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wC全球投資人調查:94%憂企業ESG報告「漂綠」質疑真實性
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PwC發布《2023全球投資人調查報告》,發現當前全球投資人最關注的議題就是AI人工智慧和企業永續報告書,但居然有高達94%受訪者表示,企業永續報告含有「未經證實的聲明」,因為國際上沒有一致性的永續標準與規範,所以他們擔憂這是在「漂綠」(greenwashing)。PwC《2023全球投資人調查報告》針對全球30個國家及地區、共345位投資人的調查,受訪者以機構投資人為主,包括投資組合經理、分析師與投資長等。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則是PwC在台灣之聯盟所。報告顯示,投資人認為企業未來一年面臨最大威脅依序為:通膨(46%)、經濟動盪(39%)、地緣政治衝突(34%)、資安風險(32%)、氣候變遷(32%)、社會不平等(21%)、健康風險(20%)。高達四分之三投資人表示,企業管理永續風險及機會的方式,是他們投資決策時考量的關鍵要素;有70%投資人認同企業應將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與企業策略整合;66%認為,即使不利短期獲利,企業仍須編列預算做ESG。然而調查也顯示,投資人期望獲得更可信、堅實的數據,儘管他們可接觸到來自企業、第三方機構等多元消息來源,但有高達94%受訪者表示,企業永續報告含有「未經證實的聲明」,不信任這種自我「漂綠」行為。所以他們希望能有主管機關與標準制定者的協助背書,57%投資人表示,若企業能遵循包括歐盟、美國證交所、與其他國際永續機構的標準及規範,有良好成效,69%受訪者會加碼投資。AI及新興科技也是投資人關注重點,有85%的投資人認為企業要加速導入AI,59%投資人將「科技變革」列為未來三年最可能影響企業價值的要素,但也有高達八成的投資人擔心導入AI會有風險,包括數據安全及隱私、治理流程與內控不夠完善與資訊謬誤等。

車王電拚2年千輛電巴國內掛牌運行 董座:啟動美日設廠計畫
車王電(1533)21日在證交所舉行的「電動車產業鏈主題式業績發表會」中,車王電董事長蔡裕慶表示,旗下華德動能(2237)切入日本電動巴士市場,累計至今年底出貨23輛,與美國Optimal合作的大型電動商用車,2026年有機會量產,國內部分則預估2年後運行車輛達到1,000輛。在台灣電動巴士市場布局,蔡裕慶指出,到今年底華德動能累計已有近500輛 電巴在台灣掛牌運行,預估2年後累計可超過1,000輛。除了台灣外,華德動能也持續鎖定美國和日本,以及拓展拓展電動巴士系統軟硬體外銷。蔡裕慶表示,與美國Optimal集團簽訂框架協議書後,將啟動開發設計符合美國IRA法案獎勵標準的大型電動校車、V2G智慧充電等商品及服務,並進行北美投資設廠規劃,目標未來幾年內與Optimal共同成為美國電動巴士最主要的供應商,Optimal將有40%產能委由車王電集團生產。蔡裕慶進一步提到,車王電集團主要負責大型電動商用車,規劃2025年完成驗證,2026年有機會量產挹注業績。而在日本部分,2022年華德與日本住友商事策略合作,成功進軍日本電動巴士市場,已有多輛車在日本北九州進行運行,目標在未來 3 年內成為日本最主要的電動巴士系統供應公司。此外,華德動能積極擴充電動巴士產能,台中新廠2022年已落成,美國電巴新廠預估2025年規劃,日本新廠則預計在2027年規劃。

「淨值回到10元以上」 3上市+5上櫃公司22日恢復融資券交易
隨著上市櫃公司完成第三季財報,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分別公告,包括泰豐(2102、東森(2614)、寒舍(2739)等3家上市公司,及加捷生醫(4109)、世紀(5314)、鉅陞(5529)、全譜(6228)及合騏(8937)等5家上櫃公司,因每股淨值已高於票面10元,其股票自22日起恢復融資融券交易。證交所指出,宏遠(1460)、虹揚-KY(6573)等2家公司因每股淨值低於票面,應暫停融資融券交易。至於上櫃公司部分,櫃買中心表示,迎輝(3523)之每股淨值低於10元,其股票自22日起暫停融資融券交易,但了結交易不在此限。

電信新三雄時代來臨! 「遠亞併」亞太電12/15下市
電信業將迎來「新三雄時代」,兩大電信合併案接連通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與公平會審核。遠傳(4904)即將合併亞太電(3682),並申請其有價證券終止上市,證交所上周五(17日)公告,亞太電有價證券自12月5日起停止買賣,並於12月15日起下市;台灣大哥大跟台灣之星合併基準日則為今年12月1日。證交所表示,亞太電因將與遠傳進行合併,申請其有價證券終止上市,根據證交所營業細則第53條之1規定,證交所公告亞太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之上市有價證券自12月5日起停止買賣,停止股東名簿記載變更起訖日期為12月7至 15日,並於12月15日終止上市。證交所說明,此合併案換股比例為亞太電普通股1股換發遠傳普通股0.0934406股。遠傳原預計發行3.57億新股合併亞太電,不過為扣除亞太電異議股東,發行股數擬修正為3.47億股,其中9344萬股為私募普通股,合併後預計申請上市普通股為2.54億股。此外,被併用戶是否需更換SIM卡也備受關注。根據亞太電信官網,亞太未更換SIM卡的用戶,目前仍可正常使用。等正式合併後,遠傳會依用戶個別狀況,主動通知用戶到實體或網路門市辦理移轉到遠傳,更換SIM卡並享受最完整的服務。至於網路整合方面,遠傳和亞太雙方正在著手設備轉換,新遠傳用戶在合併基準日後,會逐漸感受網路品質提升,尤其是覆蓋率部分明顯有感,遠傳也將進行網路擴容及其他調整,上網速度會持續提升。

