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營指美學者不認同侯友宜 侯辦回應該學者已親上網控訴「假新聞」
民進黨日前批評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訪美,以「戰爭恐嚇」威脅,被美國學者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孔明尚(Michael Cunningham)打臉。侯友宜競選辦公室發言人陳柏翰今天指出,其實美國學者要打臉的是民進黨,因為孔明尚已經澄清,相關報導是「假新聞」,但民進黨仍配合媒體,刻意曲解學者說法,自甘淪為假新聞「再製者」,就是「造謠一條龍」,也難怪國際上會普遍抱持「疑賴論」,對賴清德、民進黨處理台海安全的能力充滿疑慮。陳柏翰說,民進黨讓兩岸兵凶戰危是事實,無法和緩兩岸緊張,引發國際緊張也是事實,民進黨執政無能,只會扯後腿,真的讓人看不起。回顧整起事件,源自於侯友宜此行訪美、備受重視,外界幾乎是用「放大鏡」檢視他的言行與美方反應。侯友宜在華府拜會傳統基金會後,與會的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孔明尚出面受訪,有媒體詢問他(指孔明尚)是否認同「台灣是世界最危險的地方」這句話,孔明尚回應他個人表示並不認同,不過孔明尚的說法,卻遭綠媒解讀成「孔明尚打臉侯友宜」。綠媒指美學者打臉侯友宜訪美觀點,不過,侯辦今天表示,被指射的學者已經親自在社群媒體指綠媒報導是「假新聞」,民進黨卻繼續傳播,難怪會被質疑散播假新聞。圖為侯友宜在美東時間19日拜訪傳統基金會(圖/報系資料照、摘自社群媒體X)孔明尚後來察覺該新聞在台灣發酵,特別在個人X(推特)上以中文留言,澄清上述解讀就是「假新聞」,因為「侯市長從來沒說過這句話(指台灣是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引起外界注意。陳柏翰表示,大家都清楚,「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的說法出自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這也是國內外,許多人都有的強烈感受,就只有民進黨活在看不見外面世界的「綠色泡泡」中。他說,學者孔明尚今天已在社群平台澄清,當時面對記者提問,他的回應是「個人的客觀答覆而不是針對侯市長兩岸觀點的評論」,但部份媒體報導卻出現「侯友宜所說」的字眼,這完全是媒體加去上的,根本就是假新聞,但民進黨依然不顧事實繼續傳播。陳柏翰痛批,民進黨在侯友宜出訪前,就一再的唱衰、扯後腿,只顧政黨私利,而見到侯友宜訪美有不錯的表現後,就開始昧於事實,瘋狂打擊抹黑,而過去民進黨就有數不清,自產自銷「假新聞」的黑歷史,卻一直攻擊其他人在作假新聞,這次也不免讓人懷疑,是否又是從製造、再製、散播,一條龍的「假新聞專業製造」。他同時批評民進黨指侯訪美沒有正面成效,卻不知卻與實際狀況,及國際上的認知完全相反,因為侯友宜此次訪美成果豐碩,不但會晤了16位國會議員,及紐約市亞當斯市長、AIT羅森伯格主席,也受邀到全國外交委員會、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布魯金斯研究院、傳統基金會等重要智庫演說,與專家學者面對面討論兩岸、國際外交、國防等議題。針對侯友宜在交流時的情況,權威學者都給予正面的評價。他舉例,前AIT主席卜睿哲說,與侯友宜進行了一次相當詳實的討論,美方學者對侯在兩岸關係和美台關係方面的觀點已充分理解;馬歇爾計畫基金會學者葛來儀也說,侯友宜已做好充分準備,對兩岸問題的回答非常全面,也表示侯友宜確實充分理解台灣所面臨的挑戰。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孔明尚更表示,與侯友宜進行了非常實質的對話,並期待在不同的活動上可以繼續對話。

選戰當頭都提三民主義?朱立倫建議綠營不妨多讀國父思想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訪美演講時,提及「三民主義」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引發綠營質疑,暗酸侯友宜「真有學問」,對此,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今天陪同藍委參選人張斯綱跑地方時反擊,綠營朋友可能從來不讀「國父思想」,也從不讀中華民國憲法,才會質疑侯的說法。朱立倫還說,他8年前訪美,也曾提到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當時他就被綠營嘲笑,後來才知綠營批評其實是搞烏龍,現在又以同樣的手法抹黑侯友宜,建議綠營朋友有空時不妨多讀讀國父思想。