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WANT
search
  • 最新
  • 社會
    • 社會首頁
    • 時事
    • 直擊
    • 調查
  • 娛樂
    • 娛樂首頁
    • 即時
    • 大條
    • 專題
    • 人物
  • 財經
    • 財經首頁
    • 熱線
    • 人物
    • 專欄
  • 政治
    • 政治首頁
    • 焦點
    • 人物
    • 評論
  • 漂亮
    • 漂亮首頁
    • 美容
    • 時尚
    • 精品
  • 生活
    • 生活首頁
    • 綜合
    • 汽車
    • 美旅
    • 3C
    • 健康
    • 寵物
    • 運勢
    • 運動
  • 國際
    • 國際首頁
    • 最新
    • 大陸
  • 影音
CTWANT App icon

安裝我們的 CTWANT APP 體驗更好的服務,接收更快的即時資訊。

iPhone

ios icon 立即安裝

Android

android icon 立即安裝
⊗ 清除
  • 全部
  • 社會
  • 娛樂
  • 財經
  • 政治
  • 漂亮
  • 生活
  • 國際

alt

大城鄉發動連署掛布條 呼籲政府設置環保綠能專區

彰化縣有綠能發展先天優勢,不少廠商先後進駐,卻爆出大城鄉前鄉長、秘書藉勢索賄上千萬元,10日遭監察院彈劾,並移送懲戒法院審理,也因此延宕開發;對此,大城鄉經濟發展協會今(17)日發布新聞稿指出,大城鄉青壯人口外移嚴重,為早日盼到轉機,在地民眾主動出擊,近日於早餐店等處掛起布條,希望透過連署方式,呼籲經濟部將國光石化預定地儘快變更為「環保綠能專區」,讓閒置多年的用地不再荒廢,帶來新生計,至今已有700多份連署書。大城鄉經濟發展協會理事長王國中表示,行政院過去曾規劃大城鄉為國光石化預定地,居民好不容易等到國家與廠商願意投資建設、帶來就業機會,遺憾的是環保團體等因素最後擱置。他說,現在在地鄉親全力支持將國光石化預定地變更為環保綠能專區,讓大城鄉擁有綠能產業鏈,進而帶來可觀的工作機會,希望環保團體能樂見其成,讓大城經濟起死回生,使年輕人願意回鄉,不讓大城鄉淪為死城。中央政府日前宣布2050年台灣要達淨零碳排,將加速建設與開發綠能,讓大城鄉居民看到一線生機,近日積極在早餐店、市集口與小吃店等處,串連、連署支持環保綠能專區。有大城鄉民眾呼籲,「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政府,皆重視多數鄉親訴求,環保與生計熟輕熟重,端賴行政院長與彰化縣長的態度與智慧,不要被環保團體牽著鼻子走,相信院長與縣長一定能照顧大城人的未來,不要讓發展停滯,最終淪為死城!」王國中表示,環保團體過去先是趕走國光石化,近年又想趕走綠能建設,高舉著環保大旗,看似理想高尚,其實僅是滿足自己注重環境的「理念」,不管在地人真正的需求,嚴重趕走在地民眾的工作機會,也破壞大城鄉成為台灣淨零碳排示範鄉鎮的可能。王國中也根據蔡英文總統2018年的發言指出,「彰化擁有長時間的日照, 這裡是最適合發展綠色能源的地方」,可惜的是大城鄉遲遲無法實現總統擘劃的美好願景。他進一步說,大城鄉正處於地層下陷的困境,不利農作產業,現在留在大城鄉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年輕人根本不願意留在家鄉。王國中說,依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所做的民調,有8成民眾支持在地層下陷且不適耕作的區域,建設太陽能光電,讓閒置土地多元發展;再者,行政院農委會也肯定太陽能光電能有效減緩土質鹽化、地層下陷等優點。王國中呼籲,大城鄉民要求很簡單,就是希望透過綠能建設帶來工作機會,讓綠能產業鏈能在大城鄉落地生根,使年輕人願意留在自己的家鄉,就近擁有工作機會,不用把小孩留在家鄉,自己辛苦北漂,一家人也能共享天倫之樂,不要再讓大城鄉徒留老人與小孩。

publish-icon 05月17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自備環保杯「至少折5元」7月上路 連鎖超商速食店明年可借循環杯

