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歲女罹「暴聾」蟬鳴嗡嗡響 中醫治療降低聽損
58歲黃小姐某天突然發現,自己的右耳聽力變得不太清楚,且開始聽到如蟬鳴般的聲音,在診所治療數週後仍沒有改善,就診醫院耳鼻喉科,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隨後便開始接受口服和靜脈注射類固醇治療,以及耳內注射類固醇、高壓氧治療、口服血管擴張劑等藥物,症狀卻不見好轉。黃小姐對於病況感到不安,深怕可能有一天會真的聽不到聲音。隨後更安排了耳蝸電圖、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檢查後發現一切正常,黃小姐便決定要以中醫治療為主,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趙念廷醫師診治後,聽力逐漸進步。趙念廷醫師診斷黃小姐是肝氣不暢造成耳竅不通所致,採中藥處方加味逍遙散加減以疏肝理氣通耳,並輔以針刺聽宮、下關、翳風、風池、合谷、中渚、太衝等穴治療數個月後,不僅耳鳴音量大幅降低,右耳平均聽力也從原本重度聽力損失的78.8分貝,進步了30分貝,變成了中度聽力損失的48.8分貝(正常值為≤25分貝),同時左耳聽力也進步了逾10分貝。黃小姐回想當時耳鼻喉科醫師說:「妳的右耳聽力可以不再惡化就不錯了。」如今,經中醫治療後,不僅右耳聽力得到改善,甚至左耳的聽力也變好,黃小姐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心情頓時輕鬆許多。趙念廷醫師指出,突發性耳聾其正確全名為「不明原因之突發性感音神經型聽損(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SSNHL)」,指於3天內至少連續3 個相鄰測試音頻,有超過30 分貝的感音神經性聽閾值受損,其成因大多不明,並且應該儘早(症狀發生後14天內)診斷與治療,而其預後有1/3患者可痊癒,1/3患者可部分改善,剩下1/3患者則治療無效而發生永久性聽力損失。趙念廷醫師表示,中醫將突發性耳聾歸於「暴聾」,而一般傳統中醫在診治耳鳴、耳聾時常將其區分為實證如外感風熱使耳竅壅閉;七情不暢造成肝鬱化火而上擾耳竅;水濕內聚化為痰熱並蒙蔽耳竅;或是虛證如飲食不節而損傷脾胃,造成宗脈空虛而不能上濟於耳;腎精不足導致耳竅失養等。故臨床上需同時辨病、辨證施治,同時突發性耳聾患者平時應避免過度勞累、放鬆心情,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方式,盡量低鹽飲食並減少油炸辛辣,並且避免暴露於高噪音的環境之中。

肝火旺不等於肝指數升高 中醫師詳解肝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中醫與西醫最大的不同是中醫往往看的是整體,中醫所談的五臟---肝、心、脾、肺、腎,與現代醫學的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五種器官(organ)是不同的。中醫的五臟是「藏象」的概念。中醫師賴睿昕解釋,「藏象」就是將人體的生命現象用「功能系統」來分類,與現代醫學主要用「器官組織」來分類有所不同。熬夜易惹「肝火旺」,注意這些症狀!肝的功能系統主要為疏通、生發、升散等生理功能,而運用現代醫學則是代表,消化系統的蠕動、分泌與吸收、水分的新陳代謝、血液的運行、女性的月事與賀爾蒙分泌穩定、以及情緒的控管等。如果要對應西醫的器官則為大腦的邊緣系統,下視丘與腦下垂體,以及肝膽消化分泌則較為相關,換言之,中醫的肝涉及現代醫學的神經、精神、內分泌、消化、生殖、乃至於免疫等諸多系統的功能,其中又以自律神經與內分泌功能最為主要。中醫常常講肝火旺,並不是指GOT、GPT升高,賴睿昕中醫師表示,所謂的肝火就是體內「促進機體功能活動的能量」用「火」來稱呼。當體內的火若太大,失去控制或造成傷害,就成了病理性的火。例如「肝」臟腑的機能過度亢進,影響正常生理,就稱作「肝火」。通常與壓力或是過度亢奮的情緒有關係。而熬夜也會導致肝火旺,常常會伴隨有頭痛、眼紅眼屎多、口乾口苦、冒痘痘、肩膀僵硬、胸悶、心煩、躁熱、小便黃熱、便秘,月經不調、或睡眠品質不佳等症狀。而熬夜晚睡,生活作息不正常使當肝的機能過亢化作「肝火」,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內分泌失調與新陳代謝不平衡,而俗稱的「爆肝」並不等於「肝臟發炎」,除非本身有肝炎帶原,肝火與肝功能異常也沒有絕對的關係,但是卻是惡化的主要因子之一。若真的需要熬夜,賴睿昕中醫師提醒,應避免吃泡麵等含有防腐劑過多的加工食品,以避免再讓肝臟產生更多的負擔。長期熬夜或是需要值班的民眾,一旦人體能量透支到一定的程度時,就容易造成陰陽失衡、陰虛火旺等口乾舌燥、口臭口苦、眼睛酸澀,紅腫發癢等不適症狀產生,而本身肝臟有問題的患者熬夜會加重肝功能的惡化這是無庸置疑的。