朱立倫指出,「國父思想」強調民有民治民享,中華民國憲法也是這樣講,連他本人都是這樣說,中華民國憲法第1條就說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國父思想」說「三民主義」是「民族、民權、民生主義」,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國父講得非常清楚,這是大家從小大到都知道的事,綠營的朋友可能忘記了,既不讀憲法,也不了解「國父思想」。朱立倫還說,侯友宜在美國訪問非常順利成功,包括卜睿哲、葛來儀、何瑞恩等美國重量級美國學者,都非常肯定侯友宜,認為侯是「有備而來」,侯所提出的論點,也都獲得美方肯定。綠委近日在臉書質疑,侯友宜在支持國民黨的僑社晚宴上直接把三民主義跟林肯的演說搞混,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說成林肯演說提到的「民有、民治、民享」,國民黨則火力全開,強調三民主義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呼籲質疑者不妨多鑽研國父思想。另外,針對北市士林北投立委選舉藍營鬧分裂,朱立倫建議張斯綱秉持「勤、誠」兩字,只要持續努力「勤、誠」,最後一定能團結大家,藍營若團結就會贏,分裂就是拱手讓綠營,盼最後能化解紛擾、團結大家。張斯綱則表示,中央黨部將會負責持續進行與其他在野黨的協調工作,候選人就專心跑選舉。

24個中高收入國家誰喜歡台灣? 調查結果令人驚訝
美國華府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近日發布一項2023年春季調查,發現全球24個中高收入國家,48%的人對台灣持正面看法,28%持負面意見,日本和韓國、澳洲民眾對台灣普遍有好感。據皮尤研究中心調查,24個中高收入國家,普遍對台灣有好評,48%的人對台灣持正面看法,28%持負面看法,25%沒意見。而日本對台灣態度最積極,82%的人有好感;超過70%的韓國人和澳洲人,也給台灣好評。超過60%的以色列人和美國人也喜歡台灣,阿根廷、巴西、希臘、匈牙利對台灣的看法,正反兩面差不多,而只有在印度和南非,對台灣的負面看法多於正面看法。據了解,大陸沒有在調查國家內。對台灣有好感的人說,在某種程度上認為,大陸干涉了他國事務。而3個南非洲國家奈及利亞、南非、肯亞,對大陸持積極態度,對台灣持負面態度的比例最高。值得注意的是,24個國家中有15個國的成年人,對台灣沒意見,如阿根廷、匈牙利、希臘、巴西和南非,在這些國家中,人們對台灣的評價比對大陸還要少,49%的匈牙利人對台灣沒有看法,8%的人對大陸沒看法。對此,華府兩岸學者葛來儀在推特發文說,從此調查可見,許多國家對台灣的態度相當積極,不過還是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對台灣了解不深,無法發表意見,在歐洲、加拿大、印尼等國,還要多做努力。

民眾黨英文官網用字出包 吳沛憶怒轟:恐引發外交災難
知名PODCAST節目百靈果News昨(30)晚發現民眾黨官網上的英文口號「Vote White, Vote Right」不太對,不懂台灣政治文化的人恐會理解成「票投白人,票投右派」,對此民進黨立委候選人吳沛憶則怒轟,民眾黨根本是鬧了國際笑話,有可能會引發嚴重爭議的外交災難,該說明、該道歉就趕快做。吳沛憶表示,民眾黨競選官網英文版寫著「Vote White, Vote Right」,在國際上涉及種族歧視、極右思維,恐會引發嚴重爭議的外交災難,更災難的是,民眾黨立委賴香伶身為現任國會一員,不趕快協助民眾黨更正,還在網路上tag美國前總統川普,要川普評評理。吳沛憶坦言,賴香伶身為公職,代表台灣國會,領人民的納稅錢,當以國會外交為責,但民眾黨公職讀腦中只有護航阿北第一優先,「這就是柯文哲宣稱要改變台灣的政治文化嗎?這種文化跟創新沒有關係,這就是民粹文化。」吳沛憶還說,多年來阿北講話常出事引發公關災難,而阿北出事後也有一套自己的SOP:第一,阿北不是故意的,你們不要帶有色眼光;第二,阿北只是小失言,為什麼要無限上綱,你們不要政治抹黑,政治不要對立;第三,阿北偶爾會承認錯誤,搏取「有錯就改」的掌聲,大多數犯錯例如性平,阿北會派黨羽(多數是女性)出面硬拗,風向不對再震怒切割。吳沛憶強調,阿北這套民粹操控SOP平常能混就混過去,但是,身為要參選總統的政黨,一字一句都要斟酌,這是對國家的責任,外交上沒有「我講話就是這樣」、「我沒有這個意思」,民眾黨黨公職還在硬拗什麼文化、歷史不同,網頁上特地做一個英文版,就是要給外國人看的,這不是台式英文可以解釋過去的。吳沛憶也沉痛表示,民眾黨已多次鬧出國際笑話,先是柯文哲想蹭國際兩岸專家葛來儀不成,還被國際認證是dishonest,柯文哲惱羞成怒嗆聲國際專家。接著,單方胡亂解讀日本自民黨參議院幹事長世耕弘成的發言,甚至連人都搞錯,現在連做英文網頁都出事,還鬧到川普那邊。請民眾黨停止鬧笑話,涉及種族歧視是非常嚴肅的事情,該說明、該道歉就趕快做。

美中緊張關係趨緩?拜登盼未來數月內與習近平見面
