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時莫名盜汗,當心可能是身體出問題。知名護理師陳麗華最近在節目分享一名盜汗病患的案例,表示這名長期盜汗患者「每2、3天就要換床單」,還曾洗澡到一半昏倒,最後檢查出是糖尿病因低血糖造成的。陳麗華在節目《健康2.0》表示,這名不滿40歲患者疑似從小就有盜汗症狀,但小時候以為是尿床,長大後也因為習慣了而不以為意。某天患者與同事出差過夜,對方看到他濕透的床單驚呼:「你是尿床嗎?」病人解釋情況後照習慣去晨洗,卻洗很久都沒出來。(圖/翻攝自節目《健康2.0》YouTube)發現不對的同事一進浴室,就看到患者昏迷倒地,病人送醫檢查後才發現,自己的盜汗情況已經是慢性,是糖尿病因低血糖造成的。陳麗華也分享另個莫名出汗病例,表示這名吃飯就會汗如雨下的患者,聽她建議去新陳代謝科檢查,結果診斷出甲狀腺問題。醫師江坤俊則補充,糖尿病患者「汗有時候會亂流」是低血糖或神經病變造成的,他指出糖尿病會造成神經病變,不只感覺神經受影響,控制流汗的自主交感神經也可能有問題,才會造成流汗不受控。
大陸一名65歲的楊姓男子10多年前喪妻,從此就一直孤身一人,雖然有2個女兒,但她們都已出嫁,平時在外地工作,父女鮮少見面,而他也過得非常節儉,每天幾乎只吃2個饅頭。沒想到,楊男近日被檢查出罹患肝癌,不久後便撒手人寰,讓親朋好友相當錯愕,後來才發現病因竟和他的飲食習慣有關。綜合陸媒報導,楊男身體硬朗,閒著沒事時除了到鄰居家串門子,偶爾還會去打個麻將,不料最近精神越來越差,一直待到家中,後來常喊肚子疼,天天沒胃口,氣色大不如前。女兒接獲鄰居通知,趕緊帶著父親去看醫生,經過詳細檢查,發現肝臟有腫瘤,而且有癌細胞在蔓延,已經到了晚期。報導指出,楊男是個很節儉的人,平時最喜歡吃饅頭,經常會趁著超市大減價囤貨,然而饅頭放久了難免發霉,但他以前家境貧寒,認為只要把發霉處剝掉,就可以繼續食用,並沒有太在意。醫生表示,饅頭發霉後會產生黃麴毒素,並不是只存在於黴菌中,而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醫師提醒,很多人和楊男一樣,即便饅頭發霉仍繼續吃,但黃麴毒素具有致畸、致突變等作用,且其內部結構相對穩定,只有在攝氏280度以上的高度下,才能被徹底摧毀;如果吃了發霉的饅頭,黃麴毒素就會進入人體,通過肝臟進行代謝,會對肝臟造成損傷,導致肝內的細胞發生死亡和病變,從而導致肝癌的發生。
根據永越健康管理中心2020年健檢分析報告,脂肪肝首次登上健檢紅字冠軍,取代過去長年居冠的維生素D不足,報告顯示,77.8%健檢民眾都有脂肪肝的問題,其中高達81.9%的男性都有脂肪肝問題。若進一步分析高膽固醇比例,發現2018年僅45%,但到了2021年已攀升至59.1%,上升幅度驚人。根據衛福部2020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有12,035人,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肝癌為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肝癌的致病因子除了B、C型肝炎之外,另有2成是由脂肪肝所引起,且罹患人數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尤其脂肪性肝炎目前仍然無藥可醫,一旦病況嚴重就只能仰賴換肝。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由於脂肪肝沒有症狀,難以察覺對身體的影響,伴隨著肝癌致病機轉,即從脂肪肝轉變成肝炎,再形成肝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肥胖是所有疾病的源頭!」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說,除了脂肪肝之外,心血管疾病過去多半好發45歲以上的男性,但現在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推測原因就是肥胖。「只要你的體重超標,血壓、血脂、糖尿病都會陸續發生,心血管疾病就會跟著一起來!」根據國健署資料,40歲以上民眾高達3成7有代謝症候群;而十大死因中,代謝症候群衍生之三高疾病加總為31.9%,超越癌症28.0%。