近年民眾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不少人前往購買飲品時,都會自備環保杯,店家也會因為自備環保杯給予優惠折扣。對此,環保署表示,今年7月1日起,連鎖飲料店、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及連鎖超級市場在消費者自備飲料杯購買飲料時,須提供與未自備飲料杯至少5元價差,並要求連鎖便利商店及連鎖速食店應自112年1月1日起提供循環杯借用服務,以減少一次用飲料杯用量,將於28日公告「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環保署表示,為建立我國循環杯借用服務,連鎖便利商店及連鎖速食店須免費提供循環杯借用服務,並規定112年至114年應提供服務之門市比率分別應達5%、10%及30%,一次用飲料杯年度減量率則須分別達15%、18%及25%;為使消費者了解業者是否提供自備優惠及提供循環杯借用服務,要求於營業場所應標示「自備飲料杯省_元」或「免費借用循環杯」字樣,每字邊長至少五公分。為減少一次性塑膠產品,除現行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連鎖超級市場依據「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原本就不得提供塑膠杯外,另配合聯合國環境大會111年3月2日宣示規劃於2024年擬定塑膠減量公約,並參照現行對免洗餐具管制方式,考量各地限制使用對象特性及區域條件等差異,授權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於113年12月31日前提報飲料店限用包括發泡、未發泡之石化基塑膠、生物基塑膠及生物可分解塑膠等各式一次用塑膠飲料杯實施日期。在法規尚未正式生效前,環保署提醒業者應儘速配合法規的公告實施期程,做好因應措施,調整結帳系統,並建立方便易用且符合食安規範的循環杯借用系統,透過鼓勵消費者自備及循環杯借用,響應全民綠生活。環保署呼籲,民眾在購買手搖飲或咖啡時,盡量能自備飲料杯,除可對環境盡一份心力外,還可享受一定的折扣,若是臨時想喝飲料又忘了帶杯子,也可以借用循環杯來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環保。

publish-icon 04月27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外資上周賣超台股555億 聯電賣最多 買多這6家金融股

台股上週外資在集中市場賣超555.87億元,總持有股份雖仍逾40%,但市值較前一周減少近3700億元;其中賣超聯電(2303)11.16萬張最多,金融股占4家;另買超華航(2610)8.90萬張最多,金融股則是有6家。以個股比較部分來看,外資自集中市場買超最多的前20名上市公司,為華航、大成鋼、長榮航、華新、中信金、中鋼、友達、玉山金、兆豐金、台新金、國泰金、國產、漢翔、華邦電、彰銀、長榮、中華電、遠傳、燁輝、亞太電。外資賣超最多的前20名上市公司,則為聯電、臺企銀、仁寶、台積電、新光金、宏碁、日月光投控、中石化、興農、開發金、旺宏、鴻海、欣興、康舒、廣達、元大金、聯發科、國際中橡、正文、南茂。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上週(11~15日)外資在集中市場總買進金額為3,454.07億元,總賣出金額為4,009.94億元,賣超為555.87億元,另統計自2022年年初至4月15日止,外資總買進金額為5兆3,972.30億元,總賣出金額為6兆56.29億元,累計賣超為6,083.99億元。外資總持有股票(包括原始股東持股及自集中市場買進之持股)市值為21兆6,048.36億元,占全體上市股票市值的40.97%,較4月8日的21兆9,739.02億元,減少3,690.66億元。

publish-icon 04月18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台股外資上周「買超」前20名 金融股占7家

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台股4月6~8日外資在集中市場賣超830.24億元,賣超聯電16.61萬張最多,另買超中信金6.51萬張最多。外資總持有股票(包括原始股東持股及自集中市場買進之持股)市值為21兆9,739.02億元新台幣,占全體上市股票市值的41.00%,較4月1日的22兆7,005.73億元新台幣,減少7,266.71億元。就個股比較部分,外資買超最多的前20名為中信金、長榮航、開發金、元晶、友達、華航、玉山金、台新金、彰銀、國泰金、台肥、力積電、中華電、國產、華邦電、聯合再生、遠傳、中工、兆豐金、東鹼。這20家中,外資持股市值僅有在華邦電減少10.79億元,其餘19家皆為增加,包括玉山金增加100.62億元最多,其次為中山金的73.05億元。外資賣超最多的前20名上市公司為聯電、群創、台積電、金寶、鴻海、仁寶、中石化、日月光投控、旺宏、長榮、陽明、新唐、廣達、聯發科、宏碁、南亞科、欣興、緯創、新光金、京元電子。以上這20家外資持股比例皆減少,以減少台積電最多高達4,503.20億元,也減少聯發科759.49億元、聯電195.18億元,減少幅度破百億元的還有鴻海的120.29億元、日月光投控116.45億元與欣興的107.72億元,最少的為新光金的1.99億元。

publish-icon 04月11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淨零排放路徑 國發會:2040市售車100%電動化