蘆薈治肝炎非良方,肝病與肝炎不同病變!當發現自己有肝炎,很多民眾會用蘆薈當偏方來治療。賴睿昕中醫師指出,蘆薈比較常用於外用,內服的話容易傷胃,中醫常常使用煅蘆會來治療病毒性肝炎,也就是把生蘆會用火煅燒成炭,以降低它寒涼之性。而治療肝炎與肝病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在中醫來看,肝的功能是主疏洩、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鬱。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與膽互為表裏。故中醫肝病可表現為血液、筋脈、消化、情志、眼睛等方面的疾病。於中醫的肝系統個性外向、活潑、亢奮,像是「過動兒」,對外在環境及身體情緒變化常反應過度,因此疏通調節的功能一旦出現異常,肝火一路順著肝的經脈延燒,就會有眩暈、頭痛、中風、失眠、耳鳴、口乾、口苦等肝火旺盛、肝陽上亢的現象。不同於現代醫學所指的「肝炎」是傳染性病毒性肝炎的簡稱,主要是由肝炎病毒入侵,使肝細胞的功能發生障礙,或損害肝細胞而出現的肝臟本身的一種病變。所以中醫的肝病不能與現代醫學的肝炎劃等號。中醫的肝病有虛實之分。實證中,臨床表現為頭痛暈眩、耳鳴如潮、面紅目赤、口苦咽乾、脇肋灼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紅苔黃糙、脈弦數等就可以使用蘆薈等清熱瀉火的中藥治療,但是中醫使用不會用生蘆薈,通常會用煅蘆薈來治療急性肝炎,因為煅蘆薈抑制發炎的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要配合其他的中藥調理,治肝病或是肝炎絕對沒有什麼特效藥。護肝守則 生理與心靈修養同等重要在台灣有90%以上的人都已感染過B型肝炎,且有20%的人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雖然其中的一部份人會有肝炎的發作,但大部份的人是所謂的健康帶原者,也就是體內一直存有B型肝炎病毒,但病毒並未對肝臟有危害,可以和平相處到人死亡;只是有一小部份的健康帶原者,會有急性發作或慢性肝硬化的可能,這通常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係。不管是中醫的肝病還是肝發炎,休養是很重要的,賴睿昕中醫師提到,生理與心靈的修養都很重要,對肝最好的飲食方式就是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去「激怒」它。例如油炸、燒烤等,咖啡跟茶也太燥,容易上火。但是也不能過度的食用青草藥或蘆薈,這樣對消化系統來說過於寒涼,使用過多反而會讓肝病症狀更糟。讓扮演人體除濕機的脾胃機能受寒,更不容易去濕解熱。中醫治療肝病效果是肯定,但是中醫治療肝炎與肝纖維化是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患者在治療的同時應注意起居飲食,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過度勞累和熬夜等將對治療起到促進的作用。B肝患者平常也可透過按壓穴位,達到保護肝臟,疏肝理氣與提升正氣之功效:太衝穴:位置:腳背第一、二足趾跖骨連接部位凹陷處。作用:屬肝經的原穴,具有疏肝理氣作用,可緩解急慢性肝炎所造成的不適。曲泉穴:位置:膝關節內側橫紋端上方凹陷處。作用:屬肝經的合穴,具有清肝火、利濕熱的作用,還可協助調節肝臟血流。足三里穴:位置:膝蓋外膝眼處下三寸,脛骨旁開一寸處即是穴。作用:屬胃經的合穴,由於肝炎病人經常會覺得腹脹噁心,可藉由足三里穴改善脾胃機能,並進一步提升後天之本,增強免疫力。清肝茶飲別亂喝 良好作息飲食更重要B肝患者病況穩定時期平常若想喝些茶飲調養,要小心切勿自行服用坊間清肝火、解肝毒的藥物,因為長期喝太多清熱解毒的中藥茶,反而容易傷害正氣、損及脾胃。可以選擇喝性質較為平和的保肝健脾茶,藉由扶正去改善肝功能。保肝健脾茶材料:黨參6g、白朮6g、茯苓6g、枸杞子9g、五味子6g、紅棗5顆作法:將上述藥材清洗過後稍作浸泡軟化,放入1000c.c.的清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15-20分鐘,將藥渣濾出取汁放溫後飲用。作用:黨參搭配白朮與茯苓可健脾補氣,提升免疫力,枸杞子能夠滋補肝腎,搭配五味子可促進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紅棗補中益氣以外,其內含有三萜類化合物的成分,可以協助抑制肝炎病毒的活性。

耳鳴嗡嗡聲難以入眠! 中醫調理加上穴位針灸治療可助好眠
