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婦午餐吃「炸雞腿魚」…1小時後「身體抽搐」嘴發麻 1死1命危
馬來西亞居鑾市占美新村一對老夫妻近日向當地魚販買了「雞腿魚」,25日中午把魚炸來當午餐,不料過沒多久突然出現抽搐、麻痺、抽筋等症狀,被緊急送醫急救,但83歲老婦不治身亡,84歲老翁仍在加護病房搶救中。據悉,當地食用的「雞腿魚」是河豚的一種,儘管毒性較弱,仍不時傳出中毒事件。《星洲日報》報導,死者兒子黃昆山透露,雞腿魚是父母和當地一個流動魚販購買的,2人25日中午把炸好的雞腿魚當午餐,約1個多小時後,母親林秀莞突然開始抽搐,同時嘴唇開始發麻,隨後就開始抽筋,且父親黃傳新也出現類似症狀,嚇得他立刻把父母送往居鑾中央醫院緊急部門接受治療。家屬表示,母親可能吃得比較多,經搶救後仍於當天晚上7時許去世,而父親至今仍在加護病房插管搶救中。黃昆山說,他們已經向衛生部通報這個事件,衛生部官員也取走家中剩下的幾條雞腿魚,以及2條已炸好的雞腿魚,目前當局已為母親進行解剖及化驗,初步解剖結果顯示母親是食物中毒去世。占美新村村長李義堅指出,事發當天他知道有村民中毒後,立刻在各種群組中通知村民,不要再食用雞腿魚。他透露,村民是向當地一個流動魚攤購買到雞腿魚,而且當天有不少村民購買,一些人吃了沒事,一些人則尚未食用,呼籲民眾不要輕易嘗試食用雞腿魚,避免發生類似的中毒事件,引發悲劇。據了解,當地流行食用的「雞腿魚」其實是河豚的一種,儘管毒性較弱,仍不時傳出中毒事件,推測是不良商家混到他種河豚導致中毒,或是商家在處理魚肉時因經驗不足,使內臟毒素沾染到魚肉。

諾羅群聚感染?360名師生上吐下瀉 食安處緊急採檢
台中市某國小驚傳疑似諾羅病毒群聚感染!25日補班一早陸續有師生出現上吐下瀉、發燒症狀,疑似諾羅病毒群聚感染。該校校長27日表示,今天一早就有368名學生請假,截至下午4時統計,國小及幼兒園師生共360人出現不適症狀,學校除清消外,食安處已採24日營養午餐等檢體送驗,檢驗結果須等約1至2周後出爐。校長指出,目前尚不知群聚感染原因,25日週六補班上課,上午8時許即有師生陸續出現上吐下瀉及發燒症狀,當天約有近百人發病,遍及國小及幼稚園各年級師生,校方懷疑是感染諾羅病毒,當天緊急通報教育局。全校27日一早就有368名學生請假,其中有254名學生出現不適症狀,其他是請防疫假。根據校方27日下午4時許統計,全校有360名師生出現上吐下瀉等不適症狀,發病師生都有食用24日營養午餐,包括國小學生271人、老師27人;幼稚園學生54人、老師8人。其中有222人就醫,另有51人症狀較輕微,未就醫。目前就診師生經診斷各為諾羅病毒、感冒型腸胃炎及腸胃炎等,目前食安處已到校採檢24日午餐、發病排泄物等樣本送驗,結果將在1周至2周後出爐。小兒科診所醫師施勝桓表示,感染諾羅病毒會出現發燒、肌肉痠痛及嘔吐,或合併腹瀉等症狀,諾羅病毒傳染途徑是「糞口接觸」,傳染力很強,嘔吐物、唾液、受汙染的食物及水源,甚至親密接觸都可能被傳染,潛伏期約1至3天 、發病期間約2至3天,要防止病患脫水,定期補充水分。施勝桓提醒患者儘量在家休息、不要外出,預防之道應減少生食、勤洗手,要殺死諾羅病毒用一般消毒酒精並沒用,應使用1:50比例稀釋的漂白水進行清消才有效。

頻繁氣喘胸悶難以控制 當心肺動脈高壓「嚴重恐致死」
