有機會擴大到平地。溫度方面持續都是高溫悶熱的情況。短時間內南方熱帶洋面上暫時看不到有明顯的熱帶擾動發展,有可能要一直等到6月底或是7月初,南海到菲律賓一帶才有機會轉變為比較有利於熱帶擾動發展的環境及條件,但是實際變化情況仍有待觀察,短時間內還不必擔心會有熱帶擾動或是颱風出現的情形。
中央氣象局表示,今(18日)受到西南風影響,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大多為多雲到晴,午後大台北、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馬祖亦有短暫陣雨;東南部地區有焚風發生的機率,綠島、蘭嶼易有較強陣風,請注意。明(19日)日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仍為多雲到晴,午後北部、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提醒民眾外出帶傘。而今天中午前後,由於氣溫偏高,氣象局針對三縣市發布高溫警戒,其中屏東縣近山區或河谷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台東縣地區,花蓮縣縱谷為黃色燈號,請注意。氣象專家吳德榮,也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提到,根據最新歐洲(ECMWF)模式模擬顯示,周末兩天各地多雲時晴,天氣悶熱、防中暑,花東防極端高溫(≧36度);隨著滯留鋒逐漸北移,「太平洋高壓」偏弱,大氣不穩定、午後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部分平地受影響,有較大雨勢,應注意。今日各地氣溫:北部23至34度,中部22至35度,南部23至35度,東部21至37度。吳德榮表示,根據最新模式模擬顯示,下周一至周五,「太平洋高壓」逐漸增強西伸,天氣晴朗炎熱,下周一、二北台高溫升至35度,下周三至五將升至36度左右,注意防曬、防中暑;午後雲量增多、局部雷陣雨範圍逐漸縮小,大部分在山區,少部分平地受影響。另外參考最新歐洲系集模式12天的模擬顯示,「西北太平洋」熱帶洋面上,29日20時之前,尚無「颱風」活動的跡象,30日之後則已超過模擬極限,還需要持續觀察。
澎湃新聞16日報導,北方高溫15日至22日「強勢返場」。鄭州、濟南等地最高氣溫達40℃以上。大陸中央氣象透露,這輪高溫過程從強度來看可謂今年以來最強,尤其部分地區高溫持續時間之長、強度之強都是同期少見。大陸各級市/縣共計508個高溫預警生效中,主要集中在河南、陝西、山西、內蒙古、安徽、山東、湖北、江蘇等地,其中陝西省氣象台已發布高溫紅色預警(24小時內最高氣溫升至40℃以上),安徽省氣象台發布高溫橙色預警,山東省氣象台發布高溫橙色預警(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升至37℃以上);河南各級市/縣發布的高溫橙色或紅色預警多達113個。根據中央氣象台預報,6月17至18日為此輪高溫的最強時段。河北、河南、山東、湖北、江蘇、安徽、內蒙古、陝西、山西、寧夏、新疆、甘肅等12省區部分地區日最高氣溫可達35℃至38℃,局部可達40℃左右。鄭州、濟南、西安、太原、石家莊等省會城市都將面臨高溫。其中,濟南從6月18日開始至20日最高氣溫連續3天在39℃以上,19日更將達到41℃。鄭州16日出現今年首個40℃,並且未來6天最高氣溫持續在38℃之上。西安同樣持續6天最高氣溫在38℃之上,20日還將衝擊40℃。氣象專家提醒,高溫天裏公眾需注意做好防暑降溫,戶外進行核酸檢測和防疫工作時應盡量避免午後高溫時段。大陸氣象局氣象災害防禦科普顯示,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時就算高溫天氣。