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訊號」持續增強 專家:今年不只暖冬還可能暖秋
時序進入秋天,大部分人有感天氣早晚稍涼。氣象專家林得恩分析,聖嬰訊號持續增強發展,評估今年冬季有超過7成以上的發生機率,「今年,不只暖冬,還可能暖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在氣象粉專《林老師氣象站》指出,根據目前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最新監測資料顯示,聖嬰訊號持續增強發展,評估今年冬季有超過7成以上的發生機率;日本氣象廳JMA也指出,這次聖嬰現象有90%的可能性將會持續到北半球冬季中期,且將持續到2024年。林得恩直言,今年,不只暖冬,還可能暖秋。(圖/翻攝自臉書/林老師氣象站)林得恩表示,從過去歷史聖嬰事件的氣候統計,在聖嬰年的冬天時,由於東北季風減弱,常導致北方冷空氣南下機會降低,聖嬰年似乎暖冬發生機率稍高於平常的機率(30%),也就是說,暖冬機會大。林得恩說,今年,由中央氣象署本月針對9、10、11月的季長期天氣展望資料來看,與氣候平均相比,氣溫預估多在正常到偏高,比例甚至高達90%,顯然,今年秋天氣溫偏暖和的機會更大些。

秋季恐迎聖嬰現象…專家曝今年「秋颱」偏少 可能侵台颱風數出爐
睽違4年首個登陸的颱風「海葵」,月初挾狂風豪雨橫掃台灣東南部,出海後甚至二度登陸高雄,路徑十分詭譎,全台災情頻傳。氣象專家表示,目前東太平洋到中太平洋的海溫持續增溫,預測秋季就會達到聖嬰事件成立的標準,而每到聖嬰年,「秋颱」的生成數會較正常氣候值來得少,預估僅有0至2個颱風可能侵台。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表示,每年9至11月侵襲臺灣的颱風,常被稱為秋颱,其外圍環流的暖空氣和東北季風的冷空氣合流,會在東北部外海產生所謂的共伴效應,易在迎風面的東北部(或北部)降下豪大雨。專家指出,「根據目前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監測資料顯示,東太平洋到中太平洋的海溫持續增溫,聖嬰正處於形成發展狀態,預測今年秋季就會達到聖嬰事件成立的標準;到了冬季,更有超過7成以上的機率會發生聖嬰現象。」粉專說明,根據過去歷史颱風資料顯示,每到聖嬰年,當年9至11月秋颱的生成數以及接近或通過臺灣的個數都會較正常氣候值來得少,「若同時伴隨印度洋偶極震盪正相位時,則秋季在台灣東半部的雨量也會相對偏少。氣候統計分析,9月之後,在太平洋及南海海域估計還會有8至12個颱風生成,侵臺數為0至2個。」(圖/翻攝自林老師氣象站臉書)

極端氣候衝擊全球健康 AI預警氣候及早應對傳染病威脅
全球暖化引起層出不窮的極端氣候災難,例如中國受到杜蘇芮颱風引發的洪水,夏威夷面臨乾燥高溫造成的野火災難,甚至全球蟲媒分佈的變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帶領研究團隊在《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節目中說明,人工智能AI技術不僅在經濟領域引起關注,近期《自然》(Nature)也報導了人工智慧(AI)應用於氣象預警,及早應對全球極端氣候與疾病衝擊。▲全球暖化引起持續的高溫現象,並且造成極端氣候災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極端氣候衝擊全球健康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確認今年7月是有記錄以來地球上最熱的1個月。全球暖化引起持續的高溫現象,並且造成極端氣候災難,南北極的冰川亦快速消融。北極的格陵蘭海冰正在以每10年13%的速度迅速消融,對整個氣候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衝擊全球的永續健康。陳秀熙團隊分析,根據不同的碳排放情境預測顯示,在最嚴重的情況下,2030年夏季北極海冰可能會完全消失;南極目前正處於冬季,也觀測到異常高溫現象,冰穹C地區往年冷到攝氏-50度左右,今年7月卻比往年平均熱40度,造成南極冰層快速消融,平均每年融化3200億噸冰冠,南極海冰面積也減少了260萬平方公里。全球暖化還造成日本腦炎傳播與蟲媒分佈的變化,受到雨量和溫度影響,豬隻被蚊蟲叮咬後造成日本腦炎的傳播。