65歲張阿姨患有慢性支氣管炎、乾燥症以及雙下肢慢性深層靜脈血栓,長期在胸腔科、風濕免疫科及心臟科追蹤治療,並長期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免疫抑制劑以及抗凝血劑等藥物控制,然而在各科有效治療之下,胸悶、氣喘仍反覆頻繁發作,令張阿姨不勝其擾,於是在家人建議之下至醫學中心尋求第二意見。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經過詳細問診及檢查之後,發現竟是「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在作祟,於是在心導管介入治療及藥物調整之下,張阿姨病況逐漸獲得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陳玠宇表示,肺高壓疾病全球盛行率約佔1%,常見的症狀有胸悶、喘、水腫、暈眩、心悸與倦怠等,若狀況持續惡化,將會造成右心衰竭、低血壓休克及缺氧的狀況發生,嚴重時甚至造成死亡,需要有經驗的心臟科及胸腔科醫師才能加以診斷辨識和提供合適的治療模式。肺高壓依據不同成因可大致分為五大類:第一型:肺動脈高壓,因遺傳、特殊疾病、藥物、結締組織疾病、肝硬化門脈高壓或不明原因等,造成肺動脈管壁異常增厚、阻力上升;第二型:左心衰竭,因左心室收縮或舒張異常或瓣膜病變等引起;第三型:慢性肺部病變,因肺部或換氣異常所引起,常見於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限制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高海拔缺氧。第四型: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常見於肺栓塞所殘留的併發症,慢性血栓造成肺動脈阻塞或硬化導致阻力及壓力上升,另有其他肺血管腫瘤、動脈炎或寄生蟲感染等可能;第五型:其他多重因素,包括鐮刀型血球貧血症、類肉瘤、甲狀腺亢進、腎衰竭等問題所造成。陳玠宇表示,這五型當中,以第二型及第三型最為常見,也最容易診斷,而剩下的三種型態則較少,必須有經驗的醫師,才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診斷率。根據美國過往的資料統計,肺高壓相關致死率約為每10萬人有8人,因此須謹慎面對。 診斷肺高壓必須使用合適的檢查工具,包括血液檢驗、心電圖、胸部X光片、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核子醫學掃描、核磁共振掃描及心導管血行動力學檢測或血管攝影等,依據不同病況安排進一步相關的檢查。2022年歐洲心臟及胸腔學會已下修將平均肺動脈壓力大於20毫米汞柱 (過往需大於25毫米汞柱),即定義為肺動脈高壓;並建議若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右心擴大、三尖瓣膜逆流流速大於2.8米/秒或右心室收縮力下降等,須進一步判斷是否有肺動脈高壓等疾病。一旦確立肺高壓診斷,須加以判斷其種類成因,並提供相對應之治療,並且須做疾病風險分級,且加以檢視治療後之療效。陳玠宇說,不少疾病易隱藏且不容易在第一時間點診斷,如當今新冠病毒感染後的長新冠,當中就包含了相關的心肺共病:肺纖維化、微血栓、心律不整、肺動脈高壓等,導致後遺症殘存長久不易根治,需詳細判斷安排進一步檢查與治療,才能真正解決困擾已久的問題。

空姐打完玻尿酸頭痛 回診竟「被扎200多針放血」險喪命
