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歲以上男性要注意 攝護腺疾病早發現早就醫
一名年約55歲的王伯伯,他近日發現自己開始有頻尿、小便變細甚至是解尿困難的症狀,晚上睡覺時也因為急尿感要起床2到3次,影響到睡眠的品質。白天上班時因為解小便解不乾淨,需常跑廁所,造成工作上的困擾。同事看到他的狀況,建議他去看泌尿科門診。經診斷後,發現是因為攝護腺肥大引起的排尿障礙,經過服藥後,症狀己大幅改善。攝護腺肥大引排尿問題 50歲以上男性最常見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泌尿科董劭偉醫師指出,其實攝護腺肥大引起的排尿症狀,對於超過50歲以上的男性是個惱人的問題。根據美國的統計指出,排尿障礙是年長男性前三大就診的原因,而亞洲的男性常輕忽了這些症狀,到了尿不出來或腎臟功能受到影響時才去就診,常只能接受手術的治療,而錯失可以用單純服藥控制的時間。造成泌尿道症狀原因多 指診+抽血揪出癌風險董劭偉醫師指出,有許多原因可能造成泌尿道的症狀,如結石、神經或內科方面疾病的影響。如果排除掉這些問題,病患到了門診時,一般會安排基本的檢查包括指診、尿液檢查及抽血檢查攝護腺指數。指診除了能初步評估攝護腺的大小及是否有摸到腫塊,配合抽血檢驗攝護腺指數,可以偵測出是否有攝護腺癌的風險。治療攝護腺肥大用藥有2種 需經醫師專業評估目前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主要有二種,一種是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另一種是5-甲型還原酶抑制劑,各有其優缺點。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可以幫助攝護腺放鬆,好處在於作用效果快,通常服藥一週後就會有明顯的改善,壞處是可能有降低血壓的風險,造成頭暈的現象,另外它並無法讓攝護腺縮小,所以如果過大的攝護腺或是服藥後經過一段時間,可能效果就不會那麼顯著;至於5-甲型還原酶抑制劑的作用在於減少男性荷爾蒙在攝護腺的作用,可以讓攝護腺縮小,缺點在於服藥後六個月攝護腺大小才會有明顯的變化,另外可能影響到性功能。所以該使用何類藥物或合併一起使用需由泌尿科醫師針對個人的情況來做評估。此外,如果服藥一段時間後,藥物的效果變差,或有反覆泌尿道感染或尿滯留等併發症,經過重新檢查評估後,就可能需使用手術的方式治療。攝護腺問題影響大 定期檢查是不二法門雖然大部份解尿的症狀並沒有立即性的風險,但是董劭偉醫師提醒,攝護腺問題可能造成男性生活睡眠品質及工作上的影響,如果放置不理,更有可能造成尿滯留及腎功能損傷。所以50歲以上的男性,如果有泌尿道的症狀,建議每一年定期檢查攝護腺指數及門診評估,以期達到早期發現及治療,改善長期的生活品質。

夏天要命習慣2/年輕愛憋尿「老了有夠慘」 頻尿卻滴滴答答「還可能洗腎」
炎炎夏日多補充水份之餘,也代表需要更常跑廁所,但許多人習慣性憋尿或忙於工作,當心長期下來可能重創腎臟健康,甚至要終身洗腎!醫師表示,年輕時這些壞習慣還不會造成多大影響,但年紀大了之後,就會開始上門「討債」,可能會頻尿但又尿不出來,排便、射精都會疼痛不堪,猶如活在地獄之中。依據國健署調查顯示,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且發展至後期則需洗腎,除了老化是原因之外,其實也可能與長期憋尿有關。國泰醫院泌尿科蔡樹衛醫師表示,大多數人都有憋尿的經驗,像是工作很忙走不開、讀書太專心,或遇上塞車、長時間坐遊覽車都可能需要暫時憋尿,生活中時常會遇到這些情況,讓人不得已憋尿,似乎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有些人已經習慣性憋尿,尤其是夏天炎熱喝水量增加,許多人懶得一直去上廁所,就會刻意憋尿,而一旦憋尿太久或時常憋尿,就可能影響健康。蔡樹衛說,「有尿意卻強忍就是憋尿,當尿液儲存於膀胱內不停膨脹,膀胱肌肉會像橡皮筋一樣撐大,長期下來就會失去彈性變得疲乏,可能會導致膀胱無力,另外尿液留在膀胱過久,也會引發膀胱發炎、尿道發炎等問題。」除此之外,長時間的反覆憋尿除了會造成細菌感染,也可能引起泌尿道結石、尿液滯留造成逆流,最後導致腎功能惡化,甚至可能需要洗腎,如此將得不償失。