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躺下、彎腰就暈眩 60歲男憂中風 醫徒手一招竟不藥而癒
一位年約60歲的男性患者平常就經常頭暈,近期不但發作頻繁,甚至還引起嘔吐、噁心等症狀。老翁擔心可能會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做過各種身體檢查卻都沒有大礙,直到看了神經內科後才發現原來是「耳石位移」,奇妙的是,醫生僅用一招就讓症狀完全消失了。 這名60歲患者頭暈雖然只會持續5~6秒,但每次的暈眩卻都是天旋地轉的感受,老翁為此做了頸動脈超音波、腦電波、心臟超音波、24小時心電圖、聽力檢查、頸椎X光、頭部電腦斷層等檢查,卻都一切正常,醫生開的止吐、止暈藥也起不了作用,令他相當困擾。 患者後來到部桃醫院神經內科檢查,醫生劉一宏觀察到,患者在轉頭、點頭、彎腰、躺下的瞬間最容易有頭暈、噁心症狀,且當下都會引發「眼睛震顫」,因此立刻判斷為「耳石脫落症」,也就是「良性陣發姿勢性暈眩(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劉一宏立刻建議患者進行徒手的「耳石復位術」,以物理治療手法將耳石歸位;這是此一疾病最好的治療方式,患者治療後果真沒再復發,相當神奇。 另外,台中榮總物理治療師彭品維示範一套在家就能做的「Brandt-Daroff運動」。假設左耳有症狀,可先將頭轉右邊,側躺左邊,接著維持30秒看正上方,再快速將頭轉右邊,側躺左側,一樣頭看正上30秒。他表示,這一連串動作可能會產生頭暈,不過這也意味耳石正在回復原位中。 耳石位於內耳的橢圓囊內,當它受到撞擊、感染或老化等原因影響,就會從原來的位置脫落,掉進半規管內,當耳石落入半規管後,會於內淋巴裡漂浮,並增強液體流動時平衡神經的衝動,使2側內耳出現左右落差,讓人出現短暫頭暈目眩的症狀。

寶寶「雙腳異常扭曲」!一出生就打石膏 媽媽心疼:擔心會被霸凌
澳洲女子麥克休(Kayla McHugh)在懷孕20周時,發現兒子患有畸形足,兒子在出生後,就立即接受手術,並打了8周的石膏,且還將穿著特殊的靴子定位雙腿,直至他5歲。對此,麥克休雖十分害怕兒子在未來仍無法走路,甚至擔心會被同儕霸凌,但她也對兒子的未來充滿希望。據《鏡報》報導,27歲的麥克休在懷孕20周時,在老公桑德斯(Trai Jayden Sanders)的陪同下,到醫院照超音波檢查,當時他們在過程中,已發覺不對勁,但是因為醫生必須進行更多檢查才能確認病情,所以他們並不能立即得知明確的診斷結果。在經過1個月的煎熬後,院方的診斷結果為麥克休的兒子馬拉凱(Malakai)患上了畸形足,這是種先天性障礙,指嬰兒在出生時,單腳或雙腳會呈顯不正常的自然彎曲,在出生後便應立即接受治療,若不及時矯治,則會造成患者行動異常、疼痛、行走困難。麥克休在得知結果時,感到十分沮喪、孤獨、害怕,而她除了擔心馬拉凱在未來是否仍無法走路,還想到了兒子是否會因為與他人不同,而被同儕霸凌。但夫妻倆也很快振作起來,隨後2人除自行了解病情,還諮詢了物理治療師,以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在馬拉凱出生後就立即打了8周的石膏,並進行了手術,此外馬拉凱還將穿著特殊的靴子重新定位雙腿,直至5歲。儘管面臨挑戰,但麥克休也說「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雖然我們仍然擔心病情可能會有復發的可能性」,但她一直都對兒子的未來充滿希望。