54歲林先生平時容易緊張、個性較為急躁,前陣子因為工作壓力較大,左耳便開始出現細微的耳鳴聲,一開始還算小聲便不以為意,沒想到經過一個月後,症狀不僅沒有減緩反倒愈來愈大聲,甚至吵到晚上睡不著。心急如焚的他,前往耳鼻喉科檢查,檢查發現耳朵沒有明顯異常,推測是退化或是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服了西藥但症狀卻仍不見改善,林先生更急了,心情也更焦慮不安,開始四處求醫,但耳鳴聲依然存在,甚至得到可能要一輩子跟耳鳴聲共存,令人心碎的答案。耳鳴是肝鬱化火 內服中藥治療林先生抱著姑且一試尋求中醫的協助,經台南市立醫院趙念廷醫師診治,認為耳鳴是情志不舒造成肝鬱化火所引起。林先生第一次針灸搭配內服中藥後,就覺得整個人輕鬆許多也比較好睡,讓他有信心更認真回診。持續治療數個月後,雖然耳鳴聲尚未完全消失,但已能控制在白天時幾乎聽不到聲音,日常生活也漸漸回歸正軌,心情跟剛發病時比起來放鬆了許多,晚上睡覺時也不會受到耳鳴干擾,沒有失眠問題。耳鳴是情緒壓力 穴位針灸也有用趙念廷中醫師指出,耳鳴會與情緒、壓力等有關,中醫認為肝脈絡於耳,肝氣鬱滯會影響耳朵的生理功能,造成如耳鳴等症狀。常用處方如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等可疏肝理氣,進而起到治療的功效;此外,針刺穴道如經外奇穴的安眠一、安眠二等,可達鎮靜安神之效,不僅改善失眠的問題,睡得好耳鳴聲也有機會變小聲。日常這樣做 避免情緒、睡眠、耳鳴三者交互影響趙念廷醫師也提醒,睡覺時也可利用些許的環境音,如舒適的輕音樂來遮蔽耳鳴音,就寢前也盡量不要看電視、滑手機以減少對大腦的過度刺激,此外,情緒與睡眠問題與耳鳴之間往往互相影響,有些病人的耳鳴會影響睡眠品質,而失眠又造成隔日耳鳴聲加大,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通盤的考量,才能事半功倍。

產後憂鬱無解? 中醫一一破解根本問題不再鬱悶
生育後,媽媽們面臨許多新挑戰,然而她們往往將焦點放在照顧新生兒上,卻容易忽略自己身心是否已完全恢復。實際上,大約有七至八成的產後婦女會陷入情緒低潮,其時間長短因人而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產後體內荷爾蒙的劇烈變化、擔心身形變差是否能回復、生產時的傷口或哺乳引起的乳房疼痛、睡眠不足、擔心母乳分泌量不足、憂心脫髮量過多、害怕無法好好照顧寶寶、與配偶或長輩教養觀念不同等。中醫師賴睿昕指出,如果不認真面對這些問題,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產後憂鬱症,其症狀包括對以前感到有趣的事情失去興趣、食慾不振、容易疲倦、焦慮、煩躁等。甚至嚴重到可能會危及自己和寶寶的生命,造成悲劇。中醫治療身心兼顧 協助產後復原中醫可以從旁協助產婦渡過這段身心煎熬的時期,解決造成憂鬱的根本問題。中醫理論認為,產後憂鬱歸屬「鬱症」的範疇,由於分娩過程容易耗傷氣血與津液,心神失養,若原屬肝鬱體質的婦女更容易加重本身的肝鬱氣滯,導致憂鬱發作。因此,治療上主要以寧心安神以及疏肝理氣的藥物為主。賴睿昕中醫師進一步補充,產程時氣血津液的耗傷會讓體內所有臟腑的運行受到影響,造成身體出現各種症狀,同時讓心理更加容易感到鬱悶,所以絕對需要好好調理,像是脾虛則容易產後水腫或肥胖,則需透過健脾利濕的中藥去處理;心脾血虛則容易母乳分泌不足,可利用補益心脾去增加氣血的生成;若母乳量足夠卻塞住難以排出則可能是由於肝經鬱結,需使用疏肝理氣藥物方能暢通;倘使腎水虧虛則容易導致掉髮量過多,可滋補腎陰幫助頭髮重新生長。此外,針灸、耳穴貼或艾灸也是一些幫助應對產後憂鬱的有效方式。舒心安神茶飲搭配減壓穴位 找回好心情許多產後婦女會喝杜仲茶,然而杜仲茶對於補益肝腎,利水消腫雖有效果,但對於產後情緒低落並無太直接的幫助,賴睿昕中醫師建議可另外服用舒心安神茶,才會對於平穩情緒更有效果。舒心安神茶成份:浮小麥、甘草、大棗、茯神、合歡皮、玫瑰花功效:浮小麥和甘草可補益心脾之氣,配合大棗可養心血,茯神可寧心安神,合歡皮與玫瑰花可疏肝解鬱。除了茶飲以外,也可以搭配精油去做穴位的按摩,依個人喜好去選擇精油,像是薰衣草、茉莉、佛手柑等香氣都有助於減壓放鬆,提升愉悅心情,改善睡眠品質。當感到緊張焦慮的時候,可將精油擦拭在三大紓壓穴位,迅速緩解緊繃情緒。1. 神門穴找法:手心朝上自小拇指往下尋至腕橫紋,尺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處即是穴2. 印堂穴找法:兩眉頭連線中點即是穴。3. 內關穴找法:手腕內側,腕橫紋上兩寸(三指幅),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兩筋之間。另外,賴睿昕中醫師建議媽媽們盡量要撥出時間做運動或是伸展放鬆,藉以鬆開因照顧孩子而緊繃的筋骨,也有助於氣血循環流暢,若沒有空運動也盡可能在天氣好的時候出去曬曬太陽,有助於血清素的分泌,改善憂鬱情緒,另外,也能多加攝取富含色胺酸食物,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像是五穀雜糧、乳製品、豆製品或是小魚乾,都是不錯的選擇。