腎臟科醫師洪永祥也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研究顯示,憋尿時間過長會使腎臟血流量減少,進而損害腎絲球的過濾功能,長期憋尿的人腎臟功能較差,時間一久就造成腎臟萎縮,必須終身洗腎。長期憋尿會引發一系列泌尿系統的問題,甚至傷害腎絲球的過濾功能,嚴重可能導致終生洗腎。(示意圖/黃耀徵攝)不只如此,憋尿會導致尿液過度濃縮產生結晶,泌尿道結石與血尿的機率大增,通常後腰到下腹會出現痠痛、絞痛等劇烈疼痛症狀,大結石有可能早成腎臟跟輸尿管水腫與急性腎損傷。另外,憋尿時尿液會在膀胱中滯留,超過6小時易引起細菌繁殖,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嚴重者甚至引起急性腎盂腎炎、腎膿瘍、敗血症等。洪永祥表示,憋尿甚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膀胱腫漲時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就可能誘發急性腦中風與心肌梗塞。「而且年輕時若習慣憋尿,很多後遺症都會在年紀大的時候跑出來,人生會變得很悲慘。」洪永祥說,憋尿會增加前列腺的壓力和壓迫,導致前列腺腫脹充血也會讓細菌進入前列腺進而引發慢性前列腺炎。這是非常痛苦且影響生活作息的症狀,常見有畏冷發燒、下背痛、睪丸、陰莖疼痛;排尿時無法一次排乾,頻尿且排尿、排便和射精時會疼痛。另外,憋尿也會使腹壁、腰部、骨盆底肌肉緊繃,長期下來腰椎過度彎曲或肌膜筋膜炎而導致不明原因下腹痛與腰痛的發生。另外,相較於男性,女性由於尿道較短,若有憋尿習慣更容易產生後遺症,其中又以細菌性感染最為常見,尤其夏季相當濕熱,建議女性朋友下半身穿著寬鬆、透氣,同時私密處要保持乾爽,就算是女童小便後也要使用衛生紙按壓一下私密處,以保持清潔。而且最好不要使用護墊,因為許多人往往會忘記更換護墊,非常容易孳生細菌,生理期使用衛生棉時也要勤更換,才能避免私密處反覆感染。

憋尿憋太久恐傷腎!尿液「這顏色」要小心了
天冷時不想離開被窩只能憋著尿,或是工作忙碌沒時間上廁所,泌尿科醫師告訴你,尿液其實是可以用來自我檢查的。正常尿液通常是透明無色到略為金黃,但若出現其他狀況,可能就要特別小心臟器受損,更甚之有腫瘤的可能性。耕莘醫院泌尿科醫師歸家豪在《健康2.0》說道,可以藉由觀察早上起床的第一泡尿的顏色來自我檢查身體狀況,醫師也舉例5種顏色來說明:透明無色或略為金黃是屬於正常範圍;若是粉色尿液就是血尿,一般泌尿道感染會感到疼痛,無痛血尿的話則需考慮腫瘤的可能性;茶色尿在肝臟受損或橫紋肌溶解時會出現,但也有人跑完馬拉松後會這樣;如果有感染、結石或腎臟發炎等情況,尿液會呈現白著色,且有不少沉澱物質;尿液若出現緻密泡沫,且1分鐘都沒消,也就是出現蛋白尿,就要格外注意了。尿液顏色可供平時自我檢查身體狀況使用。(圖/翻攝自YT「健康2.0」)「尿尿有泡就慘了?」歸家豪表示不是這樣的,尿尿起泡的原因相當多,可能經過一晚上尿液雜質較多,或是馬桶不乾淨等都有可能產生。對此,生機飲食專家王明勇推薦2種飲品來幫助利尿以及時排毒,分別是薑黃檸檬水和肉桂檸檬水,而氣功名師彥寬也教授了「太極養元功」來幫助活絡五臟六腑,讓腎臟補氣的同時,也能夠緩解腰部痠痛。

26歲的站櫃女忙到忘喝水 下體痛到站不直急求救
一名26歲女子因工作忙碌,時常忘記喝水,直到某天下體腹部、腰部劇痛,整個人無法站直,只能駝背就醫,大腸直腸科醫師問診後發現,這名女上班族因不常喝水的關係,因此出現腎結石的狀況,痛到一碰她的背就劇痛大叫。大腸直腸科醫師蕭慕琦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26歲女上班族平常因上班忙碌,久站又不愛喝水,因此平常就有便秘、尿道發炎等狀況。某天女子肚子痛到掛急診,當下完全站不直,只能駝背就醫,且整個人都在發抖。醫師先問診後,輕敲一下女病患的背部,沒想到對方感到劇烈疼痛頻頻大叫,在照X光後確認是腎結石造成。蕭慕琦表示,腎結石的狀況,泌尿科醫師通常沒辦法立即處理,因此她只能先給她吃止痛藥緩解。營養師陳心驊就提醒,喝水不足容易引起泌尿道結石的問題,尿液中的代謝物濃度過高,會造成結晶物質產生沈澱,進一步形成結石,結石若大於2公分可能阻塞輸尿管,造成排尿疼痛。當人體感到「口渴」才去喝水時,身體已經處於1~2%的脫水狀態,嚴重脫水則會降低血流進入腎臟,增加腎衰竭的風險。

猛喝發泡錠補維他命C!醫示警:恐釀腎結石 堵死12hr「不可能復原」
