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星歐陽靖和日本攝影師老公RK(小菅亮輔)2020年結婚後,育有1個寶貝兒子「新醬」,因疫情分隔長達2年的一家三口,也因老公來台辦展而破冰,但歐陽靖今(28日)卻在臉書透露「我跟孩子的爸已經沒有任何感情成分存在」,並傾訴2年多前流產、墮胎的心路歷程。儘管RK來台舉辦攝影展時曾說帶了禮物要給妻小,不過與媽媽譚艾珍定居在台南的歐陽靖,因考量小孩沒打疫苗而未北上見面,今天也在臉書有感而發表示,兒子出生前2年曾意外懷孕,且一懷就是雙胞胎,讓當時身心靈都沒準備好的她徹底慌了,而腹中的小孩也「貼心的決定暫時先不來人間煩媽媽」,胚胎自然停止成長。然而,當她接受服藥將胚胎排除的建議後,醫師卻要她「取得先生的同意簽名」,並告知「是法律規定的」,這讓歐陽靖不解「懷孕的人是我,為什麼需要先生簽名?如果我跟配偶正在分居、失聯,或是受家暴呢」,並用美國最高法院推翻憲法保障的墮胎權一事,強調「女生們要好好保護自己,法律不見得會保護妳」。歐陽靖也說,等身心靈都調整比較好的時候,「新醬就來報到了」,雖然之後因回台待產與疫情,讓自己與新醬都未見過RK一面,但兒子卻溫暖了她「即使我跟孩子的爸已經沒有任何感情成分存在」的每一天,並強調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以及女性必須要擁有完全的身體自主權。
男生使用驗孕棒如果「浮出2條線」可能就要小心了!一名男網友日前在好奇心驅使下測試驗孕棒,結果居然呈現「中了」的2條線,讓他驚慌地發文求救。有鄉民提醒他「小心是睪丸癌」引發其他網友議論,專業泌尿科醫師也說,如果男性驗到2條線,又在睪丸處摸到硬塊,最好盡速就醫確認是否罹患睪丸癌。該名網友25日在PTT「八卦板」發文表示,家中長輩原本要買快篩,結果不小心買成驗孕棒,而他就在好奇心驅使下自行測驗,結果呈現「陽性」,嚇得他趕緊發文並附上照片請教鄉民:「有人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沒想到許多網友都提醒「小心是蛋蛋癌」,呼籲原Po最好就醫檢查。男網友呈現「陽性」的驗孕棒。(圖/翻攝自PTT)另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指出,由於驗孕棒是透過絨毛膜性腺刺激素(β-hCG)、乳酸脫氫酶(LDH)和甲型胎兒蛋白(AFP)作為測量指標,而絨毛膜性腺刺激素正是測量睪丸癌的指標之一,因此才會出現男性使用驗孕棒呈現陽性的結果。邱鴻傑強調,雖然「尿液檢測不是一個常規作法」,但如果男性使用驗孕棒呈現陽性,睪丸又有摸到硬塊,就要盡快就醫檢查,他表示,其實睪丸癌患者的絨毛膜性腺刺激素不一定會升高,且即使升高也可能是類風濕因子或胚胎細胞瘤造成,因此最常規的作法還是抽血檢查。他也呼籲好發睪丸癌的20到35歲男性,即使摸到無痛硬塊,也要留心可能是睪丸癌的病癥。
40歲的張小姐一年多前檢測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0.2,卵巢卵泡的庫存量極低。想不到今年的AMH馬上遽降成0.02,等於提前進入更年期。考量年齡,去年第一次取卵後就嘗試植入,卻不幸流產。張小姐雖有領到試管嬰兒補助,無奈高齡卵少,第二次取卵卻沒有發育成胚胎,身心俱疲的她決定放棄補助,冒著多胞胎風險也要一次植入3顆胚胎,看看能否順利懷孕。TFC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院長胡玉銘表示,張小姐的案例並非特例,常見於40歲以上或卵巢早衰的女性。胡醫師解釋,隨著年齡增長,卵子數量逐漸減少,導致高齡者需經過多次取卵,集結成一定數量的卵子及胚胎,才有較高機會懷孕及成功活產。根據統計,35歲以下的女性,10顆卵子就有60%活產率;但大於40歲的女性,每10顆卵子平均約20%的活產率,常需要取卵2-3次以上,比年輕人花費更多時間和金錢,才能順利獲得一個健康寶寶。 根據統計,35歲胚胎染色體異常的比例約為30-40%,超過40歲則高達70-80%。胡玉銘醫師表示,高齡婦女常見自發性流產,多半是染色體異常造成,佔流產的50%以上;目前補助方案主要是以「植入胚胎次數」作為計算標準,小於40歲女性最多可有6個治療週期,但超過40歲最多只有3個治療週期可補助,若卵少、形成的胚胎剛好又染色體異常,限制3次植入,每次只能2顆,除了成功率偏低,更可能導致他們選擇放棄或乾脆一次植入多顆胚胎。