中國大陸陝西驚傳恐怖醫療疏失,一名空姐完成玻尿酸注射療程後,施打部位感到疼痛並出現紅斑,未料她再到同診所治療,頭部竟被施打200多針,進行所謂的「放血」治療,害她險些喪命,更離譜的是,負責醫師事後不僅失蹤,診所更對該名「醫師」的資訊不清不楚。綜合陸媒報導,西安市中心醫院收治這名空姐時,她的耳朵已出現流血症狀,進一步問診才發現,原來空姐在進行玻尿酸注射後,感到頭痛又長出紅斑而回到美容機構尋求幫助,怎知,診所醫師竟對她採取放血治療。西安市中心醫院醫師表示,玻尿酸注射是一種高風險操作,如果玻尿酸進入血管會造成許多不良影響,例如施打處出現水腫、出血,或造成局部壞死、臉部瘀青,甚至細胞損傷,嚴重時還可能危及性命,必須由正規機構的專業醫師在安全環境下執行。然而,因美容機構醫師疏失造成右側顳部栓塞、被放血的空姐,事後不僅找不到涉事醫師,美容機構的工作人員對「醫師」的資訊更是一問三不知,讓空姐只能向美容機構談和解。而當地的衛生監管機構則已介入調查。

這蚊子太毒!女舞者被叮後昏迷 醒來發現「四肢全沒了」
只是被蚊子叮,竟陷入昏迷還必須截去四肢才能保命。英國35歲舞者蒂蒙(Tatiana Timon)基於對尊巴舞(Zumba)的熱愛,遠赴安哥拉學習,卻在返國後出現嚴重瘧疾症狀,最後因為引發敗血症而截肢。據《鏡報》報導,蒂蒙從非洲回國後不久,就出現發燒症狀且異常虛弱,連走到洗手間都辦不到,緊急送醫後被診斷罹患瘧疾與出現併發症,病情更在幾小時內急轉直下。醫師在她陷入昏迷及出現敗血症情況下,作出截去四肢的艱難決定。蒂蒙仍在適應截肢後的生活。(圖/翻攝自推特)蒂蒙透露,她在意識朦朧之際看見一把大鋸子,便察覺手腳可能不保,因此清醒時「我知道我出了什麼事」。但等四周親友及醫護人員解釋後,蒂蒙才發現當時狀況有多糟糕,醫師宣布命危、工作室聯絡她的父親,並支付從西印度洋的留尼旺島飛到倫敦費用,好讓他能見女兒最後一面。蒂蒙坦言,自己當初太在意新冠肺炎,卻忽視安哥拉的瘧疾而沒服用抗瘧疾藥物,且手術後一段時間才真正發現生活變得有多艱難,簽名、接電話這種小事都做不到。儘管必須重新學習與適應生活,她仍積極甚至用戲謔自己的方式來面對,「我不喜歡壓力,發生了就要處理它」。

頭暈胸悶竟是「腦袋藏炸彈」!醫曝:死亡率最高6成以上
感到頭暈、胸悶千萬不能大意。一名無不良嗜好及作息正常的46歲女子,某天突然昏倒送醫後,被檢查出腦內有2公分大、宛如不定時炸彈的腫瘤,若沒做任何處置,有約3成死亡率,如果腫瘤再破,死亡率更可達6成以上。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台北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神經放射科主任阮郁修指出,腦部的血管壁分為內、中、外3層,一旦內層受到傷害破損,血液就會由破口進到中層,等堆積之後再將外層往外推而形成動脈瘤。該名女子的2公分動脈瘤已屬巨大,常見的僅有約0.3到0.5公分。所幸女子經「血流導向裝置輔助線圈栓塞」手術後,動脈瘤已完全栓塞、體積逐漸縮小,不用再擔心破裂風險。阮郁修主任指出,天生腦部中層的膠原蛋白較缺乏彈性纖維、高血壓及抽菸,是產生動脈瘤的危險因子,而女性和男性的平均罹病數值為1.5比1,但若是停經後的女性,則提高為2比1。阮郁修主任表示,如果頭部長期感到不適,應盡快向專業醫師求診,而動脈瘤症狀會因位置及體積有所不同,不一定會發生頭痛、暈眩,但若壓迫到顱神經,就會出現複視、眼皮下垂及垂瞼,且如果動脈瘤破裂導致顱內出血,會造成劇烈頭痛甚至昏迷。

要減少私密處感染 除了多喝水、不憋尿還有這1招!