逐綠電而居1/「房東有綠建築認證、有減碳、有綠電嗎?」 台灣商辦市場掀起外商房客遷徙潮
「只有台灣綠建築標章嗎?有美國LEED或國際WELL認證的嗎?有綠電嗎?」國際級不動產管理公司仲量聯行副總經理游淑芬告訴CTWANT記者,最近有越來越多外商租賃商辦時,明確提出「減碳」和「綠電」等「綠色需求」。如同牧羊人要逐水草而居,一場「逐綠電而居」的大遷徙,悄然在台灣商辦市場進行中。CTWANT記者調查,這一波外商「逐綠電而居」,要從去年5月滙豐(台灣)銀行總部風光喬遷,搬出世貿中心國貿大樓、進駐台北101大樓開始說起。對外商企業而言,辦公室租約五年續約一次簡單好談,滙豐銀行何必要花一大筆錢搬家,從國貿大樓搬到過個馬路就到的台北101?況且舊家平均每坪租金約3600元,新家台北101要4500元左右,貴了25%。 「因為原本的辦公室沒有綠電。」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了外界鮮為人知的秘密。位在台北市信義區的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國際貿易大樓,樓高34層,與國際會議中心、世貿展覽館為鄰,是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總部,包括歐洲最大的銀行集團滙豐銀行、全球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PwC資誠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包括波蘭、盧森堡、阿根廷、秘魯等多國駐台機構在此辦公,甚至連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私人辦公室也設在這裡,算是老牌的頂級商業辦公大樓。然而滙豐銀行收到英國總部指令,全球的分行都必須要在低碳、使用綠色能源的地方辦公,「滙豐的出走打擊到他們,促使他們加速參與綠電採購。」業內人士說,儘管身為房東的外貿協會有意識到全球減碳風潮、排上計劃,但直到去年10月才搭上第一波綠電購買,這才讓其他外商房客安心。傳統的火力發電排碳量極高,儘管綠電價格高昂,卻是未來產業必需品。(圖/報系資料照)游淑芬告訴CTWANT記者,近來的確有越來越多外商提到辦公室有「綠色需求」,過去綠色建築是附加價值,現在則是標準配備。最近有間歐洲金融公司要搬家,原打算在台北市的B級辦公室選新址,後來想到總部在2030年有淨零目標,決定一口氣花兩倍價錢去租符合綠建築等級的A級辦公大樓;一家總部在美國矽谷的高科技廠商,原有的小小代表處要擴編,開出的需求是綠建築大樓400坪辦公室,且一定要使用綠電,不然就從候選名單上直接刪掉。另外一家從事醫藥的外商要搬家,除了大樓是綠建築外,租戶辦公室內的裝潢也自行申請LEED認證。「其實不難,就是貴!」一家德國科技公司員工告訴CTWANT記者,總部要求全球的辦公室都要做,環保材質的裝潢比起一般建材貴50%,但這筆錢該花就要花。這場外商「逐綠而居」的新趨勢,全台灣就屬外商密集的台北市信義區最清楚。仲量聯行調查發現,以台北市綠建築認證密度最高的信義區來看,65%的A辦樓地板面積有綠建築認證,有做到LEED國際認證的包括南山廣場、國泰金融中心、華南總部、遠雄信義金融總部、國泰置地廣場和富邦A25,同時擁有LEED和WELL認證的只有台北101和國貿大樓這兩棟,「如果有綠色概念,議價時可再增加10%到15%。」至於最早提供綠電的商辦大樓,則是台北101。由於七成租客是外商,台北101早在2009年就開始做碳盤查,2020年時,總部在法國的房客萊雅公司提出綠電需求,身為房東的台北101跟政府商量,試點成為台灣商辦大樓的「單一電號多用戶1.0版」首例,建立「商辦綠電」模式,也就是房東採購綠電分給房客使用,讓無獨立電表的企業也能購買綠電。去年,台北101的模式更催生政府推出台灣團購綠電2.0版本,讓其他的商辦大樓都能以「團購綠電」方式,統一向售電業者採購綠電,再轉供給租戶,包括台灣萊雅、KPMG和證交所等101大樓內租戶都有使用,預計今年綠電總使用量將達570萬度,相當於整體用電的8%,預計2035年再生能源使用達40%。目前在信義區有超過55%的A辦樓地板面積提供綠電,除了第一波在去年10月啟動的國貿大樓和101,國泰金融中心、國泰信義經貿大樓、國泰置地廣場、南山金融中心和南山廣場都參與了綠電2.0。歐洲商會和RE100去年底發表《台灣綠電市場報告書》,建議採用「綠電團購協議」解決中小企業購買綠電問題。(圖/報系資料照)信義區供給已近飽和,新一波蓋起辦公大樓與廠房的南港高鐵與捷運站周圍,業者設計時多已結合綠能設施,像是太陽能板、節能照明、雨水回收等降低能源消耗,預計2027年提供約十萬坪綠建築租賃面積,屆時租金行情可望平易近人。歐美各國在節能減碳上已風風火火做了十幾年,台灣近三年才意識到大事不妙。大客戶要減碳,沒作好的廠商就會被踢出供應鏈。「除了生產機台,就連影印紙、員工喝水、上廁所沖馬桶、出行差旅等都要算碳足跡。」一位電子供應商說。「你再怎麼不認同,規矩就擺在那裡,要做他的生意,就要照他的方式做。」一位企業ESG顧問告訴CTWANT記者,像台積電等蓋新廠房時,就選低碳建材從頭做起,金融、服務業則從租賃辦公室下手。許多商辦租戶有國際減碳目標,像是RE100和ESG,包括科技、醫藥產業近來都有增租與搬遷升級需求,選擇新家時,就會提出綠色租賃需求,「第一波有需求的是外商,接著是台灣各大上市公司。現在綠色租賃供不應求,等到新的綠建築蓋好,預計出現一波搬家潮。」游淑芬說。

