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愛挖鼻孔導致「丹毒」感染 他全臉腫到嘴唇外翻、眼睛睜不開
挖鼻孔對有些人來說是種舒壓的動作,但卻也得小心細菌感染。日前,北京一名男子的鼻子突然開始發腫,隔日甚至全臉腫脹、眼睛睜不開,緊急就醫才發現是由於長期挖鼻孔又經常便秘,讓毒素無法排出才引起的「丹毒」感染。據悉,目前該男子遵循中西醫的治療,已在7天後順利消腫。根據陸媒《中國網看點》的報導,33歲的鄭男提到,起初他只有鼻子有些微腫起,摸到淋巴結也腫大才去社區醫院檢查,當時誤診為扁桃腺發炎,但在次日,他的全臉卻變得腫脹不堪,不僅眼睛睜不開,嘴唇也腫到外翻,持續的疼痛感更讓他相當不適,於是他便再次前往大醫院就診。男子因「丹毒」感染,全臉發痛腫脹到眼睛都睜不開。(圖/翻攝自微博/中國網看點)經過醫生診斷,發現鄭男是由於長期挖鼻孔讓黏膜受損,再加上經常便秘和壓力過大,導致毒素排不出去,才感染了「丹毒」。後來,鄭男也乖乖接受中西醫治療並遵循醫囑,7天後已消腫,而他由於臉部還有些許紅印,正在做光療修復。對此,微博知名健康醫療部落客「鉛醫薔薇」解釋,「丹毒」是種細菌感染,主要見於面部和下肢,其中臉部「丹毒」可由挖鼻孔、掏耳朵導致黏膜細小破損來誘發,下肢「丹毒」則是因足癬致使腳趾縫糜爛、足跟皸裂等引起。若想治療「丹毒」,「鉛醫薔薇」建議首選青黴素,大約2周左右就能康復。

糖尿病病友險因傷口失去下肢 醫授照護、治療傷口步驟避免截肢
糖尿病患者要特別留意傷口,尤其是下肢,即使是小傷口都有可能嚴重感染,甚至須面臨截肢的風險。萬芳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邱文寬提到,一名居住偏鄉的糖尿病患者,送到當地醫院急救時發高燒、意識昏迷,原以為是確診COVID-19,後來經過詳細檢查才發現腳背處的傷口嚴重潰爛,醫師判定需要截掉下肢。不過,邱文寬醫師表示,在轉診到萬芳醫院後,經團隊及時安排清創手術引流膿水,以及評估血糖、血管是否通暢、感染指數這3項數據後,病人僅需切除幾隻腳趾頭,免於失去下肢的命運,現在經過復健也可以藉由拐杖慢慢行走。糖友每10人就有2人險截肢 「這些」原因使風險升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國人糖尿病患者平均大約每10人就有2名病人,因併發糖尿病足、潰瘍等慢性傷口而遭到截肢,甚至危及生命,是相當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邱文寬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起周邊血管硬化、阻塞,再加上血液循環、免疫系統較差,本來傷口就不易癒合,受到細菌感染的機率更會大幅提升,而慢性困難傷口如褥瘡、靜脈潰瘍、周邊動脈阻塞等也都相當常見。傷口該如何照護? 有哪些治療方式?一般傷口照護若遵守傷口照護4要點,包含「清創、上藥、包紮、更換」,大部分都能如期癒合。但邱文寬醫師提醒,如果傷口周圍紅腫、發熱、惡臭等,或有發燒甚至呼吸急促等,很有可能是傷口惡化的表現,切記應盡快就醫處理。而以往治療傷口的常規方式是以清創壞死組織、抗生素治療等為主,不過邱文寬醫師提到,目前還有許多常見的新一代治療方式,例如:注射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幹細胞治療。邱文寬醫師說明,前者是由人體分泌具有強效活性的生長因子,促使表皮細胞規律生長、刺激代謝,加速傷口癒合,後者則由人體脂肪抽取培養後注射到患部,活化傷口附近殘餘的組織細胞,促進周邊組織生長和血管增生,兩者皆能加速傷口復原,民眾若有需求可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法。

喝淨水、吃熟食仍食物中毒! 連假出國當心「一瀉千里」