女性特別容易有分泌物、白帶過多、異味、搔癢等症狀。私密處感染症狀好難受。私密處就如同女人的第二張臉,也必須要好好的保養與照顧,才能一直保持青春與健康。男性偶發的排尿困難、灼熱、搔癢等症狀也要關注。私密處亮紅燈 女性較易感染尿道發炎感染時候,身體為了抵禦細菌,因此尿中的白血球增加!女生由於天生尿道比較短,離陰道與肛門口也較近,感染機率遠高於男性。陰道健康容易受到衛生習慣與外在環境影響,造成健康與生活品質困擾,亞熱帶的華人,因為氣候高溫多濕,感染的情況更加普遍。除了氣候之外,也容易受到性行為、年紀、壓力、疲勞、激素、或是使用抗生素的影響。尿潛血不同於肉眼性血尿,通常是透過精密的顯微鏡檢查檢測尿液中有無血液反應,若顯微鏡下尿液中帶有紅血球,即是代表有尿潛血的症狀。當尿液潛血中出現紅字,如果不是剛好生理期或是便祕造成,通常是因為腎臟有發炎、感染的情況、膀胱疾病、輸尿管疾病,也有可能是尿道炎引起。這項檢查結果,美兆集團也發現女生的尿液潛血發生率是男生的2倍。定期子宮頸抹片 早發現細胞變異根據2021美兆數據顯示,子宮頸發生異常的比率高達58.28%。只要是18歲以上有發生過性行為的女性,都有可能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HPV),甚至是停經婦女、很久沒有性生活,也不能輕忽。透過六妙招跟私密處感染說掰掰:盡量穿著寬鬆的褲子,保持舒適涼爽;均衡飲食與充足睡眠,免疫力還是最關鍵;少吃含糖的甜食,以免加重症狀;避免過度清潔,讓陰道pH值不被破壞;多喝水不憋尿;增加乳酸菌與抗氧化物的攝取。

清明掃墓需留意「這玩意」 否則恐「高燒不退又頭痛」
4月的清明連假將至,相信不少民眾都已經著手在安排掃墓祭祖等行程。而疾管署提醒,民眾前往野外掃墓的時候,需要特別留意「恙蟎」,恙蟎恐引發恙蟲病,會出現高燒、頭痛、淋巴腫痛等症狀。前往野外時必須要做好個人防護,離開後盡速沐浴更衣,避免身上有恙蟎引發恙蟲病。疾管署表示,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螨叮咬而傳染,恙螨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恙蟲病的潛伏期約9至12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蟲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焦痂,是此疾病的重要特徵。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2023)年截至3月20日累計15例恙蟲病確定病例,個案感染地以花東地區9例為多,今年累計病例數低於2021及2022年同期(分別為29例、26例)。我國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歷年通報數自4至5月開始呈現上升,6至7月達高峰,於花東及離島地區感染病例數較多。疾管署呼籲,民眾從事掃墓祭祖或踏青等戶外活動時,如有接觸到草叢環境,務必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長筒襪、長靴及手套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此外,離開草叢後請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避免恙螨附著叮咬。根據媒體報導指出,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研究發現,恙蟎爬到人類身上後並不會馬上叮咬,而是會等到一兩天後找適當的地方才會下手,潛伏期約為9至12天,患者發病後會出現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情況,而等到高燒一周後,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色斑狀丘疹,叮咬處則會出現焦痂。林詠青也說明,恙蟲病如早期發現的話,經過抗生素治療後致死率不到1%,但如放任不管的話致死率高達60%。因此民眾除了外出要做好個人防護、返家後隨即更衣沐浴外,如身上出現類似的情形,因盡速就醫,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等資訊,方便醫師及時掌握情況。