耳鳴吵到失眠又焦慮 中醫治療「疏肝理氣」改善症狀
54歲林先生平時容易緊張、個性較為急躁,前陣子因為工作壓力較大,左耳便開始出現細微的耳鳴聲,一開始還算小聲便不以為意,沒想到經過一個月後,症狀不僅沒有減緩反倒愈來愈大聲,甚至吵到晚上睡不著。心急如焚的他,前往耳鼻喉科檢查,檢查發現耳朵沒有明顯異常,推測是退化或是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服了西藥但症狀卻仍不見改善,林先生更急了,心情也更焦慮不安,開始四處求醫,但耳鳴聲依然存在,甚至得到可能要一輩子跟耳鳴聲共存,令人心碎的答案。 林先生抱著姑且一試尋求中醫的協助,經台南市立醫院趙念廷醫師診治,認為耳鳴是情志不舒造成肝鬱化火所引起。林先生第一次針灸搭配內服中藥後,就覺得整個人輕鬆許多也比較好睡,讓他有信心更認真回診。持續治療數個月後,雖然耳鳴聲尚未完全消失,但已能控制在白天時幾乎聽不到聲音,日常生活也漸漸回歸正軌,心情跟剛發病時比起來放鬆了許多,晚上睡覺時也不會受到耳鳴干擾,沒有失眠問題。 趙念廷中醫師指出,耳鳴會與情緒、壓力等有關,中醫認為肝脈絡於耳,肝氣鬱滯會影響耳朵的生理功能,造成如耳鳴等症狀。常用處方如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等可疏肝理氣,進而起到治療的功效;此外,針刺穴道如經外奇穴的安眠一、安眠二等,可達鎮靜安神之效,不僅改善失眠的問題,睡得好耳鳴聲也有機會變小聲。趙念廷醫師也提醒,睡覺時也可利用些許的環境音,如舒適的輕音樂來遮蔽耳鳴音,就寢前也盡量不要看電視、滑手機以減少對大腦的過度刺激,此外,情緒與睡眠問題與耳鳴之間往往互相影響,有些病人的耳鳴會影響睡眠品質,而失眠又造成隔日耳鳴聲加大,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通盤的考量,才能事半功倍。

女子長期偏頭痛到吐 靠「中藥+針灸」揮別止痛藥
42歲王小姐,個性易緊張焦慮,時常於下午發生雙邊顳側頭痛,尤其在精神狀況不佳或是情緒起伏較大時更容易發生,嚴重時甚至伴隨噁心嘔吐,服用普拿疼可緩解但效果有限。近日因頭痛頻繁發作,至台南市立醫院求診中醫,希望能改善並減少服用西藥。因工作壓力大 影響睡眠品質中醫部鍾奕璇醫師診斷王小姐為偏頭痛,並給予中藥及針灸治療,經過針藥雙管齊下的治療後,王小姐的頭痛頻率與程度大幅降低,也不需要服用西藥緩解疼痛。鍾奕璇醫師指出,王小姐平時工作壓力大,並自述情緒緊張時易食慾不佳及腹瀉,為肝鬱脾虛之證,治療上給予疏肝理氣健脾的柴胡疏肝散加茯苓、白朮、黃耆等中藥依體質加減,並針灸百會、四神聰、神庭、風池、完骨、翳風、率谷等穴道。持續治療兩週後,除了頭痛頻率及程度明顯降低,同時也改善了睡眠品質、食慾不佳及緊張時腹瀉等症狀。確切機轉無定論 遺傳也可能導致鍾奕璇醫師表示,偏頭痛已是正式的病名,並非一種症狀,有其完整的臨床診斷標準,因此,並非所有單側頭痛都是偏頭痛,偏頭痛也不完全只會痛在單側。雖然偏頭痛的確切機轉目前尚未定論,但可能因氣候變化、飲食、壓力、賀爾蒙等誘發因子而反覆發作,甚至也有遺傳的因素。偏頭痛發作 對症下藥是關鍵若為慢性偏頭痛患者(病程超過三個月以上,每月至少發生15天頭痛,且其中有8天以上屬於偏頭痛),建議設法找出可能誘發自身偏頭痛的食物(如:巧克力、柑橘類、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品等),並養成良好作息、保持愉悅的心情、調適壓力。若有長期頭痛症狀,建議先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排除重大病因,並及早治療,擺脫惱人的頭痛。

22歲男確診月餘「病毒量不減反增」? 醫:作息不正常導致
去年11月一名22歲已打完兩劑疫苗的柬埔寨男大生來台求學,卻在解隔離前一天確診,被收治於台南市立醫院負壓隔離病房。該名男性並無任何明顯症狀,但仍需在負壓隔離病房裡等待病毒量下降。在隔離了1個月之後,病毒量反而持續增加,於是會診中醫部郭鈺君醫師視訊問診。郭鈺君醫師研判患者因長期隔離在負壓病房,加上語言不通,日夜顛倒,三餐也沒有按時吃等因素,導致免疫力下降,使得病毒量不減反增。於是給予一些乾薑、厚朴、甘草等增強腸胃正氣;魚腥草、荊芥、黃芩、薄荷、防風等疏導邪氣;酸棗仁湯安神除煩,以及四逆散、香附等幫助疏肝理氣。患者服用後,身體開始出現紅疹但不會搔癢。郭鈺君醫師表示,新冠肺炎從中醫的角度是屬外邪入侵、疫毒犯肺,而肺與皮膚相表裡,經過藥物協助得以將病毒從皮膚排出。患者體型偏乾瘦,常常熬夜打電動,舌頭偏紅且舌面乾,判斷屬於陰虛體質,因此,除依上述藥方為基礎外也依體質,加上沙參、生地、黨參…等滋陰補氣的藥物。服藥後約3~4天紅疹消退,病毒量也持續下降,約1週後達到解隔離的狀態,順利出院。