根據診所近1年補助案統計,超過40歲的女性佔申請者高達52%,「政府補助的原意是催生,卻和目前社會現狀有差異;現代人多晚婚晚育,僅少數超過40歲的女性能夠1次取卵就順利懷孕和活產」胡醫師說。以TFC為例,40歲以上的累積活產率仍可超過3成,顯示高齡懷孕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獲得寶寶!胡醫師建議,這些夫妻仍然是台灣生產的主力,建議試管嬰兒擴大補助應該和40歲以下相同,給予6次的補助機會,比照小於40歲的婦女。從醫30年以上的胡玉銘醫師表示,面對高齡卵少的病患,想要懷孕有2個關鍵 ,第一是不放棄任何一個胚胎。胡醫師解釋,現今已有3.5代試管嬰兒-縮時攝影培養箱(Time-lapse),透過胚胎的展開幅度和發育速度的觀察,有利選出最佳胚胎植入。然而相較於年輕的胚胎,高齡胚胎染色體異常問題,可以透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S/PGT-A)進行檢查,可以更精準地挑選出高成功率的胚胎植入,有機會只要植入1顆就有機會順利懷孕,即使病患超過40歲,懷孕率仍有6成,不需要承擔多胞胎的風險。第二是掌握取卵周期,過去認為每月的月經周期只有一次的取卵機會。事實上,女性每月的週期可能有2-3次的取卵時間點,若身體狀況不佳或卵巢庫存量極低,建議可以與醫師討論,透過黃體期雙刺激排卵,在一次周期進行多次取卵,有助於提前蒐集到足夠的卵子量。試管嬰兒擴大補助至7月滿一年,根據衛福部統計,擴大補助後已有超過2萬3千名獲得補助,TFC也有近3,000對獲得補助,且每2對夫妻就有1對成功懷孕!近來因疫情影響,許多人因考慮延後就診或因確診而需要中斷療程。胡醫師提醒,考量生育風險及胎兒健康、父母養育年齡的準備度、合適性、情緒穩定性等因素,建議女性還是於25歲至35歲之間完成生育規劃;已屆高齡、想要做試管嬰兒療程的人就先打滿3劑疫苗,較能避免未來感染COVID會需要中止療程、甚至懷孕初期可能會有流產的風險,也不會浪費補助的次數。
試管嬰兒擴大補助實施即將滿1年,根據衛福部統計,已有超過2萬3千對不孕夫妻獲得補助。但現代人晚生晚育,據TFC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統計,院內有52%的申請補助者都是40歲以上女性,因為年齡影響,經常需要取卵2到3次以上才能孕育一個健康寶寶,醫師呼籲,這些夫妻仍然是台灣生產的主力,建議試管嬰兒擴大補助應該比照40歲以下,給予6次補助機會。40歲張小姐1年多前檢測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僅0.2,卵巢卵泡的庫存量極低,想不到今年AMH馬上遽降成0.02,等於提前進入更年期;考量年齡因素,去年第1次取卵後就嘗試植入,卻不幸流產。張小姐雖有領到試管嬰兒補助,無奈高齡卵少,第2次取卵卻沒有發育成胚胎,身心俱疲的她決定放棄補助,冒著多胞胎風險也要一次植入3顆胚胎,只求成功懷孕。TFC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院長胡玉銘表示,張小姐的案例並非特例,常見於40歲以上或卵巢早衰的女性,隨著年齡增長,卵子數量逐漸減少,導致高齡者需經過多次取卵,集結成一定數量的卵子及胚胎,才有較高機會懷孕及成功活產。根據統計,35歲以下的女性,10顆卵子就有60%活產率,但大於40歲的女性,每10顆卵子平均約20%的活產率,常需要取卵2到3次以上,比年輕人花費更多時間和金錢,才能順利獲得一個健康寶寶。 不僅如此,胡玉銘指出,高齡婦女常見自發性流產,多半是染色體異常造成;據統計,35歲胚胎染色體異常的比例約為30%到40%,超過40歲則高達70%到80%。去年7月,試管嬰兒擴大補助上路,目前補助方案主要是以「植入胚胎次數」作為計算標準,40歲以下女性最多可有6個治療週期,但超過40歲者只能補助3個治療週期。胡玉銘指出,如果卵少、形成的胚胎剛好又染色體異常,限制3次植入且每次只能2顆,不僅成功率偏低,更可能導致不孕夫妻選擇放棄,或乾脆一次植入多顆胚胎。「政府補助的原意是催生,卻和目前社會現狀有差異。」胡玉銘指出,現代人多晚婚晚育,根據TFC最近1年統計,申請擴大補助的夫妻中,高達52%女性已逾40歲,但其中僅有少數能夠1次取卵就順利懷孕和活產。