知名主持人于美人為了補充維他命C,曾大量喝下發泡錠水,沒想到竟長出多達108顆的腎結石,足足手術了6小時才全部清除。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透露,攝取過量的維他命C恐對腎臟造成危害,提醒高血壓患者及容易水腫的民眾,需要特別留意劑量。醫師江守山在節目《健康好生活》分享,維他命C具有美白、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等功效,是許多愛美女性不可或缺的保健食品,不過由於台灣藥廠都將維他命C製成「高劑量的發泡錠」,一錠可能內含1000、2000毫克,因此民眾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攝取過量。攝取過量維他命C恐導致嚴重腎結石。(圖/擷取自YouTube/健康好生活)江守山指出,攝取超過1公克的維他命C,容易導致草酸鹽結石沉澱,進而罹患腎結石,「腎臟被結石堵死12小時之後,腎臟就開始受到永久性傷害,即使把石頭拿掉,腎臟也不可能復原到原來的狀態。」對此,江守山提醒民眾,維生素C發泡錠最好在早上飲用,若是晚上才使用容易造成睡眠障礙,且因為發泡錠含有鈉成分,與檸檬酸在水中發泡作用後會增加鈉含量,遭成血壓快速上升,而易水腫體質服用後,恐會腫得更厲害,所以這2類人須特別注意攝取量。

陳致遠反覆痔瘡「馬桶都是血」 秀琴作息不良膽結石發炎
藝人秀琴和前職棒選手陳致遠結婚多年,過去常是各大綜藝節目常客,也常在社群平台分享家庭生活。日前秀琴登上《聚焦2.0》節目,談起兩人其實近年身體都接連亮紅燈,陳致遠因為飲食習慣不佳,造成痔瘡反覆發作,只要如廁後「整個馬桶都是血」,嚇壞家人,而今年過年期間,秀琴則是因為膽結石發炎進出急診室,住院期間痛到打30針止痛針都沒用,讓她大喊:「比生小孩還痛。」秀琴在過年期間膽結石發炎,頻繁進出急診室。(圖/秀琴提供)陳致遠、秀琴夫妻倆挺過打假球、欠債和前東家合約風波,近來則轉戰直播帶貨,秀琴在《聚焦2.0》爆料老公近年的身材開始「橫向發展」,因為陳致遠的飲食習慣是餐餐大魚大肉、無肉不歡,以前當球員時因為運動量大,所以體重控制得宜,但轉行當教練後只需要「出一張嘴」,導致體重破百、痔瘡問題嚴重,如廁時有暗紅色血便的狀況,常常「整個馬桶都是血」,加上家中長輩陸續罹患各種癌症,令秀琴相當擔心,怕老公會是大腸癌症候選人。而秀琴則是在過年期間頻繁進出醫院,起初是覺得胃痛了很多天,以為自己消化不良,經重重檢查後才發現是膽結石發炎,入院時一度痛到站不起來,整個肩膀、後背、胸口都在痛,5天後才出院。後來秀琴在跟醫生討論後,推斷她的膽結石可能是因為作息不良造成的,因為秀琴習慣不吃早餐,加上工作需求常要快速減重,讓身體無法負荷。

25歲女子解開鈕扣露出「大肌肌」!嘆腎功能老化至50歲 醫師震驚揭真相
一名25歲的年輕女子日前就醫,表示她的腎絲球過濾率只有75分,類似老化到50歲!並在診間解開衣服胸口釦子,露出手臂右側的「大肌肌」,詢問醫師如果肌肉太大塊會不會影響腎功能?對此,三軍總醫院腎臟科兼任主治醫師洪永祥指出,結實的肌肉應該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偏低的原因,但這只是假性偏低不是真的偏低。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指出,日前門診出現一名有點害羞的25歲女性,帶著公司的體檢報告來看診,「她公司體檢抽血的腎絲球過濾率竟然只有82分,她不信邪又去另外一家驗了一次,這一次更低只有75分,他上網去查了一下,這個分數就類似老化到50歲的腎功能,他真的非常擔心。」洪永祥表示,該名女子沒有任何慢性病,也沒有家族遺傳病史,平常非常重視養身,也不太會長期吃中草藥止痛藥或含糖飲料加工食品等,「我幫她作了一系列檢查抽血驗尿超音波,等她回來看報告,除了腎絲球過濾率偏低,並沒有驗出任何的蛋白尿尿潛血或其他的腎臟異常,也沒有任何腎水腫、囊泡、結石腫瘤等,是一個健康的年輕腎臟。」正當洪永祥百思不得其解時,女子小小聲地問「如果肌肉太大塊會不會影響腎功能?」接著她解開長袖襯衫胸口上面3顆鈕扣,把長袖襯衫解開一半,拉下襯衫領口露出右側上臂肌肉,洪永祥坦言心裡震了一下,「哇好強壯的女生…。」但她隨即表示,肌肉應該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偏低原因,但這是「假性偏低不是真正偏低。」