美國政商高層近期訪中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已抵北京訪問,美國總統拜登周六(17日)表示,希望在未來數月,能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中美國際關係專家都認為,美中政府正試圖在11月舊金山舉行亞太經合會(APEC)年會時,舉行中美元首峰會。據《紐約郵報》報導,拜登周六前往費城,參加2024年美國大選首次競選集會時,有記者發問,美國2月擊落中國「偵察氣球」後,布林肯此次訪中能否緩和美中緊張關係?拜登指出,「我認為(中國)領導層不知道它(偵察氣球)在哪裡,不知道裡面有什麼,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認為這比故意的(行為)更令人尷尬。」拜登補充說,「我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能再次與習近平會面,討論我們之間存在的合理分歧,以及我們可以在哪些領域相處。」《美國之音》亦指出,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表示,美中正在努力爭取、安排拜登和習近平在11月舊金山舉行的APEC時,進行元首高峰會。她說,為了實現此目的,中美雙方必須做很多準備工作。雖然美國尋求與北京重新接觸的機會,但許多人對中美關係能否有所改變,表示懷疑。葛來儀告訴《美國之音》說,「這次見面是雙方持續表達關切,並可能找到處理分歧的方法和機會。在軍事領域尤其如此,雖然實質上雙方軍事交流已經暫停。」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表示,布林肯此行,是去年11月中美元首會晤所達成的共識,是推進兩國高層交往的重要環節,美國想透過這次訪問,與中方確認後續高層交往的「路線圖」與「時間表」,並認為美方現正著眼在於11月在舊金山APEC年會時舉行兩國峰會。至於中美哪些溝通管道較有望先恢復,據澎湃新聞引述吳心伯分析,一方面是經貿領域,討論較多的是後續美國財長葉倫、商務部長雷蒙多的訪華,另外美國氣候問題特使凱瑞到訪對話、互動,或將陸續恢復,甚至美國交長可能來訪商議中美航班問題。他也指出,在涉及到中國核心利益的台灣問題上,美方一定要謹慎處理,中方的立場很清楚,決心很堅定,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葛來儀要KP「停止談論我」 柯文哲:覺得你有多重要啊?
華府兩岸專家葛來儀日前分析,北京面對台灣總統大選,可能較傾向支持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當時,柯文哲對此解讀為他是最能夠與中、美兩邊溝通的人。面對網友於網路上詢問柯文哲是否是最可靠的,葛來儀以「No. Can someone tell KP to stop talking about me?(不,有人可以告訴 KP 停止談論我嗎?)」回應。柯文哲今(7)日表示,「不要扯我名字誰理你!你覺得你有多重要啊?」。葛來儀日前表示,由於北京對於新北市長侯友宜較不熟悉,因此可能更傾向支持曾辦過雙城論壇及世大運的柯文哲。對此,柯文哲當時以「他是最能與中、美兩邊溝通的人」來解讀。近日有網友在社群平台上詢問葛來儀「柯文哲是否是最可靠的?」,葛來儀留言回應「No. Can someone tell KP to stop talking about me?(不,有人可以告訴 KP 停止談論我嗎?)」。柯文哲於日本時間10時赴日本國家基本問題研究所,展開閉門會談,柯文哲在結束後接受媒體訪問,針對葛來儀的「有人可以告訴KP停止談論我嗎?」留言。柯文哲對此表示,「是你先討論我的!」若不要扯到他的名字,「誰理你啊!覺得你有多重要啊?」

批柯文哲扭曲語意 葛來儀:不是為他背書
華府兩岸專家葛來儀昨(26)日稱北京對於台灣明年的總統大選,會傾向支持曾來往過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對此,柯文哲以「他是最能成為美中溝通橋樑的候選人」回應。葛來儀今天上午澄清表示,她並沒有為柯文哲背書。葛來儀昨天表示,北京對國民黨徵召的新北市長侯友宜較不熟悉,因此相較之下,北京更願意支持曾辦過世大運以及雙城論壇的柯文哲。柯文哲昨天對此回應,他來解讀葛來儀的話,就是柯文哲是在所有總統候選人當中,最能與中、美兩邊溝通的人。葛來儀今天上午表示,她的發言在布魯金斯研究所YouTube頻道上都能找到,她並未說出或暗示柯文哲是最能與中國溝通的人。她只有說因為中方曾在柯文哲擔任市長期間與柯文哲互動,對柯文哲較為熟悉。葛來儀表示,她不是為柯文哲背書,也沒有說過或暗示過柯文哲是在所有候選人中唯一有能力與中國溝通的候選人。

