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汙染日益嚴重 地球科學家:星星恐在20年後絕跡
過去12年中,世界各地的地球科學家觀測並揭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未來趨勢,由於光污染的快速增長,夜空中的星星將變得越來越難以看見。據《衛報》的報導,地球科學家的報告指出,星星能見度的變化相當於天空亮度每年增加了9.6%,這一數據甚至還並未包含人造衛星無法監測、但越來越被廣泛使用在日常生活的LED藍光照射,儘管多國採取了減緩光污染的政策,但狀況還是持續惡化。研究作者指出,換個角度看,天空在這種亮度增加的趨勢下,本來在夜間可看見250顆星星的地區,在20年後只能看到不到100顆。在繁華的都市裡,夜空從來沒有真的變暗過,相反的,天空中充滿著人造光,這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光在大氣中散射的結果。這種光污染導致了肉眼可見的夜空變亮,並削弱了星星的能見度。為了更好地理解不斷增長的光污染會如何影響我們對星星的觀察,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的基帕博士(Christopher Kyba)蒐集了2011至2022年間由5萬1351名地球科學家用肉眼觀察星星能見度的評估。研究結果顯示,人造光使夜空的亮度每年增加了約7至10%,這相當於在不到8年的時間裡,夜空的亮度增加了一倍,《華盛頓郵報》記者甚至認為這種「失去夜晚」的態勢堪稱是行星等級。這樣的研究結果也引起學者對於明亮夜間環境對於人類健康危害的擔憂,儘管這方面的研究還未有定論,不過該研究小組成員也表示,夜間的人造光源算是項新的人類壓力來源,同樣也將對於自然環境帶來適應的問題。唯一可確定的是,這樣的問題將持續成長且不斷侵蝕地球的夜空,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將完全看不到梵谷眼中的美麗星空。

摩根大通註冊「IndexGPT」 搶推AI財務顧問服務
本周四(25日),據CNBC報導,摩根大通(JPMorgan)正在開發一款類似ChatGPT的軟體服務,將為客戶挑選投資標的。報導根據摩根大通提交的文件顯示,該行本月為一款名爲「IndexGPT」的產品申請了商標註冊。IndexGPT將利用使用人工智慧(AI)的雲端計算軟體來分析和選擇適合客戶需求的證券。文件明確指出,IndexGPT使用了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該行計劃使用由GPT模型驅動的人工智慧。據CNBC報導,摩根大通全球技術主管Lori Beer表示,該行已經雇用了1500名數據科學家和機器學習工程師,正在測試GPT技術的多個使用案例。隨著ChatGPT掀起的浪潮席捲全球,各個行業都在發生顛覆性的變革,包括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內的多家機構已經開始在內部對該技術進行測試。例如,高盛使用AI來幫助工程師編寫代碼;摩根士丹利也正推出一款聊天機器人,以在日常工作中爲該行的財務顧問團隊提供幫助。華盛頓特區的商標律師Josh Gerben表示,摩根大通可能是第一家打算直接向客戶推出類似GPT產品的老牌金融機構。他認為,像摩根大通這樣的公司不會只是爲了好玩而申請商標。提交的文件中還包括一份公司高層的宣誓聲明,這項行動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摩根大通的高管們對他們在人工智慧方面實現的進展十分引以爲榮。Beer稱,提到人工智慧,就必須提到GPT和大型語言模型。目前已經認識到這些工具的力量和機會,並致力於探索它們爲公司創造價值的所有方式。