高息ETF新規上路1/哪一檔「配息」用到96%平準金?投信跳出來說「不是我」
紛擾近半年的「高股息ETF之亂」風波,在11月1日ETF平準金揭露新規上路後,總算平息。CTWANT調查,這場風波起於市場傳出某一檔高股息ETF的「配息」來源,有高達96%動用到投資本金「受益平準金」,而引發股民抗議,經金管會出手要求發行商自律提出規範草案,預定年底前出爐。自首檔ETF「0050」二十年前上市以來,隨業者越來越抓緊投資人喜好,迅速推出各式主題商品,使得ETF市場人氣強強滾,證交所統計,截至9月底,237檔ETF掛牌交易規模已突破3.2兆元,其中「高股息ETF」規模已超越6000億元到新高,可說是股民最青睞的商品。CTWANT調查,由於「高股息ETF」配息殖利率高而大受股民支持,發行的投信公司也開始將原本的年配的配息制,改為季配,再改為月配,造就「ETF高息套餐組」、「月月配息」的市場話題;依金管會相關規範,高股息ETF的配息來源有三種,成分股股利、資本利得與收益平準金。就在業者搶推、投資人搶買高股息ETF之際,今年6月掀起「高股息ETF之亂」,市場傳出一檔標榜高息ETF的配息來源,有高達96%來自收益平準金,遭股民議論「形同拿投資人的本金來創造出高配息假象」,而向金管會檢舉,使得證期局正視,收益平準金占本金多少、可動用的比例並無任何規範,要求投信業者討論啟動收益平準金的條件。今年6月,金管會獲民眾反映高股息ETF的配息來源有高比例來自「收益平準金」,也就是出自投資人的本金,而展開調查。圖為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圖/黃鵬杰攝)至於為何要納入收益平準金就比較好?一名基金經理人向CTWANT記者解釋,「收益平準金」的作用是來平衡當受益人增加、基金規模變大時,不讓先進場的投資人收益受損稀釋而設計的機制。「例如原本一檔ETF受益人是10萬戶,準備配息的金額有10萬元,平均每戶可配息1萬元,但若受益人增加到20萬戶,每戶配息金額就降為5千元,如果用了平準金,就可以仍維持每戶1萬元的配息。」隨著投資人蜂擁買入高股息ETF,「業者這幾年來,動用『收益平準金』來達到穩定配息率,確實讓投資人愈加支持高股息ETF」,「到底能用到多少比例的平準金才是合理?可以對照ETF追蹤的指數收益率,若配息率高於指數收益率很多,並動用了高比例的收益平準金,有可能是為了衝高配息率。」一名業者主管跟CTWANT記者說,「原本許多高股息ETF追蹤的指數,可能只有6%、7%的收益率,但ETF卻可以配到8%、10%配息」,「會有這樣的狀況,即可能係業者動用到基金名稱後面括弧中所說的『配息來源可能來自收益平準金』。」首檔ETF「0050」上市迄今為20年,圖為2023年ETF財富博覽會。(示意圖/方萬民攝)風聲鶴唳中,00919群益台灣精選高息ETF在6月配出超過10%年化配息率時,群益投信特別公告配息使用「收益平準金」僅占14%,成為市場上首檔主動公布收益平準金運用狀況的高息ETF基金。接著,擁有上百萬受益人的00878國泰台灣ESG永續高股息ETF,8月14日公告第三季配息每單位將配發0.35元,由於股利僅占2.86%,引來市場關注,隔天國泰投信主動公告配息來源,強調「收益平準金0%」完全沒有動用到,主要是財產交易97.14%、股利所得2.86%,成為第二檔主動公開收益平準金占比的ETF。由於「配息來源」未強制公告,為讓投資人有完整訊息,金管會要求業者11月1日起應公開清楚揭露「配息來源」各項目占比;投信投顧公會邀集發行ETF投信公司商議「啟動收益平準金機制」草案,就啟用時間點、使用比例占比等討論出三項重點,已送交金管會審查。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11月1日表示,最終結果會在年底前(2023)出爐。

老廠成飆股1/戲棚下站久終成主角 定穎打入特斯拉供應鏈電動車二成營收占比PCB廠無人能比