現今暖化速度加劇以及地緣政治對立,一些地區甚至超越了氣候指標的極限。▲全球暖化引起層出不窮的極端氣候災難,例如中國受到杜蘇芮颱風引發的洪水,夏威夷面臨乾燥高溫造成的野火災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人工智慧如何預警氣候?如何預警極端氣象事件,成為當前科學界面臨的重大挑戰,也影響全球國家對於氣象監測資源之合作共享議題,AI對於氣象預警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電影《氣象戰》提出緩解全球氣候災難之衛星科技,透過封堵水壩上的小洞,成功地阻止災難。片中全球合作運用衛星技術結合人工健康與智能健康應用,實時監測氣象情況,提前發出預警與調控。提升大眾對於科技預測氣候災難的意識。例如為了預防火災,近地衛星OroraTech可監測地面溫度,並利用SensaioTech的IoT物聯網數據設備來測量森林數據,可精確預測野火的發生機率與區域,避免大火、降低全球暖化衝擊。為了緩解暖化多重威脅,首要重點是考慮全球碳排放量的變化。目前碳排放情境不僅惡化暖化速度,也增加氣候變遷敏感疾病(CSDI)風險。陳秀熙團隊表示,除了建立全球夥伴關係以大幅減少CSDI的風險,人工智能也能應用於疾病預測,包括氣候指標疾病預測工具CLIMSEDIS、傳染病傳播預測模型Insights、蟲媒疾病預估模型Mosqlimate以及登革熱風險預測工具DART等模型。WHO全球永續發展指標透過AI應用,在全球面臨極端氣候事件時,確保工作和經濟成長發展目標。在工業化過程中,利用AI達到零排放降低石化燃料造成潛在風險,並減少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地區以及脆弱族群,受極端氣候影響而遭受的傷害,進一步減少不平等現象。全球也可透過共同的氣候行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至2080年將增加23億登革熱感染風險人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AI預測蟲媒疾病 減少登革熱爆發風險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至2080年將增加23億登革熱感染風險人口,全球60%人口居住於登革熱流行區域,經濟弱勢地區如非洲、東南亞將面臨持續嚴重登革熱流行爆發威脅,已發展國家如歐洲、美洲疾病風險亦上升,發展全球夥伴經濟合作以降低碳排放有助於減少全球登革熱流行爆發風險。陳秀熙團隊引述一項研究利用哥斯大黎加資料探討中美洲極端氣候登革熱風險,登革熱傳播氣候因子包括:溫度、降雨、濕度,其他因子則包含:病媒蚊密度、蟲卵指數、孑孓指數等。登革熱氣候預測因子預測,可利用5平方公里高解析量測值觀察氣候災害監測站資料、北大西洋洋流海溫異常指數,了解洋流區域海洋表面溫度每週間監測,結合人工智慧方法,建立登革熱流行傳播機器學習模式,運用氣候因子,預測區域層級不同時間之登革熱風險變化,以及各區域登革熱時序風險演進。不過,部分極端風險區域Queopos(極低風險)、Montres de Oro(極高風險)於學習階段之預測略為偏離。顯示該研究運用AI預測登革熱流行傳播風險果,僅局部地區預測較接近,原因在於沒加入病媒分佈、人口特性、社經地位分佈等非氣候因子。過往人工智慧氣象因子預測台灣登革熱風險,運用聖嬰現象因子、海溫監測、降雨量、短波輻射環境溫度遙測,等氣象預測因子,同樣未能達到精準預測之目的。因此,陳秀熙團隊認為,後續在發展人工智慧運用時,若能納入生物與疾病特性考量,將有助於提高區域登革熱風險預測準確度。團隊先前運用氣象、區域傳播特性以及疾病特性發展日本腦炎預測模型,結果顯示5月到8月為日本腦炎發生高峰期,因此採取3月前完成疫苗施打將有助於降低感染風險。而前2週溫度上升與前一週降雨量增加將提高日本腦炎發生風險,此為環境對於病媒蚊生態影響所致。此為運用疾病、環境,結合氣象資料達到準確預警疾病之範例模式。人工智慧即時氣候預警成效評論為了因應極端氣候發生,陳秀熙團隊指出,需要進行即時氣象預測,因此需要空間精準、時間精準、變化精準以及強度精準,主要著重於變化上的準確性,其中受影響的決策領域包括:緊急應變服務與資源配置、能源供應管理、洪災應變措施規劃、航空交通規劃、海上航線引導以及貨運零售倉儲管理。過去幾十年間,氣象預測主要仰賴於傳統數值天氣預報(NWP),雖然準確度非常高,但速度較為緩慢。