葛來儀稱北京挺柯 柯文哲:我是中美溝通最好的橋樑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日前在談到兩岸事務時,表示副總統賴清德過去發言讓北京不安,而新北市長侯友宜則是不甚熟悉,因此北京對於辦過雙城論壇的前台北市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較為熟悉。在相較之下,北京會比較願意支持柯文哲。對此,柯文哲今(26)日對媒體表示,他是在美中台之間,兩岸溝通最好的橋樑。柯文哲今天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他認為自己是有辦法同時與美國溝通也與中國溝通的人。彼此溝通還是很重要,買賣不成仁義在,各自都有各自的底線,但大家還是可以講清楚。柯文哲表示,雖然如果侵犯到他的底線,他還是會拚命,但如果沒侵犯到底線,大家還是可以來談。無論是對美國或中國,他都會表達同樣的態度。柯文哲指出,他在本月20日宣布參選時有說過,他希望台灣是中美溝通的橋梁,而不是中美對抗的棋子。希望台灣會是美麗之島、福爾摩沙,而非外國媒體所稱的,台灣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也希望能讓台灣成為團結、和諧的社會,而非分裂、鬥爭的社會。柯文哲表示,葛來儀的話,他個人解讀為「在所有參選人當中,柯文哲是在中、美兩邊都最能夠溝通的人」。

「絕對沒有」需要修改!美國務院:一個中國政策沒任何改變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8日在北京會見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時,要求美方「正確處理台灣問題,停止繼續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對此,美國國務院首席副發言人巴特爾(Vedant Patel)回應說,美國歷任政府已實施40多年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任何改變,因此「絕對沒有」需要修改。伯恩斯推文說,他與秦剛「討論美中關係面臨的挑戰,以及穩定雙邊關係、擴大高層溝通的必要性」。據新華社報導,秦剛強調,當務之急是穩定中美關係、避免「螺旋式下滑」,防止出現意外,「希望美方深刻反思」,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秦剛提到要美國反思的議題之一,就是尊重中方的底線紅線,「尤其要正確處理台灣問題,停止繼續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停止支持縱容『台獨』分裂勢力」。中方斡旋俄烏和談 美持肯定態度在美國國務院8日的例行簡報會上,記者提問,「美國是否認為在此問題上有任何需要修改的東西?」巴特爾表示「絕對沒有」。巴特爾說,伯恩斯私下已傳達美方政策不變的立場。巴特爾重申,「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40多年來,這個政策都以《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及(對台)六項保證為指引。」巴特爾還說,美方將持續與印太地區的朋友和盟邦站在一起,促進共同繁榮、安全與價值觀,「我們不打算改變現狀,那從來不是美國的做法,我們也無意這麼做。」針對中國推動俄烏和談,他則表示,任何努力都必須與烏克蘭密切協調,相信中方可以扮演適當角色。布林肯能否訪華 成中美回溫指標秦剛與伯恩斯會面,是去年11月峇里島「拜習會」後,美中最高層級官員的會晤。有看法認為,這是恢復對話管道的好跡象,也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希望能重啟訪華行程進行鋪墊。對此,白宮發言人尚皮耶8日引述布林肯之前的話指出,當條件允許且時機成熟時,他將重新安排北京之行。布林肯能否成行已成為中美關係回溫指標。《華爾街日報》指出,秦剛的談話暗示,中方希望美國做出讓步,以換取白宮所尋求的改善溝通管道。對於秦剛要求「正確處理台灣問題」是否成為美中關係解凍的前提,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8日推文說,中國已提出與美國穩定雙邊關係的條件,「北京要求尊重其核心利益,尤其是有關台灣。」葛來儀揭兩紅線 籲美勿製造危機中國外交部官網8日也發布秦剛接受《中東報》採訪的文字稿,秦剛談及台灣議題時表示,「中方始終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也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葛來儀日前指出,拜登政府必須讓北京知道美國並未拋棄「一中政策」。她說,儘管拜登政府多次重申「一中政策」不變,但在做法上卻沒有「連貫、可信及一致」,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若北京當局認為美國已拋棄「一中政策」,那是跨越中國的紅線,那麼他們有何理由不以武力迫使台灣與其統一?葛來儀認為,中國「有兩條紅線是真的,其一是美國基本上在與台灣重啟共同防禦條約,再者是我們可能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如果中方認定美國說一套做一套,「那麼我們就是在製造危機。所以,我們必須提供連貫、可信及一致的政策。」