吃鳳梨為何會割舌頭?科學家揭密「有細針」 網一看嚇傻:再也不敢吃
鳳梨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是大眾普遍喜愛的水果,不過很多人都有經驗,在食用鳳梨的時候被「割舌頭」,卻始終不清楚原因。針對疑惑,國外一名科學家就分享背後原因,令大批網友直呼:「再也不敢吃了!」這名科學家在TikTok平台指出,鳳梨是他喜歡的水果之一,但每次吃的時候,都會感到嘴巴發麻,原來是因為水果含有針晶,這些針具有保護功能,避免果實被吃掉並保護種子,與其他化學物質(如鳳梨中的酵素)共同作用,可增強效果。據悉,鳳梨酵素可以溶解覆蓋在舌頭和上顎的保護性黏液,也就是說含有針晶的水果,會引起更強烈的影響,另外像是奇異果、葡萄、芋頭和山藥也含有大量此類晶體。鳳梨含有數十個「針晶」,會破壞細胞膜。(圖/翻攝自sf_microscopy TikTok)這名科學家收集了一些鳳梨樣本,接著放在顯微鏡底下觀察,結果看到好幾十根「針」,吃鳳梨的時候嘴巴會發麻,正是因為被這些針晶給刺傷,「草酸鈣晶體會在細胞膜上戳洞,引發刺激」,雖然聽起來有點嚇人,但他表示:「這不會阻止我吃鳳梨」。影片曝光後,引起熱烈討論,網友紛紛嚇傻:「我們在吃鳳梨的時候,鳳梨也在吃我們」、「我可憐的細胞膜」、「再也不吃鳳梨了」、「難怪媽媽總說不要吃太多鳳梨,因為會割舌頭」,還有人分享經驗,「我一直以為是因為過敏」、「在瘋狂吃了鳳梨和奇異果後,我的嘴巴痛得要命」。

曾經被撞過...科學家發現有虎鯨正在「特訓」同伴 攻擊船隻為自己報仇
日前一對夫妻駕駛遊艇航行在直布羅陀海峽上時,遭到6隻虎鯨攻擊,當時虎鯨不斷撞向船隻,讓夫妻倆非常懼怕,所幸在虎鯨們持續攻擊遊艇1小時後自行離開,恐怖經歷讓2人非常驚訝。對此有科學家指出,自2020年來大西洋不斷傳出虎鯨攻擊船隻的事件,恐怕是虎鯨發起的復仇行動。根據《每日郵報》報導,5月2日在西班牙外海的直布羅陀海峽,傳出有6隻虎鯨圍攻遊艇的事件。當時58歲的珍妮特(Janet Morris)和58歲的斯蒂芬(Stephen Bidwell)一同在船上,不斷遭到虎鯨們猛力撞擊,所幸虎鯨們在持續攻擊遊艇1小時後失去興趣自行離開。而斯蒂芬在事後受訪時表示,當時情況令人心生畏懼「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經歷」,他更表示,當時遭到虎鯨攻擊時,遠方有一隻成年虎鯨待在一旁,似乎是在監督其他虎鯨攻擊他們。而在事發後2天,5月4日再次傳出3頭虎鯨衝撞了一艘遊艇事件,船長韋納(Werner Schaufelberger)指出,當時有1頭大的虎鯨帶著2頭小的,而大虎鯨不斷從側面用力撞擊船隻,而小虎鯨則透過觀察,模仿起大虎鯨的動作也撞上了船,最終刺穿了船舵。而船員們則在西班牙海岸警衛隊的協助下回到岸邊,不過船隻卻因受損嚴重而沉入海裡。事實上,大西洋自2020年起,接連傳出數十起虎鯨攻擊船隻的事件,經過科學家幾年的調查後發現,很可能是一頭名叫格拉迪思(White Gladis)的雌虎鯨發起的報仇行動。對此,葡萄牙阿威羅大學的生物學家阿爾佛雷多(Alfredo López Fernandez)指出,格拉迪思過去可能遭遇過船隻相撞,或是受困於非法漁獵活動中,因此造成創傷,導致牠出現主動攻擊人類的行為。不過阿爾佛雷多也表示,成年虎鯨並不會教導小虎鯨攻擊船隻,可能是因為虎鯨為高度交際動物,可以透過模仿來傳遞行為,因此小虎鯨才會做出攻擊行為,不過對牠們來說這是一種玩耍的方式,並不真正具有攻擊目的。