近十至二十年間,AI崛起發展出不少預測模型,Google DeepMind於2021年發布人工智慧生成模型DGM(Deep Generation Model),預測能力佳;FourVastNet優點為速度提升,但準確度不如預期;而盤古氣象模型,則兼具速度與準確性,其優異性能也讓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將其系統納入考量,期待在未來天氣預測可降低氣候災難之衝擊。 節目這裡看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全球暖化與蟲媒傳播登革熱威脅 (I)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AI即時氣象預測與疾病衝擊 (II)

孟加拉登革熱疫情「史上最嚴重」 世衛:至少650死
世界衛生組織(WHO)7日表示,孟加拉正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登革熱疫情,從4月以來,已造成650人死亡,病例數達13.5萬例。據《CNN》報導,世衛秘書長譚德塞警告,孟加拉的登革熱疫情是史上最嚴重,從4月以來,已造成至少650人死亡,其中8月有300死,病例數達13.5萬例,因為大量病患湧入醫院,讓該國的醫療體系充滿壓力,有床位和護理師短缺的問題,上月12日單日就有1萬人住院治療。據悉,今年孟加拉疫情爆發的很早,從4月底就開始流行,專家將疫情歸咎於氣候危機和聖嬰現象。譚德塞說,現在世衛正給予孟加拉政府和當局持,加強監測、臨床管理、病媒控制等,他們找在當地培訓的醫生和專家,提供登革熱篩檢用品。世衛指出,孟加拉64個地區受登革熱侵襲,而人口超過2000萬的首都達卡是重災區,儘管現在達卡病例開始下降,但其他地區還是持續增加。為應對衝擊,孟加拉已重整6家新冠醫院,用來接收登革熱患者。登革熱是一種傳染病,引起類似流感的症狀,包括劇烈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等。世衛表示,登革熱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流行,每年有1至4億人染病。此外,不只孟加拉,今年登革熱也重創南美洲,秘魯正努力對抗登革熱疫情;美國佛羅里達州出現病例,讓當局對幾個縣實行戒備狀態;亞洲斯里蘭卡、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的病例數同樣上升;非洲查德也爆發疫情。

人類正經歷「史上最熱一年」!夏季連3月創紀錄 聯合國:氣候崩潰已開始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Copernicus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於當地時間6日表示,2023年6至8月是自1940年該機構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全球平均氣溫為16.77°C,較1990至2020年的平均氣溫高出0.66°C,同時比2019年8月創下的上一個高溫紀錄高出近0.3°C。據France 24的報導,C3S副主任伯吉斯(Samantha Burgess)指出,「我們剛經歷的這3個月,是大約12萬年來最溫暖的月份,實際上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溫暖的3個月。」C3S的最新數據顯示,繼史上最熱的6月和7月之後,今年8月全球氣溫也創下歷史最高紀錄,該月全球平均氣溫高達16.82°C,比2016年創下的原紀錄高出0.31°C。此外,今年7月和8月的全球氣溫均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1.5°C,而這也是科學家長期以來警告的一個關鍵臨界點,全球氣溫必須保持在這一臨界點以下,以防氣候變遷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針對C3S公布的數據,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感嘆:「我們的星球剛經歷了一個有史以來最悶熱的季節,氣候崩潰已經開始。」在北半球迎來史上最熱夏季的同時,南半球也正在經歷暖冬,澳洲、南極和部分南美洲國家的氣溫遠遠高於平均水準。此外,全球海洋平均溫度也突破紀錄。