國發會昨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訂定至2040年新售小客車、機車將100%電動化;至2050年,再生能源配比超過6成,再搭配氫能、使用碳捕捉技術的火力發電,可達到整體電力供應的去碳化,我國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可由97.4%,降至2050年50%以下。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說,「沒有缺電問題。」但是環團認為,政府的淨零路徑缺預算、缺目標,又低估成本,無法顯現台灣的減碳決心。國發會預估 可帶動民間投資達4兆元國際能源總署(IEA)2021年5月發表「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後,國際間相繼制定淨零路徑圖,政府如何因應減碳趨勢,不僅是能源問題,更與外貿相關,備受產業界關注。在千呼萬喚之下,國發會昨日公布淨零路徑圖,以2030年為短期,目標是「低碳」,2030年至2050年是長期,目標是零碳發展,同時推動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面向的轉型。經此努力後,期能達到三大目的,首先是政府帶動民間投資4兆元,其次進口能源依存度由2021年97.4%,降至2050年50%以下;第三是提升生活品質及環境永續發展,至2030年,減少2019年空汙量約30%。國發會以每年用電需求成長1.5%至2.5%為推估,至2050年電力占比為再生能源60至70%、氫能9至12%、火力搭配碳捕集及封存(CCUS)占20至27%、抽蓄水力占1%,核能確定出局。不會禁售燃油車 6耗能產業滾動減碳由於2025年後,台灣不再興建新燃煤電廠,企業最擔心缺電問題?龔明鑫表示,台灣發展再生能源、淨零轉型有一定的基礎,「不會因推動淨零排放而缺電」,企業也不必擔心買不到綠電。依國發會規畫,至2030年前,有近9000億元預算投入,以再生能源及氫能的投資2107億元最高,其次是電網與儲能的2078億元、運具電動化1683億元。預算則來自三大領域,國營事業4400億元約占一半,新增預算、既有規畫各為3200億元、1200億元。國發會並指出,從明年開始,前瞻預算、科技、公建預算均須與「淨零排放」掛鉤。在交通工具轉型上,市區公車將於2030年全面電動化,最突破性目標是2040年新售的汽機車,100%是電動車、電動機車。龔明鑫表示,政府會以補助為手段,讓市售電動車價格更平易近人,並提升便利的充電環境,鼓勵民眾購買電動車,不會採取禁售燃油車等激烈手段,未來台灣也可能發展氫能車。這份路徑圖挑選石化、電子、鋼鐵、水泥、紡織、造紙等6大耗能產業,提出減碳步驟,龔明鑫說,將採「滾動式調整」,每5年檢討一次。綠色和平:缺預算缺目標又低估成本「綠色和平」則總結政府的淨零路徑為缺預算、缺目標、低估成本的「兩缺一低」,相較於韓國每年3000餘億元,台灣每年僅1000餘億元,明顯低估淨零轉型成本。同時,8年9000億預算有一半是來自國營事業,近年來台電、中油財務狀況都極為吃緊,新增3200億元預算中,竟包括《氣候變遷因應法》中的碳定價,但碳定價制度何時開始呢?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炘表示,2030年減碳目標僅10%至20%,遠低於國際組織建議的45%,「無法顯現台灣減碳的決心」。

publish-icon 03月31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淘汰燃油機車! 台塑補助4.5萬員工買電動機車每人1.6萬不等 力拚年減排碳9362噸

為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及營造優質的生活 環境,台塑企業(含台塑、南亞、台化、台塑石化及旗下公司)今(30)日舉辦「幸福企業,一騎減碳!」記者會,宣布為鼓勵通勤員工騎乘電動機車,從日常生活中落實減少排碳,只要是台塑集團員工到職滿1年之正式員工,無論是新購或是換購電動機車,均可申請領取公司補助,合計台塑企業最高補助金額介於4.5億至7.2億元之間。依經濟部能源局資料統計,2020年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含間接排放)約2億5,743萬噸,其中運輸佔14.17%。台塑公司表示,為響應政府環保政策,台塑企業制定員工新(換)購電動機車補助方案,鼓勵員工若有換購機車需求時,優先考慮更換電動機車,藉以汰除對環境影響較大的1~4期燃油機車。依燃油機車碳排量0.055公斤/公里與電動機車碳排量0.0265公斤/公里為基礎,考量國內每人每日平均行駛里程20公里及台塑集團目前台灣地區員工人數約45,000人來估算,若台塑集團員工全數換成電動機車後,每日約可減碳25.65噸,每年將減少排碳9,362噸。台塑企業總經理林善志表示,電動機車的推廣是對環境保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此,台塑企業首先響應政府政策,加碼鼓勵員工購置電動機車,友善環境,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同時,我們也呼籲政府,應該制定一套法規,鼓勵並強制要求民眾使用電動機車,加速提升環境品質。林善志強調,台塑企業所屬各公司均成立ESG推動組織,只要能對環境帶來貢獻的,我們均全力以赴。補助員工購買電動機車是公司的重要政策之一,讓員工能輕鬆入手電動機車,打造幸福企業。Gogoro(睿能創意)營運副總經理陳彥揚亦說明:「追求更乾淨的能源是全球所趨,很高興能與台塑企業合作,我們亦於台塑六輕周圍強化建置電池交換站及服務中心,提供員工更便利的服務及全新的騎乘體驗」。目前國人購買電動機車,可申請經濟部工業局、行政院環保署及各縣市政府公告之補助金額。台塑集團員工加碼方案則是:新購補助金額為10,000元、換購為16,000元;只要符合到職滿1年之正式員工均可申請領取台塑補助,每人以一次為限,若以集團員工數4.5萬人計算,此次台塑企業最高補助金額介於4.5億至7.2億元之間。為提高員工購買電動機車誘因,台塑也與國內Gogoro、宏佳騰及光陽等電動機車廠商洽談其他合作中,像是購車時出示員工識別證即可享有購車車價折扣或領取7-11禮券等。

publish-icon 03月30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鎖定高額用電戶 台電4月電價擬上漲

