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暴力周末」槍擊事件頻傳 25歲男遭開70多槍成蜂窩
在剛過的這個周末,美國經歷了恐怖的「暴力周末」,多個地區發生槍擊,導致至少8人死亡,26人受傷,費城的兩起槍擊中,傳出其中一起造成25歲男子被70發子彈打成宛如蜂窩喪命。費城25歲男子被70發子彈打成宛如蜂窩喪命。(圖/翻攝自推特)根據《福斯新聞》等多家外媒報導,賓州費城警方表示,衛在當地北部的一處社區在午夜前響起槍聲,隨後警方接獲報案,聲稱有人持槍攻擊,當警方趕到現場後,發現一名男子倒臥在民宅前方的走道上。這名男子隨後被送往聖殿大學醫院(Temple University Hospital),可惜不治身亡。警方後來證實受害者的身份為25歲的傑克森梅斯(Dhalsim Jackson-Mayes),據報導,這名男子身上有多達70處槍傷。截至目前為止,警方尚未逮捕任何嫌疑人,現場也未發現任何武器,因此警方仍在調查這起槍擊動機。費城一名15歲的少年在光天化日下遭人槍殺身亡。(圖/翻攝自6abc Philadelphia)除了這起槍擊,美國在10至12日間經歷了「暴力周末」,同樣在費城,還有一名15歲的少年在光天化日下遭人槍殺身亡。警方獲報後趕達現場,發現少年上半身和下半身各中5槍,少年被送醫後不幸身亡。警方表示,現場發現3種不同的彈道,懷疑槍手可能有3人。另外在丹佛,周末發生7起槍擊,導致至少1人死亡,11人受傷。而在芝加哥市,至少有15人遭到槍擊受傷。另外,印第安納州、田納西州和俄亥俄州等地也發生槍擊事件,導致至少8人死亡,26人受傷,12日晚間,德州休士頓一名3歲女童在家中發現一把上膛的槍支,她在把玩過程中不慎擊中4歲的姐姐,導致姐姐當場死亡。根據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網站數據顯示,截至13日,2023年美國17歲和以下兒童在槍擊案中喪生人數高達325人,另有812人受傷。

戒掉壞習慣 乳牙齲齒恐影響學習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12年「臺北市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社區篩檢服務」將於3月6日開辦,篩檢對象及項目為:(1)滿3歲以上未滿4歲幼童:身體、口腔及聽力篩檢;(2)滿4歲以上至未上小學幼童:身體、口腔及視力篩檢,並對於未通過篩檢之幼童,提供後續轉介及追蹤治療之服務。乳牙齲齒影響學習 嚴重恐致死根據國際文獻,乳牙時期就蛀牙的人,一輩子都容易蛀牙;乳牙蛀到神經,細菌可能就會破壞底下正在發育的恆牙。依衛生福利部106至110年國民口腔健康促進計畫指出,幼兒的乳牙齲齒會影響身心健康發展,造成疼痛,進而影響發展學習與生活品質。嚴重的齲齒,更可能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甚至導致死亡。照護者當心留意! 6大原因致蛀牙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童牙科醫師王敏靜牙表示,幼童應該從長牙也就是大約六個月,最晚也要在一歲前開始第一次看牙及塗氟漆。蛀牙的原因,已不再只是沒餐後潔牙及高頻率的飲食,其實造成蛀牙的風險超過100種,其中最危險的是:三歲前就開始有齲齒,連一點點脫鈣都有蛀牙的可能、一天進食的次數超過五次,每次都不可超過30分鐘、夜奶或奶睡、照顧者本身牙齒健康狀況不佳。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戒掉上述壞習慣,有上述風險的人,就要每三個月看牙塗氟漆,六個月回診只有完全沒風險的才足夠,要讓寶貝沒齲齒,就要從一歲前開始看牙跟每天至少刷兩次含氟濃度超過1,000ppm的牙膏,不會漱口的幼童,也可以安心使用含氟濃度超過1,000ppm牙膏」。兒童塗氟有新制 需持健保卡及兒童健康手冊王敏靜提醒,從幼童長出第一顆牙齒開始,每三個月到半年一次的牙齒塗氟就非常重要,除了幼童每天使用兩次含氟濃度超過1000ppm的牙膏,還需牙醫師定期使用高濃度氟化物,為寶貝的牙齒穿上一層防護衣,遠離蛀牙!值得一提的是,衛生福利部公告自112年2月1日起,進行兒童牙齒塗氟服務需持健保卡及兒童健康手冊之「兒童塗氟補助時程與紀錄」,若缺了其中一項,醫療機構可拒絕補助。