蔡英文過境美與麥卡錫會晤 BBC示警:台灣陷危險的三角戀
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圖/路透)蔡英文總統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於今(6)日凌晨於洛杉磯附近的雷根總統圖書館會晤,連同麥卡錫在內,共有19位跨黨派眾議員參與會談。白宮發言人尚皮耶昨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英國廣播公司(BBC)則以「危險的三角戀」比喻美中台關係,並以「台灣有被愛到死的危險?」為題,示警台灣面臨的風險。19位跨黨派議員參與 9人曾訪台蔡英文已結束貝里斯行程,昨日抵達過境地點洛杉磯,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駐美代表蕭美琴依例至機場接機,隨即前往下榻飯店。在飯店門口,約有200多名僑胞,熱烈歡迎蔡英文,車隊抵達時「總統好」、「小英小英我愛妳」不絕於耳,在對面道路上有數十位大陸僑民,聲量全被歡迎的台僑壓過去。蔡英文與麥卡錫今日凌晨於雷根圖書館舉行會談,這是蔡英文在8個月內,與前、後任2位眾院議長會晤,包括麥卡錫在內,有6位民主黨、13位共和黨眾議員自華府專程至洛城參加,其中有9位眾議員曾訪台,重量級成員包括眾院民主黨黨團主席阿奎樂(Peter Aguilar)、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共和黨籍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與該委員會民主黨首席眾議員克利什胥納莫提(Raja Krishnamoorthi)。白宮再度重申 美國一中政策沒變根據雙邊幕僚安排的議程,蔡英文與麥卡錫等人將進行會談、公開合影、各自對媒體發表談話、午宴,全程超過3小時,麥卡錫與其同僚將舉行1小時記者會,接受提問。蔡英文在結束「蔡麥會」後,將出席僑宴。自台美在1979年斷交後,這是眾議院議長第3度與我國總統會談,第一次是1997年4月2日,由李登輝總統接見議長金瑞契,接著是去年8月3日訪台的議長裴洛西,此次「蔡麥會」也是總統首次在美國境內與美國政壇第三號人物會面。尚皮耶昨日在例行記者會,被問及拜登政府是否已準備好蔡麥會後,可能引發的中國對台軍事演習?她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蔡英文的過境是私人、非官方,中國不應該做出過度反應。BBC昨發表以《台灣有被愛到死的危險?》報導,根據該文,前AIT台北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表示,去年裴洛西訪台,他個人非常反對,這無異於挑釁中國,不但收效甚微,且後果相當可怕。他認為麥卡錫很想效仿裴洛西在台灣會面,但被蔡英文拒絕,因此,改在加州會面。儘管中國警告美國是在台灣議題上玩火,但麥卡錫並沒有淡化這風險,並稱這次會面是兩黨共識。葛來儀:美中關係比任何時候還壞該報導指出,台灣正陷入危險的三角戀,顯而易見的是,台灣的2個追求者,華盛頓和北京的關係不斷惡化。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說,如今這種關係比自1979年美中建交以來的任何時候都糟糕。(北京)不接聽拜登總統或五角大廈的電話。美國國會也已宣布中國構成(美國的)生存威脅。葛來儀稱,拜登曾告訴習近平,他沒有把台灣當作武器,也不支持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但在裴洛西訪台,或麥蔡會之後,這種保證不太可能起到多大作用。

蔡英文訪美先打預防針!中美高層熱線「避2衝突」
蔡英文總統29日啟程出訪中美洲、過境美國,據美國媒體報導,為了避免蔡英文訪美的兩個引爆點,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委會主任王毅上周五已通過電話,因時機敏感,雙方並未公布這次通話內容。熟悉內情人士指出,美方正和兩岸溝通,一方面敦促北京方面不要作出過激反應,也希望台灣方面確保蔡英文行程不會踰越過去的規範。此行是蔡英文在總統任內第二度過境紐約,她將出席「哈德遜研究所」的活動進行演講,並接受頒發「全球領導力獎」。哈德遜是華府智庫,總部在華府,此次特地跑到紐約來頒獎給蔡英文,讓蔡英文此行無法進一步突破以元首身分進入華府。我國總統過境美國的規格主要分成4個等級,第一級是政治性高的地點,首先是華府,其次才是紐約;第二級是洛杉磯和舊金山等華人聚集處;第三級是其他大城如邁阿密、西雅圖、休士頓等;第四級就是阿拉斯加、夏威夷、關島等純粹過境行程。