一位職場人士出國開會,為了避免生病影響工作,用餐相當小心,飲用瓶裝水、在合格餐廳用餐、吃全熟食、水果也都自己剝,沒想到還是中標狂腹瀉!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醫科醫師陳信儒仔細詢問旅遊史,揪出嫌犯疑為「冰塊」,由於無法確定冰塊使用何種水製成、是否為煮熟水,「這個東西太容易出漏了!」建議國人若前往衛生條件不佳的國家進食務必謹慎,尤其避免飲用含有冰塊的飲料。WHO食品安全5要訣保持食品清潔。生食熟食要分開。食物要完全煮熟(尤其是雞蛋與家禽肉類)。食物保存在安全的溫度。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何為「旅遊者腹瀉」?陳信儒表示,當旅客到了不熟悉的地方,1天腹瀉超過3次以上,而且糞便沒辦法成型,加上噁心、嘔吐、發燒其中一種腸胃道症狀,便診斷是「旅遊者腹瀉」。根據醫學研究,旅遊者腹瀉主要造成細菌與病毒感染。預防原則是避免生食、餐前洗手,尤其是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衛生條件較差、感染疾病風險較高,建議民眾吃水果自己剝皮,到合格的餐廳用餐,並且避免喝含有冰塊的飲料。若家長帶寶寶出國,盡量使用70度以上熱水沖泡奶粉,可殺死大部分的細菌,較為安全。事先查好國際旅遊疫情醫師提醒,出國飲食的衛生原則跟在家烹調相同,不過要注意的事項較多一些,民眾可於出發前查詢國際旅遊建議等級,例如國人常去的日本衛生良好,屬於低風險區域,至於未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例如東南亞、中東、非洲、中南美洲等地區,衛生條件差,被列為高風險區域。不過,疫情解封加上全球化影響,世界各國無論是工作或旅遊,人員的交流相當頻繁,無法確保低風險地區一定不會引發感染,因此即使到低風險國家仍須留意衛生。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止瀉3大治療策略萬一出國食物中毒、上吐下瀉怎麼辦?陳信儒表示,大部分民眾免疫力正常,可自行痊癒,除非是碰到特別凶猛的細菌侵襲,或是免疫力較弱的年長者與小孩、腸胃道較差的族群等,一中標可能就會非常嚴重,建議事先備妥藥物。第1招:基本藥物例如一般的腸胃用藥、止瀉藥,針對症狀治療。第2招:口服補充液民眾可在一般藥局買到電解質水等口服補充液。不建議喝市售運動飲料,因為其中的糖份和電解質,比較不適合人體腹瀉脫水時所需補充的營養。第3招:施打疫苗若民眾需前往衛生條條件不佳的國家,可事前到旅遊醫學門診自費施打傷寒疫苗。另外A肝病毒雖然不會造成腹瀉,但糞口傳染仍會引發發燒、噁心、黃疸,建議30-40歲中壯年族群若需出遊或工作,可自費補打A肝疫苗。各旅遊醫學門診合約醫院據點及服務班表我適合預先用抗生素嗎?至於是否需要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陳信儒說明,這個議題目前在旅遊醫學界比較不建議。第一,抗生素可能把體內正常菌種殺死,好菌宛如天然益生菌,在腸胃道裡具有保護效果,若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殺死正常菌種可能導致外來病菌更易入侵;第二,出國前尚不知道可能感染何種細菌,使用不對的抗生素,反而會導致抗生素的抗藥性變強,因此目前醫學界不建議用預防性使用。除非民眾必須前往極端環境,或是運動員出國比賽,特殊情況才會考慮使用此方式。出現3大症狀不要忍! 盡速就醫症狀1:嚴重脫水當發現口乾舌燥、眼睛淚液分泌非常少,甚至眼眶凹陷、上廁所沒尿液等,這並非泌尿道出問題,而是體內水分嚴重不足,建議到醫院施打點滴補充水分。症狀2:拉個不停輕微的旅行者腹瀉,通常3天內即可改善,但若出國7天就拉了5天,像這樣不正常的狀況,「該去醫院還是去醫院」醫師叮嚀。症狀3:排出血便一旦感染入侵性較高的病原體導致血便,代表腸胃道黏膜受到嚴重侵害,有可能連帶發燒畏寒,建議在當地就醫。國人出國就醫可申請健保補助,民眾不用擔心高額費用。出國在外緊急就醫,可申請健保自墊醫療費用核退醫師最後呼籲,民眾出國前可到藥局購買成藥,或是到旅遊醫學門診施打疫苗。旅遊醫學門診由家醫科醫師組成,是一個綜合性門診,可根據民眾行程判斷感染腸胃道疾病、暈機暈車、高山症、潛水夫病等風險,給予行程意見、常備用藥或施打疫苗,例如針對爬富士山開立高山症預防用藥,民眾都可妥善利用。出國小心謹慎,才能好好享受旅遊。

換季災難1/「病菌輪攻」鼻竇炎患者激增5成 過敏兒當心!每3人就有1人中鏢