向陸洩「高超音速導彈」技術 俄科學家犯叛國罪遭逮
俄烏戰爭戰火持延燒,至今已打了1年多。近日有知情人士向外媒爆料,俄羅斯一家科學研究所所長,因洩漏高超音速導彈技術給大陸,犯了叛國罪遭逮。對此,俄羅斯和北京當局都做出回應。據《路透社》報導,知情人士稱,西伯利亞克里斯蒂安諾維奇理論與應用力學研究所(ITAM)所長希普盧克(Alexander Shiplyuk),涉嫌在2017年的科學會議上,洩露高超音速導彈的機密技術給大陸。而希普盧克其實在去年8月就逮捕,但一直沒有相關報導。知情人士表示,希普盧克堅稱自己是清白的,那些訊息也不是秘密,可以在網路上免費取得。對此,克里姆林宮表示,安全部門正在密切關注叛國案件。而大陸外交部說,中俄關係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的基礎上。美國馬里蘭大學航空航天工程教授勞倫斯(Stuart Laurence)說,他見過希普盧克2次,「看到他被捕,我感到震驚和恐懼,我最後一次跟他聯繫是在2021年1月,他在其研究領域,受人極度尊敬。」據了解,俄羅斯總統普丁一再表示,俄羅斯的高超音速導彈技術,在世界上處領先地位,這種尖端武器能用10倍音速酬載,穿透防空系統。報導稱,自莫斯科從入侵烏克蘭至今15個月,越來越仰賴盟友大陸提供的支持。除了希普盧克,另外2名俄羅斯科學家也遭殃。雷射專家科爾克(Dmitry Kolker)去年也被指控向大陸洩露機密,在西伯利亞因叛國罪被捕,遭逮後2天死於癌症。科爾克的律師上周表示,他的家人否認此指控。此外,科學家盧卡寧(Alexander Lukanin)因涉嫌向北京洩露機密技術,在2020年被逮,去年遭判7.5年徒刑。據了解,在烏克蘭戰爭的背景下,俄羅斯議會上個月投票決定,將叛國罪的最高刑罰從20年提高到無期徒刑,俄羅斯議會稱有48名俄國人,在2017年至2022年犯叛國罪。

金馬影帝被前世情人誘惑 莫子儀800萬望遠鏡前浪漫談情
金馬影帝莫子儀攜手劇場女神鄧九雲主演奇幻愛情電影《溟溟》,以前世今生為主軸,片中莫子儀飾演天文學家,遇上獨立音樂歌手葉穎飾演的神秘女學生,認定葉穎就是前世深愛的女子,面對一場如夢似幻的誘惑挑戰。電影中天文台場景取景於中央大學的天文台,其中24吋望遠鏡耗資800萬台幣建造,也是1980年代臺灣第一座具有天文研究用大型望遠鏡的天文台,莫子儀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看到天文台整個天頂打開,透過望遠鏡看星星,非常期待拍攝成果。莫子儀在《溟溟》飾演天文學家。(圖/華映提供)莫子儀在《溟溟》飾演天文學家,為讓角色更立體具說服力,他與導演陳子揚拜訪了多位研究天文的教授跟學者,也將自己在片中身為科學家卻對前世今生執著的困惑與學者討論,莫子儀表示,他後來得到的答案是,科學與前世今生並非不能同時存在,「研究科學的人,同時會有自己的信仰,信仰的事情可能沒辦法全然用科學去解釋,但兩者並不衝突。」莫子儀認為電影中葉穎的存在像是自我投射,看到了跟自己一樣迷惘的靈魂,可以互相安慰、填補彼此。葉穎則透露這場在天文台的戲要訴說的夢境非常長,有很多轉折與鋪陳,對話時有一點偏差都會破壞氣氛,要很流暢的去演繹,讓第一次演戲的她印象深刻,也很開心第一次演戲可以跟莫子儀對戲。《溟溟》葉穎在天文台的戲碼需要流暢表達情感,讓她印象深刻。(圖/華映提供)電影除了角色和場景考究,也找來好萊塢幕後團隊參與拍攝,身兼導演與編劇的陳子揚畢業於世界頂級查普曼大學道奇電影學院,他用同窗情誼特別邀請《Night Terrors》、《Straight Edge Kegger》攝影師克里斯多夫普迪(Christopher Purdy)擔任攝影指導;也邀請曾以電影短片《幽魂之境》曾獲2020年台北電影節最佳聲音設計獎,另有知名作品《馴龍高手2》、《大象席地而坐》的范文銳擔任聲音設計。《溟溟》將於6月16日上映。