目前尚不清楚今年是否會成為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根據C3S的數據顯示,在2023年還剩下4個月的情況下,今年已是地球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比2016年的最高紀錄低0.01°C。科學家推測,由於聖嬰現象(El Niño)的影響,地球年底及明年的氣溫可能會更高。伯吉斯也示警稱,在人類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前,將有更多、更猛烈的極端天氣事件發生,威脅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而古特雷斯則表示:「全球暖化需採取積極行動應對,各國領導人必須立即加大力度尋求氣候解決方案。」

巴拿馬運河陷乾旱恐「大排長龍」 當局擬祭出1年限航令
由於長期乾旱,全球重要貿易航道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正面臨更大的困境。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副局長埃斯皮諾(Ilya Espino)表示,除非未來3個月降下大雨,否則管理部門考慮採取為期1年的限制通行,而在這段時期也讓客戶規劃該如何調適。據法新社報導,由於巴拿馬運河降雨不足,目前僅能依賴臨近的兩個淡水湖為其提供船閘驅動所需的水,但這些湖泊還要為巴拿馬大約420萬人口的半數提供飲用水。當局不得不開始限制交通,目前平均每天有32艘船隻通過運河,而去年日均過境船隻數量在40艘左右,造成供應鏈再次承壓。運河相關人士上周表示,巴拿馬運河預計將每日船舶限量過境,和最大吃水限制維持至少十個月。這一措施也導致運河口航道上出現擁堵,該航道主要由美國、中國和日本的客戶使用,是東亞出口至美國東海岸的重要路線。上周四(24日),大約有130艘船在排隊等待,而等待時間約為11天,較往常的3到5天大大延長。機構Everstream Analytics首席氣象學家Jon Davis表示,現在本該是巴拿馬最潮濕的季節,但巴拿馬今年春、夏兩季的降雨量是本世紀以來最低。他還警告,隨著聖嬰現象(El Nino)的加劇,下半年和明年年初,巴拿馬運河的水位將不會有任何改善,甚至進一步下降。Davis還指出,截至8月中旬,運河兩端約有135艘船舶等待,而一個月前為29艘。他補充稱,等待的船舶通常是天然氣油輪或散貨船。目前為止,美國的供應鏈還沒有出現明顯的擾動。但他擔憂,如果集裝箱班輪公司繼續被迫減少負載,那麼今年年底,特別是聖誕節期間,美國將出現備貨不足的問題,從聖誕裝飾到家具等都會出現短缺。海運和空運營銷分析公司Xeneta首席分析師Peter Sand也警告,美國零售商們可能會被這種形勢嚇到。更糟糕的是,貨品不足意味著美國的商品價格可能再次上漲。保險經紀和風險諮詢公司Marsh的北美物流負責人Janelle Griffith則表示,巴拿馬運河的堵塞會產生全球性的影響,供應鏈的某一環出現問題,其他部分會自動受到影響。

金鐘罩護體!台灣「無颱登陸」滿4周年 閃過95個颱風
台灣上個登陸的颱風是2019年的「白鹿」颱風,周四(24日)恰好滿4周年,細數這些日子以來,台灣共閃過95個西北太平洋生成的颱風,百颱不侵讓台灣宛如蓋上一層「金鐘罩護體」。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發文表示,颱風「白鹿」於2019年8月24日下午1時登陸屏東滿州,下午4時從高雄梓官出海,「自此後颱風登陸台灣漸漸成為傳說」,不過由於颱風是輪流命名的,因此只要再閃過45個颱風,便會回到白鹿2世,「明年有機會達成!前提是這45個依然錯過。」貼文曝光後,引起網友留言熱議,「跟我錯過的女人一樣多」、「那些年,我們一起錯過的颱風」、「我小姪子出生至今,沒見識過颱風天的狂風暴雨」、「中央山脈:到底有沒有一個能戰的啊。」只是為何近百颱都能巧妙迴避台灣呢?氣象局說明,近年受到反聖嬰現象影響,赤道西太平洋及印度洋海溫偏暖,使得太平洋高壓偏強、位置偏西,造成西北太平洋颱風季的季風槽偏弱,因此較少颱風生成,侵台機率也跟著下降。對此,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統整近3年颱風路徑圖分析發現,台灣夾在颱風兩條路線中間,因此完美躲過所有颱風直撲入侵。

2023年癸卯「黑兔年」農曆7月哪幾個生肖特別旺財?