兒嚴重腹瀉「吃藥都吐」…2天沒進食送醫吊點滴 女星嚇壞:這波很狂
疾管署日前公布,近期單週腹瀉就診人次達到16.5萬人,創下3年來新高,且當中高達9成為感染諾羅病毒導致,自春節假期後至今就未曾趨緩,依趨勢觀察,評估目前仍再染病高峰,提醒民眾多注意。藝人陳仙梅透露,小兒子Mason疑似也被傳染,且症狀相當嚴重,整整2天幾乎無法進食,讓她心疼不已。陳仙梅昨(24日)在臉書發文,「二天了,一直昏睡沒進食,連藥吃了也都吐出來…醫生說是腸胃型感冒,怎麼會這麼嚴重。孩子生病,是父母最難受的時候,連拍戲時心裡也一直掛心著。小猴子,我答應讓你跳沙發,趕快好起來啊…。班上有諾羅案例。這一波很狂大人小孩都要注意」。陳仙梅表示,由於兒子的狀況太嚴重,自己趕緊帶他到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是不確定是諾羅還是腸胃型感冒,說要再觀察,好啦,至少打完點滴好一些些,檢查報告也沒太嚴重的其他病症。」針對兒子病情,陳仙梅今(25日)補充,「小猴子Mason在大醫院檢查打了點滴後,總算可以自己下地板走路,雖然還是虛弱無力,但整體狀況好很多了。這陣子諾羅和腸胃型感冒真的很盛行,大人小孩都要注意唷!」疾管署表示,台灣最常見的為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其中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至隔年3月,而腺病毒則全年都會發生。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的典型症狀為發燒、嘔吐、腹瀉,除了平常做好手部、環境清潔外,應避免吃下未充分煮熟的食物,避免感染。(圖/翻攝自陳仙梅臉書)

毒鴛鴦偷車肇事逃逸又行竊 警攻堅意外破獲毒品貨櫃屋逮7嫌
新北市41歲丁姓男子與其35歲陳姓妻子,月初因偷車持毒而遭警方逮捕,但2人前日和昨日再度偷車,還開著贓車到民宅行竊,警方獲報後展開調查,犯案後一小時在某鐵皮貨櫃屋找到2人的據點,並在屋內查獲毒品,並逮捕持有毒品的3名男子、及蘇姓、劉姓2名通緝犯,訊後依竊盜、毒品、過失傷害及公共危險罪嫌將7人送辦。蘆洲警分局成州派出所於昨日中午接獲民眾報案,稱其住宅遭人闖空門竊盜,調閱監視器後發現丁男子駕車逃離現場涉嫌重大,立即追查該車輛位置,並在五股區成泰路一段兩貨櫃屋內發現其行蹤。由於不明內部情況,警方調派線上警力到場支援,對該貨櫃屋進行查訪,在第一間貨櫃屋內發現4名男中,當中一名是通緝犯,並查獲第一級毒品海洛因2包、第二級毒品安非他命1包和安非他命吸食器1組。警方持續追查,在第二間貨櫃屋找到另名竊盜通緝犯,並鎖定涉嫌竊案的丁男和陳女,並查獲第一級毒品海洛因針筒1支、第二級毒品安非他命吸食器1組,經查發現該男女涉及泰山地區交通過失傷害、肇事逃逸,全案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通緝、竊盜移送新北地檢偵辦。蘆洲分局成州所所長李延昱呼籲,第一級毒品海洛因有極高成癮性,並伴隨有強烈的戒斷症狀,請勿因一時好奇嘗試毒品,以免悔恨終身,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60歲婦夜夜「嗷嗚」發狼嚎聲嚇壞尪 醫揭真實病因
大陸一名60歲婦女,平時身體算是健康,但在日前開始咳嗽、卡痰症狀,一周後症狀加劇,竟又多出現胸悶、呼吸不順等問題,且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還會發出類似「狼嚎」的聲音,把在一旁熟睡的老公給嚇醒。後來婦人四處求醫,最後透過檢查得知是罹患了所謂的「聲帶功能障礙」(Vocal cord dysfunction,簡稱VCD),還好經過對症下藥,目前已經康復。