中醫原本就有對抗大型流行病的經驗,古時稱之為「瘟疫」,是根據病原體進入人體後,邪氣與正氣鬥爭所表現的證候來擬定處方,而每個人正氣的狀態不太一樣,也無法單純以年齡判斷,例如年輕患者雖然沒有慢性疾病,看似抵抗力強,卻因長期食用冰涼的食物或者生活作息不正常造成體內氣機不通暢。若僅是服用一般的抗病毒藥方,不一定能夠到達邪氣所在之處,仍是需要辨證論治,依體質與個人狀況開立適合的藥方才能達到效果。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嚴峻,輕症者多採居家隔離,但確診以及隔離的壓力,很容易使患者免疫力下降,不利病毒量的下降,郭鈺君醫師表示,中醫的特長在於幫助免疫力正確作用,目前有「中醫視訊診察」,透過問診與望診,依每位患者不同的症狀、體質,辨證論治開立專屬處方,以「透邪外出,截斷病勢」的基礎,輔以平衡陰陽的藥物,幫助體內正氣發揮,加速病邪的排出與症狀的緩解。

清明養生1/百病齊發!中醫門診量暴增5成 4原則顧好「一整年健康」
清明節即將到來,春寒料峭、天氣多變,這樣的轉變也反應在身體健康上,鄒瑋倫中醫師表示,近來求診患者就暴增5成以上,而且是「舊疾復發、百病齊發」!如果不加以調養,恐怕影響一整年健康。「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主要是因為風是流動的,非常容易一日數變,而春天尤其多風,所以特別容易生病。」鄒瑋倫說,尤其到了清明時節,氣溫、氣壓、濕度的變化都相當大,臨床上許多患者都因此舊疾復發,例如多年以前罹患的五十肩,如今又開始感到不適。不只如此,各式各樣的疾病也都同時爆發!「包括心血管、氣喘、鼻過敏、皮膚過敏、汗皰疹、胃潰瘍等,就連我自己偏頭痛的老毛病也發作了!」鄒瑋倫說,大多數疾病都和溫差過大有關,其中比較特別的是胃潰瘍。春天由於氣溫忽冷忽熱,容易讓人體的內分泌系統紊亂,所以很容易導致胃食道逆流、脹氣等,「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胃不和則臥不安』意指胃不舒服就會影響夜間的睡眠,但睡不好又會讓胃食道逆流更嚴重,因此造成惡性循環。」鄒瑋倫說。鄒瑋倫中醫師表示,近來氣溫、氣流、濕度都改變很大,因此容易引發各種疾病,可說是「百病齊發」。(圖/CTWANT資料室)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蘊含「天清地明」之意,除了具有緬懷先人、掃墓祭祖的含義,也是一年之中養生保健的重要時期。鄒瑋倫建議掌握以下4原則調養身體健康。1.注意保暖「春天後母面」指的是春天氣候多變化且不穩定,人體內的氣血運行也隨之起伏,尤其清明時節多雨潮濕,有時氣溫會突然驟降,外出掃墓踏青時最好隨時準備一件輕薄外套、圍巾、口罩等,及時增減衣物,以免風寒入侵,否則容易感冒,甚至引發心血管疾病。2.溫陽養肝清明時,人體陽氣逐漸上升,新陳代謝也變得旺盛,根據中醫理論,春應「肝而養生」,飲食要滋陰養肝為主,烹調食物以清淡為宜,補益脾胃之氣。俗話說「春芽夏瓜」,所以豆芽菜是不錯的選擇,也可多吃菠菜、芥藍、蘆筍,少吃寒涼食物避免傷陽氣。3.多吃豆類食物春天是許多豆類食物的盛產季節,可多吃「蛋白質豆」如黑豆、黃豆;或是「蔬菜豆」如四季豆、荷蘭豆,不僅能補充蛋白質、纖維質,也含有豐富維生素C,具有護膚效果,可以降低皮膚過敏的機率。4.喝花茶調理俗話說「春飲花茶、夏飲綠茶」,清明前後可喝花茶調養身體,茉莉花、薄荷、薰衣草茶有助於心情放鬆;玫瑰花茶能疏肝理氣;菊花茶可清風熱、降血壓,也能緩解頭痛、眼睛不適。俗話說「春芽夏瓜」,豆芽菜含有維生素C、纖維,很適合清明時節食用。(圖/123RF)

清明養生2/爆紅「長高藥帖」連藝人都跟風 專家:「3件事也要做」才有效
古書《黃帝內經》裡寫道「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以此形容春天是個生命萌發的季節,因此春天一向被視為長高的關鍵季節,尤其清明節前後是中醫認為的轉骨好時機,所以許多父母都在這個時間點到處求「長高藥帖」。藝人郁方就在臉書粉絲頁分享「我們也走上這路子了⋯⋯14歲開始,連續三年,每次只有清明節這一個月,3/20~4/20,每次吃三帖,早晚喝兩碗。」原來郁方也在清明節幫小孩熬煮知名的轉骨藥方。這帖在媽媽界爆紅的長高藥帖,就連鄒瑋倫中醫師也聽說過,她說:「這帖真的蠻厲害的!不過還是要多補充蛋白質、睡眠充足、勤運動,要做這3件事才能有助於長高。」許多讓孩子吃過這帖轉骨方的媽媽,也認為效果因人而異,千萬不要認為吃了藥帖就不必做其他努力,有人就因此沒有效果。鄒瑋倫提醒,並非越貴、使用越多動物性荷爾蒙藥材就一定好,「傳統轉骨方包括白龍船、骨碎補、續斷、杜仲、川七等25種中藥材,應該以此做為基本,再依據孩子的狀況量身打造藥方。」藝人郁方日前也在臉書粉絲頁透露幫孩子嘗試「轉骨藥方」,許多網友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心得,直言還是要多運動、睡眠充足才有效。(圖/林士傑攝)例如孩子若鼻子過敏,就要先刺激心肺;容易頭暈、焦慮就建議先疏肝理氣;已經有生理期就要搭配調經等等,如此才能讓轉骨效果更好。