洪永祥向她解釋,一般抽血看腎功能,會抽血看血液中尿素氮跟肌酸酐的濃度,所謂的「腎絲球過濾率」是從血液中的肌酸酐濃度去回推腎絲球過濾率,肌酸酐是我們腎臟排出的,當你腎功能過濾率下降,你的血液中肌酸酐濃度就會累積越高,換算來的腎絲球過濾率就越低。既然肌酸酐來自肌肉,當然男生女生肌肉量不一樣,所以肌酸酐標準值男女也不同,女生標準值是0.9男生是1.3,一對男女若抽血出現同樣的肌酸酐數值,換算成腎絲球過濾率,男生是高的女生是低的,「但因為她的肌肉很大塊,比較像是男生的肌肉量,那我試著把他帶入男生的數據好了,果然換算出來是109.28分(這數據就好看多了),但她病歷基本資料寫的性別就是女生,當然換算出來就是偏低的女生數據。」此外,洪永祥也提醒,肌酸酐是肌肉內肌酸的分解產物,人體產生的速率大致是固定的,但有些常見因素會干擾肌酸酐檢驗值,包括:全身肌肉量大,如健美重訓者。某類的蛋白質攝取過多,如大量補充乳清蛋白與肌酸、動物性肉蛋白。服用某些會抑制腎小管分泌肌酸酐的藥物,有一些抗生素、胃藥會抑制腎小管分泌肌酸酐。上述原因都會使測得之肌酸酐數值「假性偏高」,造成腎功能被低估,無法真實反應出腎功能。「想當然耳這位強壯的女生符合了前面2個因子,因此她的血液中肌酸肝會偏高,用偏高的肌酸酐去估計腎功能,腎功能就被『低估了』。」洪永祥還補充,這類肌肉重訓者還是帶有腎衰竭的風險,如長期攝取太多的加工類高蛋白食品、過多高蛋白含高油脂高尿酸高磷酸鹽等、或是運動受傷橫紋肌溶解、痛風發作、水分攝取過少等…的確也會造成腎功能惡化,還是要請腎臟科醫師評估。因此他也建議最好做到下列幾件事,可以兼顧練肌肉又保護到腎功能:一定要攝取足夠的飲水(每天喝足體重的4%水量,運動每30分鐘多增加250ml)。降低所有傷腎的習慣,如熬夜、抽菸、含糖飲料等。多增加的蛋白質來源以植物性蛋白為主。增加腸道排毒(多攝取腎性益生菌與膳食纖維),不能便祕,每天固定時間排1至2次大便。每年至少一次驗血驗尿評估腎功能,若跟自己去年比明顯腎功能降低,就要減少蛋白質攝取量了。

尿尿變這顏色要注意! 女子就醫發現「314顆」結石藏體內
胰臟醫師林相宏近日在自己的粉專上發文表示,自已有一名病患在懷孕時就胃痛,嚴重時還會痛到背部去,只能吃胃藥緩解。沒想到前幾個月又再次復發,一檢查才發現,原來膽囊內竟有大量結石,立即進行手術取出。胰臟醫師林相宏8日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上發文表示,自己有一名病患,懷孕期間就時常胃痛,嚴重時更痛到背部去,只能吃藥控制。沒想到前幾個月又再次復發,經過問診後才發現,每次胃痛發作時,病患的小便都會呈現深褐色,於是他立即為病患安排胃鏡、大腸鏡、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檢查。林相宏表示,經過檢查發現,胃鏡、大腸鏡都非常正常,但是膽囊內卻有滿滿的結石,膽壁還增厚,立即進行手術將結石取出。而林相宏也表示「開完刀後,病人超可愛,她說反正住院無聊,就把石頭一顆一顆倒出來數,結果竟然有314顆結石,我的天啊」。而林相宏也提醒「其實有高達10~15%的人有膽結石,不過其實8成的人,終其一生事都沒有症狀的,沒有症狀的膽結石只要觀察追蹤即可」。不過要是經常攝取高熱量和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或是飲食缺乏膳食纖維、體重過度快速上升或是下降、懷孕都會提高膽結石發作的機率。

超商飲料地雷「睡前狂喝巧克力牛奶」 小心早上臉就大水腫
不少人都擔心前一天吃太鹹,隔天一起床就大水腫,但泌尿科醫師就提醒,不只吃太鹹容易大水腫,也要小心不鹹但納含量高的飲料,這種飲料都藏著高納陷阱,醫師戴定恩就透露,就連吃麻辣鍋常見的酸梅湯都是高納飲料之一,並列出5種容易讓你水腫的飲料,警告千萬不要睡前狂喝。購買任何食物前都可以看一下營養成分表,就能清楚看到納的含量。(示意圖/翻攝自pexels)戴定恩醫師表示,鈉含量超標會造成身體腎臟負擔、增加尿路結石風險、引發水腫、刺激食慾,吃進過多熱量、引發高血壓、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提升失智的機率、骨密度流失,特別是更年期女性髖骨密度的流失。他舉例包含運動飲料、果菜汁、巧克力飲品、酸梅湯、楊桃汁、巧克力飲品,都是不鹹但卻高納的飲品。但他也表示,有一些飲料本身沒有高鈉問題 (如:自己打的果菜汁),市售飲料會額外添加鈉時才要注意,購買前記得確認營養成分表!他也分享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多喝水代謝體內的鈉,少喝加工飲料、少喝湯,尤其是火鍋的湯、減少醬料使用。