2023年癸卯年,是60年1次的「黑兔年」農曆7月特別凶,如同「聖嬰現象」,生肖屬兔值太歲、鼠刑太歲、雞沖太歲、馬破太歲、龍害太歲,以上這5生肖更要特別注意健康及安全。但屬牛、蛇、猴、狗這4個生肖,農曆7月財運特別旺。1.牛: 正財運勢相當旺,成績越來越穩定,把一些想到的點子紀錄下來,在未來工作會有所幫助,正財運走高,上班族薪酬增長並非難事;自營者可因客源穩定而保有穩定的長期進帳,在一些合作案上或是過往的投資中獲得收益,宜於進行資金操作、買賣投資。2.蛇: 會有很多投資機會及貴人提點,投資運看好,另一個條件也是因為自己相當努力有上進心、以及強烈的進取心,所以在工作上會有貴人相助及提攜,天助也自助。因此事業及財運都雙雙提升,會因為貴人相助而有額外財富。3.猴: 正財穩定,只要肯運用智慧和勞力,便可有穩定收入,生活無憂。有偏財運,抽獎活動不會空手而歸;不宜進行大額短期操作,宜長期投資,當心被套住而難有回報,只能眼看錢財隨水流。4.狗: 偏財運非常旺盛,購買刮刮樂或參加抽獎活動,都非常可能獲得不錯的獎項,有意外之財的機率增加,正財運穩中有升,上班族可因工作表現良好而獲得加薪機會;經商者若努力經營,將有機會收入翻倍。財運走升,財富增值會更為明顯,投資理財方面也少有進帳,把心思放在正財上回報更豐厚。

7年首見!印度擬10月禁砂糖出口 國際糖價恐攀升
今年初以來,國際原糖期貨價格持續上漲,如今,僅次於巴西的重要產糖地的印度,可能會在今年10月開始禁止砂糖出口,若真如此,恐進一步推升紐約和倫敦的砂糖價格,引發對全球食品市場價格的擔憂。印度可能會在今年10月開始禁止砂糖出口,若真如此,恐進一步推升砂糖價格。(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路透社》23日報導,一位不願具名的印度政府官員透露,「我們的主要重點是滿足印度本地的砂糖需求,並從多餘的甘蔗中生產乙醇(酒精)」,遵守官方規定,「對於即將到來的季節,我們將沒有足夠的糖可供外銷出口」。印度是僅次於巴西的重要產糖地,今年4月初,全印度糖業貿易協會(All India Sugar Trade Association)宣布,去年10月到今年9月的產季產量將下調3%,主要受到產地馬哈拉什特拉邦(Maharashtra)降雨量影響。印度西部馬哈拉什特拉邦和印度南部卡納塔卡邦等甘蔗種植區的季風雨量,低於平均水平多達50%。(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報導,印度西部馬哈拉什特拉邦(Maharashtra)和印度南部卡納塔卡邦(Karnataka)等甘蔗種植區的季風雨量,低於平均水平多達50%,而這兩個地區共占印度總糖產量的一半以上,印度的糖生產在2023/24季度可能會下降3.3%,至3170萬噸。據大宗物資數據公司Barchart資深市場分析師紐森(Darin Newsom)的說法,「大部分的軟大宗物資都屬於『氣候衍生性商品』的範疇」,也因此天氣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巴西產量受到反聖嬰現象影響,包括印度也受到這波氣候影響,再來,印度部分甘蔗被轉作提煉乙醇,也使得糖供給下降。印度西部馬哈拉什特拉邦和印度南部卡納塔卡邦等甘蔗種植區的季風雨量,低於平均水平多達50%。(圖/達志/美聯社)印度之所以要提煉乙醇,根據《CNBC》表示,這是因為自4月初,包括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無預警宣布減產激勵油價上漲,使得更多甘蔗被轉為提煉乙醇做為生質柴油,結果就是造成糖價持續攀升。