孕婦注意骨盆底護理 遠離產後漏尿和放屁
「骨盆底層」與懷孕、分娩與失禁有密切關係,然而,這是大部分人沒注意到的話題,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如果不想產後下半輩子都在努力控制漏尿和放屁,婦產科醫師和物理治療師推薦3招,讓妳更懂得關愛自己的骨盆健康:• 避免便秘• 調整臥床時間以減輕骨盆底的負擔• 加強身體的其他部分(而不只是骨盆底)來承受胎兒的重量骨盆底是什麼?骨盆底肌是骨盆底部的一組肌肉,支撐骨盆腔的內臟器官並維持膀胱和腸道。導致骨盆底肌衰弱的因素包括:舉重、高強度運動、慢性便秘、肥胖和衰老,尤其分娩時醫生使用產鉗或真空吸引助產,是最大的風險因素之一,即使剖腹產也難以擺脫風險,因為懷孕時荷爾蒙的變化和寶寶的體重,都會對骨盆底肌造成壓力。骨盆底肌過度活躍、緊張,會導致如廁困難和骨盆疼痛;骨盆底肌薄弱或受損,則可能導致失禁或膀胱脫垂,也就是骨盆腔器官由陰道的孔洞位移脫落出來。如何強化骨盆底?澳洲吉朗婦產科醫生Marilla Druitt表示,為了維持良好了骨盆底功能,肌肉不宜太緊,也不能太鬆,適當最好。每個人無論年齡大小,都建議定期進行骨盆底鍛煉,又稱凱格爾運動。女性健康物理治療師Lyz Evans表示,第一步是學會收縮和放鬆肌肉,然後像鍛煉身體肌肉一樣增強力量。與任何運動一樣,定期運動以增強骨盆底並規律進行有益健康,但「大多數人犯的錯誤是,她們只是到處擠壓骨盆,但我們需要讓肌肉訓練,就像在健身房舉重一樣,」懷孕期間如何照顧骨盆底?物理治療師建議,孕婦可以採取多種措施來預防骨盆受傷,為分娩做好準備,「畢竟生產比跑馬拉松還難,在嬰兒出生時,產婦肌肉會做出以前從未做過、而且體內其他肌肉都做不到的事情,骨盆底肌基本上要打開並延長到正常長度的3倍左右。」醫生建議尋求專業骨盆物理治療師的幫助,有助於增強骨盆底,教產婦如何按摩會陰肌肉,可減少分娩過程中撕裂或會陰切開的風險,產婦若有事先練習伸展肌肉,會陰肌肉可在嬰兒出生時好好地伸展。根據研究,1/3的女性在分娩期間不是放鬆骨盆底,而是收縮,「準備失敗的產婦的數量多到令人驚訝。」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了解分娩過程中骨盆底肌肉的變化、學習正確推動,可以減少分娩的時間、並減少對於器械助產的需求,並幫助產婦在接受剖腹產或器械助產時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以免器械助產損壞骨盆底。產後應該做什麼?生產順利、母子均安是一件很棒的事,醫師建議新手媽媽接受物理治療師或助產士的產後康復計劃,尤其產後有許多事情要忙,許多媽媽都忽略了恢復產後康復,「如果妳在打噴嚏時小便或感到沉重、拖拉的感覺,宛如內臟要掉出來,就會知道妳的骨盆底是否有受損。」即使沒有症狀,物理治療師也鼓勵所有女性進行產後6週的骨盆底健康評估,以確定是否出現更年期脫垂等狀況。同時,新手媽產後別急著跑步,建議先從瑜珈、皮拉提斯、游泳散和散步等中或輕度運動開始活動,等到產後12至16週再加強鍛煉。並逐漸進行中度甚至強度運動,例如騎自行車、舉重和跑步。許多媽媽忍受漏尿、脫垂和骨盆疼痛,以為這些都是普遍、且生產不可避免的狀況。但專家期盼讓廣大女性了解,成為母親不該默默忍受這種痛苦,而且有不少方式可以解決這些困擾。 原文出處:We rarely talk about pelvic floors. Here's why it's important and how to look after yours