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惠恒表示,代謝症候群是三高慢性病源頭,由腹部的內臟脂肪造成身體慢性發炎、三高異常,只要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就屬於代謝症候群。其中,衡量內臟脂肪的腰圍是最重要關鍵。無論脂肪肝多輕微,依舊可能導致肝臟發炎,建議定期健檢、抽血追蹤,才能確保健康狀況。(示意圖/報系資料庫)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詹鼎正醫師表示,根據歐洲心臟期刊研究,腰圍每增加1公分,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增加2%;另一篇歐洲研究也發現,每當腰圍增加5公分,男女死亡風險就分別增加17%及13%。無論是脂肪肝或代謝症候群,都是可以逆轉的,若體重過重,減少5%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減少7~10%體重就能改善肝臟發炎狀況;另外,建議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避免攝取過多糖分、澱粉,同時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就能除去多餘脂肪,找回健康。
知名兩性作家H昨天宣布罹患攝護腺癌。74歲許伯伯日前出現血尿情形,初步就醫檢查懷疑是結石,服藥一週多症狀仍無改善,在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膀胱底部有一腫瘤,且PSA指數極高,懷疑是攝護腺腫瘤侵犯膀胱,住院透過內視鏡刮除後確診為攝護腺癌晚期,所幸透過賀爾蒙及放射線治療,病情終獲控制。早期攝護腺癌無症狀 出現這些症狀快立即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震波碎石室主任石欣衛表示,早期攝護腺癌多半無症狀,且鮮少有血尿的病症,因此這位患者初期才會懷疑結石所造成血尿有關,但此病患攝護腺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頸時,進而造成血尿以及解尿不順、頻尿、尿失禁等症狀,一旦癌細胞轉移至骨頭,就會造成疼痛、行動不便等問題。攝護腺癌致病因多 手術僅限早期患者攝護腺癌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因素包括年紀大、家族史、飲食及環境等,由於患者的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結,手術治療僅限於早期患者,故採荷爾蒙治療和放射線治療;荷爾蒙治療可以抑制男性賀爾蒙的作用,抑制癌細胞生長,而放射線治療可精準殺死癌細胞,並避免傷害正常組織。年滿50男性應定期檢查 有家族病史45歲就該開始石欣衛醫師提醒,攝護腺癌為男性的隱形殺手,年滿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務必至醫院接受PSA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應提早至45歲檢查,若出現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也不能輕忽,應赴醫進一步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有時候真的不能「戒急用忍」。高雄一名女業務因一年內接連出現多次血尿和解尿疼痛就醫,沒想到,醫師聽到她的症狀和生活習慣後,大嘆真的是「女性惡夢」,直言女性在外上廁所真的很不方便。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女業務就醫時坦承,因工作關係需要在外到處跑,但疫情期間許多廁所不外借,只能減少喝水量降低如廁的次數,不過還是會遇到必須憋尿的情況,接著就頻繁出現血尿和解尿疼痛的症狀。桃園高美泌尿科小港院長張美玉醫師指出,該名女業務除有尿道感染外,還因罹患急性尿道膀胱炎出現血尿。張美玉表示,近期發現夏天泌尿道感染的女性患者多了4成,結石患者也增加3成以上,且由於膀胱炎和結石一開始不好分辨,如血尿治療一周後仍未改善,就可能是輸尿管結石。張美玉也感嘆,在外上廁所一直是女性的惡夢,不只女廁比男廁難找,還會因擔心馬桶不乾淨被感染,只好「蹲著」上廁所,但長期下來會造成解尿不乾淨,引發泌尿道感染。她呼籲政府應重視「廁所平權」問題,讓女性能更好地如廁。