氣象部門規定,如果高溫天持續3天以上,就稱之為「高溫熱浪」。高溫的形成往往是由特定的天氣系統直接導致的,其中最典型、最常見的就是有著「高溫使者」稱號的副熱帶高壓。受其控制的地區,盛行下沉氣流,一方面空氣下沉會壓縮增溫,另一方面上升運動較弱不易成雲致雨,因此往往以晴朗少雲的高溫天氣為主。除去自然因素,高溫天氣的形成也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在人類排放溫室氣體增加導致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極端高溫熱浪的發生頻率也越來越頻繁。
電影《侏羅紀世界》火紅的「滄龍」,生活於 7000 萬至 6500 萬年前的西歐海域,因為第一具化石於 18 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被發現,所以學名為「Mosasaurus」,意指「默茲河的蜥蜴」,可以長到18公尺,體重大約 40 噸左右。滄龍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頜部與尖銳的牙齒。(圖/侏儸紀世界:統霸天下劇照)滄龍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頜部與尖銳的牙齒,主要以捕食魚類、菊石類、海龜、其他小型的滄龍為生,雖說滄龍已經滅絕,不過要說到曾與恐龍共生直到現今仍可見到的海中「活化石」,就不得不提到鱘科魚類。滄龍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頜部與尖銳的牙齒。(圖/侏儸紀世界電影劇照)根據外媒報導,來自加拿大卑詩省的屋頂工人羅斯(Braeden Rouse)4月時與女友科澤連科(Sidney Kozelenko)前往弗雷澤河(Fraser River)釣魚,他們各自乘坐一艘輕艇在河上釣魚,過程中羅斯釣到一尾怪物級巨魚,據他回憶,「當時魚不斷拉扯釣竿,輕艇3次差點翻船,為了避免翻覆,我將釣竿維持在船頭」。來自加拿大卑詩省的屋頂工人釣到一尾怪物級巨魚。(圖/翻攝自adventureswbraedenandsid抖音)最終這條巨魚體力不支被拖到岸邊,這才驚覺這是一條鱘魚,長約2.5公尺、估計重159公斤,他們事後將釣魚過程分享到臉書,引發熱議。這對情侶和這條巨魚合影後就將牠放生,羅斯表示,「當我們將牠拉到岸邊後,才意識到牠到底有多大,這也是我第一次釣到體型如此大的魚」,科澤連科也將過程拍攝下來,當時羅斯的輕艇還被拖著走,可見鱘魚的力氣不容小覷。來自加拿大卑詩省的屋頂工人釣到一尾怪物級巨魚。(圖/翻攝自adventureswbraedenandsid抖音)鱘科魚類主要生活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熱帶、溫帶和亞寒帶水域中,化石記錄可追溯到2.45至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因此被稱為「活化石」,一般能活50到60年,不過因被人類過度捕撈已面臨絕種危險,許多國家已將鱘科魚類列為瀕危保護物種。皺鰓鯊,牠擁有300多顆牙齒,長約1.5公尺,乍看猶如一條蛇。(圖/翻攝自維基百科)除此之外,葡萄牙有一艘拖網漁船在2017年進行研究作業時,在水下2千多英尺處同樣捕獲一尾深海怪物,魚的身形又細又長,而且擁有300多顆牙齒,專家表示,原來這是存活於地球8000萬年的活化石「皺鰓鯊」(frilled shark)。皺鰓鯊,牠擁有300多顆牙齒,長約1.5公尺,乍看猶如一條蛇。