目前為止,我國總統過境最高規格只到紐約,李登輝是史上首位在總統任內進入紐約的中華民國元首,當時還在康乃爾大學發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公開演說,被視為外交上的一大突破。《華爾街日報》指出,據數位美方官員透露,拜登政府中的一些人擔心這次蔡的訪問會給北京方面藉口,像去年夏天一樣在台灣附近舉行軍事演習,或以其他方式侵害台灣安全。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項目負責人葛來儀說,「如果不小心處理,這次過境可能出現令各方始料不及的嚴重後果。」美方關切的一點是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將於周四在紐約舉行的閉門招待會,會中將頒獎給蔡英文,但曾在川普政府時期擔任國務卿的蓬佩奧現是該研究所研究員。去年訪台時,蓬佩奧曾在臉書上發文敦促美國給予台灣正式的外交承認。但哈德遜研究所尚未公布此次活動的受邀名單和其他細節。其次,在回程途中,蔡英文計畫在雷根總統圖書館與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預計包括領導眾院美國與中共競爭問題特設委員會的眾議員蓋拉格(Mike Gallagher)在內的一些其他共和黨議員也將出席這次活動。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則說,蔡英文過境美國本質上是「倚美謀獨」的行徑;而她如果與麥卡錫接觸,將是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挑釁,「我們對此堅決反對,必將採取措施堅決回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昨日強調,堅決反對蔡英文以任何名義、任何理由訪美,與蔡英文同行的外交部長吳釗燮說,中國什麼事都說是挑釁,出訪是一個慣例,每年都有,有時候一年兩次,甚至有時候三次,總統出訪是一個經常性的作為,總統出訪與其他國家的貴賓有什麼互動,這也是正常安排的一部分,所以,中國的反應是過度反應。外界擔憂此行大陸方面會有過度反應,吳釗燮表示,應該沒有問題了,「這次出訪我想可以好好安排」。

蔡英文過境美國 葛來儀:處理不妥仍會引來中國軍事報復
總統蔡英文即將在29日出訪中美洲友邦,首站跟最後一站分別會過境美國紐約和洛杉磯,並先後在華府智庫及雷根總統圖書館(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Library)發表演說,期間還會與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晤。對此,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則認為,雖然蔡總統的美國行是為了避免麥卡錫訪台,刺激中共,但倘若此次過境不妥善處理,中方最後仍可能高調展現軍力,美中之間將產生更多摩擦。總統蔡英文29日即將展開「民主夥伴共榮之旅」,赴中美洲友邦瓜地馬拉、貝里斯國是訪問,去程會過境紐約,並預定在30日於華府新保守主義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閉門活動中接受「全球領導力獎」(Global Leadership Award)的頒發並發表演說。蔡總統回程則會過境洛杉磯,並在雷根總統圖書館發表演說,期間還會與共和黨籍的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晤,預定4月7日返台。據《半島電視台》的報導,雖然美國國務院表示:「(蔡英文)這次過境符合美方長期政策,北京沒有理由指鹿為馬,或當作過度反應的藉口。」但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黃奎博卻表示,「過去最嚴格時,台灣總統不能在美國公開演講,也不能與美國政界人士公開接觸。」麥卡錫若真的在加州會見蔡總統,將是台灣過境外交開展以來,中華民國總統在美國領土會晤層級最高的美方政治人物。報導續稱,蔡英文的美國行被廣泛視為麥卡錫訪台的「臨時替代方案」,因為美台雙方都希望避免再度激怒中國,重演去年8月裴洛西訪台後的圍台軍演。葛來儀也指出,若麥卡錫緊接在裴洛西之後訪問台灣,對台灣沒什麼好處,且若訪問發生在今年,共軍可能會再次舉行大規模軍力展示,強化國民黨口中「民進黨帶來戰爭,國民黨帶來和平」的論述。有鑒於台灣大選將至,這恐對民進黨造成政治傷害。但台北和華盛頓也不希望因為麥卡錫訪台的取消,讓外界誤以為他們屈服於北京的威脅。因此葛來儀補充,即便麥卡錫會在加州與蔡英文會面,但仍不排除麥卡錫訪台的可能,時間點或許在台灣明年總統大選後。即便蔡總統主動訪美避免麥卡錫訪台,中國外交部仍對蔡英文的訪美行程表達「嚴重關切」,並強烈要求美方「說明澄清」,大陸國台辦今天(29日)上午也表示,蔡英文若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接觸,將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必將採取措施堅決回擊。而葛來儀也認為,蔡總統這次過境如不妥善處理,可能引發軒然大波,中方最後仍會高調展現軍力,美中之間將產生更多摩擦。