疫情解封後,民眾脫下口罩回歸日常生活,讓流感、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有機可趁,時值換季,兩者形成惡性循環下,鼻過敏就醫人數直線上升,甚至惡化成鼻竇炎,藝人王心凌日前坦承自己因鼻竇炎「吃藥吃到吐」。醫師表示,「近來鼻竇炎求診人數激增5成以上,不少是嬰幼童。」根據健保資料顯示,最嚴重時每3名幼童中就有1人罹病,當細菌沿著血管感染眼窩時,就可能重創視力、甚至惡化成失明。台灣是海島型國家,濕熱的環境加上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令不少民眾飽受鼻竇炎之苦,然疫情爆發後,就醫人數明顯減少。據健保資料,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鼻竇炎就醫人數約430萬人,平均每5人有1人,疫情爆發後人人口罩戴緊緊,呼吸道感染機率迅速下降,鼻竇炎就醫人數更是銳減,2020年降為302萬人、2021年為223萬人。如今疫情解封,愈來愈多人脫下口罩,一場鼻竇炎風暴已悄然爆發。儘管健保署尚未公布最新數據,但不少耳鼻喉科醫師臨床上發現,鼻竇炎患者迅速激增。「真的差很多,跟前幾年疫情相比,鼻竇炎患者最近至少增加5成以上!」竹山秀傳醫院院長莊碧焜說。台灣一年就有逾百萬人因鼻竇炎就醫,藝人王心凌日前也透露自己因鼻竇炎「吃藥吃到吐」,大吐苦水。(圖/趙文彬攝)鼻竇是指一些圍繞在眼眶及鼻腔周圍的頭骨空腔,這些空腔都跟鼻腔相通,會分泌黏液,滋潤並過濾吸入的空氣。「鼻竇炎的發生原因,主要是過敏、或病毒、細菌或黴菌感染,而現在的孩子鼻過敏的比例非常高,再加上校園本來就容易感染各種病菌,鼻黏膜很容易受刺激而發炎腫脹,若病況沒控制好,鼻竇開口堵塞就容易滋生細菌,當分泌物愈堆愈多、愈來愈濃稠,就變成鼻竇炎。」莊碧焜說。據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在幼童和31~40歲青壯年特別普遍,不論疫情前後,0到10歲兒童因鼻竇炎就醫的比率最高,最嚴重時,每3個小孩中就有1名患有鼻竇炎,且病況甚至會持續至長大。花蓮一名7歲男童日前右眼突然又紅又腫,父母原以為是過敏,沒想到越腫越大,甚至嚴重到眼睛睜不開,就醫檢查才發現是急性鼻竇炎引發眼窩感染、同時壓迫視神經。花蓮慈濟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昱甫表示,眼眶與鼻竇有互通的血管,因此細菌會經由血管進入眼眶引發感染,男童當時視力只剩0.2,若不緊急處理恐有失明風險。周昱甫提醒,如果感冒持續2周未癒,又有鼻塞、黃綠色濃稠鼻涕時,就要當心罹患鼻竇炎,一般可以藥物、抗生素治療,若效果不佳可採取內視鏡手術。莊碧焜說,其實多數人患有鼻竇炎而不自知。「很多人以為出現黃鼻涕才是鼻竇炎,其實如果時常鼻涕倒流、耳朵悶塞、莫名頭痛、說話有鼻音,都可能是鼻竇炎的症狀,建議進一步檢查。」

友沒洗手就摸1歲兒…《黑澀會》女星笑問1句反被兇 氣炸喊:不是小題大作
自《我愛黑澀會》出道的女星玉兔(鄭如吟),去年3月與導演男友Howard結婚後,同年11月迎來寶貝兒子,一家3口甜蜜幸福。玉兔近日透露,「前幾天去朋友家聚會,在門口恰巧看到一位友人從計程車下來,我們搭了同一部電梯」,對方隨後伸手摸寶寶,老公半開玩笑問「你手有乾淨嗎?」不料他竟突然爆氣。玉兔今(1日)在臉書發文,「前幾天去朋友家聚會,在門口恰巧看到一位友人從計程車下來,我們搭了同一部電梯。在電梯裡,友人說姆姆很可愛,就用手指搓了姆姆的臉頰。Howard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說:你手有乾淨嗎?我:對呀~你手有乾淨嗎?之前也有遇過像這樣狀況,大部分的人會說不好意思,下次會注意等等就好了」,玉兔接著說,「這位友人忽然在電梯大聲的說:我手怎麼了嗎?我的手很乾淨。態度很生氣,語氣非常理直氣壯。當下真的是超傻眼,因為正常來說,我開口代表我Care。最近是流感與腸病毒的高峰期,有許多小朋友因此發燒拉肚子住院,臉頰又離嘴巴很近,病毒細菌是肉眼看不到的,大人的抵抗力好,但對寶寶來說卻是很大的威脅」。玉兔提到,「我看著友人從計程車上下來,碰過車子的門把、大樓的門把、電梯的按鈕,都是很多人碰過的地方。你不會知道這個手把殘留的病毒有多少,這不是小題大作,是寶寶還沒什麼抵抗力時就該好好保護,當父母的才知道,小朋友能平安長大,是辛苦熬了多少個夜」。(圖/翻攝自玉兔 鄭如吟臉書)

中秋烤完肉「上吐下瀉」燒到39度 他差點被摘膽囊…醫師揭原因