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無預警宣布減產激勵油價上漲,使得更多甘蔗被轉為提煉乙醇做為生質柴油。(圖/達志/美聯社)印度早在2016年,就對砂糖出口徵收了20%的稅,藉此抑制海外銷售,如今因為上述的原因,當地糖價本週已升至近2年來的最高水平,促使印度官方允許糖廠在8月僅出口20萬噸糖,根據官員說法,「食品通脹是一個問題。最近糖價的上漲消除了任何出口的可能性」,官員表示,過去2年,印度已經允許糖廠大量出口糖,「但我們也必須確保足夠的本國供應和穩定的價格」。僅次於巴西的重要產糖地的印度,可能會在今年10月開始禁止砂糖出口。(圖/翻攝自推特)

「聖嬰現象」6月正式來臨 科學家:將持續到明年2月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自6月公布聖嬰現象正式來臨後,日本、歐洲、美國均傳出大範圍的熱浪襲擊,科學家們也持續關注聖嬰現象的發展。而目前一份報告指出,這次的聖嬰現象可能會持續到2024年的2月。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一份報告指出,在6月發布聖嬰現象降臨後,科學家們發現7月份整個太平洋中部、東部的海水溫度仍然持續偏高,這也代表著,這次的聖嬰現象有95%的機率將會持續整個北半球的冬季。NOAA的工作人員也表示,這次的海水溫度超越了2016年聖嬰現象的記錄溫度,推測這次的聖嬰現象可能會遠遠超過2016年時的狀態。

命理師楊登嵙示警「黑兔年」農曆7月特別凶 2件事別做、5生肖要注意
2023年8月15日晚上23點(子時)開始就是農曆7月1日「開鬼門」的時間,這天陰曹地府的鬼門會打開,讓在陰間受苦的鬼魂至陽間放假並探望親人。命理師楊登嵙特別提醒,2023年癸卯年,是60年1次的「黑兔年」農曆7月特別凶,如同「聖嬰現象」,今年氣候異常,天氣炎熱,磁場產生巨大變化,尤其今年農曆7月要特別注意「水」引發的憾事。楊登嵙表示,有兩件事盡量避免,一是不要鬼月釣魚算是殺生,也怕釣到好兄弟的變身魚,引來好兄弟報復;二是不要到沒有救生員管理的溪邊、海邊玩水,尤其不要到經常出現憾事的水域,以免被「抓交替」。此外,楊登嵙也指出,台南首邑城隍爺特別指示農曆7月要留意「火和電」,表示有大事發生。天氣炎熱,天乾物燥,應注意火災及電線走火等問題,而且天氣炎熱高溫,民眾要注意身體健康,小心中暑等情事,電線老舊應更新,用電安全要注意。2023年生肖屬兔值太歲、鼠刑太歲、雞沖太歲、馬破太歲、龍害太歲,以上這5生肖更要特別注意。

卡努颱風來襲又逢年度大潮 高雄潮位創20年新高
中颱卡努沒掃到中南部,但雲林、南投卻傳災情。氣象局海象中心表示,受到西南風影響,南投降下超大豪雨,多個測站測逾600毫米雨量,也為南投帶來災情,而雲林除颱風環流影響外,又逢年度大潮,引發海水倒灌。值得注意的是,高雄潮位近日更測得20年以來1.24公尺新高,氣候異常加劇,動輒引發強降雨,加上8、9月颱風來襲機率高,沿海及低窪地區仍要有所防範。氣象局指出,雖然此次僅針對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發布陸上颱風警報,但中南部卻受到颱風帶來的西南風影響,降下局部超大豪雨及大豪雨,雲林多個測站測得逾600毫米雨量,造成當地多處土石流,同時傳出多起路面淹水坍方、樹木倒塌、道路中斷等災情。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各潮位站皆測出高點,例如基隆測站在8月2日時測得1.07公尺,麥寮測站則測得2.66公尺,高雄測站更測得20年以來新高的1.24公尺。