胡玉銘強調,只要掌握取卵周期,並精準挑出高成功率的胚胎植入,高齡懷孕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獲得寶寶;以TFC為例,40歲以上累積活產率仍可超過3成。他認為,40歲以上夫妻仍然是台灣生產的主力,應該比照40歲以下族群,同樣擁有6次的試管嬰兒補助機會。近來因疫情影響,許多人因考慮延後就診或因確診而需要中斷療程。胡玉銘提醒,考量生育風險及胎兒健康、父母養育年齡的準備度、合適性、情緒穩定性等因素,建議女性在25至35歲之間完成生育規劃;已屆高齡、想要做試管嬰兒療程的人,可先打滿3劑疫苗,避免未來因感染新冠肺炎會需要中止療程,或是懷孕初期有流產的風險,也不會浪費補助的次數。
「侏羅紀公園系列」第6部作品、《侏羅紀世界》系列3部曲最終章《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在台熱映中,電影中除了更多的恐龍現身,2代演員首度合體,也是讓不少影迷關注,不過要說到這些在6千多萬年前的海陸空霸主,為何會一夕滅亡,專家普遍認為,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但卻找不到相關證據佐證,近日有古生物學家在美國北達科他州化石遺址,發現疑似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碎片琥珀粒,包括美國太空總署(NASA)專家也大感驚訝。《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票房開紅盤,成為今年全台最快破億電影。(圖/UIP)恐龍滅絕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最為科學界接受的就是遭到「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龍大滅絕,但有少數學者認為,滅絕事件是緩慢發生,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導,有科學家找到完整的恐龍腿化石,經研究後發現,牠是是瞬間死亡的,推測恐龍很可能在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就不幸死亡。科學家在美國北達科他州西南部的考古遺址坦尼斯(Tanis)發現許多古生物化石,包含被碎片包裹住的魚類、被木頭貫穿的烏龜、還有尚未孵化、死在蛋中的翼龍胚胎,以及一條完整的恐龍腿化石,經證實,腿骨的主人是一隻草食性恐龍,學名為奇異龍屬(Thescelosaurus)。6600萬年前的海陸空霸主為何會一夕滅亡,專家普遍認為,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圖/Pixabay)坦尼斯遺址是在2008年時被發現,遺址被認為是記錄下了希克蘇魯伯小行星(Chicxulub crater)撞擊地球後,幾分鐘到幾個小時情況的「資料庫」,科學家曾在當地找到在災難後很快就死亡的6條魚,牠們的鰓裡有小顆粒,證實是隕石碎屑,至於奇異龍屬的腿骨部分,專家未在這條腿上發現生病或啃咬、受傷的痕跡,完整程度宛如是被外力狠狠扯下的,因此斷定這隻恐龍很可能是在一瞬間死亡。科學家在美國北達科他州考古遺址坦尼斯發現奇異龍屬完整的恐龍腿化石。(圖/達志/美聯社)由於坦尼斯遺址與當初小行星撞擊地球所留下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只差3千公里,因此科學家們推斷,這隻恐龍應該就是在災難當天不幸死亡,而這些發現也證實,坦尼斯遺址似乎和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災難,有著一定程度的關聯性。另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報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古生物學家德帕爾馬(Robert DePalma),從2012年開始在坦尼斯進行研究,近日在其中一個著名化石遺址「地獄溪層」(Hell Creek Formation)內,發現疑似是6600萬年前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碎片琥珀粒。