經濟部本周五(25日)之前將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會中決定4月起新電價。知情高層表示,台電採購燃煤及天然氣成本呈倍數成長,對台電未來經營壓力甚大,這次應鎖定大戶調漲,民生及小商家不調漲。據悉,這次平均電價漲幅3%呼聲不小,商業傾向1,500度以下小商家不漲,住宅則考慮每月用電500度或1,000度以下凍漲,以兼顧不影響物價、照顧民生及節電等政策目標。知情人士表示,電價已連凍七次,久未調整對節電及節能減碳不利,目前台電採購煤炭及天然氣成本均以倍數上漲,油價在90~100美元高檔徘徊,煤價飆至每噸250~300美元,是台電前所未見,對台電下半年經營壓力很大,且電價平穩基金至去年底僅剩248.45億元並不多。據悉,上半年沒有選舉考量,政府高層多傾向是適當調漲時機。至於4月新電價走向,為避免扭曲能源價格,且讓節電大打折扣,學者多主張應放手調漲電價,避免變相補貼出口。產業界則仁智互見,有的主張只要不缺電同意漲3%,有的主張要顧及商業疫後未復甦。高層表示,電價調整會兼顧不影響物價、照顧民生及節能等三大原則,電價審議會應會在本周三之後召開。知情官員說,2018年4月電價平均漲幅達3%,在考慮照顧民生及小商家大前提下,住宅每戶每月用電500度以下、小商家1,500度以下,均未調整,總計涵蓋逾八成民生用電及小商家,其餘工業及中大型商業用戶則調漲約3.5%,此一前例也會作腹案參考。惟民生用電戶若500度以下或1,000度以下不漲,各約有85%、逾九成用戶不受影響,如何取捨尚未拍板。經濟部日前在電價審議會工作小組曾要求台電,盤點前100名用電大戶情況,扣除同公司不同廠房後,初步確認半導體、石化、鋼鐵、水泥、玻璃等產業用電最多。知情官員說,這次情境分析相當複雜,外銷出口和內需產業經營狀況大不同,各行業受俄烏戰爭影響也不同,工業、商業及民生用電情況都會依用電多寡及級距個別分析,應不致以產業類別決定調漲與否。產業界擔心疫情讓內需市場重傷,且去年底物價已上漲一波,若再調漲恐引發另一波物價蠢動。對此,官員表示,去年製造業外銷接單暢旺,營收創歷年新高,確是調整電價利基,但食品業容易影響物價,若要調整會降低對民生影響。而國際油價隨俄烏和平協議劇烈震盪,國際原油忽漲忽跌,經濟部表示,會收集資料至開會前最後一刻。

publish-icon 03月21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全台一年三次大停電 三三會林伯豐籲面對缺電現實「核二核三延後除役」

三三企業交流會理事長林伯豐今天(16日)主持例會中強調,303全台無預警大停電,這是自2016年以來第四次大停電,政府應面對台灣會缺電的事實,檢討能源政策解決缺電問題。電力穩定供應與價格合理,對台灣經濟發展功不可沒,只是近年來國內外重大企業、工商團體及美僑、歐僑商會對台灣的能源政策表示憂心,包括穩定供電、合理電價、綠能進度與電網韌性。今天例會中並邀請前副總總統陳建仁發表「後疫時代的產業創新」專題演講,陳建仁也非常認同林伯豐提到發展「綠能」的看法。林伯豐認為,政府超前部署各項政策之外,最重要的是溝通機制,建議政府以「客觀、科學、務實」的態度,用產業角度來檢討未來台灣能源政策,並提出四點具體可行方案。開春以來,台灣繼2021年5月兩次全國性大停電,今年3月又發生大停電,半導體、光電、蘋果供應鏈、石化、鋼鐵等產業受創,估計損失恐高達上百億元,台電統計至少549萬戶受停電影響,因此在今天三三例會中,林伯豐於致詞中發表關於產業企業界給予能源政策建言。林伯豐表示,首先,因應淨零排碳,重新檢討台灣2025年「50%(天然氣)、30%(燃煤)、20%(再生能源)」的能源配比。其次,發展再生能源要兼顧環境生態,降低再生能源躉購費率(2019年英國建置離岸風電5.5GW,競標價格每度新台幣1.52元),並鼓勵企業發展儲能設備。再者,完成電網重要樞紐檢修,透過智慧電網加強電網韌性,強化電網風險管理。第四點則是,保留核能為基載電力,核二、核三延後除役,以降低電力排碳係數,協助企業永續發展。林伯豐強調,期望政府在能源配比能參考國際趨勢,並兼顧台灣在能源的脆弱性,不輕易放棄任一種能源的配置,確保台灣能源充足穩定供應,讓產業能根留台灣,為經濟發展盡一分心力。

publish-icon 03月16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王文淵很生氣! LINE對話「沒有半句同意」 工總秘書長蔡練生聲明不接受莫須有指控