連勝文的太太名媛蔡依珊傳出頭痛連續一週,甚至從頭痛轉變成耳鳴,不只進大醫院去做大腦MRI,甚至還一度因進入密閉空間讓她感到恐慌,這樣的狀況也讓她消失了近一個月,她也在社群網站上透露近況並報平安。蔡依珊健康狀況出問題,求醫後雖已開復,但沒有確切的病因。(圖/翻攝自蔡依珊臉書)蔡依珊今(2)日發文透露,「人總在身體不適時,才意識到平常健康多珍貴。每當我生病一次就感受一次。」,她表示自己近期經歷了這一生頭痛最久的一次經驗,「在連續(頭痛)一週後去看醫生,當場聽從指示做大腦MRI,沒有心理準備的我突然感到害怕恐慌😵,但慶幸的是平常練習的冥想呼吸,在密閉空間派上用場,讓三十分鐘很快的過去。」但隔天頭痛卻變成耳鳴,還碰到週末必須忍到週一,才能去耳鼻喉科報到,該做的檢查都有做,她也透露自己沒事,正在康復中,「只是和你們說說近期的感受和為什麼好久沒po文。」,她除了交代近況外,也同時向辛苦的醫護人員表達感謝。
不得了!大陸陝西省一名王姓男子,日前受寒後反覆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等症狀赴醫治療,竟被醫師從肺部洗出「乳白色奶狀液體」。消息曝光後,引發熱議。綜合陸媒報導,陝西省西安市一名42歲王姓男子,2個月前受寒後反覆出現呼吸困難、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且遲遲未見好轉,赴當地醫院治療,竟被醫師從肺部洗出乳白色的奶狀液體。對此醫師表示,黃姓男子患有肺蛋白沉著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PAP),此病症發病率僅百萬分之三,屬罕見疾病,發病原因推測和先天因素有關。醫師補充,當時替黃姓男子看診時,男子有明顯的呼吸困難、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所幸男子經院方救治後,目前已康復出院。黃姓男子病症是肺蛋白沉著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PAP)所引起,所幸他經醫院救治後,目前已康復出院。(圖/翻攝自微博/沸點視頻)據了解,肺蛋白沉著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PAP)好發於青壯年,男性發病約是女性的三倍。病因可能與先天遺傳、免疫功能下降、酗酒、感染有關。消息一出,掀起討論,有網友表示「目前已康復出院祝福」、「好嚇人」、「務必要保護好自己身體」、「以後喝牛奶有陰影了」、「我吐了」。
66歲的蔡媽媽,半年前自覺爬樓梯上氣不接下氣,走在路上也喘到無法叫住家人放慢腳步,驚覺狀況不對便趕快至胸腔科診治,但因當下檢查正常查不出病因,而後轉往心臟專科,確診為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蔡媽媽表示,心衰竭對於心理與生活都有劇烈影響,一般人輕而易舉可以執行的許多日常家務,如打掃、移動物品,甚至追垃圾車都會有喘不過氣的狀況,就連休閒時要出去玩,也會擔心地點有樓梯或需要走太多路而怯步,大大影響原本正常生活。根據國發會資料顯示,台灣在3年內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占比高達20%以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指出,心衰竭是65歲以上病患最常見住院原因,其中每3人就有1人會在住院後1年內死亡,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高。病患的累、喘、腫等症狀除了影響看似平常的穿衣服、行走、淋浴、執行家務4等日常生活,心理同時備感壓力,進而影響日常社交生活。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吳彥雯表示,心衰竭常見的有心臟收縮力不正常(HFrEF)和收縮力正常(HFpEF)兩種,以發生比例來說,臨床上每10人中有5人是HFrEF、4人為HFpEF,1人為較少見的心臟收縮力略為受損的心衰竭(HFmrEF)。