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啟維表示,潮汐高低會受月球及太陽相對位置改變,並依周年、季節等變化,而海平面則會受到風力、地型、表面波、地型等影響,不排除近來潮位較高,是受到颱風接近影響,導致海平面較高。對於雲林低窪地區發生20年來最嚴重的海水倒灌,氣象局表示,雲林此次潮位並不是史上最高,但因西南風影響帶來豪雨,又碰上大潮,因而一發不可收拾。氣象局預估,今年可能有4至5個颱風侵台,下半年極可能發展為聖嬰現象,若颱風侵台的話,強度可能較強,以中颱以上的機率較高,中央氣象局預報員朱美霖提醒,一旦颱風來襲,若又適逢年度大潮,漲潮水位較高,沿海低窪地區要慎防積、淹水。氣象專家吳德榮在氣象專欄指出,依最新氣象模式模擬顯示,今天起至下周一「西南季風」帶來潮溼、不穩定的大氣,迎風面中南部午後常有大雷雨發生,同時伴雷擊、強風、瞬間強降雨等劇烈天氣,民眾應特別注意。

颱風卡努「滯留轉圈圈」原因曝!專家曬圖驚呼:它快不行了
中颱「卡努」龜速移動,暴風圈終於在今(4日)凌晨脫離台灣本島,持續朝日本前進,稍早中央氣象局也解除陸上颱風警報,不過過去幾小時卡努有「卡住轉圈圈」的跡象,為何行徑如此詭異?對此,氣象專家也解答了。「為什麼卡努卡住不動了?」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4日發文說明,這是因為北方原本串連的高壓軸帶斷開後,形成中國上空的「西環」及日本東南的「東環」2股勢力,西環慢慢減弱中,東環的延伸因為槽線打擊減弱潰散,同時擾動93W(93為熱帶擾動編號,W指西北太平洋)卡位,同一時間,高壓又從颱風的下面伸了過去,所以卡努就被夾在上面的西環高壓,跟下面的東環高壓之間,「西環努力的把卡努往西推,下面的高壓則是把卡努往東拉,兩者拉扯力量互相抵消,就讓卡努卡著轉圈圈」,順利的話卡努將大角度迴轉,接著二襲沖繩、下周貫穿日本。氣象粉專不久後又再度更新卡努動態,直呼「這種情況表示他快不行了」,透露這裡的環境已經不適合颱風發展,「但上面跟下面還在搶人中,當個颱風也好難,颱風懸臂甩近北台灣,風雨搖滾中!」TVBS氣象專家謝明昌表示,依照以往觀測,8月颱風的路徑通常由東往西移動,但卡努走到台灣附近,卻碰上北邊太平洋高壓突然減弱,促使卡努又被推回沖繩一帶,只是颱風卡努才剛橫掃日本沖繩,如今又來記回馬槍二襲,令人難以捉摸的路徑,其實也與「聖嬰現象」有關。對此,謝明昌解釋,在聖嬰現象發生時,日本南方的太平洋高壓會出現減弱情況,而這時卡努又恰巧經過此地,才會造成颱風移動路徑先停滯再迴轉,不過卡努最終往東北方向移動多少也與西南季風有關。

台灣均溫不斷創新高 氣溫上升速度比全球快
天氣愈來愈熱,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近100年均溫,每10年上升攝氏0.11度,近30年則每10年上升0.25度,相較全球均溫上升0.08度及0.21度,台灣增溫快速。專家預估,台灣未來極端降雨頻率將增加,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旱澇不均情況將較全球更為嚴重。近10年台灣11站年平均氣溫比較表。(圖/林良齊製表)入夏後,台灣各地飆高溫,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上半月,因熱傷害就診累計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高溫影響經濟活動,也影響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針對不同碳排情境,推估台灣在最壞情況下,約至2060年,中部及南部夏季日均溫幾乎都大於30度,六都中尤以台中及台南氣溫最高。