罹癌又「染3重症」!陳文茜冒汗手抖、嘴角潰爛 自曝:活得生不如死
65歲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於2019年罹患肺腺癌,多年來一直飽受疾病折磨,日前她又染上敗血症及蜂窩性組織炎,大嘆過去14天活得生不如死,坦言病情「可能是康復,可能是結束。」陳文茜深夜在臉書發文表示,近日染上敗血症、腦部疾病、蜂窩性組織炎等3重病,整整7天沒有一夜睡超過2小時,「我每天不是無法入眠,就是在疼痛中醒來,從頭到腳,我沒有一個地方不痛」,為了防止胃出血,她只能吃流質食物「米湯」,還將胃潰瘍藥物增加2倍、吃4包胃乳,就這樣熬過了10天。由於需服用抗生素治療,導致陳文茜整個人大水腫,「我的腦部疾病導致水份流失至組織,因為抗生素抵消了我原本腦部疾病的藥物效果,我笨的和豬差不多,腫的也像一隻豬。」陳文茜也透露,自己實在病得太辛苦、活得好累,能支撐她熬過這些黑暗日子的,就是工作帶給她的存在意義,即使手抖、全身冒汗、嘴角潰爛、口腔破7個洞,她仍堅持主持完文茜世界周報。陳文茜坦言,無法得知疾病纏身的她最終是康復或走向盡頭,但自己終於可以揮別痛苦的敗血症,「我不知道明天、後天的我,是否應該悲傷;但今夜的我,開心地向那恐怖的抗生素,正式宣告:Bye Bye!」

離敗血症差一步!陳文茜罹菌血症「體內變戰爭片」 悲求:讓我至少活5年
知名主持人陳文茜2019年確診肺腺癌,雖已動手術切除腫瘤,但健康頻出狀況,但她仍會趁精神還可以的時候,透過社群發文與粉絲分享近況。繼日前她透過社群,曬出自拍照時還幽默表示:「我只是突然覺得這張照片有點像遺容,它很清秀,所以我未來的『死相』應該不錯」,看起來她對生死看很開,不過今天凌晨,她再度透露身體出現嚴重狀況,還被醫師宣判,自己只離敗血症「只差一步」,並形容自己的身體,變成了「免疫系統和細菌的武俠遊戲,變成了恐怖戰爭片」,對於被病痛折磨,內心感到很無奈。陳文茜今天對外透露,最近自己身體頻頻出現問題,醫師宣布她得了「菌血症」,離敗血症僅一步之遙。她表示體內存在兩種細菌,導致身體每日忽冷忽熱,即便免疫系統數次打敗細菌,但狀況時好時壞。陳文茜並回憶,某次她發現自己發燒燒到40.3度,主動就醫檢查,當時醫師幫她安排一系列檢查後,宣判她罹患菌血症,且距離敗血症僅一步之遙。且她後來因人工血管周邊組織,出現類似蜂窩組織炎的症狀,變成無法再依賴人工血管給藥治療,只能改靠口服方式給藥。結果身體開始病痛不斷,讓她回想起,自己一個月前,曾向上天祈求,能夠讓她至少再活五年,現在回頭看,她坦言真是個虛空笑話。陳文茜提到,其實她早就意識到自己活不長,但眼見自己仍有許多事情尚未完成,像是寫作計劃及幾個捨不得的孩子,以及與世界周報團隊為理想的熱情,不免感概:「它們並沒有因病消失,這算是『貪生』嗎?現在的我,又回到原點。」陳文茜並指出,上周錄影時,即便身體忽冷忽熱,但她仍準時七點完成4小時的錄影工作,對此,她強調:「各種疾病的末期病人,痛苦都高過於快樂。熬著,往往為了所愛的人或事」,如今她從醫師口中得知,自己暫時已經脫離險境,讓她感慨的說:「我們這些被救活的人,可以還報他們什麼?堅守崗位,我的心流著感恩的淚」。

壯男嗑羊肉爐卻因「1狀況」反被老闆勸:別吃太多羊肉 他貪嘴下場險送命