陷入消費性電子產品庫存陰霾近2年的印刷電路板(PCB)廠,終於要見到山洞口的曙光。走訪2023 TPCA Show(台灣電路板產業國際展覽會),今年共480個品牌廠使用1386個攤位,較去年多,外國買主絡繹不絕穿梭會場。冷清的PCB概念股也有了人氣,其中定穎(3715)股價更是一路狂飆,從8月中的30元,2個月內翻三倍,最高來到107元。定穎是40年老廠,在台股可說是「乏人問津」,怎的突然轉身為飆股?一位PCB廠資深業務主管告訴CTWANT記者,定穎早在兩千年到大陸設廠,並切入車用市場,「2014年特斯拉到上海設廠,給了定穎打入供應鏈的機會。」如今,定穎營收來到150億元,車用HDI板(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or PCB,高密度電路板,主要用在手機、數位相機、筆記型電腦、汽車電子等產品)營收佔比高達70%,其中電動車產品已逾兩成,放眼PCB廠無人能比。其實,定穎一開始的成軍,與車用HDI毫無關連。定穎投控前身是國內老牌PCB廠定穎電子,為前董事長曾茂昌與總經理林木銓在1988年所共同創辦,原本主要業務為承接一線大廠所外包的代工訂單,1997年轉型調整,拓展直接接單業務,到了2002年,代工業務停止,以直接接單為主。定穎也在當年掛牌上櫃,同時年營收突破10億元,以營收規模來說,已算是中大型PCB廠。「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可以算是PCB產業版圖改變的分界點,也讓定穎營運受到衝擊。海嘯前,PCB廠是大家都可以有飯吃,海嘯後只剩下前兩名可以有飯吃,定穎並非是產業領導者,在台灣排名約為第15,因此到了2012年,雖然全球營收破100億元,但也出現公司成立以來的首次本業虧損。」觀察PCB產業超過30年的法人說。在2012年8月30日董事會,創辦人曾茂昌請辭董事長,由當時36歲的業務副總黃銘宏接任。黃銘宏是在2000年加入定穎,從業務協理做起,接任定穎董座時,創下國內最年輕的PCB廠董座紀錄。定穎是台股今年下半年PCB族群飆股,也是當沖熱門指標。(圖/翻攝自台灣股市資訊網、翻攝自超穎官網)接任定穎董事長後,黃銘宏就擬定了三大方向,鎖定汽車電子、伺服器及智慧裝置為未來發展目標。黃銘宏認為,主要是著眼於汽車電子化、雲端科技及手機與穿戴式裝置的未來龐大市場潛力所在。業務出身的黃銘宏原本對於生產管理並不熟悉,接任之後才發現,公司的台灣及中國廠區都是各自為政,橫向溝通管道相當貧弱,因此首要任務就是進行廠區系統整合。為要完成系統整合,黃銘宏很快就踢到鐵板,因為定穎的產品太多元。原有經營團隊在分散風險前題下,將產品多元化,但缺點是產品管理難度增加,因此黃銘宏認為,要先減少公司產品項目,從多元化轉向專一化,從而建立廠區標準作業程序,也可以降低成本開支。業務出身的黃銘宏加入定穎時,公司正好開始布局中國市場,接任董事長後既然鎖定汽車為主要目標市場,他便親自去拜訪中國主要車廠,讓定穎知名度逐漸打開。最重要的關鍵是2014年,機會上門。那一年,特斯拉決定在中國設廠生產電動車,2019年底完成設廠並開始出貨。「相對於傳統車廠,供應商要通過認證再打入供應鏈,少說也要3-5年,但是特斯拉不同,他們不會特別依賴某幾家供應商,而是讓供應商都能供貨,再分析不同供應商的產品品質進行訂單調整,這也是定穎能夠打入供應鏈的關鍵之一。」某PCB廠資深業務主管說。定穎旗下黃石廠也獨立為超穎,準備在上海證交所掛牌。(圖/翻攝自定穎官網)從2012年到2018年的七年轉型期間,定穎僅有2014、2016、2017年獲利,仍是虧多賺少,2019年定穎宣布出售桃園廠,並資遣該廠490名員工中的420名,其餘則轉任其他廠區。關閉桃園廠後,定穎的汽車相關營收比重明顯拉高,從2014年的10%,2016年倍增到25%,2019年一舉衝過40%,2021年突破50%,2022年來到63%,2023年上半年更高達70%。隨著電動車產品陸續出貨,定穎相關營收也逐年增加,2020年為11億元,2021年為21億元,2022年則為31億元,從比重來看,則是8.7%、13.3%及20.1%。2022年定穎轉為控股公司,生產重心集中在中國黃石廠及昆山廠,其中黃石廠,自定穎獨立出去,在今年2月時已更名為「超穎」,同時也規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法人指出,一般來說,控股公司的營運模式,主要是認列子公司的獲利,這樣就能將原本的公司部門分割後再進行掛牌。以目前來看,定穎的規劃也類似。展望後市,定穎也在8月法說會上指出,泰國廠預計2024年第四季量產,生產高階多層板及HDI,供應伺服器、網通、儲存裝置及汽車等客戶所需,而2024年仍可能受到整體景氣尚未完全復甦影響,但公司在高階智慧車載及AI相關產品的技術能力和優勢會逐漸發酵。

8大新制今上路!台電新增電價方案、公費流感疫苗第2階段開打
時序進入11月,不少新措施今(1日)開跑,包括地價稅開徵、台電新增「電價方案」、新生兒納「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公費流感疫苗第2階段開打等,攸關民眾荷包、醫療權益共8大新制一次看。醫療方面●公費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第二階段開打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分2階段開打,公費流感疫苗第2階段自11月1日起開放接種,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65歲以上長者也可與莫德納XBB.1.5疫苗或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第2階段11月29日施打,對象為65歲以上未曾接種過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或PVC15)或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者,可公費接種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新生兒全面納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幼兒專責醫師制度」11月1日起全面上路,3歲以下寶寶從出生開始,都能搭配「1名專責醫師」提供疫苗注射、篩檢、兒童發展評估,除了能及早發現遲緩兒外,也能即時揪出兒虐事件。