無論是哪種型態的心衰竭,外顯的症狀皆以累、喘、腫為主,其中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的心衰竭因心臟無力,且整體心臟擴大,就像馬達電力不足,進入心臟的血液無法完全被排出運送至身體,較容易被發現。而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則像馬達壁生鏽,因內部質地改變而運轉不良,其外觀雖沒有改變,但因肌肉變僵硬,左心室失去正常舒張的能力,導致左心室進入血液量減少,連帶排出血液量也少,難以供應身體所需,但因進入量與排出量接近,故較難被診斷出來,導致許多病患錯失最佳就醫時間。吳彥雯補充,HFrEF常見於本身有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與HFrEF相比,HFpEF 的病人女性比例較高,其他常見的臨床特徵有心房顫動和高血壓,許多疾病症狀相互干擾,更增加確診的難度。趙庭興副執行長指出,全球現有超過6,000萬人受心衰竭所苦,全球盛行率約1-3%,亞洲盛行率與全球大致相似。但根據衛福部109年資料顯示,心衰竭實際就醫用藥人口只有24萬,與用最高盛行率3%所預估的70萬人,竟相差46萬人之多,顯示仍有許多心衰竭患者仍未被找出來,而且確診後半數患者在5年內會面臨死亡威脅。趙庭興副執行長說明,因心衰竭較明顯的症狀為累、喘、腫,與胸腔、腎臟及內分泌疾病相似,故容易在各科別間來回轉診,卻僅能緩解症狀,導致病患較難意識自身需至心臟內科安排進一步檢查。上述蔡女士起初便是因日常行走、爬樓梯喘不過氣,懷疑有肺部問題便先至胸腔科就診,卻檢查不出病因,歷經多時才輾轉至心臟內科診治,險延誤最佳就醫時間。吳彥雯呼籲,只要出現累、喘、腫症狀的患者,請盡快到心臟內科接受病史詢問及心臟超音波、血液檢驗等完整檢查,確保心臟健康。
太離奇了!中國江蘇淮安有一名49歲婦人,身高190公分、皮膚黝黑,個性孤僻沉默寡言,最近常常感到下肢無力,於是前往醫院就診,檢查後大吃一驚,沒想到她的染色體核型為XY型,也就是說婦人其實是男性,這個結果讓她難以接受。根據《現代快報》報導,婦人近日身體不適去看醫生,發現血鉀低於3.0mmol/l,屬於低鉀血症,隨後到內分泌科做進一步檢查,發現婦人患有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加上身高過高、皮膚黝黑,醫生對其進行染色體及基因檢查,結果讓人跌破眼鏡,因為婦人的染色體核型為XY型,基因檢測結果為17- 羥化酶缺乏,屬於極其罕見的先天性基因突變疾病。婦人的染色體為XY型。(圖/翻攝自現代快報)事實上,婦人從青春期開始就從未有過月經,加上不斷長高,長到了30歲,才有了現在的190公分身高,意識到自己和別人不太一樣,因此內心極度自卑,不願和人接觸,也打消結婚的念頭,一直一個人生活到現在。醫師透露,在胎兒外生殖器發育的關鍵階段,雄激素的缺乏會導致男性胎兒出現女性化的表現,17-羥化酶缺乏症是性發育異常的一種病因類型,會導致皮質醇、性激素合成通路受阻,生成減少,而鹽皮質激素合成增多。由於家屬和基層醫院對這類疾病缺乏了解,加上患者症狀不典型,往往會被誤診。醫生給予婦人服用糖皮質激素和補充雌激素後,血壓有明顯下降,在改善低血鉀,逐漸減量降壓藥物後,期待患者恢復正常生活,樹立積極應對疾病的信心。
幼兒莫德納第一劑近日開打,不少家長帶小孩去接種提升保護力。藝人宋達民夫妻日前也帶4歲兒子接種,打完後出現2種奇怪反應,讓媽媽看了翻白眼。宋達民和洪百榕近日在《宋達民和洪百榕愛的粉園》發文說,「今天乖寶來打幼兒莫德納,雖然心理建設已經做得很紮實,他知道若想要出去玩就要來打疫苗,但臨陣還是想要脫逃。」幸好宋達民把他抱很緊,才讓護理人員好接種。夫妻倆表示,兒子打完後手突然不能使用,「後來連腳也不能用了,十分離奇,還要爸爸抱著走。」洪百榕看了直翻白眼,而他們也祝福每一位小孩打完疫苗後身體健康、平安快樂。他們在留言區回說,「手腳都廢、癱軟,這到底是哪一招?」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回應「秀秀,終於可以看到乖寶了」、「哈哈哈哈,太爆笑了」、「我家兒子收到通知書,禮拜日要打疫苗,還在考慮要不要讓他打莫德納」、「只聽過手不能動,第一次聽到連腳也無法動,這是哪招啊」、「乖寶太可愛了」宋達民留言說,「其實我看到他癱軟的手,都想頒獎給他了!最佳男主角。」疫情指揮中心呼籲,由於幼兒,尤其嬰幼兒尚未能表達自身感受,請家長於接種後持續留意,常見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其中發燒一般約48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活動力持續不佳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另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發生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務必立即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