冷天吃個羊肉爐,竟然也會吃到差點喪命!一名女網友表示,男友最近因為腳傷,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看完醫生後,因為有感於天氣變冷,小倆口決定吃個羊肉爐暖暖身子。而羊肉爐店老闆,見到男友腳受傷,有特別提醒「別吃太多羊肉」,只是兩人沒有放在心上,照樣大嗑羊肉爐。結果吃完當天半夜,男友痛到睡不著,還一度出現呼吸困難,差點丟了小命。這名女網友在校園論壇《Zuvio》發文提到,男友日前工作時,不慎被刀片割到腳,起初以為無大礙,但隔天睡醒發現,患部嚴重腫大,急診室醫師一看就斷言是蜂窩性組織炎,並馬上進行治療。原PO提到,男友在經過醫院治療後,因為當天天氣剛好變冷,原PO沒多想,就約男友去吃羊肉爐,結果一進到店內,羊肉爐老闆馬上男友走路成跛腳姿態,連忙提醒:「腳痛不要吃太多羊肉」,但原PO坦言,當時和男友以為對方只是在開玩笑,並沒有放在心上,兩人照樣大快朵頤了一番。結果,就在吃完羊肉爐後,男友到了半夜,突然腳痛到睡不著,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嚇得原PO趕緊打電話叫救護車,後來送到急診,「醫生說再晚幾步就沒救了,問我有沒有吃羊肉跟內臟類,我才知道老闆不是在開玩笑」。

英協會揭「10種罕見恐懼症」 最嚴重恐呼吸困難
害怕「廁所」、「香蕉」、「頭髮」,這些恐懼症聽起來很奇怪,但它們不僅真實存在,而且帶給患者莫大的痛苦。英國一位21歲女性患有香蕉恐懼症,看到就覺得噁心,以至於她無法忍受與香蕉共處一室。根據外媒《現場科學》(LIVE SCIENCE)報導,害怕蟲子或怕高很常見,不過有些人卻罹患異常的恐懼症,例如害怕香蕉。香蕉對一般人來說一點也無害,但香蕉恐懼症卻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美國醫療集團約翰霍普金斯資料指出,恐懼症不僅僅是恐懼。患有恐懼症的人會竭盡全力避免他們無法控制且巨大恐懼的根源,當被迫遇到令他們恐懼的人事物時,恐慌症狀(心悸、大量冒汗、顫抖、無力、呼吸困難、胸悶、噁心等)就有可能發作。一、香蕉恐懼症:無法忍受和香蕉共處一室聽起來很滑稽,但「香蕉恐懼症」真實存在,顧名思義就是對香蕉的恐懼。《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個案例,英國一位21歲女性患者一直以來都害怕香蕉,原因是小時候哥哥惡作劇把香蕉藏到她的被窩,她突然感覺到可怕的黏稠物被壓在身體下,從此對香蕉產生恐懼,看到就覺得噁心,以至於她無法忍受與香蕉共處一室。這位女性患者只要經過水果攤便會閉上眼睛以免看到香蕉,造訪友人家只要看到香蕉就會立刻離席。好在她經過心理治療,加上小孩喜歡吃香蕉,她不得鼓起勇氣到水果攤買香蕉,也因此逐漸克服對香蕉的恐懼。二、廁所恐懼症:害怕上廁所或被偷窺英國恐懼症協會表示,「廁所恐懼症」是指人在使用廁所時遇到各種障礙的統稱,症狀體現在怕離廁所太遠、怕使用公共廁所,或者害怕上廁所時被偷窺或竊聽等等,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會竭盡全力避免上廁所。英國一名16歲少女罹患廁所恐懼症,不敢用馬桶,鮮少排便,最後因長達2個月沒排便,腹內壓增高壓迫胸腔,導致心臟停止跳動。進行死因調查時,醫護發現少女腸道內堆積巨量糞便,導致腹部嚴重伸展、壓縮胸腔、器官移位、下肋骨被推到比恥骨還遠,令人震驚。三、氣球恐懼症:害怕氣球的爆破聲或氣味《英國醫學期刊》2013年刊載一篇文章說明,氣球恐懼症是一種對氣球的恐懼,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看到、觸摸甚至聞到氣球時會產生強烈的恐懼。不過,大多數人只是害怕氣球爆裂的聲響。四、衣服恐懼症:害怕緊身衣等特定衣物根據《Grand Rounds》雜誌2011年發表的病例報告顯示,衣服恐懼症(Vestiphobia) 是一種對衣服的恐懼,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會害怕某件特定的衣服,或者害怕會讓人感到束縛的緊身衣服。在極端情況下,患者恐會完全退出社會以避免穿衣服。一名21歲的中國役男並無精神病史,沒有身心科治療史,也沒有參加過軍事活動。然而,當開始野戰訓練後,該役男出現心悸、胸悶和痙攣等症狀,他稱自己穿上防護背心觸發症狀,緩慢步行後症狀逐漸惡化。