「303大停電」餘波盪漾,14日工總「鬧哄哄」,台塑企業總裁王文淵一早9:00透過台塑發新聞稿,「因無法節制工總秘書長蔡練生執行業務」,請辭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一職,震撼業界!蔡練生下午隨即發新聞稿,六點聲明回應「不接受莫須有指控」。一位是74歲的台灣最大石化王國台塑企業總裁,一位是從經濟部轉任工總秘書長長達16年的75歲退休官員,因著工總3月6日發布的一則「303停電新聞稿」,怒目相向。知情的石化界人士說,「王總裁實事求是,台灣缺電問題及能源政策討論是一回事,303停電又是另一回事,為要了解原因,(台塑內部)已定3月7日要討論。豈知,不在產業第一線的蔡執行秘書急著跳出來發新聞稿。」這樁因無法節制秘書長而請辭理事長一案,令業界傻眼,「王總裁有那麼氣嗎?」這位人士證實,「他真的很生氣。從兩人3月5日 line的截圖可以看到,『王總裁沒有半句同意要發新聞稿』。結果工總的303大停電新聞稿劈頭就寫,『王理事長指示』。」對於工總史無前例的秘書長槓上理事長一事,最後要走人的竟是理事長。「背後有很多的角力,各有政治地盤。」熟悉人士透露。事實上,王文淵閃辭理事長新聞一出,先是工總副理事長林明儒受訪表示,工總預計於3月24日召開理監事會,屆時應會選出新任理事長,「我心目中已經有人選了」。隨後,下午工總監事會召集人潘俊榮則表示,工總已召開臨時理監事會通過希望王文淵留任,另理監事會希望給秘書長蔡練生一段時間,讓他有尊嚴離開工總。一位熟悉工總相關法案的理監事則指出,依據《人民團體法》、《工業團體法》、《會議規範》三法,王文淵的請辭無效!蔡練生的六點聲明中,提到他在工總16年來皆遵從工總組織規程付與的任務綜理會務,自認尚無隕越。他個人並不在意在工總的去留,但不接受違反事實莫須有的指控,這是對人格尊嚴的傷害。蔡練生也提及,3/3全國大停電造成產業及民生重大損失,輿論嘩然。他本人接到電話不斷,質疑一向為產業代言的工總豈能沒有提供建言。因此3/5周六假日,乃以line向渠說明本案之處理,並建議本會主動發布新聞稿,向外界表達對政府能源政策的關切,隨即於當日中午將新聞稿送陳。王理事長回復「有用嗎!我們知道台灣電力本就不夠,我們麥寮的IPP也被台電拉倒而跳電」「沒用」「你們去談吧,多說沒用。」。之後又問及「這次大停電雖然有設備異常,但發生大停電另有原因,你們要討論什麼?」我則告之重點在能源結構太脆弱,希望能源供應能多元化…。蔡練生以上述對話,證明他一向尊重體制,謂未經同意擅發新聞,與事實明顯不符。

publish-icon 03月14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南韓變天 尹錫悅「重國家利益」⋯學者:別期待對台釋善意

韓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在野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當選。國內學者認為,尹錫悅選舉時雖主打韓美關係,但當選後也不至於過度反中,韓國對外戰略不至於有大變動,更不用期待尹錫悅政府對台灣有多大善意,基本上仍以韓國自己國家利益為重。國策研究院昨舉辦「韓國總統大選與東亞局勢」座談會。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指出,尹錫悅提出透過恢復韓美聯盟信任關係,對北韓核武與導彈的威脅作出強而有力反應,他所提出的七項作法,也包括增加薩德部署。董思齊說,韓國有機會要加入三、四、五聯盟,也就是韓美日軍事討論體系、四方會談架構、五眼聯盟情報分享。韓國對外關係或許有所變動,但也僅限於戰術上的不同,但在戰略上,維持韓半島和平的大方向是不變的。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洪耀南則表示,台灣觀察的角度多半是誰親中?誰親美?在韓國,這雖是議題之一,但不是主要議題,房地產政策才是多數韓國人民關心的議題。洪耀南說,韓國的反中氛圍已經超過反日,反中情緒確實有發酵,但大家不用太期待尹錫悅上台後對台灣會有多大善意,基本上還是以韓國國家利益為考量。台灣世代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廷認為,尹錫悅政府可能一改開放對中、北韓立場,轉向親美進而達成尋求區域安全的目標,這將可能成與日本修復關係的契機,也使台韓關係有望升溫。陳冠廷也說,由於過去我國與韓國在經濟與科技市場處於競爭狀態,若韓國走向多邊關係結盟的「美國」外交路線,可預見與我國申請加入CPTPP的先後順序,將對我國紡織、機械、工具機、石化、橡膠、自行車及鋼鐵等七大產業產生衝擊。

publish-icon 03月11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淨零排放進逼1/中小企業碳盤查完成比例低 減碳第一步就卡關