●腦中風患者取栓術健保放寬給付健保署放寬「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機械取栓術」執行時間,考量部分腦中風病人因睡眠、獨居及偏鄉等原因未能及時送醫、錯過治療時機,由原先疾病發作8小時內使用,延長至「24小時內」,預估一年約新增565人次受惠。民生經濟方面●地價稅開徵地價稅於11月1日開徵,徵收今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地價稅額,民眾可持繳款單據至銀行、農會信用部、信用合作社和四大超商(限3萬元以下)繳納,或可使用銀行自動轉帳、信用卡刷卡、電子行動支付繳納,繳納期限至11月30日止,逾期未繳者將加徵滯納金。●地方稅開放線上補繳11月1日起,開放過去強制執行欠稅案件及逾期未繳的地方稅,包括房屋稅、地價稅、使用牌照稅、印花稅和娛樂稅等,可至代收稅款金融機構或4大超商臨櫃繳納,也可直接掃描繳款書上的QR Code進行線上繳稅,滯納金將會自動計算。●台電新增電價方案上路台電增訂「高壓及特高壓電力批次生產時間電價」自11月1日起實施,離峰時間從9小時延長至18小時,包括凌晨0時至下午3時30分、晚間9時30分至24時;尖峰時間則縮短為6小時,從下午3時30分至晚間9時30分,另因離峰時段拉長、尖峰時間縮短,時段調整的電費差額將反映在單價費率上,尖峰費率提高為每度8到9元,與離峰費率相比價差高達6到7元,也是目前時間電價中,價差最大的電價方案(除了尖峰時間可變動的電價之外)。●ETF收益分配公告全面揭露為提升指數股票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ETF)收益分配資訊透明度,使投資人更了解ETF收益分配的組成來源,證交所要求自11月1日起,ETF收益分配公告將「全面揭露」,包括完整揭露股利所得、利息所得、收益平準金、資本利得及其他等項目之占比資訊,將有助於投資人制定投資決策。●自帶環保杯高鐵買熱飲現折5元台灣高鐵宣布,自11月1日起,旅客凡自備環保杯在高鐵列車上購買熱飲,即可現折5元,若同時以手機出示高鐵TGo會員畫面,可再享95折優惠。

台股交割日縮短改採T+1? 黃天牧:專案小組研究中
台股是否跟進美國等巿場改採T+1交割制度,金管會主委黃天牧26日說,台灣是國際化市場,交割時間與其他國家不同,恐影響外資投資,「會朝這個方向研究,但是否接軌還要可行性評估」。目前台股的交割時間為T+2,也就是投資人下單買股後,要第2個交易日交割扣款,若縮為T+1,顯示台股的交割時間會縮短。黃天牧26日赴立法院財委會備詢,立委曾銘宗問及,證交所9月赴美考察,有關於「T+1」是否可能實施。黃天牧說,專案小組正在評估,國際上有美國、印度、加拿大要實施,而歐盟明年也會評估是否跟進,台灣是國際化的市場,如果交割時間與其他國家不同,恐怕會影響到外資投資。不過交割時間改為T+1,是一個大工程。曾銘宗說,不只是交易所的程式要修改,連券商程式也要修改。黃天牧說,就連投資人的投資習慣也要改變。對於T+2改為T+1,縮短交割時間,年輕股民表示,確實對籌措買股資金會有一點壓力,但這不影響投資決策,最重要還是「價格」,如價格來到「買點」、「甜甜價」就會毫不猶豫下單,交割時間就不是考慮重點;但如他急於變現的話,確實會很有感覺。

聯策23日開始申購 承銷價28元抽中現賺2萬元
據證交所公告,智慧製造廠聯策科技(6658)初上市申購將於周一(23日)起跑,預計周三(25日)截止、周五(27日)進行抽籤。每股承銷價28元,若以周一開盤價48.4元估算,幸運中籤一張有望賺進2.04萬元,溢價差高達72.8%,投資人可抓緊機會試手氣。為了初次申請掛牌上市,聯策配合辦理上市前股票承銷案。另依相關規定,本次辦理公開申購的每股承銷價格為28元,公開申購日自10月25日至27日止,採競價拍賣2024張及公開申購884張兩種方式。本次參與投標單筆數計1704筆,合格標單1644筆,以美國標方式決定競價拍賣得標價格。聯策於2002年成立初期致力於智慧製造系統整合、印刷電路板自動化設備、原物料及半導體相關設備。並逐漸以機器視覺應用與高階自動化智慧製造作為營運發展主軸,目前主要三大產品線包括AI機器視覺設備、濕製程智慧化以及生產智動化產品。聯策去年營收16億,EPS達3.97元、毛利率達25%,今年上半年雖受大環境景氣不佳影響,客戶購置設備意願下降。不過,聯策藉此時機進行整廠生產流程改造優化,故聯策上半年在智動化之營收比重,由去年的20.25%大幅成長至近30%。

台積電19日法說受關注 英媒爆Q3淨利恐降30%…分析師估明年表現將強勁增長