中秋佳節一家烤肉萬家香,除了必不可少的各類肉品,許多人也會準備海鮮大快朵頤,而在烤肉過程中,最怕的就是食材沒熟,導致吃壞肚子。一名40多歲男子近日吃完烤肉後上吐下瀉、腹痛,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膽囊炎,隨時可能因敗血症死亡。抽血檢驗後,發現是細菌感染,治療後症狀很快獲得改善。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透露,該名45歲男子近日與朋友相約吃燒烤,隔天開始出現腹痛、拉肚子、噁心嘔吐等症狀,且發燒到攝氏39度,就醫後發現還有急性膽囊炎情況,因此推測遭沙門氏菌感染,所幸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後,隔天症狀明顯好轉,持續服用抗生素5天,急性膽囊炎狀況也得到緩解。朱光恩說明,急性腸胃炎最常見的病原是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不論是何種細菌或病毒引起,症狀不外乎是上吐下瀉、發高燒、畏寒等。若烤肉後6到12小時出現類似症狀,很有可能是腸胃炎,應趕快到醫院就診,避免症狀惡化。朱光恩提醒,急性腸胃炎若未及時治療,持續腹瀉或嘔吐,可能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嚴重甚至可能導致休克;尤其幼兒在嚴重狀況下,恐造成急性腎衰竭。朱光恩強調,烤肉多在戶外進行,衛生條件較差,除了要注意手部清潔,食材更務必確實烤熟再食用,加上近期天氣炎熱,千萬要注意食材保存,以免連帶吃病菌下肚。

不只柚子!藥師點名「3種果汁」別配藥 常見這款恐增加鋁毒性風險
今年9月29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除了月餅,柚子也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腎臟科醫師陳佑丞先前提醒,柚子的營養價值極高,仍要特別留意其與抗凝血劑、降血壓藥、鎮靜安眠藥在內等10類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彰濱秀傳醫院藥學部教學副組長洪正憲透露,除了柚子會影響藥物,其他3種果汁也要避免。「用其他果汁配藥吃就沒問題了?!」洪正憲29日在臉書發文,「上次提到了葡萄柚和柚子可能與某些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影響其效力和安全性。然而,除了這兩種水果,其他水果或果汁也可能對藥物產生許多的影響,這是一個較少被討論但也很重要的議題。以下幾種果汁也需要注意」。蘋果汁:蘋果汁的攝取可能大幅影響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效力。這包括抗組織胺Fexofenadine、降血壓藥Aliskiren和Atenolol等。蘋果汁可能導致藥物生物利用度明顯下降,進而影響其治療效果。柳橙汁:柳橙汁對多種藥物也有類似的影響,包括降血壓藥Aliskiren和Atenolol、過敏用藥欣流(Montelukast)、骨鬆用藥Alendronate和抗生素Clofazimine等。攝取柳橙汁可能使這些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明顯下降,進而減弱其療效。另外柳橙汁還會影響抗生素Fluoroquinolones,會大幅降低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治療失敗和細菌抗藥性的風險。對於含鋁胃藥則會增加吸收,進一步增加鋁的毒性風險。葡萄汁:葡萄汁可能明顯影響免疫調節藥物Cyclosporine的生物利用度,增加治療的潛在風險。洪正憲說明,「需要注意的是,藥物和果汁的交互作用並非一定有害的,有些情況下可能具有正面效應。例如,檸檬汁可能會增強顯影劑99mTc-tetrafosmin的作用,而藍莓汁則可能提高免疫調節藥物Etanercept的效力並減少副作用,而小麥草汁有助於減輕化療藥物(如Fluorouracil、Adriamycin和Cyclophosphamide)的副作用等。」洪正憲強調,「水果和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是一個複雜的領域,因此,在服用藥物時,應謹慎考慮果汁的攝取。在藥物治療期間盡量避免以上水果或果汁的大量攝取,並在必要時諮詢醫師或藥師的建議,以確保我們藥物的最佳的治療效果。」(圖/翻攝自藥師洪正憲-藥就趁憲在)

中秋節狂吃慘中「急性腸胃炎」 營養師示警「4大類食物」先別碰:恐繼續拉