坦尼斯遺址被認為是記錄下了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幾分鐘到幾個小時情況的「資料庫」。(圖/翻攝自Digg臉書)根據德帕爾馬的說法,該遺址在白堊紀末期應該是沼澤雨林,雖然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大多數碎片經數千萬年都已變成黏土,然而他們發現一些被樹脂包裹的碎片,並以琥珀的形式保存下來,宛如電影中演員所持的手杖,「就像琥珀裡的昆蟲,能夠被完美保存,當碎片融入樹脂後,水氣都進不去,使它們不會變成黏土保存下來」。透過分析,琥珀粒的碎片成分大部分是鈣質,但其中有2顆與其他碎片成分截然不同,富含鉻、鎳和一些隕石中常見的物質,德帕爾馬表示「根據我們的初步分析,幾乎可以肯定這些碎片來自宇宙」。這項研究也引發美國太空總署關注,考古團隊在4月還獲邀赴馬里蘭州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發表這項發現。
桃園市雙屍4死命案,檢警會同法醫在13日下午解剖遺體,30歲李姓泰國裔夫妻慘死,頭部均遭不明鈍器重擊,而女性死者腹中僅有1個成人形的胚胎。死者李女的姊姊、姊夫及媽媽現身中壢殯儀館,在接受檢察官20多分鐘詢問後隨即進行遺體解剖,家屬神色哀戚,其中李女的姊姊不時掩面啜泣,大家也快步走進家屬休息室,低調不願多做表示。據悉,32歲的李姓男死者與35歲王姓凶嫌於8日晚間因對帳發生金錢糾紛相約談判,王嫌疑因不滿「做多領少」心生不滿,便對李姓夫妻2人痛下殺手,並將2人用棉被包裹塞進後車廂,再將車輛棄置在青埔高鐵站某處停車場。家屬發現2人突然失蹤毫無音訊十分焦急,曾打給親友及王嫌詢問下落,但對方卻冷血回一句「去青埔停車場找」,連忙報警請警方協助,最終在王嫌所稱的地點找到2具冰冷遺體,檢方已掌握王嫌於9日早上8時1分出境潛逃回泰國,目前已和泰國聯繫、啟動國際合作要抓王嫌。檢方表示,目前發現2人頭部有鈍器重擊的跡象,傷勢集中在頭部,男性死者臉部完整但有血跡,而女性死者手指骨折疑似防禦傷,由於還未尋獲兇器,尚不能確認兇器為何。此外,外傳腹內有龍鳳胎,不過解剖發現其子宮內僅有1名成人形的胎兒,確切死因及體內是否有毒藥物等反應,須待檢體化驗及正式解剖報告出爐才能釐清。
16歲少女遭母親男友長期性侵甚至懷孕,沒想到少女被母親帶到醫院販售胚胎,5年內竟已非法販售多達8次,這起驚世駭俗的情況就發生在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目前當地警方已將少女母親和3名涉案男子逮捕歸案。印度衛生部長表示,目前已根據少女證詞,對她所提到的醫院進行調查。(圖/翻攝自The Hindu)綜合印度媒體報導,這名來自蘇拉姆帕蒂(Soorampatty)的少女控訴,她自從12歲進入青春期後,母親就允許男友性侵她,懷孕後再把胚胎轉賣給多家醫院,由於擔心生育年齡太小引發關注,便找人偽造身分將年齡改為22歲。報導還引述警方說法指出,這名少女自2017年以來已被迫販賣8次胚胎,每次約可賣得2盧比,折合台幣7592元,其中,仲介還可抽取5千盧比傭金,約台幣1897元,不堪長期遭到虐待的少女在5月20日離家,逃到撒冷縣(Salem)親戚家後報案。埃羅德縣(Erode)警方獲報後,逮捕了38歲的母親和40歲男友,以及協助販售胚胎的36歲男子馬拉蒂(K Malathi)與25歲男子約翰(A John),另外,衛生部長也表示,目前已根據少女證詞,對她所提到的埃羅德、佩倫杜賴(Perundurai)、撒冷和霍蘇爾(Hosur)等地區的醫院進行調查,若發現醫療人員參與非法販售,將會採取法律行動。
42歲女星趙小僑(18)日宣布懷孕,消息一公開,不僅讓粉絲又驚又喜,許多藝人好友也紛紛送上祝福。事實上,趙小僑歷經1次人工受孕、2次試管失敗、1次胎停,終於在第5次成功懷孕,懷孕之路相當辛苦。根據經紀人修透露,趙小僑體質特殊,對待這一胎小心謹慎,安胎打針穩定身體狀況,每次去檢查基本抽4管以上的血,讓一旁的親友相當心疼。劉亮佐一家感情相當好,期待當哥哥的劉子銓過去曾多次做胎夢。(圖/翻攝自趙小僑IG) 《ETtoday星光雲》引述趙小僑經紀人修毅說法,由於上次寶寶胎停陰霾,讓趙小僑一度沮喪,調養好身體心理狀況後,她決心再拼這一次,吃藥打針是家常便飯,加上她體質特殊,免疫系統就像金鋼狼,會自動把像是胚胎等當成「外來物」攻擊,在孕期十分努力安胎,每天都要打肝素,直到生產。