陳芳語聲帶長息肉大破音 親回鬧翻吳卓源傳聞
陳芳語擔任直播電商品牌好友,今(4日)出席記者會,此次露面看起來比先前更瘦一點,但她表示自己已經很久沒量體重,更透露年初健身時因熱身不足導致腰部肌肉拉傷,直呼這是她這輩子第一次體驗到腰痛,苦笑說:「覺得上半身跟下半身微分開。」雖然目前恢復狀況良好,但還是需要做復健,剛好陳芳語的男友,也就是「血肉果汁機」鼓手陳彥文是物理治療師,因此她會找男友幫忙復健,更笑說:「那時候痛到哭著去他的診所!」除了腰傷,陳芳語先前演出時大破音,後來才發現是因為喉嚨長息肉,雖然沒有嚴重到要開刀,但她還是吃了好幾個月的藥,最近因工作繁忙沒時間回診,幸好狀況已經好轉。陳芳語回應與吳卓源鬧翻的傳聞。(圖/黃耀徵攝)先前陳芳語傳出與吳卓源閨密情變,她坦言最近兩人都很忙,所以比較少聯絡,不過當時被公司問到這件事時,她們便討論為何會有這樣的消息傳出,認為是身邊很相信的人,誤會了她們的對話,無奈說:「很可惜會有這種事情,很多話不是這個意思,這種感覺滿差的。」她也說自己跟吳卓源都是能顧好情緒的人,盡量不被這種事情影響。陳芳語將在年底推出新專輯。(圖/黃耀徵攝)陳芳語也宣布將擔任今年同志遊行的大使,並會在年底推出新專輯,預告是全新的嘗試,會分為「First Part」跟「Second Part」,問及男友是否有參與?她表示專輯是交給公司處理,但跟男友感情甜蜜的她最近正在挑選對方的生日禮物,笑說自己有選擇障礙,還在考慮到底要送什麼。

孕媽媽「10分鐘產6胎」…最小僅635公克重 醫院動員32人接生
巴西一名孕婦懷上了6胞胎,並於27周就早產進行剖腹,在多達32名醫護人員的協助下,僅花費了10分鐘就將6個孩子抱出,雖然其中1個嬰兒比醫生手掌還要小,更只有635公克重,但母子恢復狀況良好、都很健康。根據英國《鏡報》(The Mirror)的報導,29歲的奎齊亞(Quezia Romualdo)居住在巴西的科拉蒂納(Colatina),此前,她與31歲的丈夫已經育有一名5歲的女兒,而在4月,奎齊亞再次懷孕,並在產檢時發現是6胞胎。報導指出,奎齊亞於9月5日開始住院接受觀察,並在9月7日動了子宮頸環紮手術,以確保子宮頸能夠閉鎖完全,來避免因此狀況而造成的流產。而在10月1日的下午,也就是懷孕滿27周時,共有32名醫療專業人員,包括醫生、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護理技術人員、麻醉師和兒科醫生,來協助奎齊亞剖腹生產。共有32名醫護團隊協助生產。(圖/翻攝自臉書/Colatina em Ação)幸運的是,手術開始10分鐘後,醫生就回報稱6個孩子都已順利出生,且都很健康。不過,第1個出世的嬰兒僅有醫師的手掌那麼大,並只有635公克重,最大的嬰兒體重則有1.03公斤,而據悉,6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有呼吸過緩的問題,並在插管後已經迅速穩定下來,被分別命名為西奧(Theo)、馬修(Matteu)、盧卡(Lucca)、亨利(Henry)、埃洛亞(Eloa)和梅特(Mayte)。

喜歡盤腿坐小心「椎間盤突出」 骨科醫曝「4危害」:恐全身痠痛