緝犯新招!凡走過「真留下痕跡」 科學家從「空氣、沙灘腳印」提取高品質DNA
一般而言,要提取犯罪現場DNA時,總是要透過一些毛髮、唾液、體液或是血液,方能夠順利提取到相關的DNA資訊。但現在有消息指出,美國佛州大學最新研究,其實人體的DNA幾乎是無處不在,目前已經有技術可以從這些非常態物件中提取DNA,其中包含了空氣、傢俱、廢水,甚至是沙灘上的足跡。根據《CNN》報導指出,美國佛羅里達州大學團隊近年來在美國、愛爾蘭等地進行環境樣本的蒐集,結果竟然從中提取出高品質的人類DNA,甚至可以作為與特定個體比對的實驗樣本。這項研究是由佛州大學野生生物疾病基因體學助理教授達菲(David Duffy)所主持,他們從區域內取得海水、河水、沙灘的沙子、甚至是當地的空氣。而經過檢驗後,發現即便是杳無人煙的吾人孤島,其實空氣中都有人類生命的跡象。經過研究後,研究團隊也發現,這類環境DNA除了可以用以辨認身分外,甚至還能判斷周遭區域的人類遺傳先祖,也能確定疾病在當地的變異過程,不僅是在科學鑑定方面有著相當大的幫助,同時對於遺傳學、病理學也有充分的助益。雖說這項技術十分的方便,但也因此產生許多倫理方面的問題,像是有意或無意的隱私洩密、位置跟蹤,甚至是基於個人或是團體的基因監控,這些事情都會變成這項技術發展的障礙。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研究法醫、監測和人類健康遺傳學社會和倫理方面的高級研究員維恩羅斯 (Matthias Wienroth) 表示,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其實早在整個過程中就使用正確的倫理方式來推展這項技術。但他也認為,科學家們應該要想辦法降低社會對這項技術的恐慌與抵制,以避免這項技術在未來遭到濫用,侵犯到個人隱私。

金正恩攜女視察軍事衛星 批准「未來行動計畫」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時隔1個月公開露面,16日,他帶著愛女金珠愛視察偵察衛星發射準備工作,並批准了「未來行動計畫」。據朝中社報導,金正恩查看已完成各項檢查和測試的「軍事偵察衛星1號」,北韓可能在近期內將已完成製作和搭載準備的衛星對接到運載火箭上進行發射。金正恩在對偵察衛星發射準備委員會的工作進行現場指導後,高度評價委員會盡職盡責,他並批准委員會今後的行動計畫。該委員會成員包括來自宇宙開發局、國防科研機構、各級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北韓軍事偵察衛星1號發射項目已處於收尾階段。金正恩於4月18日曾對國家宇宙開發局進行視察,並指示如期發射軍事偵察衛星1號,當時金珠愛也陪同視察。發射衛星運載火箭技術與洲際彈道飛彈(ICBM)的技術幾乎相同。北韓於去年12月18日試射準中程彈道導彈(MRBM),並宣稱其是「衛星樣機」,當時還公開表示將在今年4月之前完成軍事偵察衛星1號機的準備工作。金正恩強調,美韓的反對北韓企圖和計謀越是猖狂,越要積極地轉守為攻,予以遏制,堅決守護國家主權和正當防衛權。金正恩說,成功發射軍事偵察衛星是當前國家安全形勢下的迫切需求,是將黨和政府增強國防力量的政策落到實處的過程,也可推動國家太空軍事及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報導表示,如果說軍事偵察衛星1號上月完成了「製作」,那麼此次是「搭載準備」完畢。據此推測,金正恩批准的「未來行動計畫」可能是在近期內將衛星對接到運載火箭上進行發射。