歐盟明年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擬針對未來出口到歐盟的部份高耗能產品收取碳關稅,2026年則全面生效。由於開徵碳關稅直接影響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金管會在3日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上市櫃公司在2027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不過除了政府動作慢半拍,中小企業缺乏盤查能力、人力和經費也是問題。「淨零排放」是國際產業趨勢,台灣必須趕緊跟上國際腳步,否則將被排除在重要產業供應鏈之外。而執行淨零排放就像「塑身減重」,前期的碳盤查格外重要,在減重前得先掌握一個人的體重、體脂肪、肌肉量及含水量等數據,才能擬定後續運動課程與飲食策略,並對症下藥雕塑體型。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去年接受媒體專訪時就坦言,目前台灣減碳最大困境是政策落後,綠電、電動車以及碳權市場等,各項關鍵性政策迄今不明,導致環保及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產業界對於這項環保和供應鏈變革到底有多急,從2021年工總白皮書內容就可得知,以淨零排放和碳中和議題為例,去年提及40次;碳費、碳稅及碳關稅和前年9次相比,去年提及148次,振臂疾呼可見心急如焚。面對國際2050淨零排放浪潮,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去年接受媒體專訪時就示警,一年後將陸續面臨全球徵收碳費,但台灣的綠能與碳權市場機制進展很慢。(圖/張文玠攝)政府似乎也感受到產業界對於減碳期程迫近的憂慮,金管會終於在3日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於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並在2029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認證。經濟部指出,我國工業製造部門目前排放大戶以鋼鐵、石化、水泥及電子業為主。事實上,的第一批管制產品就是水泥、電力、化肥、鋼鐵和鋁,雖然依據環保署「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管理辦法」及「第一批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287家排碳大戶已經完成相關盤查登錄。不過若要因應未來國際課徵碳關稅,接下來不分產業,所有外銷廠商都須完成碳盤查及建構的能力,尤其以外銷歐盟的廠商首當其衝,其次是外銷美日的廠商。「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電電公會)就指出,大型企業長久以來,在國際供應鏈的驅策下,對於企業自身的碳排進行盤查及管理,並持續強化節能減碳措施。電電公會3006家會員中,近九成有接外銷訂單,然而近八成屬中小企業,欠缺盤查能力、工具、人力以及經費問題。電電公會坦言,環保署僅委託一家認證機構、七家查驗機構進行碳盤查,但光是全國中小企業就有十九萬家,目前絕對無法滿足產業界需求,尤其碳盤查執行管道不普及,耗費的時間成本極高,達到2050淨零排放將是極大的挑戰。據了解,盤查過程複雜、費工,包括所有投入與產出都要計算,盤查所需的時間需視組織規模、產品複雜程度和盤查邊界而定,尤其是第一次投入盤查作業最困難,三個月是基本的時間,通常需要耗費六到八個月才能完成,目前中小企業完成碳盤查的比例不高。以電子業來說,有七成碳排來自用電,電電公會認為,碳盤查的腳步務必加快,由各公、協會依現有機制增加會員碳盤查服務,而政府該負責的是尋求如何降低電力係數、增加綠電及穩定供應低碳電力等,遠比協助廠商進行碳盤查重要,如此才能加快落實我國溫室氣體盤查。台中市長盧秀燕曾直指,台中火力電廠十部機組一天排碳量,等於一億輛機車一年排碳量,因此擬定2030年比2005年減碳30%的目標。(圖/報系資料庫)面對全球淨零排放浪潮,電電公會近兩年除了出版「永續策略藍圖白皮書」供會員廠商對全球淨零排放有所了解外,也積極舉辦相關淨零排放國際趨勢及因應的論壇和研討會;今年更將結合外部輔導團隊,提供會員雲平台盤查計算工具,輔以培訓,希望用最簡單且省成本的方式,協助會員先初步了解自身碳排狀況。對此,經濟部認為,雖然目前還沒看到產業需求,不過因應未來二至三年恐出現龐大的碳盤查需求,本月初宣布將培植「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和「商品檢測驗證中心」成為本土查驗機構,今年九月起協助中小企業進行碳盤查。

publish-icon 03月10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淨零排放進逼2/碳費最快明年起徵 費率入氣候變遷法引朝野激辯