五、密集恐懼症:害怕重複的孔洞圖案根據《精神病學前沿》雜誌(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18年發表的一份病例報告指出,密集恐懼症是一種對重複孔洞感到恐懼或排斥的症狀,患有這種疾病的人一看到泡泡包裝紙、蜂窩和種子莢(例如豌豆或蓮蓬)等物體時,會感到過度強烈的恐懼。六、花生醬恐懼症:厭惡黏牙感《Food Bites》雜誌2008年發表一篇文章報導,花生醬恐懼症(Arachibutyrophobia)是一種對花生醬黏在上顎的恐懼。患有花生醬恐懼症的人並不是害怕食物本身,而是害怕黏牙的感覺。除了花生醬,患者也會避開類似會導致黏牙的食物。七、長詞恐懼症:看到太長的字詞就崩潰長詞恐懼症(HIPPOPOTOMONSTROSESQUIPPEDALIOPHOBIA,也稱為 sesquipedalophobia),病名實在有夠長!據《BBC》報導,對於患有這種病症的人來說,這個超長病名聽起來就很令人崩潰。此病症常是由患者早年說出太長的字詞時,遭受羞恥和尷尬的不悅經歷而引發的身心症。這種恐懼症對於閱讀障礙患者影響甚鉅。八. 肚臍恐懼症:無法觀看或觸摸肚臍患有肚臍恐懼症的人,無法觸摸肚臍區域或是看別人的肚臍,甚至用想的都會感到身心不適。《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了這種罕見恐懼症的一例,一位女性患有肚臍恐懼症,她為了克服恐懼症並完成醫學學位,接受了認知行為療法。九、恐懼恐懼症:對恐懼症的恐懼此病症是「對恐懼症的恐懼」。根據《神經與精神疾病雜誌》(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1983年發表的一項病例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將其描述為「自由浮動的焦慮」,是恐慌發作的重要促成因素,往往與焦慮症同時被診斷出來。患者會因為害怕產生呼吸急促、心悸等症狀,並且擔心這些症狀威脅到生命或造成永久性傷害,或是害怕自己罹患特定恐懼症。十、毛髮恐懼症:害怕髮絲或絨毛動物2022年《TNNMC心理健康護理雜誌》(TNNMC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Nursing)報導指出,毛髮恐懼症是一種對頭髮的恐懼,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可能害怕洗頭、剪頭髮或接近毛茸茸的動物。原文出處:10 unusual phobias that actually exist

天氣忽冷忽熱癢不停! 「3大常見皮膚病」照護指南一次看
春天乍暖還寒,細菌與黴菌特別容易孳生,皮膚病上門拜訪的機會大為增加,出現症狀時要如何應對呢?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施怡賢說明,春天換季常出現三種皮膚病,包括脂漏性皮膚炎、汗皰疹與香港腳,對於不同疾病,對症下藥才能養出健康肌膚。春季常見皮膚病可用部位來區分,季節交替時,臉上易出現脂漏性皮膚炎,手腳會出現汗皰疹,另外台灣春天常伴隨潮濕的梅雨,黴菌滋生會致使香港腳狀況變嚴重,還有皮屑芽孢菌滋生造成的汗斑等相關症狀也會隨之而來。脂漏性皮膚炎 臉部紅通通 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鼻翼兩側、眉毛、額頭、頭皮等臉部容易出油的區域。常見症狀為輕微搔癢、頭皮屑、臉上出屑等,皮屑多到經常在工作場所或是學校中被周圍的人發現,讓人相當困擾。想要杜絕脂漏性皮膚炎的癢感與皮屑困擾,治療藥物主要為外用類固醇。施怡賢特別提醒,臉部應使用強度第4級至第7級的溫和類固醇,使用時間也不能太長,才不會造成皮膚萎縮、泛紅、血絲等等副作用。患者日常保養重點在於避免搔抓、避開刺激物、加強保濕。常見刺激物包括洗面乳、肥皂、洗髮精,建議可選用溫和的產品,例如不含皂鹼的胺基酸洗劑。若狀況較為嚴重時,短期先使用清水洗臉。另外,可選擇不會過度油膩的保濕產品,適量塗抹於乾燥部位,有助疾病控制。