中秋連假,不少人都會相聚烤肉,大吃大喝,一不小心就成了急性腸胃炎苦主。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如果不小心得到腸胃炎,4大類食物應避免。高敏敏在粉專《高敏敏 營養師》表示,吃到不新鮮的食物、暴飲暴食可能是細菌性腸胃炎,發燒可能持續2-3天,一天拉3次以上肚子,並且可能有血便、水狀黏液糞便以及有嘔吐症狀,療程通常需要7-10天、在夏季比較盛行,病原體可能來自沙門氏菌、志賀氏菌、腸炎弧菌、霍亂弧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高敏敏指出,聚在人多的地方可能中了病毒型腸胃炎,或許會發燒,但拉肚子較不會出現血便或黏液狀糞便,而染上諾羅病毒較常出現嘔吐之症狀亦伴隨噁心,療程通常需要2-3天、一年四季都盛行,病原體可能來自諾羅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星狀病毒。腸胃炎4大類食物應避免。(圖/翻攝自臉書/高敏敏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很多人都以為腸胃炎就是吃到不乾淨的食物,但其實暴飲暴食、吃太油等,都可能會有一些腸胃道不舒服的症狀,若真的得了腸胃炎,飲食重點就要注意,包括多喝水、可以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飲食清淡、少量多餐,如果一直無法改善,請儘速就醫。至於腸胃炎只能吃粥嗎?高敏敏說明,其實只要掌握好消化的清淡飲食以及衡量自己腸道狀況,還可以吃含果膠、可止瀉的水果,如蘋果、香蕉,水煮清湯類,如蛋花湯、清湯麵、粥品,好消化的,如蒸蛋、吐司、蘇打餅乾以及少粗纖維的菜。另外,要避免吃高糖飲料、甜食、辛辣刺激食物、油煎油炸,高敏敏提醒,有糖的會影響滲透壓,可能繼續拉。

知名拉麵店飲用水出包…檢出「大腸桿菌群」複檢仍沒過 遭開罰3萬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了解市售包(盛)裝飲用水之衛生安全,針對台北市便利商店、超市大賣場、加水站、餐廳及製造工廠等進行包(盛)裝飲用水水質檢驗及標示檢查,其中知名拉麵店「麵屋一燈」的飲用水複抽結果仍不符規定,被依違反《食安法》開罰3萬元罰鍰。北市衛生局指出,總計抽樣25件產品(包含8件包裝飲用水、12件加水站及5件餐廳盛裝飲用水),其中1件檢驗不合格,不合格率4%。總計抽樣25件產品(包含8件包裝飲用水、12件加水站及5件餐廳盛裝飲用水),其中1件檢驗不合格,不合格率4%。(圖/北市衛生局提供)北市衛生局表示,此次抽驗25件包(盛)裝飲用水,檢驗項目為大腸桿菌群、糞便性鏈球菌、綠膿桿菌、重金屬(砷、鉛、汞、鎘、銻)及溴酸鹽,其中2件餐廳盛裝飲用水初抽結果不符規定,經通知業者限期改善,1件複抽結果仍不符「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規定,已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7條及同法第48條第8款之規定,處分業者3萬元罰鍰,另檢視8件包裝飲用水產品外包裝標示及12家加水站標示與食品衛生,查核結果均符合規定。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於購買包裝飲用水產品時,應注意水源別、水源地、產品標示是否有廠名、廠址、電話號碼、產品是否在有效期限內、瓶蓋瓶口是否緊密完封、容器外型無凹陷,並仔細觀察產品外觀,切勿購買含有懸浮物或雜質的商品,發現產品有上述現象,請不要再飲用。如對產品的生菌數含量有疑慮,建議可煮沸後再飲用,任何純淨水長期放置或儲存都會變質,且開封後的包裝水放置室溫或冰箱中,細菌數都會增加,因此民眾應注意包裝飲用水是否包裝完整,並存放在陰涼處,開罐後宜儘早飲用,避免陽光照射或放置車箱內,且空瓶也不適合重複盛裝飲用水使用,以減少塑化劑溶出之疑慮,另餐廳供民眾飲用之盛裝飲用水應定期更換及盛裝容器應確實清洗或消毒,以避免細菌滋生。

「這蔬菜」恐讓汗味更重! 營養師曝「6方法」減少體味產生
濕熱的天氣總讓會人汗流浹背,不少人也擔心自己是否會出現難聞的體味。營養師李立慈就分享到,影響體味的原因有荷爾蒙、情緒、氣候等等,可以藉由保持環境乾燥、加強個人衛生和健康飲食,以及減少肉類、十字花科食物的攝取,來降低異味的產生。營養師李立慈在臉書粉專「Liz營養師飲食日常」介紹,體味是由大汗腺、小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物綜合而成,其中小汗腺分布於全身,大汗腺則分布於腋窩、外耳道、乳頭、生殖器等部位。不過,汗腺的分泌物其實是沒有任何氣味的,是由於汗腺分泌物中,固醇類物質和胺基酸經過皮膚表面細菌作用,產生了短鏈脂肪酸、硫化物等,才會出現異味。