睡眠也相當重要,鄒瑋倫建議小六之前最好晚上10點前就寢,「晚上生長激素分泌較多,也要維持固定運動習慣,飲食上也盡量不要吃油炸類食物。」謝彌堅中醫師說,充足的睡眠有助於發育,因為睡眠時生長激素是清醒時的7.5倍,且晚上10點到淩晨2點分泌最旺盛。另外,甜食、飲料屬於高升醣食物,容易抑制生長激素分泌,所以應該盡量少吃;而油炸、高熱量食物含有過多脂肪,容易導致性早熟,也不利於長高。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李翊誠表示,許多人認為長高就是一直跳繩、跳彈跳床就好,其實不如走出戶外曬太陽,還可以促進維生素D生成,增加鈣質吸收率,再進行打籃球、拉單槓等多元化的運動,都能具有刺激骨頭生長的效果。如果真的沒時間到戶外運動,室內跳繩也不是越多下越有效果,應該更努力地跳每一下,讓骨頭充分受到刺激,長高效果才會更好。

清明養生3/梅雨季將到「除濕氣2禁忌」 按2穴位對抗疾病
依照中醫理論,春屬木,而五臟之中肝也屬木;如果違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到夏天時就容易因寒氣而產生病變。因此,春季最重要的養生之道在於養肝、健脾。所謂養肝,主要和情緒的調節、飲食消化吸收及氣血、津液在體內的運行有關聯,故保持心情平穩、勿大喜大悲、清淡飲食,避免過鹹、過辣等重口味或是生冷之物,就是最簡單又最實際的養肝方式。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藥劑科藥師陳龍文表示,可利用食補達到養肝功效,例如黑木耳能活血化瘀、白木耳潤肺、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把這些食材洗淨,放入鍋煮成粥,再加適量冰糖或少許枸杞調味,就能滋陰養肝、保養脾胃。清明後氣溫會逐漸變熱,陽氣也會慢慢增加,此時要少吃易讓身體發炎的食物,例如油炸、油膩的食物,此外,由於梅雨季節緊接而來,也要注重祛濕解熱。想要除去身體的濕氣,飲食上要少喝冰飲、含糖飲料,若要加強排濕效果,也可飲用袪濕的中藥茶飲,像是山楂、洛神、陳皮等。除了飲食要注意之外,因清明時肝氣旺盛,做太多過度激烈的運動會讓肝氣不順,建議多做緩和運動如慢跑、游泳、瑜珈等。運動有益健康,但由於清明時肝氣旺盛,過度激烈的運動卻反而適得其反,建議多做溫和的運動如瑜伽。(圖/123RF)想要加強養生效果,平時也可按壓穴位。鄒瑋倫說,春天容易肝脾不和,所以會出現血壓升高、腸胃不適等症狀,「太衝穴是肝經要穴,位在腳背上大拇趾跟第二趾之間的足背深陷處,刺激太衝穴可以降血壓;若長期按摩刺激它,可平穩情緒、疏肝理氣。」另一個推薦的穴位是足三里穴,鄒瑋倫說,中醫有句話「按摩足三里,勝過老母雞」,所以足三里穴道比老母雞湯更能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不只能預防感冒,也可改善胃痛、脹氣等症狀。

春天養生首重「放鬆心情」 2道食補保養陽氣
古時人們從測量太陽推定出24個節氣,一年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基,在春夏養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秋冬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人順從了生長的基本規律就跟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生命過程中發展。春天的三個月份裡從陽曆2月到4月共有六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及穀雨;節氣名稱反映季節和氣候變化。在古書《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裡寫道「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就是在形容春天是個生命萌發的季節,萬物也顯得欣欣向榮。古書中更提及「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所以順應春季的時令,保養身體生發之氣的方法,除了保持心情愉快之外,還需要注意春屬木,而五臟之中肝也屬木;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不足,到夏天時就容易因寒氣而產生病變。春天該如何吃才能養肝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藥劑科藥師陳龍文提供食材藥膳方:一、紅棗雙耳粥◎食材:黑木耳30克、白木耳30克、紅棗5顆、米適量。◎做法:把食材洗淨,放入鍋煮成粥,再加適量冰糖或少許枸杞調味。◎功效:滋陰養肝、保養脾胃。