媽祖保佑顯神蹟?信徒參拜喝敬茶 隔天開刀驚:結石不見了
每年在台中市大甲區展開的媽祖繞境活動,都會吸引許多信徒隨行。對此,有信徒26日在大甲媽駐駕雲林縣西螺鎮福興宮太平媽祖廟期間,祈求了一杯敬茶,結果27日去做結石手術,就發現「結石不見了」,讓他相當驚訝。該名信徒在臉書社團「台灣媽祖粉絲團」發文表示,在去台大醫院做結石手術前一天,有去福興宮太平媽祖廟,當時恰逢大甲媽駐駕,他便向太平媽、大甲媽參拜,祈求一杯敬茶,結果隔天躺上手術台做術前斷層掃描,卻遭醫師告知「結石不見了」。接著該名信徒先是被醫師詢問是不是有把結石排掉,在他表示「沒感覺」後,就看到對方似乎相當驚訝,最後就讓他回家休息。對此,該名信徒也忍不住直呼「在此真心感謝!媽祖的保佑」。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該名信徒與家人長期在西螺鎮福興宮太平媽祖廟當志工,最近因為適逢大甲媽祖遶境,廟裡需要人手幫忙,才安排在媽祖於西螺鎮離開後開刀,但萬萬沒想到,他只是到大甲媽的神轎前祈求一杯敬茶,再到太平媽神尊前過香爐,喝下後結石就不見了。不過,他也推測,不排除是因為術前於廟宇裡外忙進忙出,在運動量和水分都充足的情況下代謝變好,使得結石自動被身體排除。

上班族無不適突拉「米白色糞便」冒2症狀 一查慘了…是罕見癌症
糞便的顏色和形狀,代表健康狀況。一名50多歲的男性上班族,身體無任何不適,體重卻持續降低、臉色越來越黃,而且糞便顏色變成「米白色」,檢查發現是膽道擴張,在膽道和十二指腸開口發現一顆腫瘤,確診「壺腹癌」。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在《醫師好辣》透露,這名男子臉色越來越黃,體重也不斷下降,但身體沒有不舒服,後來在家人的建議下看醫生。就診的時候,男子眼睛整個都是黃色,讓他覺得情況有點糟糕,對方肚子不會痛,也沒有B、C型肝炎病史,做超音波掃描赫然發現「膽道擴張」,代表有地方被塞住。陳炳諴繼續追問病患,最近是否有其他不一樣的症狀,男子自述糞便的顏色越來越淡,像是「米白米黃色」,最後在膽道和十二指腸開口發現「壺腹癌」腫瘤,塞住之後造成膽汁淤積,因此排不出來,影響糞便顏色,立刻安排開刀治療。陳炳諴分享門診案例。(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陳炳諴指出,男子的腫瘤是慢慢變大,因此不太會感覺到疼痛,「很多人急性的肚子疼痛,不管是血尿或黃疸,其實會痛的,有時候反而比較好,是結石,反而比較容易痛;但如果是腫瘤,它因為是慢慢塞住的,反而不太痛」。事實上,糞便的顏色很多,鮮紅色代表下消化道出血,黑色代表上消化道出血,黑紅色是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墨綠色是因為膽汁分解不全,白色則是膽管壓迫。若發現顏色不正常,可能就是身體健康出問題了。

增肌減脂狂吃蛋白質? 醫揭「這種肉」別太常吃:恐加速慢性腎衰竭
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的原料,能夠維持基礎代謝率,吃了又有飽足感,對減重或健身都非常重要。不過減重醫師蕭捷健也提醒,蛋白質有分好與壞,攝取過多「紅肉」可能會讓尿酸變多,導致痛風和腎結石,並進一步增加慢性腎衰竭的速度!蕭捷健在臉書專頁《減重醫師 蕭捷健》發文指出,說起蛋白質,不管是在減重或者是健身,都非常的重要。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的原料,能夠維持基礎代謝率,吃了又有飽足感。「但是很多人聽到增肌減脂竟然要吃下這麼多的蛋白質,還是會擔心:吃這麼多蛋白質,真的不會影響到腎臟嗎?的確,蛋白質也有分好壞,這種蛋白質吃太多,真的會增加腎衰竭惡化的速度!」蕭捷健援引2017年的丹麥研究指出,腎衰竭的發生,大多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病控制不好,而且不能把所有的蛋白質來源都一視同仁。研究顯示,經年累月地「吃紅肉有可能會增加慢性腎衰竭的機率」,但是白肉和乳製品的蛋白質不會。