汗皰疹 手腳長「西米露」汗皰疹顧名思義,就是病灶部位長出一顆一顆宛如「西米露」或是水珠的紅疹,有的患者合併搔癢、脫皮,而且左右兩腳或左右兩手常會對稱出現。治療汗皰疹的方式,主要使用外用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藥膏,高強度等級的外用類固醇不適用於臉部,但短期擦在手腳安全無虞。當症狀趨嚴重時,可合併使用具有止癢配方的抗組織胺,或者是使用短期的口服類固醇,都可以讓症狀比較快緩解。有些民眾為了止癢,以為弄破水泡可以解決問題。應注意的是,水泡如果被摳破,可能造成細菌感染,形成蜂窩性組織炎。好在汗皰疹日常保養相當簡單,基本上平常需多擦護手霜,另外注意在日常生活壓力大或是換季時,盡量保持規律作息及睡眠充足。香港腳 癢癢飄異味好尷尬 香港腳常見症狀如搔癢、脫皮、角質增厚、出現大小水泡等。有時香港腳的小水泡症狀和汗皰疹類似,區分關鍵在於香港腳較常「單腳出現」,而汗皰疹則是較常「對稱出現」,但臨床上也不少非典型表現,增加診斷困難度。兩種疾患的症狀雖然類似,但治療方針卻大不同。施怡賢提醒:「香港腳患者盡量不要自行使用含有類固醇的複方外用藥,可能會讓感染更加嚴重!」建議使用單方藥物,也就是只含抗黴菌的藥物來治療香港腳,才能根除惱人的黴菌。想要擺脫臭臭尷尬感,日常重點就是足部經常更替襪子,鞋子也保持乾爽清潔,家中環境如浴室、鞋櫃等容易潮濕的環境,使用除濕用品來保持乾燥,讓黴菌不易孳生。

黏土做的?按壓小腿凹洞不回彈 竟罹患此病!及時就醫保命
體育選手奧克耶(Lawrence Okoye)日前在TikTok分享一段影片,從畫面中可以看到,他用大拇指按壓腿部,沒想到壓過的地方竟出現一排凹痕,怪異景象讓奧克耶直呼「我看起來好像黏土做的」,影片也引發許多網友關注。奧克耶就醫檢查發現竟罹患蜂窩性組織炎,所幸經過及時救治目前皮膚已恢復正常。

搜奇/越南蜜蜂兼吃人類排泄物 科學家曝驚人真相:吃糞便對付亞洲殺手
當一大群大虎頭蜂(asian giant hornet)攻擊一顆蜂窩時,這場「屠殺」通常相當殘酷且迅速,當確立目標後,大虎頭蜂群會集體降落、殺害進行防禦的成年蜜蜂,接著佔領整座蜂巢,接著獵捕蜜蜂幼蟲以餵養幼蜂,這場殺戮通常幾個小時內就能結束。蜜蜂在面對大虎頭蜂大屠殺時,會發出相當刺耳的「尖叫聲」,以此觸發蜂群採取防禦機制,抵禦殺人蜂。(圖/達志/美聯社)不過研究發現,一般蜜蜂也不是毫無抵抗能力,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蜜蜂在面對大虎頭蜂大屠殺時,會發出相當刺耳的「尖叫聲」,以此觸發蜂群採取防禦機制,抵禦殺人蜂。來自美國、加拿大、越南研究人員組成的跨國團隊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刊登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東方蜜蜂(Apis cerana)在面對大虎頭蜂來勢洶洶時,會透過震動翅膀及從腹部散發出特殊費洛蒙,來釋放出警告聲響,以此啟動蜂群防禦機制。東方蜜蜂面對大虎頭蜂來勢洶洶時,會透過震動翅膀及從腹部散發出特殊費洛蒙,來釋放出警告聲響,以此啟動蜂群防禦機制。(圖/達志/美聯社)美國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馬蒂拉(Heather Mattila)就表示,這種警告訊號相當「刺耳、嘈雜」,持續時間不一、音調頻率也不同,宛如靈長類、狐獴等哺乳類動物在害怕時所發出的「尖叫聲」。據馬蒂拉表示,聽到這種聲響時可以感受蜂群內心的躁動不安,「牠們的音調變化很大,而且用不規則的方式改變,所以讓聲音很突出」。她說目前只有觀察到東方蜜蜂會發出聲響示警,而且也只有在面對大虎頭蜂來襲時會發出這種聲音。蜜蜂也可能集結成「蜂球」成群結隊消滅大虎頭蜂。(圖/達志/美聯社)另外,蜜蜂也可能集結成「蜂球」(bee balling),成群結隊消滅大虎頭蜂。