台積電將於19日舉行法人說明會,屆時將公布第3季度財報。英媒引述眾多分析師預測,台積電今年第3季度淨利將下降30%,而營收則預計下滑20%。然而分析師也對台積電未來持樂觀看法,表示隨晶片產業逐漸擺脫目前低迷,台積電明年表現將強勁增長。路透17日報導,倫敦證交所集團(LSEG)Smart Estimate綜合19名分析師預測,台積電將連續兩季出現淨利下降,第3季淨利將為新台幣1959億元(約6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0%。此外,台積電今年第3季度的營收預計為17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滑20%,大致符合先前財務預測。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則預測台積電第4季度營收將年增10%,並稱因晶片在人工智慧領域需求強勁,漲幅或將超乎預期。全球半導體需求自2022年下半年開始下降,分析師宣稱電腦與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庫存正逐漸減少,需求有望再度回升;而淨利降幅部分則源自去年因成績出色帶來的較高基期數據。報導稱,因供應商延後交付設備,台積電憂心能否如期完成需求,部分機構因此作出相對保守的預測。富邦證券預測台積電2024開年增長緩慢,第1季度增長僅10%,且年底可能有訂單取消,需求不如其他分析機構所稱強勁,並於分析報告指稱當前市場共識過於樂觀。台積電長年於設備投入高額經費維持領先技術,除台灣確定新建2奈米廠,台積電預定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並在日本與索尼集團合作設立熊本園區。

揭基泰董總吸金數十億 高嘉瑜批:賣百億房產卻未償還投資人
立法委員高嘉瑜今(11)日舉行記者會,指控基泰建設董事長陳世銘及總經理違法向投資人及前員工吸金數十億元,欠債至今未還清,卻將債務轉為莫名其妙的「基泰台北股權」,現如今基泰台北、基泰忠孝均已分別以65億、125億出售予一「李姓自然人」,卻無一回償投資人,呼籲檢調與金管會應查明。基泰前員工指出,民國99年間,基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將內部客戶資料造冊成「基泰之友」,誆稱要前往大陸開發興建,聯絡基泰之友參與大陸投資,基泰建設初期以陳世銘收受投資款,後再設立海外如GE MEI等子公司,用以收受廣大投資人投資大陸房地產之資金,相關承辦與聯繫處理業務均為基泰建設內部原班人員。基泰建設以投資期限短,並有18%至12%不等高投資回報率為誘因,慫恿基泰之友投資,並以基泰建設名義出具聲明書。 律師陳學驊說,基泰建設各自邀集投資人前往基泰建設公司會議室,多方慫恿投資,投資款亦有匯入陳世銘位於中國建設銀行平頂山分行營業部的帳號,基泰建設並委任徐志明律師出面,稱可與投資人簽立協議書,且由律師保管協議書,這一切都讓投資人不疑有他。馮先勉也親自號召基泰之友成團參訪大陸,並親自說明各案場情況,一再以保證獲益或無條件買回等話語,投資人受詐騙而各別陸續注入投資款並簽訂書面協議,但所有投資文件都由徐志明律師以保管為由收走。 高嘉瑜強調,2014、2015年間基泰建設通知中國大陸投資案發生問題,受投資人多次催討不果後,方假稱要協助投資人保本,要求投資人將投資款及利潤已不合理的比例轉為「基泰台北」全棟資產的產權比例,但如今基泰建設不僅將「基泰台北」以65億出售、甚至連「基泰忠孝」也以125億出售,且都是賣給一「李姓自然人」,卻無一回償投資人。高嘉瑜說,基泰建設總吸金金額逾數十億元,吸金過程由董事長陳世銘具名、由總經理馮先勉出面說明,投資人如今血本無歸,基泰建設卻一再出售旗下產業,所受領款項去向不明,基泰建設今稱名下有鉅款可賠償大直受災戶,此筆金額究係出售名下產業所得,或是原屬投資人血汗錢,高嘉瑜呼籲檢調應查明、如有違反內控並嚴重影響股東權益,證交所也應予以裁罰。

明揚28日打入全額交割股前一天 買盤搶進成交2.1萬張創歷史天量
高爾夫球大廠明揚國際(8420)22日發生重大傷亡意外後,明揚國際董事長劉安晧終於在27日上午,與總經理呂英誠一起前往遇難消防員的靈堂上香致意;而股市則是吞下第三天的跌停,值得關注的是,由於28日將被列為全額交割股,27日一開盤就跌停,沒想到突然有買盤伸手,股價爆量而打開跌停,儘管最後仍以61.5元跌停作收,但成交量衝到2.1萬張的歷史天量,成交金額高達13.15億元。櫃買中心26日晚間宣布,明揚將在28日列爲全額交割股,表示要等明揚復工或恢復產能2季,審查並改善後才能申請恢復普通交易。由於全額交割股需要證券經紀商先收足款券才能辦理買賣申報,所以27日勢必會出現沉重賣壓,所以一開盤就跌停在61.5元,但不到10分鐘,居然出現大量買進而打開跌停,讓跌幅一度縮小,但隨即又出現下殺,最後以跌停作收,但成交量已高達2.1萬張,創下歷史紀錄。而27日的立法院也很熱鬧,幾乎每一個委員會都在討論明揚事件,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被立委質疑「ESG報告淪為作文比賽」後表示,證交所、櫃買中心對永續資料有抽查機制,將來永續準則上路後,對資料準確度會提高;勞動部長許銘春也表示,目前正針對明揚和母公司明安的所有廠區進行勞動檢查,預計一週內完成。內政部長林右昌則在立法院專案報告上提出6大精進措施,除開罰240萬元罰鍰,環境部也將在年底前,把廠場座標、化學品及危險物品基本資料介接給119指揮派遣系統,地方也會提高吹哨者獎金,鼓勵檢舉不法。

旅遊淪詐騙2/雄獅個資外洩36萬筆民眾成肥羊 警:打165查詐騙最準