◎黑木耳能活血化瘀,白木耳潤肺,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二、玫瑰養生枸杞茶◎食材:玫瑰花蕾10克、枸杞20克、紅棗8顆。◎做法:把枸杞、紅棗洗淨和玫瑰花蕾一起放入瓶子中,加入適量熱開水沖泡20分鐘即可服用。◎功效:美容養顏、補中益氣、養肝明目。◎玫瑰花涼血養顏助消化,紅棗補氣養血,枸杞補腎益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自有即飲包藥方『甘玉茶』,是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逍遙散』加減而成,組成有白芍、當歸、白朮、熟地、甘草、麥冬、柴胡、遠志等藥材;具有疏肝理氣、順暢情緒的作用,提供給中醫師診斷開方使用。陳龍文說,春天除了平時放寬心情勿發怒影響肝氣之外,還可以多食用青綠色食物,少吃酸性食物及油炸物,多做伸展運動開闊心胸,食材藥膳方需適量不宜天天服用,如有相關病情症狀還是必須需要經過醫師判斷病情之後對症下藥診治為佳。

轉骨迷思2/清明前後是轉骨好時機 進補錯誤反而搞砸一切
古人觀察自然界的變化,歸納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因此春天一向被視為長高的關鍵季節,若是家有正值成長階段的孩童,父母更格外關心各種中西「轉骨」秘方,專家提醒,當心陷入迷思,否則可能花了許多冤枉錢,但孩子卻無法跟大樹一樣高!「中醫傳統轉骨是看節氣,例如清明節前後就是轉骨的時機,所以最近特別多家長來詢問長高的問題。」鄒瑋倫中醫師說,但現在更多是依照孩子的個人狀況來轉骨,節氣反而是其次了。中醫師鄒瑋倫認為,轉骨應視個人體質、狀況而調整,並非使用愈昂貴的中藥材就一定最好。(圖/馬景平攝)鄒瑋倫說,針對這些較為瘦小的孩子,中醫轉骨的方式是先「開脾胃」,增加食慾吸收更多營養,但千萬不要過早使用含有動物荷爾蒙的轉骨方,否則可能一下子突然長高很多,但卻提早進入青春期,後續乏力反而變得更矮。鄒瑋倫說,當孩子出現第二性徵之後,中醫轉骨的方式就會變為補氣血、肝腎,再搭配一些含動物性荷爾蒙的藥材如鹿茸,藉此幫助孩子長高。但由於現在孩子飲食較為營養,許多女童胸部顯得較為豐滿,就會被誤以為發育。「其實要觀察的是女童乳頭底部是否變硬?乳頭是否變凸?」若確定發育,就可以開始進行補氣血的轉骨。當孩子出現第二性徵如胸部發育時,可視狀況加入含動物性荷爾蒙的轉骨方如鹿茸,以加快孩子長高的速度。(圖/翻攝自網路)坊間不少轉骨方相當昂貴,鄒瑋倫提醒,並非越貴、使用越多動物性荷爾蒙藥材就一定好,「傳統轉骨方包括白龍船、骨碎補、續斷、杜仲、川七等25種中藥材,應該以此做為基本,再依據孩子的狀況量身打造藥方。」舉例來說,如果孩子鼻子過敏,就要先刺激心肺;容易頭暈、焦慮就建議先疏肝理氣;已經有生理期較要搭配調經等等,如此才能讓轉骨效果更好。每個孩子適合的轉骨方皆不同,例如若有鼻過敏問題,應該搭配調整心肺的藥材,才能讓轉骨效果更好。(圖/123RF)

趕走冬季臭3/噴香水變「老粉味」更恐怖 天然食物從根本殺菌
想要預防老人臭,趙昭明建議先從飲食著手,少吃動物性脂肪如豬油、奶油等,也要避免炸雞、麻辣鍋等重口味食物,多吃抗氧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維生素C和E、薑、堅果、大豆等,可以降低皮脂腺細胞的氧化、減少分泌油脂。「也要多喝水!」趙昭明提醒,冬天較少流汗,許多人因此也疏於補充水分,這會讓血液變得更加濃稠,進而導致「2-壬烯醛」濃度更高,所以建議每天喝大約2000c.c.的水,而且要分散時間攝取,才能讓細胞真正吸收水分。清潔也相當重要,「不管天氣再冷都要每天洗澡,但也不能過度清潔,例如使用洗淨力太強的肥皂,否則過度破壞皮脂層,反而會讓皮膚分泌更多油脂。」趙昭明建議擠一點沐浴乳或溫和效果的肥皂,加一點水搓揉起泡再清洗,這樣才能溫和地將皮脂帶走,洗完後再塗抹天然成分的乳液保濕,並且適時地去除身體角質。冬天較不易流汗,但還是要記得補充水分,否則血液過於濃稠也會增加得到老人臭的機率。(圖/報系資料庫)「由內而外才能徹底改變味道!」鄒瑋倫說,許多人會噴香水來遮掩味道,但卻可能造成更恐怖的「老粉味」,不如從生理機能改善做起,改變氣味的化學結構,才能真正去除老人臭。鄒瑋倫建議,調理腸胃可以先從少吃刺激物做起,例如油炸、甜食都要盡量避免;平時也可以自製「花椒紅茶」顧胃氣,只要取3粒花椒,再搭配紅茶包沖泡即可,既能溫胃、同時也能消臭。中醫師鄒瑋倫建議,若想調理腸胃功能,可飲用「花椒紅茶」,藉此達到溫胃、消臭的功效。(圖/報系資料庫)其他「消臭食物」還有花生、香菜、薄荷,「花生含有140多種天然芳香物質,而且含有β谷固醇,可以有效抑制口腔細菌生長,對付口臭最有效;還有香菜、薄荷都含有揮發性物質,都能夠幫助消除臭味。」運動不但能促使大腦分泌「快樂激素」多巴胺,也能稀釋「2-壬烯醛」的濃度,好處多多。(圖/瑞銀提供)至於許多女性最在意的鼠蹊部異味,鄒瑋倫建議平時多喝玫瑰、桂花茶飲,除了能降火氣之外,也能疏肝理氣、安撫情緒,同時也要多到戶外運動,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讓心情更愉悅,除了能改善情緒壓力,也能幫助睡眠,好讓體內的荷爾蒙分泌更加穩定,逐步解決臭味問題。中醫師鄒瑋倫表示,薄荷、花生、香菜都是天然消臭食物,能抑制口腔細菌孳生,減少口臭機率,平時應適量食用。(圖/馬景平攝、123RF、報系資料庫)