你席地而坐時喜歡盤著腿嗎?對此,骨科醫師警告,盤腿坐和翹腳一樣「母湯」(台語「不行」的意思),由於這個姿勢會讓脊椎、關節、韌帶和肌肉都處於不正常的排列,不但會導致全身痠痛,還有可能引發骨刺、受傷等風險。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醫師陳鈺弘提到,盤腿坐之所以「超NG」,首先是因為膝蓋捲曲內收會使膝關節鎖死,將承受壓力通過髖關節(骨盆)上傳至腰椎,讓尾椎痠痛;其次會讓膝蓋周遭承受極大壓力,常常使人在站起身時感到膝蓋發軟;再者,盤腿坐可能引起骨盆歪斜,並容易讓上半身前傾駝背,造成脊椎過度前彎,引起肩頸痠痛、腰疼。另外,物理治療師「三個字」也在臉書粉專「三個字SunGuts」分享,由於瑜珈、打坐的影響,盤腿坐常常會與養生連想在一起,但其實從解剖構造上來看,這樣的姿勢會使髖關節過度旋轉、椎間盤突出風險(壓迫神經)、背部易發炎痠痛等等,對身體造成非常大的負擔。為此,「三個字」建議,若真的想要盤腿坐,則可以選擇將屁股墊高,來降低腰髖的壓力,但如果一直忍不住想翹腳,便可能是身體已經長時間發炎,應當趕緊找尋專業協助。

杭州亞運/「划船甜心」黃義婷奪牌失敗 宣布引退告別17年生涯
杭州亞運有「划船甜心」稱號的划船選手黃義婷,在這次杭州亞運後宣布退休,她表示告別17年的選手生涯,但如今人生進入新的領域,她選擇結束選手生涯,告別國際舞台,專心當一位新手人妻,也會繼續傳承經驗,成為一位教練黃義婷宣布引退。(圖/翻攝自黃義婷臉書)黃義婷在亞運項目結束後,發出聲明表示這17年之中,不論經歷日曬雨淋、身體的傷痛、心裡的低潮…等,始終沒有想過放棄划船。但在去年的一月,選擇與長跑8年的男友結婚,如今不僅是划船選手,同時也是人妻身份,希望可以在這個新角色中,開啟第二人生。剛好在今年的9月25日,也完成了划船生涯的第二次亞運,也算是完成了自己最初開始接觸划船的夢想,因此決定到站下船,結束選手生涯,告別國際舞台。回顧划船這些年,曾參與過2016年里約奧運與2020年東京奧運,也曾在2018年的雅加達亞運的女子單人雙槳項目中獲得銀牌、2022杭州亞運第四名以及全國運動會六連霸等多項紀錄,這些成就絕對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曾經幫助過義婷的所有長官、老師、協會、隊友、物理治療師、經紀人、贊助商以及各界,感謝大家的協助,才有力量走到這裡。她也表示引退之後,不會就此離開划船,將帶著過去的豐富經驗,傳承給下一代划船選手,持續為台灣划船深耕。「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現在將這句話分享給大家和正在為划船努力的學弟妹們:「你們還很年輕,有大把青春可以去拼,我可以做到,我相信你們一定也可以。」她最後也再次感謝所以長官、老師、團隊以及家人一路的支持與陪伴。未來的日子,她會繼續在第二人生中的每個角色中,盡力做到最好,為划船繼續努力。

男童百病纏身「3年看17名醫找無病因」 絕望媽問ChatGPT結局超意外
比醫生更厲害?國外一名男童自4歲開始就飽受各種疼痛折磨,包括磨牙、走路不協調、長不高等,3年內求助了17名醫生,卻依舊找不出原因,最後走投無路決定嘗試「ChatGPT 」,沒想到意外找到病因,動手術後總算解決了這個問題。根據《TODAY》報導,女子考特妮(Courtney)的兒子亞歷克斯(Alex)4歲時開始感到身上疼痛,每天必須服用止痛藥,起初她以為是蛀牙,便帶去看牙醫,但醫生排除了一切,告知亞歷克斯可能正在磨牙,並認為專門治療呼吸道阻塞的醫生可以提供幫助,後來在亞歷克斯的上顎放了一個擴張器,情況有所改善。