(圖/翻攝自Daily Star臉書)據《每日星報》報導,這艘和歐盟合作的拖網漁船,當時在阿爾加維(Algarve)附近海域進行「減少商業漁業過渡捕撈」計畫,期間在水下2千多英尺,約609公尺處,意外捕獲皺鰓鯊,牠擁有300多顆牙齒,長約1.5公尺,乍看猶如一條蛇。皺鰓鯊,牠擁有300多顆牙齒,長約1.5公尺,乍看猶如一條蛇。(圖/翻攝自維基百科)另外,據《國家地理》指出,皺鰓鯊存在地球8000萬年,外觀幾乎沒有改變,自恐龍時代以來一直生活於地球深處,儘管擁有300多顆牙齒,目的是用來捕捉獵物,加上下巴非常靈活,捕捉到獵物就可立刻吞下肚。由於皺鰓鯊出沒於深海,人類對牠門的了解甚少,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區,2007年時曾有日本漁民捕獲過活的皺鰓鯊,不過轉移至靜岡縣的淡島海洋公園沒多久就死亡。
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從屏東來義山區救回一隻嚴重腿傷的流浪犬,在高雄動物醫院治療期間,發現牠狂打噴嚏且不時甩頭,甚至還持續流鼻血,探查發現牠的鼻子中似有異物,仔細檢查後,赫然發現牠的鼻腔中竟有多隻水蛭在蠕動,隨後在牠的鼻腔中陸續夾出15隻水蛭!小組成員懷疑這隻狗兒是在野外喝水時,不慎遭水蛭入侵,呼籲飼主帶毛小孩至山區河邊散步要特別小心。救援小組成員表示,因水蛭在狗的鼻腔中緊緊吸附,連獸醫師也很難處理,最後用針管在鼻腔口噴水引誘,再迅速用鑷子將水蛭夾出,剛開始夾出了9隻後,發現似乎鼻腔內仍有動靜,再噴水引誘,沒想到又夾出6隻,前後陸續夾出共15隻水蛭。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發言人倪京台說,台灣熱帶山區有許多陰暗潮濕的樹叢和水溝,偶爾可發現水蛭蹤跡,流浪狗在野外用口鼻喝水時,很容易會將水蛭吸入鼻腔或口腔中;當水蛭入侵狗兒鼻腔後,往往很難取出,可用清水引誘,水蛭為了補充水份,往往會探出頭來,此時再用鑷子迅速將水蛭夾出。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提醒飼主,水蛭通常生活在淡水湖泊、溪流、水溝、陰溼的樹林中,飼主帶毛小孩散步經過這些區域時,應隔外留意;若發現寵物打噴嚏次數異常或持續流鼻血,應帶往動物醫院詳細檢查,以防水蛭入侵。水蛭通常生活在淡水湖泊、溪流、水溝、陰溼的樹林中,飼主帶毛小孩散步經過這些區域時,應隔外留意,以防水蛭入侵。(圖/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提供)
近幾年疫情改變民眾生活習慣,商機龐大的寵物市場也隨之出現變化,由於居家時間拉長,被視為療癒系的陸龜因飼養空間不大、陪伴時間隨性,加上不用清理毛髮及牽出門蹓躂,成為懶人飼主首選,5年內玩家數量初估已經翻倍。長期進口陸龜批發的業者阿進說,明顯感受到市場活絡,或許是不能出國,民眾宅在家時間拉長,購買寵物陪伴需求也變高,而陸龜模樣可愛、吃東西的樣子也很療癒,加上特殊性高,便吸引一些小眾族群加入飼養圈。阿進以自身經驗為例指出,幾年前每次批發進口的陸龜,曾遇過養了1年還賣不出去,最近大概都1、2個月就被買走,流動率明顯增快。2015年開始研究陸龜的王安靜說,台灣屬副熱帶季風氣候,溫溼度變化大,不適合熱帶乾燥型及乾冷普通型的種類生長,飼養陸龜必須更用心,目前台灣普遍飼養的品種為蘇卡達、豹紋及紅腿陸龜等。曾任職貓狗飼料領域的王安靜發現,龜飼料幾乎仰賴進口,但多屬經濟型,也就是吃飽就好,鮮少兼顧營養的功能型飼料,他詢問營養師及配方師後,著手研發、測試新型飼料1年才成功;但起初受限通路,僅靠網路銷售生意慘澹,幾乎是半賣半送,光送出的試用品就超過300公斤,但隨著口耳相傳,客人逐漸回流,加上疫情帶動飼養潮,生意逐漸上軌道,還有香港、馬來西亞的飼主下單訂購。王安靜估算,近5年來陸龜飼養人數已翻倍,但隨著市場開放,原本要價破萬元的仔龜,如今數千元便能入手,因門檻降低,有些龜不慎受傷、生病或體型變大造成伙食重擔,棄養數量有上升趨勢,讓人不捨。