蜂球通常是數百隻蜜蜂參與,在幾秒內包圍一隻大黃蜂,擠壓牠、限制牠的呼吸,當蜜蜂將體溫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對大虎頭蜂來說是相當致命的,除此之外,包括搜集動物糞便,並將這些糞便塗抹在蜂巢入口也可以擊退大虎頭蜂。據刊載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的一篇文獻顯示,越南的蜜蜂會收集蜂巢附近的動物糞便,以「放屎抹壁」的方式防止大虎頭蜂的襲擊;不過,西方蜜蜂就沒有這項技能。這篇研究證實蜜蜂懂得「使用工具」,也是首起蜜蜂會「吃屎」攝取養分的案例。蜜蜂會使用口器收集雞糞、牛糞甚是人類尿液,當牠們返抵蜂巢時,會將排泄物塗抹在入口周圍,目的是保護蜂巢避免遭大虎頭蜂攻擊。(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蜜蜂使用動物糞便保護巢穴免受大虎頭蜂襲擊》一文披露,蜜蜂會使用口器收集雞糞、牛糞甚是人類尿液,當牠們返抵蜂巢時,會將排泄物塗抹在入口周圍,目的是保護蜂巢避免遭大虎頭蜂攻擊,特別是雞與豬的大便,因臭味相當濃,此外,這不僅是學界首次發現蜜蜂「已知用工具」,更是首起蜜蜂會「吃屎」補充養分的案例。除用口器將糞便帶回去築城池外,研究團隊還發現「吃大便」能提供蜜蜂鹽分。東方蜜蜂(Apis cerana)在面對殺人蜂來勢洶洶時,會透過震動翅膀及從腹部散發出特殊費洛蒙,來釋放出警告聲響,以此啟動蜂群防禦機制。(圖/翻攝自推特)

30歲男愛「喝酒吃海鮮」頻痛風…腎功能像60老人 醫:未來恐洗腎
近日一位醫師表示,一位30歲年輕人右腳大拇指關節紅腫來就醫,一問之下才知他的尿酸高達11,他前天才吃海鮮又喝5瓶啤酒,2年後他回診,手部關節已變形,腎功能跟60歲一樣,未來恐要洗腎,「他才明白事情嚴重,才慢慢戒掉喝啤酒與配海鮮的習慣。」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我第一次看到這位病患是夜診來了30歲的年輕人,走路一拐一拐走進診間。他說他昨天去宜蘭海邊衝浪可能腳指頭有傷口被海水感染,今天早上醒來發現右腳大拇指關節紅腫,他女朋友說他是蜂窩組織炎要趕緊去看醫師,所以下班就來掛我號,我發現根本不像是感染的傷口反而比較像是痛風急性發作。」患者表示,他沒有痛風過,但他在宜蘭衝浪完,跟朋友在海邊吃海鮮配冰啤酒,他喝了5瓶。洪永祥回,「啤酒跟海鮮都是高普林食物,我幫他驗了尿酸高達11.0,我幫他開了秋水仙素跟止痛藥,提醒他痛風還會再發作一定要多喝水減少高普林食物的攝取,並回診追蹤尿酸數據,一個月後他又出現了又是一次痛風發作,他說他上次門診後3天症狀就改善,他也不是很在意,很快忘了教訓還是經常喝啤酒吃宵夜。」洪永祥回憶,之後患者又來看診,但他還是沒戒掉喝酒吃海鮮的習慣,「幾乎每個月都會痛風發作一次,他最後也沒來看我門診自己都會買止痛藥或去診所打止痛針,2年後他再回診找我,我後來幫他驗了腎功能他的腎功能兩年內腎絲球過濾率由80分掉到了剩下60分我跟他解釋說30歲的年紀腎功能跟60歲一樣,而且手部關節都有明顯變形,將來洗腎機率非常高,他才明白事情嚴重,才慢慢戒掉喝啤酒與配海鮮的習慣」至於為何喝酒又吃海鮮容易造成痛風,洪永祥說,「酒精會造成血液中尿酸升高及痛風的發作,因為加速體內普林的代謝,產生過多的普林進而增加體內尿酸的產生;酒精造成體內乳酸增加,腎臟增加了乳酸代謝就減少腎臟尿酸的排出,其中又以啤酒的影響最大,最容易導致痛風的發作。」研究指出,每天喝2~3瓶啤酒的人,相較不喝酒的人,痛風機率高出2.5倍。最後,洪永祥呼籲,「有痛風病史的務必不要同時吃海鮮再配啤酒了,若非得這樣,那去吃大餐前請喝個500ml的開水,飽足感可減少用餐攝取量,又增加尿酸代謝,吃完再喝500ml開水,切記切記。」

工作操勞又吃太多海鮮 阿滴手肘腫痛竟「痛風」