怎料,考特妮發現亞歷克斯不再長高,因此去尋求兒科醫生幫助,醫生認為是新冠疫情對發育產生的負面影響,還發現亞歷克斯左右腳不平衡,「他會用右腳走路,然後左腳拖著」。然而在物理治療開始前,亞歷克斯出現嚴重頭痛,只好去請教神經科醫生,被告知有偏頭痛,因此又轉到耳鼻喉科,檢查是否有鼻竇或呼吸道導致的睡眠問題。考特妮求助ChatGPT,竟意外找到答案。(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只不過,無論看了多少位醫生,專家只會解決自己領域的專業。物理治療師認為亞歷克斯患有下疝畸形,會造成大腦異常,考特妮開始去拜訪更多醫生,包括其他兒科醫生、兒科內科醫生、成人內科醫生和肌肉骨骼醫生,但仍然沒有找出原因。3年以來,考特妮帶亞歷克斯拜訪17位不同的醫生,卻沒診斷出真正病情,沮喪不已的她註冊ChatGPT,並輸入相關的症狀,希望得到答案,結果判斷是罹患「脊髓拉扯症候群」(tetheredcord syndrome),是一種由組織附著引起的神經系統疾病,因為限制脊髓在脊柱內的移動,才會造成異常拉伸,引發疼痛。考特妮馬上帶亞歷克斯帶醫院就診,神經外科醫生證實病情,隨後動手術,目前仍在康復中。對此,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安德魯(Andrew Beam)指出,ChatGPT可以成為診斷的好夥伴,因為它可能不像醫生有盲點,但不可能取代臨床醫生的專業知識,「ChatGPT有時找不到會亂給答案,實際上並不存在」。

物理治療師邀民眾穿「孕肚裝」 體驗孕婦辛勞、了解孕產期物理治療方法
門諾醫院物理治療師團隊在上週臺灣物理治療師節,舉辦快閃活動,於門診大廳邀請民眾穿著約7公斤的「孕肚裝」,實際體驗孕婦的日常,並針對婦女們在孕產期常遇到的困擾,分享孕產期物理治療方法,希望減緩媽媽們孕期及產後的痠痛、不適感。物理治療師節快閃活動 體驗孕婦辛勞剷除痠痛孕媽咪們挺著大肚子事實上生活相當不便, 因此門諾醫院物理治療師團隊討論後,決定將「物理治療師陪您『產』除腰痛來『孕』動」作為今(2023)年物理治療師節活動主題。門諾醫院物理治療師鍾佳臻表示,期盼藉此推廣孕產期及骨盆底肌失能的照護,同時藉由穿著孕肚體驗裝,實際體驗孕產期婦女的困擾與辛苦,也藉由衛教資訊的提供,讓更多民眾得知物理治療於孕產期間可提供的相關專業照護。活動不只有民眾參與,門諾醫院院長吳鏘亮、副院長莊永鑣、醫事部主任卓俊宏等也受邀體驗,模擬買菜、彎腰穿鞋及走路等日常生活。親自體驗的吳鏘亮院長認為穿鞋、彎腰是最困難的部分。孕期腰痠背痛、產後困擾 可尋求復健科物理治療此外,許多人也反映穿著孕肚裝會感到腰部不適、疲累,甚至有些腳步踉蹌,站著覺得有些吃力,但坐又坐不直,真的好辛苦。物理治療師鍾佳臻指出,腰酸背痛是許多孕產婦的共同經驗,建議孕婦在懷孕期間,若因腰痠背痛而感到不適,甚至影響生活品質時,可尋求復健科治療,透過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幫助,針對個別化評估,進行適合的相對應運動,來達到身體痠痛的緩解。另外,物理治療師鍾佳臻也表示,若在產前就開始運動,並搭配產後復健,這些常見的不是症狀往往都會恢復、改善得更快。門諾醫院提到,若產後有漏尿、頻尿、媽媽手、下背疼痛等問題,也能透過物理治療改善,。門諾醫院表示,希望藉此讓更多民眾知道,就醫不是只有吃藥、打針,也能以物理治療、復健等方式,舒緩身體的不適,提高生活品質。