根據氣象局歷年夏季6、7月高溫平均統計,台中分別為28.1度與28.9度,台南為28.9度與29.4度。氣象局以全台11處平地測站平均計算,台灣2020年均溫24.56度為史上新高,2019年為24.53度、第二高,都高出台灣百年均溫22.98度,尤其最近10年均溫已有7年排入史上前10高溫名次。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台灣增溫較快,除受到全球溫室效應外,都市化也是一大因素。台大大氣系教授羅明輝也說,台灣農地減少,影響散熱,都可能是台灣升溫較快的原因。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研究員陳主智指出,長者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持續上升的高溫不利長者健康。陳主智進一步指出,政府必須拿出相當力度,以免65歲以上長者早逝的情況加劇,這也考驗我們的社會。今年為反聖嬰轉換至聖嬰年,聖嬰現象導致海洋溫度升高,將提供更多熱源,學術界預估明年全球天氣將會更熱,赤道地區升溫會更明顯,台灣也會受到影響。羅明輝指出,以過去資料顯示,台灣總雨量變化不大,但變異度愈來愈大,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推測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使大氣可含水量增加,強降雨將更為頻繁。呂國臣亦指出,高溫連續日數也會變多,寒流次數減少。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則說,雖然台灣溫度上升趨勢不會像高緯度或大陸地區國家那麼高,但推論暴雨頻率會較平均為高,旱澇更不均,並集中在特定季節。

任內3年都沒事!剛退休就有颱風登陸 鄭明典被封「台灣晴天娃娃」
颱風杜蘇芮登陸在即,而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任內3年,皆無颱風登陸,如今一退休就有颱風要來,網友笑稱鄭明典是「護國神仙」,甚至有網友將鄭明典的維基百科名稱改成「鄭明典aka台灣晴天娃娃」,不過現在已被改回原本的名字。鄭明典本人在直播節目上表示,網友這樣開開玩笑無妨,不過面對颱風來襲,還是要認真看待。杜蘇芮颱風暴風圈,預計會在午後接觸台灣本島,多地須嚴防大豪雨。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在7月16日屆齡退休,從他自2020年6月29日起擔任氣象局長的3年內,雖曾發佈5次陸上颱風警報,但颱風最終都沒有登錄台灣,上一次有颱風登陸,已是2019年8月24日的白鹿颱風。鄭明典剛退休不久,台灣就迎來強勁颱風,網友將鄭明典笑稱為「鄭明典aka台灣晴天娃娃」、「颱風最怕的男人」。鄭明典對於自己任期內,台灣沒有颱風登陸的情況解釋道,颱風的路徑有長周期變化,會受到聖嬰現象、印度洋海溫等情況影響,因此剛好在他任內都沒颱風登陸。對於網友戲改他維基百科名稱,鄭明典24日在Yahoo!tv直播節目「彭博士觀風向」上表示,網友們這樣開開玩笑沒有關係,不過還是要以嚴肅態度對待即將來襲的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