據《紅星新聞》報導,大陸浙江省杭州市一名60歲的金姓婦人,近日出現咳嗽、卡痰的症狀,本來她以為只是一般的感冒,沒想到後來卻多出現胸悶、呼吸不順的狀況;而最惱人的,是她在夜裡會無法控制的,莫名發出類似「嗷嗚、嗷嗚」的狼嚎聲,婦人自己跟老公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最後金姓婦人被帶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檢查,該院收治金婦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沈凌發現,婦人的鼻腔和咽後壁,有大量分泌物,且聲帶活動異常。經過檢查後研判,她是得了聲帶功能失調(vocal cord dysfunction,簡稱VCD)這種疾病。最後經過了一周治療,金姓婦人才擺脫了暗夜發出狼嚎聲的驚悚生活。沈凌醫生解釋,VCD的致病原因,目前醫學尚並不明確,可能與心理因素的影響有關,通常在某些如焦慮、壓力或憂鬱等誘因下會突然發病。一開始症狀多半是出現突發性呼吸困難、咳嗽、喘鳴等狀況,通常還會伴隨像是胸悶、吞嚥困難、咽部異物感或發音困難的問題。

爆乳議員中鏢病6天!單周16萬人狂拉吐不停 醫授「預防3招」:酒精殺不死
雖然新冠確診數下降,但急性腸胃炎的個案卻持續攀升,據疾管署日前公布資料顯示,近期單周腹瀉就診數高達16.5萬人,創下3年來新高紀錄。對此,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的典型症狀為發燒、嘔吐、腹瀉,提醒民眾除了做好手部、環境清潔外,應避免吃下未充分煮熟的食物。衛福部疾管署表示,台灣最常見的為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其中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至隔年3月,而腺病毒則全年都會發生。林應然指出,若感染諾羅病毒、輪狀病毒會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等症狀,病情輕微的患者只需服藥即可康復,但病情嚴重者進食後就嘔吐,甚至可能拉到脫水,這時就得送醫打點滴。林應然說明,之所以諾羅病毒容易造成群聚感染的原因,在於這類「吃下肚」的病毒很難被酒精消滅,提醒民眾除了使用肥皂勤洗手外,也可利用漂白水加強環境清潔,另應避免將未煮熟的食物吃下肚。成功當選嘉義市議員、改名為「顏色不分藍綠支持性專區顏色田慎節」的實況主「Molly翎熹」周四(23日)在臉書發文透露,除了自己感染病毒性腸胃炎外,身邊已有3名友人相繼中鏢,「溫馨提醒大家,記得勤洗手,避免生飲生食,才不會像我一樣病了六天還沒好」,可見這波腸胃型病毒的威力不容小覷。Molly不幸中鏢病了6天。(圖/翻攝自Facebook/Molly 翎熹)

與肺結核症狀相似 「非典型」死亡率卻更高
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肺結核曾是國病,難以根治,不過在衛生單位的努力下,發生率已經大幅降低。然而,「非典型結核」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症的個案卻逐年上升。有鑑於此,臺中榮總特別成立「分枝桿菌中心」,主任黃偉彰提醒,兩種疾患病狀極為相似且難以區別,但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5年死亡率高達35%,民眾太晚就醫恐無法治癒,若出現發燒、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一名54歲女性出現咳血狀況求診,診斷為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接受抗生素治療但未改善。經轉診至臺中榮總,進一步進行分枝桿菌培養及分型、藥物敏感性鑑定,接受精準藥物治療,並配合進行外科手術,終於成功控制疾病回到工作崗位。「非典型結核」人數將近肺結核2倍結核病感染源為分枝桿菌屬,分為兩種:第一為結核菌群,就是所謂的「結核病」;第二為非結核分枝桿菌,又稱「非典型結核」。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在台灣,結核病的發生率已經從2005年的每10萬人口73例逐年減至2022年的28例。