台東縣長濱鄉民池祥鈺日前野放1隻體長40公分且抱卵的大白鬚龍蝦。(池祥鈺提供/蔡旻妤台東傳真)從事生態復育的台東縣長濱鄉民池祥鈺6日傍晚野放1隻體長40公分且抱卵的大白鬚龍蝦。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何源興說,雜色龍蝦為熱帶常見品種,40公分已是極限。長濱鄉民自發性復育龍蝦,近年已經野放約400隻。龍蝦在沙灘上被白色浪花拍打數次後,終於返回大海。「睽違7年,再度出現這樣完美的大龍蝦!」池祥鈺開心表示,白鬚龍蝦一般體長20至30公分,這隻40公分已經是「最大隻了」。值得一提的是,通常漁民捕撈龍蝦時容易折斷其觸鬚,而這隻卻完整保留著觸鬚、還抱著卵,池祥鈺直呼「真的好久不見」,而7年前他也曾野放觸鬚完整的大白鬚龍蝦。何源興表示,白鬚龍蝦中文學名為雜色龍蝦,是熱帶常見品種,體表呈藍色和綠色,並以大個體較綠。頭胸甲有綠色、白色和藍色雜斑,步足為藍色,在礁洞中僅露出兩條白色鬚,最大體長約40公分,這隻已經是極限了。池祥鈺說,這隻龍蝦是由當地漁民日前所捕獲,因當時很虛弱,狀況不是很好,經過幾天照顧後才逐漸恢復,才在6日傍晚帶到一處祕密海邊野放。他開心的說,這隻白鬚龍蝦身體長40公分,觸鬚60公分,總長100公分,且還抱著卵,這是生態中完美的紀錄和生態教育。陪同池祥鈺到海邊野放的漁民說,生生不息,很開心近年的復育已經看到成果,長濱沿海的龍蝦和魚群已有明顯的增加。池祥鈺結合長濱鄉民投入生態復育,漁民如果捕獲罕見大龍蝦或是抱卵龍蝦都會交給他野放,近幾年來已經野放400隻大小不等的龍蝦。
時序來到夏天,隨著氣溫升高,許多民眾也逐漸感到體溫升高不適,似乎中暑而前往醫院看診;對此,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在臉書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澄清,其實有許多民眾僅是被「熱到」,而非中暑。翁梓華在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發文解釋,台灣位於熱帶雨亞熱帶交界,烈日當頭下常會對民眾造成「熱傷害」,而所謂的「熱傷害」是指身體在酷熱環境中無法有效維持正常體溫,進而產生不適的症狀,「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醫學上所定義的『中暑』,死亡率可能超過一半!」翁梓華透露,醫學上對於熱傷害(Heat injury)是廣泛指熱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問題的根源主要來自於人體對於散熱的調控失敗,最後導致熱量蓄積,進而對身體導致傷害;例外,他也特別解析4種常見的熱傷害分類,希望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觀念。1.熱暈厥(Heat Syncope):這才是民眾版常說的『假的中暑』,成因主要是因為患者可能因長時間站立、運動,同時天氣又太熱,讓周邊血管擴張最後導致血液回流到大腦的量不足而造成暫時性的意識喪失,大多只要稍微散熱就無礙2.熱痙攣(Heat Cramp):成因主要是身體在天氣熱的時候運動,流失太多水分與電解質,而肌肉也因為電解質的不平衡而產生類似抽筋的現象,這樣的情況,通常在補充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後就會緩解3.熱衰竭(Heat Exhaustion):這個的情況又比熱痙攣更嚴重,身體已經達到溫度控制的臨界值,會伴隨體溫的上升(但體溫不高於40度),同時可能會伴隨肌肉抽筋、噁心、嘔吐、頭痛等現象。4.