至於蔬菜和水果的蛋白質還可能有保護腎臟的作用,「原文摘要附上,這真的不是危言聳聽。」他進一步說明,當我們吃含有蛋白質的食物,特別是紅肉,會產生較多的酸性代謝物質,這些代謝物質需要由腎臟過濾和排出體外,過量攝入紅肉,會增加腎臟的工作負擔,進而導致腎功能逐漸下降,引起慢性腎臟病發生,「紅肉可能會讓尿酸變多,導致痛風和腎結石的問題,進一步影響腎功能。至於水果、豆類、蔬菜等,則是相對偏鹼性食物。」蕭捷健也解釋,紅肉指的不是紅色的肉,而是4隻腳動物的肉,像是牛肉、豬肉。白肉則指雞、鴨、魚和海鮮等。雖然豬肉煮熟呈白色,但還是算紅肉;鮭魚雖然是紅色,卻算白肉。另外「堅果、扁豆含有高蛋白質;肉類、魚類、牛奶和雞蛋含有大量優質蛋白質。」此外,若是要維持健康,每天要吃1g/kg體重的蛋白質。腎衰竭的人只能吃0.8g/ kg的蛋白質。不過,如果都吃植物性蛋白,可以攝取到1 g/kg的蛋白質。而如果目標是要增肌,每天要吃1-1.5g/kg體重的蛋白質。以一個70公斤的人來說,每天至少要吃70~105g的蛋白質。如果目的是要減脂,每天至少要吃1.5-2g/kg體重的蛋白質,才不會導致肌肉消耗而代謝下降。「沒錯,預防肌肉變少要攝取的蛋白質比增肌還要多。」蕭捷健也在最後分享他的日常飲食循環,「我會盡量以1:1的比例去攝取白肉和植物性的蛋白質;例如早餐豆漿兩顆蛋,中午吃一片雞胸,加上20g植物性蛋白粉,晚上吃個豆腐海鮮鍋。」

18歲妹半夜劇痛以為腎結石 她送醫「生下女兒」:驗孕檢測正常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一名18歲少女凌晨突然感到劇痛,原以為是腎結石作祟緊急就醫,沒想到當他抵達醫院後竟發現懷有身孕並且順利生下一名女嬰,不過這名少女懷孕期間體重沒有增加,甚至還有生理期,對於自己變成新手媽也感到相當詫異。根據《鏡報》報導,這名18歲的少女布里安娜(BriAnna Blanton) 在去年9月8日凌晨4點時,突然從睡夢中痛醒,「我當時突然非常想上廁所,但我決定繼續睡,結果10分鐘後感覺好像被車撞一樣痛,所以我叫醒媽媽趕緊帶我去醫院」。她原以為是因為自己有腎結石的關係,沒想到當她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她即將臨盆正在宮縮,「我永遠不會忘記護士告訴我,我懷孕並且即將臨盆的那一刻,當時震驚到甚至哭不出來,緊接著就被帶去產房」。布里安娜於9日上午7點36分順利產下女兒奧克莉(Oakleigh Allyn)。不過布里安娜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麼已經懷孕,因為她的體重完全沒變,沒有出現任何妊娠症狀,生理期也相當正常,她甚至進行過驗孕檢測,結果也是顯示沒有懷孕。對於這名突然降臨的孩子,由於她事前完全沒有準備,一開始她和家人都相當慌張,但現在她十分喜愛新手媽的這各身分。少女劇痛以為腎結石,結果卻生下女嬰。(圖/翻攝自推特)

65歲婦無不適「竟罹膽囊癌」 醫示警5狀況:機率很高
肝臟和胰臟都是「沉默的器官」,等到發現問題時,通常都來不及了。曾有一名65歲婦人,平常沒有任何不適,但右上腹部偶爾會有點疼痛,直到某天上吐下瀉掛急診,檢查發現膽囊有腫瘤,而且已經轉移。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在臉書專頁指出,膽囊癌是無聲的殺手,凡是腫瘤牽扯到「肝、膽、胰臟」,往往都沒有什麼症狀,早期不容易發現和診斷。有一名65歲婦人,平時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頂多右上腹部有時會感到疼痛,持續了好一段時間,但因為不是常常發生,也不是很痛,就沒有太在意。不料,婦人某天突然上吐下瀉,情況嚴重到掛急診,結果斷層掃描一掃不得了,赫然發現膽囊有腫瘤,更不幸的是淋巴、肝臟、腹膜都已經轉移,家屬和病患到現在還是不敢相信。膽囊和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圖/翻攝自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臉書)那麼要如何預防膽囊癌?林相宏提醒,80%膽囊癌的患者都有膽結石,但是膽結石是常見的疾病,膽囊癌則是罕見的疾病,只有小於1%的膽結石會演變成膽囊癌,所以不是所有膽結石患者都需摘除膽囊。