關於飲食是否能改善汗味的問題,李立慈提到,有實驗把一些可能影響汗味的食物拿出來做比較,如大蒜、洋蔥、發酵乳製品等等,卻發現與體味之間並沒有關聯性,反而是多食用了肉類、含硫化物的食物(十字花科家族),其代謝產物可能會影響到體味。不過,李立慈也表示,蒜科家族和十字科花家族雖然可能使人產生異味,但由於食物內含大蒜素、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U等營養素,有助於免疫力提升、抗發炎、抗病毒及保護細胞黏膜等作用,並不建議直接完全戒除。另外,李立慈指出,相較於飲食,包括性別、荷爾蒙、年齡、基因、情緒、性格、疾病、衛生習慣和氣候等等,更是會影響體味的的原因,僅依靠飲食是不容易改變體味的。對此,她也建議可以藉由加強個人衛生、保持環境乾淨與乾燥、適度除毛與更衣等方法,來減少體味的產生。

中秋連假迎腸胃炎高峰! 醫曝「烤肉飲食重點」防急性腸胃炎
每逢中秋節便迎來的急性腸胃炎高峰,不容小覷!安南醫院肝病中心主任吳奕霆提醒,期盼著應景大啖烤肉、柚子、月餅的同時,也需留心飲食衛生及腸胃保健。烤肉最忌三點 這樣做防腸胃炎上身吳奕霆主任表示,短時間內不會烤到的食材,應放入冰箱或戶外冰桶保存,並務必確認食材已充分加熱,避免吃進生食或無法判斷新鮮與否的海鮮及加工食品。另外,善用公筷母匙降低感染風險、落實正確勤洗手等細節亦十分重要。至於腸胃保健部分,吳奕霆主任指出,應遠離太多、太油、太辣,這不僅限於中秋節享用烤肉、柚子、月餅的當下,平時也別吃得過飽或暴飲暴食,並減少攝取高油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急性腸胃炎找上門。急性腸胃炎 這1種恐致命吳奕霆主任進一步說明,急性腸胃炎主要可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兩種,僅極少數為寄生蟲引起。細菌性腸胃炎常見的致病菌有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腸炎弧菌及霍亂弧菌等;由於細菌性腸胃炎症狀較為嚴重,可能會出現高燒、腹痛、血便或膿便等症狀,嚴重恐導致死亡,需立即就醫。而病毒性腸胃炎則較為常見,致病原為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等,其中輪狀病毒大多感染6歲以下兒童,且容易造成群聚感染。感染急性腸胃炎 遵循這些守則減緩不適「如果感染急性腸胃炎,要注意水分及電解質的攝取,特別是嘔吐或腹瀉嚴重的患者。」吳奕霆主任建議,可少量多餐、清淡飲食,若仍然一吃就感到極度不適,便考慮禁食一至兩餐,並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直至病況緩解再進食即可;若是情況嚴重未獲改善,則切勿拖延病情,盡速就醫為宜。

家長注意!RSV來襲兒醫急診爆滿 醫師籲「能打的疫苗都去打」
「今年冬天不會太好過」。兒科醫師紛紛示警,新冠疫情解封後,免疫負債洶湧而來,社區至少有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腸病毒等4種病毒在流行,兒童首當其衝。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8月開始,台大兒童醫院每天一百床病床都爆滿,「早上到醫院,急診室就有10多名兒童排隊等床」,近年來已少見,他呼籲「能打的疫苗都去打一打」,減少多重感染。過去呼吸道傳染疾病多發生在秋冬季節,但今年從夏天開始,流感就居高不下,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更讓不少兒童因併發肺炎住院。兒科醫師張博揚在粉專「張博揚小兒科診所」形容,「最近數種病毒在校園『煉蠱』,兩周一輪,前次感冒才剛好兩三天,又發燒來看醫生」。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紀鑫表示,近期就醫和住院人數都大增,8月開始出現較多RSV,9月開學之後則是流感、腺病毒加上RSV;近期兒童一般病房都是接近滿床狀態,8月份佔床率約8成,最近則上升到9成,甚至全滿,有時候急診需要待床。疾管署署長莊人祥指出,過去RSV都是在每年第37周才會開始上升,第45周達到高峰,今年卻罕見提早至31周就開始上升,若照往年是8周達高峰計算,預計再2周就會達流行高峰,接下來有望逐漸下降。為何今年RSV特別嚴重?黃立民說,台大因這2個月太多兒童急診住院,院內自行做病毒定序,發現今年的RSV為「ON1」,幾乎8至9成都是該病毒株,病毒性較強,因多年未流行,兒童身體沒有抗體,不少孩子引發嚴重的細支氣管炎和下呼吸道感染,病毒跑到肺部引發肺炎,病童多出現「咻、咻、咻」呼吸聲。黃立民表示,去年免疫負債沒有來,今年因防疫鬆綁,才能說正式來了,還有很多病毒及常見細菌還沒回來,例如黴漿菌,進入冬天時,預料新冠將再來一波流行,每天確診破萬例算輕鬆的,若再加上黑數,一天16萬人確診也不奇怪,其中約2至3萬人病情嚴重時才可能被通報。