立法院本會期將《氣候變遷因應法》列入優先排審法案,並可望完成三讀。根據環保署版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廠商製造產品出口前都將被徵收「碳費」,排碳大廠最快2023年就實施,不過細數目前朝野立委提出的版本中,針對碳費費率是否納入母法意見仍分歧,將是未來朝野爭論焦點。各國為避免國際碳關稅貿易制裁,紛紛宣佈2050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總統蔡英文去年4月22日也宣布加入全球超過120個國家淨零排放的行列。環保署將原本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草案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明確入法,並增訂碳費徵收機制。不過對於碳費費率,環保署擬留待子法訂定,並未在修法條文中明訂。以全球最早實施碳定價的歐盟來看,碳交易市場的碳價每噸約新台幣2000元。環保署目前已對我國高碳排的287家企業進行碳盤查,可完整掌握約2.27億噸碳排放,約佔台灣整體碳排放的八成,是首波鎖定的碳費徵收對象,未來再擴及其他產業。歐盟開徵碳關稅在即,全球競爭力前20大國家都積極佈局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電等,台灣一旦落後,不但吸引不了投資量能,產業更可能因而喪失國際競爭力。(圖/報系資料庫)針對碳費費率,財團法人綠色和平基金會認為,對照法國、瑞士等國家,碳價費率都清楚寫在母法中,政府若想透過碳定價有效促進企業減碳,就應修訂碳費起始費率每噸300元,並逐年調升至歐盟水準,才能有效減碳;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也呼應,認同徵收費率可以先由每噸碳排300元起徵,每年調漲10%,十年後才可與國際碳價水準接軌。台灣鋼鐵工業同業公會則認為,母法中應明定碳費徵收原則,且定價必須接軌國際,避免業者出口產品至其他國家,又會被課徵碳關稅;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則主張,國際上碳費多是針對燃料徵收,台灣的碳費應比照新加坡擴及所有產業,以電費附加費率徵收,包括住商、交通及企業費率應該一致,才能達到全民減碳的目的。綜觀立法院九個修法版本中,包括民進黨洪申翰、吳玉琴及蘇治芬,國民黨則有吳怡玎、謝衣鳳和洪孟楷,加上時代力量陳椒華、民眾黨團等提案,對於碳費機制是否要明確在溫管法母法中訂定,朝野立委版本各有不同。民眾黨團與吳玉琴修法版本皆有明確訂定費率,前者主張碳費起徵費率應為每公噸300元,並以每兩年為期,滾動式檢討調升;後者則針對進口化石燃料與原料業者,及排放溫室氣體來源徵收碳費,每公噸徵收10元至30元;民眾黨立委蔡壁如指出,碳定價主要有碳費、碳稅及碳交易三種方式,但是碳價要訂多少,面臨「捏驚死放驚飛」窘境,太低沒辦法減碳、太高又怕產業承受不了,政府必須要用科學基礎來說服民眾,不能用喊價的;洪申翰則認為,就像油價和電價有變動性,碳價不適合放在母法裡,應待《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透過子法或辦法制定碳價。所謂的「碳費」,是由環保署訂出向企業收取每公噸碳的費用。環保署初步研擬以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的業者為收取對象,像是電力、鋼鐵、石化、化材、水泥等產業為主,類似隨油徵收空污費,至於徵收費率則尚未訂出。綜觀國際上碳定價主要有二種類型,一種是「碳排放交易系統」,也就是對各業者碳排放量設定限制,允許排放量低的行業將額外的配額,出售給排放量大的業者;另一種則是實施「碳稅」,針對造成碳排放的商品或服務,依排放量課稅,類似垃圾袋隨袋徵收。

publish-icon 03月10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303大停電「經濟部也受害」 轄下園區、週邊災損高達60億

303大停電,經濟部工業局轄管的園區、加工出口處轄管的科技產業園區,區內廠商都受到影響。截至4日的統計,工業局轄區內業者因停電造成損失、損失金額約2億元、科技產業園區內業者也有累計約6億元的損失,但區外的石化業最為慘重,預計有約50億元的損失,合計經濟部轄管工業區、科技產業園區及週邊,合計就有近60億元的損失。另外,據了解,工業區外鄰近的石化產業受損相當嚴重,官員表示,石化業為連續性製程,須逐一檢查修復,以及要透過燃燒塔排放清理堵塞在管線內的原料及半成品後,在確保工廠安全無虞下,才能重新開爐啟動作業。據石化公會表示整體災損仍在統計中,預估超過50億元。3月3日興達電廠開關場因人員操作疏失,造成全台停電,共有549萬戶受影響,停電時間長達12小時,民生、產業均深受其害,產能被迫中斷。經濟部工業局轄管的園區、加工出口處轄管的科技產業園區,區內廠商也成為受災戶。據統計,工業局轄區內損失金額為1.97億元;科技產業園區因為幾間24小時產線的電子零組件廠受傷嚴重,讓整體金額高達5.6億元。

publish-icon 03月07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303全台大停電「產業損失估逾百億」 工總將提能源萬言書