吃西瓜可消暑 腸胃弱的人須避免吃太多
台灣是水果王國,一年四季都有各種好吃又營養的蔬果,尤其是盛產季節,不僅生產的量多,品質也很好。炎炎夏日,大家最愛吃西瓜,多汁解渴又去暑氣,不過,這個迷人的水果不僅僅是口感好,也有很好的營養價值。植化素功效多多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蔬果的植化素可以讓每種植物有特殊的顏色、產生不同的氣味,能吸引昆蟲來傳遞花粉繁殖後代,還可以保護植物對抗細菌、病毒或真菌等感染;植化素也會將陽光照射所產生的自由基清除,因此,有強力抗氧化作用,根據癌症基金會的資料顯示,紅色的食物具有預防胃癌的功效。美國的研究還發現,西瓜所含的瓜氨酸可以使血管放鬆以及充血,因此,能壯陽和降血壓。此外,西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鉀可以利尿,促進水分排除,改善排尿不順、尿道炎及水腫的問題。任何食物應該適量攝取不過,任何營養價值高的食物,都應該適量攝取,尤其是慢性病患,更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屏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室組長劉純君表示,西瓜含大量的水分,清涼解渴,因此,成了很多人夏季的消暑水果,但是糖尿病患吃太多西瓜,就會造成血糖狂飆,必須使用胰島素針劑,才能把血糖壓下來。西瓜全身上下都有用處。西瓜果實性味甘、寒、無毒。有清暑、瀉火、泄熱等功效,被稱為「天生白虎湯」。中醫師吳明珠表示,由於白虎湯本是由知母、粳米、石膏、甘草等藥材組成的藥方,主要是治療熱病大汗出、大渴、大熱、惡熱及中渴煩悶而渴者,常應用於日射病、急性熱病口渴、原因不明高熱等症,而性味甘寒的西瓜,本身就有解暑除煩、收澀汗液的作用,所以,當感覺暑熱難耐時吃一片西瓜,效果更勝白虎湯;而西瓜子仁有清肺、潤腸、止渴、幫助消化等作用;西瓜的根、葉也可藥用,水煎服,可治療腸炎腹瀉、痢疾等症。西瓜有清熱解毒的效果夏天很容易因為汗多而長過敏疹的人,清涼香甜的西瓜清熱解毒的效果,比綠豆湯還快,但是也因為西瓜太甘寒的特性,所以,脾胃比較虛弱的人,應避免吃猛吃西瓜,容易引起腹瀉。西瓜要什麼時間吃最好?吳明珠建議,最好在午餐時當餐後水果,或是運動過後補充水分之用。而腸胃弱的人,應避免太晚吃西瓜,俗話說「西瓜吃太多,晚上容易『反症(台語)』」,意思是說,若是本身體質寒涼,而晚上濕度大陰氣又盛,水分補充太多就會腹瀉。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喝一點就臉紅紅? 專家點名這種人:就是在喝毒
有醫師在粉專分享「喝酒就是在喝毒藥」的說法,她舉出一名Youtuber分享專家的理論,點名有些人喝一點就臉超紅,就是身體本身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無法快速代謝酒精的乙醛,而亞洲人更特別多這樣的體質,甚至被稱為「亞洲臉紅症」,如果也有這樣的現象,還持續保持著喝酒的習慣,很可能會大大提高罹癌的風險。若每天喝一瓶啤酒,傷害等同於10根香菸。(示意圖/翻攝自TVING)醫師劉宗瑀在粉專分享YT頻道「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影片,影片中提到史丹佛大學教授神經科學家 Andrew Huberman在Podcast中提到「喝酒就是在喝毒藥!」的理論,更表示若一天喝10毫升的酒精,得到乳癌的機率會增加4%到13%;每天喝一瓶瓶久的殺傷力,更等同抽10根香菸。他更表示,近年來幾乎所有專家都得出一個結論,每天的飲酒量建議上限是零,不要再說什麼「睡前喝一杯紅酒有益健康」,過去美國與日本也曾經做過研究調查,喝酒容易出現臉部潮紅或紅斑的「酒精不耐症」是屬於華人、日本人與韓國人等東亞人所特有的體質,其中台灣是酒精不耐症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這種現象也被稱之為酒精臉紅反應(Alcohol flush reaction)或是亞洲紅臉症,會有這樣的現象就是由於身體在代謝酒精的基因中出現了缺陷,由於體內缺乏了能夠代謝掉酒精的「乙醛去氫酶」酵素,讓喝下肚的酒精在體內堆積,造成臉紅、心跳加快、心悸與噁心反胃等症狀。喝一點就臉紅的人,就是身體本身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無法快速代謝酒精的乙醛。(示意圖/翻攝自TVING)對於這些解酒酶異常的人來說,喝酒無疑是服毒,如果依然保持著喝酒的習慣,長時間下來積聚在體內的酒精無法被代謝,除了會讓脂肪堆積形成脂肪肝外,體中大量囤積了被列為一級致癌物的乙醛(也就是酒精)與其他蛋白質及DNA結合後,很可能會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進而提高罹癌的機率,尤其重度酗酒者得到食道癌的風險更會是一般人的50倍。喝酒會臉紅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預警,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飲酒並沒有所謂的安全量,即使少量也仍有致癌的風險,既然我們無法補充或增加乙醛去氫酶幫忙代謝酒精,如果碰到非喝不可場合,國健署就建議男性每日喝酒以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為原則,儘量降低飲酒量,減少罹癌的風險。