然而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個案卻逐年上升,2022年發生率達到每10萬人口50例。症狀相似 「非典型」死亡率卻更高 根據結核菌侵犯的位置,結核病可分為「肺內」結核和「肺外」結核。高風險族群包括支氣管擴張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愛滋病患、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等。建議家中浴室、蓮蓬頭應加強清潔,杜絕細菌藏匿。黃偉彰指出,兩種疾患的共同症狀為發燒、咳嗽、呼吸喘、咳血、體重減輕,而且照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也難以區分。唯一的不同處在於治療方式,尤其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需使用至少3種抗生素,不僅容易出現副作用,若患者同時服用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藥物,也容易有藥物交互作用,加上使用的抗生素抗藥性高,因此可供選擇的藥物較少,導致治療難度與死亡率皆更高。無論是「結核病」或「非典型結核」,從診斷到治療都相當複雜,需要多專科的協助處理,才能達到全面的照顧。醫師呼籲民眾若無法確診哪一疾患,建議進一步就醫進行分枝桿菌鑑定、抗藥性藥物檢測,精準治療可提高治癒率。「非典型結核」如何精準治療?點這裡

夏季頭暈手腳發麻怎辦? 「這些方法」助改善
天氣熱,明明有確實補充水分,卻突然感到頭暈,眼前一黑或腳步蹣跚,一直有動作的手腳卻突然發麻。這些有可能就是重大疾病的徵兆,不能以「只是暈眩」而輕忽。讓我們仔細感受身體發出的訊號,謹慎應對。頭暈、失去平衡可能 來自心臟或腦部疾病那麼,到底夏天的感冒和冬天的感冒有哪裡不同?「冬季流行的病毒以流感病毒為首,它們喜歡寒冷乾燥的環境,而夏季感冒的病毒則喜好高溫潮濕的環境。腸病(Enterovirus)和腺病毒(Adenovirus)是成人感染後容易發病的主要病毒。前者的特徵在於症狀會發在腸道,後者則是喉嚨。」原來夏天感冒會拉肚子或喉嚨超痛,就是這兩種病毒害的。「夏天的高濕度讓空氣中飄散的病毒數減少,因而不會爆發流行,然而一旦感染,還有可能會引發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呷炎等疾病。雖然孩童比較容易感染,但成人也有發病病例。成人一旦發病就有機會發展成重症,因此要特別小心。」當然,夏季感冒也會發燒。明明就只是熱氣,這麼痛苦真是讓人難以忍受。「如果只是咳嗽或喉嚨痛,很多人都會放著不管,但因為發燒還會造成身體多處痠痛,因此不少人會去求診。然而,除了實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之外,我不建議輕易吃藥退燒。因為身體正在跟病毒奮戰,不刻意退燒才能觀察身體的奮戰情況。如果因為高熱造成體力衰退,或是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成重症時,便需要立即服用退燒藥,但若只是輕微發燒,那麼便無吃藥的必要。」夏天也要為身體保暖 別忽視了中暑危機要是感染了夏季感冒,要如何早日康復?「要想早日康復,睡眠夏天也要為身體保暖,別忽視了中暑危機和營養補充是基本卻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晚上睡不好,那麼白天休息也可以。」另外從感染感冒開始,就可以吃些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物,讓身體由裡到外暖起來。雖然室外溫度很熱,但只要待在開有空調的室內,身體溫度就會降低。保持身體溫暖對促進血液循環與提高免疫力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此外,「感冒會導致體力衰退與脫水症狀,因而會比平時還要容易中暑,必須更加注意防範。好好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千萬不可硬撐。」【解說】入谷內科診所所長入谷榮一輿水健治呼吸器專科、過敏專科、癌症治療認證科、日本臨床營養協會支援顧問。針對多種壓力與現代醫學難以治療的問題, 藉由運用草藥的自然療法尋找解決方法的作法備受好評, 並開設日本首創草藥專科門診。平時診療多以講求實證的現代醫療為主, 但對草藥與芳香療法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打造美麗的草藥習慣》(經濟界出版)。本文出自ALBA阿路巴高爾夫雜誌第31期