剌激足底肌肉可助足部發育! 把握6歲前黃金治療期
家長帶著5歲的兒童就醫,詢問:「孩子走路晃晃的,站立時沒有看到足弓,這是有扁平足嗎?」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黃尚阡醫師表示,兒童的足弓約在2~6歲開始發育,最晚在10歲前發育完全,過程中家長可多觀察留意兒童的平衡與行動能力、觀察及追蹤足弓的形成。多刺激及訓練 增加足部發育黃尚阡醫師建議多使用環境刺激、安排足部訓練,都能幫助兒童足部肌肉發育、增加足部穩定性,及早發現、即時預防與治療都能降低形成扁平足的機率,早期介入治療對於扁平足兒童的行走狀態與能力更是至關重要,可預防兒童功能性扁平足問題並促進足弓的發展。黃尚阡醫師說明,功能性扁平足是一種足部結構異常的狀態,例如足弓處過度平坦或是過度降低,使足部失去避震功能、腳承受過多壓力,造成足部不適、疼痛,使走路步態不穩、影響行動能力、無法順利進行喜歡的活動或運動,甚或是使運動表現不佳,可透過復健科醫師、治療師評估並安排合適的治療方式。例如以環境刺激和居家活動訓練,剌激及改善功能性扁平。黃尚阡醫師提醒家長們平時多關注兒童的足部健康,若觀察到兒童出現足部疼痛、步態不穩或姿勢問題等,把握在2~6歲黃金治療期介入治療,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透過三刺激法 助足部肌肉發育復健科楊敏君物理治療師建議家長可透過以下3方式,剌激兒童的足底部肌肉,幫助兒童足部肌肉發育、加強足弓發育與增加足部穩定性:1.增加赤腳時間:鼓勵兒童赤腳活動,透過赤腳行走在室內地板或是柔軟踏墊等平面上。2.多樣化的地面刺激:帶領兒童赤腳踩踏草地、沙灘、泥土等,包括不同的地面材質和高度。3.進行足部運動訓練:將衛生紙或細繩放在兒童前方的地面上,鼓勵及引導兒童以腳趾撿拾衛生紙,可以搭配數數字或唱歌,也能增加難度,例如請兒童夾住衛生紙的腳要能做上下移動,且維持衛生紙不滑落,也能在地面上放置不同形狀和高度的物體,讓兒童走在物體上面,或是在指定形狀或顏色的障礙物上進行跳躍,又或是帶兒童玩跳繩,都能增加訓練的趣味性與提高兒童參與動機,可鍛煉能增強足部肌肉力量和靈活性。每次訓練的時間與次數根據兒童的能力進行調整。

全台四百萬人有頭暈問題! 「1運動」治頭暈還可以不用藥
頭暈是現代人常見文明病,根據醫學研究指出,全球有17%的人飽受頭暈困擾,推算在臺灣有高達四百萬人有頭暈問題。前庭功能失調 造成眩暈原因廣泛的頭暈包含看出去景象會轉的「眩暈」和不會轉的「暈」。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說,造成眩暈的原因很多,其中前庭功能失調是導致眩暈的主因。前庭系統是掌管平衡感的系統之一。臨床實證病人透過前庭復健的物理治療方式,每天做並持續一個半月至三個月就能有效改善症狀。他指出,目前在臺灣的頭暈治療大多採口服藥物,但長期服用藥物,不僅會延緩平衡感恢復,更有可能反效果造成頭暈等副作用。前庭復健運動 改善功能障礙台中慈院物理治療師廖玟玲表示,「手伸直比一,頭往右再往左」前庭復健運動是針對前庭功能障礙導致的頭暈,由物理治療師設計一套運動練習計畫,經醫師評估確認頭暈成因後,為病人量身打造一套運動,對大部分慢性頭暈都有一定程度效果。受暈眩困擾卅幾年的詹小姐直呼:「動作一點都不難」,認真照著教學做,希望能不吃藥就處理好頭暈。

除了運動!阿基里斯腱斷裂與「這些」因素皆有關 如何治療、復健一次看?