被偵測氣球惹怒!美將6陸企列黑名單 再次擊落不明飛行物
繼4日擊毀闖入美國領空的中國疑似偵察氣球後,白宮宣布又在阿拉斯加州上空發現侵犯領空的高空物體(high altitude object),在總統拜登命令下,一架F-22匿蹤戰機10日下午發射響尾蛇飛彈予以擊落。目前尚未知這一物體的來源。美國商務部則宣布,將與中方偵察氣球項目有關的6個實體列入出口黑名單,限制它們取得美方技術。五角大廈透露,最先在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市以北發現該高空物體,它向東北方向飛行,9日進入美國領空,當晚官員即向拜登匯報。美軍曾出動多架F-35匿蹤戰機調查,後於10日下午派出兩架F-22戰機,其中一架發射AIM-9X響尾蛇飛彈擊落不明飛行物,手法與擊落中國偵察氣球相同。五角大廈發言人賴德(Pat Ryder)10日在媒體簡報上證實,美軍當天下午1時45分派出F-22「猛禽」戰機,發射響尾蛇飛彈擊落阿拉斯加上空的不明高空物體。(圖/美聯社)白宮國安會議發言人柯比指,該物體大小如同一輛汽車,比遭擊毀的中國氣球小,但它在約4萬呎(約1.23萬公尺)高空飛行,「對民航安全構成合理威脅」。不明飛行物遭擊落後,據信墜落在靠近加拿大邊境的阿拉斯加東北部冰面上,位置可讓美方更易取回殘骸。柯比說,與中國氣球不同,這個物體似乎沒有機動性,而且受制於風力。美方並未就這次事件接觸中國政府。當白宮記者問及該物體被擊落的問題時,拜登只道:「很成功。」加拿大總理杜魯道推文說,他聽取了這次事件的匯報,支持拜登指示擊落的決定。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則寫道:「如果這是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偵察平台,我們的前路將會非常艱辛。」美國商務部10日宣布,將包括5家公司和1研究所等6個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禁運)黑名單,指其支持「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努力,特別是人民解放軍的航空航天項目,包括飛艇和氣球。」它們分別是北京南江空天科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48研究所、東莞凌空遙感科技、鷹門航空科技集團、廣州天海翔航空科技及山西鷹門航空科技集團。另據路透社報導,拜登政府擬完全禁止對若干中國科企的投資,並加強對其他公司的投資審查,該計畫預計將在未來數月由白宮以行政命令發布。華府對中鷹派人士指責美國投資者向中國科企轉讓資本和寶貴技術,可能有助於提高北京的軍事能力。

美國應公開承諾保衛台灣? 《外交事務》雜誌:多數專家反對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已4度公開表態若中國犯台,將出兵協防台灣。對此美國雜誌《外交事務》(ForeignAffairs Magazine)近期發表了數篇關於中國入侵台灣、美國的台灣政策,以及美中在台海發生衝突的風險。並於15日公開了54名專家學者的受訪結果,其中有39人傾向反對美國官方公開承諾「當中國入侵台灣時,會以武力保衛台灣及其控制的所有領土。」專攻美國國際事務及外交政策的雜誌《外交事務》,由美國無黨派、會員制智庫兼非營利組織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主辦。該雜誌於15日公布了54名專家學者針對「美國官方是否該公開承諾會軍事介入台海戰爭」這個問題所得出的受訪結果。這些專家包括具備專業回答上述問題的權威人士,以及該領域的頂尖通才。他們被要求提出是否贊同(分為強烈不贊同、不贊同、中立、贊同、強烈贊同)及其見解,並為自己的意見給一個滿分10分的信心水準。調查結果顯示,不贊同的人數最多,高達24人,其次為強烈不贊同的15人。持中立態度的專家則有7人,贊同美國要公開承諾以武力保衛台灣的學者只有5人,另3人則表達強烈贊同。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資深訪問研究員唐安竹(DrewThompson)、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等人,都回答強烈不贊同(信心水準皆為10)。葛來儀指出:「採取『戰略清晰』較可能刺激而非嚇阻中共侵台。美國必須加強軍事能力,好讓自己能夠做出可信威脅。宣告政策轉變若無足夠能力加以支撐,是很危險的。除了可信威脅,我們還必須提供可信賴的保證。」