歌手朱俐靜近日因為乳癌過世,享年40歲。定期做乳癌篩檢能提早揪出病因,正妹主播張齡予現在懷孕20周,日前發現胸部有5公分硬塊,馬上跑去做乳癌篩檢,如果真的得乳癌她可能要引產,她表示,「我的器官捐贈登記應該都弄好了吧。」張齡予近日在臉書發文說,「這2天我發現右胸有硬塊,捏起來感覺超過5公分長,長型,壓下去會痛、靠近腋下淋巴。因為家族有不少乳癌甚至病逝史,加上『年輕型乳癌』的凶猛。」她表示,臨時要預約篩檢門診都排到爆,「一整天等等等,好不容易做完檢查聽完報告,已經是晚上7點等到好累。」張齡予表示,幸好腫起來的地方是乳腺發炎造成的小囊腫,醫師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小囊腫也只需要定期追蹤,還不用太擔心,真的是大大鬆了一口氣,謝謝保佑。」她更透露,原本做好最壞打算,「上網狂估狗,包括化療可能要終止妊娠,存活率多高?小孩可能要引產(小班長也太多災多難、化療後可能影響生育)。」如果真的出意外,她的器官捐贈登記表都弄好了,還在想怎麼向爸媽開口呢?張齡予說,經過一天的虛驚一場還好沒事。她呼籲大家,「女生們要定期做乳房檢查,尤其懷孕(荷爾蒙改變)、家族有病史的女生,最好從30歲就開始定期檢查。」
馬來西亞的正妹網紅韓曉噯,因為擁有天使的臉孔與魔鬼身材,加上言談幽默風趣,讓她網路人氣不小。不過她近日在社群分享自己入院吊點滴的照片,還透露自己病了一個星期,不但反覆發高燒、血壓狂跌到70上下,甚至一度昏睡不醒,還鬧出她已經離開人世的烏龍,讓她又好氣又好笑。後來她坦言自己罹患了罕見的「病毒性出血熱」,目前還在治療中,但她會好好照顧自己,請粉絲們放心。近日韓曉噯在IG上發了限動,表示自己最近工作一直在感冒發燒,到醫院檢查,但沒有驗出感染新冠肺炎或任何流感,直到最近才終於查出病因,證實她罹患了病毒性出血熱(Viral Hemorrhagic Fever)。不過韓曉噯也說,一般人罹患病毒性出血熱,症狀都比較輕,她會突然發燒、血壓變低,甚至會昏睡不醒,但她仍樂觀表示「對於這病毒的了解,大概就是名字很帥」,還開玩笑說:「老天爺有本事,下次讓我進醫院是因為懷孕」。而還在努力養病恢復健康的韓曉噯,生病消息還鬧出烏龍,有許多網友以為她因病不幸離世,傻傻的在馬來西亞媒體「China Press中國報」報導底下,瘋狂留言「南無阿彌陀佛」、「RIP安息」,讓她哭笑不得回覆:「感謝大家,我會好好照顧自己,大家的阿彌陀佛可以去家附近的神廟拜一下,或去佛堂靜坐一下」。
癌症轉移可說是癌症治療最棘手之問題,同時也是癌症患者之主要死因,而酸化的環境有利於癌症轉移。癌細胞為了快速分裂,常利用步驟較少產能效率較低的無氧糖解快速產生能量,而非步驟較複雜但產生能量較多的有氧糖解,這種特殊代謝現象稱為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癌細胞可利用無氧糖解之代謝產物作為細胞增生分裂的原料,代謝產生的乳酸還會酸化腫瘤環境幫助癌細胞轉移,因此如何抑制癌細胞的無氧糖解作用,成了癌症醫療的關鍵問題之一。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褚志斌副研究員研究團隊利用攝護腺癌細胞進行研究,發現剔除KDM4C後的癌細胞,與醣類、蛋白質與脂肪代謝的重要基因與蛋白質都有被抑制的現象,細胞內粒線體能量代謝跟有氧呼吸功能都出現失能,而讓癌細胞賴以為生的糖解作用訊號與產生ATP能量代謝的路徑,也受到抑制,證明KDM4C基因對癌細胞代謝扮演關鍵角色。此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發表在國際期刊《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攝護腺腫瘤中的組蛋白去甲基酶KDM4C表現量較正常細胞高出許多,且KDM4C蛋白會促進攝護腺癌腫瘤生長。