不過要注意,如果膽囊慢性發炎,或是大於3公分,就會增加罹患膽囊癌的機率。另外,膽囊息肉若大於1公分,建議要預防性摘除,預防膽囊癌。婦人檢查發現膽囊有腫瘤,而且已經轉移。(圖/翻攝自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臉書)林相宏透露,有以下5種狀況,罹膽囊癌機率很高:1、家族史,上升5倍風險2、抽菸3、女性,罹癌率是男性3至4倍4、肥胖 5、老年,多數膽囊癌年紀超過65歲因為膽囊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大部分被誤診為「膽結石」或「慢性膽囊炎」治療,假如發現有食慾不振、噁心、持續右上腹痛、體重下降、黃疸、腹部腫塊,要特別注意。不過往往已經晚期,所以要預防膽囊癌,有相關危險因子,就要定期接受檢查。

慢性腎病成因6大項「病況進展分5期」 醫曝護腎8原則:減輕負擔
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在世界居高不下,腎臟科醫師陳佑丞表示,慢性腎病變的原因大概可分成六大項,病況進展則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成5期,若進入第三期就要留意,一旦發展至第五期就要洗腎。他提醒,可藉由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避免不當藥物、足量飲水等舉動減輕腎臟負擔,此外,定期赴門診追蹤也很重要。陳佑丞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慢性腎病變可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成5期,首先把eGFR看成是一個時鐘,eGFR 90以上為第一期、60-90為第二期、30-60為第三期、15-30為第四期、15以下為第五期,「第一期、第二期在臨床上意義較不大,此階段重點在於治療相關疾病、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一般來說只要腎臟沒有結構上的問題,沒有蛋白尿,通常不太用處理。」陳佑丞舉例,「我們可以把腎臟比喻成一個工廠,當工廠裡有120位員工時,工廠可以順利運作;當工廠只剩60位員工(第三期),而還要做一樣多的工作時,這時員工就會開始過勞;當工廠剩下30位員工(第四期)、15位員工(第五期)時,這間工廠運作起來就會非常吃力,員工開始吃不消。」他也提醒,一般來說慢性腎臟病進入第三期以後就要留意,開始限制蛋白質攝取、評估及治療併發症;進入第四期後,就要更密切追蹤,此時更需注意腎臟保養,以減緩進入第五期的時間;當腎功能逐漸惡化、進入第五期後,已經完全不可逆,就要準備透析了。對此,陳佑丞呼籲,謹記護腎黃金8守則,分別是三高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健康飲食(少吃加工食品、紅肉、重鹹食物、含糖飲料)、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不當藥物(止痛消炎藥、中草藥、偏方、電台藥、來路不明的藥物)、足量飲水、戒除抽菸、定期門診追蹤,基本上就是在幫腎臟大忙。(圖/翻攝自臉書/陳佑丞醫師・腎臟專科)此外,談及慢性腎病變的原因,陳佑丞指出,大概可分成六大項,分別是腎臟實質疾病、系統性疾病、阻塞性腎病變、腎血管病變、遺傳性疾病。他表示,長期服用中藥也會造成腎臟損傷,主要表現為慢性腎間質發炎,而腎臟實質疾病講白了就是腎臟本身的問題,其中最大宗是慢性腎絲球腎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佔了所有洗腎原因的第二名(僅次於糖尿病),診斷上又可分成臨床診斷與切片診斷。