更年期症狀身心俱疲 中藥穩定情緒幫助睡眠
50歲L小姐,近兩年生理期變得相當不規律,最近一年,月經經期時間更是滴滴答答拖不停,晚上睡眠容易燥熱,偶爾盜汗,皮膚比以前乾燥,眼睛容易乾澀,加上平時除了要看顧自己的家庭,住在離島的母親身體不好也需要她來照顧,蠟燭兩頭燒,身心俱疲,情緒更容易起伏、鬱悶,懷疑自己要邁入更年期感到焦慮,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沈俐伶。經過2個月調理,目前雖然進入更年期,但不適症狀逐漸趨緩。沈俐伶指出,更年期指的是從育齡期轉換到停經所經歷的過渡時間,台灣女性更年期通常發生在45-54歲之間,更年期初期症狀主要為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包含潮熱盜汗、睡眠差、情緒不穩定、月經不規律,經期或長或短。當更接近停經的時間,生殖泌尿系統的症狀可能也會出現,例如陰道乾澀、頻尿或漏尿,甚至部分的人會有子宮脫垂的症狀。停經過後一般是60歲以後,因為女性荷爾蒙相對低下,所以心血管的保護功能降低,還有骨質疏鬆也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沈俐伶指出,中醫認為最常見的體質是肝腎陰虛夾熱,因此最常使用疏肝解鬱,滋陰益腎的方子來作調理。L病患在症狀比較明顯時選用疏肝解鬱的逍遙湯劑穩定情緒,幫助睡眠;症狀較緩解後繼續服用加味逍遙散清熱疏肝,維持穩定狀態。逍遙湯組成包含柴胡、芍藥、薄荷等疏肝理氣的藥物,並加上山梔子、牡丹皮等清熱的藥材,有雙重的作用。另外搭配阿膠、黃連、黃芩、黃柏,滋潤跟清熱的藥物,加強睡眠減少潮熱。沈俐伶提醒,更年期月經量的減少不完全是血虛的問題,臨床上遇到不少患者以為自己是血虛喝了不少四物或八珍湯,反而讓體質更燥熱,不僅月經量沒有變多,反而點點滴滴拖了許多天不停止。沈俐伶建議,在更年期或即將進入更年期的患者,更重要的是穩定的作息以及固定的運動,可以維持身體氣血的循環,鬱熱或是濕熱比較不會累積在體內。在晚餐後到睡前這段時間,可以準備幾片薄荷葉或是幾朵乾燥的玫瑰花泡在溫熱水中飲用,有疏肝理氣,安定情緒的作用,幫助睡眠。更年期是每位女性必經的過程,如何讓更年期伴隨的症狀減緩,安穩度過這個時期,是主要的治療目標。

「吃過飯也忘記」每12人就有1人失智 頭皮針灸證實可延緩退化
王伯伯近來常常反覆問相同問題,常常找不到東西,有時候連家人的名字都想不起來,甚至會忘記回家的路,家人懷疑王伯伯得了失智症。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吳宜蓁醫師表示,失智症患者短期記憶的喪失會特別明顯,遺忘的事經過提醒也完全想不起來,甚至連自己吃過飯也會忘記,因此可能會連續吃好幾次。除此之外,更可能會出現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等各方面的認知功能的退化,甚至會出現幻覺和個性改變等。根據內政部107年的統計資料,台灣65歲以上老人患有失智症的共有26萬9725人,占全人口的7.86%,也就是65歲以上老人每12人即有1位有失智症,且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且失智症的人口也持續攀升中。太衝穴可安定焦躁的情緒,解除壓力。(圖/台南市立醫院提供)吳宜蓁醫師表示,頭皮針灸被證實可提升腦部血液灌流,促進細胞活性及維持認知功能並延緩退化,甚至可改善失智症患者的精神症狀,減少憂鬱焦慮,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治療失智症常用的穴道「百會穴」,是全身氣血交匯之處,具有提升陽氣的作用。「四神聰穴」可提神醒腦,改善記憶力下降。「神門穴」具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可改善焦慮和憂鬱。「太衝穴」可安定焦躁的情緒,疏肝理氣、解除壓力。吳宜蓁醫師建議,除了針灸以外,平常也可按摩這些穴道,有預防大腦功能衰退和穩定情緒的作用,按摩時一次按壓15~20秒,再休息5秒,可反覆按摩10~15分鐘,按摩時須注意不要過度用力而造成組織傷害,不是越痛效果越好,必要時可搭配凡士林或乳液輔助。吳宜蓁表示,失智症目前無法治癒,治療目標在於「減緩退化」,中醫可以藉由內服藥與針灸,協助患者改善睡眠、穩定情緒、延緩認知功能惡化,幫患者爭取延長停留在輕度失智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