UFC終極格鬥冠軍賽輕重量級選手及冠軍-賈馬哈爾.希爾(Jamahal Hill),身為美國職業綜合格鬥運動員的他,前陣子卻因為打籃球導致阿基里斯腱斷裂,必須放棄近期比賽。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暨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醫師表示,阿基里斯腱(跟腱)斷裂是下肢最常見的肌腱斷裂,除了運動意外傷害以外,某些全身體質因素、足部因素可能也與阿基里斯腱斷裂有關。阿基里斯腱斷裂有哪些原因? 如何治療?阿基里斯腱若急性斷裂,通常會突然劇痛,並伴隨「啪啪」聲。林杏青醫師指出,阿基里斯腱斷裂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包含運動不小心全身體質因素: 慢性腎功能衰竭膠原蛋白缺乏糖尿病痛風感染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甲狀腺與副甲狀腺疾病 慢性腎功能衰竭膠原蛋白缺乏糖尿病痛風感染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甲狀腺與副甲狀腺疾病足部因素:高弓足O型腿(脛骨內翻)功能性過度旋前(如:扁平足引起)腓腸肌延展性和力量不足踝關節背屈受限阿基里斯腱斷裂後可採手術、非手術治療方式。林杏青醫師表示,阿基里斯腱如果不開刀,只用石膏或是副木固定,和手術相比最後的癒合率並沒有顯著差異,而且無需住院、無傷口、無麻醉風險,但是能重返工作的時間通常較久,墊腳的力量較差,也會有較高的再斷裂比例。手術後復健3運動 切記固定期勿過度延展患者可以依個別情況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不過,無論是否經過手術,患者都需要針對活動度、力量去做復健訓練,才能回復較好的功能。非手術治療者適合開始進行負重阻力訓練的時間較因人而異。至於手術治療者,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黃彥魁表示,通常可以在術後2-4週進行踝關節活動度的訓練、漸進性強化的阻力訓練、肌肉等長收縮負荷的練習、訓練平衡感以及心肺功能。黃彥魁物理治療師提到,手術後依可分為最大保護期(約0-6週)、中度保護期(約6-12週)、最小保護期(約12週以上),在最大保護期時可以做以下3類運動:肌力維持: 動態直膝抬腿蚌殼運動膝伸直運動仰躺腳踏車 動態直膝抬腿蚌殼運動膝伸直運動仰躺腳踏車柔軟度維持:翹腳動作膝蓋抱至胸前直膝抬腿伸展腳踝活動: 0-2週:不可背屈3-6週:練習腳踝內翻、外翻 0-2週:不可背屈3-6週:練習腳踝內翻、外翻黃彥魁物理治療師特別提醒,阿基里斯腱斷裂後根據手術、非手術治療方式不同,需要固定時間從3至4週或3至9週不等,在固定期間都不應過度延展阿基里斯腱(勾腳背的動作)。

醫院舉辦巴金森氏症講座 盼病友增加增加運動機會培養習慣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會引起動作障礙,使病人出現動作遲緩、動作啟動困難等情況。但運動對健康而言仍是相當重要的一部份,為了協助病友獲得正確運動知識,並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新竹臺大分院巴金森與動作障礙疾患全人整合治療中心舉辦5場巴金森運動系列講座。新竹臺大分院表示,希望巴友在配合醫師治療以外,能同時培養每日運動的好習慣,醫病合力改善疾病。運動非藥物治療效果好 但病友大多無持續運動習慣巴金森氏症典型症狀包含僵硬、顫抖、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新竹臺大分院神經部陳凱翔副主任表示,台灣的原發性巴金森氏症好發平均年齡約60歲,整體病程約10至15年,大部分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初期都有段數年不等的「蜜月期」,之後就會因為藥物副作用,難以維持日常活動。