熱休克(Heat Shock):這才是真正醫學上的『中暑』,身體已經對於體溫控制失去控制能力,這類病人甚至會『無汗(Anhidrosis)』,症狀會是高溫(>40度)加上神經學症狀,像是譫妄、走路不穩、昏迷、癲癇,死亡率甚至可以高達63%。翁梓華指出,急診對於一般熱傷害如:熱暈厥、熱痙攣等,多採取支持性療法,若病患在初步照顧之後有所改善就會讓其返家休養;但如果是熱衰竭或是熱中暑就會積極降溫,像是讓病人吹電風扇、泡冰水、甚至是直接把冰塊倒在患者身上(鼠蹊部、腋下、頸部),儘量在一個小時之內讓體溫降到39度以下,減緩症狀。醫師以圖解析4種常見的熱傷害分類。(圖/翻攝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粉專)
當氣溫逐漸升高,便讓人想喝上一瓶冰涼的啤酒,styletc記者發現最近除了品牌推出新款水果酒,也有賣場舉辦啤酒節活動,啤酒控可以手刀搶起來。台灣在地精釀啤酒品牌SUNMAI金色三麥以具代表性的初夏水果荔枝為重點,釀製出治癒感的「俏荔貴妃啤酒」、「美荔貴妃啤酒」,為了完整展現荔枝風味,特別使用「玉荷包」釀造,尾韻甚至讓人聯想到飽滿多汁的荔枝果肉,更獲得2022的「澳洲國際啤酒大賽」肯定。今夏兩款原創設計包裝接力上市,即日起,「俏荔貴妃啤酒」於全台全家便利商店、家樂福正式上市,6/10起於全聯福利中心上架,同時也將在大潤發、微風超市陸續開賣;6/15起,「美荔貴妃啤酒」則於全台7-ELEVEN限定販售,限量酒款,售完為止。SUNMAI金色三麥以荔枝中的貴族「玉荷包」釀出冰鎮消暑的滋味,並設計兩款原創酒標,圖為「俏荔貴妃啤酒」。(125元,圖/SUNMAI金色三麥提供)台灣的荔枝品種非常豐富,金色三麥新推出的兩款夏季新品選用荔枝中的貴族「玉荷包」,經過多次實驗調整,以國際級的釀造工藝,在啤酒中還原玉荷包的香氣、甜美,以及驚喜口感,為「俏荔貴妃啤酒」、「美荔貴妃啤酒」帶來濃郁果香和甜美滋味,4.5%的低酒精度,剛好適合日常小酌。夏日國際啤酒節品項從台灣釀製啤酒、日韓啤酒、歐陸精釀、水果特調、零酒精到烈性啤酒皆具。(圖/家樂福提供)另外家樂福即日起~6/14也推出「夏日國際啤酒節」,引進超過20個國家的50款新品。首推全台獨家販售的台啤特釀-自由狂想曲、魔性莫西多和黑色浪潮,其中自由狂想曲為100%自然發酵高酒精拉格啤酒,以天然檸檬汁融合可樂風味,並嚴選專屬23號酵母經長時間低溫熟成,使酒體醇冽純淨、尾韻帶有檸檬清香;日韓啤酒近年也有大批支持者,賣場搶先引進日本沖繩Orion生啤酒冰釀在台首賣,添加了乾燥日本櫻花花瓣,充滿沖繩在地風味;日本黃櫻惡魔啤酒則選用京都伏見名水「伏水」,與麥芽、啤酒花、酒米釀造而成,富有熱帶水果風味的啤酒花香氣,與沉穩厚實的後勁苦香;韓國精釀啤酒Platinum Craft Brewing則於國際各啤酒競賽中獲得多達75個獎項,也是視覺系打卡必備款。多款特色歐陸啤酒也可以買得到。(圖/家樂福提供)另外歐陸方面,挪威奧斯陸北歐皮爾森啤酒使用當地天然水釀造出純淨甘甜風味;家樂福獨賣的烏克蘭嗨克啤酒使用大麥輕麥芽和小麥輕麥芽同時釀造,具有溫和口感;立陶宛第一大精釀啤酒廠的精釀白啤酒、美式風格與艾爾精釀啤酒,以及最古老啤酒廠也是國民啤酒的立陶宛蘇圖士啤酒,討論度也節節上升。必喝經典款莫過於比利時和德國啤酒,比利時小精靈精釀啤酒花啤酒前端先被顯著柑橘香氣吸引,中段有著淺淺葡萄柚風味,緊接而來的是草本與綠啤酒花韻味,最終以清甘的苦味與酒精相互交流;海尼根星銀啤酒也推出活動,單筆購買海尼根星銀系列啤酒滿499元即贈送海尼根隨行箱一個,全台限量2,800個。而來自世界各地的微醺精釀、水果特調、零酒精派對飲品,也抓住特定消費族群的味蕾,高酒精濃度的烈性啤酒則打開喜歡嘗鮮的年輕族群市場。活動期間單筆購買啤酒系列商品,每滿299元贈30元現金折價券;還有會員專屬50大知名品牌單品最高下殺69折,每滿699元送舒潔喀什米爾4層衛生紙一袋(價值119元),全台限量50,000袋(活動詳情與注意事項詳見各店公告)。