趙小僑目前懷孕30週。(圖/翻攝自趙小僑官方粉絲專頁) 除此之外,趙小僑每次去檢查基本抽4管以上的血,讓身旁的人看了都心疼。老公劉亮佐就曾心疼表示,「已經數不清多長一段時間,小僑每一天都必須打針吃藥(直到生產為止),她身體的不舒服和心裏的焦慮與壓力完全無法想像」,寶寶目前已經30週,再過10週就要預產期,取名「典典寶寶」感謝這一路上的恩典。對於外界的祝福,挺著孕肚待產的趙小僑表示,「謝謝大家的關心及祝福,目前最希望的就是典典寶寶能順利生產,然後疫情快點結束,所有人都能平安健康」,至於寶寶的性別會在這週五晚間8點於YouTube趙小僑女人説的頻道公佈。
YouTuber夫妻尼克、Ashly結婚2年,試過各種偏方、中藥,也做過人工受孕,始終懷孕失敗,後來決定透過試管嬰兒方式懷孕,還拍成影片紀錄,最後終於在1月底做人成功。隨著妻子進入妊娠穩定期,尼克悄悄策劃了一趟偽出國行程,不料夫妻倆只在台東待了一晚,老婆就出現突發狀況,只好即刻返航。據了解,YouTuber夫妻尼克、Ashly結婚2年,一直很希望能擁有自己的小孩,但他們試過各種偏方,依舊無功而返。後來他們從去年中,開始籌備做試管嬰兒,還拍成影片記錄的整段過程,從最初的身體檢查到老公幫打排卵針、取卵、培養胚胎,整個過程非常辛苦,最後終於在1月底做人成功。尼克日前發布新影片,並寫下「時隔快三年,終於坐上飛機啦!Ashly自從懷孕後都很不舒服,最近已經穩定許多了,才規劃了這次旅行,但…卻發生了意外,即刻被迫返航回家」。原來尼克悄悄策劃了一趟偽出國行程,不料夫妻倆只在台東待一晚,老婆就出現突發狀況,只好即刻返航回家。尼克在影片中透露,因為Ashly忘記攜帶要打的針,雖然有帶藥,但她現在每2天就要打1次針,否則可能會引發血栓,夫妻倆先是向當地醫院求助,不料打了好幾通電話,院方都沒有Ashly要打的針,原本想透過快遞運送針劑,但運費高達7000元,比單程機票還貴,最後只好立刻動身回家,讓2人十分遺憾。
婦產科名醫蘇怡寧醫師時常在個人粉專替準爸媽解惑,卻也常常收到令他哭笑不得的問題,日前他接到一名孕婦的求助私訊,對方表示自己不小心和公公發生親密關係,「現在不知道孩子是誰的」,宛如謎片般的情節讓網友們全傻眼。蘇怡寧在臉書粉專「蘇怡寧醫師愛碎念」分享這名孕婦的私訊,並強調「為保護當事人隱私,不全文照登」。對方表示自己「之前有做錯事」,所以不確定小孩是先生的,還是公公的?也因此一直抗拒為寶寶驗明正身,最後她著急地問:「有可能會發現寶寶是來自公公或先生嗎?可以如此精準區分出來嗎?」人妻坦承自己的行為「不可原諒」。(圖/翻攝自臉書粉專「蘇怡寧醫師愛碎念」)對此,蘇怡寧解釋每條染色體都是成對出現,而人類又有23對染色體,然後「精子卵子在結合前必須先各出一半,胚胎再重新組合起來」,所以「即便是兄弟姐妹也不可能完全一樣」,因為染色體是隨機分配後再組合一起,因此親子鑑定簡單來說就是用排除法做基因標記進行檢測,而標記越多、準確度就越高。蘇怡寧表示基因檢測其實就是排除法的數學問題。(圖/翻攝自臉書粉專「蘇怡寧醫師愛碎念」)所以,即使「老公跟公公的基因相似度跟路人比起來高很多」,讓檢測的難度提高一些,但也不會差太多,還是會有蛛絲馬跡可循,因為「科學就是科學,騙不了人的」,蘇怡寧指出,假設孕婦的孩子是女兒,就可以驗X染色體,因為「老公跟公公的X染色體其實是不一樣的來源」。最後他也說:「好,我累了,下課。」結束這個令人尷尬的話題。
雖然現在觀念越來越開放,但仍有家庭保有重男輕女或傳宗接代的觀念,讓許多女性吃足苦頭。一名人妻訴苦,體質不容易受孕,好不容易懷孕,嫁進婆家,未料流產後,婆婆居然大變臉,還嗆「娶外籍還比較會生」、「不會下蛋的母雞」,讓她非常難過。人妻在《靠北婆婆2.0》表示,婆婆有4個兒子,先生是大兒子,由於自己有多囊性卵巢,受孕率低,未料竟懷孕了,加上覺得認識先生是緣分,所以後來決定結婚;剛嫁進去,婆婆細心呵護,從來不讓她做家事,保健食品也準備得很周到。她說,「我以為我真的有個好婆婆,沒想到某天我發現我出血了,小朋友因為胚胎發育不完全沒了,婆婆知道這件事後連過問都沒過問。」婆婆甚至尖酸刻薄地說,「要不是妳有了,我怎麼可能讓妳當我媳婦,妳家條件沒有我家條件好,連一台好車都沒有,回去請妳媽媽幫妳坐小產,我不懂這些。」讓她非常傻眼。等到老公跑船回來後,婆婆還跟先生討錢,「你老婆花的那些保健食品,跟我伺候她的錢記得給我,早知道會這樣不如娶一個外籍的還比較會生勒,花錢娶了一個不會下蛋的母雞,浪費錢。」一席話聽在人妻的耳裡很是刺耳,她難過地說,「傳宗接代真的很重要嗎?」幸好先生站在她這邊,把婆婆罵了一頓,並安慰她懷孕的事情不著急。但5年過去了,至今仍沒有小孩,還是讓她感到很著急。貼文一出引起討論,網友紛紛留言「她是在哭喔,真的不知道逼人生小孩的長輩是從哪個朝代來的」、「跟傳宗接代沒有關係,是婆婆人有問題」、「回娘家住,存錢,心情好,寶寶就來了」、「妳可以回婆婆,小孩會挑環境,他不喜歡妳」。