網紅阿滴年前因為工作太緊湊勞累,又參加了各種尾牙和飯局,吃了很多海鮮,「我居然在除夕前第一次痛風發作!我去年不是才剛過23歲生日嗎?好過分」,這讓他無法回新加坡跟家人團聚。阿滴在臉書發文說,「一直以來我都以爲把食物命名為『痛風餐』就只是個誇飾食物很豪華的說法而已,沒想到痛風離自己這麼近。」他過年原本想跟全家去新加坡探望家人,「阿嬤也因為疫情一直沒有見到她的曾孫(小表姐的兒子),所以特別安排所有人一起去過年團聚。」阿滴表示,他年前因為工作太操勞,加上吃了很多海鮮,竟然在除夕前第一次痛風發作,自己去年才過23歲生日,「其實當天早上一起床手肘就腫起來了,當時以為只是睡覺的時候撞到,或者是很大的釘子痘痘,不以為意。早上還開開心心跑去參觀Joeman新辦公室,沒想到這越腫越大,又燙又痛。」阿滴嘆,他一開始以為得了蜂窩性組織炎,最後還是取消機票去就醫,「最近也看了很多跟痛風、普林相關的文章,有調整了飲食、吃了藥,跟過去這幾天充分地休息,大家不用擔心,我的身體現在好多了。」阿滴呼籲,「健康還是最重要的,衝了一整年的工作結果無法跟家人團圓真的蠻可惜的!一定要身體健康一切的努力才有意義。」也希望大家的身體不要初四(出事)。

爸媽各捐一肺救愛女 催生「全台首例」活體肺葉移植
台大醫院於2022年10月27日為一位因呼吸衰竭且依賴葉克膜維生長達四個月的11歲女童,成功執行台灣罕見高難度的「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兩位健康器官捐贈者分別為女童的父母親。11歲廖姓女童去年5月因蜂窩性組織炎引發敗血症、呼吸衰竭,造成肺部纖維化,依賴葉克膜維生長達4個月,急需肺葉移植。廖爸爸說,女兒原本在等待大愛捐贈肺葉,但當醫院告知可以活體捐贈後,他跟太太很快就決定進行。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勛說,活體肺葉移植需要兩位血型相容、18歲以上55歲以下的五等親以內親屬,各捐一側下肺葉,在女童父母同意下,最後廖爸爸捐出右下肺葉、廖媽媽捐出左下肺葉,手術非常成功。台大醫院於2005年7月獲得衛生署(現為衛福部)核准執行「人體之活體肺葉移植」新醫療技術。此次廖姓女童手術費用由台大醫院支付,手術也為台灣器官移植寫下新的里程碑,為急待移植器官拯救生命的國人,開啟另一種治療選擇。術後廖爸爸已順利返回職場工作,廖媽媽也已恢復正常作息,專心陪伴女兒的術後復健。

美持續打壓「斷供」 華為高階晶片庫存用罄已另闢戰場
據美國之音(VOA)報導,國際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報告,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用於製造智慧手機的高階晶片庫存用罄,在晶片遭美國斷供下,華為恐被迫退出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但分析人士指出,華為韌性很高已另闢戰場,佈局5G雲端服務和低碳能源等新業務,但5G網路通訊布局,仍可能引發美國關注和持續打壓。Counterpoint Research近日報告稱,華為已經用光旗下IC廠海思半導體所設計的高階晶片。海思設計的智慧手機晶片(麒麟系列)在全球智慧手機應用市場的份額已經從去年第二季的3%,一路下滑到今年第三季的0%。受限於美國禁令,台灣台積電和南韓三星等高階晶圓廠都不能替華為代工,華為的先進晶片供給管道已被完全切斷,其生產的高階5G手機用麒麟晶片恐絕跡。華為和海思自2019年列入美國貿易黑名單後,緊急囤積超過一年份晶片,苦撐了2年多,晶片庫存終究用盡。苦撐期間,市場曾對麒麟晶片的東山再起多所期待,包括11月傳出華為突圍,已申請晶片製造用的光刻機專利,可望突破美國的卡脖子,或者華為的晶片堆疊專利可讓中芯國際的14奈米中階制程達到7奈米芯片的性能。星島日報今天報導,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發表2023年新年致辭,並未提及開拓智慧手機業務與市場的規劃,但大談未來不確定的宏觀環境,數位化與低碳化是確定的產業方向和機會。他說未來10年,華為將打造領先的行業數位化、智慧化、低碳化解決方案及工業網路平台,預計今年收入達人民幣6369億元(約新台幣2. 