【2023 12:50新增Booking.com回應】2022年雄獅旅遊曾發生重大資安事件,駭客入侵竊走36萬筆資料,民眾變成詐騙肥羊;而在2019年10月刑事局曾公布高風險旅遊賣場,其中Booking.com上榜21周,累計228件。如今「報復性旅遊」正興起,各大旅遊討論區網友竟又互相提醒「Booking.com小心詐騙」各種手法,民眾受損金額從幾千元到4、5萬元不等,最惱人的是還沒出國就被騙,大大壞了旅遊興致。據了解,刑事局165防騙網統計今年初至今,旅遊網站遭詐騙通報以及諮詢件數,Booking.com已超過百件,Agoda也有30件、Trivago20件、雄獅20件。其中,民眾小高收到Booking.com來信,表示為了確保房間的預定和保留,要求依照指示進行信用卡驗證,他當下懷疑是詐騙而向165查證。另一位A先生則接到Booking.com通知,表示因電腦當機,4筆訂單總費用11000元未刷卡成功,後續會有銀行專員與之聯繫云云,接著就接到自稱銀行人員來電,要求A先生按照其指示以手機操作解除付款,他因此損失6千多元。多個網站討論版大量出現「Booking.com詐騙」示警,警方提醒民眾可撥打165專線查證、辨別。(圖/翻攝網路)旅遊網站被詐團盯上早有前例,雄獅旅遊2022年11月29日於台灣證交所公告表示發生重大資安事件,遭受駭客攻擊,另外還接獲通報有冒名詐騙情況,該公司約有半年的顧客訂單資料遭不法詐騙份子利用。經查,駭客是透過員工電腦竊取民眾購買自由行機票、訂房、等商品訂單資料,一共36萬筆外洩,當時有60位民眾反映接到詐騙電話,其中1人遭騙10萬元。不過,雄獅指出,旅行團旅客資料及所有信用卡交易訊息均未外洩,提醒民眾接到自稱雄獅旅遊的電話,務必提高警覺再次確認,以免受騙。一名資深警官指出,近年來民眾出國多透過各種旅遊、訂房網站預定,但如果對方透過旅遊網官網「私訊」聯繫,大多都是詐騙,要特別留意。資安專家李先生也表示,由於旅遊網或訂房網公司在境外,如民眾遭詐騙以及後續確認都存在「時間差」,建議如有詐騙疑慮,最好直接聯繫官網客服,不要直接在疑似詐騙的對話框回覆訊息,或點取對話框內提供之網址。雄獅旅遊2022年間曾因駭客入侵導致36萬筆資料外洩,當時有60位民眾向警方反映有接到詐騙電話。(示意圖/方萬民攝)李先生也分析詐團作業行為模式,「通常一個時間段大多是同一個詐團在進行詐騙,由於教戰手冊一樣,某公司或品牌詐騙諮詢會在同時段內激增」,因此民眾可以撥打165查詢,以利識別是否遭到詐騙。對於Booking.com疑似被詐騙集團選為重點詐騙工具一事,本刊向該公司發出mail詢問,但至截稿前未獲得回應。對於網友遭詐騙事件,Booking.com發出聲明表示,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用戶以及合作夥伴的資料安全,同時不斷地研發並努力完善後台系統以及處理程序。他們也注意到近來網路犯罪者針對該平台合作夥伴攻擊有所增加,澄清這些並非單獨針對Booking.com 事件,而是大多數電子商務平台都會面臨的問題。經過調查,Booking.com發現近期攻擊為網路犯罪者通過網路釣魚電子郵件,入侵Booking.com合作夥伴的帳戶;他們也鄭重澄清,Booking.com 並沒有受到任何駭客入侵的情形。此外,為了保護消費者以及合作夥伴權益,Booking.com已凍結這些有風險的帳號,並協助受影響的旅宿合作夥伴們回復系統正常運作,同時協助他們通知及提供支援給予受影響的消費者。Booking.com建議消費者仔細檢查預訂確認頁面中的付款政策,如預訂的旅宿要求支付超出所列金額的付款,請即時聯繫 Booking.com 的客戶服務支援中心尋求協助。

大咖生技ETF1/創始股東17倍獲利驚人?鑽石二檔投資給門票進場 這一家科技廠最有實力
鑽石生技(6901)今天(19日)掛牌上市,單純一家沒有產品的投資公司能從去年興櫃到今年上市成為話題,股價一度飆到300元,40萬人搶抽新股鎖住160億元資金,除了包含四位金融傳產創始大股東獲利17倍令人稱羨,正籌設兩家上百億投資公司將有電子科技企業家加入,也備受關注。「我很感謝大股東們一路支持,二話不說一口氣答應加入。2013年成立後到2019年都沒有發放股利,投資生技新藥研發道路很漫長,心臟要很大顆才能耐得住等待」鑽石生技投資發起人、董事長路孔明道出公司設立迄今「十年磨一劍」甘苦,他也是中天(4128)、合一(4743)生技的創辦人。路孔明口中感謝的大股東即是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以及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正如蔡明興在今年2月生策會年會致詞時說,「生技產業的潛力遠大於金融業」,光是富邦金控創投、富邦人壽投資生技產業逾160億元。尹衍樑早在二十多年前即挹注生技業,像是中裕何大一雞尾酒療法治療愛滋病、浩鼎乳癌藥等最為股民熟悉。現已返台擔任主管、擁有美國多家大藥廠新藥研發經驗專家分析說,「尹衍樑先生是一位擁有多項專利者的開發者,更能體會研發生醫產品耗費智慧心力的過程,且他與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等生技前輩情感累積,讓他對生技界了解愈深厚。」「生技醫藥業研發產品一旦成功上市即受到專利、特許業保護,circle壽命長,但也因等待時間長,『要有智慧、眼光、耐心』及承受不一定能走完臨床試驗的風險。」