台灣有許多傳統禁忌,就拿懷孕這件事來說,最常聽到的就是前3個月不能說,還有不能參加婚禮。有網友便好奇詢問,結果引發兩派論戰,許多人分享自身經驗,討論相當熱烈。一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爆系知識家》詢問:「你有聽過懷孕不能參加婚禮的嗎?」因為新娘神會和胎神相衝,影響胎兒健康,老一輩的人更深信,懷孕4個月內不能參加任何喜慶,會造成「喜沖喜」,容易犯沖,破壞結婚的氣氛和命運。此文一出,掀起熱烈討論,有些人認為這只是習俗,若全部遵守只會綁手綁腳,「我全都有做,小孩還不是平安出生健康長大」、「懷孕參加2場婚禮,一個初期、一個要生前2週,完全沒有忌諱,新娘還直接摸我肚子,一樣平平安安」、「我老婆懷孕時有參加婚禮,女兒一樣頭好壯壯」。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寧可信其有,「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我也是會選擇迴避的,我不願意拿我的孩子去做賭注」、「其實有時候不是信不信的問題,是怕出事後有疙瘩」、「最好不要去,沒事就沒事,若有事會牽拖」。到底懷孕能不能參加婚禮,網友分成兩派。(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事實上,名醫蘇怡寧就曾收到一名媽媽詢問:「懷孕可以參加家人還是朋友的婚禮嗎?」他坦言不知道該說什麼,「這種神界的事情真的不歸我管」,若對方相信可以在喜帖裡註明,更拿科學反問:「難道我不知道我懷孕,就等於我沒懷孕嗎?妳知道胚胎大約要著床10天之後,妳才會驗的到嗎?」蘇怡寧說,假如仍然堅信不移,他建議這輩子不要辦婚禮,因為永遠沒辦法確定,賓客中是否全都是沒有懷孕的,最後幽默表示:「如果這麼靈驗,那想盡辦法懷孕去參加前男友的婚禮應該不錯喔」。
38歲女星陳伶宣和肝膽腸胃科醫生林暘朝結婚三年,婚後努力拚生子,身為高齡產婦的她日前做輸卵管攝影時發現自己竟有罕見的單角子宮,懷孕後會有34%的流產機率,好在她五個月前成功受孕,她也獨家向時報周刊CTWant曝光單角子宮的輸卵管攝影照、懷孕兩周時的孕肚照以及植入胚胎當天的照片分享喜訊,但從肚皮上留有的瘀青硬塊也看得出來,她為受孕有多辛苦。大方公開單角子宮的輸卵管攝影照,陳伶宣樂觀稱自己是「獨角獸」。(圖/陳伶宣提供)陳伶宣目前懷有女寶寶五個月,婚後就開始努力做人的她拼了兩次試管,去年九月因為胚胎萎縮受孕失敗,十二月時第二次植入才成功著床,她分享植入當天的照片,手裡還拿著醫院貼心給的糖果當獎勵,她回憶除了挨了上百針外,最難忍受的就是為了檢查是否為罕見的單角子宮照了兩次的輸卵管攝影,「痛到我冒冷汗,無法走路!」不敢自己扎針的陳伶宣,打針都是靠醫師老公幫忙。(圖/陳伶宣提供)「第一次真的非常痛,痛到冒冷汗無法走路!出了診間我還斜躺在外面的椅子上,還請經過的路人幫忙跟護理師求救,真的覺得快不行了。」她說因為沒經驗,第一次照時自行前往,沒想到痛到想奔去急診室,還只能像路過的阿姨說:「可以幫我請護理師出來嗎?我很痛!」去年底陳伶宣第二次植入胚胎成功,醫院還貼心送上糖果獎勵。(圖/陳伶宣提供)檢查後被判定為單角子宮,陳伶宣解釋:「只剩一邊的輸卵管、卵巢 有功能,一般人能一次能植入兩顆胚胎,而我因為子宮空間不足,只能植入一顆。」而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醫師譚舜仁也表示,「單角子宮子宮血流較差,著床率較低,試管嬰兒植入胚胎的深度不好掌握。」一般大約是4000人中才有一個,其中23%單角子宮女性不孕,即便成功懷孕也有34%流產機率,更有10.5%的胎兒可能會不幸胎死腹中,也有20.1%的孕婦最後早產。陳伶宣受孕兩周的照片,肚皮上清晰可見打針留下的瘀青。(圖/陳伶宣提供)其實,2020年本刊就曾捕獲陳伶宣在萬華區的聯合醫院就醫,當時她就是為了「受孕」而前往求診,為了懷孕她受了不少苦,更因求子心切出現想吐、腰酸、食量變大等跡象,最後卻只是心理影響生理的「假性懷孕」。本刊曾於2020年捕獲為求子而就醫的陳伶宣。(圖/本刊攝影組)這次陳伶宣成功受孕的過程也相當辛苦,她透露自己的屁股、肚子打了兩百支安胎針,比起一般孕婦兩、三天打一次肚子,她狀況特殊得要天天打,不敢自己紮針的她回憶,有次拍戲間她告知導演後躲到車上準備打針,但她因害怕遲遲無法下手,久到導演來關心,最後還是劇中童星演員的媽媽來幫忙,讓她感嘆:「當媽媽後真的無所不能耶!」而自己也是為了當媽對於種種不舒服也努力咬牙撐下去。