不忘線上教課 美教授「水下待滿74天」破世界紀錄
美國一名綽號「深海博士」的教授迪圖理(Joseph Dituri),在水下生活滿74天破了世界紀錄,希望能待滿100天,而他每天5點起床鍛鍊身體,也會吃蛋白質食物增加飽足感,更不忘線上教課。迪圖理吃鮭魚沙拉和蛋。(圖/翻攝drdeepsea IG,下同)據《BBC》報導,55歲的迪圖理於3月1日,在佛羅里達州拉戈島(Key Largo)一個9.1公尺深的潟湖水下小房間,開始「海王星100天計畫」(Project 100 Neptune)挑戰,近日他待滿74天,打破在沒有減壓情況下,水下生活的最長紀錄。美人魚來拜訪迪圖理。迪圖理目前沒有停下來的打算,迪圖理14日在IG上發文說,因為對探索的好奇心,他來到這裡,從第1天起,他就想啟發後代子孫和全球研究海底生命的科學家。迪圖理說,他還有23天的時間在水下進行研究,和各個年齡層的學習者交流,繼續自己的發現之旅。在此之前,有2名教授在2014年於同一地點,創造了水下生活73天的紀錄,和潛艇不同的是,水下旅館不用使用技術適應水下壓力。南佛羅里達大學的教授,正在監測迪圖理的健康狀況,以及長期隔離和禁閉帶來的心理影響。有趣的是,即使待在水下,迪圖理也沒有放下教鞭。據南佛羅里達大學稱,迪圖理曾在海軍服役28年,在挑戰期間,他也線上教授生物醫學工程。為了讓自己保持忙碌,迪圖理每天早上5點起來鍛鍊身體,他也會吃雞蛋和鮭魚等食物,補充蛋白質,他用微波爐加熱食物。迪圖理強調,他最想念的,還是陸地上的的太陽。

用花果香肥皂恐「引蚊上身」 研究證實這味驅蚊才有效
根據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指出,具有花果香的肥皂最容易「引蚊上身」。由於蚊子不吸血時,會攝取植物花蜜,若花果香殘留在身上,對於蚊子來說是同時聞到咖啡與鬆餅的香氣,非常有吸引力。根據《衛報》報導,iScience雜誌10日發表一項研究報告,研究人員招募到了4名志願者,使用Dial、Dove、Simple Truth與Native等4種美國人愛用的肥皂品牌進行測試。測試結果發現,除了Native肥皂外,其他3種肥皂都會造成一部分受試者對蚊子的吸引力增加;而Native肥皂則達到了驅蚊的效果。研究人員表示,或許是因為Native肥皂帶有椰子香,而在過去的研究中顯示,椰子油本身就是天然的驅蚊劑,所以才具有驅蚊效果。對此科學家們得出結論,認為香皂的選擇可以解釋,為何有些人像磁鐵般非常容易吸引蚊子上身;有些人則不容易被蚊子叮。因為蚊子在不吸血的狀況下,會攝取植物花蜜補充糖分,因此較容易被肥皂的花果香味吸引。而這項研究也觀察到,香皂對於蚊子的影響因人而異,因為肥皂會與人體獨特氣味產生交互作用,所以對於吸引蚊子的程度也會有差。參與此研究的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與州立大學助理教授維諾格(Clément Vinauger)指出「事實上,我們將那些花香、水果味放在我們的身上,這意味著現在同一個物體同時聞起來像一朵花和一個人,這就同時聞到咖啡和鬆餅的香味,非常誘人」。而他也表示,「同一個人,因為使用不同的肥皂而產生的香味,可能會對蚊子有更強的吸引力,也可能會讓蚊子主動避開。」。