端午節即將到來,除了吃粽子、喝雄黃酒除厄之外,styletc記者發現也有不少餐飲品牌趁勢推出優惠活動,想搶優惠的人可要把握時間。「海鮮五目炒飯」。(圖/大阪王將提供)例如王座國際餐飲集團旗下品牌「大阪王將」,準備超值的「除餓」優惠,包括「燒餃子買一送一」及「指定炒飯套餐享7折」,祭出好康二重奏。第一重於6/1~6/5連續5天快閃推出到店點「燒餃子」買一送一,開幕至今來店必吃的元祖燒餃子年銷售已超過100萬顆,內餡鮮美多汁、外皮金黃酥脆;第二重則於6/6~6/30再加碼,只要點選「咖哩天津炒飯、煙燻牛肉炒飯、海鮮五目炒飯、五目炒飯」,指定炒飯套餐系列享7折,連續優惠到月底。摩斯漢堡推出各式超級大麥米漢堡。(圖/摩斯漢堡提供)另外摩斯漢堡則推出應景「米食粽夏季」優惠活動,即日起至6/15止,消費者至摩斯漢堡購買任一超級大麥系列米漢堡,即贈「米食美味券」乙張,可以超值優惠價換購美味午茶、點心、元氣早餐或漢堡組合,且登錄發票還有機會抽中萬元摩斯卡。另外,消費者只要在活動期間內,購買指定商品「紅烏龍烤雞珍珠堡」,加碼享2倍中獎機會。蒟蒻禮盒(左)推出買一箱送一箱,摩斯漢堡MOS APP也推出摩斯咖啡買6送2活動。(圖/摩斯漢堡提供)摩斯漢堡同步推出「蒟蒻禮盒買一送一」、「長崎蜂蜜蛋糕」、「晨光料理組」、「生活好滋味組」等多項優惠組合,其中蒟蒻禮盒即日起至6/15推出買一箱送一箱活動,除了葡萄、蜂蜜檸檬、柳丁三種風味,以百香果搭配芒果的新品「熱帶雙果蒟蒻」也在全台門市開賣,現在每箱加價39元即可升級成熱帶雙果蒟蒻。即日起至6/30,由日本熊屋直送的「長崎蜂蜜蛋糕禮盒組」,原價750元、優惠價600元,內含原味與抹茶風味長崎蜂蜜蛋糕,另加贈玄米煎茶5入。另因應疫情期間,摩斯漢堡MOS APP推出「安心取溫馨送」端午節優惠方案,即日起~6/5推出摩斯經典紅茶買10送10、買20送20;以及到6/30推出摩斯咖啡買6送2活動。「陽光芒果雪妮」(右,85元)、「芒果悠美」(65元)升級回歸。(圖/康青龍提供)另外手搖飲品牌康青龍的「陽光芒果雪妮」、「芒果悠美」將於6/1升級回歸,嚴選台灣愛文芒果,使用獨家急速冷凍技術,其中「陽光芒果雪妮」搭配酸甜優格奶蓋,佐以大塊香甜的頂級冰心愛文芒果與有嚼感的寒天晶球等配料;另一款「芒果悠美」則結合冰爽的頂級冰心愛文芒果與滑嫩的金萱茶凍,帶來茶飲新風味。為歡慶芒果飲品回歸,加上遇端午連假,康青龍也於6/1~6/5推出買一送一活動,APP會員凡購買「芒果悠美」一杯,即免費贈送沁心金萱一杯,每人每天可領1張,最高獨享買5送5(限到店外帶、自取使用);6/1~6/30則推出「龍來訂」線上訂餐自取滿百享9折,限定「這批很純」、「雨露茶山」系列;6/7~6/30「芒果悠美」第二杯半價,APP會員及龍來訂皆適用。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猴痘(monkeypox)已經在歐美與澳洲等16國現跡,源自於非洲偏遠地區的猴痘病毒,也讓不少專家認為是可以控住的,並指出有兩種高風險族群最容易感染上猴痘病毒,分別是有多名性伴侶且常有危險性行為者,以及在沒有抗體與防護裝備下,接觸猴痘患者的人。猴痘屬於天花病毒的一種,過去只在未開發熱帶雨林周邊國家出現。(圖/翻攝自美國CDC官網)據英國媒體《BBC》報導,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屬於同一家族,但嚴重程度與傳播力都低很多,過去主要發生在中非與西非,靠近熱帶雨林地區的落後國家,但如今卻在歐美、澳洲等16國出現,讓人擔心是否會如新冠肺炎般,引發成全球大流行病。不過WHO的新興疾病學專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在23日指出,「猴痘病毒是通過皮膚接觸傳染的,我們希望阻止人傳人,而這種情況是可以在猴痘非流行國家控制的。」