唐安竹表示,「中國已假設若入侵台灣,美國將軍事介入,所以公開承諾會以武力保衛台灣不會改變北京的認知,或是美國威脅介入的可信度,美方保持彈性能確保台灣為自衛做好適當準備,且不會不必要地使北京反感或挑起衝突。」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史考克羅戰略安全中心(Scowcroft Centerfor Strategy and Security)高級研究員羅谷(Dexter Tiff Roberts)則持中立態度(信心水準5)。羅谷表示,中國以行動改變現狀的威脅變得如此真實,「戰略模糊」顯然必須與時俱進。他認為應該透過行動或私下溝通來讓中國知道,美國如有必要,將出動軍隊保衛台灣,但「當前沒有必要公開承諾這是美方政策」。美國應繼續透過高層官員互訪、支持台灣參與更多國際組織和貿易協議,來展現美台關係的重要性;美國也應該資助國人在台學習,鼓勵建立更多人際關係;而在持續對台軍售之際,美國也應該提供更多協助台灣軍人的軍事訓練。回答強烈贊同的3位專家分別為:德里大學(University of Delhi)東亞研究系教授巴塔查亞(Abanti Bhattacharya)、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S.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員許瑞麟(CollinKoh)、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塞克斯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推動南海軍事化、踐踏香港民主,卻未付出太大代價,可能使他認定侵台將面臨類似的虛弱回應;如今戰略模糊不太可能繼續嚇阻中國侵台,改採戰略清晰則會讓習近平必須評估美軍保台的可能性,也會受到區內盟邦和夥伴歡迎。塞克斯認為,美國應向中國保證維持「一中」政策,也應明確表態,美方的保台承諾取決於台灣不會邁向單方面宣布獨立,「更重要的是,為台海衝突做準備,應成為國防部的最高要務,而且美國應緊急調動部隊前往印太地區,並與台灣合作加強其防禦力。」

美軍稱中共最快今年犯台 白宮:沒衝突理由
美國海軍軍令部長吉爾迪上將20日稱中國最快可能在今年入侵台灣,但白宮於21日對此說法進行降溫,再三重申「沒有發生衝突的理由」,因為美國對待台灣和台灣自我防衛的方式沒有改變。白宮也表示,無法對「美台合作生產武器」此一「特定」的報導進行評論。美國國務院21日也重申不支持台獨,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分歧。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官柯比在媒體簡報會上、被問及白宮是否同意吉爾迪的評估時表示,美方會對此盡可能地監控,但我只想告訴你我們一次又一次說過的話:「沒有理由爆發衝突」。柯比說,美國對台灣的態度、對一個中國政策的堅持沒有任何改變,美國也將繼續尋找幫助台灣增強自衛能力的方法。美國不希望海峽兩岸的現狀單方面發生變化,尤其不希望看到被武力改變。但這絕對沒有理由發生,因為美國對待台灣和台灣自我防衛的方式沒有改變。對於白宮能否證實美國和台灣正就聯合生產武器進行談判的問題。柯比表示,關於此一「特定」的報導,我沒有任何具體的內容,無話可說。但美國仍致力幫助台灣自衛,並始終保持開放態度,考慮與台灣合作的新方法。美國防部發言人空軍准將賴德21日在媒體簡報時也多次被問及此事。他表示,中國是步步進逼的挑戰,美方對中國在區域的脅迫與挑釁行為感到擔憂,美方的重心是與區域盟友與夥伴合作,確保印太區域自由開放且安全穩定。但他也重申美國遵循一中政策,並依循《台灣關係法》承諾,支持台灣自我防衛。《金融時報》報導,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兩岸問題專家葛來儀表示,北京可能在2027年攻擊台灣的時間表,已經「融入了美國思維」,特別是在五角大廈和情報界。但這似乎只是基於對中國何時有能力入侵台灣的評估,而不是提供有關北京意圖的情報。「我們不能排除任何事情,但說有一個2022年或2023年的時機點,這是純粹的猜測。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她對中國2027年攻台的觀點也抱持懷疑態度。此外,美國副國務卿雪蔓21日與法國外交部秘書長安妮-瑪麗·德科特斯通話,雙方談到要努力促進台海和平與穩定;雪蔓24至26日將訪問日本進行美日韓三方副部級對話。美國國務院21日答記者問時就雪蔓的行程表示,由於中共二十大,台灣議題也將在會上被討論。美國國務院並再度重申美國奉行一中政策,以《台灣關係法》、美中三項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為指導。美國反對任何一方對現狀的任何單方面挑戰,也不支持台獨,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