天外隕石砸穿屋頂!她上前摸「還熱熱的」 專家揭來歷:超過40億年歷史
「流星雨落在我家屋頂上」。美國紐澤西州霍普威爾鎮(Hopewell Township)一處民宅9日突遭不明物體貫穿屋頂,驚慌失措的女屋主起初以為被人丟擲石塊,未料上前查看並觸摸石頭,驚覺「熱熱的」,才發現是隕石降臨。據《紐約時報》報導,女屋主可普(Suzy Kop)表示,這顆4x6英寸(約10.16x15.24公分)隕石剛貫穿屋頂、砸進父親臥室時,真的誤以為被人丟石頭,但仔細觀察石頭和「撞穿屋頂,砸壞地板再彈起撞傷天花板,最後才落停地板」軌跡,以及觸摸石頭時感到的溫度,才發現這很可能是顆隕石。科學家推測隕石可能是隨著寶瓶座流星雨墜落地球。(圖/翻攝自推特)當地警局指出,這起隕石墜落事件沒造成任何人傷亡,女屋主報案後也要求對全家人、住處進行輻射檢測,結果數值都沒異常,相關科學機構獲報後,也開始調查隕石來歷及成分。富蘭克林研究所首席天文學家皮茨(Derrick Pitts)認為,這顆隕石可能有40至50億年歷史,並隨著每年4月19日到5月28日之間的寶瓶座流星雨,墜落到地球表面。據統計,每年平均有5200噸的隕石墜落地球,但只有5到10顆墜落後被尋獲,平均大小約為彈珠至籃球,絕大多數隕石都被燃燒殆盡。而較大隕石除可能造成這次的砸穿屋頂事件外,造成8千萬顆樹瞬間焚毀、3人死亡的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事件,就被認為可能是墜落隕石在空中爆炸,引起的大規模災害。

海洋溫度熱破圖表!科學家「找不到原因」憂:大災難恐降臨全球
台灣才剛邁入5月,就出現39.5度的今年最高溫,而這股熱浪不只出現在台灣,就連覆蓋地球面積達70%的海洋,也發生「熱破圖表」的異常情況,令科學家大為震驚,且暫時還找不到溫度飆升的真正原因。據《CNN》報導,持續觀測海洋表面溫度的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發現,海洋溫度從今年3月開始就不斷上升,且在近幾週內瘋狂飆升,並超出2016年的歷史最高溫近十分之二度,突破計算圖表的最高溫21.0度。海洋學家馬修(Matthew England)表示,十分之二度看似微小,但考量到海洋的龐大面積、體積:「要有多巨大的能量才能加熱海洋?」NOAA海洋學家強森(Gregory C. Johnson)則指出,這種破紀錄的溫度不僅令人擔憂,還因為「升溫剛發生不久」暫時找不到真正原因,且全球更加暖化、珊瑚白化及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很可能無法避免。科學家推測,海洋表面溫度上升可能與為期3年的反聖嬰現象結束、正迎來聖嬰現象有關,強森形容,「這就像打開冰箱會覺得降溫,但背景溫度仍在升高,現在冰箱門關了,一切就變得更熱」。但令科學家們不解的是,聖嬰現象還沒發生,海洋溫度卻已經攀升。英國南極調查局指出,找出當前海洋溫度上升的原因對人類至關重要,「我們要瞭解這是單一的極端高溫,還是令人擔憂的趨勢的開始」,若這種突破圖表的高溫持續,人類除要面對全球性的氣候災難,還必須研擬新的環保法規。而壞消息是,吸納全球90%熱量的海洋,已連續4年出現破紀錄高溫,今年4月的研究更發現,海洋正在快速升溫中。

鏟肉還能防失智!營養師曝1飲食法「大腦年輕7.5歲」
以高齡96歲辭世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據傳養生長壽的秘訣就是「麥得飲食」(MIND Diet)。對此,營養師李婉萍透露,實踐麥得飲食能讓「大腦年輕7.5歲」,不僅有助瘦身、降三高,甚至能預防失智的發生。營養師李婉萍在臉書發文表示,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飲食會影響大腦的記憶力、思考和認知能力,更有學者發現,若能實施「麥得飲食」有助於預防或延緩癡呆症狀。李婉萍說明,其實麥得飲食是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得舒(DASH)飲食」的一種飲食模式,具體實施「8多吃5少碰」原則如下:1.每天至少3份全穀物2.每天至少吃2份蔬菜,其中1份應為綠葉蔬菜3.每周至少吃2份莓果4.每周吃雞鴨鵝等禽肉至少2次,吃魚至少1次(不可油炸)5.每周吃豆類至少3次6.料理用油以橄欖油為主7.攝取堅果,每周至少5次8.每天喝1杯葡萄酒或其他酒精飲料避免不健康飲食對大腦造成破壞,5種特定食物盡量少攝取:1.每周吃紅肉不超過4次2.油炸物或速食每周不超過1次3.少吃奶油或人造奶油,每天份量不超過1大匙4.每周吃起司不超過1次5.糕點或糖果每周應少於5次李婉萍透露,據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確實遵守「麥得飲食」的受試者與未堅持的人相比,大腦年輕了7.5歲,另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可降低53%,且有助於減緩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不過此種飲食方式科學家們也還在進一步了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