,而WHO緊急計劃天花組秘書處負責人路易斯(Rosamund Lewis)則表示,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猴痘病毒已變種,因此依舊認為它的傳播力較低。猴痘主要透過與感染者密切接觸而傳染,病毒透過破損皮膚、呼吸道、或是眼、鼻或口腔進入人體,亦可通過性行為傳染,甚至是透過動物,猴子、老鼠、松鼠傳播感染,或沾染病毒的衣物傳播。過去傳染病專家海曼(David Heymann)就表示,這樣的小規模多國感染,可能跟西班牙與比利時兩場大規模派對,當中的危險性行為有關。而歐洲疾病預防暨管制中心(ECDC)專家亞蒙(Andrea Ammon)則認為,有兩種人最容易受到感染,其他人則比較不用害怕,分別是有多重性伴侶且經常危險性行為者,以及在沒有防護接觸感染者或其衣物的人,最可被視為高風險族群。
近期歐美各國陸續爆發出猴痘疫情,讓原本還未脫離新冠肺炎疫情的氛圍,再次掩蓋上一層疾病的烏雲。而也在這個時候,開始有些「陰謀論」的愛好者又開始散佈各種詭異的說法,像是一名電台主持人就表示目前的猴痘疫情是源自於新冠疫苗。而時常成為陰謀論受害者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這波猴痘疫情中是再度躺槍。根據《富比世》報導指出,美國一名電台主持人瓊斯(Alex Jones)指稱,猴痘疫情是源自於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和嬌生(Johnson & Johnson)的新冠肺炎疫苗,瓊斯所提出的依據是,目前爆發猴痘疫情的地方,主要都是接種這2種疫苗。瓊斯指控,這2種疫苗是將「黑猩猩的基因」注入到人體體內成為病毒載體,而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接種疫苗的人會有機率的感染上猴痘。但報導中也指出,這是一個證據力薄弱的推論,因為目前出現猴痘疫苗的12個國家中,大部分患者也都曾接種過其他廠牌的疫苗。而對於瓊斯所提出的「黑猩猩基因」的言論,美國國家熱帶醫學院創始院長、貝勒醫學院兒科和分子病毒學和微生物學教授霍特茲(Peter Hotez)則表示「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破解所謂的黑猩猩基因的論點。但很可悲的是,瓊斯的言論很容易吸引一部分美國人的信任,因為他們對於真正的科學不感興趣」。除此之外,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這次的猴痘疫情中,再次成為「主謀」。早在先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比爾蓋茲曾大力支持疫苗的開發,但卻被陰謀論愛好者認為「比爾蓋茲在疫苗中放置追蹤晶片」,企圖追蹤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在這次的猴痘疫情中,陰謀論愛好者又開始試圖找尋各種藉口牽拖到比爾蓋茲身上。就連比爾蓋茲表示對於猴痘疫情的關注,也被這些陰謀論愛好者認為「他會關心,是因為他能從中賺到很多錢」。一些陰謀論愛好者認為,比爾蓋茲透過自身的影響力來關注猴痘,會加劇大眾對於猴痘疫情的恐慌,進而讓大眾繼續接受「配戴口罩」的日子。也有人指控這次的猴痘疫情主要是比爾蓋茲正在釋放病原體進行人體實驗。目前推特上已經出現「#BillGatesBioTerrorist」(比爾蓋茲生化恐怖份子)的標籤,該標籤甚至一度成為推特的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