因此研究團隊透過分析臨床檢體發現,有發生轉移的攝護腺癌組織表現更多的組蛋白去甲基酶KDM4C基因,而當使用KDM4C抑制劑SD70時,癌細胞的移動與侵襲能力顯著受到抑制,顯示KDM4C可能在癌症轉移上,具有相當之重要性。在斑馬魚動物模型實驗中,再次證實剔除KDM4C基因能有效抑制這些腫瘤的轉移。研究團隊透過一系列生化實驗證明KDM4C可以直接調控致癌基因c-Myc基因跟蛋白質的表現量,c-Myc是最著名致癌基因之一,不但調控癌細胞的生長、存活,還調控許多新陳代謝酵素,其中在細胞無氧糖解時,幫助細胞將醣類代謝物最後轉化為乳酸的乳酸去氫酶LDHA就是直接受到c-Myc所調控的,研究團隊證實,剔除KDM4C的攝護腺癌細胞,在醣解作用的代謝基因與代謝物皆受到嚴重影響,且不論是剔除KDM4C基因或是c-Myc基因,皆可以減少細胞分泌的乳酸,同時導致細胞內丙酮酸的堆積,降低了癌細胞的轉移能力。過去雖了解LDHA會隨細胞內的c-Myc改變而改變,而癌細胞中的LDHA釋放乳酸導致周遭環境酸化,將有利於癌細胞的轉移與侵襲,但因為c-Myc蛋白的特性,在藥物與標靶治療的開發上有一定難度。此次發現組蛋白去甲基酶KDM4C透過調控c-Myc/LDHA/糖解新陳代謝路徑而促進攝護腺癌的轉移,是調控攝護腺癌細胞葡萄糖新陳代謝的重要關鍵,這結果提供了新的藥物開發資訊。目前國內外學者已著手開發KDM4C的抑制藥物,期望透過精準抑制腫瘤中的KDM4C/c-Myc/LDHA/糖解代謝,達到阻絕或延緩攝護腺癌轉移的新治療方針。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雖然已經趨緩,但是每天依舊維持破萬例的確診,防疫依舊難以鬆懈。算算國內目前已有快400萬人都確診過新冠,即便多數人在隔離期滿解隔康復,但陸續傳出的「長新冠」後遺症,依舊不容小覷。桃園一名長髮正妹,近日就在臉書PO文,提到自己在確診過後約1個半月,頭頂竟然出現一大塊如雞蛋般大小的「禿頭」,檢查後確認是毛囊萎縮,醫師也研判,突然發生大範圍的頭皮毛囊萎縮,有可能是長新冠導致內分泌系統失調造成的。有正妹在新冠確診後,頭頂嚴重禿頭。(圖/翻攝臉書「確診者有話要說」)原PO在臉書社團「確診者有話要說」的文章中提到,她在確診過後1個半月,雖然身體已經沒有新冠症狀,但她陸續發現,頭頂出現一塊有如雞蛋大小的「禿頭」,就醫檢查後,醫師診斷不是圓形禿,而是毛囊萎縮,這對愛漂亮的女生來說實在難以接受。但之所以會出現毛囊萎縮,醫師也判斷,可能是因為長新冠導致內分泌系統失調,進而造成毛囊萎縮,但也不排除另有原因。但不論具體病因為何,正妹的心情已大受影響,她難過得上網問大家:「有人也這樣嗎?不是打疫苗才這樣喔!」文章曝光後,引來不少網友留言,結果也有幾位「同病相憐」的網友提到,自己確診後也有出現掉髮狀況,「我也是掉髮嚴重,只是沒妳這麼誇張,辛苦妳了!希望妳的頭髮能再長回來」。
不管大人小孩,都很難抵擋美食的誘惑,但不論任何食物,只要吃太多就有可能傷身。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就在節目上透露一名12歲女童的病例,表示這名體重超標、滿臉痘痘、全身狂冒皮屑還差點引發「紅皮症」的女童,其病因居然只是「豬油吃太多」。趙昭明在節目《健康好生活》表示,這名女童來就診時,除有明顯超重和痘痘問題外,「皮膚也非常粗糙」,詢問後才得知對方「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且症狀已來到渾身發癢、抓到皮屑狂掉,快要變成紅皮症的最嚴重階段。而造成女童皮膚問題更加嚴重的主因,就是「幾乎每餐都吃豬油炒的菜」。醫師提醒,皮膚敏感者食用過多含飽和脂肪酸的油,會導致皮膚問題更加嚴重。(圖/翻攝自YouTube)趙昭明指出,女童因阿嬤從小讓她吃豬油而有了餐餐吃含豬油食物的習慣,但豬油「是飽和脂肪非常多的油脂」,而飽和脂肪酸一多,就會刺激皮膚發炎和皮膚穩定度變差,因此「異位性皮膚炎加上長期吃豬油,會讓發炎持續下去,一旦皮膚的保護屏障完全受到損害,就會反反覆覆發炎」。趙昭明表示,以小孩來說,若「全身35%以上面積有病灶」就代表嚴重異位性皮膚炎,也就是分享案例中全身都是皮屑,且「渾身發紅、快造成紅皮症的現象」。而皮膚敏感者除少吃含飽和脂肪酸的油,來保護皮膚健康外,若大面積皮膚發紅,並伴有皮膚增厚、脫屑或脫皮、皮膚皺褶變明顯,就要注意可能是俗稱的「紅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