303全台大停電,產業損失估逾百億,工總6日指出,產業界均認為這已非單一偶發事件,現行能源政策的調整已刻不容緩,到了需要嚴肅且誠實面對的時刻,理事長王文淵因此指示工總六個月內提出產業對政府改善能源政策的建言書,希望政府能務實面對以化解台灣未來能源的危機,並有助於2050年碳中和目標達成,確保台灣經濟永續發展。工商團體對能源政策及淨零碳排意見工商團體這幾年對供電議題高度關注,尤其在淨零碳排是全球趨勢下,台灣要超前部署,但工商團體認為,在轉型發展綠電及邁向零碳過程,必須穩健重新檢討最適切能源發電結構問題,不應放棄任一能源,因此利用各種場合極力向執政當局表達對能源政策建言訴求。工總指出,303爆發近年來最嚴重大停電,近四成549萬家戶瞬間停電,台鐵中部以南全線停駛,全台生活與交通大亂,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國內77%以上的工業區受波及;包括48座工業區與521家廠商同時停電。半導體、光電、石化、鋼鐵等工業生產全面受影響,產業界初估損失恐達上百億,其中以高雄林園工業區的石化業者損失最為慘重。工總表示,303嚴重停電事故以及去年5月兩次跳電,產業界認為這已非單一偶發事件,現行能源政策的調整已刻不容緩,到了需要嚴肅且誠實面對的時刻。為此,王文淵指示工總,集合國內產業領袖及經濟與能源專家學者共同為台灣能源政策把脈,希望在未來六個月內以客觀、務實與科學的態度,提出產業對政府改善能源政策的建言書,供政府政策參考,希望政府能務實面對以化解台灣能源的危機,並有助於2050年碳中和目標的達成,確保經濟永續發展。工總指出,美中貿易戰造成全球供應鏈洗牌與重組,台灣迎來近年最大的投資熱潮,用電量節節攀升,但地緣政治風險與能源穩定供應,已成為產業能否根留台灣最大隱憂。在此同時,全球氣候變遷讓保護地球環境生態、淨零排放或碳中和成為世界各國追求最高目標,這些議題讓能源政策變得非常複雜與極具衝突,未來如何兼顧能源取得與環境發展,不只是產業問題,更是當前重大社會議題。工總指出,有鑑於能源政策議題牽涉甚廣,同時考量台灣天然資源有限,產業發展是台灣生存的重要命脈,產業界一致關切台灣能源政策後續走向以及發電配比合理性,希望政府必須以負責任態度重新檢討現行能源政策,讓產業可以安心在地經營。

publish-icon 03月07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台灣50指數成分股新增開發金 這一檔股票被剔除 自3/21生效

台灣證券交易所公布與富時國際合編之台灣50指數、台灣中型100指數、台灣資訊科技指數、台灣發達指數及台灣高股息指數成分股定期審核結果。台灣50指數成分股新納入開發金(2883),刪除和碩(4938);台灣中型100指數成分股納入和碩、力積電(6770)、力智(6719),刪除正隆(1904)、開發金、南帝(2108);台灣資訊科技指數成分股則新納入力積電、力智。證交所表示,相關成分股納入及刪除之變動將自2022年3月18日(五)交易結束後生效,亦即自3月21日(星期一)起生效。如有指數成分股在下次定期審核前之期間被刪除,將以本次候補名單遞補,候補名單自即日起生效。 此外,台灣高股息指數自指數審核生效日起之連續5個交易日為指數定期審核過渡期,此期間每檔股票之權重採用過渡期間權重,過渡期間生效日為2022年3月21、22、23、24和25日。依據2022年2月21日資料審核後,此次台灣指數系列成分股異動結果如下:一、台灣50指數(一)成分股納入:開發金。(二)成分股刪除:和碩。(三)候補名單:群創(3481)、和碩、力積電(6770)、永豐金(2890)、緯穎(6669)。二、台灣中型100指數(一)成分股納入:和碩、力積電、力智(6719)。(二)成分股刪除:正隆(1904)、開發金、南帝(2108)。(三)候補名單:正隆、中石化(1314)、晶豪科(3006)、豐興(2015)、金像電(2368)、川湖(2059)、神達(3706)、南帝、瑞鼎(3592)、聯邦銀(2838)。三、台灣資訊科技指數 (一)成分股納入:力積電、力智。(二)成分股刪除:無。四、台灣發達指數 (一)成分股納入:無。(二)成分股刪除:正隆、南帝。五、台灣高股息指數(一)成分股納入:無。(二)成分股刪除:南帝(2108)。

publish-icon 03月05日, 2022 繼續閱讀
First
Last
置頂
ctwant-logo
  • 關於CTWANT
  • 聯繫&爆料
  • 隱私權政策
  • fire icon 發燒熱搜
  • facebook-icon Facebook
  • facebook-icon Youtube
  • facebook-icon Telegram

© 2020 The CTWANT Company

本網站所刊載內容著作權屬王道旺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或經授權使用,他人非經授權不許轉載、重製、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