8兆)符合預期。報導稱,位於北京的電子產業分析師、同時也是海豚智庫創始人的李成東觀察,華為很難繞過美國限制,找到穩定的晶片供應來源。如果勉強用中芯國際的落後製程來打造高階手機,其實是會破壞品牌形象的。李成東告訴美國之音,華為每次面臨危機,團隊的戰鬥力都會提升、並重新調整及尋找新戰線,所以正佈局5G技術用於智慧汽車和港口雲端服務。李成東說,全球手機市場不過是4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2兆)的規模,但能源是一個10兆美元的大市場。因此,華為或許在手機上栽了個大跟斗,但對於新業務帶來的新際遇則是很樂觀,尤其在5G網路技術上,華為擁有最多的專利。華為和諾基亞12月23日發佈書面聲明宣佈,雙方今年到期的專利許可協議將續簽。幾周前,華為也發佈書面聲明宣佈,其與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簽訂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該協議覆蓋了包括5G標準在內的蜂窩通信標準基本專利。不過,李成東認為,網路通信仍是美國關注的領域,因此在這個戰場上,美國不可能放棄對華為的打壓。

家裡突出現蜂窩…他深信蜜蜂是「祖先轉世」提醒 試圖對話結果被活活螫死
南非一名男子家中近日出現蜂窩,他深信這些蜜蜂是他在南非的祖先轉世,要來告訴他一些事情,因此進行了類似交談的儀式,怎料到在過程中竟被襲擊,最終死亡。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在一些非洲文化中,人們相信祖先會以蜜蜂或蜥蜴的形式拜訪他們在世的親戚,通常是為了向家人傳達某件事。近日有蜜蜂在58歲恩科森沙(Nkosentsha Njimbana)位於東開普省的房產中築巢,他認為,這是祖先來看望他的標誌。恩科森沙諮詢了祖魯族中的傳統治療師後,返回家中進行一個被稱為蜜蜂驅散的儀式,以嘗試了解和解釋他們想傳遞的訊息。而原本蜜蜂應該在儀式結束後飛走,但蜜蜂卻沒有,反而襲擊了恩科森沙,導致他送醫後不治身亡。恩科森沙的兄弟曼德拉說,「我們不明白為什麼蜜蜂對他如此生氣,但他從未試圖用暴力將蜜蜂們趕走。」傳統人士則認為,這一事件揭示了祖先的憤怒,未能破譯祖先的訊息可能導致蜜蜂攻擊他,這個家庭可能在沒有完全理解祖先的訊息之前,就倉促地趕走蜜蜂。目前當地警方已展開調查,市政當局敦促,如果在家中看到蜜蜂,請聯繫相關部門,將蜜蜂趕出家中,聘請專業的除蜂人或養蜂人是安全消滅蜜蜂的唯一方法。據了解,蜂毒通常含有磷脂酶毒液,可導致血液凝固,如果不進行治療,多次蜇傷可能會在半小時內致命,毒液會導致呼吸困難、舌頭腫脹、噁心、失去知覺,最終導致死亡。

殺魚遭「扎了一下」!拖2天發熱脹痛急送醫 6旬翁險截肢、喪命
任何小傷口都可能造成嚴重感染,嚴重可能面臨截肢、甚至死亡的風險,一名65歲吳姓男子日前在處理新鮮魚貨時,左手不慎遭魚刺刺傷,原以為只是小傷口便放任不處理,怎料2天後傷口竟發熱、脹痛,緊急前往台北慈濟醫院求診,發現左上肢感染已惡化成「壞死性筋膜炎」,所幸經醫師治療才保住一命、免於截肢。整形外科李京軒醫師表示,吳男因傷口發熱、脹痛,且伴隨發燒等症狀跑到急診就醫,經檢查發現吳男的左上肢感染已惡化成「壞死性筋膜炎」,甚至出現敗血性休克症狀,當下立刻安排清創及筋膜切開手術,並於術後投以強效抗生素治療,這才免除截肢風險,幸運保住老翁一命。李京軒表示,每年在十萬人口中就有0.4至1.9人罹患「壞死性筋膜炎」,由於癌症、糖尿病或B、C肝炎患者的免疫力較差,難以對抗外來細菌入侵,因此有較高機率容易發生。李京軒進一步說明,感染「壞死性筋膜炎」的初期症狀為紅、腫、熱、痛,與蜂窩性組織炎相似,但該疾病惡化程度十分快速,患部會產生血性水泡、麻木及組織壞死等病癥,相對致命且截肢風險高,呼籲民眾若有傷口應避免接觸未煮沸過的生水,處理海鮮也務必戴上手套,降低受傷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