印度一名村民在自家農舍裡發現16顆未知生物的蛋,擔心是眼鏡蛇卵,於是連忙聯繫專家求助,,並將蛋全數交給工作人員照顧,沒想到最近終於孵化成功,專家發現牠們的「真實身分」原來不輸眼鏡蛇。印度村民在農舍發現16顆神秘蛋,近日孵化後得知牠們是孟加拉巨蜥。(圖/翻攝自新印度特快報)根據《新印度特快報》(The New Indian Express)報導,這名村民是去年9月在奧里薩邦科達爾縣(Khurda District)的自家農舍中發現這些蛋,不過村民並未發現「媽媽」的蹤影,由於恰逢印度眼鏡蛇的繁殖季節,這位村民懷疑可能是眼鏡蛇卵,於是趕緊向蛇類求助熱線通報,交由成員馬利克(Subhendu Mallik)接手這16顆蛋。讓馬利克好奇的是,一般來說,眼鏡蛇應該在當月就會孵化,但是這些蛋卻遲遲沒有孵化出來,於是他將這些蛋帶回家裡人工孵化,他和14歲兒子輪流照顧這些蛋。經過幾個月,這些蛋依舊沒有任何動靜,馬利克於是透過火光觀察這些蛋,發現裡面有血管和胚胎。就這樣,馬利克陸續觀察這些蛋的情況,漸漸發現蛋內的胚胎已經成形,並從其頭部的外觀推測,這些蛋的真實身分應該是巨蜥。在這個月的12日,第一顆蛋孵化了,馬利克也確認新生兒正是孟加拉巨蜥(Bengal Monitor Lizard),這種分布在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等地的生物,體長約90公分,尾巴長達50公分,一年會生產兩次,不過新生兒被捕食率相對較高,在馬利克的照顧下,接下來的3天內,其餘巨蜥也成功孵化,這些小巨蜥接下來全部放生回大自然中。
台灣引進試管嬰兒科技於4月滿37年,第二代試管寶寶今日(12日)首度在記者會現身!備孕6年無法懷孕的張媽媽,35年前找上試管嬰兒之父、現為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執行長曾啟瑞醫師求子,經治療後成功誕生一對雙胞胎。而女兒張小姐,過去月經週期就不正常,在備孕3年無果後,經媽媽提醒,才31歲的她就決定去找曾醫師,經檢查發現和媽媽一樣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曾啟瑞醫師透過藥物調整代謝,加上改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回復正常排卵後,一次試管療程後就順利懷孕!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王瑞生醫師提醒,過去大家著重在個人體質如何造成不孕,但其實原發性女性不孕症,包括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和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都與遺傳基因有關。這些疾病會因家庭成員的生活型態類似,如高熱量飲食、缺乏運動等,成為罹患不孕症的危險因子。王醫師表示,建議30歲以上、親戚中若有難孕症狀的女性,未避孕半年後仍無法懷孕,需盡快到生殖中心檢查,才能把握黃金生育期!根據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最新統計,有25%的求診者都因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和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導致不孕,王瑞生醫師表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好發於年輕女性,依據統計,生育年齡婦女有5-10%罹患此疾病。以台灣育齡婦女推算,全台約有28-56萬婦女受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纏身,常見有肥胖、多毛、青春痘和黑色棘皮等症狀。