不過,陳凱翔副主任提到,運動除了能強化病人的身體機能,還能促進多巴胺分泌,對巴金森氏症病人而言,是非常好的非藥物治療。因此除了復健治療外,巴金森與動作障礙疾患全人整合治療中心還會依據每位病人不同的疾病分期,針對需要加強的部份,設計個別化運動處方。新竹臺大分院許瑞祈物理治療師說明,中心會透過運動班、遠距運動教學,增進病人運動機會與頻率,同時教導病人如何居家自我訓練,希望病人經由持之以恆的練習,改善動作障礙問題,不過追蹤發現,許多病人在結束治療後,大多沒有持續運動的習慣,而是把運動視為在醫院治療的一部分。新竹臺大分院5講座 盼增加運動機會、培養習慣為了增加病人運動機會,新竹臺大分院社工師呂雅珊規劃一系列巴金森運動系列講座,特別邀請四位講師,將於8月26日至9月23日每週六上午,於新竹醫院舉辦5場巴金森運動系列講座,針對巴金森氏症病人的柔軟度、肌肉力量、平衡感進行運動教學,讓病人體驗多種運動並從中找尋適合的運動方式。8月26日、9月2日「正念瑜珈」將引領病人透過身心合一,找到身體與心理的內在力量;9月9日、16日「肌肉力量訓練」,有助於病人穩定肢體、減少跌倒發生;9月23日「太極拳」,有助於病人穩定下半身重心,促進平衡感及手眼協調性。呂雅珊社工師表示,這些運動都非常適合巴金森氏症病人練習,希望透過連續性課程,培養病人每日運動的習慣,邀請巴友一起動一動,喚醒身體的自控力。

羽球世錦賽傳好消息!周天成第二局打爆瓜地馬拉好手 成功晉級第2輪
2023世界羽球錦標賽21日展開,台灣男單一哥周天成首輪64強遇上東京奧運男單4強的瓜地馬拉選手柯登(Kevin Cordon),是兩人生涯首次在BWF世界巡迴賽交手,周天成在面臨落後時保持耐心,最終21比16、21比9晉級下一輪32強。周天成2023賽季最佳是3月瑞士公開賽亞軍,其他賽事多是8強作收,也有16強或是止步首輪,世錦賽也要努力挑戰個人本季首冠。柯登生涯代表作是延期到2201年舉辦的2020東京奧運,當時他在男單扮演大黑馬,一路闖關到4強、銅牌戰,雖然最後無緣站上頒獎台,回國後仍受到英雄式的歡迎。第1局前段雙方還在互相試探,柯登先以3比0開局,不過周天成在8比12落後之後,在技術暫停時物理治療師高敏珊的建議下打出自己的優勢、保持耐心並攻擊對手弱點,一口氣打出連得11分高潮,順利21比16先下一城。第2局一開始也是柯登率先得分,這次周天成很快就將比數超前,並以11比6優勢進入技術暫停,下半局周天成優勢更明顯,這局讓柯登得分個位數,直落二繼續前進。

只有側睡能入眠!物理治療師曝「這部位」發炎了 揭2招快速舒緩
有自稱是肥宅的網友在PTT上發文聲稱自己「仰睡無法入睡」,只有側睡才能睡著,求問「不知道是身體還是心理有啥毛病」,引爆全網共鳴。對此,物理治療師「三個字 SunGuts」近日也在臉書發文指出,若出現這樣的狀況應該是「背部肌肉發炎腫脹了」。(圖/翻攝自Facebook/《三個字SunGuts》)臉書粉專《三個字SunGuts》近日發文指出,「只有側躺睡得著怎麼辦?睡覺平躺時總覺得懸空?是因為你的肌肉太緊繃了!」他補充,一躺下「就像壓到傷口」,是因為多裂肌、胸最長肌、髂肋肌、腰方肌等背部肌肉發炎腫脹,而平躺時若感覺腰部懸空,則是因為肌肉過度緊繃,使腰部肌肉縮短才會感到沒有支撐。(圖/翻攝自Facebook/《三個字SunGuts》)他也建議若發生上述情況,用2個快速舒緩的方法可以試試看,首先平躺時雙手往上舉高,接著雙膝併攏彎曲,膝蓋左右轉動,反覆30至50下即可。而另一個方法則可以「把枕頭墊在膝蓋下」,改善腰部懸空,但千萬不可以墊在腰部下方,以免腰部反折,加劇肌肉發炎情形。(圖/翻攝自Facebook/《三個字SunGuts》)(圖/翻攝自Facebook/《三個字SunGu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