6病毒齊發「病人滿到床不夠」 醫示警:冬天不太好過…叮嚀1件事必做
新一波感染症狀開始流行,包括流感、腺病毒、新冠肺炎、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導致醫院和診所塞爆,病床快不夠住。醫師警告,今年因為免疫負債,同時有多種病毒,這個冬天不會太好過,因此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坦言,台大兒童醫院最近病床都不夠,每天晚上都有5~10人候床,今年病毒都跑出來,同時有多種病毒,因此這個冬天可能難過了。另外,接近冬季細菌疫情(如黴漿菌)也開始慢慢出現,是否產生抗藥性也不無可能。特別注意,小孩和老人家是秋冬疫情的高危險群,若染疫很多都需要住院、看診,但造成多重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老人家會死傷慘重。小兒科陳信宏就在臉書分享,曾在1天的門診內,驗到新冠病毒陽性、RSV病毒陽性、A型流感陽性、腺病毒陽性、腸病毒陽性、病毒性腸胃炎,讓他驚呼:「真的是太誇張了!」還有4名RSV病毒陽性患者高燒、多痰、狂咳咳到吐,因此提醒有發燒症狀不能太大意,要盡快就醫。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師邱南昌也指出,隨著防疫措施鬆綁,傳染病大舉入侵,民眾因為缺乏抗體,求診人數創下今年以來的高峰,甚至一家人感染不只一種病毒,預估2~3年內「免疫債」跑不掉,且影響層面跨越全年齡層。繼新冠XBB疫苗開打後,公費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也將在10月2日開打,邱南昌提醒,即使去年打過流感疫苗,今年仍應按時施打,以增加保護力,而且就算已經得過,還是有機會感染其他型別的流感。對此,衛福部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建議,11月27日前優先打流感跟新冠疫苗,符合對象者在11月27日後再施打1劑肺炎鏈球菌疫苗。

肺炎四大證型 中醫分型治療助舒緩縮短病程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肺炎(Pneumonia)是指單一肺葉或整個肺部的發炎症狀,發炎症狀反覆發作持續三個月以上則轉變成慢性肺炎,發炎過程負責氣體交換的肺泡會被發炎物質佔據,為了讓呼吸順暢及適當排出病理產物痰液,患者會利用咳嗽表現來呈現。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說明,中醫在處理肺炎相關疾病會從自身免疫系統平衡及強化來對症治療,中醫將免疫系統對抗外來病菌能力簡化成「正氣」來描述,《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醫用外感來統括外來感染源的入侵,包括:病毒、細菌、黴菌、結核菌等,不管是接觸傳染、飛沫傳染、昆蟲和動物傳染,以及飲水和食物傳染等,都可能形成病原感染入侵的機會。中醫將肺炎分四大證型 治療方針公開中醫會根據外來感染源進入身體不同層次、不同寒熱表現症狀、影響不同臟腑器官部位、及改變身體氣血平衡後的後遺症症狀作證型分類,透過不同證型及疾病病程給予不同治療調整方針,吳宛容中醫師將肺炎感染做以下四大證型分類:1.「風寒閉肺型」:多發生於外感初期,外在寒邪侵襲,外在感染源如細菌、病毒順勢入侵造成,接著引起肺部發炎症狀,症狀為咳嗽,呼吸急促,無汗,惡寒,舌苔薄白,舌質淡紅,治療重點需同時祛風散寒及止咳定喘宣肺,以同時解除外感病因及肺部發炎病因,中醫常使用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加減肺部發炎處理用藥。2. 