醫師進一步解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因卵巢異常分泌過多的雄性激素,影響卵巢功能,導致受孕困難。根據2021國際《Nature Reviews》期刊,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母親,女兒得到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機率比正常人高出5倍!王瑞生醫師強調,由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代謝疾病,若未妥善治療、管控飲食及調整作息,未來罹患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風險會增加。「子宮內膜異位症也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媽媽或姊姊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罹患率比一般人高出7倍!」王醫師說,全台近11-28萬女性有子宮內膜異位症,但實際人數應該更多。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內膜細胞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造成卵巢、輸卵管和子宮的沾黏,常見有經痛、性交疼痛等症狀。王瑞生醫師提醒,相較於正常育齡夫婦的受孕率,未治療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女性的受孕率約只有2-5%之間,相差1.5-10倍。王瑞生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為藥物和手術治療,若能早期發現,就能掌握治療的先機,因此建議媽媽或姊妹有嚴重經痛或曾經診斷罹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應主動到生殖中心檢查。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執行長曾啟瑞醫師,見證37年試管嬰兒技術和醫療的轉變。尤其去年政府擴大補助後,不但就診人數提升5成,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超過一半的人領到補助,對於年輕夫妻的幫助很大。根據88年-108年國健署人工生殖執行報告書,10年來人工生殖的高峰年齡從32歲變成38歲,生育年齡拉長6歲;而累積懷孕率從37.2%提升到45.8%、累積活產率從27%提高到34.5%。曾啟瑞醫師表示,依據TFC統計,小於38歲累積懷孕率近7成、累積活產率更比平均高出近8%,單胞胎比例高達81%,和過去相比已經有非常大的提升,亦提供給更多求子夫妻新的希望。曾啟瑞醫師解釋,近年來提升懷孕率和活產率的重要原因是「冷凍胚胎」和「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T-A)」2個技術的發展。過去冷凍技術尚不完全,多半是將胚胎新鮮植入,但現在技術已經成熟,以TFC為例,解凍胚胎的存活率已經高達99%,冷凍胚胎植入的周期數已超過2000 個,佔全部的90%以上,植入成效良好!曾啟瑞醫師解釋,先將胚胎冷凍,可以等患者在身心靈狀態最佳的時候再進行植入,更能提升懷孕率!另一方面,「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對於高齡、容易重複性流產或曾經胚胎萎縮者,可以提前篩檢出染色體異常的胚胎,降低小產和流產的機率。但曾啟瑞醫師提醒,儘管技術的提升,讓高齡婦女懷孕不再不可能,但是35歲-37歲染色體異常的比例為45%、38歲到40歲提升為64%,40歲以上更是高達78%,對於求子的高齡婦女是一趟艱辛的旅程。考量生育風險及胎兒健康、父母養育年齡的準備度、合適性、情緒穩定性等因素,建議女性於25歲至35歲之間完成生育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