陳佑丞列舉,切片診斷則分成A型免疫球蛋白腎炎(IgA nephropathy,IgAN,又名Berger’s disease)、局部腎絲球硬化症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膜性腎病變(Membranous nephropathy,MN)、膜性增生性腎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間質增生性腎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微小變化型腎病變 (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半月狀腎絲球腎炎(Cresentic glomerulonephritis)、鏈球菌感染後腎絲球腎炎(Post-streptococcal glomerulonephritis,PSGN)、腎小管組織腎炎(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TIN)、止痛藥腎病變 (Analgesic nephropathy)、其他型腎絲球腎炎。陳佑丞說,其他型腎絲球腎炎包括快速進行性腎絲球腎炎(Rapid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慢性腎間質腎炎(Chronic interstitial nephritis,CIN)、中藥引起之慢性間質性腎炎(Chinese herb nephropathy,CHN)、慢性腎盂腎炎(Chronic pyelonephritis,CPN)、急性腎衰竭(未恢復)(Acute renal failure,ARF)、其他腎實質疾病。提到系統性疾病,陳佑丞透露,會影響腎功能的全身性疾病很多,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跟高血壓,在台灣分別佔所有洗腎原因的第一名及第三名,其中糖尿病佔約45%將近一半,其他的系統性疾病包括缺血性腎病變(Ischemic nephropathy)、類澱粉腎病變(Amyloidosis)、紅斑性狼瘡(SLE)、多發性骨髓病(Multiple myeloma)、痛風性腎病變(Gouty nephropathy)、硬皮症(Scleroderma)、肝硬化(Liver cirrhosis)、心衰竭(Heart failure)、敗血症(Sepsis)、妊娠毒血症(子癲前症)(Toxemia/Pre-eclampsia)、其他代謝異常、其他系統性疾病。陳佑丞指出,肝硬化會造成肝腎症候群(Hepatorenal syndrome);心衰竭會造成心腎症候群(Cardiorenal syndrome),兩者都是臨床上造成急性腎損傷的原因之一,若不處理,腎功能持續受損超過三個月,定義上就是慢性腎衰竭。此外,他表示,敗血症也是住院病人常見急性腎損傷的原因,必要時會要用到血液透析治療,而臨床上比較嚴重的敗血症病人,或稱敗血性休克,可能需要用到24小時連續透析(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敗血症對腎臟的影響,大多是急性腎臟損傷,大部分病人在治療完成後,腎功能可恢復原本的基準(或接近原本的基準)。至於阻塞性腎病變,陳佑丞透露,其可分為結石(Urolithiasis)、惡性腫瘤(Malignancy)、逆流性腎病變(Reflux nephropathy)、腎結核(Nephrophthisis)、其他原因引起之阻塞性腎病變。他說,尿路阻塞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是結石,用超音波即可診斷;另一個阻塞的原因是泌尿道的惡性腫瘤,在處置上急性期可先做經皮造口引流術(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CN)緩解積水,避免腎功能持續惡化,但最終還是得找泌尿外科拿掉腫瘤。陳佑丞說明,腎血管病變細分成腎梗塞(Renal infarction)、腎動脈栓塞(Renal artery thrombosis)、腎靜脈血栓(Renal vein embolism)、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其他腎血管疾病。陳佑丞指出,遺傳性疾病分為多囊腎(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其他腎囊腫性疾病、遺傳性腎炎(Hereditary nephritis)、腎形成不全(Renal aplasia)、其他遺傳性疾病。最後,他說,中毒分為一般藥物中毒、化學製劑中毒、農藥中毒、其他中毒。(圖/翻攝自臉書/陳佑丞醫師・腎臟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