「風熱犯肺型」:多發生於外感初期,外在風邪侵襲,伴隨感染源如細菌、病毒順勢入侵,引動體內熱勢體質,接著引起肺部發炎症狀,症狀有呼吸急促,有汗,口渴,咽紅,舌苔薄黃,舌尖紅,治療重點在於散風清熱,宣肺止咳,因肺部發炎反應較劇烈,適度搭配宣肺透熱茶飲可以有效保護肺部,中醫常使用桑菊飲、銀翹散、普濟消毒飲等。3. 「痰熱壅肺型」:多發生於外感中期,感染源如細菌、病毒入侵後發作迅速,引起肺部發炎症狀急劇猛烈,症狀表現為發熱無汗或少汗,咳嗽,喘悶,痰鳴,胸滿,煩躁不安,發燒,舌苔黃膩,舌質紅,治療時以清熱化痰,宣肺開閉,降逆平喘為主,如新冠肺炎這類的證型,屬於急症,中醫使用石膏類方劑降低體熱,避免體溫持續上升破壞中樞系統,加上清熱解毒的蒲公英、大青葉、金銀花、板藍根清熱解毒,白前、款冬花、紫蘇子、葶瀝子、杏仁宣肺平喘。4.「氣陰兩虛型」:症狀表現為汗出氣短,乾咳少痰,納呆,口乾咽痛,疲倦,舌紅絳,苔少,脈細數無力等症狀,常出現在肺炎後期症狀,中醫常使用麥門冬湯加減、生脈飲、清燥救肺湯、沙參麥冬湯等來補肺氣及潤肺滋陰。中藥可以有效調節身體運作機制,藉以提升祛除病理產物痰飲水濕,也會同步提升肺氣,透過肺氣提升肺部氧氣交換率,及呼吸道平滑肌排出有效率來強化將痰咳出、排出的效率,肺炎急性期因個人體質及疾病狀態變化較複雜,用藥處置建議尋求合格中醫師治療。免疫強化穴位:開四關穴+足三里穴 四關穴:雙側合谷穴,雙側太衝穴四關,是氣血陰陽外內出入的要道,合谷穴為手太陽經原穴,可調肺氣下降;太衝穴為足厥陰肝經輸穴、原穴,可調肝氣上升。兩穴一升一降,相互為用,調節氣機周流不息,通達全身四肢,刺激四關穴可以透過疏通全身氣機達到開啟免疫系統調節機制,達到提升對抗外來病菌能力。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合穴,按壓足三里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的作用,也是著名的長壽穴位。益氣潤肺飲黨參3錢、黃耆5錢、百合3錢、金銀花5錢,麥門冬3錢,五味子2錢,陳皮1錢,甘草1錢,用水2,000cc大火滾20分鐘,放涼即可飲用。藉由補脾肺氣來提升免疫力,搭配生津潤肺及清肺熱提升肺部散熱及氧化代謝能力。根據個人體質及身體狀態不同,建議由合格中醫師作藥味調整來調整個人免疫機能,適合平日保健及肺炎後期調理飲用。親民食療:百合燉水梨選擇大顆黃皮水梨,洗淨外皮,稍微削皮保留外皮不削斷,中間梗挖空,塞入冰糖少許約一小湯匙及百合3~5克,整顆水梨連皮及冰糖百合一起燉煮,電鍋蒸煮20分鐘後,梨子會自然出水,湯汁飲用搭配果肉一起吃下痰液會變得比較不黏稠容易咳出,將痰液徹底排出有效加速肺炎後遺症的修復,食療適用於肺炎後期復原,加速解除後遺症症狀,急性期仍須尋求合格醫療治療。

沖水不蓋馬桶蓋恐與「糞尿」共處 分子噴1.5公尺細菌多12倍
如廁後不蓋馬桶蓋沖水,恐怕會讓浸泡過大小便的馬桶水激起微小顆粒,擴散到整個浴室中,這就如同毛巾與牙刷要勤替換一樣,是許多人會忽略的細節。TikTok上就有一位家事達人羅素(Ann Russell)提供解方,分享4個維持浴室整潔的技巧。據《衛報》報導,羅素曾經出版過《如何清潔所有東西》(How To CleanEverything),她也有在經營TikTok,傳授大家清潔的技巧,目前帳號已經累積250萬粉絲,近日她也分享關於維持浴室整潔的訣竅。1.沖水記得蓋馬桶蓋羅素表示,尤其是大號過後,一定要記得蓋上馬桶蓋,因為沖水時會激起非常小的顆粒和些許馬桶水,傳播在整個浴室,甚至污染到牙刷。沖水激起的分子最遠能傳播1.5公尺,停留時間可以長達6小時,光是是否蓋馬桶蓋沖水時傳播的細菌就相差近12倍。雖然牙刷本身就有約120萬個細菌,但是如果光沖水時蓋馬桶蓋,但沒有定時清潔的話,也有可能會讓牙刷被帶有糞便或尿液的分子汙染。2.避免衛生紙外的東西沖入馬桶羅素表示,有些廁所裡的衛生紙是刻意設計成可以被快速分解的,因此除了衛生紙之外,其他東西不該被沖進馬桶。像是廚房紙巾就是該避免的東西,因為我們用它在擦拭流理檯邊的水漬時可以發現它並不容易破,因此無法像衛生紙一樣容易被分解。3.何時該避免沖水如果你只是剛小便完,只需要把蓋子蓋上即可,其實可以不需要每次都沖水,因為馬桶排放的廢水(佔全世界80%)通常都不會經過處理,就排回環境。4.沖水時是否使用漂白水羅素藉自己的經驗告訴大家,如果生活在「軟水地區」(含有低濃度礦物質,每公升水中的鈣、鎂離子含量少於60毫克),漂白水可以用來清潔廁所;但是在硬水(含有高濃度礦物質的水)地區,家中可能會有水垢的浴室清潔劑,如果與漂白水一起使用,會釋放氯胺(chloramine)氣體,恐會導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