這一名專家說。鑽石生技投資公司是由中天、合一生技創辦人路孔明發起而成立,會取名「鑽石」是取自行政院2009年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18日股價以66元作收。(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鉅亨網)鑽石生技在2020年受惠投資的三家公司合一生技與醣基、欣耀生醫的股價上漲獲利,至2022年累計稅後淨利達97億元,共發放9.58元股利;但也因其股價波動影響,今年上半年虧損。而富邦蔡家、台新吳家十年前,因鑽石生技延伸投資觸角到生技業,加上2013年、前中研院長現為生策會理事長翁啟惠發起成立的「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成員除了潤泰、富邦、台新重疊之外,還有玉山金董事長黃男州等。「金融界大咖不約而同2013年聚集在這兩處,應是行政院2009年推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2012年終止籌設大型生技創投基金後,促使生技產業、學界等向外尋求研發資助所致。」一名新藥公司總經理說。CTWANT調查,鑽石生技成立十年來,從籌資40億元,歷經三次增資二次減資,到目前實收資本額74.93億元,此次上市前已再現金增資44.88億元到位,共投資過20家生醫公司,並支持六所大學、機構的(中研院、台大、清大、北醫、國防、中興)研發計畫而衍生出的七家新創公司。目前最新投資組合十家,兩家上櫃合一生技(4743)、欣耀生醫(6634),其他準備興櫃轉上市、創新板上市、興櫃或是進入臨床、授權、併購等,包括醣基生醫(6586)、永笙生技(StemCyte)、地天泰農業生技、優億、原創生醫、EyeYon、Bilayer Therapeutics、Theia Medical;資金投資國內外占比為8:2。這一家公司扮演起天使投資人角色,扶植新創公司歷經種子輪、A輪…到上市櫃,透過併購、銷售股權等獲利方式,被股民形容是企業家才能做起來的「自組生技ETF」,且因多屬早期投資,目標更是打造生技獨角獸,非一般ETF的分散風險;也因為鑽石生技在新藥投資占60%,醫療器材占20%,其他包含細胞治療、農業生技等占20%,關注「細胞治療、核酸藥物、農業生技」等,都成了投資人選股參考指標之一。台灣生技產業營業額從2012年3,590億元,增加到2021年6,665億元,複合年成長率約為7.1%。(示意圖/生技中心提供)CTWANT記者比對鑽石生技公開資料,觀察到台新吳東亮、潤泰尹衍樑的投資公司近一個月來各增持股權約0.05%~0.1%;富邦蔡明忠、蔡明興個人與富邦創投持股較三個月前,則各稍減0.02%~0.04%。目前鑽石生技投資揭露的前十大股東,第一大股東為中天生技持股28.76%,其次為合一生技15.93%;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各14.33%,再加上富邦金創投4.98%等,泛富邦就達33.64%。台新金控則由台新創業投資、台新資產管理各持股9.66%、0.79%共10.45%,董事長吳東亮夫人彭雪芬的允德公司占比2.38%,加上吳家掌控的昶禾2.39%、兆亨實業0.95%,泛台新金則持有16.17%;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的匯弘投資持股則為1.03%。總計富邦、台新兩大金控與大股東個人、公司等在鑽石生技投資占比共49.77%,加上中天、合一、潤泰等共持股95.55%,增資後股數強制集保近85%,換算流通在外股權約占增資後股本15.7%;證交所規定其內部人及前十大股東上市屆滿2年後,每屆滿6個月可領回四分之一,滿4年後始得全數領回。機殼大廠可成的定存等資金多達千億元,董事長洪水樹也正積極尋找拓展到生技產業領域標的。(圖/報系資料照)至於哪一家金融業、電子科技公司或企業家,會加入鑽石明年第一季籌資逾百億元的投資公司(一號、二號投資)?CTWANT調查,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現在是工商協進會理事長,也是生策會理事;以生策會理事會成員來看,包括機殼大廠可成董座洪水樹,可成現在握有定存等資金千億元,洪董就跟記者透露過正尋找生技投資或併購標的。國泰金控旗下國泰創投已有三成資金投入到生技業,董事長蔡宏圖今年受邀為生策會顧問之外,也傳出參與全福生技董座林羣的安富一號基金,加上台新金吳東亮與保瑞盛保熙去年推出健康基金等,預估一波波新錢不斷湧入到生技圈,既可催生疾病新藥,同時等待研發成功帶來的獲利爆發力。人在美國波士頓研發中心開會的藥華醫藥執行長林國鐘,19日越洋連線跟CTWANT記者說,藥華藥成軍23年來,有來自各界及企業家們支持,他和做傳統新藥研發的公司團隊都十分感恩,現在看到電子科技業加入生技業,運用其研發專業將可更加提升醫材技術品質,共同打國際盃。藥華藥今年4月發行GDR(海外存託憑證,籌資141億元)接觸不少摩根斯坦利銀行等美國投行,林國鐘觀察,國際資金正尋找新標的,「許多訊息顯示資金正流入台灣、韓國、新加坡為主的亞洲市場,尤其看好政府等公私部門大力扶持的生技產業,將如昔日政府扶植的半導體、電子、紡織、塑化等有蓬勃發展。」