關節、肌肉痠痛與更年期有關? 醫揭1因素所致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人心理壓力過大,已經使一些女性提早出現隱性更年期的症狀,特別是過了40歲後月經量突然變少,或是月經往後延甚至兩三個月才來一次,這時常常會伴隨情緒不穩,容易疲勞。但最難忍受的其實是動不動就那裡酸,哪裡痛,關節與肌肉痠痛在全身跑來跑去,去骨傷科或是復健都只能暫時緩解,過一陣子又開始全身痠痛了,中醫師吳宛容提醒,小心這其實與卵巢功能下降有關。隱性更年期症狀是什麼? 壓力導致腰酸背痛、關節腫脹女性朋友卵巢功能下降通常在40歲以後,經過荷爾蒙波動的身體會在許多方面受到影響。吳宛容中醫師指出,因為荷爾蒙激素在女性的骨骼和關節健康發揮重要角色,當荷爾蒙突然低下或是內分泌失調時,女性朋友會經常感覺到手腳上關節疼痛或全身腰背酸脹感明顯等,而壓力、內分泌環境決定各器官機能的控制、協調,平時睡眠不好又會引起免疫失調導致關節炎症狀加重。關節炎本身的紅腫熱痛、不靈活所帶來的困擾,又會加重更年期的心理症狀。相互影響,便形成惡性循環。所以釋放壓力對於關節疼痛非常重要。而水分的攝取與運動絕對要充足,雌激素的變化將會引起水鈉平衡的改變,當卵巢早衰,雌激素的下降就會導致關節內軟骨水分丟失,加快軟骨的退化,引起關節疼痛。吳宛容中醫師提到,在中醫來看就是身體水分的代謝失調,正常情況下,關節軟骨水分高,關節面光滑,摩擦係數非常低;但當關節軟骨裡面的水分丟失,就會造成關節面摩擦係數增大,脫水就會進一步加速關節的磨損,引起骨關節炎或者椎間盤退變,中醫的方劑五苓散,小柴胡湯具有調節人體三焦水道的功能,有助於促進身體水分的調節。肌耐力不足、抽菸飲酒、長期用藥 使關節炎更難受門診或急診經常會碰到一些四五十歲左右的女性,吳宛容中醫師分享,他們來就診的原因是膝關節腫痛、僵硬、活動受限,多伴有全身其他關節的疼痛,如果平時運動量不夠、肌耐力不足、有長期用藥習慣、飲食不良、抽菸喝酒習慣、使用類固醇等族群,將會讓更年期關節炎症狀更加嚴重。中醫在調理方面要著重於內分泌與賀爾蒙的穩定,接著促進患者的氣血循環以換解關節痠脹的困擾。用中醫的整體理論,總體評價全身狀況,再利用中藥的配伍,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再者由於骨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是具有很強相關性的疾病,在兩者間進行治療往往具有很好的效果,補鈣絕對是關鍵,多吃含鈣食物如豆腐、秋葵、芝麻、紫菜、小魚乾等。解決膝蓋長期痠痛 強化大腿肌力三步驟平時如果關節痠脹,吳宛容中醫師建議要少做讓自己不舒服的動作,檢視自己上下樓梯時,膝蓋會不會覺得無力,如果發現有使不上力、痠痛的問題時,盡量減少做會增加關節壓力的動作,比如:爬山、上下樓梯、蹲、跪,以及翹二郎腿等;這類型的動作對於關節與肌肉痠痛無疑是加速發炎的情況,中醫的調理在治療上有助於促進組織的修復,在日常生活中組織復原的速度大於發炎破壞的速度,患者的症狀會越來越好。如果膝蓋長期有痠痛的問題,吳宛容中醫師建議可以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有助分散膝蓋所承載的壓力,緩解關節的不舒服症狀,老少適宜的大腿肌肉強化運動,詳細作法如以下步驟:1.找張椅子坐下。2.將左腳的大腿往前伸直,停留20秒,放下10秒,如此重複約5分鐘。做完後換右腳。3.只要早晚各做五次,很快就能發現自己的大腿肌肉變強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